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幼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本病又叫甘保罗病,主要感染幼鸡。患病鸡出现间歇性水泻,法氏囊肿大、损伤、肌肉出血,免疫力受严重影响。1.症状本病潜伏期很短,患病鸡2~3天出现症状,在鸡群中百先发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出现减食、打盹诸现象。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1)患病鸡排出白色水样或米汤样稀粪。(2)发病初期有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本病主要发生于4~6周龄的雏鸡。2.病变(1)法氏囊肿胀,囊内粘膜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并有奶油样或棕色的渗出物;严正者法氏囊外观呈紫黑色;病程稍长者法氏囊萎缩,无光泽。(2)胸肌、腿肌有条片状出血斑。(3)患病后期患鸡肾肿大,肾小管、输尿管充满白色的尿酸盐沉着。3.防治(1)免疫接种。首先在18~20日龄,30~35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两次免疫均使用中等毒力的弱毒疫苗。种鸡在120~140日龄再用油剂灭活苗肌肉注射1次。(2)中药"管囊散"等也有相当的效果。

二、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在雏鸡上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年蛋鸡感染本病后表现为产蛋量减少和畸形蛋、软壳蛋的比例增加。1.症状患病鸡精神萎顿、脱水、尿、粪液多,咳嗽、气喘有(口罗)音,眼湿润,鼻有分泌物,个别鸡可见窦肿胀。6周龄后或成年患病鸡的症状较轻。2.病变,肾肿大、小叶清楚、灰白色、表面呈摈榔状花纹。呼吸道型:在鼻道、眶下窦、气管和支气管中发生浆液性卡他性炎症或见有干酪性渗出物栓塞;产蛋鸡腹腔中有液状卵茧,输卵管的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3.防治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可接种疫苗以防再次发生。本病应在未发生前,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三、鸡痘鸡痘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皮肤型鸡痘的症状以皮肤(尤以头部皮肤为明显)的痘疹、结痂、脱落为特征。粘膜型鸡痘的症状,可引起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纤维蛋白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又称鸡白喉。有时这两种症状同时发生,称成混合型。另外,还有败血型鸡痘,不过非常少见。1.症状(1)皮肤型:首先在头部皮肤上,或腿、脚、泄殖腔孔和两翼内侧,见有灰色麸皮状覆盖物,并迅速变成小结节。小结节由灰色变为灰黄色,大的如豌豆,表面凸凹不平,并和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棕褐色的大结痴。(2)粘膜型:主要在口腔、咽喉粘膜发生纤维状坏死性炎症。先是生成一种黄白色小结节,以后小结节迅速扩大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白色豆腐渣样的假膜。患病鸡表现为采食困难,张口呼吸,体重减轻,生长不良。2.防治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用钢笔尖蘸取疫苗,刺神在翅膀内侧皮下。刺种后1周左右,可见刺种局部皮肤上产生绿豆大的小泡,以后结痂脱落,即为刺种成功。如果不发生反应,应重新刺种。

三、鸡白痢

病鸡表现精神萎靡,无食欲,羽毛松乱,缩颈呆立,有的出现呼吸困难,下痢或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眼睛肿胀、流泪,有粘液性分泌物。剖检病变主要是内脏实质器官充血、淤血和变性。常附有一层白色纤维素膜;脾脏肿大,呈紫红色;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混浊,常混有纤维性渗出物;腹膜发炎,膜腔内和肠系膜上附有纤维性渗出物。有些鸡关节肿胀,关节液浑浊,关节腔内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治疗:大肠杆菌对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要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土霉素、环丙沙星等。

四、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分析及治疗

临床症状是:贫血,鸡冠和肉髯苍白,排草绿色粪便,咳血、呼吸困难而死亡,雏鸡3~6周发病严重,死亡率可达20~80%,成年鸡死亡率低产蛋率下降。剖检病鸡可见肌肉苍白、出血,肝脾明显肿大,质脆易碎,血液稀薄、色淡;在胸肌、腿肌、心肌、肝脏等器官上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结节突出表面,严重时可见腹腔内有血凝块,外观鸡冠苍白,产蛋鸡见卵巢变形,卵泡破裂,有卵黄性腹膜炎病变。定期消毒和喷洒一些杀灭昆虫的药物,消灭中间宿主,在白冠病流行季节对鸡舍内外定期喷洒杀虫剂,如用0.01%的敌百虫或溴氰菊脂等,禽舍门窗也可考虑用细网眼纱窗封闭,以防库蠓飞入鸡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按50~100毫克/千克饲料,并按说明用量配合维生素K3混合饮水,连用3~5天,间隔3天后,药量减半后再连用5~10天即可。

参考文献:

[1]盛蕴纯..鸡白细胞原虫病[J].中国家禽.1984年02期.

[2]陈培义.张嘉栋.宋亚勤.王庆轩.马密全..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与防制[J].现代畜牧兽医.1985年05期.

[3]危粹凡.谭绍才.胡志能.贵州鸡体初见的住白虫病[J].贵州畜牧兽医.1983年01期.

[4]陈羔献.国内禽病研究动态简介[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2期.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16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41-01

反复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我国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解决的儿科主要疾病之一。大部分较轻的病例都在门诊治疗,而较少一部分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需要住院治疗,现就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住院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1.1一般资料:4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1987年4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男24例,女18例,其中1-3岁29例,3-8岁13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下呼吸道感染25发热29例(39.5℃4例)。

1.2治疗方法:入院后给予利巴韦林针10mg/kg.d,胸腺肽1-2mg/kg.d并补充维生素,咳嗽痰多者加用氨溴索、雾化等。伴发热者给予解热药物降温等常规治疗。治疗3天,有28例好转者巩固治疗。14例好转不明显加用青霉素、头孢唑林、阿奇霉素等药物治疗。均给予口服鱼油10-15ml/天,(每升含维生素A.30ug,维生素D.13.5ug治愈最短时间4天,治愈最长时间12天,出院后给予口服左旋咪唑25mg/d,服3天,停4天,连用3月。嘱其多吃乳类、蛋类或动物内脏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或口服鱼油10~15ml/天,二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于出院后3月、6月、月12回访,记录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及每次发作情况。显效:6个月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发生呼吸道感染1次;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或呼吸道感染次数未减少但每次感染的病情减轻;无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每次病情无变化。结果:42例病人,显效23例,占54.76%;有效17例,占40.5%;无效2例,占4.76%。总有效率占95%。

2.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不仅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与小儿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呼吸道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时期呼吸道管腔狭窄,呼吸道粘膜比较柔嫩。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婴幼儿辅T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特别是合并严重感染时。分泌型IgA、IgG含量低容易感染各种病原菌。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感染,如: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增加机体的免疫力,通过自身产生抗体而消灭病原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当人体感染病毒后,特别是严重感染时,T淋巴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2]。容易合并细菌、支原体等病原菌感染。胸腺肽有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作用[2]。适合住院病人尤其是病情较重者。左旋咪唑能作用于T淋巴细胞,刺激前T淋巴的细胞分化为成熟T淋巴细胞,能将降低了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左旋咪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适合病人出院后服用,能起到防病目的。维生素A是人体的一种辅酶,对上皮细胞膜起稳定作用,对维持上皮细胞形态稳定及功能健全有一定作用,据报道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处在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状态,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这是由于维生素A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缺乏。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几乎都会有服用抗生素的病史,易造成菌群紊乱合并肠炎、腹泻、影响vitA的吸收。另外感染病毒感染后维生素A的消耗增加。维生素A缺乏时呼吸道粘膜干燥,纤毛减少,严重者萎缩,抗病能力下降,上皮细胞被破坏后修复缓慢,容易再次感染,但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大量服用易中毒,应当注意。对于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儿,应积极查找病因,如免疫缺陷,佝偻病、营养不良、先心病、过度肥胖等。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衣着,环境的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新鲜。饮食上多食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力。

参考文献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b)-014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ethods 80 case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treated with COP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2.5%),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4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冰三根汤;灌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可达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1],而发热是其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9℃~40℃,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2007年6—12月我院儿科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124例住院患儿应用冰三根汤灌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2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4例均为1~7岁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均有发热,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肿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其中惊厥8例。按常规给124例患儿进行血常规和胸部听诊检查,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93例,白细胞增高者31例,胸部体征阴性,符合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31例,女31例。两组资料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制作 用鱼腥草、白茅根、芦根各30g,先在冷水中浸泡15~20min,再用大火煮沸,最后用文火煮10~20min,煎制成200ml三根汤药液,置于2℃~8℃冰箱内保存。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病毒唑和青霉素治疗,治疗组6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冰三根汤灌肠治疗。用量:1~3岁患儿,每次50ml,4~7岁患儿每次100ml,均为每日2次。操作:灌肠前嘱患儿排空大小便,根据患儿年龄将所需药液加入灌肠筒内,连接10号一次性灌肠管,经、直肠把药液直接送入结肠,抬高臀部10cm,保留30min。

1.3 疗效评价 用药72h观察疗效,显效:24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体温在72h内降至正常,上述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无效:用药72h体温不下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2]。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经χ2检验,χ2=6.38, P

2.2 不良反应 2例患儿灌肠后出现腹泻,停止后自愈,其余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感染。而发热是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其发热多属风热感冒,小儿脏腑娇嫩,毒热炽盛,热扰肝经,出现一时性惊厥[3]。鱼腥草,又名侧耳根,中药上称为“药草之王”,性微寒、味辛,富含各种抗病毒、抗菌成分,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药效研究已证实,鱼腥草可促进外周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中溶菌酶的活力,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应[4];鱼腥草还对多种病毒和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灭活和抑制作用;通过肠道直接给药,能直接吸收,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功能;芦根 ,性味甘、寒,能清热生津止呕,具有很好的预防感冒及降温的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作用,研究证实它亦有抗菌、抗病毒及中和毒素的功能。三昧药结合,可对抗病毒、毒素及高热,具有相互协同作用。煎好的三根汤凉后保存于2℃~8℃冰箱中,制成冰三根汤。使用时经肠道灌入,直接与肠道接触,易于吸收,可很快达到散热、抗感染作用,有利于快速控制症状、缩短病程。本实验证实,冰三根汤灌肠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作用快、疗效好,能很快控制发热,减轻症状,减少患儿的痛苦,避免了病毒进一步繁殖而引起的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同时由于灌肠易于操作,无毒副作用,避免了服药、输液带来的痛苦,且安全、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2 姚静婵,胡国华,胡春英.穿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743-1744.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5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96—01

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呼吸衰竭患者并不需要机械通气,但有20%-60%【1】COPD患者,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恶化,确需机械通气才能度过危险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诊疗技术,在选择性病例或呼吸衰竭情况下应用,对呼吸系统的诊断、治疗及呼吸功能的维持均有重要意义【2】,,本文回顾我院呼吸科2006-2010年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47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的资料,比较经口插管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插管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中,男性25例子,女性2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3.5+12.3)岁,均有慢支气管炎病史5-30年,平均(16.4+9.7)年,给合影像学资料,均符合2007年修订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疗指南【3】,诊断标准,因病情急性加重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入住呼吸科。入院时血气分析检查结果I型呼吸衰竭12例,II型呼吸衰竭35例,I型呼吸衰竭患者(吸入空气)PO2

1.2 治疗方法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29例)患者全部在ICU中心电监护及SaO2监测下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患者去枕平卧,检查鼻腔是否通畅、鼻中隔是否偏曲以及有无息肉等,选择插管的一侧鼻腔,用麻黄素收缩鼻甲,利多卡因表面麻醉鼻黏膜,选择内径为7.0-7.5mm(男性7.5mm,女性7.0mm)的气管导管,纤支镜及导管外壁以石蜡油涂抹,气管导管套于纤维支气管镜外,并由助手固定于纤维支气管镜近端,纤维支气管镜经鼻腔插入至声门上方,经活检孔注入2-4ml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如情况紧急或昏迷患者可不局部麻醉),于声门开放时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气管内,助于迅速将气管导管沿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气管,达隆突上方3cm左右,然后快速退镜,固定导管,连接呼吸机。病情允许时可在两侧主支气管取痰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并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痰液。气管操作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SaO2若低于80%即暂停,待SaO2升至90%以上再次操作。

经口气管插管18例,患者去枕平卧,如有义齿应取出,根据情况给予镇静剂或(和)肌松剂,如安定、吗啡、维库溴铵等,置入喉镜,显露声门,轻柔地将导管插入气管,拔出导管针芯,导管气囊充气,固定导管,连接呼吸机。

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同时给予有力的抗感染治疗,适当给予解痉、扩张支气管、化痰等对症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并加强气道湿化和人工气管的管理与维护。

1.3疗效评价

临床症状缓解,动脉血气分析PCO2

2 结果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总的成功率为74.4%(35/47),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治疗成功率为79.3%(23/29),经口气管插管治疗成功率66.6%(12/18)。由插管引起的损伤有:经鼻气管插管组鼻出血4例,慢性上颌窦炎发作1例;经口气管插管组心跳骤停3例,牙齿脱落1例。

3 讨论

有创人工机械通气是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缓解患者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使危重呼吸衰竭死亡率明显下降【4】,,借助人工气道能很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客观上起到了全身抗感染不能解决的问题,对肺部感染或不能主动排痰患者十分重要【3】,,,气管插管有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优缺点,以往多采用经口插管。神志清醒伴有慢性缺氧的患者,在置入喉镜和插管过程中咽喉反应明显,声门活跃,容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和明显的心血管反应,虽经表面麻醉仍然不能完全控制。COPD以老年患者居多,常伴有高血压计等心脑血管疾病,对缺氧和升压反应耐受差,而且病情反复发作,需要多次插管,更容易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及大出血的风险性;纤维支气管镜引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减少危重患者缺氧时间;由于病人耐受性好、创伤性小、痛苦轻,特别是清醒患者易于接受;在抢救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患者过程中,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是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于经口气管插管困难者,经鼻插管是唯一的选择;经鼻插管较经口插管易固定,不易脱出,便于口腔护理,留置时间较长,可达数周至数月,可以反复插管,患者依从性好,病情允许时可能过纤维支气管镜留取标本,提高细菌检出率,缩短抗菌素使用时间,同时肺泡灌洗可稀释痰液,刺激咳嗽,有利于痰液咳出和吸出【5】,。

分析显示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插管组治疗成功率高于经口插管组,并发症轻,而且少,是救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GROENEWEGEN KH,SCHOLS AMWJ,WOUTERS EFM.Mor-taligy and mortality-related factors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J].Chest,2003,124:459-467.

[2] 曾红,陆建芳,周宏伟.纤支镜在老年COPD呼吸衰竭治疗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3,9(4):51.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范文6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