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信息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信息资源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1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2

关键词:学生资助体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82―02

在经济不断发展、一线技术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不但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知识传授,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还停留在提高资助的金额上,因此,健康的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笔者结合学生资助与思政工作经验,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现状出发,详细阐述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积极作用,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层次和招生数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自身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总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另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和深造途径较窄,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担忧。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心理弱势。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来看是健康积极的。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发现,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自卑、自闭的心理,无法正视贫困,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校园活动、求职就业、继续教育等方面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产生对社会的厌倦,甚至仇恨和攻击。这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易产生心理弱势的原因分析

阻碍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经济负担沉重、自我竞争力薄弱、资助机制不恰当等方面。

1.经济层面沉重的负担

高职院校一部分生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多经济困难生在大学读书期间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但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和资助体系依然略显薄弱。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年度不仅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要为就业无法落实而导致的国家助学贷款不能按时还清而担忧。

2.自我竞争力薄弱

高职经济困难生成长的环境社会资源比较缺乏,因此,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由于在外语、计算机基础、艺术等方面修养缺乏,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很难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校园活动参与度不高,缺少与同学的主动交流,自我表现不自信,寝室关系紧张。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认知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们适应正常的校园生活。

3.不恰当的资助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助项目与学校合作。国家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模式也在探索之中,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感受,如经济困难生名单公示、家庭遭遇情况介绍以及受助学生感谢发言等,增加了经济困难生的心理负担。

4.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模式中,高职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之后,这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理解还停留在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去高职院校的传统理念上,不能真正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标准。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生们背负着这样的社会眼光就读,无形中对自我自信心的树立产生了影响。

5.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对比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式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式教育模式,大量的大学生从校园涌入就业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回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已经从稀缺资源转换为过剩资源。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加重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焦虑。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为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经济压力,排解心理负担。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1.完善资助体系,促进资助体系多样化和人性化

传统的资助方式更注重从资助金额上提升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高职院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仅需要从经济层面减轻经济困难生的负担,更需要从心理层面缓解他们的焦虑。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资助体系,需要改变现有的资助机制,把奖励、资助、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对经济困难学生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资助为主要方式缓解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以奖励为辅助激励经济困难生的上进意识、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搭建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平台,鼓励和培养经济困难生的自信心,使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多样化、人性化。

2.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机制,提升自我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素质教育层面上相对薄弱,尤其是进人大学以来,在计算机基础和外语水平上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自卑感。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和辅导,会造成他们厌学和成绩下降。因此,要设立必要的经济困难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帮扶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学业的压力,这在深层次上对经济困难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自我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3.出台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就业补贴,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式教育,大量的应届大学生从高校涌入就业市场。我国现有的高校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学历层次上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上只能从事较为低端和技术性的岗位。另外,由于社会关系少,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生在大城市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出台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就业补贴以及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辅导讲座和帮扶专场,是解决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对其学业开展、性格发展、人际交往和求职就业都会带来深刻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的重视。构建行之有效的资助体系和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职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5-7.

[2]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8-29.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4]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2005.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7]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38-39.

[8]孟新.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3(4):40-42.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3

一、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从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角度看: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替代土地、劳力、资本等,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为继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取代性与决策环节的信息决定性,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当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体系,是通过对一些政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信用体系还存在严重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信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否则,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信息作为经济与社会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在我国,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影响,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其民利,为了满足WTO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败,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省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无法顺利的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

3.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看: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的同时,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条条、块块渠道,分散建设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在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和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情况下,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局出发,运用各种组织措施与制度和法规措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无缝整合,并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成为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开展的主要工作。

4.从时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现在是每10年就增长一倍,某些尖端科学每2-3年就增长一倍,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就达50万~70万篇,在这古往今来不断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怎样在这海量之中选出人们所急需的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和渠道,但由于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所以,致使网上各种污秽与伪劣信息泛滥、各种无效信息堆积、网络病毒频发,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刚刚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倾倒毒、赌、黄和伪劣信息的场所,这不但在毒害着众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们上网不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种病毒也时时在威胁着通道的安全。因此,尽快建立网上信息标准和信息秩序、优选网上信息建立信息资源枢纽,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级政府投巨资参与修建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使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5.从国家和地区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们必须尽早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现代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技术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危机。除毒、赌、黄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积影响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严重的一个是不断的病毒冲击损毁信息系统和大范围信息网络,导致网上信息丢失或网络瘫痪;另一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盗取国家、地区和企业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各种保密信息,信息网络、通信已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和窃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信息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系统研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对全省信息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点性原则。要充分研究当前我省信息化的进程与阶段,分析我省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要与可能,既关注其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项目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优势兵力,在充分研究当前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重点突破。

3.循序渐进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法规是一个庞大的法制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的先出台政策,再上升到法规。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4.创新开放与国际兼容性原则。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尤其考虑到我国进入WTO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兼顾到有关国际性的法律规定,因而,也必须对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4

哈尔滨市城市综合开发河松分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各项相关法律不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加快了档案各项工作的推动。文中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入手,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

关键词 ]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档案信息资源是在不断积累和延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属于丰富的历史材料,是信息使用都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的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服务。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对原始记录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具有较强的凭证性、权威性和借鉴性。档案利用率的高低是对档案利用情况好坏的直接反映,所以可以有效的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入,更好的挖掘档案信息的潜力,加快推动档案利用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很大一部分档案人员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较为淡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重视,使档案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

第二,目前由于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没有健全的归档制度,档案管理结构较为单一,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虽然也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但这种信息化管理只限于简单的目录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缺乏深度和广度,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档案开发手段落后。

第四,目前我国档案工作中,由于专业性的管理人才缺失,这就导致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第五,档案由于缺乏深层的编研工作,从而对其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一)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近年来,全球信息资源网络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数据库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档案信息化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档案信息性规范性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有效的实现对档案信息数据的整合,使其以标准的形式进行存储,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建立档案资源信息化数据库后,不仅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得以提升,而且档案资源共享的速度的不断得以推进,这对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档案在线阅览,网上档案展厅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为加快推动档案资源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档案行业在当前网络化环境下,加大了对档案信息利用的探寻力度。通过建立档案在线阅览室、网上档案展厅等有效的满足人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有效的便利条件,使档案走入社会,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度不断提升。

(三)开发高效信息检索查询系统

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是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重要课题是开发出高效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使其适应网络环境的快节奏、高质量、高效率。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功能,必须适用于网络档案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必须考虑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开发前期的基础工作组织与实施的问题,真正满足现阶段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

(四)增加网络论坛的互动沟通

网上电子服务公告板(即论坛)的出现,使人与人、人与部门、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为便捷与人性化,人们可以超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进行有效对话。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该充分运用网络论坛的及时与互通作用,建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咨询类型论坛模式,打破传统环境中,档案信息的被动利用情况,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作用,构建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真正促进网络档案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答疑解惑,满足用户需求。

(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性的加强

首先,档案信息资源齐全化。这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网络化与自动化建设基础。因此必须拓宽收集渠道,加强档案信息的收集,逐步建立起类目分类齐全、信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为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奠定良好坚实的网络基础。

其次,档案信息整理的系统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否便于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整个档案系统的科学化整理。这是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开发利用的必须环节。因此,必须强化档案信息系统化整理工作,以科学系统化的方法及时进行有效整理,使其规范化和标准化。

最后,档案信息检索必须深化改革。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利用,必须有效提高档案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率,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深化检索体系,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检索的效率,更好的满足档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断的加快推动档案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信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快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使其成为各行业发展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提升行业的竞争力,使档案的社会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加快推动档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英华.做好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4期.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5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一、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一)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都是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这种服务理念可以称作为“资源中心论”。虽然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中,也经常会提及类似于“一切为了读者”和“读者就是上帝”等口号,但是这种理念也仅仅局限在语言方面而并没有付诸于实践,这导致了高校图书馆用户难以参与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以及共享当中,同时也难以让用户已自身需求为依据来享受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口号具有了转化为实践的可能,通过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各类媒体,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控制,同时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来参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这让高校图书馆用户同时具备了信息资源使用者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双重角色,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用户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而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用户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使用习惯以及相关行为,对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及其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让“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成为了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

(二)信息与资源共享性的强化

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中,服务对象的范围仅仅局限于高校教职工与高校大学生群体,并且高校中的各个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掌握信息资源的结构之间存在着组织分散、联系不强等特征,这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虚拟馆藏与传统物理馆藏的结合,同时,高校图书馆与社会机构之间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媒体实现共享,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受众都能够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如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在使用开放协议、开放标准的基础上,高校中的不同图书馆、不同高校之间的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之间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实现融合与共享,而作为网络受众,只需要在具备网络的情况下,就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化

(一)提高图书馆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扮演信息资源的把关者角色,从而为网络传播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营造健康绿色的空间。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齐的特点,并且信息资源的传播环境也相对宽松,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使用健康的、积极的信息资源来挤压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与传播空间。同时,高校图书馆员应当成为网络传播规范的倡导者,并有必要在高校范围内构建一种被用户广泛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通过自律自省来对自身的网络传播行为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其次,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扮演信息导航者与信息素养培训者的角色。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具有着无序性的特点,而要让高校图书馆用户获取这些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对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更具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利用搜索引擎、菜单式导航等技术将网络信息资源变得有序化并有条理且充分的提供给高校图书馆用户。另外,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资源的获取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发挥出提升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功能。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员要针对用户开展信息检索技能教育、导读教育以及网络资源检索方法教育,从而让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目的、阅读需求等快速获取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促使高校图书馆用户在掌握文献传递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参与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当中。

(二)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做出发展与完善

首先,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服务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仍旧是高校图书馆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这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开展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优化工作。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用户参与到建设与优化过程中,以便提升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其次,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构建多媒体网站,从而逐渐打造自身的信息服务品牌。从信息资源的存储媒介来看,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的存储与提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要突出与拓展这种优势,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构建多媒体网站,并在网站中呈现出具有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和音乐艺术供用户欣赏,从而使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对用户的吸引力。另外,品牌构建对于强化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忠诚度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品牌不仅需要构建,还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需要利用公共活动与多种宣传形式来提升高校图书馆及其多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并重视对自身信息资源的补充与特色内容的打造。

【参考文献】

[1]任俊霞,姜长宝,季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0.

健康信息资源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A Basic Research on Mutual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under Network

Ma Yuejin Lin Lanying

(Qiyang Teachers College,Gansuxifeng)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collectively among libraries,then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ed and constructed ,finally,presents some comments.

Keywords:network environmrnt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 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 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n bs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 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 积极因素:

2.1.1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 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 不利因素:

2.2.1 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 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 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 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 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 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性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

刘彩虹,杨玉红.论图 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

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3

张怀涛,黄健.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图书与情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