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抚养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着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1世纪在人口问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对于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预期的寿命不断得到延长,使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方面不断上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人口老龄化。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7%。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0.3%,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属于“老年型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学者都进行了预测,其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分为具体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在1999-2010年,属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器,人口老龄化平均每年要增长0.1%;第二个阶段是在2010-2040年,属于高速期,人口老龄化每年增长0.4%,第三个阶段是在2040-2060年,属于减速期,这时候的人口老龄化则每年下降0.1%;第四个阶段是在2060年以后,属于稳定期,老龄化人口将停止增长,基本稳定下来。基本总结出来,有以下两个结论:1.在未来的5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总体来说属于发展阶段,而到2060年以后,则逐渐开始稳定下来。2.我国老年人的具体人口巨大,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分析

(一)统筹全民,对标准进行平均

首先在农村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我国农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单纯通过宣传的方式是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农民还是不够馥郁,所以有关于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将具体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结合,形成健全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我国全国地区建立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是全国的居民都可以参与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使缴费比例和缴费方式以及结算方法进行统一,对于各种养老保险的难题进行解决,将各种人群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不断进行统一,对于保险的政策和保险的账户进行统一,使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不受到身份的限制。

(二)加强资金管理

在立法的角度上,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的管理要明确,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法律的保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建立具体的管理部门,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占用,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的收入以及支出过程要不断进行透明化,使其得到充分的监督,实现资金的健康运作。要将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尽快的实施,将投资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的具体途径要不断得到创新,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对于银行利息和国债等方面的低收入投资要尽量减少,可以更多的尝试股票投资,将国家的政策扶持项目作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对于以政府角度发行的保险基金二购买的利率较高的债券多尝试一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三)将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那么我国从业人员的比例就会有效的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进行缓解,将我国的年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鼓励性或者阶段性的方法,使我国退休年龄得到提高,对于那些有技术或者能力较强的人眼,要鼓励他们申请延迟退休,与此同时将养老政策适当的进行调整,规定退休越晚的人员就会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人们就会主动自愿的去延迟退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可以采取每三年提高一岁的方式,这样,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冲击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主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其具体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使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冲击不断进行缓解。

参考文献:

[1]汪伟.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金融研究,2012,10:29-45.

[2]武锐,王薇.人口老龄化视阈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238-242.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2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低水平,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要,否则,我们的工作就要陷入被动局面。

一、健全养老保障体制任重道远

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到1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二、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相结合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已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三、提高人口素质和关注成年人问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验对策; 借鉴; 发达国家; 中国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7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受到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国际上公认,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世界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法国、“老人王国”瑞典、“长寿王国”日本以及西班牙、德国等。David预测到2050年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将同样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如Karl分析了近50年来奥地利人口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2],Joshua对2050年美国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3];李日邦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时空间分布特点及区域差异等进行了研究[10-12]。(2)老年人群相关社会问题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贫困问题[13],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时空分异[14-16],老年产业发展和社会养老设施建设[17]等。(3)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Sumiko等对老年人口及年轻人口迁移对日本传统社会养老模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4];David、Frank等利用OECD国家相关数据,对各国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应、居民储蓄以及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5];张桂莲等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消费、储蓄、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养老保障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8-20];魏立华等对老年人口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1-22]。(4)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如Maliki、Linda等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6-7];绍国栋等对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23-24];李春玲等对国内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和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25];姚静等就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和转型进行了探讨[26-27]。已有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尚缺乏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本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选择瑞典、日本、美国、法国等几个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系统总结它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典型对策及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有效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2.1 鼓励生育,应对少子化,促进女性投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持续供应

老龄化和少子化同时存在于老龄化社会,两者紧密相关且影响劳动力的供应。因此应对少子化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从完善刺激生育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职工重返劳动力市场两个方面解决少子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一方面,政府采取育儿津贴和带薪假期,向离职生育期间的女性提供一定的医疗、营养和薪资等补助和津贴,刺激女性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公共福利在儿童教育、看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推行并延长“爸爸月”,缩短低龄儿童父母的工时,实行父母保险(即企业给父母双方带薪假期以照顾幼儿;保证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能重回原工作岗位或者提供类似的工作等)等,以缓解家庭看护幼儿的压力,使父母双方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双重责任,保证女性职工能重回劳动力市场(表1)。

2.2 延长退休年龄,保证老年劳动力来源,缓解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

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普遍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法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了改革。延长退休年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领取退休金的最低年龄,将现行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向后延迟,相应延长工作年限;另一种是设立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即对不同退休年龄的老人给予不同数额的退休金,退休年龄越大,退休金数额也越大。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延长退休年龄,如日本政府在2006年把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法国在2011年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德国政府计划在2011和2018年期间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28~29]。瑞典和美国等主要采取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如瑞典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对于提前退休的60-64岁的职工,每提前一年退休减发退休金的5%;65-70岁的推迟退休的人员,每延迟退休1个月增发退休金的0.6%;对于有经验且有能力继续工作的退休老人,政府为其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并根据他们提供服务的多少增发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表2)。

2.3 完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推行“以居家式社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根据养老场所和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方式可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受老龄人口增加、女性就业率提高和年轻劳动力迁移影响,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机构养老又受到老年人经济状况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而在现实中难被老年人接受[27]。目前国外老龄化国家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体系中家庭养老发挥着基础作用,但在个人和家庭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化服务;政府负责采取相关激励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项目建设及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并协调参与建设和服务的各主体的利益关系;社区负责培育在宅服务人员并不断拓展服务业务范围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帮助,服务内容主要有住房维修、日常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30]。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来源在不同国家会有所不同:如瑞典的养老服务带有很大的福利性质,服务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但老年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服务就必须自己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属于“国家负担型”;美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主要由个人承担,属于“个人负担型”即“投资人同时也是受益人”,这种“个人负担型”的资金来源方式也使得美国“以房养老”的发展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表3)。

2.4 建立多样化的养老金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世界主要老龄化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养老保障制度向多支柱体系的转变[31]。目前这些老龄化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保障制度:基本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制度。其中,基本养老金制度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一般由国家按照统一政策规定向符合条件的人员支付;企业年金制度是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大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后两种制度对缓解国家养老金支付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老龄化国家的基本养老金的资金都来源于政府,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国也十分重视企业年金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美国政府推出“整合企业年金计划”, 把企业年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与公共养老金制度所提供的基本养老金进行协调。目前,美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国家管理的社会养老金规模[25]。另外,美国不同运营规模的企业间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不同;日本则依据国内劳动力结构,在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养老金支付方式和资金分配比例,从而使得养老保障体系不仅具有“多支柱”的特点,还具有“多层次性”(表4)。

2.5 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可持续发展、劳动力供应和社会保障体制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外,开发老年市场,发展“老年产业”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一般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并采取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措施,按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向老年产业领域投资推动老年产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国外的老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发展的产业,如老年餐饮、老年人用品生产(保健品、化妆品、服装、交通辅助用品、体育健身用品、生活辅助用品等)、老年房地产开发等;第二类是围绕老年养护形成的产业,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保险、老年医疗康复用品生产、长期照护产业、医护人员培训等;第三类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发展起来的产业包括老年大学、老年旅游、心理咨询、老年图书馆、老年电视广播节目等。另外,由异地养老和跨国养老而带动的养老产业在一些自然环境良好、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地区逐渐兴起(表5)。

2.6 注重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与老年人有关的福利保障、产业发展政策等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相关的管理机构。目前日本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体系由《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三大支柱及《介护保险法》组成[32];美国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障法案》(自1935年实施后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等),《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等[33]。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利用国家权力对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如美国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老龄问题的机构包括老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33];瑞典政府设有三个“地方公共保险法院”和一个“高级公共保险法院”,当公民应该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不能实现或受到侵犯时,可以向地方公共保险法院;公民对地方法院判决不服时,还可以继续向高级法院申诉。

3 国外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策的主要特点

3.1 “开源节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制度

主要老龄化国家从人口和劳动力的出、入端来应对老龄化及由老龄化带来的少子化、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问题。如鼓励生育、吸引海外移民的政策,拓宽了劳动力的来源;推行“爸爸月”和父母保险等为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保障;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或施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则延长了老年劳动力的工作年限,减少了老年劳动力的流出。这些措施共同减少了老年人口的比重、保证了劳动力的持续供应。在养老金保障体系方面,主要老龄化国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的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金保障体系拓宽了养老资金的来源、缓解了国家支付巨额养老金的压力,也使得现有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更具生命力(图1)。

3.2 “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主要老龄化国家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时坚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为原则,注重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严、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明确规定了包括政府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在缴纳养老金和社会保险时所必须承担的比例,所有公民“要想获得更多的福利、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和设施,就得付出更多”,由此建立起了“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3.3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企合力,多方应对

主要老龄化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养老的压力和不足,采取了“政企合力,多方参与” 的策略来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不管在发展老龄产业,建立社会服务网络、推行居家服务的养老模式,还是在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在积极发挥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引入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构建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入模式,从而保证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各项制度和社会经济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借鉴

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单涉及人口生育政策,还与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育意愿等密切相关,涵盖社会物质、文化和制度生活各个层面。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尚缺乏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在以老龄化为契机、开发老年市场形成全社会力量“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局面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特点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国内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有其形成的内外因条件且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一方面要肯定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效,继续把“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科学指导,坚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客观差异性并考虑制度的公平性和弹性,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以老龄化为契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经济入手,“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4.1 “分区域、分行业”,建立适合不同区情和行情的退休年龄制度

我国自1950年颁布退休人员管理办法以来,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仅有过两次(分别在1983年和1990年)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规定[54]。考虑到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结构等各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确实有再次进行改革的必要。我国是在“未富先老”和“城乡二元结构”二者并存的国情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同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等问题相互重叠[10,13];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来看,由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十分突出[24]。这些特点使得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且不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没有进行改革的必要;但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行地区间和行业间有差别的退休年龄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4]。因此,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将改革退休年龄制度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结合,积极探索渐进式的改革退休年龄制度的方式。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较严重的地区以及对技术和经验水平有要求较高的科、教、文和政、企高管类等行业,可以采取梯度式的退休年龄制度并适当提高退休的最低和最高年龄,鼓励老龄人口延迟退休或退休后再就业;针对处于底层、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按工龄计算的弹性退休制度,在退休年龄上给予照顾。

4.2 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并普及企业年金制度,优化养老保障体系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老人;二是全国实行的“统一标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对这些地区来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建立“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做法采取改进措施: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重视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各省市、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立不同的缴费和待遇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刺激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和有关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大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规模小、覆盖面低和基金收益率低等问题[35]。所以,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框架给予企业年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办法,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界定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障的关系,企业年金的保障范围、水平、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年金的组织和监管体系等;同时注重有关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配套立法,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拓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减少收益风险、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收益率[35],以刺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管理层的参与意愿,逐步提高企业年金制度的参与率和覆盖面。

4.3 “因地制宜”,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作用,引导多种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养老模式的选择和转变逐渐正在成为解决我国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探讨的焦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阶段,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庭的养老功能都在逐步弱化,居家式的社区养老模式正在兴起[27,30,47,57]。考虑到居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坚持以“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各方面在养老中的作用,引导多种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完善”[30]为要旨,在弘扬“孝道”思想、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鼓励并扶持社区老年服务组织的发展,明确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作为政府支持和发展的重点,使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构建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27]。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类型有重点地采取养老抚助政策:在农村地区,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化养老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和集体养老的补充作用[57];在城市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并采取激励政策推动城市养老向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转变;另外在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可以借鉴国外“以房养老”的模式,加大“以房养老”的宣传力度和业务试点并对其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55~56]。最近几年来,我国“失独家庭”和“421家庭”的数目越来越多,这两类家庭的养老压力也日益明显。政府可以在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优惠和扶助政策鼓励慈善团体、非营利机构大力兴办公益性老年服务机构,给予上述两类家庭物质和精神照护。

4.4 做到“两个结合”,针对主要领域发展老年产业

目前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36]。因此,未来要加强老年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做到“理论研究与政府决策、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相结合”,重点对老年人的需求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老年产业特征、市场规模、基本规律及老龄化过程对市场体系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从而为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老年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咨询和支持。另外,国外有相当数量老年产业是围绕居家式社区养老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与推行社区型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老有颐养”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在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养老入户服务、护理、老年用产品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领域,开发一批满足老年人需求、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具体措施为:政府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同时提高对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尤其是鼓励发展医养结合型护理机构以及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机构和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颐养”;政府或企业在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形成以点带面的联动的效应,不断拓展养老入户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David E B, David C, Günter F.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 Rev Econ Policy: 2010,26(4) : 583-612.

[2] Karl H,刘岩,亚历山大·威斯保尔,海尔姆特·沃施莱格. 1951年以来奥地利人口变化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2006,61(6):563-573.

[3] Joshua M, Wiener, Jane T. Population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rogrammers[J].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2002, 31: 776-781.

[4] Oshima, Sumiko. Japan: Feeling the Strai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J]. Science, 1996, 273(5271): 44-45.

[5] Frank T. Denton, Byron G. Spencer. Population ageing, older workers, and Canada’s labor force[J].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009, 35(35): 481-492.

[6] Maliki. Health card and health care facilities demand among the Indonesian elderly[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1): 103-119.

[7] Linda G, Martin. Population aging policies in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Science, 1991, 2: 527-531.

[8] Paul S L. Impact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Singapore[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 (2): 245-259.

[9] Jay S, Olshaanansky, Goldman D, Yuhui Zheng, John Q, Rose. Aging in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demographic forecasts from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an aging society[J]. The Milbank Quarterly, 2009, 87(4): 842-862.

[10] 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J]. 地理研究,1999,18(2):113-121.

[11] 林琳,马飞.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 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2] 陈彦光. 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 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13] 邬沧萍,王琳. 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增刊:1-8.

[14] 孙樱,陈田,韩英. 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5] 柴彦威,李昌霞. 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16] 仵宗卿,柴彦威,戴雪珍,杨吾扬. 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机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4):479-488.

[17] 宋韬,汤建中. 试析上海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J]. 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8] 张桂莲,王永莲.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分析[J]. 人口学刊,2010(5):48-53.

[19] 王合生,虞孝感. 我国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 经济地理,1997,17(4):21-25.

[20] 高建华. 基于第五次人口全国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5:856-859.

[21] 魏立华,丛艳国. 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 人文地理,2001,16(2):20-23.

[22] 苏红霞. 英国旅游者出游年龄规律研究[J]. 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3] 邵国栋,聂素芳. 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传统退休制度[J]. 社会发展,2007(4):31-32.

[24] 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年龄有效吗?[J]. 人口研究,2006,30(4):47-54.

[25] 李春玲. 整合企业年金计划—美国公共养老金制度与企业年金计划[J]. 经济体制改革,2006(5):156-159.

[26] 姚静,李爽.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27] 谢琼. 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 山东社会科学,2008(11):73-76.

[28] 范围. 退休年龄比较[J]. 人口与经济,2011(5):48-54.

[29] 王海涛. 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 人口与发展,2011(4):32-35.

[30] 杨励. 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 社科纵横,2007,22(6):37-39.

[31] 陈厚义.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 中国国情国力,2010(7).

[32] 杨天博. 日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J]. 社会福利,2007(1).

[33] 陈超. 美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68-72.

[34] 林宝. 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2001 (1):25-31.

[35] 徐海霞. 企业年金的国际比较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的探析[J]. 改革与战略,2010,26(9):172-175.

[36] 江海霞,陈雷. 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 特区经济,2010(6):133-135.

[37] 任杰. 从企业年金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时代,2009,25:71-72.

[38] 吴轶超. 中美德日企业年金发展比较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2):82-83.

[39] 邬沧萍,王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 求是,2009(7):55-57.

[40] 王吉乔,杜德斌. 我国城镇贫困化及其治理对策探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64-69.

[41] 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31-44.

[42] 王承云.日本海外旅游业的动态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3(2):93-99.

[43] 郭焕成,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44] 王仲智,林炳耀. 美国“阳光带”的崛起及对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40-45.

[45] 刘清芝. 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 西北人口,2009,30 (4):73-75.

[46] 宋韬.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75-78.

[47] 汪昌安,李忠贵. 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员幸福指数[J]. 价值工程,2011,36:323-324.

[48] 郭金龙,张许颖. 国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视野,2008,17:32-33.

[49] 姜向群. 计划生育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问题[J]. 人口研究,1996,20(6):58-62.

[50] 杨菊华.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J]. 探索与争鸣,2009(7):14-16.

[51] 陈茗. 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J]. 人口学刊,2002(6):7-11.

[52] 周俊山,尹银. 老龄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 日本问题研究,2008(3):60-64.

[53] 查建华. 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50-59.

[54] 徐庆风. 我国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论[J]. 南方人口,1992(1):42-45.

[55] 鲍家伟.“以房养老”—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J]. 中国经贸导刊,2012(3):32-33.

[56] 罗莉,王亚萍,徐洋.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汉市城市居民以房养老状况的思考[J]. 改革与策略,2012,28(2):116-117.

[57] 周君玉,张俊良.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革及其影响[J]. 财经科学,1993(4):65-67.

[58] 王维达,童林. 老年人照顾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律完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03-107.

[59] 刘铮,潘锦堂. 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J]. 社会学研究,2005(5):93-98.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4

以上理论阐述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以及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关系,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以及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关系也必然在发生改变,因此以上理论的现实意义不是很强。同时选取的指标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单独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费用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对指标的选取以及研究的方法做了改进。选取人口老龄化为解释变量,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被解释变量,采取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清楚直观地显示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支出以及医疗保险支出的关系,从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一些现实意义较强的建议。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实施较晚,因此本文选取了1993年到2011年这19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范围。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数据的收集的难易程度,本文将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标准。因此,选取1993年到2011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解释变量。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仍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6]因而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支出的研究则从城镇企业职工入手,选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分别为被解释变量,主要研究的是人口老龄化对城镇职工的影响。

计量模型与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的来源与指标的选取,建立老年人口的比重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以及老年人口与医疗保险支出的计量模型。具体如下:第一步,由于老年人口的比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指标口径不一致,因此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取对数,而三者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因此建立半对数的线性回归模型。第二步,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期间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相对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影响系数。

结论分析

通过对计量经济的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7)、(10)式可以看出,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每增长1%,平均来说可导致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0.87%,导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出增加3.06%。由此可知,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医疗保险支出影响均较显著,尤其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而言,老龄化的贡献率很大。当今世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支出与养老保险支出必然增加,这势必然会对我国的养老以及医疗造成严重的负担,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支付问题,甚至是支付危机问题。这是未来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与养老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也是政策制定者所需考虑的一大因素。但是本文只是研究了老龄化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支出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并没有研究老龄化对新型农村以及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影响,这是本文的一个较大的缺点。

政策建议

由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依据计量经济学的分析,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面对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政府应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计划,把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三种制度相结合,即所谓的“三支柱”制度[6]。适当增加对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加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同时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比如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为慢性病高发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的检查服务;加强社区养老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真正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政策。

第二,通过资本市场来缓解我国的社会保障支付危机[7]。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半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必然面临着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为了降低个人账户基金贬值的风险,应该制定专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办法,扩大基金投资渠道,不断提高基金收益率。而资本市场则是资金保值增值的主要渠道。

第三,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拓宽医疗费用的筹资渠道[8],比如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慈善捐款,用于大病医疗等方面,使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费用有一个稳定资金来源。同时对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医疗表显基金建立社会化管理、统筹调剂使用好着两部分资金,使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得到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第四,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诊治80%以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社区就诊又十分方便,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提供可能,同时可以避免去大医院成本高、就诊人多的问题。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养老保险所指的是国家与社会依据法律,在国家所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之后,或者由于年老失去劳动力而退离工作岗位之后,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建立的社会保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可有效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在我国总人口当中,中老年人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大,而青少年人口占据的比例在递减的过程,依据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概念可知,当国家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据本国总体人口10%以上,或者65周岁之上的人口占据本国总体人口7%的时候,该国就可称之为老年型的人口社会。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正式跨入老龄化时代,并且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60周岁之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10.6%,依据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要比欧美及日本等国快,在第6次人口普查时,我国14岁以下的人口比重不断减少,由1982年的33.59%降到2010年人口比例的16.6%,少儿下降速度比较快。根据预测,我国到2020年的时候,老年人将上升到2.4亿,老龄人口为总人口比例的16%左右,而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会超过4亿,占据总人口比例为25%左右,此时,我国将会步入深度老龄社会。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倒金字塔形式,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的国民财富还不能有效承担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人均寿命的提高,使得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年限延长,这必然会让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增大,截止201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约为一万三千亿元,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涨,而给制度缴费的人员不变甚至减少,致使隐性债务问题突出,待遇具有差别大,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并且我国养老保险还面临着新账旧债问题。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策

1.加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推动农村养老保险机制

加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已开始对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及新农保制度,在理论上看,此养老保险制度会在短短几年内,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但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养老保险改革中,不仅注重覆盖面,还应注重收益的质量。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与城市养老保险的覆盖要灵活,对于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及农民工参保能力应该给予考虑,对这些缴费人员应给予优惠,仅养老费用就占据工资的20%,是个非常大的负担,应减低此类人群的参保缴纳费用,鼓励他们少退保,多参保,缴费基数可分成两档,低档可每2年改变一次基数,逐步提高参保率与覆盖面。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咨询服务及标语等途径,加强农保宣传,转变农村人口的养儿防老观念,进一步完善农保机制,尽量营造全社会的参保氛围,并加强执法力度,对参保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加大刚性制约,增强养老保险改革的有效性。

2.实施弹性年龄退休制,防止提前退休

我国的退休年龄女性为55岁,男性为60岁,此退休年龄是依据当时的国情所制定的,但随着人均寿命延长,教育年限增加,原来的退休年龄已不适合了,不仅会加大养老保险的基金负担,还会带来人力资源浪费,根据有关报告可知,退休年龄延长1年,其养老基金会增加40亿元,而减少支出160亿人民币,在合理程度下,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实施具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制度,对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基金具有缓冲作用。

3.落实个人账户,避免隐性债务

为解决养老保险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我国可建立社会保险的基金理事会,并集中管理国家财政及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养老基金,同时,不能增加职工与企业所缴纳的养老费用。还可以采用特别国债发行的方法,平稳过渡养老基金改革,用未来的基金增值与结余来还清这笔特别国债。空账问题主要也是由于隐性债务所引起的,要解决空账问题,应该严格划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管理,这两个账户应该彻底分开,对任何贯通途径均堵死,避免资金挪用问题出现,还应增强社保基金,以解决隐性债务问题,落实空账问题。

4.建立多样化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丰衣足食的要求了,养老保险应从过去的家庭养、单位养向自己养与社会养来过渡,我国养老保险应实施国家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及个人的商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机制,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当中,经济尚不发达,保险市场也不成熟,养老保险机制并不能如同发达国家一样完全依靠商业保险来收益,需要个人、国家与企业共同来承担,以适应我国不同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政府担保的商业养老保险机制,主要由政府或联营建立的托管所或其他类似的社会养老福利机构等。通过这些机构对基本养老补充,可有效缓解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院紧张问题,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增加养老的生活指数和幸福指数。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养老保险辅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鼓励的多样化养老机制,在我国经济上不是很发达的状况下,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实施多层次及广覆盖的养老制度,落实弹性退休年龄机制,加强养老基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保值增值,并营造社会参保氛围,加强养老保险的合理改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 弹性退休 人口老龄化 空账运行

一、养老金空账运行引发的养老危机

我国养老金空账运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养老金账户的转轨成本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DC型积累制和DB型现收现付制的混合制度施行,即“统账结合”制度。养老金账户一部是单位以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另一部分是职工以个人工资的8%缴纳。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然而,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我国采用的是BD型现收现付制,不存在个人账户。因此,这些在新制度执行前参保的企业员工在退休后只能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完全依靠统筹账户。由于没有累积,统筹账户根本不足以应对当期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需求,在实际的管理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没有分开管理,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现收现付制”的方法,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仅仅记账,上述2.5万亿的记账额由此形成。而从近两年数据看,空账扩大的速度正在变快:从2008年到2010年,“空账”由1.4万亿升至1.7万亿,增加3000亿,而2011年一年就增加了5000亿。

(二)老龄化成本不断增加

所谓老龄化成本,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指老龄化趋势带来的三个潜在风险,即经济增长减缓、财政收入减少和公共支出增加;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老龄化带来的主要财务成本,他们包括公共养老金支出、医疗费用支出、长期照护支出、教育支出和失业支出。[3] 在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前三项支出会不断攀升,但是后两项会相应减少。虽然,五项支出相互抵消,但是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2010年增长20.9%;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4431亿元,比2010年增长25.2%。

越来越严峻的养老金空账运行和老龄化成本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以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法来缓解压力。英国政府在2006年5月正式公布一份关于养老系统改革的白皮书,计划将英国民众的退休年龄从现行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即使民众罢工抗议,法国仍然在2010年通过了政府退休体制改革方案,规定须满41年工龄才能拿到全额退休金。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可能要到66岁至68岁才能退休。

二、我国对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议综述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有96.98%的网友直言“不乐意”,只有3.02%的网友支持。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也在争论不休。

(一)反对延长退休年龄

1.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社会公平

不同人群而言延长退休年龄具有不同的效应。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对体力劳动则的负面效应更大,低收入人群、体力劳动者和普通的企业职工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持反对意见。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推迟退休之后身体承受能力下降,并且由于工业绩效的下降收入水平随之下降,因此,他们更愿意早退。其次,公务员、教师、科研工作者等脑力劳动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劳动者需要长期积累工作经验,推迟退休年龄甚至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很多时候到了老年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并且,推迟退休之后收入曲线可能继续上升。由此可见,延迟退休不利于普通体劳动者、不利于低收入人群,延长退休年龄对他们意味着缴费增加,领取养老金的总数量减少。

2.延长退休年龄会加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除此之外,“返聘”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职工,企业更愿意聘用有经验的老职工而非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对于社会待业、失业和隐性失业的巨大人群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与延迟退休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明。

3.延长退休年龄无法解决“空账”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理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空账运行,从表面上看,延长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延长缴费时间,增加缴费总量。但是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国家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解决空账问题,将就业和国家财富发展起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空账问题的有效办法,而非单一地延长退休年龄。

(二)支持延长退休年龄

1.延长退休年龄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维护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预期寿命的提高,现行的退休制度已经严重损害代际之间的公平。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例不断上升,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始年龄逐步增加。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升到2005年的7.83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起始年龄从16岁上升到18岁。此外,目前缴纳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学历大部分为本科毕业,和初高中毕业的就业人员相比,少缴费4—7年,第二,学历越高的劳动者工作时间越短而享受的退休待遇却相对较高,导致权利义务不一致。第三,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是建国初的35岁两倍。[5] 依照目前的退休年龄,大部分职工在五十多岁退休,在生理年龄上还处于中年人,按照我国的老龄化和人均寿命,达到65岁才算进入老年阶段。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职工的缴费年限不断增加,加剧了代际直接的矛盾。第四,现行退休年龄男女不一,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10年,然而,女性的预期寿命更长,造成性别不平等,也影响女性的养老金水平。因此,不仅要延迟退休年龄,还要体现男女平等

2.延长退休年龄和年轻人就业没有必然联系

从短期看,延迟退休会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取决于延长的方式,若按月份延迟对就业几乎没有影响;从长期看全国的就业容量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因为老人退休和年轻人就业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一方面老年人空出的岗位年轻人未必能够填补,目前的失业者,自愿性失业过半,达到65%,失业者中30岁以下占87%,45岁以上的只占13%;在30岁以下的失业者中,因不满工作环境而自愿失业者占90%。这些数据表明,失业的原因不仅仅是就业机会供给不足,也有失业者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退而不休”的现象,资料显示,实际上我国相当大比重的退休人员还在工作。再就业的老年人以6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居多,约占再就业老年人口的80%。老年人口再就业无疑暴露了现行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3.延长退休年龄能减缓基金缺口

如何解决养老金2.2万亿的缺口?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延长缴费时间、提高缴费标准和降低给付标准。我国的养老保险企业缴费20%,个人缴费8%,合计28%,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的4.6倍,已经没有上调空间了。与高缴费相对应的却是低替代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而据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证实,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为1300元。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低于此标准,所以无法通过降低替代率而减缓基金缺口。

三、延长退休年龄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前文所分析,延长退休年龄能够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所带来的代际矛盾,老年人的退休和年轻人的就业之间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宏观地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职位来解决,最后,在养老金的缴费率和替代率都达到极限的前提下,我国只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基金缺口。

1.弹性退休制度

我国可以针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实行弹性退休。首先,延长一些特殊行业和智力密集型行业,例如技术工人、教师、公务员等。此类人员的工作经验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老年才是他们事业的黄金期,是将研究转化为成果的重要阶段,如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硬性责令退休,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调整特殊高危行业和特殊工种的范围。随着经济发展,原先属于人工操作的高危劳动例如锅炉工,现已基本上是机房操作,对于此类人员应将退休年龄适当延长。第三,实行先女后男,小步渐进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年龄不一,是我国退休制度的一大弊病,不符合国际惯例。从人均寿命来看,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但是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10年。在制定制度时考虑到建国初女性受教育机会少,并且要照顾家庭,在此历史条件下制定女性早退休是为了保护女性利益。然而,在如今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享受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在高学历中女性甚至高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早直接导致女性的缴费时间少,最终所获得的退休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可以先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使之逐渐和男性一致,再将男女退休年龄一起调整。

2.建立一个缴费和退休待遇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

大部分网友反对延长退休年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行的退休制度中的个人缴费与待遇之间没有建立一个明显的激励机制,大锅饭因素扭曲了社会保险的本质。因此,我国在设计退休制度时应注意几点:一是要注重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缴费年限和享受待遇相对等。受教育程度和服务社会时间呈反比,为了确保公平,在制定统一退休年龄的基础上,设定一个具体的缴费年限,只需达到缴费年限即可,不一定严格按照退休年龄执行。二是应该格外强调个人缴费的补偿和返还性质,即强调私有化的“费性”,缴费的数量和待遇挂钩,避免给全社会以“税”的误解。三是鼓励职工延迟退休。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延迟退休提高待遇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人口全球居首,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20120408/107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