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1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203-01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一、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二、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3.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4.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5.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
三、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3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相关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1],也使人类面临着老年慢性病的严重威胁。慢性病多是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的疾病,严重影响着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约有79%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2]。为了了解广州市钟落潭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我们于2012年7月至10月对本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及分析,以便确定老年慢性病的相关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钟落潭地区60岁以上老人,共调查598,其中男264人,女334人,有效资料570份,男247份,女323份,年龄60-98岁不等。
1.2 抽样方法 按照吴凡《中国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3]的要求,在该地区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设1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30户居民,行政村按村-经济社-户-人的顺序随机抽取,居委会按街道抽取,每户抽取出生日期和6月21最接近的1名为调查对象,若该资料无效,则换取其他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资料。
1.3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问卷调查和体征测量,问卷内包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特征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值,并测定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对整个方案设计、调查人员抽样、现场调查和资料管理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1.4 数据处理 全部有效数据采用SPSS19.0和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MLwin2.18进行多水平模型拟合,探讨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常见老年慢性病类型 通过调查问卷和体检检查,570名老年人中有456例患有慢性病,患病率为80.0%。主要慢性病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其次为关节炎、高尿酸、胃炎,各自占的比例具体如表1所示。
2.3 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表2情况对高血压、糖尿病进行相关因素回归分析,将性别、高尿酸、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锻炼情况、体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列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比较结果发现,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情况、肥胖、超重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血糖的并发和高血压和高血酸有正相关关联,上述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广州市钟落潭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发病率为80.0%,主要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关节炎、胃炎,与李丽君[4]等的研究结果类似,老年人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饮酒情况、超重、肥胖。
文化程度在本地区血压、血糖受损相关可能是由于高文化程度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较大,从而忽视了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也有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从事的职位较低,经济水平不高,导致参加体检的机会较少,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加以治疗,从而导致慢性病的检查率和上报率低。由此可见,良好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加以重视,之前也已有此类国外文献报道[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关系密切,这都可通过改变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药物治疗加以控制。
吸烟、饮酒对发病的影响,在本文中显示为同样为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6],虽然轻度的吸烟饮酒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的危险不大,但是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着正相关关联,并且随着吸烟和饮酒指数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先较少后增加的趋势。体育锻炼、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对老年慢性病的病发有着类似的作用机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减少患者血脂的积累,降低血压血糖水平,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使患者脂类含量增高,血糖血压升高,增加患者患病率。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也同时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高脂高糖含量的食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增加。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意识的体育锻炼,每次超过半小时,坚持1年以上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7]。
因此,我们应对居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的发生。纠正大家对此类慢性病无药可医,逆来顺受的消极心理,告诫大家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可以使高血压、心血管等的慢性病进行有效控制,甚至可以避免。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才会使得生活质量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立霞,五赞旭,王春梅,等.健康老龄化的促进对策.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2): 232.
[2] 王彦.社区卫生服务对城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的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23(6): 348.
[3] 吴凡.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04)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3.63-671.
[4] 李丽君, 殷 堰 ,黄秋圆等. 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69-170.
[5] Willians.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health: a review and redirection. Soc Psychol Q, 1996, 52:81-99.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4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尽管我国医疗卫生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健松表示,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该负责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性病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调查推算,我国超重人群超过三亿,肥胖人群超过一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两亿。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常年研究慢性病防控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何权瀛认为“慢性病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井喷’现象,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慢性病的高发,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慢性病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已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因为慢性病长病程及对机体的损害,首先影响整个社会的劳动能力。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慢性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亿天,年(占65%);因慢性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中。
慢性病给居民个人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病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就呼吸系统疾病而言,何权瀛介绍,一项在六大城市开展的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2006年,COPD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人民币11744/人,间接医疗费用为1570元,每个COPD患者的年平均总费用(13314元/人)占家庭总收入(32880元)的40%,COPD的费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住院次数呈正相关,据悉目前全国COPD病人有3800万。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250万至300万,每年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其增长速度接近当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
慢性病的高发也正在快速消耗社会积累的财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在今后10年中,中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达到24000亿元,较上年净增4000亿元,即是医药卫生费用20%的增长速度未来或仍将持续。今后,慢性病仍将占用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
而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能降低1%,在未来30年,总体净经济效益将相当于201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68%,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慢性病带来的不只是经济负担,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整体幸福感也是极大的耗损。”王健松说。
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09年烟草框架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在“十二五规划”里更是提出了“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自2010年开始,卫生部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已在全国建成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12年5月8日,卫生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针对慢性病制定的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
即便如此,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慢病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病因复杂,与生活方式、个人习惯和生态环境有关。但相应的,公众在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明显不足。
我国疾病防治体系有待改善。王健松表示,从解放初期开始我国疾病防治体系的重点就是防治传染病,在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的冲击后更是如此,但对慢性病的防治并没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今很多医院都在不计成本地采取各种高精尖的方式去降低死亡率,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考虑降低发病率。”王健松称,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建立疾病治疗三级网络,但资源投入明显不平衡,一些大医院发展过度膨胀而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这也使得慢性病防治进程缓慢。
对于有些疾病如慢阻肺的认识不足。有呼吸道疾病专家表示,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重大疾病死亡率统计中,没有将慢阻肺单独列项,而是归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总体统计中,慢阻肺的相关统计数据长期缺失、慢阻肺的发病率长期被低估。而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仪器的普遍缺乏,也导致我国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较低,致使许多患者失去早期干预时机。何权瀛表示,现在我国的慢性病医疗模式多是“因症就诊”:只有在慢性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去就诊,在诊疗之后状态好一些就停止治疗,“这种诊断只会使病人的体内机能每况愈下”。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5
[关键词] 慢性病;防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56-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LUO Juan, GAO Chunfang, LI Shunfei
The 150th Cent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31, China
[Abstract]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monitoring quality and relatively lagg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1]。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和《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06-2015)》中对慢性病防治有了纲领性的要求,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慢性病防治活动。为了解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情况,笔者查阅并分析了2008~2010年国内十一个省、自治区有关城镇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相关资料。总体而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慢性病防控意识不强
总体上看,基层卫生机构规模在逐步扩大,但设施、人才、环境差距较大。而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不容乐观,有的卫生院没有慢性病防治的措施;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顾营业盈利,忽视了慢性病防治工作;有的单位对慢性病防控有宣教图片和展板,但没有记录具体防控内容,防控意识普遍不强。
1.2 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对于慢性病防治,国家早在“七五”就有部署。但是,到目前,我国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有些单位对慢性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具体政策没有认真落实;有的单位在政策上只是宏观指导,具体方法没有细化。
1.3 基层人员学历偏低
从学历上看,社区要高于乡镇。由于农村条件落后,高等院校毕业的医学生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凤毛麟角。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由大中专毕业或没有专业学历人员组成。据资料报道,乡镇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者比例高达18.5%,约15万人,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人员总数的1/3[2],这就导致其慢性病防病相关知识的匮乏。
1.4 经费筹集难度较大
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服用药物,靠患者自己解决是不够的。特别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经费筹集机制不完善,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原因[3]。此外,慢性病不需要住院治疗,对“新农合”患者而言,也就无法报销以得到补偿。
1.5 防治监测职能缺乏
目前,国内在慢性病防控的监测方式、频率、指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执行存在差异。有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抽样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单病种的专项调查等。监测职能的定位不明确,得出的数据不可靠。
1.6 健康教育宣传不够
不少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把力量放在医疗创收上,对防治慢性病没有系统的计划,零散的宣传栏不足以引起百姓的关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有的甚至认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有的认为慢性病不会危及生命,不以为然。
2 对策
2.1 强化政府为民行为
慢性病防控是社会行为,是一项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预,需要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4]。政府对该项工作应“理解、重视、投入”,要确实从全民的健康利益出发,采取系列措施,诸如建立好公共营养政策体系,鼓励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制定烟草控制政策和政府政策综合干预等,为全面进行慢性病防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目前,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人满为患”,各家医院都在加床,其实有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基层的乡镇、社区就诊,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不选择基层?技术、人才、设施滞后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和扶持基层卫生机构,尤其是人才建设不可忽视,在经费、待遇上给予政策,着力培养全科医师[5],为基层防控慢性病发挥职能作用。
2.3 完善各级防控组织
我国城市慢性病防控组织较健全,能够指导和监控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而乡镇、社区的慢性病防控组织较为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慢性病防控组织,从制度、体制上加以保证,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乡、村、社区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范围[6],包括常见慢性病的基本知识、服务人次、健康教育次数等,由此提高基层人员慢性病防控水平。
2.4 加强健康普及教育
注重慢性病防控的长远效应,从娃娃抓起,将慢性病健康防治列为中小学生以至大学卫生教程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各种慢性病有着较强的防御意识,从而促进预防医学与成长教育相结合,提高全民自我保护意识。
2.5 提倡个性化防控
当今医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以预警、预防和个性化为核心的“3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时代,它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阶段[6]。在基层,要大力提倡对个人进行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不同分型,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并进行建档、防治、随访和转诊等一系列服务。这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控。
2.6 建立慢性病电子档案
政府应组织研发统一的慢性病防控管理系统,配备计算机,使基层卫生防控机构能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电子档案,根据档案记录,及时掌握和了解区域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效果,并及时进行防控方案的调整。同时,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普查,通过健康普查来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2.7 提高监测职能质量
慢性病监测需要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从而形成有效信息并及时上报和反馈,为政府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预防疾病的相关政策、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各级卫生机构要认识监测的重要性,明确慢性病的界定标准,注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慢性病监控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2.8 加大防控资金投入
建立国家统一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大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慢性病防控的经费供给,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并将慢性病纳入“新农合”补偿之中,以分担农民的经济负担。
2.9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慢性病作为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与环境、个人习性有着密切关系。如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戒除吸烟等干预措施,可预防70%的脑卒中和超过80%的冠心病以及超过90%的2型糖尿病[7]。因此,政府要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证清洁整齐的居民生活环境。全民要加强锻炼身体,工作中劳逸结合,饮食中注意营养搭配,远离烟酒,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态[8]。
3 结语
面对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蒙受严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面对急待解决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政府行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李桂雪,鞠彩红,刘媛媛,等.我国慢性病现状与自我管理[J].黑龙江医学,2010,34(4):299-230.
[2] 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3]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1):64-67.
[4] 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7):427-429.
[5] 冯镇湘.全科医师参与慢性病防治的做法和优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710-713.
[6] 纪艳,张冬梅,汪长如.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147-2149.
[7] 李振光,蒋东晓,周丽,等.“3P”医学新概念[J].中国卒中杂志,2008,3(8):608-611.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09年新医改方案,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在慢性病控制方面的效果。本文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对慢性病患者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1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由本社区第一级卫生机构的人员直接向家庭、个人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对本社区健康环境和人们的卫生行为进行管理和指导,(1)最终达到促进社区人群身体健康的目的。
据统计,2001年全球5650万总死亡人口中,约60%是死于慢性病,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6%是由慢性病所致,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死亡人口的75%,全球疾病总负担的57%将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2)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体育活动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当今我国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改革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心声,是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质量的保障。
2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还要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方位的治疗与护理,不但要重视患者的生命数量,还要重视患者的生命质量。我国慢性病发展较快,而慢性病又是个长期疾病,需要经常性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一旦突发危急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就近参与急救,等待120到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许多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没有床位住院,不能及时得到专科大夫有效地治疗,贻误了病情。而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康复期患者却占据医院空间,增加医院负担,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只有大规模地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才能缓解压力,方便群众就医治病;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慢性病患者,常见病、康复期患者提供一级预防和卫生保健服务,为患者制定一系列的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监测血压、血糖、心理疏导,辅助患者功能性训练,并进行饮食指导,不良行为干预,用药指导,预防知识宣传,还可以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定期上门服务,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3社区卫生服务可使慢性病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康复
慢性病患者往往治疗时间长恢复慢,住院经济开销大,思想负担重,所以积极动员患者进行院外治疗和保健即社区卫生服务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对患者定期检查治疗,了解用药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对一些有心理障碍,语言障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悲观、抑郁、恐惧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于长时间用药加上恢复慢情绪易波动,家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经常和患者谈心,关心患者的生活,了解患者的需要,即时的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以保持乐观的态度战胜疾病。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和家庭护理结合起来,增加饮食调节和一些简单锻炼。
社区卫生服务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功能性的训练。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往往与训练有关,慢性病患者如脑梗塞和脑出血病人大多愈后不太好,需要加强功能性训练,但短期训练效果不明显,有些患者易放弃。家庭和社区卫生人员就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帮助鼓励他们坚持长期的功能训练,再配合物理疗法,针灸按摩,定时服药,增加营养等促进功能全面恢复。
4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本身以便民利民为导向,但是目前银川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参差不齐。以银川铁路分局地区为例:一些卫生服务站设施薄弱,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未到位,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大,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群众不满意,没有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造成许多慢性病患者舍近求远到大型综合医院治疗和康复,既浪费卫生资源,又增加患者看病的困难和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还很陌生,重视不够,未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用药指导。(3)还有一些外在因素,诸如私人诊所宣传力度大,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较好,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如何把握好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块,要从源头抓起。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投入,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健康教育宣传栏的运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都要完善和规范。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和一些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更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享受国家政策为他们带来的好处,让慢性病患者真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治疗和康复,有效地提高它们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银凤,充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开展农村社区妇幼卫生服务。中国公共卫生,1999,15增刊 Vol.15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