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1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以前语文教学的纠偏和完善,语文教学又是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优先途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文本的审美属性和语文学科内在需求决定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学教学现状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诗歌、散文、小说和议论文等方面的教学中就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

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是讲述人生百态的文学作品,它抒情性强,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或启人深思,或达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散文特点,去发现它独有的现实美,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散文的美感作用,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标,使他们初具艺术审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首先要寻找审美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进人画境,引入审美阶段,再进行富于感情的吟诵,使学生在画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议论的词句进行分析,感受这些词句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美”的审美能力,通过赏析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达特色。最后要引导学生突破散文鉴赏的“意境美”。引外还要通过联想想象,丰富审美形象,以达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

三、小说教学的审美教育

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小说的人物美、情感美、环境美、故事美都为我们提供了审美的视角。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各种审美因素,努力带领学生感悟、品析,学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小说语言入手,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对小说进行审美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从小说要素提升审美理解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从小说情节入手促使学生理解情节美,从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方面促使学生理解环境美。最后要从审美参与入手以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从结合现实切入,提升审美创造力。总之,要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只有多读,多比较,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议论文是在“审美理想十分强烈而急迫的时候,写作主体常常不再去通过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来阐发和宣传”[2]的情况下写成的,这样就决定了它强于逻辑和思辨的特点。议论文从形式到说理艺术、结构安排、思维特点、理论深度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应该在议论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和学生一起开展审美活动。首先明快的节奏和整饬的音韵或结构是议论文的形式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它的审美价值。其次,教师要用修辞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强语言的智慧美,巧用设问、反问创造文章的波澜美。再次要梳理议论文思路,认知结构美。议论文的结构是一门审美的学问,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来加深对结构美的理性认识,在审美中锻炼抽象、提炼的能力。第四,重视形象性思维,认知形象美。议论文中的形象思维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开启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学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维往往点缀在议论文严谨理性的论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在审美活动中,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审美因素。最后要体悟议论文论证,认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体现在议论文说理追求言简意赅,使读者豁然开朗,认知议论文的理性美是该体裁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总之,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好好利用它,让学生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增长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成长心智。

鉴于审美教育的极端丰富性,本文无法完全穷尽语文教育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只能有所侧重地选择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板块对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审美策略作有选择性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3

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基础的语言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从幼儿时期,到结束每个阶段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要点便是不断积累及思想境界的持续提升。如同每个人学习母语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堂之外所接触的语文相关知识及理念,都对其审美的养成以及学习思考的习惯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更是面临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审美的养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后续的语文学习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摒弃糟粕,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发展历程当中所积累的优秀文化宝藏。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具实效性,也会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但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由于长期受到国内教学体制的影响,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审美的培养都普遍缺乏重视,而且对于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不能有明确的认知,对学生的个人理念无法体现出尊重,这样无法让学生有自身独立的审美思考,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更加注重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革新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审美境界的提升以及对语文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更具新时代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所以后续将?对改善国内初中阶段语文神灭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思考,这样会让审美教学工作的改革有更明确的方向,并确保教师能进一步了解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更高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拓展

为确保学生审美的养成,让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学生的审美培养是必然会受到限制的,所以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当前更先进的文学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视角不断地拓展,对文学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入。繁殖如果教师将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容限制在教材范围内,自身与学生的思想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要更注重教学内容革新。例如可以将《哈姆雷特》《红楼梦》等具备重要文学价值的中外巨著作为课外资料让学生去鉴赏解读,学生在解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文章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自然会逐渐对作品的优秀之处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红楼梦》当中,无论对于任务情感的表达,还是场景细节的表达,小到金银首饰,都有十分明确的描述,且不失雅致,不显累赘,这正是原作者曹雪芹的优势所在,而《西游记》这一巨著则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的超凡想象力、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鬼使神差ed情节塑造能力,最然作品当中的所有故事与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情境的建设却十分完善,故事衔接也十分合理,能够让人产生想象,建立起实感,这正是作者的文学创作能力体现。学生有了深入了解自然会明白其文学价值何在。

(二)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审美引导

时代在前进,社会审美也在刷新,文学教育也只有跟从社会发展趋势,确保符合社会审美,才能让学生的理念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整体审美趋势。了解审美的发展。但文领域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新理念与文化也并不都是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因此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怎样的理念是当代文学发展的正确导向,怎样的理念是不利于文化引导的,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才能让学生不随波逐流,保证学生独立审美观念的建立。以写作过程中的词汇运用来说,我国千百年发展过程所积累的文化基础是十分深厚的,许多学生的了解都只是冰山一角,加之新的发展背景下,也在逐渐出现更多新的理念与词汇,必然会使学生的创作表达方式逐渐开始产生转变,如果导向不正确,会导致许多学生对于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的新兴创作语言缺乏兴趣,进而一味追求流行,在创作中融入许多看似时髦却完全不具备实际文学价值的表达,这样会让学生创作的任何作品都失去真正的独特性,变成单纯追求时髦的空洞表达。例如当前许多学生在表达过程当中,经常会用到“有木有”“笑尿了”“吊炸天”等自身觉得新鲜的词汇,但这些词汇除去传播性高以外,实际并不具备任何文化价值,所以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创新思想,摆脱网络思潮的影响,对当代更具价值的新思潮作品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真正看到当代更有价值的创新作品,学会更有深度的表达。例如当代许多作者,比起追求时髦,更注重针砭时弊针对社会事实及趋势进行叙述,这样的作者,其作品与表达才更值得品评。要让学生了解创新并不是追求时髦,才能让学生真正养成创新精神与更健全的审美意识。

(三)尊重学生个人理念,确保独立审美观念的建立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事物都有自身的见解,个人理念与看法的偏差,是促成思想碰撞,体现学生独创性的重要要素。所以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不同理念当成财富,让学生学会审视自身的想法,进而表达出来,最终逐渐培养的审美观念才是属于学生自身的。例如对于简单的交友理念,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理解都是十分正常的,有些学生认为作为朋友,相互之间的空间与距离,是对于对方最基本的尊重,所以如果这样的空间不断缩小会对相互之间的理解产生阻碍。而也有学生认为作为相互信任的挚友,缩小两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应当依靠持续的沟通,这代表着对对方的关心与重视。这样的理念碰撞是促使更多新文化、新作品产生的要素,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审美。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4

一、融入音乐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推崇“读”是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通过朗读可以体会铿锵悦耳、疾徐舒缓的音乐美,感受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节奏美,洞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范读是绝佳的操作方式,尽情地范读,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令文章的人物、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

二、品味情感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词句,让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活跃起来,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如鉴赏《小英雄雨来》,对“扁鼻子军官”的理解,即可从言谈举止中捕捉他丑陋外表下的凶狠残暴,感知扭曲了的丑的形象,从而更好地体会雨来刚强不屈、机智勇敢的形象,体会反衬的作用,增强审美的价值。

三、捕捉意境美

文学作品用语言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表现,不像美术作品和电影作品那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因

此在课文分析中除了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须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再现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绿》时,通过文章中大量新鲜生动的修辞,如“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婷婷立在水上”等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捕捉作品中的意境美。

四、体验生活美

新课程人文性和实践性统一的特征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小姑娘的一筐苹果撒到了地上,行人们纷纷驻足帮忙……巧妙设计采访: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也帮忙捡?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连串的问题,模拟生活,使教材中的人文美获得升华。阅读分析再现生活美,实践活动升华生活美,行文习作创造生活美。大量的体验与感悟是学生率性表达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人事,着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点拨学生感悟生活美,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 审美 方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旧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中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希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语文学家苏灵扬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远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来完善人性。

美育,就是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受到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教育,因此在作为人文和文本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美育的教学观念去启真、去储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渲染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审美主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用生动、亲切、感人的方式综合地、整体创设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这种意境既使教师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产生审美激情,又能引起学生共鸣,并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开始可以放《红楼梦》的片头曲,创设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产生审美愉悦,然后再介绍《红楼梦》前几回的大致情节及人物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感情,进入到作品中去,审美效果比一般教法效果好。还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京剧《将相和》片段,然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审美鉴赏,还可以受到国粹的美感熏陶。

二、触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使学生精神上获得审美享受,必须使他们的感知、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一种通畅状态。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人对美丽的风景都无动于衷”,可见,只有让强烈的审美情感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完成。

第一种是设疑法。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设置疑问,但是好多疑问都是直接从知识方面设疑,这样学生一下子面对的是:干巴巴的文学知识,心中的审美心理功能没有被调动起来,当然也就难以产生审美激情。如讲《雨巷》一诗时,我首先设问“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觉得它美不美呢”?回答自然是“美”,紧接着就追问“为何《雨巷》这首诗就具有了这种美感?”“‘我’有什么象征意味?”“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诵读诗歌,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在自愿中主动接受、主动去鉴赏。

第二种是联想法。作者完成自己的作品,往往是在感性意象的整合运动中完成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审美形象。那么作为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应该始终伴随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即读到什么就应想象到什么,这样才可使读者潜心专注,自然地徜徉在作品的意境中,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得到陶冶,享受到愉悦。例如在《再别康桥》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联想,想象到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夏虫。想象到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副宁静、清丽的图画,进而感悟到这幅画面中融入的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

就是这样想象中的一幅图画使学生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并产生审美追求。想象往往是语文教学中人的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并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进行审美体验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对象的自我化,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所欣赏的并感到享受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一种内化为自我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使学生产生喜悦感受、自由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一定要寻找审美亮点。审美作品可以是悲剧的,可以是喜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关键是教师要重视审美的多点项的、多角度地引导,全方位的或纵或横的比较、发掘。美是无处在不在的,就是需要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悲剧性的汉乐府民歌,初读这部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而失望,那么教师可以从鲁迅那句“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出发点,寻找给我们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经过层层分析而发现,我们会从这个悲剧中认识到封建制度的罪恶,从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美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即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取的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爱因斯坦所说的“价值”就是美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发现美并产生美的体验。

四、进行审美鉴赏

前面所说的审美意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都是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而审美鉴赏则是高级阶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就主观能动性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鉴赏、评析、意见、观点,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应尽量使之充分发表,能成立的让其成立,切忌用自己的主导权威性,硬套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鉴赏力高度发展,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面说到的《雨巷》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几个审美步骤后写评析文章,首先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师生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忧伤、共同欢愉。这样相互间交流审美感受可以轻松的完成审美鉴赏,一起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的理性高度。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前言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教学是一种体验生活美的过程,尤其是语文,丰富的文字,精彩的表达,处处能够体现美的意识。所以,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通过进行审美教育深层次的挖掘出文言文的审美因素,把理性的文字内容和感性的体会,抽象的概念和鲜活的形象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效地使传授知识和体验美感达到统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因此,要特别重视。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言文通常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典范文章,被纳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的载体。但现代的高中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看到文言文就深感头痛。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主要原因是:(1)高中教材文言文的内容涉及的历史年代久远,文言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文化、制度都和现代学生存在很大的时间、时空的距离;(2)随着历史的发展,文言文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特别是字词的含义等各方面都和现代的学生有着难于逾越的语言距离;(3)文言文中隐藏的各种微言大义,更是增加学生认知和掌握的难度,学生因陌生、艰涩、畏惧而出现排斥和疏离的心理距离;(4)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拿着文言文的对照译注和教学参考书泛泛的讲解课文,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只要靠对照译注就可以教好的课程。在课堂上教读之后就让学生对译文死记硬背,课堂的气氛枯燥压抑,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叛逆的心理。因此,要改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局面,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审美教育对文言文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美、发现美、追求美以及创造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体会我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在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开始学会独立进行理性的思考及判断,他们情感丰富多彩,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能够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找到积极的美好的事例来教育、感染、激励、影响他们,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他们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与美丑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大量实践表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入的认识并掌握文言文的价值,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研究

1、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诱发审美想象

文言文语言体现着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凝练、精准和形象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张力,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往往简短的几字就能够把偌大的情境展现在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美好的境象。如教材中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白云、高山和流水三种景物特征。“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动物的嬉戏,使文章更加灵动和传神,传达了一种和谐的生命气息。文章语言言简意赅,大都是四言句,完美整饬。这些绝美的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口头翻译是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文体的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的进行多遍吟咏诵读,并与学生共同品味揣摩,探讨其蕴含的语言魅力,使学生真正做到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加深其对文章的认识与掌握。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让学生真的陶醉在文言文的文辞、音韵和节奏美中,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2、亲临文章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在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意旨美,高尚且真挚的情感溢言于表,结构多种多样,语言异彩纷呈。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这样写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砅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秦蜀道奇丽惊险的山川,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景象。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重现文章的意境美,把文言文描写的景象搬到荧幕上来,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审美意识。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把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等场面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彻底的激发学生对文章意境美的感受认识。当然教师自身的形象与语言魅力,也能够营造出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字体苍劲飞扬,普通话标准且有磁性,谦和温柔的教态,幽默得体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并影响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美的想像,教师不应该提很多的探究性问题,更不要琐碎的一字一句进行翻译,应该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使学生有着亲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文章描述的意境美,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3、结合作者的情感美,提高学生审美价值

高中教材中文言文作品,都是经典力作,饱含作者情感的喷涌,奔腾的宣泄着感情激流,给人带来强烈的动感及美感。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把精力着重放在“情感”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去感悟作者的“情感”的深沉、细腻、粗狂、豪放等境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所痛、所恨、所爱的境界,接受文言文情感美的陶冶。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前后呼应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郁悲凉。同时又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应该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甘天命,不应该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作者最真最深的情感,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正确理解加上教师自身的经验、口才进行讲解,让作者的情感去感染、打动、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作者的情感中得到自身的洗礼与升华,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价值的作用。

4、感受人物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铸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健全人格的铸造要有榜样的激励,圣贤人格的感召和文学的熏陶。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和古人进行灵魂的“对话”,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圣贤高洁傲岸的精神,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这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要的职责。在教《孟子·告子上》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舍生取义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使学生体会到孟子在得到大任前所受到的各种磨难,面对磨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够挖掘出人格美,领悟其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成功。

五、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