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1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
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推断,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将儿童的思维发展置于“最近发展区”的时候,学生的发展能力才会最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的设计既不能过难,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跳起来也无法够到,也不能过易,简单的“非对即错”式提问将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的答案。真正艺术性的提问设计必须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效的“最近发展区”,保证提问设计的科学性。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启发性。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具有启发性的教育,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什么。众所周知,数学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提问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好奇,进一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当然,启发性的设计不仅反应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表现在适时的引导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思维特点进行有效引导,摒弃“处处皆问”的盲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层次性。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不应当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当面对所有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拾阶而上,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关注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思考的机会,享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逐步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模式实现分层提问,给优等生“拔高”的机会,给中等生“探索”的机会,给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只有提问具备了层次性,才能提高数学课堂参与的广泛度,提高课堂效率。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2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任教的高一年级139名学生中作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从当前教育的一些弊端寻找答案。
应试教育观。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讲解,心中才感到踏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教师主体观。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参差不齐,涉及面广泛,教师教学往往不能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
教材决定观。教科书一般把数学问题提出的背景、解题的探索过程省略了。教师和教科书几乎包办了课堂上绝大都部分问题的提出,“思想的源泉”从上游被截断,学生不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错误评价观。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讥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从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1)营造宽松氛围,培养提问意识。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和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
(2)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秀之处,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
2 实施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乐问。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评价:(1)目标是否明确;(2)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3)表述是否准确妥当;(4)是否有创见。作评价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3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
(1)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例如,某学生要申请助学贷款,其中规定一年期以上贷款月均等额还本付息,如果贷款10000元,两年还清,月利率0.4575%,那么每月应还多少钱?对于这个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偿还贷款应分几部分金额?两年付清时,1000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多少?每月还的金额为x元,则产生利息是多少?最后计算出每月还多少钱?这样学生品味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搜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模仿科学发现的途径,引导学生提问。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活动中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由a角终边所落象限来确定函数符号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先让学生得出a在各象限时函数的符号,再把终边落在数轴上时的特殊值标上去,最后让学生主动提出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探究、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难讲、板书又浪费时间、比较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视听并举,加快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对于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
4 训练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1)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在解题训练中培养提问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是这样回答而不是那样?”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解法时,让一部分学生编题,一部分解题,另一部分评价,让所有学生都在“问题”中得到提高的机会。还可以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开放题等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3
【关键词】文学;艺术;音乐;舞蹈
如何造就文学艺术型的思想品德教师呢?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为个案,进行以下阐述。
1.向“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方面纵深发展,这是形成“文学艺术”型思想品德教师的前提和基础
1.1 国情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思想品德教师
1.2 法治教育----法学学士、通过司法考试 、取得从事法律职业资格
1.3 心理健康教育----自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教材,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著作,将学习的心理咨询员咨询技能运用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1.4 道德教育----以身作则,按思想品德教材中道德规则对学生
2.文学艺术领域,作者认真学习,达到一定标准,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2.1 文学方面----在国家级刊物获奖并发表作品,叙永县作家协会会员
创作诗歌《缪斯,你不要》获2011年“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诗歌一等奖”,发表在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炎黄国际诗书画印精品集》。
创作散文《春天的旋律》发表在《羲之书画报》2011年12月15日第12期。
将作品运用于政治道德教育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之一“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自然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进行情感教育。作者作品《春天的旋律》,如“春雨习习,是一个迷离的梦。伸起她细嫩的小手,拍着小草,扶着劲松。与大地窃窃私语,和苍天畅谈由衷。想把天地缝合,让神仙凡人相通。一会儿与长江握手,一会儿向淮河进攻”等美丽的句子,一下与学生情感沟通,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奠定学生敬佩的基础。
2.2 舞蹈方面----取得国家体育舞蹈教师
2007年年7月1日,教育部组织创编《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 ,在全国掀起了跳校园集体舞的,形成了一个“新的校园文化”。2008年担任学校舞蹈教练,作者从教学生个人动作、集体动作训练出发,发掘与动作紧密相关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如教正直、文明礼貌、绅士淑女、团结协作、爱心、守纪律等,在教学生的舞蹈中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并撰写论文《校园集体舞蹈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探究》。将德育教育贯穿并落实到学生的身体、思想、心理和行为中去,探索“在舞蹈中学习德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用舞蹈来表现德育”新路子,为“让学校德育成为一项道德的事业”而作出努力。
2.3 音乐方面----获2012年叙永县“优秀职工歌手”光荣称号
2.3.1 唱歌----主要练习美声唱法
平时练声、学习发音技巧、达到音准、节奏准、控制音量等基本标准。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唱歌教育方式。比如,讲歌颂祖国、讲爱国主义教育,作者一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美声歌唱,征服学生;在讲同学友谊内容时,唱《友情》,什么都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情感也得到升华;在讲孝敬父母时,唱《爸爸的草鞋》、《烛光里的妈妈》等;在讲爱心时,唱《世界充满爱》等。可以说,思想品德教师练就一副好嗓子、唱好歌曲,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达到寓教于乐、乐在其中的教育境界。
2.3.2 乐器演奏----学习吉它弹唱
学习吉它弹唱,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使课堂熠熠生辉。比如讲尊敬教师,作者吉它弹唱《与师惜别歌》,将毕业时家长、学生与教师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唱出来,感染学生,成功实现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2.3.3 作词作曲----谱写《初14级3班班歌》和其它歌曲
担任2014级3班副班主任,为激昂3班斗志,勇攀学习高峰,谱写班歌:
要想就想他一个明明白白,要做就做他一个爽爽快快,要学就学他一个实实在在,要赢就赢他一个痛痛快快。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就独特而精彩。团结又合作,我们敢打敢拚,冠军是我三班的未来。
这斗志昂扬的歌曲,激发了3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谱写《山区教师之歌》,激发叙永落后山区教师教育的激情、激发学生对叙永山区教师默默奉献的热爱,歌词如下:
我们是山区教师,也浇灌着知识文明。三尺讲台痴痴耕耘,一支粉笔挥洒青春。面对默默人生,不怕生活的清贫。只是为了故乡的美丽,甘把热血洒向这土地。桃李芬芳四野,红烛燃烧信念。芬芳之时,我们含笑;燃烧之时,我们自豪!
结论: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夯实专业基础,以文学艺术业余爱好为导向,纵深发展,达到一定专业标准,将所学有效运用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必让课堂光彩夺目、必让教育教学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朱小蔓、魏贤超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 孙兰芝主编,公民教育的国际视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 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中国德育,中国德育杂志社,2012半月刊第7期。
[5] 全 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 《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2006年6月第1版。
[7] 刘宗梅,模拟法庭实践课教学模式探讨,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大学,时代下半月刊,2006 年10月。
[8] 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下册 工作要求),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4
【关键词】网络安全 生物认证 击键动力学 键纹识别
生物认证就是利用人体生物学特征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安全认证技术,常见的有指纹、声纹、笔迹、虹模等。生物认证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的运用,但现有生物特征认证存在两个无法克服的问题:一是需要成本相对较高的生物特征提取设备;二是需要用户当面认证,无法实现远程自动认证。
早在人工摩尔斯电报时代,1895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发报人员的击键模式特征与发报人员是一一对应,熟练的收报员能够通过发报人员的击键特征远程确定发报人员的身份,现代电脑键盘的使用与之相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 Science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就研究证实人们敲击键盘的动力特征有唯一性[1]。对于信息系统来说这种唯一性就是来自键盘输入信号特征的唯一性,过去很多文献将这一特征叫击键动力学特征,我们认为,既然键盘输入特征和指纹一样对于用户唯一确定,更确切地应该将这一特性取名为键纹。
运用键纹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用户身份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以键盘作为特征提取设备简单可靠、成本低廉;其次它将用户身份识别与信息系统登录、认证过程有机结合,可以实现远程身份识别,用户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具体说来,用户在敲击键时有各自不一样的特征。例如在使用拼音输入“中国”二字时,一些人会以zh-ong-guo的方式打入字母,停顿在声母和韵母以及字的中间;另一些人则会以zhon-gg-uo的方式,将两个g字母并在一起快速输入。这些特征是人在长期的打字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无法随意改变。利用这些打字特征来识别用户不仅可以识别用户身份,还可以实现远程在线识别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己往的研究中对键纹的识别方法主要使用模板匹配法、模糊逻辑识别法、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相对深奥的数学模型和相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本文研究提出一种较为简便的数学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击键组合产生的键纹特征,且计算较为简便、易于实现。
1 键纹识别的数学模型
在阐述算法之前,我们先定义一些名词。用户的打字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包括了按下键和释放按键。我们把按下某键x到放开x的时间称为“x的滞留时间”记作Tx,从键入x开始到键入下一个按键y中间的时间称为“xy的跨越时间”记作Txy。我们将一次滞留或者一次跨越统称为一个“事件”。在用户输入一串文字的过程中,第i次事件记为ei,事件ei所用的时间记作ti。这里我们统一用大写字母表示某一类事件,而用小写字母表示某一个事件,比如我们用EA和TA表示按下A键和A键的滞留事件,而用ej和tj来表示第j个事件和其占用的时间。
我们现在来定义问题。我们希望在得知用户输入各个按键的时间情况下,判定输入的用户是否为特定用户。即:已知一系列事件e1,e2,…en和其时间t1,t2,…tn,求解输入用户u是指定用户u0的概率:
Pr(u=u0|e1…e2,t1…tn) (1)
我们已有的数据是用户u0过去的输入习惯,即我们已知用户过去打字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事件e1',…,em'以及各事件的时间t1',…,tm'。这里m是一个非常大的整数,因为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打字经历,因而我们应该拥有大量的关于用户过去打字的数据(即大量事件)。这意味着对于任意事件Ex,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概率:
(2)
换言之,我们有对于任意事件所耗费时间Tx的概率分布函数fx(t),使得:
(3)
实际操作时,fx(t)不是一个连续函数,(例如用户过去在A键上的停留时间分别是3.5,2.2,4.3毫秒时,fx(t)在这些值上都是无穷大,而其它值上则为0),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算法,我们会在后文中再回到这点。
除了对单一事件所耗时外,只要我们有足够数据(m中够大),我们还有对任意多连续事件Tx1、Tx2……Txi所耗时的概率分布函数:
(4)
上式中的概率可以用(2)式一样的方法求出或找出过去用户u0的输入中所有的Ex1……Exi连续事件,计算出其中多少事件符合a1,……ai,b1,……bi的约束条件即可。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以上概率(2)(3)(4)求出(1)的值。我们首先利用贝叶斯定理把(1)改写成:
Pr(u=u0|e1…e2,t1…tn)
=Pr(e1…e2,t1…tn|u=u0)
(5)
上式中,Pr(e1…e2,t1…tn|u=u0) 可以用我们之前的方法求出,我们只需要找出用户过去的输入历史中,该片段e1…en,t1…tn出现的概率即可。实际操作上有两个小问题:第一用户随意输入一段话e1…en时,用户一般在过去并没有输入一模一样的段落,因此我们无法简单的通过过去的历史直接求出这一概率。然而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近似手法,假设各事件之间是独立事件,这样虽然会损失一些精确度,但是能给我们带来计算概率的方法:
(6)
而乘积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在过去的用户历史中求出。第二个问题是由于ti是实数,Pr(ei,ti|u=u0)要么是无穷大,要么是0。这是因为我们概率分布函数不连续,这个问题可以用把时间离散化的方式解决。
(5)式中的第二部分更难计算。事实上从分子分母两式的定义来计算其值几乎不可能,分子表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事件和用户键盘输入的具体内容有关,因输入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无法人用户过去的输入习惯中获得。分母则是该用户为指定用户的先验概率,更无法从输入习惯中获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并不需要用严谨的数学方法来计算(5)式。考虑到
是一个关于用户的函数,我们知道对于特定类型(用户输入习惯类似)的文章,该值对于特定用户应该是一个常数。
因此,我们可以用过去用户输入的类似类型的文章/段落等获得该值。例如,同样是输入政府文件,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输入若干等长的文件(同取文件中随机的1000个事件)时,该分式的值应为常数。(严格意义上说,只有用户输入同样内容时,该值才为常数,但实际上操作上我们可以做一些近似假设)。
因此我们用过去用户输入的同等长度的片段来计算分式的值,我们把(5)改写成:
(7)
既然我们能够核实已有纪录里输入用户u0的身份,我们可以令,并利用(6)中的独立事件假设,把上式改写成:
(8)
将(7)(8)代入(5)我们即可获得正在输入用户为指定用户u0的概率:
(9)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在用户的过去输入历史中,随机选取n个事件来进行这一计算,这导致计算结果并不准确。理想状况下,如果用户确为指定用户u0,这一式子应等于1。
2 实验与验证
为了验证本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我们在Linux平台下设计编制了一个user_name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对本数学模型进行了测试与验证。我们在学生中邀请了100名实验对象,将他们注册成用户进行测试。测试用户以自己的注册身份登录系统,输入统一的稿件来作为各自的键纹储存在数据库中。然后这些用户又输入一些随机片段,让计算机识别这些片段的输入用户,
实际测试结果,若用户本人输入,软件输出的输入者为用户本人的概率一般在0.01到100之间。概率不等于1的原因是算法中用随机片段近似地计算输入者为用户本人的概率,因此有若干数量级的误差。
我们再由用户A冒充B的身份登录系统,输入一定长度的文章片段,实测得软件计算出的用户为B本人的概率往往非常小,可达到10-10到10-6之间,由此可见本数学模型有着良好的用户身份区别作用,尽管近似算法带来的误差可能有正负两个数量级,但与其用户间的区别率高达七个数量级的识别性能来说,本算法具有很好的认证用户的效果。
3 结论
实验表明运用本数学模型来远程识别用户身份,具有简单可靠、运算速度快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远程登录用户身份识别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Donald R.Rules of Thumb for Biometric System.Security Management, 1995(39):67-74.
[2]Miller B.Vital Signs of ldentity.IEEE Spectrum,1994,31(2):22-30.
[3]Alexander T J.Biometrics on Smart Cards:An Approach to Keyboard Behavior Signature. Future Generation Commputer System,1997(13):19-26.
[4]Ru W G,Eloff J H P.Enhanced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Through Fuzzy Logic. IEEE Transaction on Expert,1997,12(6):38-45.
[5]芮挺,沈春林,Qi TIAN,张金林.基于HMM的击键特征用户身份认证[J].计算机工程,2005.
[6]桑应朋,范志平,郝莉.基于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的用户击键特征鉴别[J].计算机应用,2004.
[7]WANG Y H,TAN T N,ZHU Y.Fac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ingular values decomposition and data fusion.Chinese -put,2000,23(6).
[8]NEGIN M,CHMIELEWSKI T A,SALGANICOFF M G,et al.An Iris Biometric System for public and personal puter,2000,33(2):70-75.
[9]ERN L C,SULONG G.Fingerprint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 an Overview.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2001(01):347-350.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5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质疑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学生提完问题之后引起哄堂大笑,这时候老师应该注意保护好该生的自尊心,而通过对该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对课堂加以引导,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
二、深入钻研教材,精心改造问题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步计算的,有二步计算的,甚至有三步计算的。在提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求解,有困难的可以请求帮助。这种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样不同水平学生表现的不同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特点的体现,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三、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会问”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建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文学的艺术形式范文6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学生个性的展示。教师的个性意识愈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教师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教师的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现代社会,学生的个性日益突出,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将教师的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融为一体,才能产生良好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要想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师生必须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应先设计好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导”的作用。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还必须在教学上“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教师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教师的情感增进学生的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问思考性问题,因为“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思考性问题才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究学习,实现个性化解读,从而获得文本意义。教师个性化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获得程度。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师的品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位,高品位的教师除了知识渊博、综合素质高之外,个性化教学能力要略高一筹。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