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多数西方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放在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位置上,从医院到社区的转变越来越多,这使得全科医生也极为抢手。在当今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全科医生的职责和优越性也并未完全体现出来。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全科医生及其功能定位,将健康管理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战略中来,这对缓解我国卫生费用不断上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健康管理的界定与现状

1.1健康管理的界定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弘扬“治未病”的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在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前提是健康体检,手段是健康评估,关键是健康干预,目的则是健康促进。

1.2国内健康管理现状 我国健康管理经历近十年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虽然目前有四五千家健康管理机构,但绝大多数健康管理机构都是企业举办,自身并不拥有医疗资源,且大部分都是为高收入人群而设立,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另外在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都是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推销保健产品,这将不利于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1.3国外健康管理现状 国外的健康管理相对我国来说发展较早,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例如美国实行的健康管理是人人参与覆盖面极广的管理式医疗,它通过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来确保健康管理资金的来源。德国则是将预防医疗与健康医疗保险相结合,医疗保障没有费用限制,除了支付疾病与医疗康复外,还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预防。芬兰健康管理模式则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通过改变人群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通过1972-1997年25年的预防干预措施,芬兰北卡省的男性吸烟率、血清胆固醇平均水平和血压平均水平分别从1972年的52%、6.9mmol/L、149/92mmHg下降到1997年的31%、5.7mmol/L、140/88mmHg。

2.开展健康管理的意义

2.1有效实践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一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它所倡导的无病防病、病初防重和病后防残的观念与健康管理理念是相一致的。在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为对象,通过合理的干预手段来延缓、阻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将有效地实践三级预防。对于二、三级预防的生活方式管理比无病人群的预防效果更明显,且健康管理的功能在慢性病的二、三级预防中比在一级预防中能有更好的体现。

2.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由于一些老年病存在患病率高且治愈率低的特点,应以预防干预为主。对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健康管理,普及老年人的健康知识,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控制老年性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我国更加从容地应对“未富先老”这一局面。

2.3有效应对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据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中低收入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据了死亡谱的33%、12%和8%,这种情况在我国更加明显。而慢性病及一些非传染性疾病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一系列特点,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健康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慢性病的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

2.4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如果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同时,只关注疾病人群,仅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进行投资,忽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现有80%健康人口的损害,患病的人群将不断扩大,而现有的医疗系统也将不堪重负。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05-2015年慢性病将给我国带来至少5580亿美元的损失。通过健康管理,居民可通过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干预等一系列措施,改变原有的事后干预体制,达到疾病的事前干预效果,这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和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办法和根本举措。

3.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健康管理的优势

3.1政策支持 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上,代表们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的全科医生,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健康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保障。

3.2公益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赢利为目的,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专业服务,使全科医生更容易与居民建立长期的合作互动关系,更容易取得居民信任,这正是其发展健康管理的优势所在。

3.3可及性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都设在居民生活区,且提供持续,居民可以随时得到快速的帮助。而健康管理实施过程的连续性、长期性等一系列特点,也适合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稳步发展的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对于自己社区里的居民比较熟悉,同时居民对自己的医生也同样熟悉,并乐意提供自己的健康信息,这样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健康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在价格上也较二、三级医院低。因此,在地域、时间、医患关系及费用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4人员、技术、设备已较为完备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床位设置数、仪器设备及人员配备数量总体上已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了提供连续性、综合的能力,还有全科团队协同工作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员、设备、技术方面已经都初步达到了发展健康管理的要求。

3.5多元化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服务方式上,除了一般的门诊外,还有家庭病床和一系列出诊服务,通过这些丰富的服务内容和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在和居民的交流中,更容易了解关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可以调整自己的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4.社区卫生服务拓展健康管理功能的发展建议

4.1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健康管理建设据卫生部财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负债累计达3.5亿元,大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卫生事业主管部门也应改进目前依据辖区面积或人头拨款的方式,实行按“六位一体”功能分类拨款,同时将健康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主体功能之中,增加健康管理专项拨款。相关部门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利用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卫生服务利用率等进行考核,以便确定第二年的拨款情况。如果全科医生重视健康管理,居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就使得拨款结余较多,这样不仅能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热情,更能使社区健康管理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由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变。

4.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居民观念 依据知信行(KAP)原则,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减弱不利影响。居民接受健康管理理念并为之付出行动的模型见图1,当居民认识到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时,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生某些改变,而态度发生转变后,相应的行为也就会发生。在这种模型中,健康管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研究经验表明,一个全科医生鼓励自己的患者戒烟,比在20年后给他们治疗癌症更加重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问卷调查,不仅能帮助全科医生了解自己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普及了健康知识。参加过问卷调查的居民自我健康意识会增加,对自身心理健康情况、潜在健康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提高。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员月一12月对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进行现场调查。在进行专家咨询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召开专题讨论会’建立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备选库。于2013年9月一10月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咨询专家包括院0家社康中心的主任和医务人员,以及市、区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专家,确定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具体步骤。

1.2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各区社康中心按照服务社区性质(城市住宅型、工厂型、城乡结合部)及社康规模(一类社康、二类社康、三类社康)分层,按照约10%比例,最终在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现场调查包括如下内容:社康中心开展老年人保健、重症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精神压力)、2013年度服务量。现场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有专人对问卷进行复核,保证调查质量。

1.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3.02软件双人录入核查,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及Excel201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 1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及工作时间(表1)

60家社康服务人口105.7万,占全市人口的11.1豫(105.7万人/952.6万人),调查的60家社康与全市609家社康的规模、性质、人员配置情况基本一致,可比性较好。实测60家社康服务总时间3411390.8澡其中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间854202.9澡调整工作时间为856141.9澡。工作强度得分=体力劳动得分垣脑力劳动得分+精神压力得分;工作强度调整系数=某项目工作强度得分/所有项目工作强度得分的平均值;调整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曾工作强度调整系数。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0397.5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82519.6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16187.9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17945.8澡社区康复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987.6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9293.7澡。

2.2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表2)社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试剂耗材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

2.2.1人力成本每名工作人员一年法定工作时间为2004h,按不同收入标准可计算出每小时的人力成本价格。本项目提出4种人力成本价格,供决策部门参考:(1)调查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调查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1万元/年,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2)全市所有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76.3元/小时;(3)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公共卫生机构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经费由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样具有公益性质,故可作为参考。2013年深圳市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7.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86.3元/小时;(4)专家建议“以事定费”购买服务标准:综合考虑深圳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含量、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并参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专家建议当前人力成本价格定为100元/小时较为适宜(20.0万元/年)本研究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时间82519.6h,人力成本合计为621.4万元;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时间17945.8h,人力成本合计为135.1万元;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时间9293.7h,人力成本合计为70.0万元。

2.2.2试剂耗材成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含老年人体检项目,体检一人次需血常规试剂、尿常规试剂、采血针及采血管各一套,单价7.8元,2013年调查社康共体检老年人28048人次,试剂耗材成本合计21.9万元。此项目需由财政拨款,其余项目试剂耗材由居民自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及社区康复服务过程涉及到的试剂耗材均由居民自费,故不计入试剂耗材成本。

2.2.3运营管理成本调查社康2013年运营管理成本合计2889.3万元,其中按工作时间所占比例(2.2%)分摊至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62.5万元;按比例(05%)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13.6万元;按比例(0.2%)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7.0万元。以上3项成本相加,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中心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705.8万元,按服务人口105.7万人计算,人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为6.7元/人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148.7万元,人均成本为1.4元/人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77.0万元,人均成本为0.7元/人年。

    2.3 社区健康管理单位成本(表3)60家社康中心系统中登记注册的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86388人,已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4131人,管理率为39.5%,其中规范管理老年人28408人(规范管理包含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每年1次健康查体,若有部分环节未能达到规范标准,则视为一般管理),规范管理率为32.9%。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单位成本为“某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规范管理的老年人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数”计算。社区康复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残疾人数”计算。

2.4 社区健康管理经费分配60家社康2013年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间为856141.9h,其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占9.6%,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时间占2.1%,社区康复服务时间占1.1%。2013年深圳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40元/年,则应分摊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3.8元/年,应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84元/年,应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4元/年。

3.讨论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创新服务管理体制为突破,以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均等化、规范化为目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即强化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落实流动人口房屋租赁合同、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所在社区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签订《公民文明守法承诺书》、《房屋租赁社会责任承诺书》、《劳动用工社会责任承诺书》)、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两项制度”(即流出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流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项机制”(即清理清查机制、以房管人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推行“五项均等服务”(即宣传技术服务、避孕节育服务、健康检查服务、便民维权服务、奖励优待服务)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按照“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强基提质,全面提升”的原则和“齐创、示范、分验”的工作思路,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2011年9月底前,各镇办分别有1至2个村(社区)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标准;2012年8月底前,全区以镇办事处为单位全部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标准。确保全区成年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查证建档率、流出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流动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全部达到95%以上,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达到90%以上,流动育龄妇女“三查”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

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员服务管理,建立以流动人口居住证件为基本依据,以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为重要手段,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制度和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居住证持有人、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系。综治、公安、人社、民政、经贸、住建等部门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镇(办)和村(社区)的职能分工,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形成“以房(业)办证、以证服务、共担责任、协同运转”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系。

(二)落实“两项”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大力推行流出人口“四个一”管理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在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中实行“四个一”管理制度。即已婚育龄妇女在外出前办理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留下一个有效的通讯联系方式。并将育龄妇女信息一人一档整理归档管理。以村民自治为抓手,将流出人口纳入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实现群众自律自管。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协作,积极主动与流动人口聚集地市、县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服务管理协议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对需要协查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发送协查通知单,请求有关市、县政府工作部门给予协查配合。落实流出人口档案管理,对于流出重点管理对象通过PADIS信息平台进行核查,及时掌握流出重点管理对象婚育变化情况。依据村民自治章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村民自治范畴,依靠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打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区人社局要与区人口计生局紧密配合,在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外省市建立劳务办事机构,并加挂“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牌子,也可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履行流动人口便民服务、计划生育维权等综合管理协调职责,解决流动人口“管不着、无法管”的问题。对流出人口坚持做到“六清”,即:流出时间清、居住地址清、从事职业清、婚育现状清、节育措施清、奖罚情况清,努力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和《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回寄率。

2、建立完善流入人口“七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登记制度。对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情况进行登记入库,及时掌握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建立清理清查制度。计生部门要以提高婚育证明办证率、持证率、查验证率为突破口,定期会同公安、工商、房管等部门对本辖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清查。三是建立《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及时掌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并与常住人口一样纳入服务管理。四是建立计划生育合同制度。由有关部门、企业、雇主、房主、房客、社区、育龄妇女等方面互签计划生育合同,落实各自责任。五是建立“以房管人”制度。对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计生和公安部门要相互配合,实行“旅店式入住”,落实房主责任。六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电话、信函、网络平台等形式和渠道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交流流动人口有关情况。七是建立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三线”考核内容,并进行单项考核,综合评估。

(三)强化“四项”机制,构建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管理格局

1、实施跟踪服务,建立清理清查机制。各镇办事处要紧紧抓住“双节”、农忙季节农民工返乡较多等关键时段,深入开展以流动人口重点对象清理清查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月活动。每月组织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清查,并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流动人口聚居地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计生服务专(兼)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集聚100人以上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应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实施“内清外查”措施,定期组织专门技术服务工作组到流出人口聚集地开展跟踪服务,实现流动人口跟踪服务管理目标。

2、创建先进社区,推行以房管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要依托社区管理,建立“逐户建卡、以房管人、共同管理、优质服务”的现居住地服务管理机制。即逐楼、逐户、逐人登记,摸清各类育龄人员底数,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已婚流动育龄人员入住所在社区要督促租户与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与辖区居民一同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要实行社区计生干部、楼院长周巡访、月排查制度,及时掌握动态信息,落实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计生宣传和生殖保健等服务措施。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先进社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均等化”目标。

3、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统计、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管理资源,构建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共享。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信息平台作用,加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的监测应用力度,坚持“日登陆、旬报告、月通报、季考核”制度,落实专人专机,加强更新维护,随时上网监测、提交、回复、反馈流入流出人口协查信息,实现区内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确保国家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区、镇两级应用率达到100%,网络化协作信息接收率100%,重点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反馈率100%;省级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个案录入率达到95%,全年维护和更新网络平台不少于四次;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流动人口信息平台(PADIS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出生实名登记通报制度、二胎引产报告制度、婚姻登记定期报告制度和领抱养通报制度,实现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4、强化一体化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原则,强力推进区域协作。按照中、省、市区域协作服务管理要求,积极参与跨省和省内区域协作,做到现居住地、户籍地为群众办理相关证件时高效准确;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案件及时处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孕环检报告单全部由人口计生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或邮政信件向户籍地通报;认真做好《婚育证明》管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与计划生育证件办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项工作的协调协作。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计生、财政、公安、统计、教育。民政、人社、住建、卫生、工商等部门要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合力,努力形成工作措施到位,信息畅通共享,协调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实现区域计生工作和部门协作管理一体化、规范化目标。

(四)落实“五项”均等服务,夯实流动人口“一盘棋”基础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充分利用镇办计生服务站、村(社区)计生服务室、流动服务车等技术服务资源,落实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主动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孕情、环情和健康检查,并通过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向户籍地通报,做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确保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和孕情、环情、健康检查免费服务率达到90%以上。

2、落实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创新发放模式,通过“多点分布,送领结合,卡网结合,委托发放,社区服务,自助服务”等模式,拓宽发放渠道;利用节假日开展送宣传、送知识、送服务、送药具活动,丰富发放手段;在辖区所有的社区、流动人口集聚企业、工地、集贸市场等处设立标识明显的药具免费发放点,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自动发放机,扩大药具发放面、提高可及性,实现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全覆盖。

3、落实流动人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将流动人口纳入免费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等项目中,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婚前、孕前检查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治疗等服务。

4、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流动人口便民维权十项措施,免费办理计划生育相关手续,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送温暖活动,实行政府多个部门、多种服务行业联合办公,窗口式受理、敞开式审核、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平台。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服务。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按规定给予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

三、工作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各级有关部门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创建宣传、发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二)规范创建阶段。各镇办对照创建工作内容,结合镇办实际,集中精力开展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活动,确保创建达标;区人口计生局按年度进行检查验收。

(三)总结完善阶段。各镇办组织自查自验,区人口计生局牵头对各镇办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创建质量,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是省、市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级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区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各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保障,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特别是镇办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汇报,分管领导要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目标按期完成。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人口计生局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及时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联合巡检活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镇办抓好创建任务落实。

(二)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区、镇(办)、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配齐配好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计生干部素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区计生、人社等部门要加强衔接,强化城市社区计生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或招聘大学生村官等办法,为每个社区(含新型社区)配备1-2名计划生育协管员(凡5000人以上的社区配备人数不少于2名),全面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为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筑牢基础。

(三)强化基础保障。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规定,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落实本级计划生育经费的基础上,按人均1元标准追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同时,要积极规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安置和社区建设等工作,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社区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着力构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新机制,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结合计生信息化达标创建工作,及时更新、升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设备,村(社区)要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用微机,为实现网络化协作提供保证。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2-01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是现代医学观的体现,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活动的功能,把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率,产生最大效益,达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定义: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的职能作用方面包括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

1.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其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广泛性。社区卫生管理必须依据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大特点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是团队精神。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1.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定义: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的责任、权利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是一个开发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和综合系统。

(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组织必须具有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满足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3)职能组织: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2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规划管理

2.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解决医疗保健服务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与布局的关键环节。

2.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是城市卫生改革的方向,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卫生规划将极大地推进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下,调整医院功能,满足人群卫生需求,以优质服务保证其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

2.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全科医学是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疗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运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全科医疗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对病人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照顾;对病人早发现并处理疾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在社区对病人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助利用社区外的其它资源。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地,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其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

3.1确立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满意模式:强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主观看法、消费者是否会再购买服务,是否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服务,都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估确定的。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由下列因素决定:可靠、敏感、能力、礼貌、方便、沟通、安全、移情、有形证据。在购买服务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往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服务质量形成预期想法。在接受服务后,对各种服务措施产生某种感觉。将预期的质量与实际比较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3.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的概念: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各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干预措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发现社区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内居民有什么需要和需求;在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为将要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料;为社区内开展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动员和争取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绩效管理才能起到作用。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消费者是否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断为准。需求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工作周期,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

3.3进行有效社区卫生的人力结构配置:在一定职位上,选拔相应人员,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卫生人力能力的多层次性。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级排列是交叉、互动的。卫生系统的人力的岗位结构,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卫生人员职责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否合理配置卫生人力的重要指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人员配置,以实现卫生服务目标。将岗位分成低水平操作岗位和高水平操作岗位,使岗位与用人、岗位与任务高度关联,更节省人力资本。

3.4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而情报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实效性,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高层进行当前决策和行动方式起到参考和支持的作用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能力,才可以强化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清.卫生改革形势下的社区卫生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88-89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5

当前,宁夏固原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生产要素聚集明显加速,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人口流进流出数量多、频率高、范围广,计生信息变化快,对人口计生部门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固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难题及原因

1.流动频繁,住所难以确定

流动人口由于忙于生计、总体收入不高,且有固定住所的不多,与流出地的联系也不多,很难掌握他们的住所;再加上有的小区本身居住人员就很复杂,物业配合不积极,就是找到其居住的小区也难以找到其本人住所。

2.无明确界定的主管部门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个部门都在喊,但效果不明显,有的部门为了自己的工作需要,只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各部门重复的调查又会引起流动人口的厌烦;尽管相关部门采集了一定的信息,但没有专门的部门牵头,最终导致信息资源还是不能共享。据不完全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流动人口数据就有较大的出入。

3.人口计生部门本身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

不少乡镇的人口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往往管理多、服务少,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只强化计生方面的服务,而在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方面关注得不多,没有将服务与管理并重。

4.服务管理方式单一,创新不够

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目前只局限以重大节日回归开发计生服务,但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5.《条例》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颁布后,各地虽然做了一些宣传和学习工作,但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要求落实不到位,流入地的人口计生部门往往疏于管理,不少地方未将流入人口纳入计划生育正常管理范围。

二、对固原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顺势应时、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

1.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全局中,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公安、民政、工商、卫生、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多方共赢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

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服务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纳入社区卫生、社区警务、物业及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作职责之中,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拓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渠道,形成社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整体合力。

坚持社会参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促进流动人口计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出租房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管理工作中,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情况时,要如实提供相关信息,探索合同管理、以房管人、以地管人、以厂管人等有效机制,落实企业法人责任制,督促个人、企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合力做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2.流入地和流出地落实服务管理责任

切实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认真落实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项工作职责,推动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统一服务新体制,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

流入地要按照“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明确责任目标,落实管理职责,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婚育证明查验、宣传教育、避孕药具发放、免费技术服务等制度,积极为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以多种形式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的融洽。

流出地要从源头上加强对流出人员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加强对流出育龄妇女的登记工作并及时向流入地提供相关信息;积极做好对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指导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为符合条件的流出人口办理生育服务事项,依法落实流出计划生育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

流入地和流出地要加强协调配合,推进两地的区域协作。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生双向考核的有效办法,促进流入地和流出地有效落实服务和管理责任。

3.构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一盘棋”新格局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环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关注和关心流动人口,体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也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更是社会能否和谐进步的关键所在。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正与平等、信任与合作、宽容与关爱是这个有机体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消除歧视、真诚容纳,使流动人口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推进社会的多元融合,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依托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巩固和完善全市流动人口全员信息系统,真正实现流动人口计生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做到信息互联共享,特别是公安机关登记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时,要与人口计生部门互相交换信息,并形成制度。将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完善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管理制度,设定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坚持以出租房、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和封闭住宅区管理为重点,强化社区外来人口登记,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以房管人、证件代管”等有效管理机制,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相关责任。

4.切实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各基层、各有关部门要利用网站、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平台,向流动人口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生殖保健、便民措施等内容。各基层及以上人口计生部门要开通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服务热线电话,及时解答生育政策、技术服务、办理相关证件等有关问题。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要开展经常性的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送药具上门等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服务活动,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在发放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生育相关手续时,流入地和流出地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审查流动人口婚姻生育状况,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资料审核、公示公告、登记发证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流动人口生育、避孕节育提供技术服务,做到服务上门。各基层、乡镇、社区要建立违法生育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认真落实流动已婚育龄夫妇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工作。要加强城镇计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社区服务网点,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生宣传倡导、技术服务和奖励优待。畅通流动人口免费领取药具的渠道,随时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真正使流动人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生服务。

要畅通流动人口投诉渠道。通过设立流动人口维权热线和电子信箱等渠道及时解答群众疑问,接受群众监督。要通过人口计生基层组织网络,帮助流动人口计生家庭排忧解难,为留守家庭提供生产、生活帮助,畅通流动人口表达意愿、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的渠道。深入开展“爱在流动”公益活动,积极想办法为流动人口办好事、办实事。

三、固原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队伍网络建设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信息采集登记、统计汇总、证件发放查验、服务管理信息交流、两地协作等内容,还要协调宣传、规统、科技、财务等条线做好相关计生服务管理工作,要切实充实县级以下人口计生部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力量。另外,可以积极探索培育扶持民间组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双向考核评估制度

由于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居住地点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和人口计生专线的本位主义,给实际考核评估带来难度,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情况。因此,市、县(区)、乡镇、村(居)应完善“双向”考核评估制度。

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两地职责,实现流动人口双向管理,通过签订双向服务协作协议,落实目标责任。组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专项考核,做到综合考核与平时调查相结合,人口计生专线登记信息与相关部门信息、PADIS(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平台交流信息相核对,资料检查与入户抽查相结合。

加大对PADIS流动人口系统的评估、考核的力度,PADIS流动人口系统运行情况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流动人口“双向协作”和服务管理情况的重要平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系统运行程序,加强对PADIS系统的培训、指导、督促,强化以孕情监测、避孕措施落实为主的计生技术服务信息交流,提高PADIS系统的运行效率,要加大对PADIS流动人口系统的评估、考核的力度,以系统内的各项数据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3.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综合治理机制

加强与公安、工商、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由政府牵头,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强化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4.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必须完善制度、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让每一个流动人口享受到人口计生服务,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同等的市民化服务与管理,不断扩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覆盖面,为流动人口提供出生一级干预、孕前优生健康筛查、生殖健康检查等规定的免费服务。

5.进一步用《条例》来规范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是关键。

一是做好学习宣传,在人口计生系统强化《条例》的学习贯彻,在群众中开展《条例》的宣传,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形成学《条例》、落实《条例》的良好氛围;二是做好服务管理,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合法权益;三是做好督查考核,以落实部门责任、推进综合治理为重点,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工作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新体制。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有利于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对于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

社区健康服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意义与现状,问题,建议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而目前很多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阻碍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只有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才能够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意义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文明程度的体现。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直观体现。它不仅能使社区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还能够让基层医院走出困境,把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我国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呈现稳步发展趋势,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是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理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有将近25万人,而且近年来还有递增的趋势。城市中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日趋成熟,服务框架和工作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能够基本实现卫生服务全面覆盖。虽然发展劲头良好,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卫生网格覆盖率还不够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均等化”、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工作还难以落到实处等,笔者认为,只有逐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才能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

三、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扶持力度还不够,从而导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持续稳定开展。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待遇不高,加之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这份工作地位低,观念陈旧,从而造成社区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工作懒散,服务意识薄弱,被动式的上班。三是很多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性也不高,部分居民甚至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宁肯选择较远的大医院也不愿意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二)政府支持不够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不足,很多地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规范的政策来监督和约束,导致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二是相关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足,没有对其设立专项基金。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经济收益,其他的无偿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样就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2]。

(三)队伍建设不够

一是社区服务工作缺乏医学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如今的社区医疗队伍都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很多地方的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全面的医学知识。二是社区医疗队伍的稳定性不高,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和医院医生相比受尊重程度低,工作更幸苦,加之待遇不高,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社区医疗队伍的变动很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有效提升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

要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认识,充分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性质,要求社区医务人员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为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利用报纸电视或版报的形式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突出政府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工作在建立和谐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区卫生工作当成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问题而努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3]。

(三)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1(01):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