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1

[关键词] 贸易保护主义;纺织服装业;出口

[中图分类号] F75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15-02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受巨大打击,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已日趋常态化。

截至2011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涉及调查的出口商品金额达400亿~500亿元,其中,尤以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调查最为密集。据商务部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40起反倾销调查、30多项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起者主要为美国、欧盟、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儿童服装及用品的安全及检测是遭遇调查的重点。

正确认识并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对我国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和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手段多样、隐蔽、复杂

各国贸易保护的措施越来越复杂,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从传统的高关税、进口配额过渡到新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特别保护措施,到目前最新的劳工标准等,其保护手段层出不穷。由于贸易保护的方式、领域、服务流动均呈现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的趋势,且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变化,使得应对难度加大。

2.范围扩大、区域化抬头

随着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两国间相互的贸易保护措施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外高筑贸易保护壁垒,对内则对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差别待遇加深,其贸易保护程度也得到强化。

3.政治目标逐渐渗透至经济活动中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将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体制中来,希望利用本国自身经济立法加强贸易保护,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常遭遇发达国家国别政策的差别待遇,以达到其对外政策的政治目的。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1.抑制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

各国实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抑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各国对纺织品服装行业实行的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导致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下降,对纺织服装行业产生冲击,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根据世贸组织规定,2008年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严苛的贸易保护措施,且频率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同样将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等纺织服装生产国也加入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军中。

2.抬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

欧美是对纺织服装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要求最严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势必抬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成本。我国纺织品服装现阶段的出口优势多是基于低廉的生产成本上的价格优势。我国产品要想满足欧美各国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劳工标准方面,“社会责任标准”资格认证后,最低工资标准一项就足以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

3.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具有连带效应。一方面,在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或制裁后,企业要适应新标准、改善新工艺,若制裁的时效过长,企业原本的客户将会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在丧失老客户后,企业要重新进入市场将会非常困难,且销售成本会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当一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大见成效后,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同时保护措施也将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极易陷入恶性循环。

4.阻碍纺织服装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海外市场而言,短期内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国内市场而言,一旦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贸易保护,“出口转内销”将成为大量出口企业的最终解决方案,大量的订单将与我国内销产品抢夺市场,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势必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纺织品服装价格下跌,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业良性发展。此外,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整体发展水平下降,将极大地降低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对我国利用外资造成不良影响。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1.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份额占总出口的60%左右,市场过于单一使我国企业常常遭遇贸易摩擦,尤其是欧美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情结极重的市场。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开拓印度、东盟、巴西等人口基数高、服装消费能力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庞大的内销市场也不容忽视,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速超过了纺织品出口需求的增速。因此出口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内销比例,做到内外销并举,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

2.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成果,及时研究、学习借鉴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服装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培育、创立、扩大自主品牌服装出口是我国从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转变为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强国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主品牌,提高商品档次,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并努力构建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国际形象。

3.规范管理,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话语权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信息收集工作,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做好咨询、培训、指导工作,加强对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制定并完善纺织品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适时改变经营策略,整合内部资源,规范内部管理,加快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达国家感兴趣的问题与纺织服装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政策,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4.合理运用国际法规,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企业应认真研究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合理运用国际法规,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高度关注重点出口市场贸易保护手段新动向,保持信息通畅,定期,有效提醒出口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实现贸易保护前置化。同时,我国具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经验的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应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借鉴WTO成员应诉工作的成熟经验。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由于产品结构趋同,我国产品在主要纺织服装消费市场多因价格优势取胜,而这正是我国频频遭受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原因所在。因此,实施“以质取胜、以技取胜”战略,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不断地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稳定国外的市场份额,并趁机提高“中国制造”的口碑,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兆斌,左正强.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5(21).

[2]白英姿,冯凯.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与我国外贸战略调整[J].经济纵横,2008(3).

[3] 李莲花,王艳秀.经济波动下的美国贸易保护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

[4] 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3

摘 要:回顾了贸易保护主义和TBT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分析所受TBT的不利影响以及遭遇TBT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方面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应对TBT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纺织品;服装;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06-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以关注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合法目的为由,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为手段,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障碍。所以,立题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稳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创汇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TBT的相关理论

2.1 TBT的含义和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TBT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左右。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TBT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各种贸易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0%左右。TBT成为越来越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名目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国际化、绿色壁垒。

2.3 TBT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短期来看,TBT造成了进口国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了出口国企业的成本,从而产生相当于一定关税水平的进口替代效应。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它们能够较快地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TBT的限制,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国际需求增加,同时又帮助它们扫清了出口国内的部分竞争者,强化了他们的垄断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TBT还起着优化出口国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状况分析

3.1 出口规模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表1 2000年-2007年纺织品服装行业的

进出口规模调查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3.2 出口结构分析

按照我国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出口总量的70%。

3.3 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看,2005年出口产品中,合资企业生产占39%;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出口313.64亿美元,占27.34%。民营企业正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3.4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上来看,我国在化纤、丝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最具竞争力。而在资本密集型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品牌管理与营销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弱项。

4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4.1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纺织品服装行业收益降低、手续复杂、费用昂贵,大大增加成本、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失业,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

4.2 TBT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们不得不承认TBT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包括: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5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主要原因分析

5.1 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分析

国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外国保护本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环保、安全与健康意识加强、WTO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被滥用。

5.2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方面分析

国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大、以低端产品为主,缺乏品牌竞争力、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

6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应对TBT的建议

6.1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TBT:加强跨国交流与谈判,尽可能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和引导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规范标准制定,推进国际标准互认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6.2 行业组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2.1 完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组织建设还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应该加强纺织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行业组织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并积极为维护企业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服务。因为以权威性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比企业单独应对收到更好的效果。

6.2.2 参与标准制定,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6.2.3 启动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

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市场集中,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纺织行业协会应配合国家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出口,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公平竞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而且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

6.3 企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3.1 企业梯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强控制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知名度以获取更多附加价值,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分散对美日欧的市场依赖性,扩大出口销路。

实力中等的企业应注重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建设,加强企业品牌营销,积极关注国外TBT动态,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和防范国外TBT带来的风险;扩大销路,分散风险,减少贸易摩擦。

实力较弱的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理的细分市场,可以给国外品牌做代工,也可以做国内品牌的加工方。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本。同时要尤其关注TBT动态,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加剧贸易摩擦。

6.3.2 熟悉WTO规则,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应对歧视

6.3.3 加强环保意识,提高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滥用TBT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TBT等方式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环保意识,突破TBT的束缚。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科技水平、加强环保认证,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突破TBT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针织品)[G].2005.

[2]谷祖莎.贸易技术壁垒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4,(12).

[3]Kenneth A. Reinert.“Give us virtue,us virtue,but not yet”. World Trade. 2000.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服装出口;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在出口创汇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1994年到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基本上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①。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巨大冲击,增幅较2007年回落11.13个百分点。[1]2010年我国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65.4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2.7%。

如今,全球局势仍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受到债务危机、市场低迷、失业率居高等问题困扰。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全球经济面临调整,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贸易摩擦形势更为严峻和复杂。[2]全球经济进入缓慢恢复的“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

危机发生后我国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

在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空前。各国纷纷依附于美国,呼吁人民币汇率重估或者扩大浮动区间。事实上,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就进入了升值通道。截至2013年8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2005年7月的8.277∶1上升到6.1753∶1。八年间,人民币升值约25%。不仅如此,欧债危机发生后,尤其是在2009年年末到2010年的6月份,欧元汇率一路下跌。2009年11月26日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是10.3238∶1。而到2010年6月7日,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变为8.1301∶1。仅仅半年,人民币兑欧元升值约21%。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企业的冲击显而易见。根据纺织工业协会测算,人民币每升值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销售利润就会下降2-6%。[3]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势必减少生产资金,影响企业发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此外,人民币的汇率不断变动还会影响现有订单的收汇安全。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这种损失对他们来说是毁灭性的。

2.国际需求减少与转移

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消退,各主要经济体复苏力度减弱。需求的疲软造成我国外部需求不足。我国传统三大市场中:欧盟进口总额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据欧盟海关统计,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302.3亿美元,下降1.3%。其中服装下降2.3%,纺织品增长2.1%。同期,据日本海关统计,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96.5亿美元,下降4.8%。其中纺织品下降7.7%,服装下降4.1%。只有美国市场份额小幅回升。据美国海关统计,美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进口263.9亿美元,增长3.1%。其中纺织品、服装分别增长4.1%和2.8%。

不仅如此,受“土豆效应”影响,国际需求还有转移之势[4]。国外进口商纷纷将订单转移到产品价格更加低廉的其他亚洲国家。2013年一季度,欧盟自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下降3.9%,自土耳其、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进口却保持增长。同期,日本自中国进口67.3亿美元,下降7.8%,自东盟进口则增长6.8%。而同期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为35.4%,较去年同期略有回升。东盟在美市场份额继续攀升至20.4%,比去年同期扩大0.6个百分点[5]。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目前,主要经济体政策目标分化,协调困难。国际贸易摩擦更加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某些国家的政策工具。我国将遭遇更多的贸易摩擦和限制。2012年的前三季度,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通报系统对全球共发出1436起通报,其中对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发出通报236起,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81.54% 。同期,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对全球发出250起通报,对我国通报占到了141起,占全球通报总数的56.4%,其中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发出通报14起,占到对我国通报总数的9.93%。

除发达国家外,近年来我国的主要竞争国和一些新兴市场也纷纷以反补贴、反倾销等手段限制我国服装的出口。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如:2010年2月20日,阿根廷工业和旅游部下属的工业、贸易和中小企业国务秘书处发表公告,决定对我国出口阿根廷的西服、套装和夹克展开反倾销调查。2012年6月23日,秘鲁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署对外决议(No.083-2012/CFD-INDECOPI)公告,对自我国进口的服装和配饰(从61012000到62105000共276个税号)启动反倾销调查。随着国际上针对我国服装出口的贸易壁垒和摩擦日益增加,我国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高风险和巨大压力。

4.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增加

在行业发展初期,我国国内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依靠这一优势迅速发展壮大。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在逐步丧失,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以用工成本为例,我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用工成本上升了12.6%,综合成本上升10.8%,利润率下滑2.5%。与我国国内劳资水平上涨的情况相比,印度等国的劳动力成本就相当可观。据调查,2012年印度劳动力成本为0.51美元/小时,越南为0.38美元/小时,柬埔寨为0.33美元/小时,孟加拉国为0.22美元/小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则为1.08美元/小时。2012年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外企开始从我国撤资,将工厂和采购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越南、孟加拉等国家。

除了用工成本以外,原材料的上涨也进一步压缩了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由于全球原材料产量减少,各国纷纷限制其出口。全球第二大棉花种植国——印度即在2010年颁布出口限令,限制印度本国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了化纤等原材料价格走势一路上扬。2010年纺织原辅料的成本同比上涨超过30%,有的甚至达到80%的上涨幅度。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涨。

二、针对服装出口企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对外贸易行业中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2007年达到了83.11%,出口贸易依存度是69.49%。同时,纺织服装行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比较高,达到了0.8038②。这说明纺织服装行业一方面国际竞争力较强,另一方面,行业对外依存度高,外贸风险大[6]。针对这样的行业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

迫于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我们出口企业应当提高汇率风险意识,采用多种金融工具来锁定汇率和规避风险。首先,在合同订立初期争取使用对我方有利的计价货币和收汇方式。尽量避开美元或者选择使用英镑等强势货币。或者选择独立于美元波动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其次,在收汇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外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等金融工具或者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使用银行保理和福费廷等国际结算方式,将远期的出口应收货款提前卖断,及时结汇,以此转嫁和规避风险。

2.开拓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兴起,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亮点。在当前形势下,传统市场缩水迫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来缓解过剩的生产力。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我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六个东盟国间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四个东盟新成员也将在2015年对来自我国的90%的产品实施零关税。面对这样优厚的条件,众多服装出口企业积极准备开拓东盟市场。[7]如福建石狮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就针对东盟市场制定了一系列的经营战略和应对方案。

3.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除了开拓新市场外,有条件的服装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到第三地生产的方式,绕开贸易壁垒,享受东道国当地的优惠待遇。目前,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土耳其等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而且具有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8]。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就有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趋势。如,温州商人通过对外投资在越南等国开办工厂,享受到了当地的优厚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如此,温企还利用包括建立境外商品城、境外工业园区、海外营销网点和海外并购等各种境外投资方式“走出去”。根据温州商务局统计,在2010年,温州境外投资额突破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1%。

4.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面对各国对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设置的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应当发挥行业优势,团结、积极、成熟地应对,以保护我方合法权益。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09年7月23日,美国对原产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织边窄幅织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即“双反”调查)。我国大陆有15家织带企业参与这场应诉。美方选择了行业中对美出口量排名第一、第二名的我方企业作为代表强制应诉。姚明织带即名列其中。2010年2月6日,各方收到了美国商务部的初裁结果。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倾销幅度为0,获得初裁应诉成功。放弃应诉的另一家企业则获得231.4%的惩罚性关税。其余13家获得平均税率资格的企业被裁定为115.70%的税率。姚明织带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出口美国市场的织带企业。

姚明织带之所以能够胜诉,得益于其在面对突然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面对时畏惧困难的退缩行为,只能使我方企业的根本利益受损。只有积极应对、寻求解决方案才能打破困境。

5.加快建立摩擦预警机制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不利形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加快步伐,迅速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不仅包括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和相关产业市场状况的监测,还需要包括对进口国该产业和相关产业市场状况的监测。只有通过对重点产品和重点国家(地区)市场状况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建立预警模型,我国出口企业才能做到快速反应,实现解决贸易摩擦应诉工作的前置化,有效保护行业安全。

6.创立自有知名品牌

面对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应当改变传统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的模式,依靠产品的质量、周到的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依靠品牌附加值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目前大部分服装出口企业没有自有品牌。要想树立国际性品牌,出口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市场设计出符合当地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的服装。此外,还应加强品牌定位与品牌营销。

三、结论

随着我国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培育新的优势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型为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有条件的服装企业应当以生产、管理等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充分开展品牌建设,并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品牌价值,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相信未来我国会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和国际化的服装企业。

注释:

①期间1998年、1999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有所下降。

②数据是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WTO数据库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朱彤,孙永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2):25-31.

[2]李健.培育外贸发展的新优势[J].中国金融,2011(1):50-51.

[3]张海燕.世界经济危机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轻纺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0(10):104-106.

[4]王兵,李亚培.金融危机期间中越两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比较分析[J].兰州学刊,2010(7):58-61.

[5]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2013年1~4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形势概述[EB/OL].中国棉花信息网,http:///news/pubzmb.php?articleid=145884&newstime=2013-06-04:2013-6.

[6]张华初,刘欣.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外贸高风险行业研究[J].当代财经,2009(4):82-86.

[7]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81-83.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国,纺织服装行业也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在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前两年,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配额限制的取消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面临众多困难,如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加剧、受到它国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措施限制等。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还面临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些新的挑战。本文将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如“开展跨国经营战略”等对策措施,以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纺织和服装业的发展涉及的社会劳动力超过1亿人,2006年纺织服装业占工业企业总增加值6%以上。2006年,纺织服装业销售总值2.45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实现利润88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出口总值1470亿美元,增长25%,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5.2%。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纺织服装行业呈现量增价跌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使得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几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市场混乱。未来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仍将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也将深入探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未来中欧、中美之间依然可能爆发大规模贸易摩擦

2007年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率先到期,中美纺织品协议也将于2009年年底到期,届时中国对欧盟与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必然增加,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中国与欧美之间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可能再次激化。

1.中欧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

首先,欧洲方面,中欧协议到期后,因受限而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会发生回流现象,从而导致对欧出口的增加。2006年欧盟对中国大陆部分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限制,采取“曲线出口”的战略,即先将产品出口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再转而出口到欧盟。如2006年前10个月中国对罗马尼亚出口40.5亿美元,增幅达到800%,对土耳其出口增长更是达到1394.5%,这其中很大部分产品将最终流向欧盟。中欧协议到期后,这些因受限而进行转口贸易的产品将重新由中国出口到欧盟,导致对欧出口数量的激增。

其次,中欧协议到期后,跨国服装公司可能会把因设限而转向东南亚国家的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如国际知名企业阿迪达斯公司与耐克公司。这两家公司在东南亚与中国均设有分厂,一旦中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它们便可以把生产任务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分厂。从欧盟2006年进口来源国进口数量变化情况看,2006年中国受限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对欧盟出口数量明显增加,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受跨国公司的订单转移影响。一旦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势必将增加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数量的增加。

再次,欧盟理事会为了平衡内部各国利益,极有可能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盟成员国中英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均为老牌纺织大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廉价纺织服装产品会影响到其国内的就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欧盟东扩中的不少新成员国也是以纺织服装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内部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因此,欧盟理事会很可能对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采取限制措施。

2.中美协议到期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新的限制进口措施

首先,美国方面,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以后,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占美国进口份额的26.89%,远高于2004年的19.84%。因此,中美之间签订协议,对中国21类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从受限产品实际贸易情况来看,2006年对美出口协议类别产品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有3类产品的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协议暂时压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能力,但并没有削弱国内受限产品的生产能力,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以后,受限产品极有可能重现2005年对美出口激增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的出口管理措施,届时中美双方依然可能爆发贸易摩擦。

其次,美国频繁运用特保机制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2005年,中国有10类纺织品服装共计43.32亿美元遭到美国的特保措施,大约占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1/4。2008年12月31日以242段为依据实施的特保措施将到期,届时美国有可能通过新的国内立法,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6条下的特定产品保障机制对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以方便2009年以后继续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新挑战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的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所能够对国际商品、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而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指一国以上述理由为借口,刻意采取的限制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措施。从国际经济法,特别是WTO法律规则来看,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与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受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聊协定)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规制的对象,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自身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及执行上的强制性,并且其立法内容也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技术性,法律适用也是灵活多变的。

目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技术壁垒形式包括产品认证制度、产品包装标签制度等(如表1)。

中国纺织企业面对目前的这些技术壁垒时屡屡受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对世贸组织的(TBT协定》进行深入理解,并且在遭遇到聊壁垒时的应诉性不高。其次,国内有关纺织业的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检验设备相对落后,这种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中国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国内纺织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工作,对于整个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而从目前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几个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并且这类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掌握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同样,它们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设限最多,也最严重。科技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等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高价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产品甚至是退出现有的国际市场。目前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日益增强,而中国纺织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被逐渐削弱,大多数企业的出口成本相对增高,整体投入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使得中国纺织品对以上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减缓,市场份额变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直到2016年,在进口方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可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由此可见,“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会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面对反倾销措施时的软肋。其实自1995年以来,中国是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也是受到最终制裁最多的国家。国外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但总体附加值不高,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国内巨大的生产能力导致了出口产品产量大但价格低的局面。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进口国担心中国产品对本国纺织行业造成冲击,才会对中国提起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调查,并且这一状况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由于中国承诺的242段项下的纺织品特保措施将与2008年12月31日到期,届时进口国可能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限制的重点由特保措施转移到反倾销措施上。

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以防止贸易摩擦

积极的出口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还可以提高本国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对纺织品、彩电、汽车等产品采取一系列自愿出口限制,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对外贸易摩擦,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本国产业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使得国家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由于出口配额管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中国宜采取出口配额管理措施以抑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过度增长。2005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协议以后,中国对输美21类和输欧10类产品进行配额管理,有效地抑制了产品过快的出口增长速度,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而且出口管理只针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并不影响受限产品对第三国的出口。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出口配额管理部门主要涉及海关与外贸管理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低,比较灵活。自主配额管理虽然可能部分加大企业成本,但却是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能力,走品牌经营道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必须改变目前出口产品数量大但价格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局面。中国纺织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国内大多数产品为贴牌定牌产品,自有品牌占有率小于10%,整个销售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拿走35%的利润被品牌所有者拿走,55%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拿走,中国工厂只能拿5%一10%的利润,但中国的企业却成为了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必须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1.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建境外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设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2.建立自有品牌。应逐步提升产品档次,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形成国际化的营销体系。

(三)加强行业协会作用,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规避和应对各种保护措施。要加强行业协会的独立性,特别要加强其在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以维持公平有效的市场秩序,规范出口经营秩序,杜绝恶性竞争中国企业面对的反倾销与特保,大部分是由于本国企业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所引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和服务职能,通过龙头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其次,要加强企业法律意识,积极应对进口国提出的纺织品反倾销、“特保”案件。现实中,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放弃了应诉的权利和机会,只是默默的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应诉基金以解决资金问题。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解决:1.出口企业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成;2.保险公司设应诉贸易壁垒险。此外,还应认真研究进口国纺织品贸易政策,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扩大中国纺织品出口。

再次,要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中国纺织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去对抗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要求”,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国际标准,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立法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强企业对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各种生态纺织品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的重视程度。总之,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工作,才是中国纺织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最后,应完善目前的各种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决策机制,主动应对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密切跟踪中国的几个主要纺织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市场动态,了解国外企业、政府的政策取向,建立一整套可以广泛共享的预警机制,及时预警信息,避免企业的盲目出口。要对量大、价廉但质不优的出口敏感产品及时预警,主动管理。

(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战略

纺织服装行业调查范文6

[关键词] 纺织服装 招商引资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淄川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实现全区经济增长和“工业强区、工业立区”战略方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土地、水电能源价格大幅攀升,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出口退税率下调、两税合一等因素的影响,至使区内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部分纺织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进一步做好纺织服装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一、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现状

从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纺织服装业的基本状况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1.骨干企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其中代表纺织企业龙头的鲁泰集团最为突出。鲁泰集团是一家集棉花种植、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为一体的大型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A、B股上市公司,也是世界产量最大的高档衬衣色织面料生产厂商。主要产品为纱线、色织布、衬衣三大系列,年产纱线16000吨,色织布11000万米,衬衣1200万件,产品85%出口,市场覆盖港澳台、东南亚及日本、欧盟、美国、英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纺纱12万锭;总资产44.16亿元。

2.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增强。随着纺织服装加工专业村的兴起和发展,区纺织服装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提升,主要产品有针织内衣、童装、织布,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济南、邹平、周村等省内各棉纺厂,供应非常方便,年营业额达2亿元,从业人员达15000人。

3.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鲁泰集团的“ 格蕾芬”牌衬衣、色织面料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纺织行业中国名牌“三冠王”,同时色织面料荣获“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称号,2005年“鲁泰格蕾芬”品牌被商务部评为“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2006年11月公司100支纯棉出口色织布面料通过出口免检,摘取了出口企业质量检验皇冠上的明珠,在山东省纺织行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在开发区,也涌现出了如博贵鸟、卡拉鸭、菲尔芬、禹聪、鑫惠尔等被市场认可的品牌。

4.专业市场继续扩大。自1989年5月淄川服装城建成以来,现已成为占地30万平方米,市场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拥有10个营业大厅,14座营业楼,4303个经营摊位,5000个营业门头的大型服装专业市场。为不断提升服装城的对外知名度,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由通乾公司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的通乾广场,由上海剑桥集团投资9600万元、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的上海裤业城市场和由喜来登百货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的温州商厦,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2006年商品完成交易额92亿元,日均交易额达2500万元。

5.行业外向度逐渐走强。2007年度实现出口创汇32313万美元,同比增长24%,占全区创汇总额的67.6%。

6.行业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据调查,全区现拥有纺纱20万锭,织布机920多台,服装设备4800多台(套),后整理生产线4条,其中70%为2000年以来的设备,30%为90年代的设备,进口设备9200多台(套),总装备的80%为国际先进水平,每年的研发投入9000多万元。

7.行业主导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区纺织服装业经过近几年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现已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主导产品如鲁泰的色织布位居国内首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为13%,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48.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淄川区纺织服装业在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

1.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大多规模偏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企业只有19家,仅占3.91%;

2.缺乏自主创新设计风格,除鲁泰外,我区的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少,大多是以贴牌生产经营;

3.行业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企业仍然延续着夫妻店的生产经营模式,吸引不了人才的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尤其是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更是难以招聘到位;

4.产业链不健全。目前,我区的纺织服装除鲁泰外,产业结构大多不合理,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横向产业链;

5.发展资金短缺,企业在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在努力做大企业的同时受种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得到扩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6.专业市场不规范,表现在服装城厅内设置不合理,产品无序定置,没有分类;

7.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都不错,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销售受限;

三、对今后淄川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今后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1)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的形象设计、宣传和推介、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和品牌。品牌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大企业单独创品牌,小企业可以联合创品牌,应大力宣传“博贵鸟”、“卡拉鸭”、“菲尔芬”、“禹聪”、“鑫惠尔”等地方品牌,使之尽快扩大影响,成为省内名牌、全国名牌,从而提高区纺织服装业的盈利水平,增强竞争力。要引导业主有广告意识,舍得投入,引导企业在大型媒体上做广告,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省内著名商标上下功夫。

(2)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并完善服装市场功能,吸引更多名牌企业在服装城内销售,进而让这些名牌企业能够落户淄川区投资建厂,实现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

(3)立足产业特点,整合内部资源,聚合现有服装加工专业村,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引进名牌服装加工企业。在现有服装加工专业村的基础上,聚合现有生产能力,建立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较强、专业分工较细的服装加工专业村,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优势,把产业集群优势转化为区位经济发展的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服装企业前来投资。五是利用当前股市低迷期,吸引民资投向实体经济。通过建立和完善对民营企业投资的服务体系。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定期,设立专门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投资咨询中心。引导民营企业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并购。

(4)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力量,最根本是要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人才队伍,这是招商工作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是进行招商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招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2.建议政府和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招商工作的载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应是“政府作指导、部门搞服务、企业唱主角”。因此政府要在引导和服务上下功夫,但同时也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政策导向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的关系。追求效益、谋求发展是招商引资中双方的共同目标,尤其是投资方常常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先决条件,他们不只是单单看到投资环境宽松,更主要的是看到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产业配套力强、要素成本偏低等因素。所以,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顾及国家的大政策,不能只顾名不要利。当然该优惠的政策一定要到位,不该优惠的也不能随意放宽

(2)在包装推介项目上一定要切记,推出的项目是别人所期望的项目,介绍的企业是别人所期待的合资合作伙伴,提出的条件要有吸引力。

(3)要注意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办落实。一要健全领导机制,加大对招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办、落实力度。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针对招商项目引进、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召开招商项目协调会,研究具体措施,解决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