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1
关键词:现代汉语不确定范畴 国际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 连续统分析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词汇跟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往往呈非离散状态分布。比如表达不确定语义的词语、结构和句式,从确定到极端不确定之间分布着大量程度高低不一的表达形式,这些表达手段意义和形式相对应,构成了现代汉语不确定语义范畴(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不确定范畴)。这些词语和结构的教学往往是难点,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学员大多数是成年人,比较“理性”,靠机械操练或语言习得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孔子学院在过去几年飞速发展,目前已到了注重品牌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而教学质量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把孔子学院树立成当地的汉语教学权威,才能叫响孔子学院的品牌。本文以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在处理该难题上的连续统模式所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为例,希望对其他国际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连续统的概念
连续统(continuum)概念来自于数学,又称为“连续体”或“连绵体”,后来在语言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吕叔湘这样描述:“我们在对有些对象分类时,并不总能做到二分,二分仅能得到两个端点,两个离散的点,却忽视了很多中介(中间)状态, 或者说过度状态。……总起来看,(这些对象)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分类,即连续统。”[1] 屈承熙将continuum翻译为“连绵性”,指出“(这些类似的)个体之间,存在一种渐次重叠,连绵渐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连绵性’。这些个体,形成的一个群体,我们称之为‘连绵体’。”[2]除此以外,还有几位语言学学者曾使用过该术语,如袁毓林[3]、沈家煊[4]。邢欣在探讨语篇衔接语的特征时对连续统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指出衔接语的“连续统特征是指衔接语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非离散性特征,是由于语义不断虚化形成语法化转变的过程。从语义角度看,语义虚化形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5]这种现象在中西方语言思维中对比存在差异,西方语言和思维习惯强调二元对立,中式思维更倾向于综合型,[6]语言表达上连续统的分布更普遍。但无论如何,非离散分布在客观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连续统简单定义为:一组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个体形成的呈现连续渐进关系的集合体。
二、不确定范畴的成员分布连续统分析
(一)不确定范畴的分类。本文研究的不确定范畴的连续统分析可从宏观和微观切入。宏观着重从范畴的成员划分以及形式上显性分布为切入点,微观着重从内部成员的语义分析入手。魏长华以英语为例,将不确定语义分为以下四类:数量、频率、概率和程度型不确定。[7]汉语中的不确定表达方式也存在类似的划分,但我们发现从语义上看还有一类无法包含在上述几类中。如:
(1)我担心他上次考试没有通过。
上次考试有没有通过,与真实世界相对应,这在语言学范畴内是真值语义的概念术语,它们涉及对一个命题的真值判断,被称为“事实”、“非事实”。能得到肯定验证的命题被认为是“事实”,而不能得到验证的事实就是“非事实”。[8] 由此可见,这一类结构与我们上述的几类都不同。我们依据语义,将不确定范畴分为五类:数量不确定、程度不确定、频率不确定、概率不确定和事实不确定。
(二)成员分布构成的连续统。美国罗施学者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观点是:范畴成员之间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9]自从原型范畴理论提出以来,其合理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在语言学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不确定范畴也是一种原型范畴,不确定范畴是以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典型不确定为基本参照点建立起来的。不确定可以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状态导致人客观上不能认识清楚,也可能因人的认识水平主观局限性产生,也可能是纯粹的主观上有意而为之。因此,典型的不确定应涵盖以上三个因素,需从客观现实、人的主观认知程度和主观态度几个方面来界定其家族相似性特征,它们分别是:[+模糊] 、[ ―熟知]、[―把握]。例如:
(2)科学家预计海底生物的数量和陆地上一样多。
该例具备了全部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模糊] 、[ ―熟知]、[―把握]。首先,关于海底生物是否和陆地一样多这个命题本身是模糊的,永远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符合[+模糊]的家族相似性特征;其次,对海底和陆地的认识有限,谈不上熟知;第三,科学家只是“预计”,态度不明朗,因此符合第三个特征:[―把握]。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成员。对比以下例子:
(3)我猜想您是位医生吧。
例(3)具备两个特征:[ ―熟知]、 [―把握]。 对方职业是否是医生,说话人没有把握,但是稍加打听和确认,就会搞清楚,所以客观现实非模糊。因此,例(2)具备最多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是典型成员,例(3)次之。根据各个成员距离原型的远近,也即家族相似性特征的多少,可将不确定范畴内部成员划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由于不确定范畴成员众多,加之划类的复杂性,对各个成员的划分,存在距离原型最远的非典型成员到原型的非离散分布状态,构成一个连续统。
三、形式上由显性到隐性构成的连续统
从形式上看,不确定范畴有明显不确定标记的,也有需要经过推导才能推断出不确定语义的,前者我们称为显性不确定,后者称为隐性不确定。显性的如包含不确定含义的动词“不清楚”,助动词“可能”及语气助词“吧”、“吗”等,或含有“希望”、“但愿”或 “如果……那么……”等的构式中。对比以下例子:
(4)A: 你什么时候能把去泰国的日程定下来?
B: 嗯,三天之后我给你答复。
这里,B说“三天之后我给你答复”表达的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确定日程,因此需要再考虑考虑才能给出答复。该例没有显性的标记,是靠推理得知说话人态度是不确定的。
由此看来,显性不确定和隐性不确定之间的成员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呈连续统状态分布,如下所示:
不确定、不清楚、可能、吗,希望、祝愿、或者……或者……,三天之后给你答复
显性不确定………………………………………………隐性不确定
从左到右,表达不确定的标记独立性越来越弱。换言之,最左边的词语可以望文生义,听话人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这是表达不确定的含义;中间的次之,需要出现在构式中,或者需要经过一定的推理,因为有的也可能表达确定的含义,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去”这其实表达的是确定的含义;最右边的单独看,不能表达不确定的含义,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推知。
四、不确定范畴的微观连续统分析
不确定范畴内部成员众多,表达手段多样,在内部语义关系上同样存在连续统分布。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分析数量不确定的连续统分布,其他小类不确定的连续统分析与此类类似。
表达不确定数量含义时,存在着不确定程度的高低问题。有的结构显得非常不明确,数量很模糊,有的趋近于精确,还有一类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各种表达手段构成一个连续统。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表示范围大小的一类词语,也划归为数量类。如:所有的人,都知道, 几乎所有的同学,绝大多数国家,极个别不自觉的人等。这类词语从范围上来说,从全部包含的确定类词语,到几乎包含的词语如“极个别”,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分布。如图所示,从少到多的连续统分布:
少…………………………………………………………………多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数词,第一类一般是数量词的虚指用法,是一种修辞功能。彭文钊总结了数量结构的5大修辞功能:概括功能、渲染功能、幽默功能、模糊功能和烘托功能。[10]例如: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修辞功能的数量词用法特殊,表达的意思最不确定,是一种虚指用法。
第二类不确定数量词数目众多,用来表述不确切的数量含义,表达形式各种各样,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一个数量短语。比如:
(6)导演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人,黑黑的脸,像所有的导演一样,下巴留着胡子。
(7)那时我比姚明球打得好。他已经很高,差不多两米了,但打球并不很好。
当然,还有一些数量短语表达的是精确的数字概念,这在语义上是确定的,如:
(8)一年有365天。
以上的数量结构表达的不确定含义构成一个连续统,如下所示:
不确定……………………………………………………………确定
观察以上连续统,我们发现,从左到右,数量结构表达的数量意义越来越确定。同时,也伴随着说话人主观性的减弱。最左边,说话人的主观性最强,数量结构表达的数量意义很微弱,更多的是一种修辞功能,带着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最右边,更加客观,纯粹表示数量意义,不再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性。
五、结语和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运用连续统的研究手段,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不确定范畴做出宏观和微观的连续统分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连续统分析,将这些表达结构做成PPT形象地展示出来,辅之一定的练习,能够直观地告诉学生这些词语和结构表达的不确定程度高低。形式上显性的连续统分布展示,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看似确定的非确定表达,从而迅速提高他们对这一类词语和结构表达的准确性。这种教学方法,具有“高效、解释”型特点。
孔子学院的学员大多是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他们非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所以在孔院学习的课时很短。以法国蒙彼利埃为例,90%学员是参加工作或退休的成年人,他们往往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加之周课时只有2学时,单纯的机械训练或沉浸式语言习得既不现实也无法解开学员心中的疑惑。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采用和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11]本文介绍的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在针对不确定词汇的“高效、解释”型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一教学思想和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教学机构借鉴。当然这种解释型教学需要教师对这一表达现象有较透彻的研究,这就要求汉语教师不仅教学能力强,还要搞好汉语本体研究。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重点建设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担负着在海外传播汉语的重任。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还靠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硬的教学质量,在其他因素同等的条件下,只有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生前来学习,从而实现广泛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科学出版社, 1999.
[2]屈承熙.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3]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邢欣.视角转换与语篇衔接语[J].修辞学习,2007(1).
[6]李宏亮.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和个性考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7]魏长华.人类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及其处理原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2).
[8]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13.
[9]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论语》;启发式教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
这几年,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继承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运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活用教材,优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孔子的教学法作一简述。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首先是教育的实践家,因此正是中国古代教学法的首创者和运用教学法的大师。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日趋灭亡,封建社会日渐建成的激变时代。在教育方面,随着封建的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增长,原由奴隶主统治阶级垄断的官学也日趋没落,而私学迅速兴起(即由“学在官府”至“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各阶层的人通过求学获得参与社会变革才能的强烈需求。在这一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中,孔子力树“有教无类”的伟大思想,创立私学,并坚持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精神,终生培育人才,收弟子三千,出贤人七十二,取得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杰出的成就,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活动和言论,由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载成为《论语》一书(大约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全书共有二十篇,以孔子的言行为主,也夹杂有弟子的言行,是无系统的语录和记事体裁。全书的记载内容有509条,其中有关教育的言行371条,而孔子本人及其弟子的教育言行实录,也正是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最重要的材料。
在《论语》中可以发现孔子一列首创和运用的著名的教学法,他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启发式教学法――即启发教法,孔子对它的精辟论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南宋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对孔子的论述给予了这样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发其辞。”由此可知,“愤”与“悱”是属于学生方面的,“启”与“发”是属于教师方面的,而孔子对这一方法的要求是:教师的启与发式以学生的愤与悱为基础而进行的(愤与悱又相互影响,即思维的活动与语言的活动互相激发),没有学生的愤与悱,就不能有教师的启与发,即愤而启,悱而发。如果教师给学生举出某方块上的一个角落(解释),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得知其他的三个角(解释),那么这说明学生没受到启发,就不必再启发了。
由于孔子的启发法针对的是学生在思维和语言两方面活跃起来的智力的高涨状态,并且及时抓住时机――立于这一状态的顶峰之上,开通学生的思路和引顺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活动如火得风助,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并给予了学生全面、深刻的影响。所以,孔子的学生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子罕》)其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语,就是颜回从学生的角度给予孔子的启发法最精妙的对证。
孔子的启发法是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的成功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无论怎么个形式,总是旨在运用最佳的信息输入方式启发学生,使其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取知识,练就技能,发展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接受信息反馈,进行纠偏、指引,直至学生自我完成为止。这种教学目标行为,输入方式固然重要,但如何对待信息反馈,则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对前者,所作的研究已不少,且有成效,但许多经验之所以未能推广,一些实验忽又中断,恐怕就与对后者的研究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现代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本人在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运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活用教材,优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兴趣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能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爱学”到“会学”,再从“爱学”到“乐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
2.巧置悬念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常用提问,而提问要有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指挂在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它是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
3.创设情境
它包括主客观因素,是由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进行提炼和加工而得的现实的、模拟的或想象的典型情境。启发式教学要能够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和启迪作用,让学生有想象的广阔空间。在《融入新集体》一课讲到团结就是力量时,放“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画故事创设一种“团结就是力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耳闻目睹,感悟更深刻。这时教师精心点拨,以心造境,在学生想象中,达到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启发了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4.环环相扣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问题不能孤立分割或支离破碎,提问不能零敲碎打或信手拈来,应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问题与问题焊接起来,形成启发式的“教学链”,建构课堂提问系统工程。教师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一层一层地启发,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识。
5.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孔老夫子的优良教学传统之一,也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总结。“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延伸。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节与节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启发式教学要在新旧联系中,运用旧知识来巩固和加深新知识的理解。
6.迁移活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各科教学都要指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既要启发学生学,又要启发学生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论语》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加以现代实际形成了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现代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启发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1.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4]周丽娟.体验・生成・内化: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8(3).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3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启发;教学;思想;思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他们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智力发展为手段,达到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的目的。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在他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论语 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愤”、“悱”,用现在话说,“愤”就是心理想懂并积极进行思考,但还没懂;嘴里想把懂的意思讲出来,但又说不出,就叫“悱”。“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孔子才启示、指点一下,引导学生去怎样想,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孔子认为不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教学。他所运用的这种启发教学不单是为了掌握某一具体知识,而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凭借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使我们看到,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根据教学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上。因此,启发式教学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所应采用的一种教学思想。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关键,是搞好启发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讲部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要全面了解,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妥善处理随时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摸透了,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也才会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否则教师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启发,往往会出现和学生实际不符,这样不仅谈不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可以看成是教师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设疑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又应是教材中的关键所在,或是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不易克服的障碍。同时,问题还要深浅得当,提一些学生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识去解答,但又和旧知识有关,经过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提问题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尽量创造使学生处于“愤”、“悱”的情境,然后因势利导,引向结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认识的基础,主要是许多客观的物理现象,其结论也是依据实验观察得到的,这是物理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原则,恰当地利用实验来启发学生思维,是物理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应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1)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基本功。(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和解题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要支持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做到研究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教师讲解后,鼓励学生质疑;发生争论时,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或作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经过努力,半独立地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思维与智慧》99年第4 期张 军著《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阎金铎主编 查有梁 谢仁根 沈仁和 李久和 梁钧等著《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1996年第1版
[3]《中学物理》1988年第2 期 余俊德 著《物理教学中的“四步启发式”》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诱导 学思并重 由博返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献。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道德教育,二是知识教育。在二者的关系上,他主张以前者为核心。孔子的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他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研究探索他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也离不开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得到成长与发展。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依循着自己的性向作最适当的发展,这也可说是现今老师们最理想也最希望达到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学家、教育家朱禀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二) 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己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学思并重
学和思就像是一车的两轮,一鸟的双翼,是互相支持成长的。 孔子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时都在指导学生“学”和“思”同时并进。 他的原则是老师举一,学生也要能够反三,老师导引问题的两端,而学生就要能够反思而执得其中。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 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 、“多见”, 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外交、文学艺术等等。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多问多学,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
二、孔子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这个职业,俗话说是良心活,教师的职业生涯,就要象孔子投入毕生的精力与代价,和学生一起行影相伴,了结学生的喜怒哀乐。1、安贫乐道,热爱教育事业,是我们首先应该作到的,经济地位的显赫似乎从来与教师无缘,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经常不被接纳,时有冻馁之虞。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宁静的,我们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与环境。2、孔子还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调教师的威信,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为人正派,以身作则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要有强烈的与学生交往的意向,要有及时阐述思想的健谈风格,要有一贯的热情乐观的待人习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要诚实谦虚。教师的职业性格是诚实的,教师要诚实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在学生面前,也要学会道歉,教师的道歉将会重新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坦率地承认错误的事实或不当的解释,不但能使自己诚实的品格得到具体表现,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4、终身学习的观念。孔子把一生都倾注与教学,教师要传播知识,就要先拥有知识,为了教书育人,必须知道的越多越好,学习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了解和掌握一门课程要虚心接纳别人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贯彻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整理古代典籍用做教育弟子的教本。他首倡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不愧为万世师表。虽然孔子那一时期的教育与今天的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中的有价值部分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我相信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我们应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从孔子的教学方法中求得教学真谛,我们的现代化教育将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6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的解答中。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出示下列图形: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教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教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吗?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启发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自主探究。所以,我顺势抛出问题:如果让你安排比赛人数,你打算让多少人参加比赛?让学生明白选择五人二足游戏安排人数是应该是5的倍数;两人三足游戏人数应该是2的倍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发现并归纳出2、5的倍数特征。启发性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启发性问题的难度系数应该适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过浅,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学生无法思考,更无从回答。在遇到难题时我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思考。
五、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