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运维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维保模式;综合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改善城市环境。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3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18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5761.4km,2018年运营线路长度增幅、运营线路长度等指标情况如图1所示[1]。2019年新增温州、济南、兰州、常州、徐州等5个城市开通运营线路,新增开通轨道交通运营城市和线路长度还在不断增加。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每条运营线路有大量设备设施系统需要维修保养,特别是智能化、无人驾驶等新型技术的发展,对设备设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维保工作,使其满足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轨道交通设备维保模式
维保是对设备进行保养和修理,使其保持和恢复装备或设备完好工作状态[2]。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设备维保模式可分为独立维保、联合维保和完全委外维保3种模式[3,4]。上述模式利弊已有较多学者结合国内轨道交通情况进行研究[5,6,7],一致认为运营单位独立维保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维保人员,造成运营单位机构臃肿,而且还存在人力资源、设备、备品备件与材料等的大量投入等缺点,就此,有学者通过建立经济性成本模型得出,委外维保相较独立维保费用节省33.68%[2]。经过轨道交通维保模式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分析,目前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设备维保多采用联合维保和完全委外维保,且部分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较早的城市,早期采用独立维保模式逐渐转变为联合维保或完全委外维保[2]。实践表明联合维保和完全委外维保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较之独立维保优势更明显,且更加符合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不论是联合维保还是完全委外维保,均需维保单位部分或全部参与维保业务,如何选择维保单位能够使维保业务安全性最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对运营单位意义重大。
2一体化维保模式的优越性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普遍做法是将单条线路单个专业通过招投标委托给维保单位进行设备维保,该模式下,需要运营单位同时面对多个维保单位。以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为例,运营单位将变配电、接触网、站台门、空调、FAS(火灾报警系统)、BAS(楼宇自动化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通信、信号、工程车、轨道、房建结构等除电客车外的所有专业全部委托给同一家维保单位,形成一体化维保,此种维保模式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属首创,且该一体化维保模式相较单线路单专业维保体现出诸多优势。
2.1利于人力资源优化
若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采用单线路单专业维保方式,每个专业维保均需单独开展维保项目招投标工作,对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整体而言,特别是已经开通多条运营线路的城市,线路维保需要开展多次维保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占用运营单位大量的招投标工作人员和精力,而且整个招投标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而多专业一体化维保将轨道交通各个专业设备维保作为一个标的,仅开展一次招投标工作,相较单线路专业维保方式可以节约运营单位大量招投标工作投入,节约招投标管理成本;而且运营单位采用一体化维保模式,各业务部门只需对接一个维保单位,从而降低维保业务接口数量,有效避免运营单位一对多的业务对接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2.2利于权责利的协同
轨道交通的平稳运营,需要供电、通信、信号、车辆等多个系统设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均存在设备接口问题,可能存在界面不清的情况,比如:道岔问题整治需要工务和信号共同配合才能完成。运营单位采用一体化维保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故障处置过程中不同系统或不同专业维保单位之间管辖权、责任和利益的划分问题,由同一维保单位内部协调处置,有利于消除专业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而导致故障处置延迟,有效提升故障处置效率。
2.3利于联动应对突发事件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方式,面向广大市民乘客,若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如何降低突发事件对运营的负面影响,保持正常行车秩序是运营单位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单线路单专业维保的应急处置主要依赖于运营单位的协调和指挥,存在不同专业之间缺乏联动性问题;一体化维保单位建立有自己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且开展日常应急演练,发生突发事件下,维保单位在运营单位和自身两级应急体系下能够快速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对运营的影响,相较单线路单专业维保而言,具有明显的联动优势。
2.4利于消除重大故障
轨道交通设备具有专业性强、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对一些重大故障,特别是涉及不同专业设备影响的故障(如:接触网供电方式对信号传输的影响),需要多专业配合共同消除,单线路单专业维保单位由于技术人员知识面有限,较难排除复杂故障,且存在设备界面划分的问题,需要运营单位做大量的协调。而一体化维保单位专业面覆盖广,技术力量相对雄厚,自身有能力组织多专业对复杂故障联合会诊,从不同角度分析故障根本原因,迅速排除故障。
2.5利于开展技术攻关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体化维保单位具有多专业融合的优势,对于设备更新改造等科技攻关方面,能够从多专业角度提出更加安全更加智能的改进意见,并且具备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探讨,能够在轨道交通设备更新改造方面做出更多贡献,推动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3一体化维保效能
3.1维保设备安全性
温州市域铁路S1线自开通试运营以来,统计2019年1-12月份各设备系统设备可靠度平均值见表1,其各系统可靠度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表明温州市域铁路S1线各设备设施系统维保质量良好,满足线路安全运营要求。
3.2维保费用经济性
单线路单专业维保需要运营单位逐个评估维保项目费用,容易出现不同维保项目之间人力、物资等资源冗余,造成运营单位成本上升[8]。采用一体化维保,运营单位可以统筹考虑整体维保费用,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降低维保成本。经过行业内对比,温州市域铁路S1线采用一体化维保方式每公里人员配置低于宁波、杭州、深圳、苏州等地(见图2),表明较单线路单专业维保采用一体化维保方式经济效益更佳。
3.3市场化机制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维保项目多以项目部的形式存在,公司竞标获得某线路设备维保项目后,组建项目部,日常采用项目部管理模式,其项目部本身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小。而温州市域铁路S1线采用一体化的维保单位,是以独立法人存在,维保质量的高低,能否得到运营单位的认可是其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能够促进维保单位充分发挥其多专业融合度高的优势,不断通过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管理加强等方式,提高其维保综合实力,使运营单位在有限的经济成本下,获得最优的维保服务,进而提高运营单位的综合效益。
4结论
通过近些年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探索实践,表明联合维保和完全委外维保将是轨道交通维保模式的主要模式,基于该维保模式下,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采用多专业一体化维保,将多专业维保项目委托给同一家维保单位,有利于运营单位降低经济成本和管理成本,有利于维保单位统筹和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在保障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综合效益最优化。使运营单位在有限的经济成本下,获得最优的维保服务和综合效益,能够使得运营单位和维保单位达成双赢,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8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J].城市轨道交通,2009,(4):16-34.
[2]徐新玉.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保市场化及经济性评价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36(3):1-6.
[3]刘伯鸿,孙丽芳.地铁设备维保模式综合评价的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3):91-95.
[4]黄贵荣.浅谈国内首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设备维保模式[J].科技视界,2014,(17):90-91,129.
[5]申琇秀.不同情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维护保障决策问题研究[D].沈阳:吉林大学,2018.
[6]顾政华,李旭宏,朱彦东,等.地铁运营设备管理维护保养模式的综合评价[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04):39-41.
[7]万传风,杨雨明,秦暄阳.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保后市场发展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0(03):7-11.
[8]韦炯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95,197.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2
关键词:地下电缆;智能化;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 TM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2010年开始镇海供电局已经开始着手电缆数字化工作,先后制定了电缆管线竣工资料提交标准及相关规范、开发了电缆数字化管理平台来管理电缆管线信息[1]。电缆数字化管理推广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有了竣工资料提交标准,但频繁的电缆新增、割接工程交由多个运行单位维护资料数据仍存在一定的真空期,而且涉及到多个运行单位的电缆割接施工牵涉多个单位,运行单位有可能只维护本单位的线路造成脱节,影响到平台数据与现场的一致性。
近年来不断推进的输变电状态检修工作中大量通过监测手段提前发现设备潜在缺陷的例子,使各级部门进一步意识到防患胜于未然的重要性,镇海局通过对2003年-2010年的电缆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42起电缆故障中,除去16起外力破坏引起的故障,其余26起中有81%是由于电缆接头故障引起的,如果能有效对电缆接头运行工况进行监测,就可以提前发现接头缺陷,有效预防电缆接头故障的发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一种电缆智能化管理手段,是提高电缆运维检修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也符合经济发展和安全运行的需要。
1 建立地下电缆管线智能化运维管理手段
1.1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无缝化对接
(1)设立一个专门的数据更新管理办公室,目前该办公室由生技科管理。数据更新管理办公室设2名专业维护人员,熟悉整个数据库的操作和维护使用,熟悉竣工模板的使用,对新增和变更的数据进行录入或修改。维护人员对各施工单位递交的新增和变更的资料数据,按照有关规定和模板进行审核,对符合标准的予以接收,不符合标准的予以退还并要求限时整改完成。
(2)采购一定数量的平板电脑,作为电缆信息维护更新移动办公平台,实现在现场第一时间更新变动数据,并通过蓝牙技术同步至服务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管理,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3)对已经完工的变更、新增的电缆及管沟部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数据资料,并进行现场抽检复核,通过平板电脑在现场核对更新资料。如图一所示。
图一作业人员现场复核数据
(4)对正在实施的变更、新增的电缆及管沟部分由外聘专业单位进行同步随护式跟测,第一时间更新变动数据,确保后台数据与现场同步。
(5)管理软件权限设置,根据制定的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库软件的设置,进行局级与所级、主管与成员、维护者与使用者等对层级的管理维护权限的合理设置,确保数据的同步唯一性和责任的可溯性。
1.2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电缆及管井智能化巡检
1.2.1 研制新型电子式标签、创新电缆管孔封堵方法
目前,电缆井、电缆的识别仍旧依靠传统的标牌来辨别,随着电缆管线规模的不断增大,就镇海供电局管辖电缆管线就有各类标牌近3万块。虽然经过不断改进,但传统的标牌受使用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情况下给电缆及井的识别带来不少麻烦,例如:电缆井内积水或淤泥沉降覆盖电缆标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腐蚀电缆标牌,导致字迹模糊不清,电缆井标牌受过往车辆碾压导致标牌破损、字迹模糊等等。为彻底改变这一情况,通过多方比较,决定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2],研制新型电子式标签,新型标签的特点是通过射频识别,电子芯片耐腐蚀性强不受环境影响,可穿透非金属介质,遇电缆割接施工无需更换电缆标牌,可在平板电脑中通过修改数据库中电子标签的信息即可实现更名,电子标牌可无限次重复使用,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标牌的利用率。如图二所示。
图二新型电子式标签现场挂设图
1.2.2 开发电缆及管井智能化巡检系统
引入平板电脑技术建立智能巡检系统[3],巡检系统主要由射频识别、参数记录、数据上传等三个模块组成。其中,射频识别模块主要用于识别特定的设备,进入相应的巡检项目填写界面;而参数记录主要用于处理记录的数据,包括对记录数据进行编码和加密等过程。数据上传模块可以不断扫描是否有已记录但未发送的数据,并通过GPRS网络将记录后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用于记录设备参数和检查设备状态,并将巡检后的结果保存至本地。每一个巡检设备都装有一个固定的电子标签,巡检人员到达巡检位置后,可通过识别接收卡源信息进入不同的巡检项目。同时,要求巡视人员使用移动电脑采集现场图像资料(照片、视频均可),再按照设备实际状态记录相应的参数后,可保存巡检结果,在保存的同时,由系统自动激活发送线程并在后台通过GPRS将巡检结果发送至服务器。因此,无形之中加强了运行人员的巡检到位率及巡视质量,智能化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如图三所示。
图三巡视人员开展智能巡检
1.3建立电缆在线监测平台
为进一步深化配网状态检修工作,建立电缆在线监测平台[4],实时监测电缆运行工况,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线监测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运行电缆的各项参数,包括:电流、接头温度、接地电阻等。在电缆的起始段每一相上装设电流互感器,测量每一相的电流,在电流大于额定值时自动报警,并记录下负载时间曲线,为进一步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电缆外铠装层上装设接地电阻测量器,测量铠装接地电阻的大小,确保电缆保护铠装层接地良好,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
因为在往年的电缆故障统计中,除掉外力破坏,电缆接头故障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因此将电缆测温作为在线监测的重点。通过在电缆中间接头、终端头内部设置一个特殊的内置测温芯片,实时测量各相接头位置的发热情况,并将温度参数传输到监测平台(如图四所示),对于异常温度发出报警,同时显示接头的实际地理位置、线路名称、相位情况。同时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估高危点,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实现主动管理的效果。
图四电缆在线监测系统
2 结束语
2.1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地下电缆管线的智能化管理手段在镇海试行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尤其是居民用电要求越来越高,投诉呈增长趋势,重要用户甚至和供电企业签定了用电可靠性协议,造成的损失由供电企业赔偿。通过管理手段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电缆巡检模式,开创了智能巡检的先河;电子标签的运用消除了传统电缆标牌的各种弊端,保证了电缆的可靠识别,避免了电缆误开断事件的发生;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能实时监测接头温度等关键信息,保障了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可靠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2.2运维检修水平显著提高
电缆管线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镇海局的电缆运维检修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实现了电缆的智能化巡检,运行人员通过平板电脑开展电缆线路巡视,巡视前可设置当天任务,平板电脑通过GPS导航指引巡视人员对所选线路开展巡视,结合新型电子式标签可记录巡视到位情况,巡视过程中发现各类缺陷或图实不符的情况可及时记录在平板电脑中并返回电缆管理平台,有效提高了巡视效率。
深化配网状态检修,通过电缆监测平台实时监测电缆运行数据,能及时发现电缆各类潜在隐患,及时检修消缺,有效降低了电缆自身故障的几率,电缆运维检修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明,周仁才,贺贤华.地下电缆信息标准化管理模式设计和应用前景[J].浙江电力,2012,5:59-62.
[2]谭民,刘禹,曾隽芳,等.RFID技术系统工程与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淑君,吴军,李磊.基于PDA的RFID手持机开发研究[J].光通信研究所,2008,16:55-57.
[4]谢方,赵成斌.电力电缆故障在线监测[J].电源技术应用,2012,12:23-25.
作者简介
贺贤华(1982年10月——):宁波电业局职工,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在读,工程师、技师,长期从配电工作。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3
在城市部件精度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同时,也暴露了传统部件管理方式的一些弊端。当一个城市部件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督员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PDA城管通程序中的GIS找到这个部件,同时按照问题类别填写表单,管理方式对于监督员的识图和PDA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部件选择错误成了案件上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早餐车、移动厕所等流动性较大或者分时段出现的新兴部件的管理和识别也对此提出了新要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西城区积极探索,利用新兴的二维码技术结合3G通讯手段,摸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部件管理工作方法。
一、 二维码技术介绍
根据个人习惯的不同,二维码也叫二维条码或二维条形码,是在普通条形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容量条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高约几十倍。
(二)编码范围广。该条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
(三)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得到正确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
(四)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五)可引入加密措施。因此保密性、防伪性好。
(六)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
(七)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均可变。
(八)二维条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现在更发展到手机相机即可识别。
近年来二维码在国际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手机内置的二维码解码软件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使用基于二维码所提供的服务;中国移动现已经把二维码作为其核心创新业务,推出了二维码的离线业务,此举也使二维码从企业级的应用走进了平民的生活;中国联通的Iphone手机也预置了此项功能;在通信迈入3G时代后,所有的3G手机都将支持二维码识别。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二维码将会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二、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早餐车、报刊亭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投诉较多的假冒早餐车、报刊亭等现象,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联合区市政管委加大监管力度,对辖区内的早餐车、报刊亭张贴监督执法二维码,将商家的经营人、经营地址、是否审批等信息编入二维码图片中,监督员定期对其进行巡视,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和内置的软件即可了解详细的商家信息,如果发现假冒或者移动位置等非法现象可第一时间上报指挥中心处理;社会公众可通过短信、WAP等方式了解基本情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举报和投诉。
(一)建设思路
针对316个报刊亭及99个早餐车建立空间图层,采集其布点信息,并将部件编码采用二维码软件加密制作生成二维码图片,张贴在报刊亭、早餐车的固定位置上,监督员及社会公众只需要下载二维码识别软件,即可识别早餐车真伪;或通过Wap、短信等方式将二维码识别信息发送到指定号码。系统会自动返回相应的报刊亭或早餐车的相关经营信息,如经营地点、经营者等;如果是非法审批点,经人工审定后转入PDA城管通可上报相关问题。
(二)系统运行流程
监督员巡检流程(见图1)
监督巡检人员在日常巡检中,对早餐车、报刊亭的二维码信息拍照上传到后台系统中,系统自动与审批信息比对。对于非法的早餐车、报刊亭,由监督员上报案件进入城市管理问题处理流程。
公众Wap举报流程(见图2)
普通公众在对早餐车、报刊亭有质疑时,可拍下早餐车、报刊亭及二维码照片,通过统一的wap站点上传到系统。系统与审批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后,将比对结果在wap网站公示,并以手机短信的方式通知公众比对的结果。
公众自行识别举报流程(见图3)
手机技术发展迅速,一部分公众的手机已经具备识别二维码的功能,在二维码中存储一个wap站点的访问地址。由于每一个早餐车、报刊亭都具有唯一合法的查询地址,公众通过手机访问二维码识别出的Url(将网址信息编入二维码图形,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图形,进而解析出网址信息)就可以判断出当前这个早餐车、报刊亭是否是合法审批的,并通过wap页反馈是否合法信息。对于不合法的设施,可以由城管系统作为案件派监督员核实处理。
(三)建设功能
二维码制作系统
条码制作软件将根据部件编码信息经过一定的算法生成并制作二维条码,采用先进的纠错算法,在部分损毁的情况下, 仍然可以还原出完整的原始信息。
WAP查询系统
针对每个设施提供唯一的合法查询Url,并将Url存储在二维码中。手机识别出二维码以后,访问Url就可以判断出早餐车、报刊亭是否合法。
WAP上传系统
接收公众上传的照片,将二维码识别情况在wap网站公示,并以短信方式告知公众。同时,具有对历史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统计公众反馈的信息。
二维码识别系统
从图片中识别出二维码区域,并提取二维码信息,与后台系统存储的设施信息进行对比,核对监督员、公众反馈的早餐车、报刊亭的审批及位置信息是否属实。
数据维护管理系统(见图4)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4
关键词: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单位;建设管理
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法制化、管理规范化,对项目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设单位作为建设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要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项目实施阶段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1 加强和重视铁路建设单位的人员配置和后期培训
1.加强建设单位的人员配置。建设管理单位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机构,是实现建设目标的直接责任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充分重视建设单位的组建和人员配置,严格按照铁道部有关规定配足、配齐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2.加强建设单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目前建设单位人员多是由原运输单位抽调组成的,建设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因此要充分重视人员的后期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组织对人员的培训,要将重点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突出重点人员与重点岗位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工作要求、建设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投资控制等内容。
2 提前谋划,加强项目实施前期工作的力度
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实施,是确保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投资控制和按期完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建设单位必须提高对提前介入工作的认识,主动提前介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理顺建设外部环境,确保铁路建设顺利实施。
1.配合设计院切实做好对外协调及征地拆迁调查工作
客专建设的特点是点多、线长,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地方政府等有关各方的支持和协助。因此建设单位应按照各地方具体的政策规定,配合设计院做好征地拆迁及三电迁改的调查工作,及时听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有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认真开展初步设计预审工作。
初步设计文件预审是建设单位履行建设管理责任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参加预审人员要熟悉业务并相对稳定。参加人员由主管领导、相关业务部门、有关专家参加。有咨询单位的,也可由咨询单位单独出具咨询意见。
建设单位要按照铁路建设新理念,以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为依据,对设计方案、运输组织、站线布置、施工组织、工程概算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重点审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加强与铁道部及设计院的沟通,重视审查意见的具体落实。
3 加强工程招标管理,择优确定施工单位
建设工程招标是一项严肃的执行法律法规的工作,有效的招标,不仅能为业主选出最合适的承包商,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因此,加强工程招标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合理划分标段,明确招标范围
建设单位应根据科学合理原则、施组优化原则、安全第一原则、专业优先原则,合理的划分招标标段,标段的划
分要充分考虑有足够的规模吸引投标人参与投标,同时明确招标范围,有利于承发包双方合同签订和施工管理。
2.采用适当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单位
采用适合铁路建设项目的评标办法,严格执行招标程序,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活动,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干扰,择优确定中标单位。
4 以安全为根本,全面提升项目安全管控能力
铁路建设要以安全为根本,建立一整套制度全面、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安全卡控制度
1.落实施工组织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是否把安全因素考虑进去,所有大临设施、模板、设备等是否按照有关安全规范、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配套做好安全设施。
2.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现场的危险源形成动态监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危险源要进行分析、建档,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警方案,增强对各类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
3.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建设单位可通过安全生产费的计价拨付、现场安全检查等形式,确保安全投入落实到位。
4.通过推行标准化建设,抓好过程控制。
5 完善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是建设单位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投资效益,调解承发包双方的行为和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控制征地拆迁投资
目前客专项目征地拆迁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征拆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控制征地拆迁资金,尽量减少使用土地成本,使土地投资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达到最小。
2.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机构和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控制因变更产生的投资变化。
3.据实验工计价,控制工程合理支出
验工计价是指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承包合同(包括补充合同)中已完成的合格工程进行验工和计价活动的总称。验工计价是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承包合同范围内工程价款结算均应在验工计价后进行。建设单位要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据实验工,严禁高估冒算。
6 加强建设单位制度建设,推行建设标准化
根据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指南》的要求,建设单位要建立适合本项目的涵盖工程管理、合同管理、投资管理、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同时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各项制度要逐条细化分解,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岗位。
建设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涉及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建设单位要不断结合铁路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建设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为铁路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5
摘 要 对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描述,对课程导航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的分类、课程的界面设计、课程的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自身实践建设的体验,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设意见。
关键词 网络课程;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61-03
1 什么是网络课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
2 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的建设
根据网络课程的建设要求,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的建设分为4个步骤:课程的整体架构设计、课程的资源分类设计、课程的布局与功能设计、界面功能性互动设计。
课程的整体架构设计 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前期对课程的整体架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网络课程的主体架构包括导航设计、信息设计、功能设计几个部分,涉及对课程的所有资源的重组与划分,并通过导航进行引导。导航设计中要突出课程的重点与特色,一般可以设计8~10个导航按钮,依据每个导航栏目的重要性由左到右进行排列。根据页面的显示规则,左上方是一个页面的黄金分割点,所以在左上方的位置放置导航中最重要的栏目。
在课程的首页中,设计课程的导航信息,导航中包括网站的几个主要部分:课程导学、课程学习、综合测评、作业提交、自主学习、课程论坛、疑难解答、课程资源、个人中心。这个架构确定了课程的导航设计与信息设计,这些都将体现在课程的首页中。网络课程的首页是整个网站的窗口,首页的界面中不仅要突出导航的设计,而且要把隐藏在网络课程深层架构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显示在首页中,提升课程的质量,吸引浏览者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要根据设计好的一级架构,对部分内容进行二级架构的设计。在电子商务网络运维与管理课程中,针对课程导学、课程学习等模块进行二级导航的设计。这些二级导航主要体现在二级页面中,不体现在首页信息上,这样做更有利于使用者对知识内容的系统的理解。
1)课程导学。在课程导学模块中,对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的内容进行介绍,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式、课程的能力目标、教材和参考书目,使学习者对课程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2)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模块中,学习者可以对课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由于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将每个学习模块划分成任务,每个学习单元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划分,共分为4个任务;在每个任务子模块中,依据课程的设计,又以每个任务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划分,多个学习活动构成一个完成的任务,并在任务子模块中介绍任务的考核方式,向学习者展示任务学习所需要的课程资源。通过任务完成学习,即可对任务的作业进行提交,并可以在任务子模块中对任务的学习进行阶段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
3)综合测评。在综合测评模块中,学习者在课程学习模块中学习完成后,可以在此模块中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测评,检验其通过平台学习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综合测评模块包括5套试题,涵盖了课程所涉及的4个任务的知识点。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时间完成这5套试题,每套试题100分,最后综合测评的成绩为5套试题的平均分。
4)作业提交。在作业提交模块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提交作业的便捷的窗口,学习者可以在此模块中针对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要求完成的作业的上交情况进行查看,或者从这个入口完成作业的提交。
5)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模块中,展示列出课程所有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PPT、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等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也可以将这些信息直接下载到本地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窗口。在后续的课程导航的进一步研讨中,将自主学习模块与课程资源模块更改为拓展学习。
6)课程论坛。在课程论坛模块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论坛的功能设计中,学习者可以进行提问,也可以回答别人的提问,还可以针对某个任务或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7)疑难解答。在疑难解答模块中,设计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教师角色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如果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不在常见问题中,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看到后再给予正确的回答,学生角色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8)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模块中,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分享学习资源的平台。教师在此提供了课程的部分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讲义等。学习者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习资源通过该模块上传到学习平台进行分享,为后续的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9)个人中心。个人中心模块,主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查看个人的网络课程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的窗口。学习者可以在这里查看学习的情况,了解学习的进度,查看每一次综合测评的成绩。这里还针对学习者分享资源的数量、论坛发帖的活跃程度进行记录,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学习现状,以便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课程的学习。
以上模块就是网络课程主架构,这些模块也形成网络课程界面中的主导航。主架构的设计中体现了网络课程内容上的由主到次、学习顺序上的先后,并且将功能设计融入每一个子模块的设计中,完整地体现了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清晰地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
课程的资源分类设计 根据网络课程的架构,对课程的资源分类就有了依据。网络课程中的资源分类不是针对一个模块,而是要考虑到每一个模块是否都能够方便、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所以在对课程的资源进行分类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本身的分类;二是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架构中的分类。
1)课程资源本身的分类。课程资源本身可以依据课程资源的类型不同进行划分,一般来讲,目前常用的课程资源包括PPT、教学案例、素材、授课视频、微课资源,网络课程的发展以这些资源为主。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的前期,应先依据课程建设的主线,建设好这些资源,使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能够以这些资源进行表现,丰富网络资源的数量与资源的多样性。
2)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架构中的分类。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架构中主要依据课程的用户体验和功能进行分类。这里是指想找的资源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找到,而不是要从一个课程的体系结构中去确定其所在任务中的位置。
课程的布局与功能设计 布局结构设计主界面是按照某种归类、分类方法设计的非主题内容导航条的设计结构,可以依据媒体形式分类,按照专业分类,按照课程分类,按照教学环境分类,按照教学方法分类。按照布局的多种形式结构,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课程的首页采用“田”形结构,课程的内容页采用“倒L”形结构,将内容和导航进行很好的划分。
在页面的布局中,网站的导航设计可以分成主导航设计和侧导航设计,每个页面都体现在主导航,而侧导航主要体现了页面的二级架构的内容。主体内容“导航条”应该设计在中间区域,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视读习惯排列。设计关联性“导航条”,利用暗影、字衬、关联字统一变色等技术手段,对操作者进行提示;点按一次导航条开始关联,按第二次导航条恢复(开关式),利用字体粗细、颜色深浅,明示并联导航条的包含关系。
界面功能性互动设计 界面的功能设计主要体现在用户信息管理和用户数据管理两个方面。对于用户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用户的登录功能的设计策略,包括末端登录策略和入室登录策略。对用户的登录设计要一次登录即可,不涉及多级登录,避免反复登录给用户增加不必要的操作,不利用网站的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的数据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使用者在应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时的数据跟踪,这其中要考虑学习者和教师两个用户身份不同的功能设计。学习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应用,使学习者查看学习轨迹、学习结果评价、学习效果统计方面。教师用户的功能设计结果将直接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与评价中,所以设计时要具有诱惑力,具有引导作用。
此外,在主界面设计学习者发表意见建议的窗口,并且这个窗口在功能设计中要始终处于用户可点击的范围,为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点击发表意见提供便利。对于多层级的页面,在功能设计上也要注意多级页面间的跳转与逐层返回、一次性返回的设计。
3 网络课程建设的成果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绘制网络课程的页面原型,在页面原型的基础上对架构设计、功能设计、信息分类与导航设计进行设计与反复的推敲,最终完成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布局设计,并将课程的信息依据任务与功能进行不同的分类,完成网络课程的可视化表达工作。
4 网络课程
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建设完成后,在2014年信息化技能大赛网络课程赛项中,该课程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并且获得北京市信息化技能大赛网络课程赛项第二名的好成绩。令人鼓舞的成绩使人振奋,同时也对网络课程建设有了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1)在网络课程中,能用图形化表达的信息,就不要用文字。图形化信息能够直观地表达文字的含义,利用图形与文字的组合,使学习者在读图中就能够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基本含义,并且具有界面美观的作用。在网络课程的课程导学设计中,对“课程重点难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能力目标”部分进行了图形化表达,减少了文字在页面上的大面积使用,而且使内容的表现更直观、具体。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6
一、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是在基于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9个子系统的基础上,针对西城区的区位特点而建立,由五大核心平台和六个支撑保障平台构成。五大核心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城市运行信息资源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移动办公平台。六个支撑保障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运维保障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构建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移动支持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城市运行管理通信保障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并且建立了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大厅,为区委区政府提供了一个集城市运行预警监测、综合指挥调度、现场图像监控、智能决策分析、信息共享服务、电视会议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
(一)实现“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即在一个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将民生服务、常态管理、应急处置、综合维稳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个结合”。这一模式以常态管理为基础,把应急处置作为解决突发事件的主要手段,把民生服务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运用城市运行分析、预警、监控手段,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发展综合能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生服务,是“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系统不但能主动为城市运行管理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信息,还能作为载体,为各种便民信息和调查结果提供存储空间和呈现形式,为践行服务型政府功能提供平台。
常态管理,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系统在整合区交换共享平台、GIS、OA、短信平台、网络传真、视频会议等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集事前预测、事中处置、事后分析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在数据上实现“一张图、一张表、一套曲线”的应用展示模式,在结构上纵向形成市级、区级、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协同办公,横向上实现了市政、园林等部门的专项监管。配合“两会一案例”属地化管理制度,城市管理数据的精细化分析,严格法制化的履职评价和完善的监督员管理与考核培训,基本实现了西城区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应急处置,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非常态管理中强大功能的集中体现。系统将公安、消防、交通、安监、卫生、食品安全以及武警支队、防化团等部门纳入其中,逐步建立起“大应急”的体系,基本实现了与110、119的联动,逐步完善了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应急预案、信息管理、宣教动员、技术支撑五大体系。实现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迅速调度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和街道应急分指挥部及应急抢险队伍进行应急抢险工作,努力做到部门联动、反应灵敏、资源共享、处置迅速。
综合维稳,是系统多项功能和作用的融合与统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其上搭载的民生服务信息为基础,以常态管理的手段和队伍为依托,以应急处置为非常态手段,并结合各种功能日渐强大的新应用(如3G技术、物联网技术),强有力地支持着西城区的市容环境整洁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基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的已有成果及参与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以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为基础,重点增加综治维稳工作内容,同时整合计生、流管、综合救助、劳动保障、民政等各专项工作信息化系统,完善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社会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
(三)实现了市、区、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联动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的工作模式和系统能力所体现出的内在机制,具备了全区多个委办局协同工作、资源共享,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全区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和体系。在这一架构下,不仅横向可以实现与各委办局之间的协作,而且可以纵向进行跨级协同工作。该架构已经形成了全区统一、共享、协作的架构模式。满足城市管理业务中市、区、分中心53个部门及科、所、队51个部门的事件的多级处理的需要,让应用深入到社区和街道,实现各部门协同工作,业务数据的共享。
(四)实现了一套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和基于城市重心指数的管理研究
通过来自城市管理、交通、市政、环保、环卫、气象、防汛、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包括城市问题、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气象、环保、环卫、交通、旅游、卫生、食品在内的各专业城市运行指标共享交换,以及通过物联网实时抓取到的人流、降水、生活垃圾等数据,形成了西城区城市管理重心指数、居民满意度指数、各类案件数量基本指标、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应急指标等城市重心管理指数共五大类19小类城市运行数据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两层:一层是基础体征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部分指标;另一层是特色体征指标,主要提取与重点工作、重要区域、主要城市问题相关的指标。同时通过每类指标数据的专项分析模型,对每类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实现跨系统的多种业务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关联智能分析。
针对全区范围内的重点城管问题类型、重点地区发生问题数量设置基线:正常值域、预警值域、报警值域,基于现有业务系统不断报送的监测数据,依托历史数据和各委办局提供的标准数据,建立完成城市运行指标监控标准库,作为监测数据的警告和预警的阀值标准。通过把实时监控到的数据与指标体系基线的比较,实现城市运行状况的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对可能发生的趋势异常进行预警提醒,以便于及时的进行问题分析,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使城市运行管理从“单一问题的早发现、快处理”,提升到“从根源上群体性解决问题”。
(五)两会一案例制度
“两会”制度,一是指城市管理工作联席制度,由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市政市容委牵头,每季度通报、分析全区城市管理问题,讨论确定解决掉难点问题的方案;二是指城市管理协调会议制度,对城市管理疑难问题进行协商、沟通,研究解决的方法。“一案例”是指定期编写《典型案例》专刊。其中,“架空缆线损坏、垂落成为影响城市景观重要问题”和“长期闲置(废弃)机动车问题亟待治理”两期案例分析,得到市、区领导重要批示。
二、西城区城市运行系统技术应用创新
(一)3S技术综合应用
3S包括GIS、GPS、RS三部分内容,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经过几年精心准备,我单位建设了城市运行GIS决策支持系统,包括187个空间图层,57万个部件信息,并集成了视频探头、案件办理、通信调度等系统进行了有机集成。这些数据资源涵盖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大类,区属部门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实时调看这些数据,也可以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共享使用。通过GIS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督以及应急反映的效能,促进了城市管理和应急问题的解决力度。GP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我中心监督员使用的“城管通”设备定位上。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通过“城管通”GPS定位功能,城管监督员可以快速找到事发现场,保证事件及时处理。RS(遥感)技术则主要作为基础数据服务于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变化检测、城市绿化分析等方面,侧面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街景影像技术应用
街景影像也称实景影像,是由“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沿着街道采集到的街道两侧连续可量测的影像。“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测绘产品,通过在机动车上装配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MS)、CCD数字相机、CCD摄像机等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车辆高速行进之中,以近景摄影测量的方式,快速拍摄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立体影像。这些影像不仅真实反映了街道两侧细节特征,同时也具有连续,可量测特性。
从2007年以来,西城中心采集了全部区属道路(包括小胡同在内)的所有1300余条道路的街景影像,主要道路的连续全景影像,以及应急重点区域的柱面全景,并保持每年更新一次。通过长期积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保存了大量的西城区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西城区将这些实景影像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相结合,开发了实景影像管理平台,改变传统“电子地图+符号”的GIS地图管理方式,实现了“电子地图+正射遥感影像+沿街实景影像+干道连续全景+多区域柱面全景”的真正直观可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国家和北京市积极建设物联网,提高城市智慧水平的大背景下,西城城指中心也积极探索其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对全区正规早餐车和报刊亭的有效管理。中心建立早餐车和报刊亭的基础数据库,并完成二维码的制码、张贴工作。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软件结合二维码扫描软件,实现早餐车和报刊亭的专业巡查和违规情况的上报处置;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辨别真假早餐车,确保食品安全。
二是利用雨量计组成的雨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西城区降雨的精细监测,并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雨情监测网络由部署在西城区的平房院落、低洼区域的34个监测点组成,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点,实现了西城区50平方公里15个街道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每个街道都有2-3个监测点。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具有实时降雨量展示,历史雨量查询、统计,重大雨情短信提醒等功能,为全区日常城市管理与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近期,随着系统建设的部署与应用,西城区降雨量精细化的监测得以实现。在原有桌面Web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雨量监测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手机端按街道、按站点的实时雨量查询与地图展示。
(四)3G无线通讯技术
利用3G无线通讯技术,一方面是实现了手机移动视频监控功能。其原理是,在前端,城管监督员通过手机拍摄并利用3G网络实时回传现场的视频或图像,后台电脑或手机进行接收、查看。通过此方法,可充分发挥监督员在应急管理中“侦察兵”的作用,使每一部监督员手机在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时,都可以作为西城区的移动探头使用,真正做到了全区监控无死角,丰富了指挥调度手段;另一方面,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人流量统计分析应用:实现对重点区域人员流量的统计分析应用,对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布、流动性等要素进行分析预测,为城市管理、交通规划、外来人口管理等政府管理行为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已完成什刹海、西单、北京北站、金融街、大栅栏、大观园等重点区域的人口流量实时分析和展示。
(五)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
“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多监控点实时视频拼接融合解决方案,基于视频融合及二维/三维定位重建技术,对部署在前端的监控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全时空融合,从而超越依赖分镜头监控的传统管理和指挥模式,真正实现全场景时空融合环境下的实时全息立体监控;同时结合全时空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根据客户需求实现跨镜头跟踪、人群趋势分析、多种异常行为报警等,快速、高效地安全态势感知、安全威胁分析以及应急指挥。另外,为了弥补固定监控探头覆盖不足,确保视频监控无死角,西城城中心开展了应急指挥车的研制,做到了“哪里出现问题就出现在哪里”。应急指挥车是集成了无线通讯、图像采集及传输、录音录像等多功能系统的综合移动指挥中心。
(六)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城市管理与应急“BI”系统。该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辅助决策支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只需要简单输入几个事件的基本信息(如类别、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系统将会自动给出该类事故的的严重级别、处置流程、后续响应方案和应急通讯名单,并依托电子电话系统实现了通讯录上的一键拨出,保证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快速、高效。该功能的实现使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变得简单、有效,每位指挥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引导,按照预设流程进行应急处置。
(七)图像分析系统
西城城指中心严格按照“图像汇聚、双向联网、权限管理”和各分县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规划要求,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的原则,开展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形成了以全区图像信息管理二级平台为中心,上传图像至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政府,下传图像至7个街道办事处、28个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区属各委办局(包括区教委、区城管大队、区环卫中心等单位)及公安刑侦支队、武警一支队等单位的图像信息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点建设以全区公安各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为汇聚点,同时逐步整合社会重点单位内部图像信息子系统,从而实现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权限管理。
三、“四位一体”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彰显成效
依托“四位一体”管理理念的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为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城市运行的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管理的结合、实现了巡查、监测、预警、指挥、分析、评价的全周期管理,突出城市运行管理体征指标的监测预警、监督,并以此为依托向社会化服务管理延伸。
截止到2012年11月,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和应急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6年间,共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30余万件,结案率达98%以上,同时积累了64万个部件数据和200余个空间图层,居民满意度在90%以上,与此同时,城市运行管理案件与应急事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通过系统的应用,使城管基本作业标准实现自动化,缩短了处理事件的时间和周期,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实现了标准化。为了减少业务管理工作量,提高案件流转效率,实现了核查案件自动派发功能。以2011年全年为例,共派发监督员核查任务236008次,自动派核查率达到了99.9%,极大减少了布置核查环节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