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储存、分发和服务等知识管理领域工作的组织,如何在新环境下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开展知识创新服务,充分实现知识的价值,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重用组织的智慧和经验来推动革新的过程”,有人提出“知识管理是一个以整套及协作方式来促进信息资产的创造、捕获、组织、获取和使用的一种学科”,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李华伟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及有用的知识通过确定、组织、合并、综合和创造性使用的过程。”其基本含义是: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播并创造性使用的行为。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致力于将组织的智力资源――记录信息和员工头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更大生产力、竞争力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理论,它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强化企业集体知识的获取、开发管理、知识再造及自主学习意识和水平,通过提高知识生产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知识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所有需要知识的人们提供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服务。

二、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各种知识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和开发,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创新。正如所说,知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鼓励知识创新作为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基本国策。

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用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现代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形态,具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图书馆工作实践,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知识组织与开发。知识组织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系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和理解。对图书馆来说,知识组织就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知识组织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内容。

图书馆的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要求和图书馆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知识重组和知识再造,形成读者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方案或适合需求的知识产品的过程。

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连接读者的纽带。在知识经济时代,直接支持读者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智力,基于这种核心能力的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参与知识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措施

1.知识资源的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在建设好本馆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因为网络资源内容良莠不齐,所以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Dublincoremetadata以其操作简单、灵活并能有效组织网络资源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并有望成为描述网络资源的国际通用标准。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用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实验性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并将进一步完善并普及推广。

2.智力资源的管理。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财富,是重要的资源,能释放出比其他资源更大的能量。智力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图书馆而言,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资源,再次是开发读者的智力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资源,主要是指图书馆员的知识及所积累的经验,这是图书馆的智慧资产,应受到重视和共享。其措施有:一是构建共享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图书馆文化,这样图书馆将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图书馆。二是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载体,还拥有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可以改变读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思维能力。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组织读者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读者的视野,增强读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读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出成果。

3.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人类步入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成为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体系逐步形成。各国都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已成为理论界最大的研究热点。现代管理者已认识到,管理首先是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自觉活动,人的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主观的,因而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以人为本进行各种管理,是各类企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无论是对信息资源管理,还是对其他资源的管理,离开了对人的管理都将一事无成。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图书馆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掌握清楚,才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有的放矢的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取得较好的效益。二是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力,达到预期的目标。三是人力资源的学习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组织,以实现知识创新,向所有需要知识的人们提供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知识服务。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学习型人。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的头脑的管理,要实现知识创新,必须加强对人的学习管理,通过对人的学习管理,使图书馆馆员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使之成为知识导航员,知识管理者。

总之,知识管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这就要求图书馆应有更高的目标,积极开拓,大胆创新,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为读者服务中去,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华伟.知识管理和元数据讲议[Z].深圳图书馆,2000.

[2]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1999(5):8-12.

[3]张复华.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情报工作[J].图书馆论坛,1998.

[4]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2

于雷,1951年生,辽宁省鞍山市人,现任沈阳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他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多次参加教育部文件、规划的编制和起草工作,并主持编写教育部的《中国高职改革发展报告》(每年一册)。他公开2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5部以上,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曾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之一;并曾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师、团中央系统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政协沈阳市东陵区最佳委员。目前他还受聘担任福建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也是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国家示范(骨干)建设学校,在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生源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战略,更好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所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数量增长、外部的扩张、投资扩大等;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强调内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实现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淀性。内涵式发展是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今后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

(二)稳定性。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完善从而形成了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措施的更改而改变,也不因其他原因而消失,即所谓的“相对稳定”。

(三)内在性。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

(四)系统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五)时代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征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即所谓的“与时俱进”。

二、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关系到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好这样学校的根本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办学理念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它决定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并对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可以造就出办学成绩显著、享有崇高社会声誉、为公众认可的特色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学院的“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四川标榜职业学院的“服务人的外表形式美、生命活力美和居家环境美”;湖南工艺职业学院的“致用致美”;南京工业职业学院的“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等均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

(二)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地位的重要标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接产业。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结合本地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树立“办好一个专业(群),带动区域内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同时,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2.形成专业群。专业群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具有地域性、产业性、相关性和有效性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专业群中专业数以4~6个为宜,专业群中至少要有1个或2个主干专业。要注重“专业群集中度”建设,所谓专业集中度是指学校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与专业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业集中度较高,孤岛型专业少。反之,专业集中度低,结构分散,主干不突出,专业相关性差,则专业结构不优化。

3.办出特色。专业建设要办出特色。特色专业是指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属性与定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明显特色,并获得社会公认,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内涵式发展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具有自身优势、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历来重视重点专业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宁波职院的“物流”专业、无锡职院的“数控”专业、邢台职院的“汽车”专业、辽宁交通职院的“道桥”专业、上海医专的“护理”专业、天津职大的“眼视光”专业等一大批重点建设专业,办出了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人才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突破口。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要在这一要求下,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融合发展、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确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支持的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4.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要创新素质教育载体与活动,搭建各种形式素质教育平台,营造素质教育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基地、活动、课程等载体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教师队伍是教育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党的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

2.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中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相对短缺。为此,一是加大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二是通过“学术度假”“讲座教授”等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到校工作,如有些学校利用地域优势采取“学术度假”形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校工作(每年工作1~2个月);三是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政策与机制,使高水平带头人脱颖而出。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务之急的任务。高职院校可通过挂职锻炼,在企业设立“教师访问工作站”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学生技能大赛、就业创业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学校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与机制。高职院校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岗”,建立兼职教师津贴制度,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参加人才培养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建立兼职教师评聘教师系列职称和参与教学成果评奖等制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因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本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的标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文化具有时代的特征,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积淀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

高职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从传统中凝练特色文化,挖掘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定位。二是在时代中创新特色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立足创新,凝练个性特点的文化。三是积极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积极与区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四是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引进行业(企业)文化,营造培养职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应成为区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特别是三线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在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培育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内涵式发展的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形成机制。

(一)在继承传统与优势中提升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与优势进行吸纳和升华的过程。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传统和优势。在弘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认同,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在坚持改革创新中谋求内涵式发展

应及时、准确把握时展的潮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一所学校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捣墙行动”,以改变校园形态,改革教学理念,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并建立了30多个校企合作的研发机构,为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三)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内涵式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二是高职院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四是高职院校教师为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优势,推进内涵式发展。

(四)在产学研结合中培育内涵式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产学研结合是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基本途径与机制。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要建立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在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五)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以科学管理作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学科教育的管理模式,而且行政化趋势增强,不适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因此,要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一要变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为扁平式的项目管理,以适应校企合作育人;二要加强过程管理,崇尚细节决定成败,提高管理绩效;三要注重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平台,由数据变为信息,以信息进行决策,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四要在校企合作中借鉴企业管理模式与经验,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让创新管理体制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2]林蕙青.增强使命意识扎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2-4

[3]梁瑞雄,彭先兵.机制建设――东莞民办内涵式发展的抓手[J].南方论刊,2011(10)

[4]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56~58

[5]夏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6~268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路径

作者简介:李木柳(1975-),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WJY09-0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5-03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辨析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自觉增强对的认同感、道德规范的意识,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实践教学是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形态内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论界尚存在不同观点。

许多研究者受传统的“社会观”和实践观念的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维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且对 “实践教学”往往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仅指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教学,主要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共同研讨等形式”。[2]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3]基于这种认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以大面积覆盖、规范化开展为努力方向”。[4]

上述观点虽然看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变化了的实际。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单一强调“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无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理论认知的获取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不可能都参与到直接经验的环节中。社会实践并非是学生唯一接触社会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内,也可以在学校外,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上看,难以支撑纯粹单一的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名大学生,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践,全国每年将有8000万人次参与实践,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高频率反复利用而不堪重负,造成实践资源生态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势必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第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带来困惑,“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内展开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两种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割裂开来,如果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和难以整合的困境。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教学论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场地,而是运用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以实现认识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从形式上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实质上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也就是“关注教育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实践教学不应片面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从狭义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除了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持续和全方位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实现“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与之相对应,我们设想“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即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构建立体多维的实践平台。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4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办学特色

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在高职院校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制约而形成的,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它对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与制约作用,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根据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合理进行专业布局,是高职院校确定办学模式所应进行的内容之一。《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其实质是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进行了概括,即高职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促进这一特色的实现,《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实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目标,形成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自2007年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深入研究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科学规划并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逐步打造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与专业群布局,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自2000年建院以来,学院在专业布局与调整方面一直坚持“立足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学生就业率信息、地方职业供求信息以及学院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状况,及时增设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逐步改造生命力不强的传统长线专业,先后进行了三次专业的申报、论证与调整工作,使专业数量达到15个。自2007年以来,为配合学院2008年迁址至沈阳沈北新区的发展规划,更是重点加大了对沈北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调研,以推进学院发展步入快速干道,增进发展的后劲。通过调查,制定了学院发展规划,针对沈北新区致力于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光电信息、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商贸地产等主导产业的建设思路,将15个专业调整成粮油食品、幼儿教育、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电子信息五个专业群,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群的集群力量,全方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五个专业群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教学改革的发展途径,均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群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粮油食品专业群包括粮油储检技术、粮食工程、食品加工技术三个专业。其中的粮油储检技术、粮食工程是全省独有的专业,学院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依托,针对其粮油食品产业带的飞速发展,主动与驻区新建粮油企业密切联手,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高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知名度,两个专业先后均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辽宁省品牌专业”。该专业群的教师陆续获得了“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名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粮食工程专业主干专业课“粮油品质检验技术”是我国高校粮油食品类专业的第一门,也是现今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正是这一系列专业建设优异成绩,不仅形成了“变实习实训为预就业、变‘松散培养’为‘订单培养’、变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的办学特色,促成了订单办学模式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校企双赢,而且还促成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申报,拉动了粮油食品专业群的全面发展,以专业群的集群力量,为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经济管理专业群由物业管理、工商文秘、电算化会计、商务英语等专业组成。该专业群结合沈北新区作为沈阳经济发展新区域的特点,针对工商文秘、电算化会计、商务英语三个专业人才需求、实习安排人少分散的实际特点,确定了以物业管理专业为龙头,发挥物业管理专业与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均有新建建筑,实行物业管理)接触广、信息灵、人员需求多的特长,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发展。目前该专业群在校企合作方面成绩显著,学生实训实习保障有力,就业订单逐渐增加,已超过学生就业岗位的50%以上,初步彰显订单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以校企合作为媒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质量过硬的合格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这是由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是由要面向区域经济、服务社会需要的基本定位决定的。

校企合作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整合并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将校、企各自优势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的办学模式。《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对此,学院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转贴于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学院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高职办学特点与企业要求,我们认为“工学交替制”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载体。“工学交替制”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由合作企业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实现边学习、边工作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院一方面要求各专业要认真落实《意见》关于“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一致性,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采用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指示精神。同时更强调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依据专业、区域行业背景的不同,紧抓高职教育动态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工”为手段,达到“学”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工学结合,实现高质量培养人才。

紧扣上述精神,通过齐抓共管,学院各专业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粮油储藏专业根据粮食企业春晾秋收的特点,在秋冬粮食收购与春夏粮食晾晒季节,组织学生到粮库实习,参加秋收晾晒劳动,既服务于企业,又通过生产一线现场教学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探索出了“产教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电算化会计专业尝试了“2+1分段制”教学模式。“2+1”即两年理论教学+一年实践教学(一学期校内模拟实训+一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具体明确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计算机专业实行了“模块式教学”的培养模式,即“三块四线”式。理论教学采用“三个模块”:计算机硬件模块、计算机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模块。实践技能上采用“四条主线”: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硬件控制应用训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训练、组网建网网站维护训练。“三个模块”与“四条主线”相互融合,交替进行。物业管理专业进行了“2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期间,采取两学期理论学习与一学期下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等。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的“订单”培养思路越来越明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我们的“订单”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2007年以来,粮油食品专业群以沈北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依托,联合沈北新区30家企业召开了校企合作会议,与新区20余家粮油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协议287人;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组成的电子信息专业群,与沈阳东软集团、沈北新区大宇宙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幼儿教育专业群包括含学前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其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为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和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以学生弹唱与绘画技能培养为重点,与音乐教育专业形成优势互补,学生幼教岗位能力突出。2009年,学院一年的订单培养总人数已达到545人。

(三)通过内投外联,深化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条件是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训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基础办学能力的重点。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与完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重点开发,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得扎实有效。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转型

1.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经济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否定或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的革命。知识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劳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也和工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是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的革命,其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管理和资源管理是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知识和创新。

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其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高知识含量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免费论文参考网。并且,知识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反,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成本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⑵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征越加明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密切联系也日益促进体化局面的出现。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世界经济体制市场化已基本形成,世界经济高度信息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积极作为也在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为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范四日益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便利,人们共同生活在仿佛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地球村落”里。

⑶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知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创新推动的结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千万个企业爆发的知识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劲,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企业驱动的结果,又同时为企业的变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它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给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3.1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涵将发生深刻的改变。第一,决定创办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将超越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这些资产主要表现为:(1)使公司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2)体现智力劳动的资,气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等;(4)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这些资产同时也包含在高新技术内,储存在数据库中,且均为无形资产。第二,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迅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和合适的知识人才。这三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3.2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汁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企业知识管理对中国印刷企业的启示

应该说,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假若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依然保持在过去的工业经济轮廓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这条延续了200多年的游戏规则。新经济既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能量,同时它也为一些在传统经济时代落后的国家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一方面,知识经济大大增添了印刷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企业知识管理突显重要之际给印刷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无数企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要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知识战略管理方面,努力实践,积极创新,便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和超常的发展能量,在新经济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邝劲松 ,李五四 ,王帅师 ,张锋. 国有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理念创新[J].化工管理, 2002,(02) .

[2] 刘东. 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时代的管理[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3] 杜跃平,王林雪. 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知识经济的内涵范文6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它突出知识的使用与创新,面对着新的知识经济,企业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更加重视知识技术和人员素养对企业增长的作用,在增加信息技术成果利用的基础上,重视人的效能,让人财物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中迸发出创造性。

一、知识经济简析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驱动。其概念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首先是马克鲁普提出的“知识产业”,其次是奈比斯特的“信息经济”再到布拉马提出的“知识经济”,最后是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正式采用的“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以知识与创新为基础,不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否定,相反则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根本性超越。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及企业管理的转型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内涵也会发生新的深刻的改变。首先企业考虑的不仅仅是所要投入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与技术,或者更具体的是知识性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上,企业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资产则是知识资产,这些知识资产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的经营理念,良好的信誉,周到的售后服务,鲜明突出的品牌等。第二,企业所发明的专利,注册的商标,以及出版的版权等智力资产,或者说是知识产权。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文化以及所采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等内在驱动力资产。

2、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丰富企业内涵时,同时也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传统的管理讲究的是机械的控制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知识经济则是创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依靠寻找人们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策略的联系。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所采用的是金字塔管理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采用网络型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广泛采用,管理的层级减少了,所以加速了企业中信息的传递反馈的速度,而且也减少了一些以前管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3、对企业人员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与技术,需要高素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知识型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大,所的得到的报酬也会越来越多,成为管理企业的主体,成为改变经济产出量的杰出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白领阶层要比蓝领阶层人数要多。 转贴于

(二)企业管理转型的新特点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初期中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经验管理,随着竞争的压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管理做到现代化,规范化。面对着知识经济的大的形势,企业管理转型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企业结构的柔性化,也就是说企业管理的层级将显著减少,结构更扁平化。其次是组织界限比较模糊,像虚拟企业的产生,界限的模糊有利于企业的视野的拓宽,也使得企业之间开展更是为广泛的合作。再次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知识型企业,更注重企业信息的传递,加大了信息化设备的突入,有些企业不仅建立自己的内部网,而且与别的企业合作,构建了专门的通信网络。

三、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及模式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不仅是编码,加工,存储,检索企业工作中的信息流,而且也对员工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检索。企业有意识地创建一个员工之间的知识相互交流,达到技术与知识创新的目的,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生命,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2、与传统职能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相比较而言,企业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将知识与技术渗透在产品中以提升附加值。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相比较而言,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信息管理的更高阶段。

(二)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面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交流意识与责任共享意识,使员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建立知识网络平台,以适应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围。带领员工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与条件,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要保证企业资源的不断扩大,以及将其融合到生产与服务的管理过程当中。

(三)KERP知识管理模式

KERP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以KMS与ERP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该模式通过ERP系统中的采购,制造模块,分销模块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知识战略管理中心实施综合战略的管理,来自ERP与因特网的信息,通过检索进入知识库达到共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