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1
2012年,我国传统能源市场表现各异,原油及成品油市场波动频繁,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价格倒挂严重,电煤市场则总体平稳。进入2013年,市场化将成为传统能源市场发展关键词:市场盼望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或正式推出;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也有望扩大或推向全国,电煤价格并轨政策将结束煤价双轨制的历史。
国内“油荒”或难现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明确提出,不断完善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入2013年,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或将推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国际油价相对较低、国内物价水平较温和,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好时机。
卓创资讯成品油市场分析师陈晴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和国内油品质量升级将会对2013年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广东、南京是国四标准汽油,北京已升级为京五标准汽油。江苏省决定2012年11月1日起全面启动沿江七市国四标准车用汽油置换。若江苏省推广国四汽油成功将会极大推动国四汽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供需层面,自2009年以来,成品油产量一直大于成品油实际需求量,国内成品油市场理论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卓创资讯监测模型显示,预计到2013年成品油产量将涨至3.05亿吨,而同年成品油实际需求将会涨至2.76亿吨,届时国内成品油市场将会有0.29亿吨的剩余。
尽管2013年国内成品油市场理论上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但实际供需平衡主要是由国际油价和主营销售策略决定,随着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完善,“油荒”或难现。
天然气将继续高速增长
尽管近几年天然气发展迅猛,但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较低,仅在4%-5%左右,未来的天然气消费量仍将维持高速增长势头。
根据卓创资讯预计,201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193亿立方米,消费量为1654亿立方米,缺口将通过进口补充。2013年中国预计进口天然气499亿立方米,出口38亿立方米,表观消费量2366亿立方米。未来天然气主要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长三角及西南地区。
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国内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国家正加紧天然气运输管网及储备设施建设,以保证资源的供应。
《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显示,为缓解国内天然气资源紧张及旺季的调峰压力,“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天然气管线4.4万公里(较2010年4万公里增长110%),新增干线输气能力1500亿立方米/年。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220亿立方米,约占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的9%,城市应急和调峰储气能力预计达到15亿立方米。
随着国内供气形势的多样化发展,继在两广地区进行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试点后,试点范围在2013年有望扩大。
电煤价格有望继续走低
近日有消息称,预计2013年电煤将完全实现市场化。不过,电力企业希望电价实时联动的意愿则落空,因为该消息透露,未来将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在电煤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将依法采取临时措施。
前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认为,煤价并轨必须推进,煤价低迷时期,正是取消“双轨制”的最好时机。
生意社煤炭分析师翟新宇认为,重点煤与合同煤完全市场化以后,煤炭价格由市场决定。受煤炭进口量增加和需求疲弱的影响,预计电煤市场会继续走低。
她分析说,目前电煤市场供过于求的宽松局面已经形成,并且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减慢,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电力需求回暖有限。2013年,电煤并轨之后,短期内对电煤市场供应的影响不大。
中国能源将现结构性供求矛盾
长期来看,随着经济总产出的增长,能源需求总量会不断增加。
对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能源消费:一是经济增长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转轨过程;二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各个部分都伴随着强劲的能源消费。
“据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3.243吨标准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李平说,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左右,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7亿吨标准煤。
在能源资源供给方面,李平分析说,首先就主要化石能源而言,到2020年中国国内有较大可靠性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约30亿吨,天然气2000亿方,石油2亿吨,核电7000万千瓦。如果加强开发,还可能额外增加的国内能源供应能力包括天然气200亿至500亿方,石油1000万至3000万吨,核电1000万千瓦。在进口方面,石油进口将达到3亿吨,天然气1000亿方,可以折合一次能源5.57亿吨标准煤。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2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农产品已经迎来黄金牛市,而各类农产品价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上涨趋势难以改变,这势必对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带来极大帮助。事实上,这也是今年以来农业股走强的最根本原因。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农业股的牛市格局是刚刚拉开序幕,还是简单的板块轮动?面对已经高高在上的股价,投资者的热情是否“好高骛远”?
偶然演绎必然农业迎来大牛市
回到2007年,由于猪肉、粮食等生活资料的大幅上涨直接推动了CPI的上涨。尽管农业股一直被看作是抵御通胀的上佳选择,但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板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且受政策、行业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普遍给予农业股较低估值。进入2008年,在雪灾发生之前农业板块基本上处于“休眠期”。而恰好是由于雪灾――这很偶然的因素,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业板块也犹如火山爆发,扶摇直上。
在此轮农业股行情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除了农业类上司公司其他支农行业也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大放异彩,如冠农股份、盐湖钾肥、敦煌种业、隆平高科等等。由于生产成本上涨是农产品上涨的牢固根基,那么农产品商品牛市伴随的将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因此,为农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资料提供商才是农产品商品牛市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包括动植物保健、种业、兽药、疫苗、化肥、农药等。这些行业的商业化程度一般都很高,能够拥有高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农产品涨价带动种养殖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直接带动粮食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疫苗、兽药等动物保健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这些细分的子行业将因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价而持续获益,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首选。申银万国在最近的行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农产品牛市将显著拉动化肥景气上升,推动化肥需求增速提高;全球氮肥、磷肥向资源富集地区及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中东、北非是主要增产国,美国产量逐年降低,产能转移过程中产能关闭与新建节奏不匹配导致供给出现阶段性紧张;钾肥的资源与现有富余产能垄断、新建产能长周期导致08-09年供应仍然偏紧。从一个较长时间的趋势来看,在农产品牛市的背景下,国内化肥价格在未来几年应该是一个上涨的趋势。因此选择农业行业时,农资中化肥、农药等也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再放眼到全球,农产品牛市具有长期性。来自国信证券分析师的邱伟、张剑锋指出,推动农产品牛市主要有三点因素:首先,全球农产品供应增加潜力有限。粮食的增长是基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目前来看,全球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并不乐观,发达国家由于开发已经非常充分,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非常有限,而新兴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其次,农产品的能源属性促进需求增长。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油价高涨使得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替代能源兴起,由此拉动了农产品需求的显著增长。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耗尽及每桶破百美元的高油价,让世界不得不探索生物能源、绿色能源等新型能源,而农产品的能源化正为解决能源危机找到了捷径。据报道,全球燃料酒精产量在2002年后出现了“井喷”,以美国为例,燃料酒精产量以超常速度增长,并于2006年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大酒精生产国。2007年美国为生产1800万吨燃料酒精消耗了玉米5400万吨,占其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0%,预计今年酒精用玉米将达8400万吨。而给予燃料酒精生产商、加油站及消费者各种税收、补贴优惠的美国,还在2007年底由布什总统签署新《能源法》,将2022年生物燃料目标预定为1.23亿吨。
最后,生物质能源紧俏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生物质能源的兴起,使传统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的国内需求扩大,减少了出口量,使得国际市场价格上升。而生物质能源作物收益较高,使得农民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产,使得竞争作物的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涨,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
而从基本面分析,此次农业股集体发作主要是基于我国农业行业宏观基本面已经趋于向好。其中联合证券的观点就很具有代表性:08年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十个1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确保08年农产品有效供给,该文件明显对农业板块基本面构成实质性利好。与此观点相同,中信证券也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中上游各子行业景气以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子行业景气都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将步入上升通道:以生物能源为首的工业需求将拉动粮食消费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带动粮食的食用和饲用消费持续增长,导致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偏紧;而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费用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国内向农业倾斜的政策也都导致需求及成本的持续上涨。因此,从长远来看,农产品持续上涨的根基牢固,农业生产形势也持续向好。三元顾问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国内农产品价格正处于长期大牛市的开端,农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国内国际流动性泛滥,国内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平衡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当今大农业之繁荣局面,与政府的支持、引导甚至调控作用密不可分。受益于此,该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环当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既体现在对粮食生产大局的保障和支持,也表现于对市场波动的平抑与调控。一个最新的例证是:农业部近日出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强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新能源,要保障口粮供应并注重规避能源市场风险。该政策导向仍将对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高景气未必高收益 农业股高价之惑
尽管市场分析人士对农产品未来将进入长期牛市这一看法达成一致,但多家机构分析农产品涨价对各子行业的成本压力和收入增长影响程度不一,会使它们的景气程度出现分化,农业牛市并不会惠及所有的行业,更不会出现农业股都是金股的情况。
来自上海证券的农业行业首席分析师郭昌盛就认为,“多数个股股价仍被偏高估。虽然农林牧渔类股票的涨势在2月份有所放缓,但仍未回到合理区。”他认为,该板块月度涨幅和换手率分别较市场水平高出9.5个和33.3个百分点!同样,食品业、酿酒业的走势虽基本与大盘同步,但股价水平仍偏高。个股除了上月已大幅领涨的中粮屯河、冠农股份、新农开发、新赛股份、敦煌种业等继续超涨外,糖类股以南宁糖业为首的个股也大幅领涨。与其余大多数同类股有所不同,上述个股涨幅过多,目前价格适中或仅略有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同类股则完全没有投资吸引力。
联合证券在谈到该问题时观点更为明确,联合证券认为农业行业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明显,而各行业的景气程度影响也大不一样。在选择机会时投资者应该区分对待。可以关注以下三类公司:1)拥有稀缺性土地、海洋、林木资源的种养殖业;2)受下游行业景气程度上升带动,需求量和价格同步提升的农业服务业;3)具有强大成本转嫁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业板块今年以来上涨近30%。农林牧渔板块的48只成份股中,今年以来处于上涨状态的有38只,占80,其中涨幅在50%以上的有10只,资金流入明显,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达1000点。于是我们有投资者不禁有这样的疑问,如今的农业股是否还会上涨,还有多大空间?是否可以“好高骛远”?
但我们在整理了大多数机构的观点后发现,虽然行业被长期看好但多数机构并不愿意给予农业行业过高估值,认为短期农业板块很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定价原则;定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现状
目前,国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体系和方法。有的国家制定了适用部分用户的充换电服务收费政策,比如,美国PG&E、SDG&E和SCE等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制定了不同的分时电价方案,为用户提供多种价格选择;有的国家在示范推广阶段实行免费,比如日本。国内某些城市也实行了收费试点,但缺乏统一合理的定价依据,比如:深圳、武汉、宿迁等仅按照一般工商业电价收取电度电费;杭州对于租用国网标准电池的客户采用按里程收费,对于自购汽车电池客户实行按充电度数收费,价格标准根据成本加收益方法测算。针对这种现象,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的构建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价格为充换电设施向用户提供充电和换电服务的价格。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应反映电动汽车充换电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用户多元化要求,根据充、换电方式,不同车型及用电能耗水平制定。具体来说,换电价格和充电价格可以根据车型分别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类;其中乘用车充电价格还可根据充电方式分为直流和交流充电,商用车采用直流充电,根据充电速度可分为快充和慢充。
三、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原则分析
1.有利于产业推广。电动汽车属于新生行业,用户的参与程度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充换电服务价格决定着充电运营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到初期具有技术不稳定性,网络发展不完善使得用户使用便利程度也较低,为吸引用户,充换电服务费用不应高于燃油汽车油耗费用。
2.促进提高电网使用效率。价格信号应鼓励用户在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低时充电(例如在非高峰用电时段),以避免对电网产生不利影响,并减少由于高峰充电导致的扩容要求。
3.与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市场发展不同阶段,技术经济特性差别较大,充换电服务价格应根据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进行调整。
4.相对稳定。目前充电价格的调整应当兼顾社会承受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免造成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冲击。
5.兼顾公共服务政策。目前电动汽车主要用于公共交通和公务用车等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职能,因此,充电价格的制定还需要兼顾公共服务政策的原则。
6.简单、具有可操作性。充电价格定价过程中,越精细、复杂的电价体系,其需要的计量等方面的操作成本投入越高,因此,价格定价不宜太复杂,且应为用户提供可选择权利。
四、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方法研究
成本加收益定价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定价方法,根据电动汽车的能耗特性也可考虑参考燃油汽车的能耗费用对充换电服务进行定价(称作“替代能源法”)。本文主要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替代能源定价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换电汽车与燃油或燃气汽车都具有能量补给即时完成、且能耗效用一致的特点,换电服务价格按同类型燃油或燃气汽车能耗费用的一定比例确定;充电服务价格根据同类型电动汽车换电价格扣减电池成本后求得。为引导有序充电,充电服务价格可采用峰谷分时电价。
成本加收益定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充换电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根据车型(分电池容量)和充电方式制定,采用经营期方法确定收回成本情况下应向各类车辆收取的充电和换电服务价格;企业经营亏损部分通过争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补偿。为引导有序充电,充电服务价格也可采用峰谷分时电价。
将替代能源定价法与成本加收益定价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1.从用户承受能力考虑,替代能源定价法更易被用户接受。充换电服务价格的制定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用户支付的服务费用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油耗费用,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市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由于目前充换电设施投资运营成本高,按成本加收益定价法制定的充换电服务价格必然高于同类型燃油汽车的油耗费用,这超出了电动汽车用户的承受能力,不易被用户接受。
2.从实施难度考虑,替代能源定价法可操作性强。充换电服务价格的制定与替代能源挂钩,只需要根据燃油汽车油耗费用推算电动汽车换电价格,在换电价格的基础上扣除电池成本推算充电价格,定价方法直观,实施难度小,容易操作;而采用成本定价,政府核价参数复杂多变,市场规模难以预计,价格稳定性差,实施难度大,操作复杂。
3.目前采用替代能源定价法,充换电设施运营面临亏损的风险。由于产业发展初期,充换电设施单位运营成本较高,比照燃油汽车油耗费用定价,还不能收回成本。要达到盈亏平衡,需要政府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如果政策出台不及时或执行不到位,充换电设施运营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五、结论和建议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价格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又要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并为用户提供多种收费选择,从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建议政府制定充换电服务价格时,依据充换电服务的技术经济特性,综合考虑充、换电方式,不同车型及用电能耗水平制定,构建系统的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切实满足用户的多元化要求。
在电动汽车发展初级阶段,充换电设施的服务价格制定宜采用替代能源定价法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发展成熟时,根据政府要求和市场变化选择合适的方法核定充换电价格,最终实现由市场竞争定价。
参考文献:
[1]彭鸿林,谭茂芹.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收费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04).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 供电营销 问题 监管能力
供电部门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供给机构,其良好运营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用电营销管理作为电力部门工作的核心,更关系着供电服务行业的当前建设及其未来发展。本文以供电企业当前在营销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如何促进供电企业的营销规范、强化供电监管能力展开论述。
一、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问题
当前,大多数供电企业职工的素质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需求,其主要表现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匮乏,还在于市场意识淡薄,对当前的市场竞争认识不足。职工素质问题是制约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源来自许多方面。例如职工对供电企业、对自身工作的看法。电力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且多年来我国的电力能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让许多电力企业职工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并将这种优越感一直保持到当前。而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氛围下,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
(二)电力营销处于被动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方面所投入的力度不足,甚至有些企业的营销部门常年都在坐等客户上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城市化建设力度,在一些配套设施已趋于成熟的一、二线城市,供电企业的竞争压力明显偏大;而在一些正处于建设初期或发展中的城市,电力企业对市场的依赖性最强。这直接导致了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并由此而造成供电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逐年缩减,为企业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
(三)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存在着误区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以最大限度扩大市场份额。而要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对用电市场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抓住每一个机遇,在确立目标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市场。然而,当前许多供电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误区,他们往往仅关注目标市场,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目标市场经营中来,而完全忽略潜在的,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小市场,从而错过许多机遇,间接推助了竞争对手的发展进度。
(四)电力营销管理对电能内涵的宣传力度不足
电是商品,用电必须缴费,窃电必须依法处理,对于广大用户而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电能用户对电是商品的意识不强,错误的认为供电部门仅是电能管理部门,电能是国家出资建设的,至于窃,或适当拖欠费用,则无关大局。笔者认为,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状况,这与电力企业的宣传力度有着重要关联。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用电营销工作,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误解,为企业带来电费风险。
二、规范用电营销管理,强化供电监管能力
(一)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人才作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当代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是对人才的竞争,要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这一视角来看,培养现有职工更符合供电企业的实际状况。
(二)注重开发农村市场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许多农村都发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契机,并且也是有效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究其原因,第一,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能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然而,这也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挑战。与其集中企业所有力量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不如抽调一部分人力用于拓展农村市场。第二,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用电市场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然而,其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在有些农村,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一些中型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城市回到家乡自主创业,这需要大量电力能源来支撑其发展需求。此外,随着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家用电器目前基本已全部进入到农村。然而,农民的消费观念却还没能完全转化,有些家用电器始终被闲置,而这就造成了设备闲置和投资的浪费。因此,当前供电企业应在竭力维持城市电力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抽调一部分人力尽快开发农村市场,加大市场的占据份额,从而换取更大的效益。
(三)主动出击,加大电力营销力度
供电企业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电力营销队伍,并用绩效制度来加强对职工的激励,使其能够主动出击,加大电力营销力度。对此,企业应从积极开展市场分析这一要点入手,让营销人员首先对当前的用电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如现有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用电市场饱和度及其发展潜力等等。其次,以解决自身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电力营销工作。如此,则能够改观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为保障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供电企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由市场竞争压力而带来的,而是由自身建设缺失所导致的。电力营销仅是供电企业整体运营中的一环,然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电力营销力度,确保占据能够维系自身生存的市场份额,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焦宇峰.发挥用电监察作用.促进供电企业营销管理[J]. 中国科技纵横,2012,(3):200-201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家具行业 外贸出口
在加入WTO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内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越来越多,家具出口更是额屡创新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置身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低碳、环保、节能更成为家具企业的常用关键词。我国的家具出口贸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提出前我国的家具出口贸易分析
1.出口总量分析
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中国家具出口几乎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率。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家具生产第六大国,占全球家具生产的7.9%;2004年中国家具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出口国。2006年中国家具出口额约为17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入世后,我国家具产业经过调整,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持续的木材资源供给和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中国家具出口形成高速增长的态势。
2.出口市场分析
我国家具出口贸易中,美国所占的份额最大,中国家具对美国的出口持续保持了年约30%的发展势头,几乎占美国全球进口家具总额的一半。例如,在美国木质厨房家具进口比例占63%,其中就有16%来自中国,4%来自意大利,3%来自德国。其次,香港地区是中国家具出口第二大市场,但其份额呈下降趋势。日本也在中国家具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份额在不断下降。英国、澳大利亚并不占据中国出口的主要位置,但已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低碳经济的提出对我国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
1.美国严控甲醛影响中国家具出口
作为占我国家具出口贸易份额最大的国家,在低碳经济提出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新的《复合木制品甲醛标准法案》以严格控制家具中的最大环保问题――甲醛。新的法案再次降低了在全美销售和批发的木制品甲醛释放量,其中对木制品原材料刨花板甲醛释放量从0.3ppm降至0.09ppm,硬木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从0.2ppm降至0.05ppm。
美国的新法案实施后,中国家具行业有30%~40%的出口企业将受影响,预计原材料综合成本增加5%~7%。随着美国越来越严格的家具法规出台,我国家具出口美国的数量将会减少,一部分达不到美国要求的家具企业可能会退出美国市场。
2. 中国家具出口欧盟障碍多
推行低碳经济后,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家具业成为了在欧盟市场受挫的行业。欧盟《原产国标签法》已对中国家具出口企业产生了影响。该法要求进口到欧盟市场的木制品必须获得FSC “身份证”,即证明生产企业采购的木材产自合法开发的森林。由于一些中国企业从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口原木和木材产品中不少供应国都存在非法采伐问题,因此欧洲原木“身份证”要求可能会使一些家具企业与订单失之交臂。
中国出口欧盟的家具数量占中国全球家具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规定的出台将使30%左右的木制品出口企业难以进入欧盟市场。
三、低碳经济催生“低碳家具”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当“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的前沿概念逐渐走进寻常百姓视野的时候,“低碳”这个词已无法逃避地将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理念和目标,甚至成为强制性的指标。
2.低碳家具的内涵
低碳家具是指家具自身具有碳汇能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低,产品品质好,使用寿命比较长,废弃后易于回收利用等。
应用节能环保型技术材料是实现低碳家具的首要措施。美国纽约国家实验的研究证明:木材是相对绿色环保的家具材料。在与其他材料的几个指标的比较上,木材能量消耗较低、温室效应较小、空气污染指数较少、水污染指数较少、固体废料数量较少、生态资源的使用较少。不难看出,木结构相对于金属等其他家具材料的一些绝对环保优势。在所有材料中,木材仍然是首选的环保材料。
除木材之外,竹材,藤,麻,水草,玉米皮,秸秆等其他天然材料也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和技术处理应用到家具上的,并且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我们人类身体的危害。蜂窝纸芯、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等也正被广泛地应用到低碳家具中。
综上所述,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我国的家具产业必须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创新,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低碳家具原材料的应用以及家具制造工艺的创新等途径,减少生产周期、节约能源损耗,以此达成循环低碳的生活目标, 使我国的家具出口实现复兴。
参考文献:
[1]瞿积亭刘东:中国家具产业比较优势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3(3):51-52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竞争 市场导向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起到了绝对支撑作用,煤企也迎来它的黄金发展期。对于中国能源结构来说,煤炭是中国工业崛起的“燃料”。但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转型、环保要求的提高及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冲击,煤炭企业昔日的风光逐渐褪色。风能、水能、太阳光伏、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将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然而,能源结构调整必然会经历阵痛。事实上,煤炭作为重要的资源性产品,鼓励进口是中国做出的战略选择,2008年中国取消了煤炭的进口关税,目前仅收取增值税和港口费用。作为电企代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非常鼓励电企使用低价进口煤。新能源的广泛利用、进口煤的冲击,使得煤炭企业就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进行生产、销售。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很快,煤炭产量也迅猛增加,已经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有关煤炭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落实,煤炭产品的流通逐步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煤炭运销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相应的改革。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运销管理工作,更好的发挥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流通市场,提高煤炭工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煤炭行业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煤炭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煤炭运销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煤炭运销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煤炭运销管理一直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对煤炭企业产品的运输、销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层层按计划指令进行运作。这种管理体制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很好的保障了煤炭的供应,然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体制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种体制的弊端主要在于政企不分,煤企本身既是煤炭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又是煤炭产品的销售管理者,易滋生行业不正之风,同时也会造成政令不畅。
当前煤炭企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需求而言,目前在煤炭供给方面并没有大幅增加,每年的新增产能也保持着一个平稳的速度,但是煤炭的降幅很厉害,加之进口煤的挤压,都加剧了煤炭的产能过剩。有研究机构此前做过一个研究模型,一般情况下将3亿吨作为煤炭社会库存的标准,如果小于2亿吨或1.5吨,表明煤炭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大于3亿吨,基本上可以将市场定义为生产过剩、供大于求。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国煤炭产能已经达到39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全国现有煤矿和在建煤矿总产能超前问题比较严重,根据测算,2013年煤炭产能可能达到46.3亿吨,如果产能全部释放,将有约5亿吨的剩余。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煤炭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市场主体不成熟,煤炭行业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煤炭流通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如今,煤炭行业正面临着生产总量高、进口总量高、社会库存总量高的“三高”局面。煤炭企业之间压价竞争、让利促销、相互残杀,甚至个别企业或个人使用一些违法促销手段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煤炭流通秩序,并加速煤炭生产秩序的恶化,造成煤炭产品的大量积压,煤炭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愈发困难,煤炭行业全面亏损的局面得不到有效改善,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各项相关措施得不到落实,企业短期行为和自身利益行为严重,缺乏规模或整体效益。
二、如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运销管理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定产量。煤炭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市场的竞争。煤炭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为煤炭销售开辟道路。要以精准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为标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趋势,定期调研周边市场、省内外市场及国外市场的情况,及时掌握信息变化。此外还要在业内及时交流信息、研究对策、协调产销,根据市场波动情况,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要以准备把握市场为目标,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用户需求,结合企业运输与资源实际,提高供货总量,并利用技术交流等方式,持续优化市场布局,优化用户结构。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销售成本、市场竞争情况等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始终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抓好煤炭运销管理,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市场导向是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营销新观念。相对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旧观念而言,其核心是事事处处以得到顾客的满意为目标,从而扩大销售,获取最大利润。以产品为龙头,以区域和铁路运力为前提,以利益为纽带,以规范市场行为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销售联合,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
(三)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加快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依法整顿煤炭流通秩序,建立和完善煤炭市场体系,规范竞争手段,加强管理监督。对国有煤炭企业应尽快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关系,使煤炭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对煤炭企业的多种经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以解决目前煤炭企业多种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发展速度慢等问题。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体系。应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从企业设立、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以及责任和义务等,到政府的行为、职能、管理手段以及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运作规则等,都应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对违法和不遵守合同事项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以维护法律尊严,使企业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运行井然有序。
(四)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开拓新的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其优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如电子商务能够大大提高商务活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周转和管理成本。电子商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生产、批发、零售及进、销、调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实现了少投入、低成本、低库存、高效率。进出口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厂商限制,广泛浏览,多方比较,模拟使用,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营销产品,实现利益最大化。
(五)变革生产方式,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煤炭企业的,煤质问题,是关系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持续发展、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一件大事。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一流的技术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打造自身品牌。为此,企业应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强化质量意识,重视品牌价值。以质量为根本,实施“品牌营销”战略。要高度重视商品煤质量管理,及时掌握质量的变化趋势,强化工序质量管理,对筛分、破碎、浮选、离心机和产品脱水等工序严格把关。加强工艺管理,严格洗煤操作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保证精煤的灰分、水分、硫分等质量指标的完成。加强对出厂煤质量的管理,及时准确提供化验数据,确保合格率。
(六)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科学调控煤炭产量,合理控制产能,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在煤炭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也遇到一个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好时机,应该淘汰一些产能低、效率低的煤矿,促进煤炭资源整合。同时,企业既要重视顾客的需求,也要重视竞争者,力求在顾客需求与竞争者之间求得一种平衡的营销观念,称为“市场导向”,其核心是从用户需要出发。坚持市场导向,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始终从实现客户需求出发,把握消费者的脉搏,把立足点放在产品“卖出去”上。美国全国工业协会曾对新产品开发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除技术因素(成本过大或质量问题)外,更主要是研究开发与市场脱节或由市场销售原因造成,共占63%,其中一半是市场分析不当所致。
总之,企业经营,仅仅坚持市场导向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导向市场。所谓导向市场,简单来说就是要善于在“无中生有”地开发出新的产品后,通过科学营销,使消费者认识产品,进而接受和喜爱产品,由此引导市场。坚持市场导向与导向市场的结合,是面向新的经济时代的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法宝,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努力赢得企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