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1

针对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下面将具体阐述。

结合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作为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移动通信”既是通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又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通信系统一般问题的分析方法。此课程基本上是大四阶段所要学习的。所设专业课较多,课时较少,针对实际情况,结合课本把相应的课时分成几个专题来进行介绍讲解。如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等等。并插入案例讲解(包含乡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网络优化综合专题。让学生了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完成规划、新建调试以及优化全过程。

课程形式灵活多样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课方法。因此,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如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教师在对某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应尽可能找出具体的案例,因为结合案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尽可能把所涉及的各种器件、设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还应采用现场教学、讨论课等来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课下搜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整理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室的设备充分利用起来,我院已建成先进的有线通信平台,在平台基础上开展《宽带》、《程控交换》、《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先进商用设备,将教学与就业距离拉近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设计或者让学生以现有的设备做毕业设计,以此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而开发出新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并在建立3G移动通信仿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与“Com-Way3G移动通信仿真实验系统”相配套学习,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通信模块的编程,搭建一些简单的移动模型,这些实践并不限定时间和场所,更具备灵活性。移动通信无线维护平台,配置1套华为DBS3900基站平台(含BBU单元、RRU单元)及配套安装设备,可让学生动手安装、调试移动通信无线侧设备。利用通信平台现有条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实验或仿真设计,取得成果的可申请创新学分。这种形式的上课方式,与书本的理论知识结合易为广大学生欢迎。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相结合,再辅以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对课程内容实现融会贯通,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中,运用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65-02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俊,田丽洁,劳文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5-8.

[2] 吴建伟,张瑞芹,桑林.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的开发与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4-126.

[3] 曹雷,辛春红,唐彦儒.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信息技术,2010(3):168-170.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随着职业教育在全国的推广,各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已经是作为一项新的教研课题在各级展开,目前比较热推的教学重头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这一类课程,从职业教育的对象来看,现在的“90后”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都较强,因此不愿接受传统训导式的教育,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乐于以平等的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因而这类新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他们通过自我探讨的兴趣式学习方法来接受新知识的渴望。

但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这个看似简单的新名词,到底应当如何实施,没有先例,也没有定论。究竟如何来将它良好的实现,是我们每个专业老师研究的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本人接触的比较多的是移动通信这一门课程,这是通信专业系列课程中综合使用基础技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课程。为了尝试将其开设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我必须对授课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安排,按说课的形式[1]就《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这一章为例说明教学思想。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高职教育阶段所适用的项目教学法,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3]。学习移动通信的学生,必然都学过通信原理,对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不过由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没出过校门,对移动设备没有实际感性认识,相对理解能力较弱,教学中要避免纯理论的灌输,整个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学习注意切和实际来引导学习。

本文所举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一章,是移动通信课程的核心章节,它在前面三章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及通用组网配置原理后,具体突出介绍了当前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就必须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帮助掌握课堂知识:

1.知识目标:了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地位,理解两大主流系统(GSM、CDMA)的结构、技术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完成数字通信技术的仿真设计,通过实践掌握技术原理;

3.情感目标:通过使学生亲历动手实践操作,使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教法学法的设定

不同于教室当中的纯粹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始终要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打破专业限制、围绕实践增加课堂探讨。

据此所定的主要教学教法是:1.对于新概念: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2.对于设计实践,按任务驱动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以目标展示-学生试做-演示点评-思考修改的思路进行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知识点由浅入深,以分析任务-接受任务-小组讨论-操作演练-归纳总结的学法模式,通过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掌握本章内容。

在教材处理上,把它拆分合并为四个任务,共安排20个学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能力,本章知识以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加深学生印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

把教法学法定好,只是一个上课思路的确定,关键还是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毕竟这种课程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要实践”这个口号,对于每门课程、不同硬件配置的老师来说,只有靠自己真正的创新,如果设置的成功,当然是皆大欢喜,但是一旦有任何问题,则可能是一个全盘、重头做起的过程。

最终按照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要求,对本章内容重新整合安排,主要划分为四个任务,层层渐进:

任务一:为第一第六节,共同介绍了整个移动通信发展的传承和展望,原理性较强。以讲授法为主,安排2个课时。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整个移动通信中的地位。本任务学习结束,留下思考,这代系统的技术与原模拟系统比有何不同?引出任务二。

任务二:为第二节,数字移动通信技术。重点介绍了在这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用技术,要求学生能明白各项技术引起的信号变化。相关的基本原理在学生三年级的《通信原理》课程中已有涉及,这里以精讲多练为宗旨,按数字调频、数字调相和信道编码三项技术划分,各分配2个学时(共6个学时)。数字调频、数字调相技术的学习,对原理进行逐步分析讲解后,要求学生进行仿真设计(高频环境,实验箱操作信号状态难追踪,不适用)。设计是本章学习的难点,为保证学习效果,学生的设计以分组形式进行。一方面,便于学生讨论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观察信号情况,进而分析原理的实用性。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设计成果的评价我安排了学生演示研讨、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而编码技术比较复杂,主要通过引入一段手机生产商公布的各点信号测试视频,使学生对该知识产生直观印象。

同样,任务学习结束时提问,这些技术究竟可以用在哪些系统中,具有什么特色?引出两大主流系统,即任务三GSM系统和任务四CDMA系统。关于这两个系统的学习是本章重点,各分配6个学时。

任务三:GSM系统。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对于GSM系统的结构框架有个全面印象,然后通过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对比,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GSM系统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其中穿插实验箱上的对比实验,着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论出GSM系统的特点,加深印象。例如:通过对模拟系统的信号放大和数字系统的信号再生两种信号处理技术的传输效果对比,得出GSM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能好的特点。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技术与特点的对应关系,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

任务四:CDMA系统。CDMA系统和GSM系统同属于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教学中,应注意递进式学习,直接与GSM系统对比,突出其区别所在。先引入CDMA手机的宣传广告,引起学生对该系统特点的兴趣。然后,整个教学内容都直接从系统的结构框图上引出,逐步推进。

四、教学反思

专业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做专业课老师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尝新的职业,碰到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周围老师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翻新,教育内容日益深化,自己也不断有新的领悟。当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慢慢走上正途之际,也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开动脑筋,采取各类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工作者的目标之时。

由于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除了表现出诸多共性外,还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如每个学生对学习中不理解的方面可能不尽相同,理解问题的角度、感兴趣的方面也可能各有所异,甚至有的学生会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进行辩论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由于当前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影响了后续章、节的学习,更为可惜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便于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讨论问题,学习反馈的机会增多,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也就随之加大。

当然,在教学中更需要大胆改进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授课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课堂交流多运用表扬语句、允许在学生分析自己所收集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时采用小品等非常规资料、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综合打分。可以说,本人把自己在这几年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想方设法的综合应用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去了,目前来看,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夏雪刚.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说课[J].职业技术,2009(2):40.

[2李延廷.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移动通信 通信基站 电磁辐射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9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文浅析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

一、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

(一)电磁辐射

辐射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还有一种解释是热的传播方式的一N,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光线、无线电波等电磁波的传播叫辐射。其实从对辐射的解释不难看出,辐射是一个中性词,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辐射都会觉得很可怕,因为人们不能够正确理解辐射的含义,其实辐射并不可怕,当然这个前提是辐射是被控制在一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那样就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二)移动通信中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的天线根据方向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顾名思义全向天线就是指那些可以全方位地均匀地辐射并且在平面图上还有一定的宽度,一般情况下宽度越小那么它的增益就越大。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中一般是应用在大范围的地方。与之相反的定向天线一般是应用在小范围的地方,虽然它的覆盖面积比较小,但密度是相当大的。定向天线表现在平面图中时是有一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同于全向天线是360度的,不过与全向天线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宽度。

二、移动通信基站的现状

当前越来越发达的通信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充分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电磁辐射对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基站时,人们就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是阻扰施工,更有甚者会与施工人员发生冲突,等等,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在建设无线电通信基站时都要对周围的环境作出评估报告,而这个报告往往会涉及多个基站,这也就涉及成本以及周期的问题等。而且根据环境评估报告对基站进行定位选择地址难度是很大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环境评估报告中对基站的选址往往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如果等到批文到手之后再进行建设,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是无法正常建设的。这些问题都让基站的建设变得困难重要。

三、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改善措施的探讨

首先对于基站的建设要进行合理的选址,以新的基站带老的基站。在基站建设中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要符合最优化的原则,切实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网络覆盖的情况来决定选址,还要统筹兼顾整个区域的信号情况,最大限度上避免场强叠加的问题。此外,基站的选址还要考虑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避免对居民和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在这一方面运营商还要注意加强宣传以此来化解矛盾。首先运营商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要将基站建设的详细情况公开告知群众,对相关知识加强宣传,让群众了解,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群众的疑虑,确保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在国家限定的标准范围内。

四、实现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特点可以知道,其实电磁波并不可怕,此外,基站天线的电磁波辐射造成的污染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需要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构去安排基站的位置,然后做到在基站的方向上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的建筑物等,就可以实现在发展移动通信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即实现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李永卿,陈静,周美玲.110kV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场分析及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5

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现状

自由开放的移动网络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业务运营成本的增加,给信息的监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使用户面临着经济损失、隐私泄露的威胁和通信方面的障碍。移动互联网由于智能终端的多样性,用户的上网模式和使用习惯与固网时代很不相同,使得移动网络的安全跟传统固网安全存在很大的差别,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要远甚于传统的互联网。

⑴移动互联网业务丰富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同时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应用威胁包括非法访问系统、非法访问数据、拒绝服务攻击、垃圾信息的泛滥、不良信息的传播、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泄露、内容版权盗用和不合理的使用等问题。

⑵移动互联网是扁平网络,其核心是IP化,由于IP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IP自身带来的安全威胁也渗透到了移动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互联网。在网络层面,存在进行非法接入网络,对数据进行机密性破坏、完整性破坏;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手段产生数据包造成网络负荷过重等等,还可以利用嗅探工具、系统漏洞、程序漏洞等各种方式进行攻击。

⑶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终端也越来越智能化,内存和芯片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终端上也出现了操作系统并逐步开放。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非法篡改信息,非法访问,或者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终端中存在的信息,产生病毒和恶意代码进行破坏。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面临来自三部分安全威胁:业务应用的安全威胁、网络的安全威胁和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

2 移动互联网安全应对策略

2010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第11号政府令,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客户需求和政策导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新挑战,运营商需要紧紧围绕“业务”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地部署安全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加固,才能打造出绿色、安全、和谐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2.1 业务安全

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传统互联网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复制;第二类是移动通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移植,第三类是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相互结合,适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创新业务。主要采用如下措施保证业务应用安全:

⑴提升认证授权能力。业务系统应可实现对业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权限分配,能够实现用户账号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授权。针对业务安全要求较高的应用,应提供业务层的安全认证方式,如双因素身份认证,通过动态口令和静态口令结合等方式提升网络资源的安全等级,防止机密数据、核心资源被非法访问。

⑵健全安全审计能力。业务系统应部署安全审计模块,对相关业务管理、网络传输、数据库操作等处理行为进行分析和记录,实施安全设计策略,并提供事后行为回放和多种审计统计报表。

⑶加强漏洞扫描能力。在业务系统中部署漏洞扫描和防病毒系统,定期对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控件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确保拦截来自各方的攻击,保证业务系统可靠运行。

⑷增强对于新业务的检查和控制,尤其是针对于“移动商店”这种运营模式,应尽可能让新业务与安全规划同步,通过SDK和业务上线要求等将安全因素植入。

2.2 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包括两部分:接入网和互联网。前者即移动通信网,由终端设备、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和网关组成;后者主要涉及路由器、交换机和接入服务器等设备以及相关链路。网络安全也应从以上两方面考虑。

⑴接入网的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可分为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和Wi-Fi接入两种。针对移动通信接入网安全,3G以及未来LTE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有比较全面的考虑,3G网络的无线空口接入采用双向认证鉴权,无线空口采用加强型加密机制,增加抵抗恶意攻击的安全特性等机制,大大增强了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安全能力。针对Wi-Fi接入安全,Wi-Fi的标准化组织IEEE使用安全机制更完善的802.11i标准,用AES算法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代了原来的RC4,提高了加密鲁棒性,弥补了原有用户认证协议的安全缺陷。针对需重点防护的用户,可以采用VPDN、SSLVPN的方式构建安全网络,实现内网的安全接入。

⑵承载网网络及边界网络安全。1)实施分域安全管理,根据风险级别和业务差异划分安全域,在不同的安全边界,通过实施和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和安防系统来完成相应的安全加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区域可分为Gi域、Gp域、Gn域、Om域等。2)在关键安全域内部署人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监视和记录用户出入网络的相关操作,判别非法进入网络和破坏系统运行的恶意行为,提供主动化的信息安全保障。在发现违规模式和未授权访问等恶意操作时,系统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断开网络连接、记录用户标识和报警等。3)通过协议识别,做好流量监测。依据控制策略控制流量,进行深度检测识别配合连接模式识别,把客户流量信息捆绑在安全防护系统上,进行数据筛选过滤之后把没有病毒的信息再传输给用户。拦截各种威胁流量,可以防止异常大流量冲击导致网络设备瘫痪。4)加强网络和设备管理,在各网络节点安装防火墙和杀毒系统实现更严格的访问控制,以防止非法侵人,针对关键设备和关键路由采用设置4A鉴权、ACL保护等加固措施。

2.3 终端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安全包括传统的终端防护手段、移动终端的保密管理、终端的准入控制等。

⑴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移动通信终端生产企业在申请入网许可时,要对预装应用软件及提供者 进行说明,而且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含有恶意代码和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和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也不得预置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和信息泄露的软件。

⑵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样本捕获和监测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技术平台。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应具备覆盖本企业网内的监测处置能力。

⑶安装安全客户端软件,屏蔽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监控异常流量。根据软件提供的备份、删除功能,将重要数据备份到远程专用服务器,当用户的手机丢失时可通过发送短信或其他手段远程锁定手机或者远程删除通信录、手机内存卡文件等资料,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手机用户的隐私泄露。

⑷借鉴目前定期PC操作系统漏洞的做法,由指定研究机构跟踪国内外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漏洞信息,定期官方的智能终端漏洞信息,建设官方智能终端漏洞库。向用户宣传智能终端安全相关知识,鼓励安装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软件,在终端厂商的指导下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

3 从产业链角度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信运营商、设备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价值链各方共同努力来实现。

⑴立法机关要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立法调研工作,在基于实践和借鉴他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接入服务商、业务提供者、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范信息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利用行为。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厉打击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这一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⑵进一步加大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和处置力度。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移动互联网监管专门机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形成“事前综合防范、事中有效监测、事后及时溯源”的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移动互联网安全认证和准入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安全评估机制,进行统一规范的信息安全评估、审核和认证;要建立网络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应用服务商的信息安全保证金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其改善和弥补网络运营模式、终端安全模式、业务应用模式等存在的安全性漏洞。

⑶运营商、网络安全供应商、手机制造商等厂商,要从移动互联网整体建设的各个层面出发,分析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联合建立一个科学的、全局的、可扩展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框架。综合利用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各类软硬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并对安全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配置各相关安全产品的安全策略、维护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配置、检查并调整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状态等。建立安全应急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设备厂商要加强设备安全性能研究,利用集成防火墙或其他技术保障设备安全。

⑷内容提供商要与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供加密级业务,并把好内容安全之源,采用多种技术对不合法内容和垃圾信息进行过滤。软件提供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整合的安全技术产品,要提高软件技术研发水平,由单一功能的产品防护向集中统一管理的产品类型过渡,不断提高安全防御技术。

⑸普通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加装手机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对敏感数据采取防护隔离措施和相关备份策略,不访问问题站点、不下载不健康内容。

4 结束语

解决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软、硬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加快互联网相关标准、法规建设步伐,加大对互联网运营监管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综合防范,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工程案例;网络优化

众所周知,网络质量是通信运营商抢占用户资源、获取最大利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随着GSM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网络优化工作的不断开展,其网络的质量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对于GSM网络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开展网络优化工程。与此同时,3G网络建设逐渐展开,在一定时间内,两种网络将并存,基于3G的网络优化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于优秀的无线网络优化工程师需求很大,就业市场前景很好。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们扎实地掌握无线网络优化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求职增加一定的竞争力。

一、建设《网络优化基础》网络课程

本课程属于移动通信专业(三年制)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本课程从GSM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的基本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网规网优的具体流程及关系,结合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各种通信流程与网络优化的具体方法,使学生们从理论上熟悉GSM网络优化的步骤与目标;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工程的角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利用学院提供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旨在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施上充分显示其灵活性、针对性、实时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教学特征,将教与学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探索和完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

1.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析

(1)由于许多运营商进行网络优化中的设备与测试仪器较为昂贵,因此带领学生到实际优化现场去体验优化的流程与工作,一方面运营商考虑实际原因,并不会让学生调整或操作实际运行网络的优化工作;而学生的求知欲与素质各不相同,短时间也难以胜任网络优化的工作。

针对这一特点,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结合大量的工程案例帮助学生在课堂环境上就可以体验到实际网优工程的案例流程与工作步骤,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2)现阶段所运营的网络大多属于GSM网络,而三年级移动专业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GSM网络优化的知识是急需的;但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3G时代已经到来,针对3G网络的优化知识也很重要。

针对上述特点,可采用探索性研究的教学方法,将未来3G网络优化的相关知识教授到学生,为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技术优势。

2.从学生特点的角度分析

(1)结合学生听课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问题,可以考虑利用较多的课上或课后练习与测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思考,结合讲授,令其加深记忆并理解。

(2)促进学生之间的帮助与沟通,可利用分组讨论、QQ交流等聊天的形式,促进学生与老师或助教之间的及时沟通,尽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本课程四种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

仔细分析课程的特点,归纳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主要采用案例分析、3G探索性研究、以练促学、分组讨论聊天的四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步入职场积累丰富的基础。

1.案例范例

在日常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手机接入困难、通话出现噪音或中断、测试结果不理想等,有些问题会影响网络统计指标和排名,有些问题则直接影响终端用户的通话感受,而这些问题处理起来有的比较容易,有的比较棘手,但有时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在处理时可能因为考虑的问题不够全面而使我们陷入僵局。为了让大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有更多的经验和思路,本网络课程汇集各地日常优化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分类汇总,从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研读与分析讨论。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话质量问题,话务拥塞问题;切换问题;掉话问题;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包括日常用户投诉,主要体现在信号不好、无法接入、寻呼无响应、手机脱网等,不同的问题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法。

通过网络课堂上大量工程案例的教学过程,令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网络优化的思想、步骤以及流程,为参加工作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3G探索性研究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3G时代已经到来,针对3G网络的优化知识也很重要。3G网络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介绍未来3G网络优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技术优势。

3.以练促学―创意测验

本网络课程利用“以练促学”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记忆大量的理论知识与优化参数,便于在网络优化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故障,帮助提出优化方案。

在网络课程中设置“创意测验”栏目,提供750多道题目,一部分来自于课后作业,同时为突出其实用性与工程性,一部分也来自于诺基亚、中国移动、华为等著名企业考核网络优化工程人员的实际考试题目。总共包括10个测验单元,其中5个综合测试单元与5个专项测试单元,内容丰富,使学生能够通过测试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同时积累了网络优化工程师的考试题目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4.学习论坛

本网络课程灵活运用这四种教学方法,其中“分组论坛交流”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以多种话题为不同讨论区的在线学习论坛,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灵活沟通,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困惑与问题,并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除了网络课堂上的学习论坛以外,还运用多种讨论方式,如QQ、小组讨论、MSN等;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三个讨论小组长,小组长一方面监督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在小组内进行有关课程的讨论,如发现无法解答的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学习论坛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们的分析思考能力。

四、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教学效果

本网络课程依托全国通信3G大赛的无线网络优化专项竞赛,以案例分析、大量课后作业、分组讨论、3G探索四种教学方法展开,运用多种分组讨论方式(QQ,论坛,小组讨论等)令学生共同交流;结合“以练促学”的方法编排大量的课后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积累;考虑工程案例的积累,利于学生对优化思路的掌握,课程收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研读分析;结合3G大赛,以赛促学的方法,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技能,本校学生在2010年全国3G大赛中获得无线网络优化专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3G探索性学习主要是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所增加的扩展性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优化工程与流程,为学生拓展知识量,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积累一定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 郭善渡.探索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J].人民教育,2000,(2).

[2] 李法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2):92-93.

[3] 林燕.无线网络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5-19.

[4] 颜红.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