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1

【关键词】急性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 诊断

1 概述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

2 病因

2.1微生物 可由病毒、细菌直接感染,也可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蔓延引起本病。其中最主要的是病毒感染,健康的成年人多数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多见,另外还有冠状病毒、鼻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致病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葡萄球菌等。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有增加趋势。本病常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在机体气管-支气管功能受损时发病。

2.2物理、化学因素 过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气、氯气等)的吸入,以及对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刺激等亦可引起本病。

2.3变态反应 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的吸入,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移行,或对细菌蛋白质的过敏引起气管一支气管的过敏炎症反应亦可导致本病。

3 生理病理

病理改变主要为气管一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黏膜下层水肿,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一般仅限于气管、总支气管和肺叶支气管黏膜。严重者可蔓延至细支气管和肺泡,引起微血管坏死和出血。损害严重者可有黏膜纤毛功能降低,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急性支气管炎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在复发性急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轻度支气管哮喘发作较正常人群为多。反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既往亦多有支气管哮喘或特异质反应病史,提示支气管痉挛可能是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4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1症状 全身性症状轻微,有轻度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而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常无这些表现。咳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剧咳时可伴恶心、呕吐及胸、腹肌疼痛。开始为刺激性干咳;3~4日后鼻咽部症状减轻,咳嗽转为持续性并成为突出症状,受凉、吸入冷空气、晨起晚睡或体力活动时咳嗽加剧;咳嗽可持续2~3周左右,吸烟者更长。半数患者有咳痰,随病程进展,由黏液性转为脓性痰。气管受累时,深呼吸及咳嗽时可有胸骨后疼痛;伴发支气管痉挛时,可有喘鸣、气急和程度不等的胸骨紧缩感;有慢性阻塞性病及其他损害肺功能的基础疾病者,可有发绀和呼吸困难。病程一般呈自限性。

4.2体征 呼吸音多正常,黏液分泌物在较大支气管时可闻及粗干啰音,于咳嗽后消失。支气管痉挛时,可闻及哮鸣音。水样分泌物积留在小支气管时,可闻及湿啰音。

5 检查

5.1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异常。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2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5.3胸部X线检查,多数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6 诊断

根据病史,以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和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病原学检查,可做出病因诊断。

7 诊断标准

7.1起病较急,常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7.2当炎症累及气管时,出现咳嗽、咳痰,常为刺激性干咳,以及少量黏液性痰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当感染蔓延至支气管时,咳嗽加剧,咳痰增多且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偶见痰中带血。

7.3体检 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的干、湿啰音。

7.4全身症状 一般较轻,体温往往在38℃左右,多于3~5日降至正常。咳嗽、咳痰有时可延续2~3周才消失。

7.5X线检查 大多正常或有肺纹理增加。

7.6应排除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癌、支气管内膜结核等症。

8 鉴别诊断

8.1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较重,而呼吸道局部症状相对较轻。常有流行病史。依据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可以鉴别。

8.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以鼻咽部黏膜的过敏症状(如流涕、打喷嚏、流眼泪等)为主,一般无咳嗽、咳痰,无肺部异常体征。

8.3支气管肺炎全身症状较重,发热较高,咳嗽频繁,咳痰较多,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有细小水泡音。结合胸部X线检查可鉴别。

8.4支气管异物 当有呼吸道阻塞伴感染时,其呼吸道症状与急性气管炎相似。因此,应注意询问有无呼吸道异物吸入史,或经治疗后,疗效不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胸部X线检查表现有肺不张、肺气肿等梗阻现象。纤维支气管镜可协助诊断与治疗。

8.5肺门支气管淋巴结结 核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及胸部X线检查,可以鉴别。

8.6毛细支气管炎 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有明显的急性发作性喘憋及呼吸困难,体温不高。喘憋发作时,肺部啰音不明显,缓解后可听到细湿啰音。

8.7其他 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疾病也可伴有咳嗽、咳痰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这些疾病大多都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但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不难鉴别。

参 考 文 献

[1]陶仲为.呼吸道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12-114.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125-02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90%以上为病毒感染所致,但临床上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却十分普遍。痰热清注射液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科学组方,严格按照中药指纹图谱生产而成,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解热、祛痰镇咳等作用,自上市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种疾病。我们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男25例,女35例,年龄7~14岁,平均9.0岁,急性咽炎32例,急性扁桃体炎28例。临床表现为:体温37.8℃以上,伴有咽痛或鼻塞流涕、咳嗽,双侧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双肺听诊未闻及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稍高。

1.2治疗方法

痰热清注射液规格为10 mL。常用量婴幼儿0.3~0.5 mL/(Kg•d),最高剂量不超过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滴注速度控制在60滴/min以内。成人稀释比一般不高于1∶5,婴幼儿稀释比一般不高于1∶10;不得与其它药物混合滴注,如合并用药,在换药时需先冲洗输液管或更换新输液管,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药液中出现混浊或漂浮物时禁止使用。对于本品适应证的治疗,如果与其它抗菌药物合用,则疗效更好。

1.3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3天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有效: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无效:仍有发热,其他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需用其他方法治疗。

1.4结果

1.4.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咽痛或鼻塞流涕、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等无改善。

1.4.2 治疗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60例患者中痊愈47例(78.3%);有效10例(16.7%),无效3例(5.0%),总有效率(95.0%),平均退热时间(36±12)h。

2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以上部分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全年都可以发病,冬春较多。在幼儿期发病最多,5岁以下小儿平均每人每年发生4~6次。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患儿发热易引起惊厥、咳嗽、鼻塞、流涕,使患儿呼吸不畅、睡眠不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很多并发症。病原体绝大多数(约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疱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5天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次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

闵存云等将痰热清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观察它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痰热清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率为86.7%,与抗菌药新福欣同时应用的有效率为98.3%,比单独用药更有效。尤其在解热、止咳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凌如芳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72例,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经Ridit 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黄英将痰热清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给予30例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静脉滴注,滴速60 滴/min,1 次/d,与静脉滴注青霉素组进行对照,7~10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得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疗效、用药安全、未见不良反应的结论。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方面,殷勇等按照0.3~0.5 ml•kg-1•d-1(最大20 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痰热清≤10 ml/次)或500 ml(痰热清>10 ml/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必嗽平4 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缓慢推注,2次/d,均连续使用5~7 d,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62.86%,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认为痰热清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方面有明显的退热、止咳、祛痰作用,且安全性好。

痰热清注射液在规定剂量内使用安全可靠,但若输液速度偏快会引起疼痛,偶有皮肤瘙痒出现,Ⅱ、Ⅲ期临床试验未发现不良反应,Ⅳ期2 066例临床试验仅发现3例轻度过敏反应,均停药后症状消失,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胡皓夫.关于WHO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方案的若干问题[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6):433.

[2]陆权.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3.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3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095-02

咽喉炎、支气管炎、鼻窦炎以及中耳炎等是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若不能及时控制,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2-3]。为了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41岁,平均21.5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0岁,平均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时间2~10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对因治疗及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给予利巴韦林等进行抗病毒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保持病房内环境卫生,定时开窗,保证通风,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叮嘱患者多进行卧床休息,进行必要的隔离,减少细菌传染及传播;保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提醒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根据气温变化提醒患者添加衣物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护理干预。

1.3.1 采取针对性护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制订针对性的对症护理措施。对于鼻塞、通气不畅的患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采用麻黄碱进行滴鼻,减少鼻塞;对于高烧患者,采用药物退热与物理退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退热,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避免高烧引起其他并发症状;对于咽部不适的患者,加强咽部护理,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后采用润喉含片治疗[4]。尽量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完成护理,减少对患者的打扰,保证其足够的休息时间。

1.3.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禁食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证充足饮水。

1.3.3 发热护理 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会表现出高烧的症状,需要保证其绝对静卧休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若效果仍不理想,需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治疗;有些患者额头及腋窝等处温度较高,但手脚冰凉,特别是符合此症状的儿童患者,容易并发高热惊厥,需要引起重视;在降温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体温,降温速度不易过快,注意观察激惹及惊厥现象;对于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以及四肢厥冷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婴幼儿,体温尽量维持在38℃以下,以避免惊厥的发生[5]。

1.3.4 并发症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皮疹、口腔黏膜、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辨别咳嗽的性质,及早发现猩红热及麻疹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出汗较多的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皮肤瘙痒症状,因此需要及时更换床单及衣物,保证干燥整洁,避免皮肤感染;对婴幼儿做好安全防护,指导患儿家属对其进行合理喂养并及时预防接种,修剪患儿指甲以防止因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

1.3.5 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主要的治疗方法,使患者了解其病因、预防措施及自我护理方法;解答患者疑问,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树立治愈疾病的自信心,从而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康复[6]。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50例,治愈率为100.0%,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治愈40例,治愈率为80.0%,出现并发症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的常见、多发疾病,四季均可发病,主要集中在鼻、鼻咽及咽部,大多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7]。上呼吸道是整个呼吸系统的门户,加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及护理,对于降低整个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从用药、饮食、发热、并发症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表明整体、针对性护理对于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 8(23):354-355.

[2] 贾拉弟.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探讨[J]. 北方药学,2012,9(9):124,39.

[3] 王丽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 8(13):294-295.

[4] 范兵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与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8):142-143.

[5] 丁续荣,孙学平,牟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3):244-245.

[6] 张丽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331-3332.

[7] 赵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025-1026.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4

 

关键词:  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护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诊断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四)治疗原则

    此病一般无需住院。如有合并症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需慎重使用镇咳药;对有支气管痉挛喘息症状者可适当应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对有发热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否则不宜作为常规使用药物。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询问病人健康史,发病原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帮助病人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

    (2)病情评估  主要是对病人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和发热等,以便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咳嗽性质,如干咳、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随的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视程度,评估是否掌握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病人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反应,如呼吸道症状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胸闷、气短所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改变。

    2.护理诊断  病人可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护理诊断基本相似,但与个体差异有关。护士可根据病人不同相关因素提出确切的护理诊断。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5

一、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等全身症状为主,可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体检可见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化验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由于流感的传染性强,因而在发病后至少应隔离到热退的48小时后。流感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和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液,保护心功能等。免疫力偏低者还可考虑给予抗病毒药或干扰素治疗。预防流感除了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呼吸道传播机会之外,还要对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特别加以保护,最好在流感流行前几个月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或在流行期间给予药物预防,如病毒灵0.1g,每日2次口服,连服1周左右。

二、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目前儿童麻疹的患病率已显著下降,按周期性流行的规律消失,发病年龄向后推移,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患病率则有所上升。麻疹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最初表现为发热,为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畏光、流泪,眼睛浮肿等眼结膜炎症状。发病3~5天后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开始,逐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等部位。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3天内退疹,疹退时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素沉着。因此,在流行季节遇到同时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和眼结膜炎的患者,务必要检查口腔,如果在口腔内见到麻疹黏膜斑,就可判定为麻疹,及时隔离与治疗。预防麻疹的关键是按程序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时进行皮下注射接种。

三、小儿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2~5岁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小儿风疹的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轻微。1~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等部位。皮疹形态多样,多为淡红色斑疹、班丘疹或丘疹,常伴耳后、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持续2~3日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也无色素沉着。明确小儿风疹后应及时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的第5日。预防小儿风疹的发生,惟一措施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般于婴儿出生后的第15个月中接种。

四、幼儿急诊 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常见于1~3岁的婴幼儿。临床特点是:起病急,早期出现高热,但全身症状轻微。高热持续2~4日后迅速下降,但随后迅速出现皮疹。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班丘疹,腰臀部较多,面部和四肢较为稀少。皮疹持续1~2日后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也无色素沉着。幼儿急疹的治疗以护理和对症处理为主。重点为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幼儿急疹的预防尚无特定疫苗接种,因此,主要预防措施是减少与患儿的接触。另外,对有过接触的儿童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就应隔离治疗,需要隔离至疹退之后。

五、水痘 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染病,经呼吸道传播,1~6岁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临床特点是:初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轻微。发病1~2天后出疹,先见于躯干和头部、而后逐渐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以躯干居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丘疹,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疱疹常常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先清澈,后混浊,基底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由于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故而在明确诊断后至少应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之后,或者从发病之日起隔离时间不得少于2周。出疹期间要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继发感染,一旦溃破应在溃破表面涂上龙胆紫溶液或抗菌素软膏。目前尚无预防水痘的减毒活疫苗,对易感者使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及减轻病情。

六、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居多。临床表现是:起病急,初有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1~2天后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数日后对侧腮腺也有肿大的可能。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肿胀皮肤发亮,灼热但不红。具有弹性和触痛,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一般情况下腮腺肿胀可于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总病程大约为10~14天。由于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直到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故而需要一直隔离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七、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新生儿因缺乏天然免疫力,也有发生百日咳的风险,一旦发病其病情往往较重。百日咳的临床特点是: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有低热、打喷嚏、流涕及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3日后咳嗽逐渐加重,7~10日后进入痉咳期,每日咳嗽发作达数十次,尤以夜间为甚,持续数周后逐渐恢复。由于百日咳自潜伏期末至发病的6周内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周传染性最强,所以,患者应自发病之日起应至少隔离40天,或自痉挛性咳嗽开始后的30天内要加以隔离,防止引起传染。百日咳的预防多采用百白破混合制剂作为基础性免疫,一般自孩子出生后3~6个月中进行首次预防接种,而后每隔4~6周复种1次,共3次。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范文6

【关键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合理用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78-02

咳嗽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咽喉、鼻腔处出现炎症而引起的,经临床检查发现,大多数咳嗽持久不愈患儿均由于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的[1]。因此,合理用药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患者,给予不同的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10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儿中,男23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为2月至12岁,平均4.2岁;咳嗽时间(6.3±2.2)d。对照组50例患儿中,男25例,女25例,患者年龄为3月至11岁,平均3.8岁;咳嗽时间(6.5±2.4)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咳痰、咽痛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阿奇霉素,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来使用,并控制用药剂量。②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孟鲁司特钠使用剂量,2至4岁患儿每次用量为4mg,5至12岁患儿每次用量5mg,每天服用1次,疗程2d,阿奇霉素疗程为3d。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气道反应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①日间咳嗽、夜间咳嗽评分标准。0分:未出现任何咳嗽症状;1分:出现间断性的咳嗽症状,但不会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影响;2分:出现经常性咳嗽症状,但无任何不适感,不会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影响;3分:咳嗽较为剧烈且频繁,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②咳痰评分标准。0分:未出现任何咳嗽症状;1分:咳痰量较少,总量在10至15ml间;2分咳痰总量在10至50ml间;3分咳痰总量大于50ml。③气道反应分为5个等级,0级、1级、2级、3级、4级。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由统计软件SPSS17.0来处理,计数资料由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计量资料则以t来检验,组间对比以χ2来检验,P

2结果

2.1咳嗽、咳痰症状观察组治疗前日间咳嗽(2.5±0.8)、夜间咳嗽(1.8±0.4)、咳痰症状(1.7±0.3);治疗后日间咳嗽(0.4±0.1)、夜间咳嗽(0.3±0.1)、咳痰症状(0.2±0.1)。对照组治疗前日间咳嗽(2.7±0.5)、夜间咳嗽(1.7±0.6)、咳痰症状(1.3±0.8);治疗后日间咳嗽(2.1±0.2)、夜间咳嗽(1.4±0.5)、咳痰症状(0.8±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气道反应观察组治疗后气道反应等级:0级45例,1级5例;2级0例,3级0例,4例0例;对照组治疗后气道反应等级:0级24例,1级20例;2级3例,3级2例,4例1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气道反应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1例便秘、1例腹泻、1例口干、1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3例便秘、2例腹泻、2例口干、2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咳嗽属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有25%左右在感染后会出现咳嗽症状,特别在感冒流行季节,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发生率较高[2]。

临床研究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患儿气道黏膜处的上皮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而黏膜下方的神经末梢也被充分暴露,在各种刺激性物质影响下,其敏感性不断增高,或者由于气道炎症加重导致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后,气道常常会出现短暂性的高反应现象[3]。同时,大多数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都是受到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而少数则因细菌感染或者支原体感染而引发,病毒性感染与气道存在高反应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持久不愈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主张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但是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细菌耐药性有所增强,患者病情加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急性发作期后,诱发咳嗽症状病原体基本清除,所以不用再给予抗生素继续治疗,关键是对患儿气道存在的高反应症状进行处理。本文给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患者孟鲁司特钠联合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性效果。孟鲁司特钠属于一种特异性的受体拮抗剂,能够对白三烯和受体间结合而引发的炎症起道一定的一致作用,使得炎症介质量大大减少,血管通透性有所下降,气道存在的高反应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总之,孟鲁司特钠联合抗生素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同时有效缓解患儿气道高反应现象,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的理想药物方案。

参考文献

[1]付杰伟.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7(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