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文字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1
我们的课程改革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在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洗礼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谓是精彩纷呈。课堂模式多样,课堂花样百出,一时间我似乎不知道要做好语文教学该从何下手了。静下心来,我思考:语文教学我该怎样教?语文课上我该教什么?……于是,我重新翻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品味其中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里的能力,无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无不渗透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才能展现出这些能力的高低,而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学生掌握巩固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于是,我坚信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这一华丽转身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要学习生字词语,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学习句子、段落、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方法,并在练习运用中巩固掌握语言文字。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开始走出以前按步就班上课的语文教学模式,现在的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去教学生,老师就是引导学生去做。
当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开始琢磨怎样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掌握巩固语言文字。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识记字词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课标对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表述当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等,对学习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等有了更深层的表述,其主要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1.培养识字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学生只有去主动地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即我们所说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学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只要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兴趣,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紧跟老师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细小行为,发现学生的细小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
2.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简单介绍三种:
⑴快乐体验促进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⑵游戏活动促进法。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合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编进各种游戏当中,引导学生边游戏边学习。教会学生后,让学生当老师去教同学、教家长。如此,学生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教的过程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一天我上语文课,课上学生似乎没有什么精神上课,刚刚学过的生字似乎并没有进入孩子们的大脑。这样的氛围、这样的课堂怕是要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我想应该有种激励来激发孩子们的热情。于是,“孩子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只见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都来了精神。“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的游戏。”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整个猜字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认字的效率大大提高。课堂上我们要时不时地想出一些孩子们没有见过的小游戏来吸引他们巩固知识。
⑶实践作业促进法。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一些窍门,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往往会发现很多有新意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当学生有了兴趣后,其主体作用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仿写句子、段落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应考为最终的教学目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在广大学生的心里,语文就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写作的时候,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弊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此一来,学生作文时怎能有话可说?怎能有文可写?以前我们总认为,写作就是作文课的内容。其实不然。写作随处可见,尤其是现在这个信息的畅通的时代,手机编辑短信是经常的事,这就是一种写作。生活中写作是常有的事。如此,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课的任务。语文课的所有教学都肩负着写作教学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仿写是独立写作的前提。教学中怎样教学仿写呢?我认为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我们在语文课上要学习课文的修辞方法,要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我们的课堂要时时、事事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做好准备。备课时,老师要根据所教的课文内容,提炼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知识点。课堂上,老师就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点,带领孩子通过朗读、体会、美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点的精髓,然后老师要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练笔,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这样,每一堂课上增加一个小练笔,或让学生根据课文去仿写,或运用文中的知识点去创造,使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此,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在这些小练笔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积累写作的经验。所以,语文课堂上两次动笔是必不可少的,即动笔写字、动笔写话。如果我们能够长此坚持下去,相信我们的学生会令我们刮目相看的。当学生能出口成章的时候,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广泛阅读
当今社会,信息随处可见,信息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我们每天处在信息当中,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搜集到各种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就要进行广泛阅读。广泛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去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字,广泛阅读的直接结果是提高了识字量。广泛阅读不仅仅只是阅读信息、新闻,更重要的是要阅读各种书籍。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诲。读书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一切好的书就是与众多高尚的人谈话。接触不同时代的优秀书籍,实际上就是与不同时代的名人、哲人谈话,书中的哲理无不让人折服。读这样的书怎能不会让人接受心灵的洗礼?广泛阅读促使人们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启迪了人的心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2
A. 持重/有恃无恐 着想/不着痕迹
月食/箪食壶浆
B. 病症/不治之症 强横/横行霸道
下载/三年五载
夹袄/汗流浃背
D. 恸哭/亲痛仇快 谙习/万马齐喑
挣扎/疲于挣命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应该对整个事件中的利益链条查个山穷水尽才罢手,对建筑的所有权方、租赁方、活动组织方,以及监督机构人员,包括地方和中央官员,要搞清楚谁与此事有关。
B. 《春天在哪里》的演唱者女高音歌唱家芦秀梅去世,她对人际关系无所用心,淡泊名利,她的歌声曾影响了一代人。
C. 梁思城故居里,曾经每到周末就有的各种文化沙龙对后世意义重大,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中国,这些文化沙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有多少伟大的思想和作品,就诞生在类似的聚会交谈之间。
D. 全国“两会”期间,这位代表所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更应该得到我们的赞赏。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理解“构造心理学”理论的三个关键词。
构造心理学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猎熊食熊古代就有!”对于这种狡辩,作家冯骥才认为,“活熊取胆”无论是先前铁马甲式的虐熊,还是后来的引流,都是对熊人为和强加地制造终生不愈的创伤。不能因为有某些药用价值和有较大的利益可图,就给动物制造终生的创伤与痛苦,更不能将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单纯的赚钱工具。
(1)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语出《____》。
(2) 你认为“活熊取胆”有哪些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3
为了吸取历史经验,适应当前社会生活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语文课应当按照如下一些原则,加强课文的语言练习。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对课文练习来说,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任务,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语言练习,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还要从练习中学习思想、文学和知识。明确了课文练习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其他方面要求的关系,整套课本的练习就应当牢牢掌握住这个基本要求,切实加强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决定练习质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第二,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索,组成整套课本在课文方面的练习体系。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带动其他方面教学的核心。整个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个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的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有效地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课文的练习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也必须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索,并带动其他方面的练习,组成一个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练习体系,才能从练习方面有效地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怎样组成课文的练习体系,是个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对整套课本的语言练习内容作全面而细致的安排。为了便于讨论,试以初中阶段的语言练习为例,大致设想为三个层次,从语言的基础到语言的应用再进展到语言的提高。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的基础,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并学习简单的实用语法。这个层次特别要学会语言的通顺,从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在结构、语意和语气上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最后归结到思路清晰。第二个层次是语言的应用,主要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从记叙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到议论性语言,并学习比较复杂的实用语法和简易的实用逻辑。这个层次继续要求学会语言的通顺,并在通顺的基础上逐步求得简洁。第三个层次是语言的提高,主要学习文学语言,从散文语言、小说语言、戏剧语言到诗歌语言,并学习实用修辞。这个层次进一步要求学会语言的流畅生动。综合这三个层次的语言练习,就为组成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语言练习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考虑的线索。
第三,语言练习的要求和内容,必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前边列举的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几种练习题,无论要求和内容涉及课文的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总的说来都是架空的,都不能完成语言练习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真正完成其他方面的要求。所谓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提出练习的要求和内容;另一方面是从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的角度,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提出练习的要求和内容。二者共同的基本点是,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都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意义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思想题;艺术形象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内容分析题;科学知识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知识题。这些架空的练习题,都不符合语言练习体系的要求。
第四,语言练习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课文的语言文字是丰富多采的,练习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活泼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好的练习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启发性是指练习题引而不发,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思维,或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是指练习题活而不死,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求得新的领悟和好的发挥,也就是能进一步作创造性的思维。趣味性是指练习题学而不厌,能使学生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三者往往联系在一起,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就容易产生创造性或趣味性。练习题具备这些条件,就算是有好的质量,并且会有好的效果,也就是能真正起到练习语言的作用。试比较下边的两个练习题。
第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语言练习的实用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由它带动的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在课文的语言练习方面,应当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练习的实用性。
一般的语言练习题,凡是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的,都应当尽量结合。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写各种实用文。就前边讲过的语言练习三个层次来说,结合基础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实用文如书信、日记等;结合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各种表达方式语言的实用文,记叙性实用文如新闻、通讯等,说明性实用文如广告、说明书等,抒情性实用文如祝词等,议论性实用文如总结、答辩状等;结合文学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讲究表现手法的导游词、影评、剧评等。练习中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写访问记、调查报告之类的实用文。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频率之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重要性。对于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诠释、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认为课标这样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注重“表达”,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人提出要从“表达本位”的角度来认识新课标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提法……正确领会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定位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运用”不等于“写作”
什么是“运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其近义词应是“使用”或“用”。至于“运用”的外延,新课标在“前言”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第一,从“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运用”所指的范畴绝非仅是书面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课标这种提法是为了强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不能以此为理由,认定写作是语文的终极目标。从社会交际作用看,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听说读”的行为要比“写”的行为来的多。而“听说读写”之间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为写之基础,写又对读产生促进作用。从写可以看出读的能力,但不能以写来代替读。所以,我们更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实践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第二,从“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与“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个界定中,可以体会到语文运用能力涉及的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切不可将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的学习、学校的学习。必须用大语文观统领语文教学,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不仅仅是“表达”
“表达”的定义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表示(思想、感情)。”从词义就可以看出,它与“运用”,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词语。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根据新课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外延的界定,“运用”的范畴显然比“表达”要广得多!所以二者不能混合,也不能相互取代。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新课标与实验稿相比,为什么删去“理解”一词?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削弱“理解”,而强调“表达”呢?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二者的区别。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提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而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二者相比,确实删掉了“理解”一词。这样的改动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也不能说明是为了强调“表达”。
首先,就阅读教学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理解内容是基础,是过程,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内容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其他的训练!很难想象,学生连起码的课文内容尚不理解,就能对课文的形式有很好的感悟、体会,甚至运用。因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内容。那么是否如一些人所讲的,“理解”就是“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我觉得,也不尽然。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既要理解“文章说了些什么?”,也要理解“文章是怎么说的?”和“文章为什么这么说?”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多是停留在“文章说了些什么?”这一层次上,似乎知道了文章写什么就万事大吉。忽视了对“文章是怎么说的?”与“文章为什么这么说?”的学习,也就忽略了对文章形式方面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加以改进的。但也要防止一个倾向,片面地强调文章形式的重要性,抛开内容讲形式,孤立地进行语言形式的探讨与学习。其实新课标在其他部分多次提到了理解:“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所以说,把“理解”定位在“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是片面的看法。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5
一、有的放矢,瞄“靶心”
课堂提问使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智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之,高耗低效,弄巧成拙。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靶心,课堂设问更要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的设计。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往往需要教师紧扣目标连续发问,层层深入,从而形成链条式的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笔者根据“激情读文、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思、培养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系列问题:1.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几件事,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2. 深入研读,说说作者从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3. 品读鉴赏,探究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谈谈课题中“生命”一词为什么重复?4.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作者杏林子表达怎样的感情?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旨在让学生们通过初读、研读、品读,理清文路,究其深意。学生在逐个问题的讨论中,各抒己见,语言得到积累,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认识有了升华。教师的相机点拨、引导与归纳,促进目标的顺利达成。由此可见,只要针对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问题,瞄准了“靶心”,课堂教学过程就能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事半功倍。
二、抽丝剥茧,找“抓手”
所谓“抓手”,即学生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或是提纲挈领的一个提问。如果能根据课文中心,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探究文本的故事要义及其叙述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作好铺垫。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刷子李高超的技艺,教师的提问就可直截了当――这位“世俗奇人”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里?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课文对刷子李的手艺奇和规矩奇的描写简洁生动,故事性强,学生很感兴趣。这个提问很有针对性,给学生一个牵动全文的“抓手”,为学生的阅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学生读中思考,读后交流,深刻地感受到刷子李高超技艺与独特的个性。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就能顺水推舟,蓄势发展。所以,紧扣教学目标找到一个提纲挈领的抓手,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题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创设出低耗高效的生动课堂。同时,有效设问也能锤炼教师驾驭文本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三、欲擒故纵,扔“石子”
提问要有灵活性。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的提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能以“拐一个弯”的方式提出问题,就易于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笔者先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带有“沉甸甸”的句子,画出相关的句子,再看看能否发现问题。通读几遍后,学生就会发现:前面的象墩大,用“沉甸甸”一词,后面的象墩只有拳头大小了,怎么还用“沉甸甸”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是作者粗心用错了,还是另有含义呢?”教师的一个反问,犹如在水平如镜的深潭里投下了一枚石子,荡起阵阵的涟漪。学生经过一番的研读思考后,说得相当精彩,对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意思理解得非常到位。“第一个‘沉甸甸’代表了象墩本身的重量,第二个‘沉甸甸’代表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虽然都是‘沉甸甸’,却代表了不同的重量。前面的是指象墩重量之重,后面的是指中非友谊之重。这种友谊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前面象墩的重量。”……教师接着又问:“那么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否可以去掉呢?”“不能!课文的最后一句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写照,与课文首尾呼应。”好一个首尾呼应!“这既是一个买木雕的少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这样,以抛“石子”的方式提出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再经由教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又探寻了“沉甸甸”背后的美丽风景,牵动了全文的阅读理解,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即的富有个性的问题情境,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处推进。
四、高屋建瓴,出“奇招”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6
作者/ 陈清华
最近,笔者让学生做了一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如下: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______”。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______”。
参考答案分别是:拜托、海涵、高寿。
这三个答案给得很准确,没有任何问题。该道题难度不大,不少学生的解答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该题训练似乎可以轻松过关了。但在讲评时,我发现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有一些与参考答案相近,他们很想知道这些答案能否得分。还有一些是错误答案,需要明确指出来。另外几个答案,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当堂搜集答案,分类整理,再次读题干,明确解答该道题的几个具体要求:①系礼貌用语;②措辞文雅;③敬辞谦语;④两个字。
这样,最先排除的是两个字以上的敬辞谦语,还真有几个同学没有注意这一限制,所给答案超过了两个字。于是再一次强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题要求:①审清题干,按要求答题;②注意限制。接下来就是肯定一些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样,但可以得分的答案。像第1题的“有劳”“麻烦”“烦劳”等,第2题的“见谅”“包涵”等,第3题的“贵庚”“高龄”等。第三要做的就是明确指出一些错误答案。如第1题,有的同学答“叨扰”“打扰”“仰仗”“有请”等。第2题,有的同学答“宽容”“宽恕”“饶恕”等。第3题,有的同学答“享年”“长寿”等。最后就是解决有争议的答案。主要是第1题的“劳驾”,第2题的“包含”,第3题的“寿诞”。
先说“劳驾”。劳驾,请别人让路或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犹言麻烦您。其结构为动宾式,因而其后不可以再加宾语,但是在实际运用时,用错的现象很多。一些词典并没有注意该词的结构特点,举了一些欠周全的例子,一些文学作品也把这个词用错了。我们应该注意到,“劳驾”一词多用于句首,有时会有“劳您驾”“劳您大驾”的用法。但不管怎么样,“劳驾”后都不可以再加上宾语了。(语文教学论文 fwsir.com)第1题用“劳驾”,因其后有宾语“您”,所以是错误的。汉语中,还有的词语不可在其后再加介词,如“涉及”“截至”后不须加“到”。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多加注意。
再说“包含”。包含,一般有两种解释:①里边含有;②同“包涵”。宽容,原谅。《现代汉语词典》只给了一种解释:里边含有。举例为“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查阅相关资料,用“包含”第二种意思的多为古文,现代汉语表示“宽容”“原谅”意思时,一般用“包涵”。故可以视“包含”为第2题错误答案。
最后说“寿诞”。寿诞,寿辰、诞辰的意思,即生日。尽管知道生日可以推算出年龄,“寿诞”也是敬辞谦语,但题目要求的是询问长者的岁数,用“寿诞”显然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