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医学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医学的弊端范文1
口腔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一年级的基础课学习,二年级的专业课学习和三年级的临床实践。由于时间紧,只能有侧重、有选择的进行课程开设,目标是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但这样的缺陷就是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深,也不够全,因此本科教育要弥补这个弊端。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教育采取的也是“三段式”的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个培养阶段[1]。这种模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那就是学年之间课程衔接不够清晰[2],造成学生专业知识脱节、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等缺点。因此,我们在本科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口腔医学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关性,又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调整教学计划,与国际口腔医学接轨,增加口腔临床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学时数,增设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削减与口腔医学严重脱节或毫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以实现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全程化。例如将专业课程部分前伸至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中后期开设,如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后期开设《口腔材料学基础》;在《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中后期开设《口腔组织学基础》、《口腔病理学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进行《口腔生物学》教学等,构建交叉融合式口腔专业教学体系[3]。此外,还可以科学适当地增加专业选修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丰富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如《口腔颌面美学》、《口腔常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口腔专业选修课。还可以在今后逐步增设《口腔专业外语》,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使之更好的与国际化接轨,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总之,我们要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实现专业教育全程化。
2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强化临床实践
以往我们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造成口腔本科毕业生临床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就业率。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口腔医学生培养成口腔医生的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大课教育模式,实践和理论教育在时间上是分开的,缺乏启发式教育,国外则不是如此。丹麦哥本哈根皇家牙科学院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有大课、小组讲座、小组讨论等。瑞士伯尔尼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理论教学多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授,学生可自由选择听课,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临床病案,临床实习从第4学期开始,与大课穿行,训练中使用的一切器械和材料均与临床使用的相同。因此,实习阶段时,学生对各种治疗方法和材料均无陌生感[4],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实践技能,我们可以采取让低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一年级起组织学生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轮流到附属口腔医院,安排他们导医、预诊、协助拍X线片、做牙医助手、进行病案管理等工作,让他们早期接触患者,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并利用“爱牙日”、“六一儿童节”、“学雷锋”、“爱牙护齿大行动”等活动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敬老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采取综合实验训练和综合临床技能培养。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我们要提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患者信赖的口腔医生”的教学理念,创建培养口腔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组成以训练临床综合技能为主的临床口腔医学课程群,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交流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的培养,推动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
3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育不同于专科教育,它的宗旨是在专科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质的突破,这就要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概念,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例如传授口腔牙种植术、烤瓷修复等新技术的基本概念,探讨目前广为关注的临床科研课题,如性病与艾滋病在口腔的表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跟上科学的发展。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同学们有了感性认识,对理论的理解更透彻,具备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口腔医学的弊端范文2
1双语教学
1.1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在19世纪后,世界上许多民族混居地区与国家,如美国移民集中的城市、新加坡、加拿大魁北克省、墨西哥等,纷纷实行双语教学体制,Bilingual(双语的)一词便出现于这一时期。而在我国,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更加深入和广泛,为适应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指出在本科教育中要逐步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针对部分课程使用外语教材,实施双语授课。在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中所使用的外语主要指英语。在这里,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但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由于师资力量及国情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较晚,科目也比较少,并且部分科目内容流于形式。
1.2双语教学的优点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水平有帮助。学生在高校先从不同语言角度熟悉专业,在接纳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巩固并应用了英语,开阔了视野,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这将使得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和英语运用中都如鱼得水,这也正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开阔视野、增强涉外交流能力的最好举措。既提高了在日后的竞争力,也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另外双语教学还有助于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授课质量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双语教学将会督促授课教师大量接触国外原版教科书和最新科研成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英文应用水平。
2研究型教学
2.1研究型教学的现状研究型教学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研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但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估形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课堂上常常采用“生搬硬套”或“填鸭式教学”,教与学都是事倍功半,吃力却未必讨好。过多地采用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的懒惰,过多地依赖教师,学生没有主动意识,教师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学生成长的障碍。
2.2研究性教学的优点自开展研究型教学以来,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其较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其明显的优点。①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原先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研究型教学较以往更加注重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多数学生开始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当学生们有了充分思考的空间时,他们积极查阅文献、研究讨论题目,探索热情高涨。②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研究型教学法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进行信息交流和意见交换,加强了团队合作。当我们开展以“主题”(Topic)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学生表现出求知欲强、思路广的特点,大家广泛查找相关资料,寻求证据支持,积极讨论,并且常常在辩论和讨论中有“闪光点”出现。③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互动式的教与学。笔者感觉到,由于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把本应灵活的教学搞得呆板机械。研究型教学法使许多同学通过个人撰写的论文与教师交流沟通,更有的同学直接与教师谈专题进展,使得口腔教学课堂由过去呆板的“一言堂”向纵深化、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
3双语教学在口腔医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双语教学不是“语教学”外语的熟练掌握固然重要,但外语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不能因过分的强调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甚至抛弃母语教育和母语修养,这将伤害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母语是基础,也只有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略外语的优美。
3.2“一刀切”现象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很感兴趣,而英语水平相对不高的学生可能对医学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其更是好似雪上加霜。所以不能对学生的水平一刀切,应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及研究应用能力,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操之过急必将适得其反。
3.3教材不规范没有优秀的英文材料,研究型教学在双语课堂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国内几乎还没有比较统一的优秀的英文材料可供直接使用,笔者建议选择经典的医学名著为宜,当然引进原版教材也要因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目前情况下,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实际,自编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英文教材也是可取之道,并且可以在研究型教学中摸索出更合适的更个性化的教材。
3.4师资力量薄弱如果教师本身英语水平不高,发音不标准,势必造成在授课和讨论时表达费力,词不达意,学员上课时也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由于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尚缺少大量具有高水平英文的教师,所以必要时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尽快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口腔医学的弊端范文3
本文就细胞外基质补片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1 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缺损
口腔黏膜较大面积的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局部黏膜瓣移植或者临近黏膜瓣转移为常用的修复方法,但是由于受供区黏膜面积的限制,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要求。而采用断层皮片移植,术后往往出现瘢痕挛缩。近年来有学者将细胞外基质补片应用于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的缺损,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国外学者Phee等[4]将细胞外基质补片结合薄断层皮片(STSG)移植用于29例口腔黏膜缺损的重建,术后全部成活,无明显瘢痕挛缩,口腔功能无障碍,取得较好效果。国内学者张伟等[5]应用细胞外基质补片修复口腔黏膜缺损42例取得满意效果,随访40例完全成活,2例部分成活,3个月后术区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黏膜有光泽,无异物感,活动度好。侯锐等[6]报道应用细胞外基质补片修复口腔软组织浅层缺损28例,包括唇、颊部、上颌、腭部、牙槽嵴牙龈等,成活率为100%,局部组织瘢痕轻微,颜色接近正常黏膜,患者均自我感觉良好,无异物感,未见排异反应。可见,细胞外基质补片可作为自体皮片的良好替代品来修复较大面积的口腔黏膜以及软组织浅层缺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上颌骨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
上颌骨(窦)的肿瘤常需切除上颌骨,而切除术后颌骨缺损及眶下板缺损区域多数人用自身游离皮片修复,取皮区常选择股内侧和下腹壁,此法增加患者痛苦和影响供皮部位美观,故有人尝试应用细胞外基质补片来修复此缺损。法永红等[7]
应用细胞外基质补片来修复上颌窦癌手术致黏膜缺损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3 鼓膜穿孔的修复
鼓膜穿孔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患,鼓膜穿孔的修复是耳鼻咽喉科的一项基本技术,耳软骨膜、骨膜、疏松组织、脂肪、静脉以及同种的硬膜均被用来作为修补材料,颞肌筋膜是最广泛使用的移植材料常应用自体的颞肌筋膜瓣,但是该类术式增加手术时间和患者损伤的风险,故有学者尝试用其他的材料来完成该手术,如使用明胶海绵、新鲜蛋膜、水解胶体膜、纤维蛋白胶等,但是存在疗效不确切、排异反应等弊端[8,9]。Downey[10]首先用细胞外基质补片来修复灰鼠的穿孔鼓膜,对照组用灰鼠自体的筋膜,结果发现两组的穿孔闭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实验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Fayad[11]回顾分析了24例应用细胞外基质补片为修补材料的中耳炎鼓膜穿孔患者,术后闭合率为87.5%,与颞肌筋膜报道的88%~95%极为相似。国内常明章等[12]利用细胞外基质补片修复34例患者(36耳)鼓膜穿孔,术后均未发生排异反应。术后1~2个月复查,33耳移植物与周围鼓膜愈合好,创面均上皮化,术后半年听力检查气导听阂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疗效满意。该方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是很好的鼓膜修复材料。
4 鼻中隔穿孔的修复
鼻中隔穿孔的修补一直是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认为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手术失败率较高。鼻中隔穿孔常用的修复材料为自身黏膜瓣、中隔软骨、筋膜、鼻甲骨等[13],该方法虽然疗效确切、少排异、经济,但是存在费时及增加患者痛苦等弊端。此外还有人用硅胶片来修补该穿孔,但是存在排异反应,需二次手术取出等缺点。Kridel等[14]用细胞外基质补片来修复鼻中隔穿孔取得了与自身结缔组织修补同样的效果。
5 咽、喉部缺损的修复
咽、喉部涉及吞咽和呼吸两大功能,肿瘤手术容易造成咽部复杂缺损,临床上经常应用胸大肌皮瓣及前臂游离皮瓣甚至游离空肠(需吻合血管)、游离胃上提等措施来修复,但是上述措施显著增加患者创伤,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手术失败后死亡率高。Sinha等报道14例下咽癌患者利用细胞外基质补片联合局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手术咽部缺损,移植成活率达100%,其中2例发生咽瘘,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进食满意。国内彭解人等报道利用细胞外基质补片对18例口咽、喉咽癌切除术患者咽部缺损修复,结果术后均未发生排异反应,无咽瘘,创面均黏膜化。该方法操作简便,组织相容性好,薄厚适宜,疗效满意。
6 气管造瘘口术后狭窄的处理
气管造瘘口狭窄(tracheostomal stenosis,TS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患者一直以来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患者往往需要终生佩带气管套管或反复手术处理,降低了其生活质量。针对该并发症很多学者做了研究,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管径渐大的金属套管进行性扩张造瘘口,或者用型号渐大的子宫扩张器来扩张,但是该类疗法只能暂时使其扩大,并且需要反复的实施,比较繁琐甚至有加重狭窄的可能。于是有学者利用激光、手术方法等来切除造瘘口周围瘢痕,必要时转移临近皮瓣修复来扩大造瘘口直径,但是存在再次狭窄、手术损伤大、皮瓣坏死等缺点。Lu等报道1例将狭窄的气管造瘘口的皮肤及深面瘢痕组织切除,将气管松解,缺损处用细胞外基质补片修复,术后补片成活,造瘘口狭窄缓解疗效满意。但是该疗法缺乏长期随访并且样本量太小,在气管造瘘口术后狭窄的处理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7 腮腺术后Frey综合征的预防
Frey综合征为腮腺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大概为50%~70%,其机制目前认为为术中受损的副交感神经术后向邻近汗腺方向错位生长所致。针对发生此并发症的机理,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很多尝试,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周围组织瓣来覆盖术床,从而达到阻挡副交感神经的错位再生,比如利用胸锁乳突肌瓣、颞肌筋膜、颈阔肌皮瓣、耳后肌骨膜瓣、大腿外侧阔筋膜瓣等等作为填充物,均有较好疗效,但是上述方法存在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损伤、皮瓣坏死、出血、感染等问题,因此又有学者采用填充合成材料如涤纶布、胶原蛋白等来预防此征,亦取得较好预防效果,但是存在部分患者伤口经久不愈,涎腺瘘和组织排异反应等情况。故有人尝试一种疗效确切、无排异反应、没有增加手术风险的预防手段-术中置入细胞外基质补片。国内郝智等在16例腮腺手术中置入细胞外基质补片来预防Frey综合征,3个月后评价观察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18.75%,远低于对照组的56.23%,取得较好效果。
此外,细胞外基质补片在隆鼻、面部凹陷修复、重建眼睑、头颈颜面部烧伤、整形、以及脑脊液瘘的修补等方面也均有报道。可见,细胞外基质补片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方面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修复材料,细胞外基质补片虽然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0余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从开始应用的烧伤领域迅速扩展到多个临床学科领域,特别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显示了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相信将来细胞外基质补片会在更多的医学领域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Wainwright D,Madden M,Luterman A,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acellualar allograft dermal matrix in full-thickness bums.Burn Care Rehabil,1996,17(2):124-136.
[2] Livesey SA,Herndon DN,Hollyoak MA,et al.Transplanted acellular allograft dermal matrix.Potential as a templat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able dermis.Transplantation,1995,60(1):1-9.
[3] Wainwright D.Use of an acellular dermal matrix(AlloDerm)in the management of full thickness burns.Burns,1995,21(4):243-248.
[4] Phee PH,Friendman CD,Ridge JA,et al.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8,124(11):1201-1204.
[5] 张伟,胡敏,王恩博,等.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修复口腔黏膜缺损的临床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3):241-243.
[6] 侯锐,胡开进,姚小虎,等.牙槽外科中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口腔软组织浅层缺损的效果.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1):111-114.
[7] 法永红,李志韧,蔡兴伟,等.异体软组织修复材料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18(1):67-68.
[8] Fagan P,Patel N.A hole in the drum.An overview of tympanic memmbrane perforations.Aust Fam Physician,2002,(31):707-710.
[9] Merchant SN,MeKenna MJ,Rosowski JJ.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tympanoplasty.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1998,(255):221-228.
[10] Downey TJ,Champeaux AL,Silva AB.AlloDerm tympanopiasty of tympanic membrance perforations.Otolaryngol,2003,24(1):6-13.
[11] Fayad JN,Baino T,Parisier SC.Preliminary results with the use of AlloDerm in chronic otitis media.Laryngoscope,2003,113(7):1228-1230.
[12] 常明章,周剑勇,严飞鹏,等.脱细胞真皮基质黏膜组织补片在鼓膜修补术中的应用.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4):287-288.
口腔医学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化学;课程教改
吉首市位于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其交通十分不便,医疗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基础化学》是医学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吉首大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基础化学(第8版)》属于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得到推广,该教材在全国主要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基础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化学》这门课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并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化学》是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化学教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化学》教材的编者要求开设理论课的参考学时为52-68学时,很多学校培养方案都是64学时,但目前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仅仅给予44学时,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的要求,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知识点众多,学时抓不住重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1.2 文理兼收,学生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基础化学》包含较多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Gibbs自由能等概念。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生;或者有不少学生所在的省份在高中阶段实行大综合,化学根本没入门;或者从预科上来的学生化学基本功差,但吉首大学预科分流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这三种学生的化学基础都十分薄弱,整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1.3 学生对该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不重视,做实验按部就班,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差
大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该课程投入的精力较少,他们缺乏医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加上大多数学生受到重专业轻基础的影响,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经常会有学生问“为什么学医的人要开设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最讨厌的是化学”,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除上课外,学生从不查资料,不复习,不做练习,不及时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致使遗留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对学习《基础化学》产生抵制情绪。
学生刚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偏低,但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新生走进大学的第一堂理论课确是《基础化学》。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更不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跟上节奏、思想觉醒的时候该课程已接近尾声。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教材属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较多,且又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将前13章的小字部分、方框中的知识和第6章,第14章,第15章供优秀学生选修。重点讲授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11章;对理论性较强的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3章只作一般要求。最终达到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及问题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结合教学主题,给予学生启发性的点拨,通过讨论问答等互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在医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化学知识而忽略医学知识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大忌。在授课过程中能否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融合是决定学生能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课时我们尽可能将所讲授的化学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 结合人体通过各种生理调节机制保持体液容量、渗透压、pH及各种溶质浓度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种讲授方法使化学更加贴近医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加认识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也使单调、死板、枯燥的物质性质、分子结构等化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多彩。
比如,在讲述2015年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一的中国人屠呦呦时,可以引入青蒿素及其分子结构,介绍其理化性能,强调化学结构与药物性能的关系。在讲述感冒药阿司匹林时,可以介绍有机合成化学的魅力,引入药物合成化学的概念,突出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3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用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缓冲溶液的概念: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时可保持其pH基本不变的溶液。这样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改重点讲述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引导。将人体与生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科学的素养,打好化学专业基本功。
3 结束语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营养与健康》以及很多病情中病理、机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促进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昌彪,鲜永菊,刘玲.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