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1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字:城市规划;低碳;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
一、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评价体系
低碳城市就是将城市空间作为载体来发展低碳经济,革新低碳技术,改变原有高碳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中不必要的能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清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一般将由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指标、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城市低碳建筑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指标、城市直接减碳指标、低碳出行指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及低碳产品应用率、媒体传播指标、公众满意度和支持率指标、一票否决指标等十个大项构成。其评价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筑的节能、城市绿色照明、森林碳汇建设指数等等。这一体系即为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也为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完整的数据保障。
二、低碳概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兴起
气候与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现阶段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碳排放量的增多被认为是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呢?经过近些年来的大量研究,我们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多的罪魁祸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永不熄灭的霓虹,川流不息的拥堵车流,林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等等的浮华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能源过渡的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多。为了应对这一现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并在很多城市加以实践。
中国目前已经是碳排放量大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如沙尘暴、雾霾等恶劣气候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2009 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2009―2020 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初步建立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而在理论方面,同济大学的潘海啸教授等提出了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策略,从总体、区域、详细规划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的低碳发展模式。另外在实践方面,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到 2012 年止,中国在建低碳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西南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分布。
三、中国目前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几年来的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国内的一些城市如上海、保定、日照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为我国更大范围的推广低碳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同时,这些城市在发展低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现行城市规划缺乏理性,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考虑的长期性、因地制宜性和引入公共参与体制等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暴露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也为现行城市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源动力。
1、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缺乏理性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中,常常是从理想化的状态出发,城市盲目扩大,缺少对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无法建立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制度方面:与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从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但凭借传统的经验做法、专业人士的臆想或城市的决策者根据某些特定时期的需要而不切实际的设立。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制度缺乏理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的现象。而由于规划部门与其他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协作,这也导致了制度制定后难于实施。
在规划设计方面:由于规划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直观的视觉感性认识而忽略了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态度,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着以理想化替代现实、以艺术审美替代科学推演、以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愿望替性客观的思考之类的现象。同时,尽管近些年规划设计已经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人其中,但并未建立起很好的融合与互动的关系,造成了规划中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是形式上拼凑在一起的局面。因此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规划设计所标榜的“综合性”实际上仅仅是种虚假 “综合”,经不起推敲。
2、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在欧、美、日这样的发达国家,从规划的实施到达到预期目标也需要 30~50 年的时间。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却把低碳作为城市炒作的概念;或作为招商引资的新噱头;或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成效。事实上,低碳城市并不简单等同于单一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建筑、规划、工程、交通、环境、园林、经济、管理等各领域专家相互协作,从前期的系统规划、阶段性方案实施、方案实施后调研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公众满意度、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的适用性与改进)与二次修订等环节进行详细的周期跟踪调研,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这一过程需要国家设立专职部门,严格执行和监督整个方案的实施,将低碳发展模式落到实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环境影响。同时,这一过程也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因地制宜
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发展低碳城市的模式各不相同,如英国的城市行动、丹麦的发展低碳社区、瑞典的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是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结构、城市功能关系以及城市自身特点建立的。这些模式为中国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范例,但我们绝不能将这些模式原封不动的复制到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其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与以上国家的政治结构不同;其次,中国现阶段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以上国家不同,我们不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中国的低碳城市;最后,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上我们与以上国家也有差别,因此完全照搬以上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就国内而言,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功能定位的差异,因此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模式也会有所区别。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优势来打造相适应的低碳模式,如在日照充足的城市引入太阳能技术,提供清洁能源;在有地热储备的地区,合理开发地热能源等。避免盲目照搬而导致的全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
4、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由于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城市居民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淡薄,低碳意识不强。因此在发展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公共参与机制主要指公众在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包括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的构想、评调、决策和实施中去。这种参与机制一方面可以摒弃某些专家或设计者的臆想专断,或是某些城市决策者独断的规划管理过程,将广大民众的想法和意见引入到低碳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来,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并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使低碳的概念在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使民众了解“低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减少高碳消费,让低碳意识深入人心。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引导;转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发现,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重要选择。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是城市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体系, 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构建起来的。尽管近年来, 城市规划逐渐强调民生、环保等目标, 但城市规划理论和指标体系中, 没有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限制性要素。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 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 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 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3、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4、现代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理念引导下的“低碳”转向
4.1 低碳能源与产业
能源低碳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该目标,能源技术的大力发展是重要支撑。SatoshiIshii认为大部分的能源技术拥有可持续的特点,它们具有保护资源、提供能源安全、供应多种能源和服务、无环境影响等优点,所以从长远来看使用可更新能源应该是未来能源政策的基本。英国走在了国际低碳能源规划的前列,通过把广大城乡区域进行划分,提出了能源的分区对待和热电联产的使用。但是能源总是跟城市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和农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产业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控制传统耗能工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
4.2 低碳生活与文化
Glaeser and Kahn通过对美国66 个大都市区研究发现,美国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碳排放之间存在相应的规律,即: 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城市郊区会比居住在城市中心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这是因为郊区的住房密度低且面积大,同时郊区的居民更容易选择私家车的出行方式,且和就业地的距离也比较长。Susie Moloney认为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要使得家庭活动和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且关注塑造人类行为和影响家庭成员能源消耗的因素。城市规划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包括设计生态节能建筑和城市专用自行车道、步行道,鼓励居民公交出行; 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 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4.3 碳汇吸收与利用
碳汇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从碳汇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大碳汇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植物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如大伦敦规划中的“绿环”,而且还可以净化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碳汇建设在区域尺度上可采用“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模式,而在城市内部,绿色廊道可以是道路和铁轨的沿线或水畔,也可以是一系列连接开敞空间的绿链,或者是步行者和骑自行车人的景观线路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绿网”。此外,控制的排放,除了从城市空间上加强碳汇建设外,还应注重生物能源的使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培育。
4.4 低碳政策与法规
从总体来看,低碳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国际、国家以及区域层面涉及到资源协调、合作共建、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低碳发展战略,宜由规划师编制后,通过政府进行区域性和行政性的实施。而基于城市层面的发展战略,更应注重公众的参与。Ebi 和Semenza认为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区尺度的碳减排项目,组织个人加入邻近的社区小组,使不同的小组联合起来,再与政府职能部门对接。通过鼓励集体参与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尺度的“社会资本”,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此外,低碳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否则会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现状。张泉则建议首先应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即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律化,在这之后才能更有效地考虑具体低碳制度包括碳税、碳交易机制、节能建筑规范、碳排放监督机制、可再生能源规范等的建立。
5、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5.1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布局,并且尽可能布局在交通线旁边,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并且也减少了出行距离。
5.2 鼓励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5.3 提倡绿色交通,鼓励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5.4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应当从中心地理论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的理论模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空间耦合一致度可以用来度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交通枢纽的协调。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GIS技术;城市规划;数字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613-02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可喜的成绩,3S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该行业必须的技术平台。GIS是3S中十分关键的技术,它能够为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分析方法。21世纪开始,城市发展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多元化的主体使得城市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各方利益的协调,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杠杆,发展数字城市规划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 GIS技术在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国外应用现状
国际上,对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动态管理中,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科学决策城市重要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采用城市信息子系统动态的管理城市,例如:子系统中的交通系统能够为市民提供交通状况信息,为车辆的运行提供向导。瑞典在道路规划优化方案的选择上,在道路设计的前期,利用GIS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荷兰利用GIS软件建立动态的模拟模型,模拟预测某地区土地的未来发展变化。GIS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查询城市规划的决策内容,设计城市规划,审批城市规划等[1]。
1.2国内应用现状
从2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开始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为空间信息的处理提供了途径,也实现了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在我国,以遥感为先导的城市规划管理新技术于80年代在北京,天津等地区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90年代,GIS开始运用于城市的信息查询,数据以及信息的更新,城市规划决策等环节,在很多大型城市都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南京,进行南京市的整体规划管理中,根据人员在审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了各类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权限,对实际的审批管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模拟。上海市建立了信息网络通信环境,具有畅通高效的优势,包括两大主干网络:公共服务和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开拓出三个层次的服务领域:决策咨询,业务管理以及社会服务。自1995年起,广州就开始了各种系统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区规划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公共设施规划支持系统等等,不断满足实际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GUPIS体系[2]。
1.3数字城市规划管理概念的提出
数字城市规划管理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末期,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随后,数字城市,虚拟城市等概念相继出现。数字规划管理的概念针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与数字城市相关的各种技术的运用,在理念上,着重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得的相关法制效应以及全民参与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新的协调方式。
2 GIS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缺乏快速准确的辅助分析平台,从事相关工作的设计者难以客观理性的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这不仅无法保证科学准确的规划,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差错的存在率高。GIS技术具有快速精准的数据获取能力,能够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正好是城市规划实现数字化所需要的,在城市规划中的消防、抗震防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3]。
2.1 GIS技术在城市消防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的消防规划中,GIS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应用于消防规划的管理和设计,前者是在现有的办公自动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适当扩展,该技术发展得较为成熟;GIS在城市消防设计中的应用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将GIS技术在城市消防工作中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评价城市消防的现状、预测消防的功能以及分析消防对策等。现阶段,GIS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对数据的简单处理,对制图的显示以及对信息进行简答的分析,在对现状进行评价,合理预测以及对决策进行相应优化上的应用还没有广泛化。随着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将其应用于城市消防规划中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将会成为数字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手段。
2.2 GIS技术在城市抗震防灾方面的应用
GIS在城市抗震防灾中的应用,使得空间与属性的数据进行同时处理成为现实。一般情况下,其应用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图和图形的展示,分析以及辅助抗震防灾决策等方面。在传统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都是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各种制图和相关地图的制作,工作效率极其低下,难于更新,CAD技术出现后,实现了自动化的制图,而GIS不仅具有CAD同样的制图功能,还能有效的叠合制作出相同区域的不同主题,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各种专题制图进行分层输出;GIS能够同时对图形特征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使得图形的数据能够得到更加灵活的应用,适应于盛加,分割以及统计分析,这对于城市的震害要素的分析是非常有用的。GIS在地图上表现数据的能力很强大,并且具有很好的图形展示界面。
2.3城市用地评价工作中GIS的应用
在城市的规划中,公共设施的选址以及布置是关键内容,布局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城市规划的合理性。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城市的交通容量评价提供了分析手段,为商业点的合理选址以及旅游景点和垃圾站的规划提供分析平台。比如:在旅游景点的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对相关地形的坡度和坡向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和该区的具体经济数据,交通图数据,分析缓冲区,设计出旅游区的最佳分布图,确定最佳的旅游景点位置,这种方法具有客观和理性的特点,它充分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能力。
2.4三维可视化与GI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大多是CAD平面设计或者是平面的图纸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无法给用户或相关人员提供形象的场景感和直观的印象,无法实现三维可视化,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也极其隐蔽,难以被发现。利用GIS中地形模型建立的相关功能,结合规划区的地形,可以制作出区域的三维模型,将地表的物体以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实现地下工程管线和地质环境的可视化。这样一来,就能够为规划人员提供清晰的规划资料,方便规划工作的进行和不合理地方的发现和修改,大大降低了设计规划的风险。
2.5 GIS在数字城市规划开放透明度中的应用
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师个人承担城市的规划工作,城府和开发商委托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规划了解程度及其有限,参与该项活动的几乎甚少,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城市规划的封闭性,完全背离了城市规划的本质理念。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领域,不断引进移动GIS、嵌入式GIS、WebGIS等GIS新技术,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WebGIS支持民众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讯,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的平台供民众提出自己对城市规划的建议和方案,这不仅能够实现GIS数据的共享,也为城市的规划奠定了法律和群众基础,对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极为有利的。嵌入式GIS和移动GIS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办公平台,提高了业务效率,也增强了监察工作。
3 GIS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不足和建议
城市规划叠加和交叉了很多的学科使得城市规划工作不仅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有物质方面的因素。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是作为一项技术平台而存在的,单纯的靠此解决城市规划中复杂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结合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实现GIS的灵活运用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主要的瓶颈在于数据的获取以及共享,这一问题阻碍了GIS朝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应用。另外,当前很多的基础数据数字化水平低,造成对数据库的规划建设滞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阻碍GIS在城市规划领用应用的原因之一。
同时,针对GIS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有OA,3S以及网络技术。配合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实现数字城市规划管理的智能化。目前,在对这些技术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是放在GIS技术上,它实现了海量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其中,前者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也较多,例如:在控制性规划管理中,建立相应的GIS空间数据库,而后者,即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都较少,目前,对此的研究也仅限制于某一方面,比如:在市政审批的子系统中采用空间分析,选择最佳路径。这些研究并没有从城市整体规划管理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因此,建议今后加强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从新的角度突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规划。
4结束语
当前,在数字城市规划中,广泛采用GIS技术,其应用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专业的GIS应用人才,才能实现GIS技术的合理利用。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数字规划管理表现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规划审批核心技术尚未得到较大突破,在实际中,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很多城市开始积极探索。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较好的解决控制指标问题,将其运用到数字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项目审批,同时,也降低了花销,对于一些经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洁,梁虹,刘建,等.基于GIS的排水管网数据有效性规则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7):215-217.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监测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信息化程度正逐年提高,特别是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1]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UPMIS)的核心技术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数字城市(DC)、数据库、网络及电子商务技术等[2]。近几年来,UGIS和DE技术发展迅猛,进一步推进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
2、城市地理信息相关系统概念
2.1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基本概念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写U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存储和处理以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高技术系统。它把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生产生活等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同时,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工具之一。
2.2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UPMIS)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写UPMIS)是一个空间型信息系统,系统中所存储的有关城市测绘、规划、建设、市政综合管线等信息,都有着准确的空间定位和定性定量表示,该系统以空间的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复合与分解、查询、检索和更新以及网上等,该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分析、决策的准确性。在合理利用土地、协调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方面做到超前和随机的调控。
2.3数字城市(DC)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英文:digital city)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3、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3.1以MIS为主体结合GIS的静态的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和地下管网数据库等空间或非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平台,实现城市资源的计算机管理。在登录、查询、检索和图形输出等方面,比传统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3.2以UGIS为主体结合OA的动态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动态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城市规划,推进办公自动化,加强业务运行系统的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城市动态模拟、实时监测与调控管理的能力。
3.3以DC为长远目标,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密集区的形成,环境、交通等日趋紧张,对网络化管理和动态调控的需求也日趋增加。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结合应用,使城市动态监测管理、公众信息、自动辅助决策、宏观调控能力与城市持续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也朝着全数字化发展。
4、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4.1信息标准化问题
信息的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推广的基础,虽然硬软件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信息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应用深度。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标准化不仅涉及到业务词汇、专业术语、空间定位、信息分类,还包括数据结构、分层组织、数据交换、制图输出及各类成果编制标准等一系列内容[3]。目前,不少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城市也没有制定适合本系统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准则,基本按照已有的行业习惯和方便程度运作各自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这无疑为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与系统推广设置了障碍。
4.2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问题
计算机网络在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诸如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泛滥。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业务办理与服务性的系统,数据既需要保密,又需要向不同用户各类信息,这必定涉及到信息公开后的安全问题,亟需一套完整完善的信息政策、法律法规,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各城市及至全国均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制,信息化管理机制与信息安全法制的不健全为系统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4]。
4.3资源共享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涉及大量的城市基础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分散在各个机构和部门,如测绘部门的地形图、土地部门的土地权属资料、房管部门的房产资料等。反过来,城市规划部门的信息也应该为城市其他部门提供参考或服务。然而,目前城市各部门均按照自己的行业规则组织自己的数据,城市基础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数据接口,将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转化为自己系统能识别的数据往往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工作量;此外,除了政府的强制要求,各部门之间基本没有共享业务资料的习惯。从各城市的状况来看,规划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程度相对较高,而部门之间经常各自为政,只将部门数据存在内部系统或个人电脑,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5] 。这一方面与信息管理机制和数据保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各部门资源共享意识淡薄所致。
5、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