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5-01
慢性肝病患者可以并发各种并发症,如肝病性糖尿病、肝性脑病、肝病性骨质疏松等各种并发症。本临床分析是对2011年5月――2013年4月两年间,本院住院的159名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骨质疏松症(Oste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随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1]。随着慢性肝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慢性肝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发生压缩性骨折、桡骨或是股骨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成为了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因此,正确认识、积极预防慢性肝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1 资 料
本文159例为2011年5月――2013年4月两年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患者77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26岁,平均52.6岁。肝病临床诊断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上海会议制订的标准。骨质疏松症符合199年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并颁布的英国Kanis等提出的骨质疏松的骨密度诊断标准。
2 方 法
分析慢性肝病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
3 临床判定标准
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正常组(T-score值在1SD),骨量减少组(T-score值低于1-2.5SD)及骨质疏松组(T-score值低于2.5SD)。
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包,采用相关分析、R×C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方法,α=0.05。
5 结 果
不同年龄的男、女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病情况各不相同。并且与肝功能分级也有不同相关性,见表1、表2、表3。
6 讨 论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慢性肝病患者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女性(58.4%)高于男性(40.2%),肝功能C级患者发病率最高。考虑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为:慢性肝病患者体内影响骨代谢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紊乱[2],可共同促进破骨细胞形成,诱发骨吸收,影响正常骨重建,IGF-1是主要在肝脏合成的骨形成强刺激因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1、IL-6、TNF-α明显升高,IGF-1明显降低,均可引起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3]。本实验结果也与正常人群中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相符合。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上升,绝经女性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上诉因素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伟,陈安民.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2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3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居民中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培训效果。方法:通过讲课前作高血压慢病常识问卷,讲课后再次作高血压慢病常识问卷,对两次问卷分数进行分析。结果:讲课前答卷分数最低0分,最高66分,平均36分;讲课后最低28分,最高90分,平均74分,高血压常识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P<0.01)。结论:目前社区中老年居民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知识了解掌握普片不足,通过社区多媒体教学宣传慢性病健康常识,可以大大提高中老年居民健康意识,对于慢性病以及并发症的一级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我国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骨质疏松症为主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仅2003年就达到1 209.42亿元.Health Psycho,1995,14(1):56.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4
[关键词] 补益脾肾方;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27-03
老龄化社会已经渐渐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将使我们步入老年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据统计2012年老年慢病确诊患者2.6亿[《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报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长期困扰老年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单一,需要多种补充治疗方法。补益脾肾方为本院名老中医协定方,用于治疗老年OP患者已有20余年,有确切的效果,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其对OP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4年7月在临床工作中随机选住院或门诊老年OP患者8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65~8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全身无力,疼痛以腰背部明显,同时疼痛可日益加重,易发生骨折;②脊椎常有后突畸形;③X线表现:骨质(脊椎、骨盆、股骨上端为主)普遍稀疏;④骨密度检测可阳性;⑤影响骨代谢药物(维生素D、雌激素、钙制剂、双膦酸盐等)近3个月未使用;⑥无重要脏器疾病;⑦中医证候表现为腰脊疼痛,酸软少力,不能持重,目眩,舌质偏红或淡[1-2]。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阳性药组4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补益脾肾方,组成为制首乌12 g、山药12 g、制山萸肉12 g、鹿角胶15 g、枸杞子6 g、熟地12 g、补骨脂15 g、甘草3 g、菟丝子30 g、杜仲18 g、怀牛膝18 g、羊藿9 g、炒白术15 g,口服,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个月。加服钙剂(美国惠氏-百宫制药生产的碳酸钙D3片),1次/d,600 mg;阳性药组:仅口服碳酸钙D3片600 mg,1次/d,连续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测量骨密度[3];检查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标准拟定。临床控制: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0级者;显著进步: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I级者;进步:疼痛有所减轻,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Ⅱ级者;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Ⅲ级者。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的比较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骨密度显著提高(P0.05)(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阳性药组的26.8%(P
3 讨论
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4]。我国受OP影响的人群大约已有1亿人,45岁以上的人口男性比例接近4∶1,也就是OP在4名男性中就有1名被其影响,女性发病率更高,最近有研究表明,近60岁以上老人已接近1.5亿,是OP的高危人群,发生率为60%左右,伴有骨折并发症的患者已经达到12%。欧洲可能有6900万50岁以上人群患OP,数字还在向上攀升,其中妇女中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为每年11/1000[5],在美国女性也易于发生此病,估计有800万名妇女患有OP。OP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OP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共同列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而原发性O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之中,多种原因均会促进OP的发生。治疗方法不多,主要为钙剂、维生素D类等,需要多种补充治疗方案[6-8]。
补益脾肾方为本院名老中医协定方,认为肾虚脾弱是引起OP的主要病机[9]。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精血不足则髓之生化乏源,不能滋养骨骼,骨之失养会导致骨骼脆弱无力[10],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酸软、疼痛、双下肢乏力、关节酸痛等,且患者较易发生骨折,脾虚也被认为是老年性OP发病的内因之一。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能将水谷化为精微滋养全身百脉,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吸收水谷才能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营养五脏六腑以及筋肉、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理过程。反之,若脾胃虚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衰退,则会使气血生化不足。治疗原则重在调补脾、肾两脏,效果明显[11-13]。本研究发现补益脾肾方联合碳酸钙D3片治疗后腰椎骨密度在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而单纯使用钙剂治疗骨密度的改变及止痛疗效均不明显,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可能需要长期治疗,中医症状改善明显,有望成为OP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谢雁鸣,朱芸茵,葛继荣,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38-44.
[3] 谢雁鸣,宇文亚,董福慧,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摘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86-1890.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5] European Prospective Osteoporosis Study (EPOS) Group,Felsenberg D,Silman AJ,et al.Incid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Europe: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Osteoporosis Study(EPOS)[J].J Bone Miner Res,2002,17(4):716-724.
[6] 罗树君,曾荣,胡资兵.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15.
[7] 罗小勤,廖保中.红花注射液联合鲑鱼降钙素对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2):56-57.
[8] 郭杨,马勇.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处方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88-191.
[9] 王新祥,张允岭,黄启福.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2):1119-1123.
[10] 金珉廷,郑洪新.中医肾藏精生髓主骨理论与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35-36.
[11] 盛彤,谢培凤,王新祥.骨质疏松症中医脾虚病机认识的现代医学基础[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509-513.
[12] 盛彤,谢培凤,王新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论治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22-1926.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结构退变、破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较易引起骨折的骨代谢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笔者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6例,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4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58岁;病程最长者13年,最短者3年。伴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上述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甘草各9g,炒杜仲、牛膝、白芍、白茯苓各15g,山药、丹皮、泽泻、山萸肉、狗脊、当归、川芎各10g,米仁30g,独活12g。肾精亏虚者,酌加鹿角胶、补骨脂、枸杞子、制川断、仙灵脾、仙茅、菟丝子、骨碎补;气血亏虚者,酌加党参、黄芪、白术、丹参;疼痛较甚者,酌加制元胡、制没药、鸡血藤;自汗者,酌加龙骨;阴虚火旺者,酌加知母、黄柏。每日1剂,水煎350ml,分2次服用,连服3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5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腰背疼痛、手足痛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或者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骨密度(BMD)测定上升,X线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有效:治疗后腰背疼痛、手足痛等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仍有腰背、下肢麻痛感,但日常生活能自理,骨密度(BMD)测定改善,X线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不明显;无效:超过3个疗程临床症状无好转或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经上述治疗后,46例中,11例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96%。
3.3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变化比较:详见表1。
4、体会
骨质疏松慢性病范文6
专家提醒:中老年妇女别忘补钙
文/田家英
有很多中年后的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心存疑虑:骨头不痛、没有骨折、腰背笔直,怎么会有骨质疏松呢?原来,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失去了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骨质流失增加,导致骨量丢失或骨质疏松,继而骨骼疼痛、驼背、身高缩短甚至骨折。
没有上述症状不等于没有骨质疏松症。事实是,大多数骨质疏松症妇女没有不适表现,由于其他疾患就诊时,医生建议做骨密度检查而发现的。得不到及时诊治的骨质疏松症,可谓中老年妇女骨骼健康的隐形杀手。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不多,目前医保可报销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二磷酸盐类、降钙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虽然这些都是抗骨吸收药物,但作用机理各异,适应症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到骨质疏松症专科看病。
维生素D和钙剂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钙水平,是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药物。况且中老年妇女一般情况下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终身补钙,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一种价廉物美的钙剂是很重要的。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和适当锻炼。如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营养素也是骨骼所不可缺少的成分。老年人不宜进行高强度、力量性和速度性的活动,而且大多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慢性病,因而,步行和太极拳比较适合老年人。
链接
老年补钙应以食补为主
老年人要坚持喝鲜牛奶,因为牛奶里含钙量较高,晚上应加喝一杯牛奶,这样既能安神又能有效地补钙。此外,选择适当的钙营养剂补充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验证明,老年人每日三餐加服6粒珍珠钙胶囊(每餐2粒),可增补700毫克以上的离子钙,对老年抽筋、腰痛、手足乏力、高血压、肩周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服用方便。
女性外阴痒 莫忘查血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学博士 陆叶
女性朋友经常会有外阴瘙痒,此症可由多种疾病造成,比如外阴白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俗称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这种疾病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豆腐渣样或乳酪样白带,由真菌感染造成,而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约10%的非孕妇女和30%的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并不都会引起症状。只有当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时,念珠菌的繁殖就会引起炎症,一般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激素治疗者。
此外,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或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肥胖等因素,使会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容易导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一般经过正规治疗能很快治愈。如果该病频繁复发或久治不愈,又没有其它的诱因,一定要考虑是否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应该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查。如果患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只有去除了高血糖这个诱因,才能彻底治愈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消除外阴瘙痒症状。
女人生气易导致身体变化
上海心理咨询室
1、长色斑。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2、加速脑细胞衰老。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
3、胃溃疡。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中的血液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
4、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