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1

创新思维是具有主动解决问题并能够提供新颖的解决办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主要强调的是主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两个方面。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心智与生理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对小学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提出: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培养是当前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考试能力、分数高低,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做试题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一些有着新奇思想的学生,教师常常予以否定,甚至是批评。这种主观的评判思维既让小学教育缺乏趣味性,还让小学学生守规矩、不敢发散思维,严重阻碍小学学生的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阻碍,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教育的遗风,一时半会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与意识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整体上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与意识,难以突破小学教材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创新教育。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学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学习时期,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因此,教师不愿意承担这个巨大的风险。其次是目前小学教师在文化水平与教育见识有所欠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育经验交流,缺乏广阔的学习平台,导致教师只能根据教育部门及学校的规定完成学时。

(三)小学学生自我独立能力较差

创思思维主要体现的主动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两方面,每一个小学学生都具有童真爱幻想的特点,这属于创新性思维的一方面,但是小学学生缺乏主动性思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更不会主动想一些新颖的办法来解决。这也是小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难点,小学学生具有自律性差、思维意识不成熟等特点,小学教师难以严格约束,也难以快速的提升他们的自律性和成熟思维。

三、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难点

创新思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不是说培养就能获得的一种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当前的小学教育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这一点不是凭借一个教师能改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分数是权衡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及管理成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黯然失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

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很大的操作难度。目前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是教育界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三,就创造性思维本身而言,这种能力很难用确定的,客观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就不利于在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四、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主思考能力,在问题面前学生愿意自己动脑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够去想新颖的办法。因此,小学教师要从基础的习惯做起,抓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管住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思考获取价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想问题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通过循循善诱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每一步中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想到一个新颖的办法,更应该是通过多向思考,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多维思考。在一个问题面前,学生可以想很多的办法来解决,甚至可以一一尝试,让学生自己在运用的过程中总结最为实用最为简单的办法。因此,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学生遇到问题会通过多向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

(三)拓宽学生的视野与见识

小学学生在见识上相对较为狭窄,要想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学生只有在知道得更多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散思维,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的视野与见识的扩宽,需要教师与家长同时为之。教师要跳出教材,在课堂上传授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在不同的大环境中接触更多的事物,认识更多的人,并且能够让孩子对所见所闻总结心得。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 应用实践

进入21世纪后,各项技术飞速发展,其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运用音频、视频及文字、图片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所模拟的情景中进行数学学习,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学习中。而且在多媒体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熟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先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上面是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但是这个自行车有个问题就是前面的轮子是圆形,后面的轮子是三角形的,这个人很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学生看着这场景就会开怀大笑,并且议论为什么这个自行车是这样的呢?在学生的脑海里自行车都是圆的,世界上也不应该有三角形的车轮子。小学数学教师看出学生的疑惑,立即说道:同学们觉得有什么不对吗?学生七嘴八舌回答自行车有问题。教师接着问: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轮子不是圆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道:同学们说得对,在生活中的自行车是圆轮子,是不是觉得好看一点,也更容易骑一点呢?学生回答是。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入具有美感的轴对称,然后就进行轴对称知识的讲解。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重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这样既能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难点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更多方法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中的难点直观地表现出来,提醒学生思考和解答。例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关系的教学中,因为这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对于小学生来有难度,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快梳理出倍数关系,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难点,最终给出解决办法。例如教师问学生:小明有13支铅笔,是小红铅笔数的2倍还多1支,那么小红有多少支铅笔?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清楚这里面的数量关系,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答。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将铅笔的支数表现出来,并且用符号在数量关系下进行标注,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铅笔的数量关系,对数学倍数与余数的概念加深印象,最终解决难题。另外在学生学习《24小时计时法》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刻度,让学生可以掌握钟表时刻的识别。比如教师将几个比较常见的时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开始可能还不会识别,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时刻相关的语音或者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醒。然后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时,帮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通过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解决数学难题。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实行分层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不仅能帮助教师节省板书时间,而且能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练习题进行收录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分层练习,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层层分解题意,根据多媒体上所设置的条件层层进行解答,最终找到问题的关键,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例题练习教学中,要求周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先将问题进行分层分解。学生才接触面积公式还不能很熟练掌握,所以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这道题进行分解,将各个步骤都列出来,第一步解决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先写出来,然后在知道有周长的情况下怎样得到边长?最终利用周长求得边长,再由边长求得面积。通过这种分层的、分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快速顺着思路求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解决问题。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开阔视野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例如在学习《生活的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数字罗列在屏幕上,学生可以很直观了解这些数字,比教师直接口述记得更牢固,同时掌握得更深入。所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巩固知识。

结语

小学数学是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培养数学兴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哲.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2:236.

[2]谭金英,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81.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3

《标准》 中小学体育 问题 对策

一、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指导思想,2007年1月,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在全国各级学校全面实施。针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现实,通过《标准》的实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新《标准》实施项目分析

1.我国中小学实施新《标准》测试的项目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标准》测试的项目基本能反应各个年龄段身体要求,包含了耐力、肺活量、速度灵巧类、柔韧力量类、身体基本形态等;以上项目可以反应出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匀称度、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水平,肺通气功能,心血管机能,灵敏素质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心血管呼吸系统和肌肉耐力的机能,肌肉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2.我国中小学实施新《标准》测试的过程

(1)监测前各项准备工作,(2)测试人员(主要为体育教师)相关培训,(3)建立健康档案和合理安排测试项目时间,(4)测试工作的组织、调控和管理,(5)评分成绩、测试结果录入和登记上报。

3.我国中小学实施新《标准》测试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1)新《标准》测试对象各级分类分组、评价指标和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2)监测项目解析:身体基本形态项目、速度灵巧类项目、柔韧力量类项目、身体机能项目等各类项目分析,(3)评价等级结构分析、调整。

三、新《标准》测试项目的结果与分析

1.新《标准》测试的优点

(1)测试评价依据。新《标准》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基本准则,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2)引导和针对性机制

新《标准》的监测就是通过对学生形态的结构、运动机能、生理功能、心理发育状况、身体素质的测试,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生通过测试的成绩,找到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身的锻炼项目和身体锻炼侧重点,制定一套合适自己的锻炼方案,达到增进健康体质的目的。

(3)刺激激励机制

新《标准》在我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使测试成绩与学生毕业成绩相关,刺激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健身的紧迫性,要求体育教师上课的能动性和主导性更强,保障了学生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项目。

(4)反馈干预机制

新《标准》是反映个体体育素质评价基准,通过基层和学校测试、登记、上报,相关部门通过数据管理系统统计、分析、总结等功能了解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区差异、项目差异,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进行干预和调整项目权重比例。

(5)国际通用趋势

新《标准》在各个年龄段都设有耐力跑,这是学生体质提高的国际新趋势,坚持跑步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较全能的办法。

2.新《标准》测试反映出的缺点和不足

从2007年新《标准》监测在全国学校实施以来,特别是我国中小学体育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健身和身体素质培养要求更具有引导性、鼓励性和亲和力。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更需要呵护和锻炼。

(1)教育制度、观念、模式落后

我国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精英选拔”式教育为主的教育,升学压力大,晋升和评优以升学率为基准,使得中小学教育一切为升学课程让道,特别是高中阶段最为明显,体育课往往成为牺牲品,被无情占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增快;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上重点大学,不重视体育锻炼,小小年纪就带上厚厚的眼睛,身体锻炼严重不足;体育教学模式落后,功能的单一化、被动锻炼、锻炼的短期化、课程的随意性,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自身问题

学生测试数据准确与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态度、学习负担重、运动兴趣极其相关,特别是小学学生测试的数据与学生成绩和奖惩相关性低,导致学生无所谓的状态,可想而知测试出的数据真实性;平时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体育锻炼兴趣降低,不愿意运动,导致现在学生营养过剩,肥胖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

(3)民族和地区差异

测试项目固然考虑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有些民族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很多项目底子薄弱,但有其优势项目,而项目权重比例一样,分值跨度大,细分不够,有不合理之处;地区差异方面,如长期生活海拔低的直接进入高原学习的学生,短暂两个月就要进行长跑和耐力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学生心脏承受能力都值得商榷。

(4)项目趣味性和娱乐性缺乏

新《标准》的监测包含学生形态的结构、运动机能、生理功能、心理发育状况、身体素质等综合方面,但是测试项目的选择性和替代性还是值得探讨,目前测试的一些项目存在相关性差,难度不恰当,测试内容不全面,而这些测试项目中,严重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如篮球、足球、游戏等列为测试项目,一样可以检测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5)师资状况

自从2007年测试以来,测试任务基本落在各学校体育教师身上,对于基层新《标准》测试,体育教师基本都是义务测试,缺乏专门经费,积极主动性不高,敷衍了事,对于基层,体育教师严重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全校的测试工作,参加进来的其余教师缺乏测试的经验和知识。

四、解决办法及对策研究

针对新《标准》在我国中小学测试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作者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和对策,主要从教育制度、观念、模式,教师、学生测试态度,测试项目,民族和地区差异,场地和器材的现实性,数据的真实性等方面提出方案。

1.教育制度、观念、模式的更新改进

国家在教育方面改革作了巨大改革,如“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倡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但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只重视升学率”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我国应提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教育结构、内容全面改革,重视义务教育,关注农村教育,教育资源、经费、人才向农村倾斜,条件成熟的省份和地区应把体育纳入高考计划,提升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既有义务又有责任对学生健康和锻炼负责,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和测试补贴,让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余锻炼,加大测试结果与学生的关联度,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端正学生测试和锻炼的态度,提高学生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相对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不能被社会舆论绑架,当一名学生长跑猝死,一名教师不当操作导致学生受伤,社会、主管部门、学校要有应急机制,猝死或受伤只是个别案例,特殊处理,单位应为教师担责,让体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大胆的敦促学生进行正常训练、对抗练习、耐力跑等提高学生素质的运动。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体育课质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增设测试专项经费

面对我国教育经费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很多学校正常开销都困难,测试经费就更难落实;所以从国家层面设立健康体质测试专用经费,专款专用,让测试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做到尽心尽力,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测试数据真实有效。

5.增加课堂“欢声笑语”量,与乐并行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区别于大中专学生,他们更需要引导、激励、帮助,对于中小学生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差的特点,既要有运动量又需要乐趣,教师上课应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课程安排,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放开自我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2007年1月,新《标准》在我国中小学测试全面实施以来,项目不断完善,增设一些选测项目,且每年选测项目不同,不同年龄段增加耐力项目,是一种国际大趋势;调整各个项目和项目权重比例,来适应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民族需要,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研究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应通过检测不断完善我国的测试《标准》。

(2)通过新《标准》在我国中小学全面实施,发现了许多不足和缺陷,传统的教育制度、观念和模式严重地制约我国中小学学生健康体质发展水平,在测试中,各种器材质量和误差、地理、气候、测试人员素质、教师和学生测试态度、专项经费缺乏、时间紧迫等影响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建议

(1)“分层次教育”对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应区别对待,每个学生的体质有其先天性和后天锻炼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分阶段计划进行锻炼,不同学生采用其合适的训练方式和运动量,以学生的进步为成绩的基准,鼓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学生成绩引入“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考核组成学生体育成绩,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态度和合作精神,来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锻炼,从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真正体现新《标准》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本)》[M].国家体育总局.

[2] 吴嘉玲.《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5).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4

一、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是多向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人的思维可以从某一点无限扩散出去,形成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从 A 点到 B 点可以有直线,可以有曲线,可以有虚线等等,形成一题多解,一事多问的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刚好相反,其思维模式的开放的,而收敛性思维其思维模式则是收缩的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发散性思维是问题导向思维模式,推动着人类不断创新和发展。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断运用他 /她们的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之道,从而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其次,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发散性思维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散性思维使得个人思维更加活跃,在面对个人的问题时,能够用不同的方式灵活进行处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思维模式形塑的关键阶段,而数学正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语言比较抽象并且数学在小学学科中属于难度较大的学科,因此,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第一步便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的主要方法是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例如在教授加减乘除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小明口袋里有10 块钱,妈妈给了他 50 块钱让他去买苹果。他到水果店后买了 2 斤苹果,一斤 5 块 6 毛钱,回到家里后他口袋里有多少钱?”在讲授分数时,同样也可以先引入例子:“小明的爸爸买了一个西瓜,小明吃了西瓜的 ___,爸爸吃了西瓜的 ___,妈妈吃了西瓜的 ___,问谁吃的西瓜最多?”如此种种数学的问题都可以转换为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一题多解,扩展学生多样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到最后的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在同一道问题中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且办法越多越好。教师应尽量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强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授路程问题时,就可以很好地运用一题多解。“许老师和王老师分别从福州、厦门开车驶向对方,许老师开车比较慢,速度为 50 公里/ 时,王老师开车稍微快点,速度为 60 公里 / 时,2 小时后许老师和王老师在路上相遇了,问福州到厦门有多远?”这道看似简单的问题,至少可以启发学生有五种不同的解决思路:1.先求出许老师和王老师各行使了多少公里,再把两人行使的距离相加即为福州厦门两地的距离;2.先求出许老师和王老师每小时行使多少公里,再乘以两人相遇的时间即为福州厦门两地的距离;3.福州厦门两地的距离除以许老师和王老师相遇的时间即为两人行车速度之和,由此可列出方程式求解;4.福州厦门两地的距离减去许老师行使的距离即为王老师行使的距离,由此可列出方程式求解;5.福州厦门两地的距离减去王老师行使的距离即为许老师行使的距离,由此可列出方程式求解。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是可以一题多解的,教师的认为就是不断启发学生找到不同的解决之道。

(三)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通过正向思维去进行思考,这也是人的思维的正常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进行正向逆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从而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图 1 中,右边大正方形变长为 8 厘米,左边小正方形边长为 6 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当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通常的正向思维就是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不规则的图形,无法直接计算其面积,因此要将其拆分成若干规则的图形,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后再求和。这种思维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运用这种思维去求解将极其复杂而且不一定能计算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既然阴影部分的面积无法直接算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计算出空白部分的面积呢?然后用两块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不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了吗?显然,运用逆向思维求解这道题将极其简单。因此,逆向思维的运用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5

笔者针对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方面很难适应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探索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途径,改变教师以往“完成目标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会求知、主动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思考地学习,以实现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学法;衔接;求知

在今年的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探讨非常有现实意义。在探讨会上初中校长谈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学习感到很茫然,尤其对数学学习感到很难适应,学生、家长和教师为此也感到很苦恼。对于这些苦恼与困惑笔者感同深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交流协作;中小学数学内容的不同;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同;中小学学习方法的不同;中小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地发展,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摆在每个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中小学数学教法和学法衔接”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在平稳过渡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提升的转化

1.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讲得多,对易错内容反复讲,对知识点的训练 “十分到位”,可以说是靠“填鸭式”过日子,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但进入初中就不同了,由于课程的增多,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上中小学教师上课节奏与教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必然会导致部分自控能力差、钻劲不足的学生成绩滑坡。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能简单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并且求知欲非常强烈,导致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小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答案。在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和几何结论让学生识记即可,而中学几何的教学更注重推理论证。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推理和验证。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1.3“圆的面积”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将圆剪拼后组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借助于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在“圆环的面积”的教授中,提前让学生解答,学生借助圆面积的公式得出:S圆环=S大圆-S小圆。教师问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能否采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应用无限分割求和的思想来解此题。学生通过讨论将圆环分割成n个梯形得出:S圆环=nS梯形。这样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再经历实践、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各个过程。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小学几何教学重计算轻推理、重形象思维轻抽象思维的现状,实现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变“完成目标式”为“超前预设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统筹安排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学段,使得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且各学段之间联系非常密切。这样,初小数学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认为小学教师要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第三学段的内容,初中教师则要注重与小学知识的衔接,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简单数据的整理”的教授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画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外,还要加强分析图表及解决办法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可让学生分析学校实行“双聘”前后师生人数对比条形图,让学生从图中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同时又进行了尊敬教师的品质教育,认识到由于师生人数差别太大,教师为了教好书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学生在学习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后,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升华了教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做好了铺垫,也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及重要性。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在“无缝”对接中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变“被动学习”为“学会求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首先,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预习能力。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但是在学生的认知里,预习就是将教材粗略地浏览一遍。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例如对计算公式的模仿、对重点知识的划线;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4.2“解简易方程”的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对书本中的重点划线;理解方程与解方程的概念。等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关概念、法则、定理的题目;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预习作业:下列那些是方程:(1)35+65=100,(2)y+24,(3)x>1,(4)2x+1=5;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1)x+2=3(x=1,x=2),(2)12-x=4 ( x=16,x=8);解下列方程:(1)x+0.5=1.2,(2)x-0.5=1.2,(3)3x=1.2,(4)x÷3=1.2。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一方面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边看、边学、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多进行质疑,从而达到对概念、定理、法则的再认识。

除了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启发思考,还有应培养学生学会小结,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一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培养他们运用认识、再现、联想等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将平时作业、考试中的易错、技巧性较强的题目及时整理,总结出解此类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以及他们有一定的能力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其不断进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这一教学思想的精髓彻底改变了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强调教学的重点在“学”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主要包含三个环节:

(1)导学质疑。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把疑难点记录下来,在下一个环节讨论解决。

(2)小组协作。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弥补缺陷。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然后小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在汇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给予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 能力。

(3)精选练习。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题,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四基”,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将学生的解题技巧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减负”的 目的。

3.变“简单机械的模仿”为“有思考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小学学生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6

论文摘 要: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转贴于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