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1
近4个月的升市,人人都知道不是由经济复苏所带动,而是由心情乐观所带动。心情乐观是由于有更多的人认为经济要复苏了,再加上市场上资金十分多,所以出现了超级升幅。当升市已预支了经济复苏这一利好因素后,就算之后经济真复苏,已不可能一杯咖啡使人提神两次,要再提神,得要多饮杯咖啡,即是要经济复苏后到真向好才可。能不能?笔者有疑问。
不过,市场上还真是有些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叫:不生不死。
不生不死,一般是贬词,怎可谓是好消息?自金融海啸以来,市场起先担心财富幻灭会有通缩,跟着又担心各国政府的宽松政策会带来通胀。两个其实都只是担心,要靠更多数据来印证。
上周G8会议后,各国基本态度是:G8 starts planning to reverse stimulus as recovery grows。中文可译为:G8见有经济复苏迹象,计划收回宽松资金。有人认为这是利空之言,流动性将被收紧。笔者另有看法。
有经济复苏迹象,即通缩压力有减退迹象,收回宽松资金就是防止通胀来临。笔者此前曾撰文提出,通胀与通缩暂时未到来。经济大师的看法也迥异,新“末日博士”鲁宾尼认为仍有9大理由看空,而之前看得颇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认为美国经济有望于9月走出不景气。信哪一个?由你。
笔者仍认为世界仍是不生不死,可由大悲观转为不太悲观,但要十分乐观是不切实际,顶多是小小乐观。
即使主宰世界经济的美国仍不争气,全世界也不会陪他一齐不争气,起码“金砖四国”不会,最起码中国不会。只要中国不会,港股就有前途。
第二个好消息是:发电量回暖。
最新的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统计数据显示,6月上旬,全国日均发电量同比下降0.2%,与5月份日均发电量下降3.5%相比,降幅大幅收窄。由此可见,国内发电量的回暖迹象愈来愈明显。分地区而言,东南沿海地区发电量回升趋势明显。其中,广东省发电量告别前期连续下滑局面,增幅高速11%。其余沿海地区均结束前期两位数的大幅下滑,其中,浙江省发电量下滑3%,上海市发电量下滑1.6%。
野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似乎正在强劲复苏,将2010年的实际GDP增长率预期从8.5%上调至10%,同时维持8%的2009年增长预期不变。
假如中国经济真回暖,首先受惠的,应是发电业,因为它们的生意会多了。
要投资电力股,不少投资者的第一个直觉是投资于新能源。这其实并不对。新能源,如太阳能,今时的发电成本是每度电要一元以上,而用传统煤炭发电的成本不到0.4元。照此算来,你认为哪种发电模式收入较经济?中央为了扶植开发新能源,规定电厂一定要有5%的电力来自于新能源,结果是这些新能源设备的制造商先发了财,而不是发电厂。大家买这类设备股票,短期应有利,长线便难知。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2
今年10月,一大批新能源项目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广东省政府投资逾4亿元,在湛江市建设该省首个风力发电项目: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投资14.6亿元建设20万吨级燃料乙醇项目:龙岩连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连城县投资2.2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
新能源期待资本井喷
近年来,能源危机步步紧逼。在此情形下,人们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探求不断升温。而相关数据显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2D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太阳能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除去自然资源外,垃圾近年来也成为可利用的新兴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之下,中国多年来坚持的外需拉动经济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出,这既冲击中国当期的经济形势,又给中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挑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陨落,将恶化中国从纺织等轻工业到造船等重工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国过去积累的产能将出现严重的过剩局面。在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各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限制民间的投资活动。而在官方投资领域,与10年前的国内环境不同,当时中国通过大量投资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启动经济增长。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再开启类似当时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取。传统产业的过剩格局难改,在高油价的背景之下,能源、新能源领域的能源产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不二方略。也是当下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这个判断的一个大背景,是关于世界石油产业的顶峰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石油峰值”理论产生以来,当下的石油危机正使得该理论得到更多的认同,一些不同意见也主要是关于石油顶峰到来的时间迟早。在美国,美国能源部已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石油峰值论各支持和反对意见的研究,以此作为其能源政策的基础。国际投资巨擘巴菲特之前入股中国最太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迪亚股份公司10%的股权,其背后也是对新能源的青睐。
中科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俊峰表示,虽然短期内新能源对于有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能源紧缺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并不会带来太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虽然《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实施,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运营成本实在太高。比如,建立一个风力发电厂至少需要投入上亿元资金,同时风力发电的成本是煤电的1.7倍。”河北某发电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初期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让多数电厂感到困难重重。
从可再生能源中采集电的过程很不容易。例如,风力发电成本是煤电的1.7倍,而且10年才能收回成本。此外,利用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将其转换为民用电,其电力容易出现不稳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破解可再生能源运营成本高的难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比如以贷款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当该项技术的应用形成良性循环后,再由企业自己投资。
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之争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较快,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若发展中国家市场能被有效开发,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国内外汽车厂商不遗余力地大力投资,外资汽车品牌已具备先发优势,但国内汽车厂商也具有了一定技术实力。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天然气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受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决定,如四川省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其天然气汽车发展势头较快。虽然短期内政府相关政策会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起推动作用,但其长期市场的形成必须由消费者决定,例如北京市自2001年以来推动LPG出租车应用,但由于存在成本和便利性等问题,目前LPG出租车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市场。从整体上看,我国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不够清晰,企业难以重点把握,而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市场需求还有待开发。
在今年8月举行的首届新能源汽车论坛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即“希望经过4―5年的努力,在2012年的汽车产量中有10%,就是至少100万辆以上是节能新能源汽车”。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具体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汽车厂商已有一定技术实力。“十五”期间国家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其中“三纵”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目前,各公司都已生产了样车,并取得了一些技术积累,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国内厂商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如动力总成技术、驱动技术等。
北京奥运期间,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是前期研发成果的集中展示。此间,由500余辆新能源汽车组成的环保车队奔波于赛车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次示范运行是各车企前期研发成果的集中展示,并让消费者亲身体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奥运后,一些新能源汽车会在一些公交示范线路和大型展览会(如上海世博会)中继续运行,既能检验车辆的使用性能,又能拉近消费者与新能源汽车的距离,是一种消费辅导行为。
虽然国内车企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缩小与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差距,且相对于传统汽车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差距相对较小。但丰田、本田和通用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运作多年,并有量产的车型推出,技术水平已经受市场考验,而且储备车型布局全面,一旦国内相关政策出台,会马上采取相应策略占领市场。
新能源并不等于新财源?
如今的市场上最热闹的除了次贷危机,恐怕就是新能源。
最近加入新能源产业的是中兴通信:到海外种植棕榈树,规模超过30万公顷。中兴将开发点锁定在非洲的刚果(金)等国和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思路是选择种植棕榈树,同时兼顾短期农作物,如玉米、木薯、甘蔗等,择机进入食用油
和生物柴油领域。作为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和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中兴突然涉足食用油和生物柴油行业,出乎很多人意料。对此,中兴集团董事长侯为贵却坚定地认为“生物能源将成为中兴未来的盈利增长点”。
不仅如此,股神巴菲特最近似乎也特别看好新能源技术,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局势中,还出手投资中国的比亚迪,成为其近一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
几乎同时,搜索巨头谷歌也在美国宣布了一项总额4万亿美元的新能源计划,准备用新能源改造美国的汽车与电力系统。
不可否认,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新宠,尤其是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为首的一批企业已经渐成气候,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新能源并不等于新财源,更不是每一个新能源概念都能变成新产业。时到如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替代能源行业可谓空前繁荣。而中国,在经过尚德电力、金风科技等多轮的舆论后,以PE为代表的资本正将目光聚焦在这个行业身上。
根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中显示,本季度其他高科技行业一共发生四笔(其中新能源三笔)投资案例,获得5.47亿美元投资,其平均投资额高达1.37亿美元。对比传统行业、TMT,服务业、生技/健康行业,其他高科技行业投资规模位居首位。对比2008年一季度,其他高科技行业的投资金额占比由一季度的3.6%急剧增加到本季度的21.4%,平均投资额由一季度的0.49亿美元增加到二季度的1.37亿美元,其中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有较大的增长。
全球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对新兴能源公司的大量投资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07年清洁技术领域,全球共发生了221项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3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3%。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等的报告,创业投资者近三年对新能源公司的投资增长幅度超过30‰超过所有行业的投资增长幅度,在新兴产业风向标的纳斯达克市场,新能源指数近两年一直位居第一。
两年前,尚德电力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签订正式协议,在漕河泾开发区建成占地将近200亩的生产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将达到9999万美元,引起业界轰动。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考核
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受开采条件和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人类将会面临资源危机,而且化石类能源所排出的废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了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经济、社会和战略安全的范畴。工科高校担负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任,因此,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工程实际对人才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1,2]因此在新的能源形势及人才需求下,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高年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电方向)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常规火力发电的基础上,掌握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知识、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3,4]
本文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孕育学生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全面了解。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课程的主体是分别对上述发电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以及目前国内外该发电形式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所有以上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半导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研究对象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学科交叉非常突出、知识点集成度高等特点,这将给讲授带来挑战,即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跨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一般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非本专业理论知识较困难,因为没有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常会很难理解有关知识点,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同时该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将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课堂组织好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当今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显然不能很快地响应这样的变化,以教材为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上通过参考权威书籍、资料和自身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内外期刊文章、学术专著及网络平台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当前研究的动向,并整合所有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广泛获取信息,动态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把握最新的专业前沿,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在有些学科领域上,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较难获取有效的效果,因此,摒弃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5,6]以太阳能热发电为例,太阳能热发电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当整合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作为案例讲解时,主要向学生阐述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政策激励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目的是给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有利、有效的平台。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科普性与前沿性并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进行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非常容易切入,这样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1.专题讲授
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涉及本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与耦合的特点。为了避免各分支学科相互之间影响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采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集中时间讲授某一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此外,争取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每学期做1~2次课堂报告,将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简化并整合成案例,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案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2.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几次完整的典型研究报告,包括几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原理、设备组成、科研前沿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宏观现状背景和如何从微观把握问题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撰写科技或科普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主选择相关研讨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研讨,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根据其汇报内容,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进行解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并对其评分。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经历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报告写作和报告陈述的全过程,显著增强了创新能力、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用对多个相关课题的讨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特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虚实结合
在学科平台及自建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实物参观、模型演示,多媒体教学等虚实结合、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模型的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往大部分接触的是火力发电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认知较少,特别缺乏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原理和发电设备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直接进行理论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发电设备结构很难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课程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平台。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前,学生首先了解小型模型的实物结构,内部构成,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具有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本课程,同时结合模型进行讲解。
(2)健全的多媒体素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信息量大,采用灵活的图形、视频和动画等表现形式,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选用《国家地理》节目里的《伟大工程巡礼——太阳引擎》视频作为太阳能热发电原理及形式的教学内容,直观地介绍了槽式、塔式、菲涅尔等形式的太阳能热发电原理,以及聚光器的制造工艺等。选用GE的水轮机设备,采用Flash方式制作水力发电中反击式水轮机设备的教学内容,直观且易于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展示现场实际设备,简化教学中的难点,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
四、小组式考核方式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作为高年级的课程,课时有限,知识点多,内容模块化强,科普性和专业性并存,采用常规的卷面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考核。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小组式考核机制的尝试,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学习的整体报告,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答辩,汇报内容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和教师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组内成员均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组同学根据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打分表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在考核中增加动态考核,每个小组选出组内最佳贡献成员,给予动态加分;同时为了增加考核上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对于提问积极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加分。该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实行了动态的考查与过程管理,实现了以考核促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较整体的教学效果。
表1 考核打分表
小组名称 选题创新性(共20分) 查阅文献情况(共20分) 分析问题能力(共20分) 报告质量 (共20分) 表达能力 (共20分) 总分
(100分)
五、结语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紧跟前沿的研究热点,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入工程案例,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等模式,并辅以教学模型与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多种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改革,让学生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团队协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本领。
参考文献:
[1]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5-96.
[2]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85-186.
[3]张力,杨仲卿,郑泓.“能源、环境与社会”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54-55,69.
[4]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4
当历史又一次把汽车业推到转折点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业新的发展方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我国来说,汽车业的这个转折点的意义格外重大,因为我国不仅可以借此实现交通能源转型,向节能环保型社会迈出重要的一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高交会上的车展
新能源汽车这次真的上路了,2010年11月16日,第12届高交会上,国内车企纷纷亮出了在新能源业务上“奇兵”。1号馆和6号馆,展出的多款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聚集了大量观众前来围观。在这其中,比亚迪以史上最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在高交会亮相,展出的电动大巴、F3DM双模电动车、e6纯电动车以及充电桩、充电柜等新能源技术和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格外引人注目。
“电动车时代已经到了,电池的寿命不是瓶颈了。E6跑了4万公里,放到私家车上一般可以跑3年,3年内电池容量不改变,这应该可以消除电池是瓶颈的误会。”比亚迪现场负责人介绍说。
长安奔奔MINI纯电动轿车在本届高交会上一举获得“第十二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这是继长安汽车2010年中标南昌首批节能与新能源出租车和政府公务用车之后,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次杰出表现。据悉,此款长安汽车历经两年时间开发的高速纯电动车,有望在2011年年初上市,价格在10万元左右。
“用一台纯电动公交车一年可以减少50吨的碳排放。”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先锋在高交会上,给记者算了一笔“低碳帐”:“假设一辆公交车百公里油耗40升、油价是6.5元的话,百公里就要用260元的油钱;而电动车都是晚上23:00以后充电,一度电不到0.4元,100度电就能充满,价格不到40元。这样一算,一公里就能省2.2元,一天跑250公里就能省550元啊。公交车的平均出车率是95%到97%,按照340天每年来算,也要节省18万多呢!虽然说现在租赁电池需要20万一年,但随着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这个成本价必然会越来越低。更何况用纯电动车可以减少噪音、热量和尾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用一台纯电动公交车一年可以减少50吨的碳排放,这个‘低碳帐’还是很划算的。”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道路上似乎还有山阻水隔。
“研发投入高却不见回报,市场接受度极低,现在做新能源车的没有一家不亏损。同时,充电设施不健全,宏观政策不甚明朗等等都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几乎每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厂家人士都承认了目前新能源车发展的窘境。
虽然电动车的发展之路布满艰辛,但众多汽车厂家仍在不遗余力开发相关产品,暗暗较劲。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参展并不全是为了展示产品,而是想看看对手在做什么。对于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问题,在本次展会上也初见端倪。众多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从2011年开始,各大企业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向市场。只不过前期可能将目标锁定在团体性用户身上,并且有一部分是免费试用的。
三纵三横布局形成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汽车的效率优势和部分时间通过发电机提供能量的混合优势。而电动汽车没有内燃机,单元化依赖发电设备的能源储存或电池组提供能量。目前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数量还相当有限,但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对该领域的投资。而氢燃料汽车技术是基于氢转化为电能。由于成本高昂,目前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厂家在生产。
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力量,经过10年突破,业已经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格局。所谓“三纵”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而“三横”则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在“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中,参与的车企与科研机构也有不同的分工与侧重,如清华大学侧重氢燃料电池大巴,北京理工大学侧重纯电动大巴,同济大学侧重燃料电池轿车;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企业主攻混合动力轿车;上汽主攻氢燃料电池轿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天津清源主攻纯电动轿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则主攻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的研发。
各有侧重的研发格局,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还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配套标准、法规几近空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瓶颈。
民营企业领先国企
此前曾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10年,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商业化车型将包括小型电动车、轻混型轿车及新能源城市客车。而目前国际电动轿车市场虽已发展的如火如荼,我国却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融入进了这个新兴市场。
虽然国内产业又一次落在了国际竞争的后面,但幸运的是,少数融入到此次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如比亚迪已经已经在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制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提出进军汽车领域的设想时,曾引起业界的哗然。毕竟,在当时,电池与汽车看似两个不相关的行业。但电池制造商的背景却成就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身份。
比亚迪在动力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其独有的铁电池技术代表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公司旗下的F3DM低碳版是全球首款面向个人销售的双模电动车,也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而公司日前在高交会上推出的额e6纯电动车,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也代表了当前较成熟的纯电动车技术。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5
直面能源争议:巨大的消费量与不合理的结构
2010年,国际能源署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注意,也引发了中国国家能源局与国际能源署的一场关于“谁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争论。
2010年的7月,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署表示,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油当量代表消费的所有形式的能源,其中包括原油、核电、煤炭、天然气以及水力发电等再生资源。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表示,按照我们的定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很可能贡献了一半左右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并且没有人知道该国需求增长会持续至何时。
对于国际能源署的此番言论,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予以了驳斥。
国家能源局发言人、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表示,国际能源署不久前把中国列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是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对中国这些年节能减排的情况不了解。随后,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对国际能源署的观点予以反驳。在《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说明》一文公布的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探究此事背后的种种缘由,无论是国家能源局表态的“可以借鉴,但不可信”,还是国内专家认为的“形迹可疑”抑或是“别有用心”论。中国必须面对现实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的确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且面临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每年消耗到国内的大量能源资源而且还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消耗巨量的煤炭及其他不可再生能源。
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年能源消费量57144万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0000万吨标准煤,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30年上升了5倍。尤其是2003年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8553万吨标准煤,到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8500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一倍以上。2001~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达到90%以上。煤炭和石油构成了我国的主要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的趋势一直没有扭转,从当年的6%攀升至2009年的52%,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这标志着石油消费从主要依赖国内供给转为主要依靠海外进口。同时,中国在2009年首度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净进口1.03亿吨。而在201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因素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一大重要原因,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果按2006年的汇率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5%左右,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即便如此,我国的能源还是一再告急,不少地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能源形势所面临的危局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在从我国现存的能源结构上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与国际水平相比,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尽管在2000年以来,国内水电、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消费量占比逐步提升,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消费仍然占据绝对地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7.8%,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种非可再生常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2.6%,2008年,前者上升至68.7%,后者上升至75.4%,分别提高0.9个和2.8个百分点。
此外,不仅仅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被我国用掉的大部分煤炭用于直接燃烧。其中大部分又被用作发电和工业锅炉等直接燃煤。这样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还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如今燃煤产生的烟气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污染源之一。中国的SO2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世界的15.1%,燃煤所排放的SO2又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7%。全国每年因SO2和酸雨造成经济损失巨大。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严重的地面污染。资料显示,煤炭开采已经引起我国地表塌陷达30万公顷,且以每年约2万公顷速度增加,造成农业减产,居民住房损坏;煤矸石堆存已达30亿吨。此外,每年约有22亿吨煤矿井水外排,约6亿吨煤炭的长途运输,造成了铁路、公路和水路的沿路煤尘污染。
未来,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重要理念。对于中国而言,改变目前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进而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程度变得尤为重要。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将是中国下一个五年、十年以至于更长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1978~2009年)(单位:万吨标准煤)
新能源的兴起:中国又一次大有可为的机遇
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和全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届世博会也让以低碳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上海世博园区,绿色新能源的身影随处可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地热能等,使人们看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多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也是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上海世博会15公顷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集中示范区;世博园区逾1000辆新能源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让世博园区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中运行示范区。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如今,新能源所引发的绿色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而且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规模宏大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抢占先机,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后,中国政府又相继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包括水电装机、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占总装机容量的23%左右。2004年之前,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2006年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实施,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380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当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当年新安装风机总数达到10129台,平均每天27台,相当于每小时就竖起一台风机。与此同时,累计装机将达到258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早在2005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2009年中国生产了超过3.6GW的光伏(PV)电池,其中90%销往国际市场,使得中国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2009年全球10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六家在中国。此外,中国还是太阳能热水器第一生产大国。在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北省的保定市近年来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崛起为世人瞩目,各地区均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太阳能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已有3049万农户使用了农村沼气,每年产沼气113.9亿立方米;在全国建有16.4万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专门处理公厕、医院等公共场所等生活污水,总池容达785万立方米。到2005年底,在9个省的部分地区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替代汽油,年产生物乙醇燃料约150万吨。
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全国水电装机总量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水电装机以超过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水电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装机达到5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在国家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要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水电方面,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生物质能方面,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风电方面,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区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太阳能发电方面,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太阳能利用方面,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3亿平方米,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达到800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1亿平方米。在农村可再生能源方面,到202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达到8000万户。
金融危机后面对世界经济疲软的状况,对新能源及其技术的研发投资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提出了中国自己的减排计划,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了加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地位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2010年,国家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组成并负责的国家能源委员会。
2010年7月,业界期待已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面纱也终于掀开,并更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按照该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6%左右。届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显然,中国政府的新能源发展计划已经得到了市场及地方的支持和响应,众多企业已经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的新的重要基地。
资料显示,江苏省的无锡市现已形成以尚德、尚品、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7年无锡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无锡的光伏产业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研发和出口基地。
甘肃省酒泉市正欲打造中国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基地。据称,规划10平方公里、投入6亿多元人民币的“甘肃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底,包括金风科技、华锐科技等14家上市公司的22家国内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入住基地。目前已形成年生产风机2000台、叶片2000套、塔筒500套、机舱罩1500套的生产规模。
2010年3月2日,辽宁曙光汽车与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签订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合资合作协议,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
2010年8月30日,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公司宣布,将投资60亿元,在江苏省大丰市建设华能300兆瓦风电示范项目。据称,该项目是目前建成的海上风电场中装机规模最大、离岸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约7.4亿度清洁电力,节约标准煤25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2万吨,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每年还可减少6000吨二氧化硫、2500吨烟尘排放,节约淡水240万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核心清洁能源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620亿美元。而中国以53%的投资增长率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地。
“癌症村”的阴影: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知多少
2010年3月,东方卫视、东方网、江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上海松江区车墩镇南门村吕伟明夫妇家继七岁的儿子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后,他们不到两岁的女儿于2010年2月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吕伟明夫妇认为,这一切都是家门口的塑料加工厂排放污染所造成的。而据南门村村民反映,这里近两年已有十余人患有或死于癌症。
这则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然不是此类事件的孤例。近几年来,有关某一村镇或某一地区癌症死亡人数上升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外界对于此类地区的一个统称叫做“癌症村”。虽然“癌症村”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概念,但大致有癌症患者数量超高、污染严重、死亡率高等特征。
2009年出版的第11期《凤凰周刊》根据国内媒体报道,绘制了一张“中国癌症村地图”,其中有准确地址的行政村110余处,遍布全国各地。另外,这份周刊转载了其他媒体收集的资料: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以确认,有2处分别描述为十多个村庄和20多个村庄,还有9处区域不能确认癌症村数量。这样的话,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内地的27个省份。
这些“癌症村”多处于城市工业园区周边地带、河流下游,或者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多重污染。
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农民死于肝癌的概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死于胃癌的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透露,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为180万~200万,死亡140万~150万。
“癌症村”或许只是中国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伴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和重工业化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正在加重。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世界状况报告》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一些世界上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中国环境保护部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全国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已经占国土总面积的37.2%。
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16个,同时大约有300个中国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的385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每年死于呼吸道感染的人多达40万,这其中,空气污染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认为,2009年是中国社会的垃圾危机爆发之年。垃圾危机引发了超乎寻常的激烈争论、前所未有的影响,震撼了全国。可以预见,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逐渐累积的垃圾造成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在未来10年到20年很可能更为集中地爆发。
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损失》公布的资料显示,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肺部疾病发病率上升,造成工作单位和学校缺勤现象增加;水污染还引起癌症和腹泻发病率上升,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上升;水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致使水资源短缺总成本约占GDP的1%。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根据过往的国外环境治理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环境在一定阶段内受到危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态势又出现良性逆转。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从“双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到中西部地区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且有不断增多的态势。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到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1010.3亿元上升到4490.3亿元。可以说,中国已经走上了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中国的这条治污路线显得十分昂贵、矛盾和充满了挫折。
整个“十一五”期间,根据环保相关部门的测算,预计环保总投入将达到1.4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5%。其中重点环保工程投资有3336亿元,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投资有150亿元,还有新增国债基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在中国环境服务国际合作论坛上透露,经过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要投入1万亿元。
2009年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在6年内投入了910亿元治理污染最严重的“三江三湖”,但水质仍然较差。以太湖为例,水质“连降三级”:从20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
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发生后,媒体报出,早在2007年,紫金矿业就因环保问题被环保部门通报。数年间,紫金矿业因多次环保事故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而当地县级政府多年以来在多方面放任监管。
数据更说明了问题,2000年以来,中国的环保事故造成损失和其最后的赔偿金额总是相差甚远。2000年,1.8亿元的环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赔偿、罚款金额仅有3682.6万元;2004年,3.6亿元的环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赔偿、罚款金额仅有不到4000万元;2008年1.8亿元的环保事故损失,罚款和赔偿金仅有其直接损失额的5.1%。
面对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亿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所谓的赔偿金显得如此寒酸。此间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危险又由谁来赔偿。环保事故的多发,和不断曝出的种种问题,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环保拐点”在哪里。
低碳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减速与负担的上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低碳经济”一词成为全世界最时尚的流行语。而就在这届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英国关于低碳理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响应和讨论。虽然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没有在减排问题上取得共识,但是诸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已经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低碳经济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长期处于粗放型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讲,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所要付出的转型经济代价和对国民财富的牺牲的成本不得不引起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度降低,但近几十年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的碳排放量在1970~2007年之间排放总量增长了7倍多。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在时间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的增速也在不断加快。数据显示,1989~1990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速为4.7%,1990~1999年为3.4%,而2000~2006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速达到9.2%。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单位GDP碳排放的大幅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弥补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历史欠账。那么,在单位GDP已经受到20年的减排挤压后,未来10年的中国减排压力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压力呢?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袁富华等人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建立模型,对减排冲击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
袁富华等人在《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一文中的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改革开放30年中,平均为0.23,80年代平均为0.21,90年代为0.25,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均为0.23。但是在中国资本驱动的工业化模式中,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是以高耗能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估算结果显示,1978~2008年的平均9.5%的潜在经济增速中,约有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规模扩大中,环境的代价也相应提高。2000~2008年中,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
在控制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后。如果到2020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要在15年内达到这个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就应以年均3%的速度累计下降。到2014年,中国经济的年潜在增速将下降到8%以下,减缓到7.9%的水平。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到6.1%。2010~2020年的潜在增速水平为7.6个百分点。
如果在以上的条件下,进一步考虑到中国劳动力供给在2010年出现拐点的话,那么2010~2020年的潜在增速将进一步下滑0.2个百分点。2020年的潜在增速水平仅为5.8%。
进一步,作者给未来资本存量增速定为8%,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到2011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就将滑落到8%以下。到2020年将进一步下滑到4.6%的水平。11年间的平均增速达到6.3%。
8%几乎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速的底线。如果在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年增速低于8%将给中国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保持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要实现未来的低碳发展,经济增长下降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中国还必须面临的是由此所引致的高额的增量投资和增量成本。
麦肯锡研究发现,要实现中国减排的全部潜力,中国在今后二十年中平均每年需新增资本投入2000~2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5%~2.5%。在这些投资中,约1/3的投资将产生经济回报,1/3将产生较低到中等程度的经济成本,还有1/3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成本。
联合国开发署的情景研究模型为中国设计的减排路径表明,即使是在中国采纳了一系列的包括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一系列的先进措施,实现了可观的减排成果的情况下,中国在2050年前仍很难出现碳排放峰值。中国要在2050年前实现碳排放的下降的话,需要付出巨大社会经济代价。到2050年,中国所付出的增量成本将达到约1.6万亿美元,对应的单位减排成本为148美元/吨CO2,约为当年GDP的6%,相当于每户中国人需要负担高达3046美元的额外成本。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以2005年为基准年,中国政府如果作出大幅度减排的努力,中国到2050年的年GDP损失最低将达到4.6%,最高将达到9.9%(相当于1万亿美元和2.3万亿美元,2005年不变价,达到2005年的GDP水平的46%和97%),平均每吨CO2对应的GDP损失为158美元和210美元。
上述种种的研究结果为中国未来的低碳之路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也突出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种种困难。低碳这个世界大潮流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挑战和由此所面对的种种负担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要实现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又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978~2008年)
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是根据中国年度一次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天然气),并未考虑其它排放源的计算,也未考虑森林碳汇后的净排放额。其折算标准依据英国BP能源统计的折算方法。
新能源发电研究报告范文6
从7月4日收盘价来看,北京旅游(000802)作为本轮奥运板块龙头股,其股价较6月下旬低点翻番,其他奥运股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在市场对奥运股进行炒作的同时,这个板块的风险开始加大,投资者对该板块要有清醒的认识。
煤炭板块7月4日整体大幅下跌,我们认为目前该板块被政策性限价,而后续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市场预期不确定性增大,投资者应暂时规避。
京福预警:
金牛能源 (000937)
近期煤炭板块个股普遍走势不佳,投资者对煤炭行业政策预期不确定性的担忧比较大,而且这个板块一直强于大市,在市场中枢不断下移的情况下,股价继续上行也比较困难。
6月19日,金牛能源对200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进行了修正: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由原来的50%-100%上调到了150%-200%。
虽然金牛能源是煤炭板块里一家业绩优良的企业,但随着业绩预增的公布,公司股价并没有止住下跌的走势。从成交量分析,该股筹码比较集中,虽然下跌时成交量很小,但并不能排除继续下跌的风险,目前股价高位下跌势态仍比较明显,投资者要保持警惕。
2008年6月份金牛能源公告,称将安全费用由15元/吨提高到25元/吨。国金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预计安全费用的提高将影响金牛能源2008年税前利润1亿元。
金风科技 (002202)
金风科技最新的业绩预告降低了业绩预计增长幅度,修正后的半年报业绩预计显示,公司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5%以内,而此前披露的业绩预告为同比增长60%-90%。
公司去年同期实现净利润1.28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28元。金风科技业绩预告出现差异的原因是部分业主项目进展滞后,造成公司销售收入确认低于预期,部分原材料上涨导致营业成本增长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