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确地认识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重难点:当前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规范答题,提高发散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习题背景材料探究分析点评

1、当前国家经济形势背景分析。

2、分小组探究做题: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3、分小组提问,共同探讨。

4、学生探究做题展示点评。

(二)教师归纳

在学生探究做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解题要求

1、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

2、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3、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

4、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

5、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

6、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

习题:原创题 背景材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2008年定调: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

3、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2009年定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变 化体现了哪些经济学原理?

(2)请你为国家如何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同时对其他同学提问,就某几个知识点回答,效果非常好。

我在课堂上指出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

2.表述不完整、不切中要害

3.没有使用专业术语

4.理论与材料相脱节

5.答案不分层

6.错别字较多。

老师概括本题与课本《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之处:

第8页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第10页汇率,第16页调节生产规模,第17页影响消费的因素,第29页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41页劳动和就业,第48页债券,第60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64页国家财政,第70页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第81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83页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第84页宏观调控的手段,第87页科学发展观,第88-90页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总结送给大家四句话:

1、就业靠就业扩大

2、富裕靠富裕带动

3、繁荣靠繁荣支撑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2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3

1.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忽视学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其一,教师方面重视不够,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科语言的问题存在。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能理解,而较少考虑要求学生记住背会使用学科语言。为了使政治学科生活化,教师上课采用了一系列的生活化情景,虽然让学生明白了政治学科的概念理论,却也消解了政治学科本身的学科价值。

其二,平时教学中,教师们追求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的概念,却忽视了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积累和运用。对知识的理解是以对知识的记忆为前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目的的。我们抓住了理解这一关键词,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以为只要理解了政治理论的意思就算是掌握了全部理论知识。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明白了政治相关概念的意思,却失掉了对学科知识的完整表达。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政治学科语言有陌生感

其一,学习态度不端。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学科不像语数外那样算分数,到考试的时候背背就可以了;有些学生认为教师讲的时候都明白了,就无需再努力学习了。在思想认识上没有重视,这是学生政治学科语言薄弱的原因之一。

其二,生活经验缺乏,对学科语言存在陌生感。高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对于经济、政治、哲学等相关社会科学术语还显得比较陌生,还不懂得学科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这也是他们不会运用学科语言的原因之一。

其三,平时客观题练习较多,主观题训练较少。课堂上对客观题的训练,主要是检测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不是运用。即使偶尔有几个主观题,也只是随便做做且缺乏规范的训练。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懂如何运用学科语言答题的占9o 以上。例如,中学生应如何科学理智地消费?学生所写的答案使用的是“购买一些价格实惠、质量好、服务好的商品”等一些生活化、经验化的语言。这与平时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有关。

3.学科语言与生活语言的混杂使用,难以辨别和区分

有些学科语言与生活语言是同一个词语表达,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比如,“价值”一词在生活中主要指某物对人的有用性,而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却是指“蕴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再如,“支付”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付出的意思。而在经济生活中,货币职能中的“支付手段”却是指赊销赊购。这也造成了学生生活语言和学科语言混用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政治学科语言运用能力的三步曲

1.在平时养成学习习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熟悉政治学科语言

其一,课内要求学生读熟政治教材。政治教材是集诸多专家撰写而成,其使用的语言大多是学科术语,学生熟读之后,就会对相关陌生的学科术语渐渐产生熟悉的感觉,然后在学习的时候,每当学到一个新的学科术语,教师再有意地强化学生学会背会。

其二,课外引导学生周末看新闻、读报纸等。新闻联播所使用的语言,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所使用的语言等,大多是政治学科语言。它们既形象直观,也利于学生模仿。让学生较多接触和使用政治学科语言,在无意识中加深对政治学科语言的熟悉程度。

其三,加强学生对学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对政治术语比较熟悉还不行,还需要记住,并学会使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学科语言的积累。没有相关学科语言(基本概念、原理)的积累,当做试卷的时候,遇到主观题,即使明白是那个意思,也不会用规范的学科语言表达。例如,学生在答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这个最简单的简答题时,答案是五花八门。如手机的产量多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货多不值钱等等。可见,只有理解政治知识理论还不够,理解只是通往政治学科的一座桥梁,要想掌握政治学科理论,提升政治学科素养,还须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政治学科语言和相关的政治概念原理。

2.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学科语言学习的能力

其一,学科语言运用规范不是对生活语言的拒绝,而是要更好地处理学科语言的规范化与生活语言的通俗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区分和总结。学科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有些词语在生活语言中的意思与在学科语言中的意思有很大区别,而学生却未必注意去区分和辨别。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辨别、总结。如“价值”,教师可以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词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再如“支付”一词,教师可以通过出题目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和辨别“支付”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与在经济生活中“支付手段”的意思。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要不断加以辨别和区分。

其二,从关键词开始扩展,训练学生用学科语言学习的能力。在找准与关键字词相关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与这些关键字词相关的内容,加以选择和补充,训练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价格变动的因素”一框内容时,可以以价格为关键词,引出供求、价值等相关的知识点。在学习“多彩的消费”一框内容时,可以以消费为核心关键词,引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结构、消费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其三,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课堂小结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指导做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所学内容。如在对“多变的价格”一框内容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上黑板板书。有的学生能够较好地用学科语言写出知识要点,这样有利于树立较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学生不能规范地写出要点,教师或者同学可以及时点拨纠正,再让他重述一遍,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运用学科语言规范学习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运用学科语言总结概括的能力。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运用学科语言规范答题的能力

其一,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用学科语言去黑板板书自己的答案。如果完全合乎规范,可以给全班同学做出好的榜样示范,如果写的有问题,不合规范,可以暴露出学生在答题时的错误,容易让全班学生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及时补救。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大规模规范学生答题。

其二,在课后作业中,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予以及时纠正,这样也有利于小范围地改正个别学生的不规范答题行为。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4

    众所周知,每门教材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各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并与主题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隶属关系。例如《经济生活》全书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建构内容体系,从而使教材内容形散而神不散。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生产”这根主线解读教材,并在解读中拓展新知。如“多彩的消费”这一课主要讲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虽然本课内容没有直接涉及到“生产”二字,但是,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我们在解读“消费”内容的时候,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消费,而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将“消费”置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中,特别是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消费,由此开始我们就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推导出这样一个最新知识: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消费则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在解读现行教材内容中嫁接新知的生长点

    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要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使之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例如《文化生活》在提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时,仅仅讲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对此的表述除了与书上的“两个越来越成为”相同外,还更加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最新提法都是现行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我们在讲课中必须联系到的抢眼热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表述及时地嫁接到教材中去,增强教材的感染力,从而使教材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在辩证解读教材中挖掘新知的生长点

    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的观点解读教材,可以防止片面性和一点论,提高把握教材的精准度。例如,我们在解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一方面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英勇顽强”视为一种优良品格,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当今社会还存在着某些消极颓废现象,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尤其是在部分青年人中间甚至于在部分中小学生中间存在着攀比之风,比吃比穿比用,有的学生甚至于比爹妈的官位大小,比家里的钱多钱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光大,就不仅要坚持主流价值观,还必须运用辩证观点挖掘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反面的价值观,并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作为一种生成资源,为带进课堂让学生分析评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前期准备。只有经过这样的解读,才算得上是真正领会了编者意图,从而增强解读教材的精度。

    四、在整合教材的有序性中迁移新知的生长点

    新教材为了淡化学科体系,改变过去教材存在的难、烦、偏、多的现象,有意将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分散到教材的不同单元和章节中去叙述,这样做的优点是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分散进行,各个击破,其缺点是割裂了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教学的不同时段都要重提前面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类,由分到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串或知识链。这就需要我们凭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课前通篇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这样才知道讲到该知识点的时候应当需要联系到其他什么知识点。例如,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论的根本标准。那么究竟思维能不能反映客观存在呢?思维本身不能回答,客观存在本身也无法回答,唯一能回答的只有社会实践,所以第二课的问题在第二课无法解决,必须将第二课的问题带到第六课。我们在解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就应该很自然地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迁移过来,围绕真理的标准问题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使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认识论中得到逻辑的展开,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五、在解读“生活教材”中透视新知的生长点

    现行教材都以生活为基础,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能将目光仅仅落在单纯的知识点上,而应当把自己对待生活的理解、热爱、向往、审视的态度贯穿到教材中去,从而丰盈教材中的“理性生活”。例如,我们在解读《经济生活》时,对教材中涉及的、当前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通胀预期、房价高企、大学生就业困难、看病难、看病贵、分配不公等问题决不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分析,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如针对房价高企,国家实行“限购令”、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抑制炒房行为。针对猪肉、鲜蛋等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保证货源,另一方面,对生活困难家庭实行价格补贴,同时提高存款利率,控制货币流通量,平抑物价。这样解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才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价值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政治教学;阅读考题;应试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政治中考已全面实行开放性考试。这一改变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一、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倡导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转变,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而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理念要求。现以九年级政治教材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例,说明一下我的阅读式教学流程。

1.读教材,自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先把本框题的内容浏览一遍,然后根据本框题标题的主框架(一、我们共同的家园,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常规思路,自行整理出本框题的知识结构图,并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多思善疑,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下一环节讨论。

2.读教材,共建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以讨论交流为主。上一环节学生的自我归纳,难免有疏漏和不完整,通过本环节的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总结出本框题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为内化教材奠定基础。

3.读教材,落实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在书中的坐标,对知识点作出直线、浪线、打圈点等标记,同时在知识点旁写上相应的问题。

4.读教材,拓展知识面。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疑难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作讲解和点拨。如本框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为何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开发为何难度大?开发利用为何不尽合理,不够科学?这此问题的提出、探讨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知识体系中把握、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通过上述的四步阅读,既能训练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能力,又可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既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为日后考试理解答案、查找答案提供了便利,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探究合作的兴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从心理上、情感上达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完美转化。

二、引导学生阅读生活,活化教材,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思品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虽然新教材也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生活情景,但其内容与生情、校情、镇情、市情等实际很难完全吻合。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教育的生活化,让学生阅读自己身边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另外,开放性试题题目相对都比较灵活,不单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更主要的是考查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各种相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思路狭窄,答案更无创意可言。为此,我要求和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广泛地阅读生活,特别是阅读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和实际。

通过这种“从教材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既使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他人、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检验和丰富了课堂知识,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训练学生阅读考题,抓住题眼,力求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审题不清,出现了很多无谓失误,甚至还有漏题的现象。这些都暴露出其阅读试题的技巧不够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要求学生三“读”而后写。

一读考题,找出关键词,避免低级失误。这一点在做选择和简答题时尤为重要。

二读考题,抓住重点,避免答非所问。有些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和辨析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找不到重点,故而失分率较高。如果能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把握住题目重点,便能使其快捷地找到答案的切入点,同时使答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例:有人认为,对于西部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是可以的。请问,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初读题目,不难发现此题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同样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能发展经济,牺牲环境也未尝不可。但问题的重点在哪儿?组织答案的重点在哪儿?细读题目,再次进行分析,可得出此题的重点不在于谈“西部也应发展经济”,因为该观点已得到认可,而在于反驳“可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错误观点,此可得出答题的明晰思路——1.西部确实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2.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保护好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能把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对立或割裂开来。

三读考题,把握内在联系,避免偏离书本。不少学生在做材料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脱离了书本,这也是考试之大忌。

例:在初三毕业主题班会上,甲、乙、丙3名同学就“艰苦奋斗”发言——

甲:昔人已乘黄鹤去。

乙: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丙:一条直线。

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观点最为合理?为什么?

此题首先要求学生要读懂题意:谈对艰苦奋斗的正确看法,其次要读懂甲、乙、丙3人的各自喻意;最后还要联系材料,读懂对艰苦奋斗的正确理解。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1]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肢解教学内容,力求使教学内容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个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内涵,让思想政治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比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可以以下面的材料为例:(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财产损失8451亿元。但自始至终,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2)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至此,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均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坚持的基础。(3)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城乡居民“病有所医”。(4)2009年,为应对金融海啸,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优惠,等等。从这几则材料导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

《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它们虽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科学概念,仍和同学们头脑中的日常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在本质上存在不同。[3]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通过分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的货币概念时,学生对于货币的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老师就得简单介绍一下货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高中生既不像初中生那样思维还比较幼稚,又不同于成人那样思维成熟。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相当发展,但还不习惯作深度的理性思辩,而政治理论恰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维特征。

1.因为高中生还不习惯于作深度的理性思辩,所以政治课应当生动活泼,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尽量使抽象的、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要尽力做到设置启发性问题,穿插有趣例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使用幽默性语言,等等,给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供感性材料,同时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既紧张思考又充满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比如在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时,先给学生举大量的案例,如价格大涨大落的大蒜;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在与周边村庄相隔不到200米处建厂,造成村民集体血铅超标事件,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时可以帮学生理出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政党制度的内在联系;在讲《经济生活》时要理清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讲《生活与哲学》时先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类划分,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又能把书本的知识点理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特征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改变课上由教师处理教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分析。课前安排预习,课上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处理教材,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让学生体会我国政府性质、职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所做的几件大事,再让学生通过街头访问、调查问卷、百姓座谈等形式评选出最得民心的是哪几件。最后以这几件为例,让学生从中感悟我国政府作用,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实际了解了苏州市政府几年所做的事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如果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按照以上的原则来进行,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设计时心中都牢记这三个“贴近”,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