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导论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1

一、正确理解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的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前多数院校以阶段式授课为主,由不同老师来承担不同的课程,分阶段完成课程的授课任务。这种方式,有利于问题的集中解决,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授课教师的思路,但是课程间衔接差、专业整体结构松散的弊病同样暴露无疑。虽然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尽量弥补这一缺陷,然而正因为教师知识背景的差异,使很多教师不能从本专业所蕴含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一宏观的问题上对待具体一门课程的授课,势必会出现课程目的不明确、不准确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学习目的不统一、教学要求不规范的情况。这些问题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较为典型,虽然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性,即设计基础与专业结合,由于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师系绘画专业出身,他们更强调造型能力的表现——所谓美术专业的基本功,忽视了基础教学对设计规律的研究,遇到在专业领域内探讨基础的应用问题时,他们更是浮于表面或无法触及。设计基础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掌握思考、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方法,关心学生的求新精神和意识的确立,并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实践方式。3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由自然形态过渡到抽象形态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不同专业门类理解视觉形式法则,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对设计造型、视觉原理的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熟悉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艺术设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不再是考学前对基础训练的重复,而是应该更为立体地整合基础知识。我们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在职业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课程来解决专业问题。

二、重视“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随时发现教学中诸如进度快慢、课题难易、兴趣高低等问题并加以修正,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传统的教案检查、课程展览等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甚至变味成为应景的“秀”,有的老师讲完理论就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忽略对学生具体的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过于自主的散漫。殊不知,设计的创作不同于艺术的“个性情感抒发”,要有严格的标准,基础的教育更加强调规范前提下的创造,每个课题会有不同的环节。缺少环节的设计,学生的作业变成被动地应付,我们不能用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的教学来误人子弟。如何实现“过程化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1.化整为零,分组教学。在通常的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往往都是大课,先从理论出发,然后布置作业,定好课题,同学开始设计制作,最后统一讲评,通过课题作业出具成绩。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不能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造成重课堂理论轻课题实践或者重动手制作轻理念积淀的情况。将大课堂教学与分组讨论结合,有效地把观点观念融合到各组中,进行以组为单位的小班式教学,能够面对个性不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同时,将各组的案例拿到大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不同思路的启发开动了自己的创造力,丰富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分数评定强调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最终成绩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按一定比例得出。这种以点切入、点线展开、以点带面的分组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2.以学生个人或组为单位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安排教学日程、记录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教学档案,包括理论接受情况、课题要求、课题完成情况、作业优缺点分析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此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不同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是设计基础教学评测的重要标准。3.课程切块,分单元安排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单元式的教学形式,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知识结构划分不合理、各单元体系要求不完善等现象。以“字体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字体的间架结构规范、创意字体的设计与应用、文字的编排与组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该课程分为三块:基本字体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体结构的掌握能力,创意字体部分要求在字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创造,编排部分强调与平面设计专业结合,做到文字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三个单元分开测评,分别出具成绩,在课题训练的过程中承前启后、相辅相成,而在实际评测中却相对独立。这样做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同学在不同阶段对相应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4.高质量的总结是一个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上,陈汉民先生始终强调“教学的过程重于结果”。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交作业必须连同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一同交上,无论是草图或者是笔记。这一强调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发展,专业技能由生疏到熟练,思维方式由主观到客观,构思由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高效的课程总结之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项工作将几周课程下来的不同单元做一个系统的连接,化零为整,从专业大局出发,探讨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各课题要求及意义,接续之前课程,承启之后课程,宏观上把握专业所学。“过程”是一种科学的总结,好的结果依托有效的总结,不同阶段做出有针对性的课题分析、优缺点说明,从而形成教学过程的“活教案”。“过程”是交流、是探讨,“过程化教学”强调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它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脱离了僵化的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会被新的思路、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所吸引,从而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基础课教学要打破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教学形式,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至于今天学习昨天已被淘汰的东西。

三、专业方向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

动手操作能力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的设计基础教育要求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强调职业能力为背景的操作实践。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在谈到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时讲到“美国没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所谓的三大构成课,而把所有的设计基础都安排在专业课程里面,并且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接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在将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更直接、更深入,对基础课的学习也会更有目的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伊始,往往会首先问清楚同学们在此之前上过的课程及应用,恰恰问题就出现在学生的答案中,课程名称很清楚,作业很清楚,应用——没有概念!更有学生反映大学过半不知自己专业为何物!翻遍各院校的教学大纲,笔者发现内容大同小异:本科前两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第一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的部分学生还因为专升本考试等,接触专业的机会更少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连续性,专业结构松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很多教师似乎特别在意不同课程的界限,这是非常片面的思想。专业学习阶段可以对课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做到知识体系的循环发展,学生会在学习阶段更立体地对职业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实际,可以将项目课程实施界定为将项目课程开发成果(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等)付诸于教学实际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其职业能力,将其导向工作体系。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实施处于开发环节之后、评价和改进环节之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2

游息道主要是指供游人散步休息的道路,它可以把游人带到园林的各个角落中,也是最能把艺术性的部分给充分体现出来的道路。游息道以自身婉转的曲线组成了各种景色,并和其周围的景物互相融合和映衬,突显了园林的自然变化之效能。一般情况下,游息道的宽度0.8到1.0m之间,有的可能比这更窄。游息道在选用的材料上尽量使用简洁和质朴的自然石材,如山上、水边和疏林当中,多曲折自由设置。健康步道是最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足底按摩道路,游人走在健康步道上,感觉足底的穴位被按摩了,以此实现健身的效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步道已经逐渐成为了园林中的主要景色。

二、园路铺装艺术表现的设计

(一)质感要素

园路铺装的质感是人们感触素材结构所形成的材质感,能传递表现材质质感与材质肌理的主要形式是材质,不同的材质质感与材质肌理对空间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让整个环境更加趋于温馨和舒适。在园林园路铺装当中,运用质感不同的同一种材料进行,可以让铺装的效果在相互变化中趋于统一,以实现和谐统一的目的。合理通过肌理的横直与微差、纹理的设置与走向以及材质的凹凸变化可以实现同一质感的相互组合。在园林的整个环境效果中,组合相似质感材料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把质感组合进行对比,不同的空间效果会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对质感的美进行提高。在园路铺装的过程当中,要仔细对空间的大小进行考虑,如果空间比较大运用材料的质地要趋于粗犷厚实,线条也要明显表现出来,使之可以带给人一种稳重以及沉着之感觉。如果空间比较小运用的材料要趋于细小和圆滑,使之可以带给人一种轻巧以及柔和之感觉。

(二)色彩要素

色彩可以对审美信息进行传递,它的风格比较鲜明,良好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优越的心理,比如暖调可以表现出热烈的氛围、冷调可以产生优雅的感觉,比较明亮的色调可以带给人以轻快,而暗色调可以让人趋于宁静。在园林当中,园路铺装的色彩通常是把景点背景给衬托出来,除非有特殊情况,园路铺装的色彩基本上都是辅助景色,很少成为主要景色,在搭配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协调周围的环境色调。

(三)尺度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和整个运动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园路铺装来说,如果铺装材料的质感较为粗糙可以给人一种前进之态势,空间也显得比较小;如果铺装材料的质感比较细腻则可以给人一种后退的感觉,这个时候的空间就显得比较宽阔。事实上,人透视空间的感受主要是近大远小以及近清楚远模糊的形式。所以说在园路铺装设计上,前景应该以较为粗糙的质感铺装材料为主,而背景则要以比较细腻的质感铺装材料为主,对透视效果进行夸张,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错觉,以此来对空间的尺度感进行扩大。

(四)图案要素

园路铺装的形式通常是以点线形的组合来表现出来。图案的不同产生的空间感也不同,也会强烈影响所处的环境。在图案的设计上要从统一协调的要求出发,以构图简洁为主,如果材料的变化多端或者图案反复无常,就会给人一种庸俗和杂乱之感觉。一般来说,图案的设计品质高可以给人一种认同感,因此,在园路铺装图案的设计上要以凹凸进退以及疏密变化为主以便让图案形成不同的点线面。

三、园路的铺装艺术要点分析

(一)要以人为本

在园路的铺装艺术设计中要注重把人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要把握以人为本这一要点。通常来说,如何对园路进行铺装受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爱好的影响,在对园路进行铺装时一定要对人的这些需求进行充分考虑,要把不同的观念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园路为人们进行最优质的服务。所以说,现如今的园路铺装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能够让铺装的路面具有让人们愉悦的色彩、耳目一新的图案,能和环境相协调,能保护人们的安全等,这也是最能把“以人为本的”这一要点给表现出来的手段之一。

(二)要协调尚美

在园路铺装的时候要对其周围建筑的特点以及建筑的风格进行充分考虑,要在铺装质感、铺装色彩、铺装要素以及铺装图案中保持与建筑物的协调性,能够把园林空间的整体性给体现出来。在对不同性质的园路进行铺装时,要以人们的视觉特性为基础,如园林中的广场中行人较多,要重在把人们的视觉体现出来;在一些漫步的游息道上要把景观的视觉给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具风格的园路铺装艺术特色,也才能让人们流连忘返。

(三)要生态平衡

建设园林主要是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进行追求为目的,园路的铺装艺术设计也是一方面。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在铺装材料和铺装形式上是否做到了以环保为基础为两个主要内容。在现有的条件中,为了能够对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园路设计者要尽可能少用硬质的铺装材料,尽量多使用镂空式的铺装,多使用生态材料。如近几年出现的陶瓷透水砖,可以把雨水及时渗透到地下,对含水量进行增加,这种透水砖在一些缺水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结语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3

关键词:迁移理论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更突出了迁移在知识建构、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也使得“为迁移而教”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特征之一。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能“由此以知彼”,这就是先学习对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知识迁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为迁移而教”就是这一重要目的的充分表述。因此,引入先进的迁移理论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学习的实质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正迁移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起助长性作用;负迁移则往往会使思维产生障碍,起抑制性作用。可见,迁移可使小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2)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水平的高低也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以迁移理论为依据,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等多种新的数学作业形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达到“减负增效”的双赢的教学效果。

1.由“记忆”向“理解”转变,强化概念迁移地位,减少负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想运用好迁移规律, 就必须弄清迁移规律的具体内容,否则,起不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而有效教学理论指出,作业要考虑实效性。因此,有迁移理论作指导设计出的新知识形成性作业,可以有效促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的实质性联系,并在认知冲突、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规则抽象的循循善诱中获得。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式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概念的恒守,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怎样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渗透了“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例如,当学生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游戏作业,让他们用扑克牌与父母比赛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题、难解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可见,加强形式间的对比变换,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实质的把握。此项作业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睛之笔,避免了学生产生认知混淆,减少或克服了负迁移,有助于今后继续学习时的正迁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2.由“机械”向“探究”转变,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引起广泛迁移

态度迁移,是指一种态度对另-种态度的影响,态度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对于某项作业的态度如何,对迁移的诱发有重要的影响。把学生当成纯技能的训练,希望通过机械的重复来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高,从未考虑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丧失兴趣。教师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创造力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作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迁移的思维方式去驾驭新知,可以极为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教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后把玩具拿出来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这种作业方式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作业。可见,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对于迁移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由“教材”向“生活”转变,扩大迁移范围,增进迁移效果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从教材学到的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提倡注意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做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就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作为设计作业的素材,在讲到轴对称的图形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促使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4.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培养问题的解决力,致力迁移运用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4

关键词:道教;建筑艺术;旅游景区;设计;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12

1中原道教建筑及旅游景区建设的现状

1.1道教建筑文化与中原区域环境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不仅道教的教义高深玄妙,以道教为依托的道教建筑也遍布中国的名山大川。由此形成了道教的宫观建筑、法事音乐、绘画雕塑、武术套路等渗透着道教的文化,其丰富、厚重、古朴、致远的特征成为道教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原腹地现已构建了融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便利的区域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中原道教建筑的现状

目前,中原道教名山中的嵩山、王屋山、五朵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开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名胜景区。2010年,风光优美的道教圣地老君山联合鸡冠洞景区成功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中原地区标志性景观。

中原著名的道观有嵩山的中岳庙、开封的延庆观、鹿邑的太清宫、三门峡的太初宫。嵩山中岳庙是河南省现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尊称为道教“第六小洞天”。开封延庆观是我国著名的道观之一,又名重阳观,为了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而修建的。三门峡函谷关东城门右侧的太初宫是后人为纪念老子在此地所写《道德经》而修建的。

这些著名道观是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欣赏r值和参观旅游价值,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中原道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问题

中原道教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经济价值,但是以道教为主要表现力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却存在这一些不足。

中原地区固然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积淀,但是却把郑汴洛沿黄河旅游线作为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在景观设计上突出古都、名寺、寻根、功夫文化,重点开发观光旅游、寻根拜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等旅游主题。在景观设计中对于道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对外宣传有限,特别是对于道教名山、道教建筑等的传承中较少做专项设计,没有充分体现中原道教的历史地位。

中原地区环境优美的道教资源引来了中外不少游客的光顾,但是每年旅游旺季都暴露出道教旅游景区中旅游设施的不健全问题。比如登封中岳庙会,每年都会引来数万名游客参观游览,游客人数超出了景区的承载能力,产生的大量垃圾严重污染了景区环境。

2中原道教建筑的艺术特征分析

2.1中原道教建筑的选址相地

中原道教建筑选址相地中体现了道教的文化。道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道教建筑的多个方面,并成为其审美要素。中原道教建筑的选址不仅仅是考虑其宗教场所的功能,还将周围自然环境考虑在内。

中原道教建筑在选址时多寻找自然环境良好,风景秀丽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建筑贴近自然,使建筑的美与自然的美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效果。在进行建筑的布局考虑时,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将建筑尽可能的按照其地势进行布置,即使在平原上兴建殿堂,也在周围布置植物、水体、山石,顺应自然,使得建筑仿佛是生长在自然中的仙境。在选址与布局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并将其建筑艺术与自然的美相结合,是道教建筑体现其文化底蕴的一种形式。

在中原道教建筑的相地时,还需将其功能性考虑在内。虽然选择了清净的名山大川,但要有方便的道路到达,以保证良好修行条件的前提下,前来朝拜的香客容易寻找,同时生活物资也能够顺利运送。

中原道教建筑的选址相地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重视与风水理论相结合,保证了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同时满足功能需求,还兼顾云游道士以及香客的需求。这样,才能使道教建筑既满足道教文化的要求又满足世俗世界的功能需要。

2.2中原道教建筑的形制

大多数道教的殿宇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出檐深远,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以及直立的墙壁和立柱,再由殿基宽阔的月台或崇台沉重,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使人感到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由于北方气候较为寒冷,降雨量少,中原道教的殿宇屋顶一般较重,墙壁较厚,有较好的保暖作用。相比之下,屋檐的出挑一般较浅,殿宇的正脊多数为直脊,有的脊上装有砖雕或琉璃鸱吻脊饰,整座建筑庄严持重。

在中原道教建筑型制中,建筑等级表现在建筑的规模、进深、面阔等方面。殿宇开间遵循古建筑型制,为单数,一般为三或五,不能达到九这一皇家型制的。另外,供奉整个建筑群主神的殿堂都比其他的规模大一些,开间和进深也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从视觉上就能体现其供奉神仙的地位等级。

2.3中原道教建筑的装饰特征

道教建筑的装饰题材较多,从道教神仙体系到故事传说,以及其自然植物等都被用来当作装饰题材。由于建筑装饰是十分直观的,对于烘托宗教气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在一些神仙庙宇中都会表现八仙、关公等装饰题材,起到道教劝人向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目的。

常见的装饰纹样为动物纹样,如龙和龙的“九子”是中原道教建筑装饰中常出现的一种纹样装饰,是祥瑞的代表,并各自起到庇护的作用。一些在道教中有特殊意义的动物也被用作装饰纹样,鹤被认为是神仙坐骑,是灵兽,在道教文化中代表着长寿。由于道教崇尚自然,植物纹样也是建筑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装饰题材,如灵芝、松树等。道教历史中的人物、传说故事人都可作为建筑装饰纹样,如八仙、重阳七子等等。另外,八仙的法器也常被用来组成暗八仙。

3中原道教建筑艺术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方法

以道教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是一个由很多目构成的综合体,这些项目涉及到旅游区、旅游景点、旅游的活动项目和其配套的旅游专门性设施、服务等。如此构成了道教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游客,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

3.1中原道教建筑艺术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中原仙山,老子故里”是中原道教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围绕此主题来强化中原的道教形象。以进香游为主题的中原道教朝圣地,可以通过朝圣进香活动带给游客神秘的进香体验,旅游前景较好;以欣赏道教艺术珍品为主的旅游圣地,如中岳庙的古代建筑群、王屋山的道教书画、南阳的道教仙乐等都可以使游客领落到独特的道教魅力;以感受独特的道教生活为主题的道教生活圣地。道士们神秘新奇的生活总是令无数普通人向往,可以挑选适合生活的道教宫观让游客充分体验充满文化内涵的道教生活。如开封延庆观、鹿邑太清宫、三门峡太初宫、焦作嘉应观等都适合开展生活体验的旅游项目。游客在感受生活的同时耳濡目染地体味着道教的思想境界,感悟道教文化中玄妙的教义思想与千姿百态的神话传说故事,无意是旅游圣地的强大吸引点。

3.2中原道教旅游景区的设计方法

古代的道教圣地有着单一的存在目的,即的寄托于传承,现代的道教胜地已经由宗教目的转移成为观光旅游的目的,目的的转变制约影响着道教景区规划设计总体构想和具体实施。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尊重道教的宗教特质,又要尊重旅游的经济要求。

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掌握造景的度,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尤其是商业设施、道路交通、空中索道、景观雕塑小品等设计更需谨慎从事。对于原有建筑维修的原则应该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维修,以现存的实物及相关的文献为主要依据,保护其承载的历史信息。

在中原道教旅游景区设计中突出道教建筑艺术的同时,注意营造建筑形制、装饰图案的道教氛围,还要兼顾景观构筑物、植被、水体等,用以表现道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

4结论

目前,河南省正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景区设计中体现特有的文化氛围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中原地区道教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特征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主题,在旅游景区设计中应将传统引向创新,设计过程中既要贯彻道家宗旨,又要兼顾实际环境,在景观设计中营造道教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各类旅游项目的载体。使中原道教建筑艺术在旅游景区设计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老聃.道德经[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1).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5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扬州现代漆画;艺术创作;弊端;策略定位;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漆画有着自身特殊的语言,它因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扬州现代漆艺独有的视觉质感构成了独特的漆语言,它鲜明的艺术面貌来自于材料与漆工艺技术,同时图形设计、色彩应用、空间处理、材料应用、肌理等都受特定工艺的限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些局限,对其应有充分的认识,扬长避短,使创作与漆艺的特质紧密结合,使工艺技法与艺术表现完美统一,呈现并展示漆艺语言的生命力。任何利用材料的堆砌,技法的炫耀都是没有任何精神内涵的,刻意的模仿往往会偏离漆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创作。

一、扬州现代漆艺创作中的弊端

1.“天然漆主导论”和“泛漆论”

漆画是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现代漆画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媒材而创作的绘画,有人则认为漆画指一切运用漆性物质的绘画,是完全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一种绘画,两种观点之所以产生分歧就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媒材”。所谓“媒材”,即综合媒介材料,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手段,漆画创作者,首先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语言进行选择与定位,而作为漆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材,则会决定漆画语言的最终表达方式。

2.“漆”与“画”的关系问题

归根结底,“漆”与“画”的关系问题是不同媒材观争论的实质。“天然漆主导论”一方坚持漆画应以“漆”为核心,“漆”为主体,真正的漆画不能掺杂一点人造漆,否则就被列入伪漆画的行列。“泛漆论”强调艺术规律是创作的首要前提,然后才能谈及工具和媒材,理顺这种因果关系,材质与技艺的关系问题便迎刃而解,“泛漆论”认为“漆”虽然是漆画的主要媒材,但从不同媒材观的分歧表面看,却是不同材料的认同问题,实际上是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天然漆主导论”始终强调的是大漆的不可替代性,而“泛漆论”是从纯艺术的角度坚持漆画是一个画种,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使用,只要符合绘画的艺术性。出现这两种观点其根本原因是,“天然漆主导论”从“漆”出发,“泛漆论”是从“画”出发,两者出发点的差异,实质上就是“漆”与“画”的关系问题。

3.“噪声”的体现

据《辞海》解释,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即成“噪声”,体现的是一种不合理性。随着扬州现代漆艺的发展,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噪声”,尤其在创作方面。第一,扬州现代漆艺的起源与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一部分漆艺创作者,不自觉地将传统漆艺中对工艺技术与工艺的审美取向完全带到现代漆艺创作之中。至今扬州漆艺题材的选择已日趋宽泛,渐渐摆脱了纯装饰语言的范围,但是审美标准还局限在原有的层面上。作品除了视觉上好看之外,很难带给观者深刻的感染力,有些作品仅仅是为了单纯显示一些材料或者某种技法而进行创作,走入了单纯迷恋材料和技法的误区。第二,进行漆艺创作时不是基于作品表现的需要去运用漆的材料和技法,而是用漆材料、技法去套用作品的内容与题材。毫无疑问,漆艺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点正是其材料的独特性和技法的丰富性,材料和技法的运用是创作中内容与精神的表达得以实现的途径,作品的物质基础是由材料与技法构成的,但是,当我们在客观肯定技术的同时,又不能片面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任何一个画种,完成作品的手段是技术,而作品中的灵魂才是深层次的精神内容,因此能否赋予作品真正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才是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

二、扬州现代漆画发展的策略定位

1.加强创作队伍建设

以漆画为例,漆画人才的培养和壮大是保证漆画市场发展的必要因素。壮大扬州漆画创作队伍,首先得从数量上抓起。目前广州的漆画创作者数量正在紧逼油画创作者的数量,其漆画创作水平在全国上升很快,在各类展览中屡获大奖。近年来扬州漆艺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形成了以扬州漆器厂为首的漆器生产厂家50余家,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虽然近20年来漆画创作群体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因为漆画的制作条件比较苛刻,技术难度比较大,许多人只是“浅尝辄止”,漆画创作者的数量与其它画种的创作人数相比较少,因此,扬州现代漆画队伍必须积极吸收各类人才参与进来,从数量上壮大漆画创作队伍。

2.加强艺术院校教育体制的推动对漆艺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6

[关键词]艺术 创新 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设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大力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设计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3.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对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心,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把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个性发展的注重。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以,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4)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入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5)考核方式的重建。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总结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