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修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修复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1

【关键词】数字图像;文物保护;虚拟修复;计算机技术

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目前,数字图像随处可见,随着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体被转化为数字图像,这些图像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创造与设计,最后在多种媒体上展示给人们。

同时,文物实体修复的研究和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产物,它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是人类研究自身文化进步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过历史的侵蚀,遗留下来的文物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完整的保留下来,很大一部分信息都会在历史的冲刷中丢失。文物修复贯穿整个文物的研究和交流,经过文物修复可以满足文物研究和保护的需求,也更能满足文物观赏上的视觉要求。文物修复和图像修复存在共性,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修复就是运用图像修复对文物进行还原。

当今世界,结合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将文物领域的修复通过计算机在电脑上实现虚拟修复。这一项应用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也将首先这一技术概念与意义,方式方法以及技术运用进行一些论述。

一、数字图像文物虚拟修复的概念和意义

“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就是针对文物数字图像损失和损坏的部分,利用现存的图像信息,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修补,其目的是恢复已有信息损的图像,使修补后的数字图像接近或者达到原图视觉效果”。[1]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保证被损毁的部分能够被完整的正确的修复,只能从人类心理这一角度进行完善,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文物领域,由于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出土时期的文物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物理或者化学上的反应,致使文物无法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物的缺失和不完整,极大的影响了文物的交流和欣赏。长期以来,文物的修复都是通过文物工作者手工操作进行,清洗、补色等方式对损毁的文物进行修复,尽力使文物能够以完整的效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富有经验的修复师经过手工操作,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力对实体进行处理,这种修复方式,文物修复结果一旦完成就基本无法再次修改,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修复美术作品一样,稍有疏忽,这些珍贵的文物丧失巨大的收藏价值,因而这种方式存在巨大的风险。

同时,修复师的个人素养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修复师对每一个文物在认知上肯定都会有一定的禅意,因此不同的修复师处理的结果也就会造成文物复原结果上的差异。因此,数字图像文物虚拟修复将极大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计算机这一强大的工具,对待修复的文物进行客观评估,对已经数字化的文物进行虚拟的修复,这样可以快速的提出文物修复处理办法,极大的缩短了文物修复的周期,很大程度上预防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的向人们展示文物的原本面貌。

二、数字图像修复在文物保护中的历史和方法

图像修复技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开始使用这一艺术方式,这一技艺为图像处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当时,人们的手法相对简单,为了已经丢失的或者笨哦损坏的美术作品得以还原,或者保持作品的整体效果,当时的艺术家门凭借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倾尽自己所学的各种技艺,来填补损坏的部分,使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恢复对象并不是数字图像,他们没有备份,没有撤销,一旦有所疏漏就会使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得到极大的损坏,限于技术水平的障碍,当时的这种操作具有极大的风险。

早期的图像修复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在针对实体的操作又是完全手工操作,因而来完成这项工作的人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分厂丰富的专业技术,才能保证原有的作品不至于得到致命的损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开展空间项目的时候,恶劣的成像环境,仪器巨大的振动,飞行器的不稳定使成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当时的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轻微的损坏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时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就应用而生。为此,美国和前苏联的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针对图像的还原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

“由于Internet网络的诞生,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的出现,使得数字照片的数量急剧增加,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软件能自动改进他们的照片”[2]。近几年随着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发展,一些成熟的技术也逐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文物信息缺失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像修复自身的特点,我们将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对文物的修复。

我们首先将运用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对文物进行基本的分类,完成对各类文物的采集,做成文物最原始的的数字图像。然后,对文物的数字图像中缺失部分进分来,针对不同的种类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来完成数字图像的修复。

接下来,我们将运用数字图像修复算法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实验,以其最大程度的还原文物原貌,找回文物所丢失的信息,使文物在交流中展现出最大的价值。最后我们还将对文物虚拟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讨论数字修复后的效果,以便更好的完成对文物实体的修复。

三、数字图像修复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古代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些物质材料的丰富性形成了现在复杂而多样的文物形态,金属、泥塑、纸质、木竹,不同的物质材料构成了不同的物质呈现方式,经过各种条件的损毁,不同的文物更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保存下来。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运用数字图像修复方式都可以完成对这些缺失文物的修复。我们可以将文物进行分类,再将缺失部分进行分类,从数字的角度对文物伤害的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

“一类是基于变分PDE(偏微分方程)模型的算法,这种模型对于破损尺度较小、图像内容有光线延伸的图像,修复效果好,而且修复效率高。另一类是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它是基于文理合成算法模型的延伸,对于大块丢失的图像修复效果自然”[3]。在文物修复中,当已经存在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判断缺失部分,不能够充分的判断出缺失部分的内容时,我们也不能认为的主观去完成这一部分的修复。计算机的虚拟修复就是如此,修复过程中,必须由人给计算机指示,标记处破损文物所需要修复的部位,对于不能判断的则不需要进行标记,这样就避免了计算机会错误的进行修复。

四、结语

数字图像技术是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一门前沿学科,在很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虽然技术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当前,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还并未非常完善,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进步的地方。

例如,文物修复时,文物修复后的效果图我们是看不到的,如果能够在修复前看到这一效果图,将会极大的促进文物修复师工作技能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前沿科技可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强化自己的功能,满足文物保护的各项需求,为人民呈现更具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参考文献

[1]王展.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展望[J].文博,2012(3).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2

2、进入命令提示符后,输入“sfc /scannow”并按下回车键,进行系统扫描了。

3、扫描结束后出现提示“windows 资源保护找到了损坏文件但无法修复其中某些文件”。

4、接着输入“findstr /C:[SR] Cannot repair member file %windir%logscbscbs.log >%userprofile%Desktopsfcdetails.txt”,按下回车键。

5、回到桌面发现生成了一个“sfcdetails.txt”文件。

6、双击打开它,查看无法修复的损坏文件的文件名。

7、在运行中输入“msconfig”点击确定进入系统配置,在“启动”选项卡中试试取消除所有的启动项,看看问题有没有解决。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3

【关键词】文物;保护;监督管理

一、文物的保护

想要对文物保护进行定义和内涵确定,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对文物保护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确定;其次,有关于文物保护所有的研究方法必须要熟识掌握;再次,对于文物保护研究的目的要有清楚的认识。文物 保护最终的目的则是如何将依存保存下来,并且利用起来。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人类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视,想要把文物古迹长期的保留下来。但是在文物保护的原则上,国内外学术界始终不能统一,在成了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某些时候还会有“保护性破坏”的现象出现。

1、文物保护的内容

文物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从物质的角度来讲,文物由诸多材料构成,所以文物属于物质范畴。所有物质都在内部进行着永无休止的运动,期间外因又会其作用,物质本身就会出现许多物理和化学上的性质变化,物质原 本的结构和性能也会发生改变,物质材料会逐渐老化、出现变质甚至发生毁灭,文物也包括其中。换句话说,文物保护就是对破坏文物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在保护文物的技术方面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标准。

2、文物保护科的方法

文物保护在过去的话,把工作的侧重点单放在了经验总结和技术修复上面,没有详细地对学科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所以现在一直在这方面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阻碍的作用。文物保护这一概念里,“保护” 这个词具有着双重含义:首先,要对环境 进行严格控制,这样就可以把因为环境因素而引发的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就文物自身材质来说,要采取一些人为手段,使文物保持稳定状态:再次,如果采用了上述方法都没有效果时,为了防止文物 继续老化变质,就很有必要对文物来进行修复处理,重新使其组成材料恢复稳定状态。所以,文物保护不仅是科学,更是技术,它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文物保存环境研究首先要对一点进行明确,文物保护学中的环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一切可以对文物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外界素,都可以归纳到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范围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任务是对各种途径,方式、规律展开研究,这样有利于合理措施的制定实施,把环境因素对文物 的影响降到最小值。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文物保护所讲的环境包括了一个很大的范围,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只是属于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文物保存环境研究中,有以下内容需要进行强调: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过程里,许多外界因素会对 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物材料的耐老化性能会逐渐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比如说,光辐射可能对任何遭受辐射的物品表面造成损害,表面对于文物来说是最重要的精华所在,但是也不可能我们把所有的文物都放到暗无天日的环境里进行保存,那么文物也就失去了利用和研究的价值。对文物进行保护的目的所在就是利用文物,如果不去利用,只是单纯保护,那么开展文物的保护工作,甚至于文物本身的存在都会失去意义。对于文物进行的利用一定要做到有效和合理。同所有事物都要面临客观规律一样,文物材料同样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就算是达到理想的保存状态,材料还是会逐渐发生自然老化。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的是,环境因素造成的老化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是完全相符的,材料 的老化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我们也并不是没有丝毫办法可言,在文物材料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些人为的主动措施来使老化的过程变缓,一定程度上对文物的使用时间进行延长。

(2)文物材料的研究外界环境因素给文物材料老化变质只能算提供了部分条件,文物能不能长期被保存下来,构成文物的材料性质才是关键点。对文物材料进行研究,就是要应用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的研究方法来对文物材料的组成成分、性质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材料的老化过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止老化的措施,给文物的科学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文物的修复工作,涵盖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指针对出土时已经破碎不堪的文物,为了将其进行利用而完成的修复工作,又叫作修整复原;第二是指为了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展的修复。如果文物材料呈现极快的老化速度、并且程度也很严重时,再不对其实施修复措施,更可能无法保存甚至毁 灭,此时就一定要实施修复措施来对文物存在的时间进行延长。修复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文物更长时间地、更好地保存下来。文物修复技术也包括两方面,一是修复材料、二是修复工艺研究。目的是为了将破损文物的原貌尽可能进行恢复,同时开发和研制新型的修复材料。

二、文物的监管

文物的鉴管,就是保护的过程中,所谓的安全监督的管理工作。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人为地 毁损灭失,就无法呈现原貌。任何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等文物,是不可再复制、生产、创造出 来的。退一步而言,为了鉴赏、文化交流、展览等需要而仿制出来的所谓文物,已然不是 具有时代性、不可替代性的原始文物,而是赝品、复制品,其隐含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文物自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难以估量,这无疑折射出文物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为此,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规定,同时在我国刑法典里专门设立了妨害文物管理罪内容,它们共同组成了保护文物安全的监督管理法律屏障。

1、文物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文物在我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国文化的丰富源泉。它既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又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谊。它的积极作用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尚有缺失,有关文物的监管方面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只要表现为:(1)文物犯罪猖獗,(2)文物监管的法律机制尚不完备,(3)文物监管制度尚存漏洞。

2、保障文物安全的监管对策

针对我国文物安全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文物安全监管工作并不仅仅限于运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还应该运用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综合性措施,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地全面铺开。因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文物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发展,尽最大可能保持文物的原状,并使之延续后代。对此,我们的主要工作为:(1)完善文物安全的立法保护,(2)扩大文物知识的宣传,(3)强化文物部门的行政职责。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4

关键词: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传承;发展;化学除锈法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具有种类繁多的文物,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重要产物。作为古代文化与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考古出土文物是古代文明信息获取的重要载体。通常分析与探究文物,可以对文物的性质、制作方式、产地及制作年代等信息进行有效获取,通过相应保护措施加大出土文物保护力度,可以为古代文明研究与历史遗产保护等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青铜器因其珍贵的铭文、华美的纹饰及独特的造型等得到世人的关注。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中青铜器具有较高的价值体现。但青铜器因长期在地下埋藏及出土后存储条件十分有限,导致古代青铜器文物保护中面临极大的挑战。为此,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必须对现阶段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传承与发展青铜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1 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承

纯铜、锡、铅、镍等金属的合金就是青铜。其主要成分为铜。一般情况下铜的比例为4:5,其中15%为锡,铅、镍等含量为5%。在青铜长期冶铸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其成分、性能等关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年代不同,青铜器铸造的方式及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其主要组成如下表1所示。

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青铜器与其内、外部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造成青铜器锈蚀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腐蚀性土壤中的水溶性氯离子与溶解氧,现阶段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主要分为2点:(1)利用对文物存储环境的有效控制,可以减缓其腐蚀速度。目前部分文物存储环境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如日本正仓院古物库房,选用空调作为其温度控制的主要方式,并通过特定技术将室内空气交换中的有害气体脱出。但因经济条件限制,这种温度控制方式目前还未普及。(2)通过相应措施,如物理除锈法、化学除锈法及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等,对青铜文物自身进行保护。首先,物理除锈法。将青铜文物锈层通过锤子、刻刀等剔除。将金刚砂通过空气压缩机内的空气压力向青铜器物锈层上进行喷射,进而将其铜锈进行去除。有害锈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仪进行除锈。这种方式仅仅能进行表面铜锈除去,位于器物深部的有害锈则无法彻底清理干净,这种情况下,将很难把握青铜文物保护工艺,甚至出现青铜器物损坏等情况。

其次,化学除锈法。无害锈与有害锈是青铜器物锈的重要类型。土锈、地子锈、脱胎锈等是无害锈,粉状锈则为有害锈,这种铜锈呈疏松粉状,碱式氯化铜为有害锈主要成分。青铜器出现有害锈的主要因素就是氯化物,因此可通过化学除锈法对其进行彻底清除。一般选用氧化银局部封闭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等技术进行青铜文物保护。(1)氧化银局部封闭法。在剔除青铜文物表面锈迹时,可先进行机械方式的选用,随后利用稀释纯乙醇将精制的氧化银进行糊状调拌,并向腐蚀部位进行填充,促使没有清除的氯化亚铜直接接触氧化银,并发生反应,进而起到防止氯离子作用的目的,促使青铜文物始终位于稳定情况。(2)离子交换树脂法。离子刷出时可选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操作,在去离子水内放置具有锈蚀的青铜器,并进行不断漂洗,因处理液内不存在氯离子,具有极快的反应,同时,因树脂具有再生功能,这种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在体积较小的文物保护中这种技术最常见。

最后、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青铜文物通过苯并三氮唑处理过的文物,其表面将有一层络合物膜形成,在青铜文物表面这种络合物膜紧紧覆盖在其上面,对水与大部分有机溶剂可以不溶解,并能对文物腐蚀进行有效阻止。

2 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关于其发展史的分期,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先生主张分为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衰落期等五期。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主张分为萌生阶段、进步阶段、发展阶段、组合阶段、分铸阶段、专精阶段等六个阶段。一般分期则采用以王朝区划作为分期的方法。如夏商周等。建国之前,通常选用新铜作的锡焊法进行破碎铜器的处理,上世纪50、60年代,则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并结合国外技术,对青铜文物进行除锈处理,如粉状锈选用超声波振动仪、电解还原法等。70年代以后,化学分析、X光探伤等方式得到了大量地应用。90年代以后,传统修复技术充分结合化学保护、科学分析及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等,加大了青铜文物的保护力度,更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被应用到青铜文物保护工作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对青铜文物保护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提升,更提高青铜文物保护的发展水平。

现阶段全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修复与实验。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在铜器破碎修复中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对青铜文物除锈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文物保护的发展需要多个学科及部门的共同合作。为推动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必须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规律机制的建立,对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利用与吸收,为青铜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文物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提升其保护技术水平,才能做好青铜文物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常用的保护技术有物理除锈法、化学除锈法及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通过大量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更能为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5

关键词:华阳宫;壁画修复;修复理念

Abstract:In 2000,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less intervention,protect existing murals original state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rescue and migrate endangered murals are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 on the HuaYang Temple historic building group of Ji’nan 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restoration,comply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storation concept, based constantly absorbing western cultural relics restoration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toration concept such as unchanged the original,the less intervention, mainly prevention,discover the murals content completely,safety, recognition,maneuverability of restoration material and records the restoration archive completely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2009.

Key words:the HuaYang temple;the restoration of Murals;the concept of the rest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0-38(4)

1前言

华阳宫古建筑群位于济南市东北郊华山南麓,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带。北依华山,南临镜光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是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华阳宫古建筑群由华阳宫、泰山行宫、净土庵、关帝庙、三元宫、净土庵、玉皇宫、龙王庙、三皇殿、观音殿、三教堂、棉花殿等古建筑组成,是一处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历史宗教道场,现存单体建筑36座,祀神建筑21座,建筑面积2 600m2。同时,在建筑的墙壁上遗留有五百余平方米的古代壁画。

华阳宫,因位居华山之阳而得名。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华”,古通“花”,“不”即为“夫”的本字,读如“跗”,“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山东考古录》引伏深《三齐记》)。金代以前,华山至鹊山之间是一片,与大明湖相连,史书称谓鹊山湖,又称莲子湖。华山独峙,旁无连附,水中倒映,如水中芙蓉,而故称。华阳宫是古建筑群中的一组建筑,因其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所以建筑群整体概称为“华阳宫”,又因殿宇众多,神像各异,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关于华阳宫的始创年代,史料中无详细记载。明代学者王象春在《齐音・元阳子》一书中记载:“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一书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这是有关华阳宫最早的记载。从地理上分析,华阳宫具有山、湖、泉、河之优势的风水宝地。早在远古,山东民间崇信鬼神,秦汉之际,皇帝多次来岱举行封禅大典,方士借机把济南地区发展为道教圣地。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东汉时,山东道观祠宇星罗棋布,而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当中有华阳宫,可见华阳宫是济南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至金代,史载于金兴定四年(1220年)由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拓建,从此香火绵延,经久不衰,渐成规模。至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为崇正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仍改为华阳宫[1]。从建筑遗存上看,明代有过大规模的重修和拓建,清代又作修葺。根据建筑上遗留的落款,民国期间,部分建筑仍有维修,油漆、彩绘、壁画均作了重绘或补绘。

华阳宫古建筑群遗存的古代壁画,现存面积五百余平方米,其绘制年代还有待于具体考证,但是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绘画内容、艺术风格和建筑的历史变迁可以推断,壁画的制作年代应不晚于民国初期,最早的时期应为明代中后期。华阳宫古建筑群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四季殿、元君殿、十王殿东殿、十王殿西殿、泰山行宫山门、观音殿、三教堂、关帝庙前殿、关帝庙后殿、棉花殿、三官殿、三皇殿等12处建筑内。华阳宫古建筑群作为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体,遗存了多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单体,而且大量的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建筑遗迹、石刻、碑刻等文物散存于华阳宫内,而最具艺术特色的建筑壁画在华阳宫的12处建筑内密集的分布,显示了华阳宫的建筑在建造之日起就形成了绘制建筑壁画的风俗习惯。

华阳宫古建筑群遗存的大量古代壁画,从形成之初就因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重绘、补绘、维修或被破坏。2000年,从文物部门开始管理华阳宫古建筑群始,到2009年全国范围内的壁画保护修复技术逐渐成熟,济南市引进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画文物修复人员、技术、设备,第二次全面展开对壁画的保护性修复,间隔十年,壁画的保护修复理念更加全面、规范、科学、统一。

2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首次保护修复的理念

在2000年开始的首次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其修复理念是,坚持尽可能少干预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原则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原则。2000年山东地区壁画保护修复的技术、人员相对匮乏,虽然一些传统的壁画修复工艺也能够勉强应对简单的壁画病害,但是面对如此大面积需要修复保护的壁画,在当时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十分困难。大部分建筑如四季殿、十王殿东殿、十王殿西殿、元君殿、关帝庙前殿、关帝庙后殿、三教堂、三皇殿、棉花殿和观音殿内的壁画被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只是在墙壁的表面以塑料布封存,防止在建筑维修的过程中伤及壁画本体。其中四季殿、十王殿东殿、棉花殿等建筑内的壁画有一部分已濒临损毁的危险,在建筑修缮过程中不铲除处理墙壁的地仗层,对这些墙壁地仗层做了暂时的封存处理,即,对壁画采取最少干预原则和保护留存现存壁画实物的原状与历史信息原则,许多处濒临消失的壁画得到了原样保留,为后人的再次保护修复提供了可能。

三官殿内的壁画,由于整体建筑损毁严重,不得不实施落架大修。内壁遗存的大量壁画已经被揭取下来暂时收藏于库房内,而且在维修过的内墙壁上预留了重新安装复位的空间。这使濒危壁画抢险加固与异地迁移的原则得以实现,从而为以后壁画的原位保护修复提供了便利。

3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再次保护修复的理念

2009年,国内壁画保护修复的理念、技术逐渐成熟,全国范围内的壁画修复工作逐步开展。2009年6月,济南市引进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的壁画文物修复技术,济南华阳宫第二次全面展开对壁画的保护性修复,其保护修复理念更加全面、规范、科学、统一。这次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从壁画病害的前期调查、修复方案的设计制定、具体修复工作的实施落实入手,贯彻了严格、科学、合理的文物修复理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及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方法、规范,本次保护修复工程在遵循中国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同时,不断消化吸收西方的经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了以下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保留壁画的原始历史信息,保持原有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做法,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的修复。作为文物修复的最基本原则,不管是“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是不改变原状原则,都是在华阳宫古建筑群的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的基础性理念。

(2)尽量少干预原则。凡是近期没有危险的壁画本体,应尽量少干预,必须实施干预时,只对有害、危险部位进行尽可能少的干预。当壁画材料老化变质程度已经很严重,且速度很快,如不对它进行保护已无法保存下来时,才采用修复材料对其进行直接干预。

(3)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壁画病害的进一步加剧、发展以及新病害的发生,尽量采用不直接接触壁画本体的保护方案。一般保存状况较好、画面完整、材料强度较高、老化变质不严重的壁画,都把重点放在改善其所处的环境上,隔绝危害壁画的外界因素,以预防对壁画的潜在危害。

(4)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病害中,以白灰覆盖遮掩壁画的画面占最大比例,因此还原、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是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壁画修复的直接目的是保存现有画面的完整性,尽可能显现壁画的所有内容,并且在延缓壁画老化速度、延长壁画寿命的基础上以利于陈列展示。

(5)安全性原则。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不会对壁画材料造成进一步损害,不会引入新的危害因素,也不对邻近文物造成危害,修复使用的化学试剂、仪器设备不能对壁画以及操作人员产生危害,使用的修复材料应该经过局部试验后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使用。

(6)可识别性原则。壁画的本体任何不可避免的增加必须与该壁画的外观有所区别,并且要有一个现代标志。地仗层在补配过程中,新作地仗层与原地仗层有颜色、高度上的区别。画面的颜料层如果需要补绘,颜料的颜色、材质不能与原画面混合,应该达到既特别相近又有所区别的效果。对于壁画文物修复,西方遵循真实性与可辨识原则,而中国传统修复方法,是从文物的美学价值出发进行“补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补配。博物馆中展览陈列的器物修复大多采取只补全外表,表面并不做出与原器物外表一致的效果,因此外观和内部均可识别。经修复的古代书画和某些特殊文物虽然在外观上接近于原始状态,但在现代科学工具的帮助下,还是可辨识的。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相似不相同的原则,即既保持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理念,又借鉴了西方的文物修复中真实性、可辨识性并存的原则。

(7)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符合文物修复可逆性的条件,所用化学试剂、修复材料原则上应当具有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所有试剂材料不会破坏壁画的历史、艺术、科技信息。应选择无色、透明、无光泽,具备适当的粘接力和渗透力,对画面的颜料层和地仗层无任何损害,并且具有可逆性的材料。所有材料可在以后需要再次修复的时候能够最高程度的去除,材料本身及其分解物不致破坏、削弱壁画原有的结构、材料和机械强度。加固剂、封护剂和防霉试剂应具有较长时间的有效期和老化期,老化后的产物不会对壁画的材料和结构产生损害。

(8)壁画保护修复记录资料具体翔实,准确完整。记录内容包括壁画保存现状的记录;修复过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修复过程所发现的有关考古、艺术、工艺、制作材料和其它重要的信息,并以文字、图片、照片和摄影等形式来多方面记录;实验区域的情况;各种分析测试所使用的仪器、方法、结果、报告及采样部位的记录;实际修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方法、工具、效果等;修复方案、修复具体操作步骤及修复后的总结报告;修复前、修复过程和修复后的工作日志、工作记录、阶段性总结等。

4济南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两次保护修复的理念对比

2000年和2009年,在文物部门组织对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保护修复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国内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得以贯彻实施,而且在第二次保护修复的过程中,西方的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引入并与国内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得以体现。两次修复理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若干的不同之点。

首次保护修复,与当时壁画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修复技艺能力相适应,主要坚持了少干预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原则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原则。第二次保护修复过程中,同样也坚持了上述原则。这两次保护修复过程中,都积极贯彻了最小修复干预原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首次修复工作过程中,这一原则针对壁画保存濒危、修复技术较弱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最小干预”为原则,尊重文物的“历史稀缺性”,避免壁画的不恰当修复;而在再次修复过程中,技术力量的加强使得壁画本体的修复顺利实现,在研究了壁画的制成年代、制作工艺、结构特征之后,确认有足够技术能力修复这些濒危壁画的情况下才进行修复。这两次修复过程中,相同、相似的文物修复理念可以归结为:保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与完整性。

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2000年首次保护修复过程中,由于受到修复技术与条件的限制,对濒危壁画本体的抢险迁移为主要理念,对其它壁画采取了暂时性的物理性封存。可以说,这些理念与当时的客观状况相适应,不仅仅是修复技术力量不足的体现,也是保护壁画的暂时无奈之举。

在第二次保护修复过程中,修复理念较之上次已逐渐细化、深入、延伸、发展,其保护修复工程全面覆盖当前文物保护修复中体现的各项原则,成为山东地区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中完整的、全面的贯彻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理念的规范化、系统化、统一化的系统工程。

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画面内容的理念是结合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病害类型,针对壁画在期间被白灰覆盖的实际情况而率先提出并且要在修复中一贯坚持的,在这一原则下,壁画的具体内容能够通过去除覆盖白灰层而清晰显现并且为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研究提供基本条件。对于多层壁画同时重叠存在的现象,则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四季殿东墙、西墙两处壁画,表层晚期的壁画颜料层已经大部分老化、起翘而脱落,不能分辨出壁画的具体内容,只有边框部分还能依稀显现,因此以显示下层早期的壁画内容为主。元君殿处的壁画有多层重叠现象,表层画面层被白灰覆盖,因此晚期的壁画保存仍然完整,下层早期的壁画虽然仍然能够在局部确定存在,但是不能为了追求显示早期的壁画而去除表层的壁画,因此保存并展示表层晚期的壁画而不盲目追求下层早期的壁画内容即是修复原则。

安全性原则和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是基于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而提出的。在壁画病害调查、材质分析过程中,要采用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力学强度仪、色度仪等分别进行形貌观察、壁画材质性能测试、色彩饱和度确认等,准确了解壁画制作工艺、病害成分及成因、保存状态。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壁画的清洗试剂、地仗加固材料、地仗灌浆材料、颜料层加固材料、防霉杀菌试剂、颜料层封护材料等,以及使用的溶剂等化学试剂,要求不能具有剧烈的毒性,确保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易于操作,简单方便。这些试剂材料是区别于首次修复过程中使用的,试剂材料的性质特征直接影响保护修复的效果,因此安全性原则以及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是区别壁画首次保护修复工作而提出的新的理念。

可识别性原则作为西方文物修复中的基本理念,不同于中国传统文物修复中补全、复原的做法。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的修复,从美学角度上看,所要求的是“远看看不出,近观可识别”的原则。融会贯通后的可识别性原则,是既能体现出国内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的补全、复原原则,又能达到破损处修复后与原作有一定差别,修补处与原画面内容并非浑然一体无法辨别的效果,体现出文物原有部位与新作部分的区别。中国传统文物修复工作中缺少修复前的方案制定、修复中的程序记录以及修复后的报告整理等,无法准确的掌握了解所修复文物的历史状况并为以后的修复者留下文字性的记录。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再次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每一修复步骤都有全面、完整、准确、详细的记录,相比首次保护修复工作,壁画的保护修复记录档案得到了加强、细化,形成了规范化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并进而提升为壁画保护修复中的普遍原则和理念。

5结语

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在两次保护修复工作中,贯彻了相互联系、逐渐发展、递进深入的文物修复理念。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理念,在华阳宫的两次保护修复中得到了不断深化、细化、拓展,并且根据壁画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于修复过程中。在第二次保护修复工作中,西方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与国内的传统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相结合,提出了适应于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保护修复的各项原则。无论是首次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中尽可能少干预、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以及濒危壁画的抢险迁移的修复理念,还是二次保护修复工程中的不改变原状、尽量少干预、预防为主、尽可能完全显现壁画的画面内容,坚持安全性、可识别性、保护修复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全面完整的记录保护修复档案等修复理念,都最大程度上与壁画的保存状况、修复技术水平相适应,这一系列举措,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修复范文6

两个转变

《规划》提到,“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二是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注重预防性保护,尤其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是当前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文物局将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推进长城保护计划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遴选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措施。

此外,需要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外,可移动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也很重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和普查成果显示,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是确保文物安全的关键。国家文物局将配套开展12个文物保护工程,包括:长城保护计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西部地区石窟保护展示工程、及四省藏区与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护展示提升工程、水利遗产保护工程、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文物平安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办、出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将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实施。

文物利用

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文物局已采取了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文物局还配套了五个工程,包括: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工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政策保障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转发了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局对《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经过调查研究,在《划》中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指导意见》也是指导“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等项目重要的政策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