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具有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启发和激励学生的能力,启发和激励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面下功夫,要形成以主动、质疑、创造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特色。,要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的心理活动,把知识教育、动力教育、智能教育融为一体。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需要,从而产生主动、积极、兴奋的学习心向。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性诱导、情感性诱导、认知性诱导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的形象、教室的布置、教具的陈列与运用等都可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情境中,达到引发学生知觉好奇、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教师用友善、亲切、诙谐等情感特征构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诱导课堂学习心向,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现 问题 、勇于质疑和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使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以引导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效果评价来组织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关注学生差异,调整教学难点。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2
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组织行为学针对经管类本科生和《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笔者将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Heuristic Teaching,简称PBHT)应用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其应用模式与实践有效性。
一、PBHT方法应用模式构建
1.方法释义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PBHT)是施教者选择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或与受教者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嵌入一个事先构造的待解决问题,不断引导后者主动思考和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最后引出施教者希望讲授的有关概念和理论。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受教者进行分析和探究答案。在求解的过程中,施教者通过有目的发问,层层启发受众,逐步将对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PBHT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模式构建
PBHT教学模式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辨析和总结5个阶段。
(1)提出问题。第一步作为PBHT方法的起点,一定要将问题巧妙嵌入拟研讨的案例,将课本中对应的理论和概念融入解决方案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构建问题时要多与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的焦点案例相结合,或者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热点案例结合,问题可设计为视频、游戏,要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答案要有适当的开放性。
(2)分析问题。第二步是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最好能分组对抗,让学生既分工合作,又充分竞争。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群体特征,即各展所长,又紧密配合、做好领导和团队建设。无形中,他们对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群体”“团队”“领导”“激励”等章节的相关知识能加以运用。由于目前的课时都进行了精简,这个阶段只能在课下进行,上课时请某个同学代表本组阐明本组立场。但在低年级课堂上,教师要在前几次课堂上进行此阶段,初步规范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但教师的作用也仅限为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进行引导,而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3)解决问题。此环节按小组进行,既锻炼发言学生的逻辑思考、语言表达能力、材料组织能力,还能考察他们团队合作效率。教师侧重考察他们对问题的把握是否正确,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准确,知识体系是否全面,解决方案是否新颖独到有创造性,等等。教师要发现哪些知识点和理论的掌握上存在薄弱环节。
(4)方案辨析。这个阶段,对抗性最强。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各团队就对方的方案或者观点,展开持续性的问答,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最终让学生得出某个观点或结论。当学生出现错误或者误解时,教师也不能指出来,但要做好记录,并保证辨析环节进行下去。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中,促使他们更有深度和广度地学习。这种练中学的方式,不仅赋予学生成就感,更加深了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5)总结升华。各团队依次进行总结,发言的队员应与之前发言的同学不同,甚至是多个同学共同完成。这个阶段目的是明确阐释自己团队的全部方案,或者得出的最佳方案,要有理有据有深度。教师最后点评并与学生一道评出最佳团队,最好还能巧妙地引出下一堂课内容。
二、教学方法应用要点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用的“对话”式教育活动,就是启发式教学。因其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而PBHT的应用,正是结合问题将此法的优势发扬光大,产生好的教学效果。PBHT方法的实践与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典型知识点
也就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概念或理论。此法需提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把必备的概念和知识点先行教授。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择热点案例,巧妙嵌入问题。要取得最佳授课效果,教师须对本课程做好全盘筹划。
2.问题要实用
要做到启发功能,须从问题的选择、案例的挑选,相关的知识点等,都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专业实际,还要适度结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对能力,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点采用此法上课。
3.学生回答要有自主性
教师只是主持和导演,但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是结合他们对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发表新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4.答案要有开放性
目的是吸引尽量多的同学参与进来,积极与本组之间、不同团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大胆交流沟通。因此,教师选择的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展开分析。
5.课堂问题安排要有连贯性
好的案例和问题迅速激发大家的兴趣,随后的问题分析及方案提出要简洁明快,而方案辨析要紧张热烈,总结升华要干净利索,这样环环相扣,每个学生乐于其中。这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科学设计。
三、效果与改进
1.教学效果
笔者运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讲授“价值观”这一知识点,发现该方法的教学效果主要有:(1)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不用系统复习,上完这节课后,85%的学生能够较完整准确阐述出对本节内容的理解。(2)开拓思维,增强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案例和问题的选择紧密联系社会焦点和专业实际,并照顾到未来职业对能力素质的要求,采用该方法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团队的沟通,获得专业自信,还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许多东西,收获了同学友谊。
2.改进设想
实践中发现,相比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多认为“方案辨析”环节更能学到知识。此环节既检验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锻炼了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也检验自己是否能实现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因此,下一步改进方案,主讲教师计划强化这一环节。
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欠缺,讨论不够深入。尤其是大一学生,总认为解决问题时有“标准”答案。因此,低年级班级应选择较简单的知识点,并进一步加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多角度思考。教师仅作主持人,尽可能少发言,多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辩论。此外,学生的专业、年纪、生源差异性也较大,如何因材施教,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还需要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12版)[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中医;教学效果;语言技巧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对于中医类课程来说,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便能以情趣盎然的描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其语言会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相反,教师语言素养不高,就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的语言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下文笔者就如何在中医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技巧进行一番探索。
一、语言要富含哲理,富有启迪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最早来源。朱熹曾对此作出精辟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启发之重要。教学的启发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得以充分实现,要想启发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启发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运用。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必须巧于引导、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众多教学语言艺术中境界颇高的一种,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在教学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运用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地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效率,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愤”和“悱”的最佳时机进行启发,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例如,在讲授《阴阳学说》这一章节时,很多非中医或针推专业的学生就会有疑问:学习阴阳学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毕竟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不足为怪。因此,在介绍概念后,笔者往往会以总理的一个外交故事来说明其中蕴含的智慧。曾有一位西方记者问:“请问总理先生,你们中国人口众多,你知道你们中国有多少个厕所吗?”这是一个非常刁难的问题,当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等着的回答时,不假思索:“两个。”这位西方记者有点纳闷:“中国人口稠密,只有两个厕所怎么行呢?”说:“我们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所以我们的厕所只需要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就已经足够了。”
讲完故事,笔者同时提出问题:“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原理了吗?”这时,学生顿时明白“阴阳学说”的实质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纳为阴阳两极,化零为整,以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而诱导、启发性语言可以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启发的火候,适时、适度地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启、引导,使学生在寻解、析疑的浩瀚思维星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语言要风趣幽默,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似乎教师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给人刻板而不苟言笑的印象。其实不然,千年来,老子与孔子等亦师亦友的典范不在少数。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感觉。幽默的语言能增添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扣住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利用名人趣事或惯用语及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笑,且不失教学的神圣和典雅。这样既能使学生开启心智,又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不能忽视的是,网络用语和广告词盛行,新时代的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经意地在课堂上插入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或广告词,可以收到激活课堂气氛、驱散学习疲劳的效果。如在期末复习中鼓励学生做“实力派”,不要投机取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南方很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会把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作为条件,这可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教师的幽默感对教学效果所起的积极作用了。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幽默不等于笑话,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语言要形象生动,富于通俗性
通俗,是语言大众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用词通俗,一听就懂;二是意义通俗,深入浅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内容实际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教材中的书面语言,本身虽很美,但难免艰涩、枯燥,学生难于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必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显浅易懂、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尤其是在中职课堂上,更应注意用浅白通俗的语言,使其听起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便于接受,达到深刻理解教材的目的。
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水具有封藏的特性,很多学生对此非常不解,水如何封藏?于是笔者用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知识加以解释。海洋的石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石油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建设必不可少,如同人体里的血液一样重要,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物质会藏在水底呢?正因为水具有封藏的特性。由此便可以联系到五脏的肾,肾属水,也具封藏之性,里面所藏的恰好也是人体里最重要的物质“精”。通过这样的比喻,既通俗易懂又记忆深刻。
教师“以舌耕为业”,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语言的锤炼看似容易实艰辛,绝非一日之功。乍看是口舌之巧,实质是学识修养。正如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的内部修养是语言艺术的基础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育理论,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教育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湛江中医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志英.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4
1数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有条不紊、合乎逻辑,高度的科学性是数学学科的最明显的特征。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
首先教师的数学语言教学要具有准确性。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切忌讲解内容违反科学原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知识性的错误。如“三角形分哪几类”这个问题是模棱两可的,无法确定答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问题失去意义。要使数学语言准确,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中有关概念的实质和科学性,对概念的字、词要仔细推敲,讲述时要做到咬文嚼字,语言表达准确无误,否则会使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
其次教师的数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讲解要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根据思维的逻辑性自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正确思维,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行事逻辑和辩证逻辑。一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达要合乎逻辑结构;二是对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不难想象,如果一位教师的思维混乱,缺乏条理,即使说的话句句正确,给学生的整体印象也是凌乱、模糊的。
2数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学生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老师的数学语言要逻辑性强,而且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领悟知识的来龙动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语言中“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数学教学从揭示主题开始“步步生花,丝丝入扣”,要让学生目不转睛,跟着你思考、探求,最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靠的也是逻辑性。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要讲究根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活动,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是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法则、性质等,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二是以旧引新,引导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去类比类推,掌握新知。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还应做到严谨。语言的逻辑性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因此,教师讲解时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且具有说服力。恰当地运用数学的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思维严谨、步骤清晰的模仿范例。
3数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
数学的许多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而抽象概括出结论,然后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使之组成严谨的教学理论。这种严谨性常常掩盖了数学学科生动形象的侧面,使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为了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把不易解决的定义、定理和法则变得简洁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语言、易于接受的实例,把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加之以体态语言、表情语言和手势语言的配合,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说眼睛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4数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是我们教学的中心原则,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主要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体现,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去获取知识,除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鲜明生动的启发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首先体现在符合人类的思维逻辑。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逻辑的习惯原理去自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感受到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衷喜悦。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引人入胜,激励思维,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泼状态。
启发性的语言还要形象直观。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的突出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势必单调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如果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这样的描述显然会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5数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语言设计 看法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学语言是教师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灌输,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是机械的语言的组合,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组织精炼的语言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化学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达到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准确解读和对科学术语准确运用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别,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概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盐,生活中人们通常说是NaCl,很多同学误认为氯化钠是盐,盐就是氯化钠,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实质上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再如在教“碱的通性”一节中,碱溶液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学生在观察颜色的变化后得出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很多学生还得出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就是碱溶液的结论,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类“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中的不科学之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启发性的语言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同样的问题,表达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可能就迥然不同。若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就可以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若隔壁在炒辣椒,我们有何感觉?我们经过花园,为何能闻到花香?湿衣服晒一晒为何变干了?蓝球、排球为何能压个窝?再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讲述,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在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样把分子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化学教师语言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渗透于平常课堂教学语言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章里,教材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再如在教“一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CO中毒的宣传片,再举一些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如1983年9月25日上午8时左右某钢铁厂第一薄板车间检修工王某对煤气退火炉进行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气,大量煤气从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再引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发生在身边的一氧化碳中毒的场景进行课堂导入,加深学生对这一物质的印象,进而为学生讲解,这一物质的特性,对人类都有哪些危害,如何降低或者减少危害,达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范文6
关键词: C语言 启发式教学 高职教育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大多数高校把C语言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进行教学。由于它的抽象性,初学者往往不易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C语言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喜爱。
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路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学生苦恼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不知如何读书;教师上课的内容太多,进度太快,难以接受;对于多媒体教学不适应,上课的内容有过眼即忘的感觉,等等。这些问题鲜明反映出处于中学与大学转变时期的学生们的状态。许多学生还不明白如何利用大学的自由气氛去自我学习。这是我们的高职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现行的高职教育,人们普遍赞同,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使学生练就审美力,养成判断力,增强想象力,掌握一技之能。高职教育要上课,但上课不是目的;要熟记知识,但记忆亦不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无法穷无尽的;要学习专业,但掌握专业技巧同样不是目的,因为时代日新月异,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大专院校,教育的真正目在于通过包括上课、争辩、交流、实践、考试等环节养成学生有独力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敢于动手实践的勇气。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靠他们自己的智力和主动动手操作,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课者而学到的,我们的教学也就是真正成功的教学了。
培养学生阅读程序和编程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和编写程序的基础,而启发式教学是正是培养这些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应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合适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实际问题并通过程序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职的C语言课程中,教师讲授的时候,学生往往能够明白,但是一旦要求自己独立分析一段程序,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怎样分析,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从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提问的次数,学生发言的人次、时间,而要从实质上看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过于简单浅显的问题和过于复杂深奥的问题,都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简单问题,学生不用去想,而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又无从去想。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正确回答,更不必因为学生对有的问题不能立即回答或答得错误,就觉得启发失当。相反,在费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统帅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一个故事叫《乌鸦喝水》,它所阐述的道理颇耐人寻味。乌鸦想出了办法――填石子,所以喝到了水。打个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拿着一瓶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培养“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因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已经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乌鸦”嘴里,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有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高职教育的学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不会自主学习等特点,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高职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深入学生,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方能达到高职教学的目的。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认真备课,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
对于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绝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教好每一堂课。教师要善于启发,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就是每个高职教师值得深究的问题。学生最先接触知识的是教材,因此教材是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深入理解分析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与内容知识的组织形式,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引向正确;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体会肤浅的时候,导向深入;在学生意见相持的时候,心中有数。总而言之,即使课堂情况发生意外变化,教师也能够驾驭整个课堂,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要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综合使用提问、讨论与讲解、讲述等方法,增强教学的启发性。
要增强教学的启发性,主要是看教师能否提出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激发思维积极活动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因此教师的启发性还必须得法、适当,否则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运用启发教学,不是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知识点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讨论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问题突出重点,以讨论发散难点,再以讲解解决问题与难题,以讲述覆盖知识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授“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在分析三种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出它们的共同点,小结出特点,教师结合以前所学过知识,通过讲述循环结构的定义和应用场合,进一步展示循环结构的三个要素(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循环条件及循环体),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案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循环变量的初值是多少?怎样创建循环终止条件?怎样找出循环体语句?随后教师介绍实现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for语句,while语句,do-while语句),以及各自的语法和执行过程,并分别实现三个案例(为了进一步的教学,最好在黑板上板书),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三种语句都可以实现循环结构,那么用哪一个更好?有什么样的区别?怎样选择合适的循环语句?最后怎样找出循环的三要素?再通过两个实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且独自完成程序的设计,并通过师生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让学生思考“我们的时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行,要用程序解决此问题,应该怎么办?”引发下节课的内容“循环嵌套”。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那么,究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下面是本人在C语言程序教学的几种方法:
1.以旧带新,比中见异,对比教学。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比如在讲循环转移语句(break与continue语句)时就可以使用如下的两个程序段:
首先通过VC++编译和运行程序,查看结果,第一个程序没有显示结果,第二个程序的结果是3,6,9,12,15,18。请学生先比较一下程序有何不一样,学生一看就知道程序就一个地方不同,第一个程序用的是break,第二个是continue语句。然后先请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讨论break语句的用法,学生就会立即回忆起在switch语句中使用break语句跳出选择结构分支语句,那么在这里的话应该也是用来跳出循环结构语句。学生再对第一个程序进行分析,得出结果与运行结果一致。这样就通过以旧带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第二个程序只不过将break语句改成了continue语句,结果确有如此大的区别。先请大家想一下continue这个单词在英文中是什么意思?这个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是“继续”之意。因此与break语句一联系和比较,就可以知道它是用来“继续循环”。接下来请学生自行分析程序结果,与运行结果一致,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要求。最后教师引导再次比较两个程序的结构,通过break与continue可以转移语句,但是不能无条件转移,所以经常与if语句一起用于循环体中。这样以旧带新,对比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了。
2.层层设问,启发与解决交互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是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把问题提出来,和学生一起共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讲“数组”一章时,如要存放一个学生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怎样来存放?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可以使用一个实型变量”,如果要存放三门课程的成绩,学生也能知道可以使用三个实型变量,但是当提出问题“要存入一个班级50个学生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时,学生就会发出疑问,如果定义50个变量来存放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得出要存放大量的相同类型的数据时可以使用数组。通过这样一级一级的设问、启发与解决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来理解数组及数组的作用。再如“指针”这一章节,要弄清楚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是关键,如何使这一抽象问题具体化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如果纯粹按照书本讲解,学生很难跟上进度。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图一来一步步启发而来。首先我们知道学生坐在教室中就好比程序中数据存放于变量中,所以可以得出教室相当于是一个变量,而里面的内容“50名学生”相当于变量的值;另外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标识出了本教室的地理位置,就相当于一根针一样可以指向一个地址,因此可以得出指针就是地址,就是变量的地址;接下来我们常说将常量存放在一个变量中,如将5存放在整型变量x中,那么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指针(地址)存放于一个变量中,这就引出了指针变量。指针变量就是用来存放变量的地址,用来指向某一个变量;最后通过以前学习scanf时,我们使用了&运算符是用来取地址的,那么与它互逆的运算符*是用来取内容的,总结出指针变量p指向变量a后,它存放的是&a,而a与*p就可以等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通过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赋予启发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由向学生奉送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特别是像C语言程序设计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过程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启发,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我们
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建芳,李学军主编.易学易教C语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