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音乐教育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1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途径

论文摘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课程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由此,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而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同时还能全身心融入到音乐的情感世界中。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同时还能使其在感受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学习中。因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什么

“情感教育”这一概念,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目前教育中重视认知、理性,忽视情感的状况而提出来的,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教育方式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够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能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发展自身的人文价值。此外,音乐活动中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过程。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将人们大脑中的表象记忆激活,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求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准确地投入进去,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三、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途径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教育充分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其融入的过程,主要有以下途径:

1.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其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的情境中,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顺利地抒发出来。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音乐中“摸不到、看不见”的情感,以动画、图片或录像等片段,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其真切感受并产生一定的心灵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融入,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只有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体会到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才能从根本上对其认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最后,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应对学生的音乐情感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能够正确明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便今后准确地把握和再现这种情感。

3.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往往比较强烈,而理性因素相对较弱,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随性”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学生的兴趣,使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起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使其能够从根本上对音乐情感认可,从而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做好铺垫。

4.欣赏名作,以美育情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美育的辅助,而在音乐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美育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具体水平,选取情感高尚、内容丰富、性质健康音律优美的作品,根据不同的题材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使其领略到多种音乐的不同情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音乐鉴赏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教育充分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以使其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伍婷婷.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10,(25)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2

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随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而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然而,不断进步的时代导致许多事物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并不能完成其教学目标。因此,为了使声乐教学能够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应对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并将科学、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进行建立,才能向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望广大同行能够进行指导。

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内容,薄弱的教学科研能力

由于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综合性质较强,因此,声乐教学的内容应谨慎地选择,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不断地培养[2]。然而,我国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设置基本是根据西方音乐体系进行的,其科研能力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为西方音乐,而并没有大力地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比如中国乐器、中国戏曲文化以及民间曲艺等课程均很少出现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西方艺术形式、美声唱法以及西方乐器的教学。以上情况均会导致我国大学音乐教学逐渐地丧失继承中华文化的能力。

(2)薄弱的教学专业能力

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不仅应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而且还应增强对培养学生示范能力的重视度。换言之,大学音乐教师应同时对学生的"唱"、"教"进行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专业能力较为薄弱,存在重"唱"轻"教"的情况,以上现象会导致学生产生只具备一定唱功,却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而且还会降低其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

(3)过度强调技术训练

音乐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优秀人才,并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训练的情况,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遭到忽视。此外,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而且还保持着一种"其他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的学习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综合能力,还会使其不能对声乐作品文学性、音乐性进行充分地理解与掌握。

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1)增强师资力量

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应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聘用声乐教学的专业人才。而大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并从外在才能与内在修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作为学习榜样,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由于声乐教学是集技术、实践以及综合理论知识等多学科于一身的教育工作[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大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并根据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使声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改善。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第一,大学音乐教师应保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的同时,也应增加对声乐课程创新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视度,才能使声乐教学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三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大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由于大学声乐艺术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一些专业概念,因此会产生厌烦心理。此时,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并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将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严厉地抨击。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声乐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第二,将传统的师生角色进行转换。在过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还对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了限制作用。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并对其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

第一,将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至声乐教学中。由于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学的先导,因此应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教学的内容;由于嗓子的情况能够影响演唱技能的发挥,因此应增加声乐生理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调节身体,并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此外还应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将一定演唱技能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能对声乐的文化底蕴进行充分地了解。

第二,将声乐教学法课程增加至大学声乐教学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而且其与中学音乐教学没有进行良好地衔接,同时,大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适当地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以强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并对学生全面发展自身技能起到促进作用。声乐教学法是一个体系,包括歌曲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以及语言教学法等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会传授声乐知识,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4)改变教学方法

社会对于声乐教学的需要,传统声乐教学并不能满足。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目前大学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充分地结合,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表现,改变并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将大学声乐教学的水平进行不断地提升,从而为当今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大学音乐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多元化等多种方式,将音乐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不仅能够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而且能够使其自主学习声乐知识的习惯得以养成。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

在现代化社会,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也属于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艺术或多或少的融入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所以,艺术教育更多的时候不是追求课程的知识化,书本知识的死记或者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还具有启迪智能的独特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而当今社会,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对艺术教育观念的改变,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也不尽相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各个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大部分高校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少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一、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虽然说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没有深入的探讨,而且教学方法也比较老套。音乐教育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不仅抹灭了学生对艺术的创造,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亵渎。传统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少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所以,必须突破传统音乐教育的束缚,不仅要重视学生书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在各大高校,存在对大学音乐教育的不重视的现象,这种现象根深蒂固,从基础教育开始,人们就已经对音乐教育有所摒弃,从小学、中学都是这样,语数外永远占用着音乐的课程时间。除了对学科开展的不重视、对课程时间的任意占用,还存在着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计划随意改变,甚至靠看视频或者音乐讲座来代替教学内容的传授。老师教不好,学生也不可能学好。所以,各大高校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考核力度,必须健全考核标准,做到音乐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视同仁。

3、与交叉性学科缺融合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学科设立比较单一,而且音乐学科和一些交叉性学科也缺少融合,单一的学科建立,狭隘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必须改变机械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学科建立,必须丰富音乐教育学科的设立,加强与其他交叉性学科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教育产生更大的兴趣,才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音乐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其实是非常尴尬的。无论是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音乐教育更像是专业教育的附属,音乐本身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学业的繁重和各阶段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和家长甚至视音乐或者体育等学科为学业进步的最大阻力,千方百计挤压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和兴趣爱好。这种情况极其普遍,对学生自己也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另外,虽然不少高校设置了相关的音乐专业,但是仍局限在音乐专业教育的层面上,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高校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乐理知识的掌握。和其他专业教育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交集,更别说融合和拓展了,所以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都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音乐教育在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2、把音乐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当中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这和大多数专业教育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比如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同理,数学虽然是数理化科学,要求结果精确,但是却有着多种解题思路,从这个角度上,音乐和数学等学科都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从心理层面上看,音乐对其他学科的补充,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其中需要我们熟悉一个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西方公认的现代大学直接源头是欧洲中古世纪大学,其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勃隆那大学为最早,牛津、剑桥大学从一开始就沿用法国、意大利模式,先用3年时间学习语法、逻辑和修辞,打下拉丁文基础,再用4年时间学习算术、音乐(乐理)、几何和天文四门学科,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进修神学、法律或医学就能成为博士。可见在西方教育中,音乐被纳入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中来。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院系都发展不平衡,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行的行政体制和社会大环境下,实行通识教育依然非常棘手。音乐教育除了教授专业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如何引起听众精神层面的共鸣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对美好事物都是欣然接受的,并在这种环境熏陶下进行再创造,进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音乐能让人的思维活跃,绕开思维壁垒,开发创造性的思维,使人以愉悦的心情投入生活和工作,这也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优化师资配置、学科设置和考核标准

3.1优化师资配置

大学音乐教育,一个贵在教,另一个贵在学,缺一不可,有好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知识储备都不足,都过不了关,怎么敢奢望教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呢?有一些老师自己都觉得音乐教育是不重要的,不考试所以不重视,这种态度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影响。消极的教学是老师教学中最不应该出现的。所以,要想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拓展就必须优化教师队伍,选拔好的老师进行教学。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和设备,光靠老师阐述是不能直观的展现给学生的,老师必须利用专业的设备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学生也可以亲手操作,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老师要求学校购买的教学必备器材,学校必须予以购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靠考试纸上谈兵是万万不行的。还有配备器材也不能只为老师的教学配备,还应该按照学生使用需要相应的配备合理的使用器材。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时间的时候去练习,熟能生巧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掌握的知识中去开拓创新。

3.2优化学科设置

虽然一些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都设置了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学科设置相对单一,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课程选修要求,比如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这样就极大的打消了学生对多种课程的积极性,一个学生有可能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绘画,但由于规定就必须放弃一门,这样就不利于艺术课程的发展,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又没办法学到相应的知识。其次可以将音乐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一些学生觉得选修课程不重要就是应付学校而已,往往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设置成必修课,就意味着跟专业课一样纳入考核要求,对一些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做到一个监督作用,还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让书本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将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断融合和拓展。

3.3优化考核标准

加大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音乐。一些学生一时心血来潮,三分钟热情就去学习音乐,结果往往半途而废。从一开始选择音乐这门课程的时候就没有认真对待。改变学分比例就能够让学生在选择时更加慎重,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所以,主观性的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所以优化考核标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等院校教学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国际化的全面性人才。要想培养新时代全面性发展的人才,艺术教育和专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个好的人才,必须具备高的智商和高的情商。不能知追求专业教育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艺术细胞,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音乐是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音乐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蕴含着每一个地方人民的民族色彩,高亢激昂、温柔婉转,从歌声中就能听出来。音乐融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从而看出,音乐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性,各大高校应当不断探索,促使大学音乐教育朝着更加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和国际化的人才。

作者:曹英 单位:湖北省女子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志中,郭晓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M].石家庄: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陈放.论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所需的培养过程,也是赋予人高尚的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塑造人,它通过各种形式的人类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挖掘及培养,达到培养人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因此,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俨然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以音乐作为审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6门功课中,音乐列为第二位。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乐”视为造就仁人君子的条件,也就是说,音乐能使人达到最高修养。可见音乐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知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像其他各类艺术一样,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能让更多的人体验与分享音乐。目前没有其他艺术能像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涵义和本质。”在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音乐教育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它可以使人类个性发展完善,使心灵健康成长,开发智慧产生重要的作用[1]。学校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情趣有着高低之分,人类虽然对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的行为与艺术形象有所感知,但是对美的欣赏、感受与表现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与人的年龄、学识、气质、教育等其他因素有关,但与审美教育关系更直接,在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卑下与崇高,都需要审美教育和引导。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行为、感染力为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它是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的交融,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广泛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以歌唱、器乐、表演、欣赏等方式来进行的,它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创新等能力,在主观情感上得到了审美体验与情感升华及心灵净化等效果。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音乐教育要比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更容易让大学生理解与接受。正因为这种自然与真实及愉快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审美的熏陶与感染,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思想品德等教育融入[2]。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正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正确认识学校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也是能否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一个人健康完美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审美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所必需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跨入信息化社会和国际化时期,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知识融合并渗透,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与素质,所以审美素养目前也成为现代人的首要必备素质。未来社会与高科技发展要求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作为正在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在校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还需具备超强的可塑性特点。他们偏向于幻想,但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他们精力旺盛,但体力与意志力不健全;他们渴望得到知识,但兴趣广泛导致不稳定;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还缺少准确地认识和判断。以上这些说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他们中间开展长期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与感受、欣赏与判断美的能力,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并加以循序渐进地感受美创造美的技能等训练,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因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懂得如何在我们的审美教育工作中培养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等能力;扩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的同时增进人格的完善。

二、学校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明及运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特性,使人类生动活泼的心灵活动产生障碍,人的感觉机械化,人越来越依赖技术力量,把技术当作解决一切的实用工具,从而漠视人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的需求,人的自身能动性越来越退化。当技术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时,人就异化为技术的附庸,致使人的审美潜能无法发挥,感受不到技术的美,也体会不到自身的能力之美。审美文化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关心人的修养、人格,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心理的健全,缓和技术与人的矛盾。审美文化教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彰显现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人的心灵开阔、情感丰富,制衡着人过于追求技术力量的现象。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终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专业课的考分,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将专业课作为一种谋生的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和评判专业那则次要。有人还认为审美文化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又是艺术类院校的事,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教唱几首歌、跳几支舞、画几幅画,等等,对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还无法形成常态的教育观念[3]。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审美文化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探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着眼于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失去了精神价值的追求,审美文化就变为快餐文化,放弃品格的修炼,人的需要就成为动物的需要。过去的审美文化教育偏重道德、理想,贬低人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强调教育功能和政治意义,忽略教育的现实价值。当下又过于讲究功利、注重实际,造成责任感、道德感的失落,理想信仰的危机和人格修炼的放逐。教育缺少审美的文化生态环境,大学生只看到技术价值与物质价值,忽略人的自身价值关怀,他们拼命追逐现代科学知识的技术因素,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因素为自身服务,似乎一切领域已被技术统辖,在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趣味个性的追求等人文精神层面上不屑一顾,尤其在审美文化的选择上存在不少误区。传统的人文科学普遍受到冷遇,工具性学科受到青睐。互联网被媒体大肆宣扬,人依靠电脑可以独立生活,人与人无须直接交往,学生可以在家里上课,切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的完整性、丰富性被破坏,人的感觉、经验、情感、想象被鄙视。大学生过于追求时尚,强调感官享受,拒绝理性的价值判断,让物质欲望的刺激湮没人文情怀的升华,精神价值的追求处于失落状态。

(三)教育者对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当下对大学教师的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职称的高低,致使有的教师无心从事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无心教书育人。而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高低决定优劣,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课讲得粗糙,试题出得浅显,最后给学生一个分数即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忽视教学质量,教学之余就是为自己的学历职称而奋斗,只要高学历高职称到手即可安度生活。有的教师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书也没有教好。如此背景下谈何审美文化教育?同时,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脱节。理论研究者只管写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关注社会实际效应。有关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书籍数量不少,却很大一部分是闭门论道,缺乏精品和实际操作可行性。从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又大多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素养,不善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无法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结合,造成理论不断出现,而实际审美导向却苍白无力。审美文化教育更多属于经院式的,无法让美学走进学生心灵,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缺乏将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以营造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文化的品位。

三、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到了美,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关键是艺术实践中,创造美、表现美、追求美。《礼记》里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是节奏、和声和旋律,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意境以及人心各种情感的起伏,也就构成了音乐艺术。当然,音乐艺术的功能具有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思想启迪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等的多元性。但只有当在接受主体那里对音乐艺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研究音乐时,音乐艺术所承载的审美经验才能传递和转移,通过审美体验这种最直接的感受,间接实现音乐艺术的其他功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一)音乐教育也应是审美教育

音乐的音高、音调、节奏、音色、和声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无论是纯粹的器乐音乐,或由外部因素的歌、歌剧、戏剧、音乐唱腔等为载体的音乐,都是基于“美”的表现形式以进行“美”的内容的表达。声乐旋律和谐自然的曲线,丰富多彩的音乐结构,复杂的音乐主题,巧妙的构思艺术以及技术熟练的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元素都体现在音乐教育中。

(二)音乐教育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育的氛围环境有着一定的审美因素,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非常富有情感色彩的表演方式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的图像,创建一个特别的气氛和氛围。音乐教育课堂安排也有审美的因素,通过分析、欣赏以及唱、奏、评议等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的元素和情感表达的相关经验,引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思维。教育者往往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演唱和演奏等方式实现作品的创作或者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它提供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存在的条件,同时也成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审美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在古代的中国,伯牙在学了三年琴之后,基本的技术已经全部学会了,但只是在他经过外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审美后,他的琴艺才有很大的进步,以至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曲目。这是因为审美教育与人的睿智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思想是艺术中的第一的美丽品质,第二是选择用于表达思想的演奏方式,这两种品质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的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先用机智和高尚的情操,才有可能使用他们的音乐和音乐技能知识创造真正的音乐,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表达[4]。

(二)审美教育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从而带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继承康德的说法,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美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

六、加强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中所提供的独特的主体体验方式是其他观念无法取代的。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著名的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触发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创造激情的过程,是一种神圣的而崇高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情境,可以让学生忘情地投入到审美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相关素质,是学生能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制造”特写的情境,让学生触发联想从而产生“顿悟”,从而产生具有创造性的灵感思维。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大学生在“入境”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同时在课内外教师要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美、创造美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合唱团、舞蹈团,举办音乐讲座、音乐鉴赏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总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理想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西方审美教育理论及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101-104.

[2]王玲.浅谈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特点[J].艺术品鉴,2015(12):363.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5

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程的出现就是建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关于大学音乐的教育模式也都发生了变革,微课程理念的融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本文围绕了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针对这种理念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微课程理念;大学音乐;教育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微课程不断的走入到学生们的课堂当中,给学者们都带来了良好的印象。虽然微课程的时间和内容都比较短小,但是他具备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针对某一项问题进行集中的说明或解释,在微课程的教学理念下,使得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上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大学音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微课程理念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当中,高校音乐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以灌输知识的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课堂当中,学生们的学习方式非常被动,音乐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化的学术知识,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外,其他的学习必须依靠于学生们真实的理解与感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符合于当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教学宗旨。微课程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同时也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自主式学习的课堂,这种全新形式的教学法完全能够发挥出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有助于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这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更是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微课程就是建立在这种环境下而产生的,可以说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融入这种微课程理念符合了当前时展的需要。同时微课程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学内容设计的环节,网络中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毋庸置疑的,相对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上,必然是占着更加重要的教学资源优势,因此,微课程理念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们的自主式学习。

微课程是建立在制作人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微课程理念中的微内容更是基于学习内容而创建的,这些内容通常会以比较简短的形式来体现,并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在线或者移动式学习,完全打破了传统学习环境和时间上的制约,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微课程也会通过课堂的教育来实现,通过音乐教师精心设计的PPT,可以将课堂中的授课与简短的视频进行综合教学,不但能够打破传统语言灌输的教学枯燥性,还能带动学生们课堂中的学习氛围。

2.优化了教学资源。

微课程理念依靠于科学技术与网络环境,在高校音乐教师进行微课程内容设计的时候,就会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丰富现有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如我国传统的音乐种类、国外经典的音乐类型、现代流行音乐的范围,教师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利用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综合经典案例的资源播放,再配合课堂中音乐类型的介绍,学生们通过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大大加深了对音乐类型的认识,丰富了传统教学中所没有的教学资源。

3.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完善高校音乐教育。

微课程中的每一项设计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构思与构建,微课程本身就是以比较简短的形式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的微内容上能够有选择的进行,针对音乐教学中复杂的教学内容来说,更是一种精华内容的创新提炼,如何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将最精华的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新设计了。同时微课程理念还存在着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一节微课程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反馈进行不断的完善,老师还能够及时的掌握到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

三、大学音乐教育模式融入微课程理念的思考

微课程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也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着微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建立在教师整体能力的基础上,必须依靠于计算机等技术来实现,还需要音乐教师具备音乐知识的规划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整合能力等,但是现如今的高校中,很多教师存在着这种能力上的欠缺,也就导致微课程的建设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相关的高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师整体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将微课程设计的更加完美。同时微课程也会受到自身特点的制约影响着实际的发挥,微课程本身就是由各个简短的碎片拼凑而成,不具备音乐教学的统一性与系统化,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教学并不适合长期的教学,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微课程,可以作为音乐教学中的辅助内容,而不是过于依赖这种教学法而实现的教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的融入微课程理念,存在着必然的时代意义,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们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丰富了音乐教学中的各类教学资源,为高校的学生们营造出了一个快乐且自由的学习空间,还在培养教师创造性课堂设计的基础上,完善了高校的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音乐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祖君 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音乐教育范文6

    1.为社区服务的音乐生活。社区是当代人生活的主要区域,因此音乐生活服务可以将社区作为推广的落脚点。当今社会,大部分城镇中的社区对文化需求都在不断扩大,因此大学应该对城镇中社区的有益音乐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渗透。在对社区进行服务时,需要利用学校的音乐实践活动对社区住户的生活和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可以邀请一些社区居民参加学校举办的音乐会、演唱会或者歌唱比赛,以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或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设计被大众所喜爱的音乐课程,目前舞蹈课、合唱课、音乐鉴赏课的参与度较高,因此可以开展此类活动课程。

    2.为村镇服务的音乐生活。和城区相比,村镇的音乐器材和设备较为陈旧,并且在文化意识上的普及度较低,因此为村镇进行音乐生活服务至关重要。村镇自发组织的音乐活动一般质量都相对较低,而且也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的音乐教育资源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音乐下乡的活动。将本校的应届毕业生实习岗位安排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实习时间为一个星期以上。这项活动可以取得学生和教师、实习学校以及各个村镇百姓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这样既锻炼了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为农村生活增添文化气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为社会服务的一些音乐活动。大学应该尽量利用一切机会组织音乐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音乐公益活动演出,把大学有特色的音乐活动带到社会上去,从而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大学也可以和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音乐鉴赏讲座、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社会公益单位,通过歌唱比赛、音乐鉴赏课等专题音乐活动来进行社会服务。除此之外,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独有特色来开展音乐服务社会活动,例如:音乐社团、音乐交流协会、大学生合唱团等,此类活动的社会参与性较强,因此能够达到较高的活动效果。

    二、大学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具体意义

    1.有利于社会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大学音乐教育的功能会对音乐的社会服务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上,大学音乐教育能够对社会音乐文化资源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的大学应该将他们自身的一些丰富的音乐资源投入到社会中去,从而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让社会民众的音乐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稳步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实践能力音乐属于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鉴赏音乐、感受音乐美以及学习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表演。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提供有益于身心的音乐,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传播的成就感。在音乐教学或应用中,都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具体能力,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