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确地认识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重难点:当前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规范答题,提高发散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习题背景材料探究分析点评
1、当前国家经济形势背景分析。
2、分小组探究做题: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3、分小组提问,共同探讨。
4、学生探究做题展示点评。
(二)教师归纳
在学生探究做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解题要求
1、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
2、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3、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
4、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
5、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
6、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
习题:原创题 背景材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2008年定调: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
3、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2009年定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变 化体现了哪些经济学原理?
(2)请你为国家如何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同时对其他同学提问,就某几个知识点回答,效果非常好。
我在课堂上指出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
2.表述不完整、不切中要害
3.没有使用专业术语
4.理论与材料相脱节
5.答案不分层
6.错别字较多。
老师概括本题与课本《经济生活》知识点的结合之处:
第8页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第10页汇率,第16页调节生产规模,第17页影响消费的因素,第29页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41页劳动和就业,第48页债券,第60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64页国家财政,第70页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第81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83页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第84页宏观调控的手段,第87页科学发展观,第88-90页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总结送给大家四句话:
1、就业靠就业扩大
2、富裕靠富裕带动
3、繁荣靠繁荣支撑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2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 情境教学 概念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1.《经济生活》课程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来层层展开的。新改版的教材,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经济能力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学内容易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2)情境的创设,能够让理论鲜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多的概念和理论,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长期以来,学生知识被动地、机械地区学习,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亟待去改善这种局面,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说明枯燥无味的理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枯燥的课堂慢慢生动起来。
2.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1)情境的预设要具有针对性
我们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预设的“情境”要基于教材,源于生活。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不能脱离教材,不能太空,并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要根据“情境”,进行问题的预设
除了要创设与教材、生活相关的“情境”外,最关键的就是探究问题的设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且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3)要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和体验,只有开发、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而作为教师,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我们既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概念教学法
1.通过辨析概念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
《经济生活》中许多概念都是“概念群”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孤立地讲一概念,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并容易将概念混淆。通过概念群的比较辨析,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采用逻辑线索法、整体考察法、关系分析法、相关概念比较法四种方法对概念进行群体学习。
(1)逻辑线索法
教师在讲解完一课或者一单元的内容之后,要以重点概念为核心,把握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进行回顾学习,形成概念序列,达到“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的效果。以《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以“货币”为核心概念,其显性的逻辑线索为: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隐形的逻辑关系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商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
(2)整体考察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是化整为零,将知识点一个一个的灌输给学生,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学完单个知识点之后,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体把握,既要知道他们的不同点,又要知道他们的相同点。
(3)概念分析法
我们还可以根据共性与个性,对立与统一、同类差异关系来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宏观调控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它们需要在区别之后才能协调运用。
(4)相关概念比较法
除上述三种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概念是相似概念容易混淆。比如:企业与公司、财政与税收、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等。
2.以概念为基点逐步形成“知识块”
我们可以横向地从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来把握概念,也可以纵向地以概念为基点形成“知识块”的角度来把握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我们可以多角度的对概念进行描述,整理出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的“知识块”,来帮助学生学习。
3.分清概念的主次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分清概念的主次,对于主要的重点概念,要集中进行全面深刻的讲解,务必使学生能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一般概念只需“轻轻叩击”即可。因为高中新课程根据基础性、基本性原则,降低了一些概念的要求,学生仅需了解,无需掌握。对于这些了解的内容,教师便无需重点讲解,这样便可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则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掌握重点概念。
三、讨论教学法
1.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这是高中政治课堂老师应该在实践培养学生讨论意识之前应该好好思考的。做好问题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充分掌握教材,挖掘重点难点。其二,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有把握地设置课堂问题。其三,还要把握学生的反应情况,大体预测会有怎样的反应和怎样的一些答案。当然,课堂上任何新情况都可能发生,这也要考察老师的应变能力,但大体是能掌控的。其四,要选择恰当时机地提出讨论话题。
2.解决方法
老师可将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生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老师也可以通过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联系。还可以通过现象与实质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重视学生的意见,那么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这种兴趣引到讨论的话题中来。
3.解决过程
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充分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见解和答案。当然,老师也是需要教授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以后的问题中类推,这不仅仅是为了找寻答案,这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4.有效评价学习就像是耕地,有收获才会有动力,老师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的答案,这样子的重视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鼓励到整体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瑜梅.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及策略浅析――以第一单元《经济生活》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2).
[2]王实玲.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概念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1).
[3]倪金如.试论高中政治课堂参与教学的实施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3
一、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初中经济生活课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该范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强调以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构建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的强制性与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该范式可具体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创设探究的条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究问题。
二是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感性材料出发,使学生在边学边探中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发现并明确提出一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是展示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式,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
四是总结探究的成果。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与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交流探究结果。
二、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之变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经济生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初中经济生活课的各种类型内容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经济生活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范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1. 变式之一:情境探究“成曲调”
该模式是以创造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生活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途径,拉近学生与经济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其理论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其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情境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的一定的抽象认识。该模式适合于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具体导行相对较弱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下图2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过多“关注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建构”的教学观念和“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大多数学生当观众”“剧场式”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政府和纳税人。代表纳税人的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角色,归纳自己都向政府缴付了哪些税款,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拟政府代表的学生,总结自己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务,对纳税人有什么希望。通过情境化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生活与纳税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境探究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变式的特点。要根据教材逻辑结构,设置探究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其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直观演示等。在情境探究中,我们要注意情境的贯穿、交融和探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启发诱导分析教学情境,解决情境中所体现的实际问题。
2. 变式之二:问题探究“下金钩”
该模式是以师生讨论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经济的认识,提高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加深的。该模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是指通过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如教学“创业的‘学问’”一课,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爱心义卖”活动,请学生为本班的小摊出谋划策,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我班摊位卖哪些商品才能多快好省地赚钱?说说你的理由;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你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由此引发的环保问题你打算如何予以解决?让学生结合本校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既可以锻炼学生经商理财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小结、问题的应用、问题的引申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探究可以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整个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起好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实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
3. 变式之三:综合探究“自在啼”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调查活动进行经济生活教学,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感性认识,形成更真切的感受,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它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综合实践性较高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试卷讲评;审材料;审问题;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通常采用的课型无非以下几种: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要想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上每一种课型的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备课。在上试卷讲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而审题是试卷讲评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题,包括两部分,审材料和审设问。在审题过程中,要教学生读懂读全读透材料,要教学生学会总结题型,把握关键词,从试题中的关键词和修饰限制成分入手提取有效信息。下面是本人关于上好政治试卷讲评课的几点思考。
一、总结题型
在常见的政治试题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词语,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审看所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提醒学生的是该问题的角度,然后依据该问题的角度组织答案,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的解答方向,给出相对标准的答案。
二、把握关键词语
在讲评试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试题考察的题型,然后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我校在去年的市统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材料一:2010年10月27日,腾讯等公司“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和360的回应声明如下图(略)。材料二:2010年11月3日,腾讯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3Q之争进一步升级,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事件发生后,网民呼吁有关部门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问题。11月21日工信部表示已就360腾讯之争给予2家公司通报批评,并要求双方5日内向社会公开道歉,妥善做好用户善后处理事宜。
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1)国家应该如何加强对互联网运营商的监管,促进企业良性成长?(2)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运营商应该如何扩大市场份额?
在讲评此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此题考察的题型是如何做,而不是为什么。然后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国家”“网络运营商”,这两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回答问题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
三、看所属板块
高中学生所学的政治课本(必修)包含四个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与生活。在解答试题的时候,首先要把握试题所属板块,这样也就把握的试题的解答方向,不至于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例如: 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个结果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11月份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带动。食品方面,进入冬季后,鲜果供应减少,鸡蛋产量下降,居民对肉、蛋、菜的消费量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使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居住方面,进入冬季后,取暖用的煤、电等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居住价格在11月份涨幅的扩大。为了有效遏制当前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40号文件,出台了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16条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问题设置如下:(1)材料蕴含了经济生活的那些道理?(2) “国务院下发了40号文件,出台了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16条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政治生活依据是什么? (3) 材料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上述问题在教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哲学与生活三个板块不同方向的内容,这是在审题答题和讲题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
四、抓住材料中的特定内容和图表中的注释
表一 我国最高收入人群和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之比
注:当期全国高收入阶层占15%左右,中间阶层占10%,而低收入阶层超过70%。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和普通居民的高收入差距更大。
表二 政府收入、企业资本效益、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材料一: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夸大趋势。”请描述表一(含注)、表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二者共同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经济意义。
在这道题的答案组织中,图表本身包括注释的内容都站了相应的分值,所以在教师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审题的方法和答案组织的过程给学生讲述明白,并反复予以强调,接下来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的过程就是将自己审题过程付诸笔端的过程。政治课堂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审题要慢,答题要快”,除了一直强调的书写要工整,层次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之外,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一定不要忘记万变不离其宗,答案组织一定要回归教材,将课本知识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不要忘记好多题目问的都是“结合材料运用教材有关知识”去分析说明。这往往是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材料与教材相分离,材料教材“两张皮”的问题所在。试卷讲评,除了教会学生审题答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由于方法问题,还是因为知识本身没掌握。在讲评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自己总结归纳,哪些题目是由于方法问题,哪些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问题,除此之外其它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马虎了,紧张了还是——?
以上分析的是主观题,其实客观题的做法大同小异。无非也是审题干和审题肢。审题时仍然强调把握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学生除了要注意排除错误题肢之外,还要明确此题目考查的是“启示”;如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来源于“五羊传说”,原形取自五羊雕像,以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组合成一个主体形象“乐羊羊”。“乐羊羊”表达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亚洲人民的美好祝愿: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乐羊羊”的诞生,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下列观点正确的是---那么同学审题时,要注意“哲学角度”和“观点正确的是——” 这些关键词语。
总之,上好试卷讲评课,不仅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启发思维,激发兴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解决教学疑难,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水平。所以,教师要予以充分重视,想方设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作者:贾永祥
【2】《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政治试卷讲评课》作者:张世旺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5
一、图表+意义(作用、影响)
例1材料一
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我国的调查结果如右图。
材料二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虽然我们的国家实力已经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但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生活中,面对“吃绿豆能治百病”、“碘盐防辐射”这些谬误信息,很多人难以辨别真假,一度出现疯狂的抢购风,引起了市场的波动。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公众科学素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分析:第一问比较简单,答题时需将表头叙述完整,必要时揭示其内在原因。需要提醒的是:一要注意纵横比较图表内容及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二要留意图表之注解。第二问是谈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办法来突破:方法一:直接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创新”、“抢购(消费)”,然后与经济发展挂钩谈影响;方法二:将问题中的“公众”分解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发现投资与本题无关,因此从劳动者和消费者素养提高顺着往下答意义就可以了(当然得和社会经济衔接上);方法三:不直接考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先思考哪些要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如投资、出口、消费,由消费又会联想到生产,影响生产的因素有劳动者技术、生产方式等),接着再想办法将公众素养和中间的这些要素挂钩即可。
答案:(1)现象:“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只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前水平。(2)影响: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公众科学素养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影响企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②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良好的科学素养可以使消费者避免盲从、科学理性消费,促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结论:图表表头答完整,纵横比较加注解,“意义”、“作用”、“影响”要注意,相关要素牵线搭,答题勿忘“递进法”(从小到大)。
二、图表+原因(为什么、依据、理由)
例2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上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分析:首先,通过问题判断出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从生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回答为什么重视或做某事时,一般会从所涉及主体的特征(或与之相关的原理要求)及其意义两方面谈。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来突破本题:第一步,明确主体为“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消费需求”,将其分别与产业发展挂钩答特征;第二步再答意义。
答案:(1)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劳动者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对生产有导向作用,同时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成长,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结论:“原因”试题要牢记,一答主体特征或要求,二答重视主体之作用。
三、图表+建议(如何做、启示)
例3 某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收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信息。
上述图表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
分析:第一问“反映信息”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解答即可。第二问属于建议类试题,解答此类题一要注意针对性,二要注意在必要时分多个角度,如:政府、企业、个人。我们不难发现,本题提建议针对的是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发展方式。
答案:(1)问题:表一反映了近五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资贡献率持续攀升,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口贡献率不稳,近两年下滑严重。表二反映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消耗率高、能源利用率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2)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节约能源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处理好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吃透教材,以实现内容生活化的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主线和载体,但却不具有唯一性,我们只需要把握教材内容的主要方向,将教材主要观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
至于实现的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生活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多关注现实生活,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就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价格、商品和货币等现象,把学生引向丰富的经济生活和多彩的经济学世界中,挖掘这些常见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商品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了解商品就要先了解何为生产,这样一来就成功地实现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过渡,让学生将目光转向第二单元的“生产”,顺着这个思路,生产之后学生就会开始考虑财富分配的问题了,思路清晰,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消费心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消费经历,想想自己消费时的心理活动,并尝试对自己的消费心理和他人的消费心理做出评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然后结合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跟风从众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让学生自说自评,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各种消费心理的正确
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
经济生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社区发展、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些与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这种效果是书本学习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创新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这样无论是对课程学习还是学生实际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的平台,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课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去律师事务所或法院向法律专家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如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对咨询情况做一个总结,再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咨询情况进行阐述,并利用咨询的知识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名懂法守法的社会公民。
三、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学习“消费及消费类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一个中国老太和一个美国老太互相讨论自己的买房方式,反映了两国人民消费理念的差异。通过这样一个视频片段我们可以引出与消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两人的消费方式有什么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有哪些?于是课堂教学也能井然有序地进行。例如,在学习“价格变动”时,我们首先会想到猪肉价格变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笔者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猪肉飞涨》的幽默视频,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个视频导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猪肉价格为什么会上涨?是什么决定了物价的升降?随着价格的升高,人们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要积极研究适合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忠民.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