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Python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58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程序设计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1+X”培养要求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基本应用为主,并没有过于涉及程序设计的内容;但在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之后,为了能在课程中向学生传递计算思维的理念,必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适当增加基础的程序设计内容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共识,以便使用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抽象、自动化等计算思维理念。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语言,各大高校产生了分歧。
有的高校根据后续程序设计课程的需求,选择了C语言、C++语言或Java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几种语言虽然在工程界应用很广泛,但都存在着门槛高、学习曲线陡峭、上手难的问题,如果要想让学生基本能读懂使用上述语言描述的算法,需要的教学时间很长,一般要大概两个月,也就是说几乎5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时间都要用于语言教学,显然有些喧宾夺主。同时,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早晚、深入与否有很大差异,造成大一入学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一种语法简单、又具有深度的程序设计语言就变得非常重要。Python是一种类似脚本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入门语法简单,上手容易,并且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程领域,无论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新生,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Python都能够满足他们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目前已成为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常用的教学语言之一。
2 Python语言的优势
Python是动态数据类型的、面向对象的、解释类型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它的语法简洁并且清晰,与其他大多数编程设计语言不一样,采用缩进来定义语句的层次。Python语言支持命令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泛型编程等多种编程方式。与Ruby、Perl等动态语言一样,Python语言具备垃圾回收功能,能够自动管理内存。Python经常作为脚本语言处理系统管理任务,而且比系统自带的脚本语言语法更简单、清晰。它拥有功能强大的第三方库,因此适合执行各种高级任务,比如完成GUI编程、游戏编程、网络编程等。Python交互式的命令行可以帮助用户立即体验其编码方式并得到反馈结果,不需要了解语言全貌,使用者可以独立地学习单个命令而不必编写完整程序。总之,Python语言继承了传统编译语言的强大性和通用性,同时也借鉴了简单脚本和解释语言的易用性。它在设计上的以下几个特c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Python在设计上坚持了清晰划一的风格,代码易读、易学习、易维护。缩进格式要求严格,违反缩进规则的程序不能通过编译,以此来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Python是面向对象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函数、模板、数字、字符串都是对象,完全支持继承、重载、派生、多继承等特性,同时隐藏了底层内存管理、垃圾回收等细节,在教学上不仅内容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本身上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3)Python语言是基于虚拟机机制的,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安装使用。Python开发环境开源且数量众多,主流的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都能很好地支持Python环境。在常用的Windows平台下,只需一个很小的开源安装包就可以构建Python的基础开发环境,降低了环境配置的难度,使得学生能够很快上手。
(4)Python允许以交互模式运行。在主流操作系统中可以在命令模式下直接运行Python交互环境,输入指令可以立刻获得运行的结果。交互模式易于被没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习者理解,适合在课堂授课中实时演示各种命令和语句的功能。
(5)Python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把其他语言开发的程序和Python代码集成,发挥不同语言各自的优势;而且有大量高质量的第三方扩展库,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同时,Python语言仍在不断更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ython在设计上的特点决定了它简单、易学、速度快。初学者不需要过度关注语言本身的知识,可把重点放在理解计算思维这一根本任务上来,通过Python语言来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
3 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部分主要教授学生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思维、算法思想等。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大一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高中时所受的计算机教育息息相关。水平高的学生在高中可能都已经参加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而来自较偏远、家庭情况较困难的学生则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同时教授相同的内容是不合理的。针对这种情况,一种策略是类似英语教学的分级制,在入学摸底考试中增加计算机基础测试,同时适当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因材施教。但这种方案对高校目前的班级管理制度影响较大,难以推行。另一种策略就是使用基础灵活的教学语言,C++等传统语言门槛太高,不适合程度低的学生;而VB等语言虽然简单,但功能较弱,且在业界较少应用;综合考虑,Python语言兼有两类语言的优点,入门容易且功能强大,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实践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类计算机软硬件问题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进行计算或仿真。在实践教学中,对于C++等学习曲线陡峭的语言,教师往往需要在入门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一辅导,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下。使用Python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后,教师为主,辅之以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教,完全可以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积分制,布置较多的实验题目,不要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对不同难度的实验内容设置不同的实验分数,每个学生的总分只要_到一个适当的值,平时成绩就可以得满分。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只挑难度低的实验题目提交,需要对难度较大的实验设置一个最小数量阈值,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给定数量的较难题目。
我们统计了学生分别使用C++和Python语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完成率,除了语言要求不一样之外,题目的内容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验难度是从第1次到第9次逐步递增。从图中可见,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要明显低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且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加,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可以看出,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无论在大学中学习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乃至具备基本的高级程序设计能力愈来愈成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脉络,培养基础计算思维能力,最终是要训练他们使用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技术来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使用Python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语言,大大降低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的难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迅速上手;同时Python强大的扩展功能更能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继续利用好Python语言强大的第三方开发库,逐步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定制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提升计算思维能力,努力培养信息化社会亟需的计算机和各专业的交叉人才。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2] 张茗芳.动态语言Python探讨与比较[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57-60.
[3] 沈殊璇,薄亚明.适合于科学计算的脚本语言Python[J].微计算机应用,2002(5):289-291.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计划;课程设置
1、背景
国际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并随着教学合作形式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已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人才的竞争,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境外教育资源的不断引进对该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拓展起到一种积极而有效的补充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2.1 培养目标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IT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运用先进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IT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发展成IT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潜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该专业的职业导向为JAVA工程师、.NET工程师、网站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维护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等。
2.2 特色指导思想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IT产业技术路线,采取动态的教学计划,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重点,以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合作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努力跟踪新知识、新技术并构建面向IT行业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2.5+1+0.5”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化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应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5+1+0.5”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目前国内外计算机主流行业的设岗情况,搭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均以计算机主流应用技术为模块,如.NET、JAVA、HTML、信息技术等。
学生前2年半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用1年时间利用学校的实训实验室或国外合作院校实训基地,完成专业选修课程学习以及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学习,开阔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半年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际课题研发)或者在国内外IT企业上岗实习,培养项目经验和实战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4、课程设置方案
4.1 国内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对比分析
我们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里克分校、伊利诺伊大学(简称“UIUC”)、卡内基梅隆大学(简称“CMU”)及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虽然各个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之间还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性。
1)各个学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使计算机导论课程容纳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内容都很重视,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计算机入门课以启迪思维和拓宽视野为主,开设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安全、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计算机系统灾难等。这类课程多以计算机知识讲座的形式开设并由著名的教授讲解。国内计算机入门课则主要以技能性操作练习为主,辅以基础知识介绍。例如,众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及Office练习占据较大比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和求知欲的激发。
2)国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逐渐减少。
CMU有1门硬件课程,而UIUC有2门必修体系结构课程,斯坦福大学也只有2门硬件课程(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国外院校认为计算机学科需要关注的计算机系统层次越来越高,底层则越来越透明。事实上,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也只制定了1门硬件课程;而国内高校目前一般还开设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硬件类课程。
3)在程序设计方面,国外大学拥有体系完整的编程语言课。
例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开设的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语言课多达15门,既有C、C++、C#、Java等专门的程序设计课程,又有强调以面向对象为特征的C++与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等编程课,还有JavaScfipt、HTML、CSS、XML网络客户端编程课;既有包括语言难点的高级编程精髓课程,又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相较而言,国内高校在程序设计方面设置的课程门类单调,学时偏少,与其他课程孤立且脱离实际,使得语言学习非常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专业写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设置专门的专业写作课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大特色,而国内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则相对薄弱。国内多数院校仍然采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国外的教学情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4.2 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理论课程设置。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平台;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专业选修课)。内蒙古科技大学目前开设了4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NET技术、JAVA技术、HTML技术和信息技术。
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提出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6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开放性试验-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
3)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除了以上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我们还建议国际学院每学期均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教讲授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编译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当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激烈科技竞争环境,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神圣使命,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本科学习的入门课程,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打好程序设计编程基础,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无形的促进。实验是程序设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只有经过编程实验的磨练才能熟练掌握程序设计课程的技巧。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一定与实验结合,熟练掌握编程技巧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对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持续性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改革程序设计教学,使之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成为培养实用性、创新性人才的平台。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新型的教学机制。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学生不仅理论水平要高,实践能力也要强。
1改革目标
2008年我院试行大类招生计划,第一个学期是新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这一阶段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也一样,实验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简单,不重视实验教学,理论与实验脱节,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一年级新生由于高中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对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掌握程度不同,多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普遍偏低,大多数同学只见过计算机,而没有实际操作过。我们发现以往的学生如果在一年级时,没有打好编程基础,后续课程需要编程序时则无从下手,也不了解如何进行调试、测试,后续的专业课程更无法入门,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对他们今后几年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忽视程序设计实验教学,还会制约学生日后创新思维的发展[1]。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目标,尝试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尽快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偏低同学的操作能力,克服学生对编写程序的恐惧心理,让新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改革思路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
作者简介:黄荔(1963-),女,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庞雄文(1972-),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徐永广(1970-),男,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司徒锡康(1949-),男,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
力的主要途径。当今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功能已由过去单一教学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开发研制为一体。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必须深化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生群体时代特色的增强,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必然选择。
成功的教学改革应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训练,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更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2]。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 队伍多元化:参与教学改革的成员来自同一学科和专业,既有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也有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学人员,体现了教学与实验交融、优势互补、教学方法渗透的特色。
(2) 内容求变化: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内容,建立一套适用新生基本技能学习的内容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3) 方法求创新:以一门实验课程研究探索为基础,通过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应用并行的方法,拓展为计算机方向适用并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4) 成果求突破:建立一个狠抓计算机专业基本功的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程序设计学习过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描述,形成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改革内容
针对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实验”的情况,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行大胆而有效的改革尝试,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3.1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合并为独立课程来开设。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程序设计的后续实验课程提供教改样例。
按照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加强基础专业能力的培养,从强基础、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出发,总结以往学生学习的情况,在第一个学期开设32个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
3.2形成新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对每次实验课编写具体的实验教材,形成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后课程安排如下。
(1) 将“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为必修课程,总课时为32节,安排1个学分。每周安排2节教学学时,以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 要求预修课程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程序语言基础(C++语言基础)。
(3) 课程授课面向对象可以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和“C++程序设计“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4) 明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紧扣基础,循序渐进,面向编程应用。首先使学生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Office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的基本使用,作为学生以后学习的铺垫。接着通过对C++程序设计的教学,使学生能把理论上学到的C++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结合到实践编程中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C++语言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1:微机的基本操作(4学时)。
了解实验课程的总体要求,掌握上机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步骤,了解Window操作系统的界面,掌握“计算机基础实验”实验课程中涉及的基本软件操作(包括Word、Excel 、PowerPoint及上网的基本知识)。
实验2:VC++程序设计的入门基础(4学时)。
掌握C++单文件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掌握C++单文件程序的输入、编译、链接和运行的过程。掌握标识常量和变量的定义方法、各种运算符的功能、表达式的运算。
实验3:控制结构程序设计(4学时)。
掌握三种程序控制结构的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4学时中用0.5学时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进行堂上作业检查。
实验4:函数、作用域(4学时)。
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调用、参数的传递,变量存储特性,作用域。
实验5:程序设计小专题(4学时)。
综合实验2~4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验6:数组、结构体、指针(4学时)。
掌握使用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程序设计方法,了解结构体的简单编程方法,了解指针的简单使用。
实验7:程序设计大专题(综合性实验6学时)。
开发一个小型系统。了解程序开发环境调试工具的使用,掌握小型系统的开发过程,了解用该语言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涉及的内容包含“程序语言基础(C++语言)”的大部分知识点,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控制结构、函数和函数调用、数组、结构、指针,还有一些必要的知识点,包括Windows界面的程序开发、Windows API调用、Windows中的画图功能,需要学生了解这些涉及到类的声明和调用的额外的知识点。
(6) 课程需要的实验环境。
主要仪器设备,硬件有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有Windows 2000/2003/XP、Visual C++6.0;实验时每人1台设备。
3.3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
以实验课堂上的教学和学生操作为主,以实验室课后开放时间所进行不同难度的练习为辅,并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进行教学和培训。
我们在实验室方面作了调整,主要是抽调实验教师专职担任实验教学,聘请本科毕业生做实验管理和技术维护的工作,全天开放软件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上机实践和自己选择上机题目,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难度进行调整。
3.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实验考试题库、考试软件,在期末对学生进行实验考试,作为实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程期末进行实验现场上机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本课程总成绩包含平时成绩、综合性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并按以下依据进行评价。
(1) 综合性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程序设计大专题完成的效果和实验报告给予评分。
(2)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实验报告给予评分。
(3) 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和上述各项平时成绩,评定学生的总成绩。学生总成绩=50%的考试成绩+20%大专题实验+30%平时成绩。
(4)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全部使用计算机完成并提交电子版本的实验报告。这是因为学生上机的实验结果(程序)都已在机器上通过,学生可以方便地把实验结果加入到实验报告中,老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也能及时验证学生的实验结果(程序)。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报告的同时也是对“实验1”内容的复习巩固。
(5) 注意提交电子版本作业的报告雷同问题,对抄袭引起的报告雷同问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4改革的实施
为了使改革更有效地进行,在确定改革目标、思路和做法后,我们在2007级新生中做试点教学,并为2008年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做好准备,2008年新生正式按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4.1专题研究
分析整理前几年“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现两者关系密切,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内容的入门课程。因此我们决定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新的实验课程“计算机基础实验”,初步确定新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计划。
4.2拟定教学计划和内容
分析两门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公共部分和不同部分,并加以整合,形成“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初步计划、内容和结构,课程有针对性地编排一系列对应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的学习,改变过去由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后学生自行上机的做
法,并按计划查找、收集、编写有关的教学材料,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与新的实验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4.3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2007年新生“程序设计实验”课中试行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按照“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计划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由于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较过去更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更易于掌握相应的课程内容,我们在试行过程中仍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它和理论课程一样,我们也将其实验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处的正式课程管理,期末考试安排在学校统一的考试周进行,学生成绩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根据“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以上机完成指定的内容的形式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构建实验考试题库,开发考试软件,以适应新的课程的需要。
4.4实验教学大纲的构建
我们及时对2007级新生实施改革后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修改考试题库,修改、调试考试软件,为2008年大类招生的教学改革实施做好准备。
4.5新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
我们在2008年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中实施新构建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用以验证新教学大纲的合理性、适用性,并使用考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再一次总结了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修改教材,修改考试题库,修改、调试考试软件。
5结语
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此项目标和任务,我们对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针对学生特点教学的新体系。自从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各高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力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仅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这样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4]。
实践证明,重视教学体系改革,严格执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革,就能完成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宪遐,郑焦. 网络环境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操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207-209.
[2] 雷东升,郑全英.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10):65-66.
[3] 卫绍元,王彤,卢曼惠. 优化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225-226.
[4] 单志龙. 浅谈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 教科文汇, 2008(8):81-82.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of Programm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HUANG Li, PANG Xiong-wen, XU Yong-guang, SI TU Xi-k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4
关键词:程序设计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程序设计就是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制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程序的过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项目整体规划能力,一定的编程能力、综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如何将创新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思索如何上好课,而且要能够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学生思维以获取新的知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也带来挑战。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不能完全依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扩充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程序设计能力是衡量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其最终目标是掌握程序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结合本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并能真正具备利用计算机去实现和开发应用系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考试时的成绩、卷面的文字,更多的是实际的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把上机实践教学作为验证理论的手段,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只作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和上机实践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注重上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类课程的目的。只有通过具体的上机实践,学生才能体会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奥妙。实验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可先讲解本次实验的设计要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演示,让学生加以了解。当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项目后,教师可以加大难度,设计形式多样的实例要求学生完成,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练习,独立编写简单的程序,让学生在大量的编程练习中提高编程能力。另外老师一定不能放松实验课的指导工作,要熟悉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以此来检验讲课效果,同时提示学生发现问题时要善于提问、勤于提问,以便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开展第二课堂,举办程序设计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竞赛的形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讲"随机生成100以内的10个数,让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这个例子时,教师可先介绍一种常见算法,然后让同学们去思考其他方法,最后比较哪组的使用方法最有效,方法最好;同时让学生把这些好方法介绍给大家,积极拓展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组织一部分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参与一些小型程序的开发,比如"学生考核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既可以培养编程高手,又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定期举办程序设计竞赛,让感兴趣的同学挑战一下自己的编程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实践证明这种竞赛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互相探讨、交流,思路更开阔、更清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课堂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是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的关键环节。程序设计类课程与基础理论类课程不同,其实践性很强,注重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所以考核不管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还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不仅不能满足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因此教学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上下功夫,创新考核方法。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性质、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不仅要重视终结性期末考试,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试,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使成绩形成多元化考核,包括环环相扣、小组合作、学用结合、校企实训结合等考核形式。考核方法由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逐步转化变为期末考试、平时各种考核和项目答辩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
总之,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满足老师讲清,学生听懂是不够的。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使教学更加生动,富于启发性,尤其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为切入点,把真正提高学生编程素质和程序设计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这一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旭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刘传平,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可编程器件;实验评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及其各个部分如何协调工作[1]。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它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基础,而自身又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组成原理又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课程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各高校也很重视,在实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国内实验教学的进展和不足,本文立足于此次会议,结合各校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数字逻辑课之后,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处理器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等)、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技术等[1,4]。组成原理一般会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甚至大三上学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开课,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计算机组成之前就开始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这样无法体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学习了国外大学的做法,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入门性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入门知识:最底层的器件逻辑门电路微结构指令集结构程序算法问题域。这样,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概括性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问题了,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上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
各校一般都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安排试验[4-5],课程的总课时中有专门的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进度安排的问题,综合性的大实验(如处理器设计)只能被安排在学期后段,学生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对于一些无法单独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实现的更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实验课时,为此,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如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等,这些课程综合了计算机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拓展了实验的领域。
中国科技大学华夏班在课程设置上参考了国外大学的一些方案,面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发展前沿,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探索出了计算机组成课程群课程设置(见表1)的新方向。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在总课时和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几乎占到了二分之一,并且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是一门实验课程,分为A和B两个部分,A为CPU设计,B为系统软件设计,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原型。清华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类似,只是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内容也简化很多,主要着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置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都已经逐
渐向处理器设计这一方向靠拢,差别只在于实验的方式和难度。表2是参加此次会议的几个学校课程实验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已经由以前的验证性部件实验逐渐过渡到处理器设计及计算机系统搭建这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实验平台[2],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样式也不再呆板和单调。但是,这样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实验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和公正;还需要学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相应的EDA工具软件,这些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得到先修课程的支持。
2) 指令集基本上都是MIPS或者类MIPS的,其好处是指令系统成熟,格式规整,有很好的技术和文档支持。使用这类的指令系统,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出来的处理器结构也更加规范,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计文档和实例可供参考;其次,如果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实验内容,就需要相应的编译器等工具的支持,MIPS指令系统在这一点有很大的优势,有了这些工具开发难度能够大大降低。因此目前来看采用MIPS指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不过这样也有一些缺点,采用统一的指令系统限制了学生在指令系统设计上的灵活性,使得设计出来的处理器过于类似,过多的设计资料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偷懒,使得实验效果降低。
3) 基本上将流水线等知识应用到实验之中[5]。由于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普遍将流水线、高速缓存等内容加入了教学计划中,实验中也相应的加入了这些内容;同时MIPS指令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流水线的设计,现有的资料和教材大多也是围绕着流水线处理器设计展开的,因此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实验的基本内容。在清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实现流水线,要求学生完成多周期或者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仅过几轮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选择了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因为多周期处理器的设计并不比流水线处理器设计简单很多,而且相应的设计资料较少。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就是为了组成原理实验有更好的显示度,在实验中加入了不少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编译、操作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在单独的综合实验课程中还可以,放到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中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学生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些内容上,组成原理实验还是应该以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为目的,不需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了基本内容后,才值得鼓励去做这些事情。
4) 实验规模较大,需要多个同学分工协作来完成。在以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大多数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往往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处理器设计这一类的实验单靠个人完成对学生的压力太大,这就需要学生组成一个驼队来完成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工作量,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团队规模控制在2~3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多会造成有人懈怠,达不到实验目的。
3实验管理和评价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具体的实验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以前是以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模式,学生根据实验室安排的实验内容和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实验;现在则是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度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实验支持,包括设备、场地以及人员等。
以清华大学的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为例,前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安排在实验室统一完成,帮助学生熟悉软件工具和实验设备,然后再安排课程大实验。大实验过程中会将实验设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宿舍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室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方便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安排三次集中的实验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目前的实验情况,控制实验进度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就是后勤保障和监督进度,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实验。
由于实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实验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检查实验数据来评定一个实验完成的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我们的大实验,首先会提供一套标准的测试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来检查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处理器提供自测程序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处理器的特点,这些测试都是需要教师或助教现场检查的,检查的同时会询问他们在设计及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独立完成以及各自的分工,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工作量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完成较好或者有所创新的小组给与加分奖励[7],并鼓励其在实验总结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将这些汇总然后结合实验报告及平时实验情况,就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实验评价结果。
在这种实验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下,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和对实验的整体把握程度,教师也能够掌控好实验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和助教通力合作,所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
4结语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总体说来就是实验已经由验证型实验过渡到设计型实验,内容也变成了在可编程芯片上进行处理器设计,进而形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已经由验证计算机各部分功能逐渐过渡到设计及搭建计算机系统这一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7.
[2] 罗克露,谭华,单立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改革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3):57-59.
[3] 郝秉华. 结合EDA 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03-104.
[4] 叶雪军,唐建宇,熊威. 基于EDA 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7):90-93.
[5] David A.Patterson,John L.Hennessy.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8-383.
[6]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48.
[7] 马明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2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LI Shan-shan, QUAN Cheng-bin
(Lab for Computer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6
关键词:C语言;教学;实践;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而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入门学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优势,纵观学科本身,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部分才应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很多令人深思的弊端,导致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不能尽如人意,如何突出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为了让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有些简单的了解,一般将课程的开设时间定在大一上学期,学时数为48~64学时。而C语言是大学生第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学生还不具备程序设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与学之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
1、灌输式的理论学习,严重使理论与实践脱轨
目前,大多数的C语言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表现形式和信息量大,人机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形象直观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但不少教师把授课方式从以前的“黑板+ 粉笔”模式机械地搬到多媒体课堂上来,即基本上把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输入到课件,这对于教师来说方便了许多,照着课件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授课速度,但这种大量信息的快速灌输使得信息在学生脑海中的滞留时间很短,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记忆,久而久之,极易使学生听得疲劳、困乏。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如流水般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效率极低。
2、畏难情绪严重,缺乏学习兴趣激发方法
大一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大多也就局限于使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冲浪和玩游戏,对于计算机本身及计算机编程是一无所知,而且C 语言本身比较抽象,一般的C 程序编程又很枯燥,所以学生普遍反映C 语言难学,甚至有些学生在上了几次课之后就对C 语言产生了畏惧感,到后面涉及较复杂算法时,就更感到无从下手,从而慢慢地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放弃对C 语言的学习;有的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实验抄袭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可上机时却脑子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无法动手编程,出现“听得懂,编不出”现象,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这些都是C语言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所在。
二、 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针对以上的几点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以本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1、将实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
所谓""实例教学"",即通过实例来说明所要教授的内容,如学习标准的格式输入/输出函数scanf 和时printf 时,使用实例可以很容易地说明它们及每种格式说明符的用法,通过""实例教学""一目了然。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互动。 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回答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紧跟老师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精心设计任务,在此""任务""框架的驱动下,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学习C 语言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结合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强调动手实践、上机编程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方式,通过实例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放在思路上,即:在C语言的环境下,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提出算法并编程实现,同时要求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和创新。
3、展示相关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在课堂的案例中加入小游戏及图形设计内容。在讲解每一新的知识体系前,运用即将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吸引学生的小游戏或动画。
4、确立新型学习模式,巩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将基础原理、基本开发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选择优秀的应用性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中,可以讲解或布置具有挑战性与应用性的有趣任务、问题或习题,并增加奖励和鼓励措施,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总之,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C语言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C语言教学体系核心,我们只有不断尝试、改革,才能弘扬教育教学理念,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才能不断地发现以往教学中的弊病和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模式,不断完善我们的C语言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