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1

关键词:生态伦理;城市规划建设,实际应用

生态伦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保护城市景观方面在最大的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范,将生态伦理思想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这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性。下面我们就对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归还建设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规划思维层面——主客体修正

1、单一价值主体导致的规划主体偏向

目前我们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先进的理论思想应用到其中,这不仅使得城市规划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更具有全面性,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过,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也将价值学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利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来对城市规划的主客体结构进行确定。不过,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人们只采用单一价值主体分析的方法,那么人们的规划思维就会偏重于建设用地,而忽视了非建设用地的开发。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在对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对规划资源配置的利用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将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而非建设用地则成为了客体,这就导致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且人们也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大量的非建设用地进行征用,这就使得城市环境的质量大幅度的下降,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划主体的均衡

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归还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建筑用地过度开发的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不仅对城市环境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给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就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因此,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将建筑用地和非建筑用地都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这样不但维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还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将生态伦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应用到中,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其质量在得到有效提高的也同时,也保障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均视。

首先确定强制性的不准建设区域(即先确定非建设用地范围),构成城市发展的前提,初步定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落实城市建设用地。这种规划程序并不是将原规划主客体倒置,而是由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往往在开发建设浪潮中被忽视,所以必须优先保护这类用地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与非建设的均视。

(2)城市与农村均视。

笔者认为城市地区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是区域社会环境发展的战略重点,农村地区乡土植物与景观的保护是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保障,因此在规划编制中对农村和城市要一视同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研究。

二、 规划目标选择层面——多目标协调

1 目标类型分析

区域不同的发展目标选择反映了哲学层次上价值观的不同追求,对各级政府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三个方面的思考。从目前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和长远追求的目标分析,结合本文研究重点,以环境目标为基点,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重要的目标价值观选择图谱。图谱中分别以生态承载力、GDP总量和人口总量代表环境目标(E)、经济目标(G)和人口集聚目标(P)。

(1)模式一: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零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可能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相关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一个地区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即发展循环经济或者减少区域范围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模式转变比较困难,因此前者比后者实施起来更有难度;如果想在生态承载力不变前提下,实现人口集聚,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2)模式二: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正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区域生态承载力上升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共存在六种组合图谱。根据六种图谱的变量情况和实现条件,假设现有人均资源消费缓慢增长条件下,如果想保持某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同步增长,可选择图谱三,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人口;如果想保持生态承载力和人口总量同步增长,可选择第五种图谱,即必须要迁出区域范围内部分产业。

(3)模式三: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图谱。环境目标负增长的价值观主要是指在生态承载力下降前提下,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变化关系和变化组合,表明区域在发展其经济目标和人口集聚目标时,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也说明了区域发展是建立在环境代价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共存在五种组合图谱。

2、目标选择——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

生态经济协调观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做到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共生。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发展主要基于经济动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造成了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协调观将力争改变这种现状。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理论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不过,从当前我国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对其应用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2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聚集,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商业类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与此相对的早期城市规划没有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虽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周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该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1 889年出版的西特(Camillo Sitte)的著作《DerStadte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rundsatzen(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尖锐的矛盾,一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主要有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提出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和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主张建立的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和主张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得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和美国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前者的主要思想是空间集中,即建筑要往高层发展提升人口密度,而后者认为大都市必将走向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

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设置学校及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在二战后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扩大,已经不限于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生活服务都可在小区内解决。

伊利尔・沙里宁(ElieISaarinen)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书,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他认为有机分散思想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可以把城市的紊乱状态变为有序状态。

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其代表是刘易斯・凯博(Lewis Keeble)于1952年出版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书,但是理性主义理论更多的关注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专注于细节而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20世纪60年代也兴起了对城市的设计和研究,其贡献就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1952年吉伯特(F.Gibberd)的《市镇设计》和1960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20世纪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开端是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罗尔斯(J.Rawls)、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卡斯泰尔斯(ManuelCastells)、约翰・弗雷德曼(John Friedman)。1962年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与雷纳(T.Reina)合著发表的《规划选址理论》和他于1965年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强调了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罗尔斯(J.Rawls)于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提到了论坛上。作为重要的新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

四、结论

综上就是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演变过程,在理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其主要特征有四个: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3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城市规划;城市安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内城市公共安全现状问题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说明,本论文将国内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

1.1理论基础方面的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前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基本出于安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有风险理论、城市灾害触发理论、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

所谓风险理论的运用可以概括成这样:由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十分复杂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人们根本无法合理地计算出未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概率风险估计不准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最基本的元素着手分析,对其进行组合,进行不确定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从而形成了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基本原理为核心、以模糊系统识别理论和方法为工具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理论和方法。风险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是偏弱的,因为想要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每种灾害事故都有一个共性,都是由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就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因此灾害事故的触发理论也成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灾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Engineering)、教育手段(Education)和管理手段(Enforcement)来预防和控制,即防止灾害事故的三E安全对策,也称为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

最近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进展:

(1)通过城市公共安全可靠性模型的研究,给出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预防为主思想体系的理论依据;

(2)通过分析城市灾害和事故(事件)及防治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城市灾害和事故的双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规律;

(3)提出把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分为“概念”系统和“实体”系统加以研究,前者可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后者着眼于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4)提出应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划,建立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建立整个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是所有相关理论最后用以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从目前的公共安全规划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以上谈到的安全科学方面的理论在起作用,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在规划实践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整个公共安全规划的工作流程我们可以看出:

(1)在城市基本情况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中,使用的是城市规划学科的工作方法,而大部分的基础资料可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发掘;

(2)在进行城市风险分析和危险区划分时运用的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原理;(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物质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都基于城市规划原理;

(4)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主要成果及形式是通过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语言来进行表达的。

所以说,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既不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之中照搬照抄,也不能完全抛弃现有的研究基础。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体系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而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三个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之上的。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策略与方法

1.纳入到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前身。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际编制工作已经展开,而规划层面的理论研究跟不上。目前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践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工作是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个短期跟风或者政绩行为。因此必须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工作。

1.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牵涉到的学科广泛,只有城市规划学科能够将相关理论加以综合。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就牵涉到很多专业,最后都是由城市规划专业加以综合,形成最终成果。所以就目前来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各相关专业中只有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最强,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依托,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快速发展。

2.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

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研究体系最先遇到的工作就是将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好,这是进行实践工作的基础。理想的情况理论融合的工作是相关专业同步进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空白区。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每个学科只专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将理论融合的任务交给城市规划专业,是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率的。城市规划专业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学科,城市规划专业负责完成规划编制的实践工作,因此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成果并加以综合。城市规划是理论的实践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城市规划的研究体系。

2.1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工作中吸收经验和教训,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归类,反馈给各相关专业,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处于实践的第一线,因此归纳总结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类反馈给相关专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2.2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城市规划专业为主导,在各相关专业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理论创新体系是衔接理论研究和规划技术标准之间的桥梁,而规划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理论的综合都是在城市规划专业的体系下完成的,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导。

3.体现城市规划学科的理念

这里说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先进理念的概念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先进思想,但是还并没有被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充分利用的部分。以下几个理念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密切相关,应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成果中加以体现。

3.1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理念

防灾公园的规划研究在我国是与地震灾害紧密相联的,唐山地震以后,众多的北京市民被疏散到普通公园进行避难,结果混乱不堪,带来了不良后果。从此以后,防灾公园的规划研究就引起了研究界的重视。

防灾公园与普通公园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能在灾害到来时更好地完成避灾要求,安全性更高,从以下几点我们能看出防灾公园的特殊之处:

①在选址上,防灾公园更为谨慎,不但要牵涉到避灾区域界定和避灾人口计算,还要在地质上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尤其是火灾、洪灾等)源。

②避灾公园需要更为开阔、平坦,易于搭建临时帐篷的场地。

③避灾公园在植被选择上有特殊要求,多选择耐火阻燃的阔叶植物。

3.2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规划理念

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规划研究是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研究同步开展的,在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前,关于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独立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内容可以供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借鉴。

结束语

当前, 中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法律体系也不尽完善, 因此, 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实施过程中, 还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法制化建设和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还要防止出现城市安全工程项目的盲目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明,李丽微.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探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3,32:4-6.

[2]孙明,朱天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综述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3,29:1-2.

[3]孙明,闫建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3,26:5-7.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4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进展

0.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以城市作为管理对象的城市规划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空间等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协调、相应的管理决策及管理规则的实施等需要靠有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也相应地促进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监控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使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及更及时的信息反馈、更规范的管理等成为可能。

提到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与简单的数据和未加分析的资料区分开来。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城市规划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辅助规划决策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和作用体现在:首先,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IS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和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如西方的宗地管理、分区法和公众参与等规划体制的转变和中国的“两证一书”制度的建立等,都对信息管理或者早期的资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程序;最后,信息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又大大地促进了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实践的发展。因此,本文分别从与信息管理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和管理实践等不同的层面,探讨信息化管理的新进展。

1.国内外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展

1.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转变影响下的信息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与其管理的体制和指导思想密切相关的,特定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技术发展背景,决定了管理的手段和管理的具体内容。以美国为例,其早期的规划是以局部改造更新、城市景观设计等物质性规划和改造行动为主,且建立在宗地管理的基础上,并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规划管理的资料主要涉及手工的规划图纸、各类基础设施资料和相关的管理规程等。随着一系列缺乏社会及经济因素考虑的物质性规划的推行,社区分异、社会不公、城市中心衰落等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了城市政府的关注。因此,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土地分区法。除了原先的一系列图纸资料之外,各类图则成为了另一类重要的规划资料,规划管理程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之后,城市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迈进,即除了物质性规划之外,规划还增加了对群众生活、城市建设、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等各类综合问题的关注,并开展了多项相关的规划活动。受规划内容和重点变化的影响,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大大地扩充了。相应的,各类来自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专项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规划管理的内容。在规划与市场的冲突下,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城市规划领域,使信息处理有了新的工具,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处理提供了平台,信息类型和形式日趋多元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 网络 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政府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和GIS/RS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参与的形式日渐多样,信息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流的组织方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同样,“两证一书”规划审批制度在国内的建立,决定了规划管理的信息流组织形式和信息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的界定和相关法规的制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划信息和资料的类型和管理的具体内容。

1.2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相关研究的进展

在相关理论与模型研究方面,从20世纪中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理论界主要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的数量化革命;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对“数量化”的反思,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交叉学科和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城市综合模型研究等几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模型和理论研究。根据笔者及有关同志对国内外1980年以来对与城市研究有关的主要期刊的检索和统计,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城市学界在信息化等新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且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学科的交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城市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涉及相关的信息化、赛柏地理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城市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的城市建模研究等。

其中,基于GIS的研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GIS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城市研究者的思路,推动了城市地理学向微观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与宏观的物质空间研究相结合,静态的城市现象描述与动态的演化模拟相结合,定性的分析、判断、总结与定量的归纳、解析、模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其中,与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相关的方向,包括:借助GIS模拟城市发展演变,从而理解其发展演变的动态性,揭示城市微观行为(如人的活动)与宏观结果(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利用GIS及数量建模方法,结合社会、经济分析进行研究等正成为城市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发展方向。

1.3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技术手段的革新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5

关键词:规划策划,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城市规划策划正是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理论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对规划实施和项目开发等问题进行反思、探索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规划策划与地产项目的营销策划在方法上有其共性,在核心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交织点”,但是在涉及的层面和内容上又不尽相同。规划策划正逐渐成为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规划工作探索的新领域。

1. 规划策划概述

城市规划策划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的近现代规划理论的发展分支之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竞争趋于激烈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规划策划是项目综合效益的可行性评价,其构架是以项目开发主体的根本需求为核心,与市场营销和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思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为基本工作方法。是对城市规划在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规划更为侧重的是政府计划的内容,更为强调的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控制与调控,包含了目标的确定,战略和政策规则的制定,资源的配置,任务的分配等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而城市规划策划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侧重的内容包括可行性评价、风险评估、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案评价等,是对城市规划内容的充实。

2. 在城市规划编制内容中引进规划策划的必要性

2.1对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反思

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内容由两个层面组成——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

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指导性原则和控制性参数,主要任务是提出近期、远期、远景各个时期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其最终成果是蓝图式的文本和总图。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充分论证”往往显得不充分,如:第一,定位重复,即在定位中对于城市的发展重点往往只是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而缺少对于资源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判断,出现临近城市在定位上存在着雷同与重复;第二,产业特色不清,在产业的发展方向上也存在着这种市场分析不足的现象,对于产业的发展态势、现有产业的生存能力预测缺乏;第三,造成资源浪费,城市之间为了争夺企业采用“低地租”、“零地租”等手段,导致园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只是短暂的“寻租行为”,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造成公共利益的流失。论文参考网。

详细规划直接涉及到城市局部地区的开发行为,是和实施操作层面紧密关联的规划层次,往往会涉及具体项目的建设,因此也是规划和操作矛盾最为突出的环节。由“目标到证明”进而以一张蓝图式的总平面作为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流于形式的“类似策划”的做法很难起到全面、深刻预测和认识问题的作用。这也造成了具体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量上的分析不足,规划目标和实际市场需求的错位,使得规划常常会因为未预测的困难而修改甚至推翻。

同时规划缺乏对于核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导致规划在实施层面的“流产”已经体现在了许多实际案例中。这里包含了两方面情况,第一是项目本身就缺乏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考虑,完全不具备可行性,例如厦门的PX项目[1]。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由于缺乏对于核心项目的策划研究导致原来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成果因为市场发展的需求而改变或推翻。论文参考网。

2.2规划策划是对城市规划的有效补充

规划中应针对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大型公共项目的开发、成本收益等问题通过资料搜集,统筹分析和论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政府或开发商也可以以此作为衡量项目社会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效益的评估可以避免市场预测不足以及个别利益主体的需求改变规划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公共利益的流失,最终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明文要求了“先规划后建设”,这不能不说是为维护规划的严肃和权威性所注入的强心剂,但是另一方面也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现有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多变性”,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方法与已有的规划编制内容相互补充和完善,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两方面的要求。

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下,要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而保证规划的权威性,无论在总体规划层面还是详细规划层面都应引进规划策划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规划策划注重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项目的具体实施(马文军,2005),如果说城市规划的成果是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的话需要有一个环节来落实其思想,作为思想与实施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规划编制中所需要探索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从规划策划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来看,它都可以作为弥补这个环节的有效手段,规划策划对于达成目标方案过程的关注有助于对规划实施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预测,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最小化,从而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另外规划策划成果所提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作为应对未来发展的“弹性空间”,保证决策者有“策”可“决”,从而改变过去一贯的规划蓝图式的成果。

其次,规划策划通过完善、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于规划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和预测有助于规划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项目造成的资金成本,项目融资渠道、未来收益来源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为规划师在自身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供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也给政府或开发商以更为明确的综合成本收益比较进行统筹评估,以此保证不会因为个别利益需要而改变规划的核心思想。论文参考网。

2.3小结

一直以来城市规划编制由于侧重于计划形式,其实效性为规划师们所反思,城市规划所提出的政策和最终的规划落实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城市规划最终理想形态的成果难以应对城市的复杂特征和市场的变化,许多凝聚了规划师心血的规划成果沦落为“墙上挂挂”的宣传品。针对当今城市规划实效性薄弱的问题引发了不少学者的思考(张兵,1998, 孙施文,2000,蒋峻涛,2007)。对于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政策和实施之间引进一个连接的环节始终是众说纷纭或者观点较为笼统。结合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规划策划的研究将是弥补这个环节的有效探索。策划对于规划的补充并不仅仅在于战略性的实施计划的补充,而更应该是在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判断上,形成一套效益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文军,城市开发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 陈玮,规划师与建设项目策划[J].规划师,2001(5)

[3] 马文军,全球化与大规模城市项目的规划策划[J].规划师,2006(11):13-15.

[4] 王续琨,策划 策划学 策划科学[J].软科学,2001(6):91-95.

[5] 翁经方,规划师与建设项口策划的探讨[J].规划师,2001(5).

[6] 孙施文,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实效—关于《城市规划实效论》的评论[J].规划师,2001(5):78-82.

[7] 蒋峻涛,规划为什么有时不好用—削弱城市规划实效的原因分析[J].2007(1):5-8.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区域规划;城市设计

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及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范围广,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工作环节。当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设计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四、 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