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健康教育;转变观念;贴近生活;以生为本;拓展空间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1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3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4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5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夏明娟.构筑小学健康教育的理想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3,(26).

[2]刘丽灯.浅谈中小学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师道•教研,2013,(8).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心理;排除忧虑;互助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

(正文)我国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说过:“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都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胜”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开展应遵循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来开展,同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尤其注重结合心理进行展开教育教学,身为教师掌握好教育的艺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3、未经挫折。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从未有过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4、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症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2、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初中学生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老师教育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压力。重压之下,考生的心理负担让人担忧,家长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心理医师建议,考生应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学生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同时学生和家长的心态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论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社会对有一技之长的技校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学生。

3、从失败到成功或者从成功到失败互相转换的情感体验

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也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肯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4、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3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 0 1 0 年5 月, 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 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十以来, 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 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 中国梦 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 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 择业就业观念陈旧,白苦畏难情绪严重, 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 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 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 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 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 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 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 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 四) 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 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 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 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 系统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l ) 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 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2) 构建创新创业

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l) 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 完善创

新创业教材, 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 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 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 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 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 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 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 三年全程设计, 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 Y B 培训, 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 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 入驻创新创业基地, 开展S Y B 培训等; 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 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l )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 与当地教育主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 Y B 、SY B 创业培训活动;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 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 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

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 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 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 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 立足职业岗位创新, 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 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 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 经验引导, 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 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 五)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 争取支持和帮助,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 拓宽渠道, 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 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4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既要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又要使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起来。

学习迁移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丰富和完善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学习迁移观的挑战。因此对它的研究,同样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

传统的学习迁移观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完成某一任务、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获得的知识能被应用在另一任务、另一情境意味着迁移的发生;迁移的实质内容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共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共同原理或两个学习情境之问的关系,忽略了学习者对前后两种学习的整合。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概念是H.Messmer(1978)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体系提出的,他将学习界定为认知结构的建构,将迁移界定为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当前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存在于具体个体之中。该理论认为,不论是学习情境还是应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构,建构过程对两种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都存在影响。传统学习迁移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的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问题。

建构主义区分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并认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涵和它的应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通常是开放性的),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即心理外延。在此基础上,Prenzel和Mandl的进一步研究得出:学习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过程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心理外延)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方面,知识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各种不同的抽象水平,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另一方面,只有当心理上的应用与知识连在一起时,潜在外延才对学习者有用。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也就是说,如果知识是通过许多有变化的应用而被学习者抽象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就能被灵活运用。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Greeno(1993)认为,学习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情境性的,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的特征的适应。知识或许被称为“知”更好——知识并不是个体在任何情境下都拥有的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相反,“知”是一种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征,是以各种不同方式与外物及其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就是这种能力的增长,理解学习迁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一个人学会参加某一情境中的活动如何影响了他参加另外一种情境下的活动的能力。可见,知识的应用范围(尤其是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知识学习时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景,知识的用法不能脱离这些情景而单独存在,知识的学习与其应用的情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应用范围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知识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对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冲突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知识学习只能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所谓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既包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亦包括日常生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在这里,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外,还需要知道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固有看法。在此基础上,要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解决冲突。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经验和生活背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对知识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真正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帮助解答,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分析导致其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从根源上纠正错误观念,以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二)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被抽象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对知识的总结就是让知识变抽象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让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心理外延发生变化,进而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适当的对知识进行总结既包括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应用类型和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总结,有利于知识内涵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清晰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让他们学会一般的总结归纳办法,如列表、画知识结构图、做卡片等,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清晰,知识应用也会更加灵活。另外,还可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练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练习的方法越多样,练习的角度越广,知识的应用范围包含的因素就越多,知识的内涵就越丰富,知识运用起来也就越灵活。如果在知识的应用范围中只有少量因素,这种知识将是刻板的。或者说,如果在开始时抽象知识只是在某个学习情境中被传递,那么,只有这一学习情境处于该知识的应用范围之中,这一知识就是惰性的。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内涵)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在练习的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尽量做到从知识应用的各个角度和方向去联系,同时,要注意在确保一类练习已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类练习。这里的充分掌握是指真正意义上对该类练习的掌握,包括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固有的对知识应用的错误观念。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已学知识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的方法。对于这方面的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过考试及测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设计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只能与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知识的学习是对具体知识的再创造。无论是知识学习的哪个阶段,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背景,而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背景去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Prenzel和Mandl认为,知识的应用范围是由与学习情境相关的“使用情境”构成的。知识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当学习者面对新的或类型不同的、不属于当前应用范围的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一开始时会显得相当困难,他就不得不从其知识的内涵开始生成新的心理外延,为此他必须投人很大努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设与学生生活及与知识学习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亦能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获得进步。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5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将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下移到幼儿园,要求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做作业、守纪律,甚至参加考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在民营幼儿园比公办幼儿园更为突出,大班比中班、小班更为严重。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从中班开始教授拼音、识字、算术、少儿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不仅像小学一样上午、下午安排上课,而且还给孩子留家庭作业,甚至还有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幼儿园甚至在孩子入小学前将小学三年级语文、算术知识基本学完。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孩子提前学习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虽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超前学习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让孩子过早学写字,会造成孩子驼背和脊柱侧弯;长时间看书、写字会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容易形成近视眼;缺少与同伴游戏和共同活动的时间,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会化,损害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当进入小学低年级阶段时又重复学习那些课本内容,将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等等。

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升学竞争向幼儿园蔓延

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基础教育中的应试之风并没有丝毫改变。2001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进程,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总结出许多课程改革的经验,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基础教育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在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应试、升学竞争从高考一步一步向下蔓延到幼儿园。

各级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层层选拔好生源。小学、初中本属于义务教育,小学无须考试直接升入初中。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优质的初中学校或者初中学校的“重点班”,可以公开组织考试,选拔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同样,一些小学为了迎合这种选拔又不得不向幼儿园选拔好生源,孩子在入读小学一年级前就要经过名目繁多的测试,而测试的内容恰好是小学的学科知识。一些名牌小学的“小考”录取率甚至比中考、高考还低。据《升学压力逼近学龄前儿童》报道,一所招生不到300人的小学有3000人报名。“考取”名牌小学成了幼儿园办学的唯一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拼音、学写字、学算术、学英语就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想不教都不行。

(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催化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家长认为“起跑早”“起跑快”肯定不会输,于是纷纷将孩子早早地推到小学课程学习中。即使幼儿园不教,家长也会向幼儿园提出要求,只有看到孩子每天能学到拼音、算术,能认字、背诗,家长才安心。在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幼儿园只好引进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以迎合家长的需要。

(三)校外教育机构故意“造势”,推波助澜

一些社会上的早教和培训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设各种所谓“针对性”的训练班和“幼小衔接班”。为了吸引生源,针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大肆鼓吹早教的重要性,甚至对家长展开一些功利、虚假的教育宣传,似乎不让孩子超前学习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再加上家长对学前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在被各种宣传口号和标语弄得眼花缭乱的情形下,抱着“学了总比不学好”的心态,一批批家长早早地把孩子送上了“小学化”教育的征途。

(四)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将学前教育简单化

学前教育是为3~6岁儿童实施的为人生奠基的教育,是启蒙教育,要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其主要教育形式应该是寓教于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前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教育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教育的工作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形式决定了它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爱孩子、读懂孩子的基础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创编各种活动,综合运用提问、讲解、观察、示范、游戏等方式,渗透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教育内容,把对孩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培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这对当前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幼儿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将无法胜任。

再加上多数幼儿园基础设施简陋,很难满足各种幼儿活动的需求。与其让老师劳神费力地去创编游戏活动,不如挂一块黑板、拿一支粉笔,教孩子读几个拼音、认几个数字来得简单方便,省钱省事。更何况,搞活动还要考虑安全问题,一旦有什么闪失,谁也负不起责任。总之,安排几十个孩子安安稳稳地坐着,给他们教学一些拼音、算术,既安全,又省事,还赢得家长的满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必须从观念到行动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73-02

199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实施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我国各类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做出明确的规定。“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教学思想已成为广大职业英语教育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生源类别复杂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这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是英语教师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1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现状

1.1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因为是高职院校是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普通本科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等学校的学生。所以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而进入高职后英语课程是以中学知识为基础的,这样高职学生就在知识衔接上出现断层。通过教学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一些非常浅显的语句,发音错误,语法混乱,词汇量低,而语音、语法、词汇这三项正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这三项基础知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快适应高职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感觉英语学习困难,目标难以达到,渐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2 学习英语的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没能考上本科院校,情绪低落,有自卑感,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而普遍感到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尽管学生几乎都知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但有近一半的学生主要目的是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和应付学校的考试,学习动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也有学生抱着能及格就行,能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1.3 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较严重

在本科录取之后的高职学生中既存在由于志愿填报不科学等原因而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的“高材生”,也有勉强进门的“踏线生”,两端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时甚至相差300多分。既有普高生,也有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等学校的学生。各种生源明显的学习素质的差别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强调构建知识系统性很强的英语教学过程的体现尤为明显。

1.4 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环境相对恶劣,实践机会过少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历史的限制,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办学,这就决定了政府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政策扶持,学校的办学也就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外语的口语教学当中,外教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经过良好培训,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教对于学生的口语学习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经费的短缺,信息的不通畅导致了外教的大量缺乏,使得学生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英语口语练习。

2 建构主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总的角色是学习的供助者(facilitator),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人。”由于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几年“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思维,课堂上靠教师讲解,课下只要完成作业学完了的习惯。英语教师也必须改变以前只注重自己的教,只是用灌输知识的方法,而不关心学生的学的教学思想。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必须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首先,在课程的初期重点是要克服学生的害怕英语的胆怯心理,上课时一定要用能使大多数学生听懂的英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其次,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下怕犯错误,羞于开口,被动学习的想法,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最后,教师积极进行反思,放弃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思想,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上课方式和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加强,学习主动性也会慢慢得到提高。

2.2 设置各种“情境”完成对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如果英语课仍然停留在以讲授语法知识和答题技巧为主,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势必出现厌学情绪。一方面打好语言基础,扩大英语阅读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每次英语听说课教师都可以安排一个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其中包括:购物、旅游、健康、时尚、校园生活、广告、影视、交通、互联网、环保等。由于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们有感而发;并且,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浅及深,逐渐在发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对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英语有了深刻的认识。

2.3 建构主义强调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

“建构主义强调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意义的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完成意义建构;其实际意义是: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不需他人直接或间接帮助而完成的。因此,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L)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主题皆由教师提出,大多留有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课后准备,可以选择的表现形式多样,由学生自己安排。如“互联网”一课中,学生们既对互联网的优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对互联网的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又有两位学生做了一个网上聊天的英语对话,最后,还有两组学生对网络游戏展开辩论。这样通过表演、对话、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达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并且,在协作学习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光是对于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对于他们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是意义重大。

2.4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可以分层次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我们英语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把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的模样强加给这些学生。在我周围,就有同事经常发表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可不如我当时上大学了,最简单的单词都不认识啊,很简单的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的教师都是本科院校毕业的,高考分数和英语水平当然比高职的学生高,不能以我们上大学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学生。“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我们不能不管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不能不管英语水平很高的优秀生。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高职学生学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要把他们原有的英语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高职学生目前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可以分层次教学。分成两个或三个等级,把基础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级授课。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3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也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既需要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我们一线高职英语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 Wilson,B.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