经济学重点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重点知识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

机电类专业作为中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机电专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同时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极致,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方式。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程度。“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对于自身的产品要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改善的产品制造工艺,享受产品在匠人手中升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能体系出匠人们对细节要求之高、对品质追求之完美。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源泉,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精神。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我国传统古代工匠例如铁匠、木匠等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其打造的工艺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工匠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需要人们具有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内涵。

2当前中职机电类教学的基本现状

2.1工匠精神教育不够全面

在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还不够全面,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机电类专业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走向制造岗位,制造岗位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较高,而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工匠精神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缺少接受专业工匠精神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机电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是制约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理念方法待更新

在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2.3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4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学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在机电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历练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机电类教学模式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具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制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内容加入教学制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效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制度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关注在机电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自身技术的细节,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完成课程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制度作为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能够使教学制度中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性方式,所以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对教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3.2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匠精神能够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调整,所以需要中职院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工匠精神来指导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工作调整,对于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开展标准机电实训

实训是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机电类专业需要开展标准机电实训,并加入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标准实训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标准机电实训模式,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的标准实训机会,又能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展标准机电实训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未来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企业中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得到充分的检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自身不具有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散漫且形式化,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足,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育教师团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虽然现代教学制度与传统师徒制度在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不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或徒弟,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递下去,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教学,发挥出工匠精神对机电类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开展高效率、高质量工匠精神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机电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玉林.新时代中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2.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田径课 教学组织 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39-01

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田径项目的种类较多,相对其他体育项目来说也稍显枯燥。科学的授课方法是体育任课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田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一 田径教学内容的组织

田径运动的技术项目繁多,而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教学的课时有限,课堂的教学容量也有限。所以,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及学生自身的情况在组织田径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作出选择。

1.健身原则

健身原则指的是在为田径教学课程组织内容时,要选择具有健身价值的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学习和动作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

2.简易原则

简易原则指的是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时,需要根据中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实际具备的运动能力选择教学内容。

3.兴趣原则

兴趣原则指的是任课教师在组织田径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选择,可以搭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有趣的课堂游戏等多种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 田径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解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基础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首先要用语言向学生讲解和传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意义、动作要领、训练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是学生了解田径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要求的一种途径。在利用讲解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任课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应尽量精炼和准确,要能突出知识重点,并且生动形象,易理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先易后难、深入浅出,并随时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2.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或任课教师指定一部分学生,为大家做动作示范,这种教学方式相对讲解法而言,更加直观具体,学生更易领悟。在采用示范教学法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示范位置、讲清示范的目的,强化正确动作的注意要点。

3.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认知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将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个进行教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清楚明晰,有效地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4.完整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把动作从开始到结束流畅完整地进行教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但缺点是学生很难发现动作中的难点和要点。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以完整教学法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的情况,适当选择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搭配使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实施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

田径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根本的任务是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和意志力水平。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不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认真分析可能引发伤害事故的因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1.做好安全教育及课堂教学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为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任课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纳入备课工作,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学生讲清课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在课堂活动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还应对教学场地、教学器材及其他教学设施进行检查,以防患于未然。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降低运动伤害事故的几率

在田径活动及田径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上课伊始做好准备活动,可有效地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准备活动可以克服人体生理机能的惰性,对身体和心理都起到一个有效的预热作用,让人体顺利地进入活动状态,避免因活动不充分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任课教师在选择准备活动时可注意以下标准:首先,选择与授课内容相近的练习,这样在发挥了准备活动“准备”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加快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其次,选择准备活动时可根据季节特点进行安排,如夏季的准备活动最好较轻,活动量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时间也可以短一些。而在冬季在教学田径课时,准备的活动的安排则相反。另外,在准备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准备活动组织得活泼有趣,从而给后续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3

摘要:文章指出中华经典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应将中华经典纳入中小学推荐书目,以此推进中华经典阅读。作者对“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做了简要概括,并阐述了将中华经典编入中小学校园经典推荐书目的指导原则、方法及编制过程。

近年来,广州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阅读活动,如:广州市属高校“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广州市“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等。2015年年初,为进一步推动广州市各中小学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州市教育局开展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编制工作,并委托广州大学图书馆承担具体的书目编制任务。在编制推荐书目过程中,编制组非常重视中华经典图书的筛选、收录,中华经典图书成为推荐书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目编制的实践中,编制组深受中华经典的启迪和教育,深感中华经典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倡导经典阅读,尤其需要将中华经典纳人推荐书目,以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创建书香校园。

1.中华经典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经过长期演化和发展汇集成了能够深刻反映民族特质、精神风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代代先贤手中之笔写下篇篇华章,五千年历史长河汇成浩瀚如烟的典籍,这些中华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软件的盛行对青少年阅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阅读时间大大减少,更遑论主动开展中华经典的阅读。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中华文化,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积极开展中华经典的阅读活动是作为教育者应有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为此,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倡导经典阅读,首在编制好中小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Recommendatory Bibliography),也常称为“导读书目”“选读书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为指导读书治学或普及文化知识,选择适合特定读者群需要的方面而编成的目录”,简而言之,即是以书目或书单的形式为某一群体或某一专业领域的读者进行阅读推荐,为阅读者指明读书的门径,起到阅读向导的作用。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品:①数量众多。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读者必须有选择性地阅读。②艰深晦涩。朱自清先生在编撰《经典常谈》一书时曾言:“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③去芜存菁。学习经典也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基于上述因素,编制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就成为促进经典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首要前提。

就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而言,中华经典书目部分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针对的是在校中小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需要结合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智力和生理发育的特点与阅读喜好对中华经典进行选择性的推荐,挑选能够适合学生学习发展、品德养成需要,且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又能够胜任阅读的经典书籍。中小学生通过这一书目,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中华经典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中华经典纳入中小学推荐书目的编制实践与探索

3.1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的基本概况

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经过网络投票、多轮征询意见及专家论证后,经过16次修改,截至2015年11月23日顺利完成推荐书目编制,为此广州市教育局召开了专门的新闻会。推荐书目分为小学类、初中类、高中类(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各阶段书目分别为100本,合计300本图书。书目内容涵盖了中外经典图书,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历史、科学、艺术博物、岭南文化等内容,兼顾中外图书,历史与现代文献相融,以“适龄、价值引导、传统经典与现当代名著互补、科学与人文并重、启智与情趣相融”为理念,努力做到推荐书目的高品位、广覆盖;在300本推荐图书中,中国经典图书合计164本,外国经典图书146本,中外经典图书比重大致相同,而反映传统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图书有66本,约占全部推荐书目中国经典图书的40.24%,成为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中华经典纳入推荐书目的编制实践

3.2.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华经典图书的筛选与收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十报告中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此,编制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指导筛选和收录中华经典图书书目,如:在推荐书目中,编制组收录了《千家诗》(小学类书目)、《唐宋词一百首》(初中类书目)、《唐诗三百首》(高中类书目)和《唐宋词选》(高中类书目)等图书;诗词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品味和底蕴的文学体裁,同时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这些图中有体现中国人重视亲情、眷恋故土的诗句(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激励上进的名篇警句(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视亲情、奋发上进、热爱祖国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髓,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名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2依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知识层次,区分推荐书目的图书类型和难易程度。由于传统经典图书及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其内容相对艰深晦涩,中小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愿阅读,为此更需要结合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知识层次,对书目进行区分和筛选。小学生重在启蒙和感染,初高中学生则重在理解与掌握。在“小学类”中,对于传统经典图书的筛选和收录要做到:①收录以绘本形式出版的图书,如: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蔡志忠编绘的《老子说・庄子说》和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连环画》。②收录适于诵读、词句简短、内容相对较浅显的图书。如:《千家诗》中诗句大多读来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理解和背诵。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已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层次,也已经脱离了单纯喜爱绘本图书的成长阶段,并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接受和阅读内容较艰深的经典图书。因此,在“初中类”“高中类”的推荐书目选择中,就纳入一些内容上较艰深且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经典图书,如:“高中类”中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和《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图书。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科目,财务管理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如今在中职学校中,很多财务管理课程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该学科与信息化环境相融合的部分在教学中重点体现。因此,现阶段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还不够系统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下改革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1 财务管理传统模式的弊端及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的优势

1.1 传统财务管理教学的弊端

过去的财务管理教学课堂中,教学工具主要是黑板、粉笔,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则被迫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枯燥,教学内容也以课本为主,很多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作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扼杀,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所学课程往往偏重理论化,与今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会发现学到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的优势

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应当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也应当对财务教学管理资源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要摆脱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作为课堂内容的引导者,将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改革,将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实现有机结合。教师还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思想观念,开展更加个性化、情景化、协作式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2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2.1 构建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职学校要想开展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可主要围绕3种教学模式进行,即协作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将课堂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财务管理问题,经过小组间同学共同协商,最终提出解决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提升协作能力,并且经过协商讨论可以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提供空间,教师为学生布置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探索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堂建立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主要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这三种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混合开展,根据教学内容的真实需求,不断变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2 强化现代化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应当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宗旨,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将财务管理尽可能与信息化环境相融合,促进教学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特点,从教学资源、环境、要素等多个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操作价值的财务管理知识。

2.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这是信息化环境下,中职学校开展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普及的今天,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使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及时掌握财务管理的操作技能,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3 结 语

信息化环境下,创新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巩固课堂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生洪宇.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31).

[2]林小君.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

[3]郭长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5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一课程本身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一些概念和理论分析过于抽象且难于理解和消化,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又由于这一课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难度就更大。因此,有必要改革、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着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激发其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同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讲授和训练;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建议综合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教师平时就要经常收集整理相关教学案例,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用案例形式展开分析和讲解。每次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也可要求学生准备案例并阐述其经济意义,教师可通过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加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应当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理解经济学知识,因而,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然后给予解答。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启发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观察若干与即将学习理论相关的现象;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即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总结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规律;再次,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说明或证明其从观察中所得到的结论,即锻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归纳其结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少用生活化语言,训练其表达能力;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进一步解释已有的现象或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使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重视讨论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于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积极开展慕课教学

慕课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是将过去那种零散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或全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义、教案等等全部共享到网络上,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测,教师则通过在线辅导或答疑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年轻人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教师也可定期组织开展与经济学理论紧密相关的研讨话题和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研讨课、讨论课活动中,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题目,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则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对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师生对话,就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困惑,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5.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于理论联系现实,更在于实际中的学以应用。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学习参观、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领悟经济理论的独特魅力。结合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指导同学通过申请创业课题、社会实践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知识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数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突出和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授,突出和强化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授、训练。

1.微观经济学教学应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如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要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做简单扼要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同学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通过讲授内容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侧重基本理论内容讲授,淡化数学内容讲授

尽管现有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学,如图表、公式等,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原理,但数学只是辅助用于说明经济学理论,因此不能过多讲授数学。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新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淡化数学方面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经济学不是数学,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础理论,而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或公式化推理。

三、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业设计与学业成绩考核方式

课程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过程,也是检验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过程;而学业考试考核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它既是测评学生的成绩,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因而也相当重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作业设计与考评,创新作业方式和考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创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形式

要学好微观经济学,一定量的习题必不可少,通过大量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学生,既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增加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通常,教师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或者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资料撰写专题报告,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所学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使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展开、实施及其效果,更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环节的规划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体裁多样的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西方经济学;现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在高校教育上对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差别,更好地将中西方的财经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时的竞争力。然而,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上仍存在不足,要求高校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有利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我国财经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

一、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在对财经类专业课程学习时,更注重对传统学科的学习。因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要性,也对其在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国内财经领域的用处不大,对日后的工作并无益处。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科学,导致高校学生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上效果不显著。

二、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鉴于目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施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2]。对西方经济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与改革,使高校学生摆脱传统观念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资源,有利于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竞争力。

(二)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使中西方文化得到有效的融合,在掌握传统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西方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日后在财经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打好基础,以此达到财经类高校的教学目标。

三、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认识

为促进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需强化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提高学生财经类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3]。教师可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穿插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概念讲解时,要引入与此概念相关的经济学常识或经济学领域对此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中西方对该概念的不同解释。通过对相关应用的理解,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概念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中西方教学内容的对比,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有利。

(二)改革教学方法

除加强高校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外,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上不断改革,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高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为硕士学位,在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上及知识量上的掌握水平较高,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对此进行改革。教师可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在对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找出西方经济学与中方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别以及优缺点,通过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认知,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教育理论上的差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4-5]。

四、结论

总之,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质水平的挑战。针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存在的不足,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3,14(04):165-166.

[2]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01):189-190.

[3]朱平安,李冲,范嘉毅.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02(1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