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1
摘 要: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给予明确的指示。中等职业教育意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即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就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定位,即是面向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输送 “实践+理论”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中,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教室,照本宣科,在理论教学上安排的课程多,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出现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既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虽然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例如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沙盘演练法、模块教学法等等,但是大多浮于表面,不仅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配套的师资、教材等也未跟上脚步。下面就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争取毕业即可胜任工作岗位。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只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手段就是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企业模板,让学生根据企业账务内容进行手工做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根据企业实际将手工做账与电子做账结合起来[1]。这就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真正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师资力量存在的不足
在会计专业师资力量方面,国家已经开始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职业学校也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指导教师这一职位,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只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并不熟悉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的教师通过学习考上了“会计师”,学校就将之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却没有实践技能。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能真正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反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1.3 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教材
成熟完整的教材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会计实践教材应该包括会计学科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例如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课程,并通过典型案例把这些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会计实践系列教材。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缺乏完整的会计实验系列教材,各种实践教材内容之间缺乏衔接[2]。这样导致学生只能进行各单项的练习,系统的、综合性的实验练习几乎没有。
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内容只停留在会计核算上,而对于经济业务的处理、职业判断和预测等实际问题却未涉及。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才能将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前文分析了目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2.1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而明确目标也就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指引方向。因此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就业”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教学体系上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同时开设各种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实际岗位中需要哪种业务技能,就针对这种技能展开实训。只有以岗位需求为指导,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书本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2.2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
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虽然老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但是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解决教学与岗位脱节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的选聘企业中在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让学生亲自与其交流,推动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接轨。其次可以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到企业中实践、锻炼,让其真正转变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紧随社会发展现状,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3 加强实践教材开发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教材不少,但能跟上变化的高质量的实践教材较少。因此开发一整套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教材十分必要。实践教学教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单门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和综合性的实践教材。所以加强实践教材的开发也可以从这入手,首先单门课程的实训教材,需要针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训练,可以多角度多形式提供训练资料。例如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二是综合实践教材的开发,可以建立模拟业务部门,按照企业财务部门设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要求,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将不同的实践教材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又能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秀娥 张海晓.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5.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2
1、复习式设问,即帮助教学导入设计问题。教师都知道按照授课程序,内容的前后贯通,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在上新课之前,是不可能把新知识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必须对已学知识做一个简单回顾,以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对所提复习问题一定要对学生起到把握知识要领,抛砖引玉的目的。如:在“借贷记账法”的新课学习之前,设计提问导入新课,问题两个:①复式记账的概念原理;②会计恒等式。这两个知识点对新课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已经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借贷记账法就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延伸思考,新旧知识衔接。
2、联系生活实例设问。如:在会计教学介绍账户时,讲到账户四金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的关系时,我都会问学生每月生活费总额,生活费来源,每月的支出,月底的余额。通过提问,学生马上明白问题实质是讲收入、支出、余额。再依据账户基本结构,就理清了账户中四金额关系及计算方法。将生活实例带入学习,学生不易遗忘。
3、引导性设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学会学习。在会计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关账户之间结转关系的学习存在较大困难,部分学生对会计结转核算看作是学习会计的障碍。其实是学生没有掌握结转时账户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讲,结转就是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将全部金额从一个账户移到另一个账户,即移走金额,账户减少为零;移入金额,账户金额增加。依据账户记账原理:账户中记录金额减少与金额增加必须在相反方向,因此余额在借方,就从贷方转出;余额在贷方,就从借方转出。至于新账户记在哪一方,就按照有借必有贷的规则来确定。说白结转就是:旧账户记借方,新账户就记贷方;旧账户记贷方,新账户就记借方。例如,原材料的成本核算,在采购阶段,叫“在途物资”,入库后就叫“原材料”。我在授课时引导学生,购入“在途物资”时,“在途物资”增加记借方,那现在要将“在途物资”结转入“原材料”账户,也就是要将“在途物资”账户的金额“搬家”,根据账户记账原理,结转金额该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哪一方?这时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记账方向,能准确编制出会计分录。同样“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形成了“生产成本”,完工入库后,变成了“库存商品”,进入销售阶段,又做“主营业务成本”。可见,引导设问,就像一个接力,按顺序一步一步引出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结构密切严谨的知识链。
4、挖掘式设问,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错账更正法时,先让学生看一下以前做的作业,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各种错账情况,问学生这些错账的原因。这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会计知识,总结产生错账的原因。然后再提问针对于这些错账该如何进行会计更正?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针对作业错误内容,既巩固已学内容,又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5、难点设问,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般情况下,难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例如,会计中有个知识点“收入和利得”的区分。广义的收入含有利得,但是利得和狭义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刚刚接触会计时,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我要求学生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找出定义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从定义可以看出,二者最终均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都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判断一项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到底属于收入还是属于利得时,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也就是授课时我只要讲清楚什么是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的区别。学生根据我的问题要求能正确把握收入和利得的区别和联系,就能熟练地判断和运用收入和利得。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3
【关键词】 中职会计 专业课教学 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对专业技能掌握
为适应现化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溪水,一桶长期不流动不更新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只有加强自我增值,才能提高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再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把生产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并选聘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的场所。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对现有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高。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培训,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均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合格证书,为学校培养更多适合社会的专业人才。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4
关键词:会计专业 《国家税收》课程 课程教学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国家税收》在很多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会计专业开设《国家税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如财政、税收、经管等专业的要求,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各门学科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率都在加快,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受教育内容必须经常更新。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就以大约每7年更新一次的态势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终生学习的意识。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Richard E Flaherty所言:“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种教育目标也应该在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国家税收》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家税收》主要是面向会计本科、专科学生开设,培养“通用型人才”是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但其教学目标应有别于税收专业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专业要求。同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体现与会计职业教育的区别,兼顾税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具体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既不能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能陷入细碎的税收法规中。所以税收课程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于与《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相配合,掌握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应该是在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培养税收理论、税收法律法规的自学能力。
二、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思想。《国家税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税收基础理论与税收实务即具体征收制度两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税收概念、税制结构、税负转嫁,占总课时的20%左右,以保证学生了解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是主体,重点讲授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具体征收制度,是教学中重点内容,占总课时的80%左右。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照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理论部份引导实务学习,具体征收制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依赖于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体现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既是重点,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两部分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对税收知识做到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熟悉具体的征收制度,更理解具体征收制度的设计理由和原因,把握其本质精髓,对税收知识融会贯通。另外,国家税收政策性非常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税收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得到不断修订完善。如近两年,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相继修订,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随时就各税种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出台一系列具体规定和解释。税收政策经常变化势必要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刻苦钻研,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前沿,以动态观念对待税收制度的具体规定和解释,采取按重要性分类处理方法,对其中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影响深远的,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反之则可忽略。因为第一,税法具体规定本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琐碎的税法规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用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刀刃上。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国家税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水融。为此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课时限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本质精神以及税法规则如何操作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为此教师有必要按案例教学程序规范案例教学活动。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精心选取具体案例,明确案例分析具体目标,确定案例分析方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学时,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在案例实施阶段,既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秩序,课堂讨论时限制发言时间,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机会,情景模拟时准备充分,情景人物逼真,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总结阶段,及时对案例教学情况进行书面分析,自我检查,总结成效、存在差距及原因,以推动案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需要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除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方式以外,其他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对《国家税收》而言,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及进行必要的测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要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习题,作为课堂精讲和同步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复印或网络方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条件成熟时,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解答,及时反馈,充分提高教与学效率。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税务部门有关人员讲课,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当地税务部门,让学生对我国的税收管理有更直接
的感性认识,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关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会计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较全面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作为会计专业《国家税收》课程教师,要求有较全面的税收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知识也非常熟悉,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要求教师进行跨专业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自身不足,充实和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满足教学需要。这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况且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也就无法很好地“放电”。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有关院校去深造或到实际部门锻炼。一是在培训上应打破常规,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还应涉及关联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定期或不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层税务局(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去实践、去锻炼。税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此弥补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课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强华,涂江红.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1).
[2]李绍平,王甲山.经管类专业税收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2,(6).
[3]杨淑霞,李涛.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在我国,每一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相应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以及中专的学习等级[1]。高等职业教育和其它教育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具应用性,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性,专业的设置更具职业性。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其关注的重点是实践性,因此,要将高等职业会计专业办好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恰当的判断、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职业技能熟练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特色。
1.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状况
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慢慢进步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实习中的技能培养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在组织会计专业的模拟实习时,往往是要求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技能要熟练,强调练习会计的基本技能。但是,这些都是会计工作者要做到的最基本的技能,加强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基本技能,很难满足时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
1.2 会计实践性训练的投入匮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计事务所处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会计人员在走向社会时,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经济业务的处理,还会时刻出现新环境新困难,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此时,就要求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但是,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中,所采用的是封闭式的模拟试验,存在着实习资料全盘照抄或者是不够真实的缺点,与社会真实环境中的情境存在脱节的情况,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是天方夜谭。
1.3任职教师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实践锻炼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学生都是要朝着实用性人才的法相进行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决定了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职业精神,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对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我国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任课老师基本上属于直接从学校学生转化成教师,根本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没有考取会计证。任课老师自身都没有掌握到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就更加难以谈得上将学生培养成操作技能熟练的社会人才。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会计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想发挥会计专业的最大作用,就要冷静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进。
2.1 完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在理论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仍然很少,但是需求却非常大,因此,当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完善。a.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主管或者是会计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或者是聘请其为学校的教师,带给学生以及老师当前会计事业发展的最新信息;b.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如远程教育、模拟操作等等,另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培训单位进行实训,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理论更加良好地结合到实际中,传授技能给学生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针对性[2]。
2.2 加大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的资金投入
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得到锻炼,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的主要场所包括会计模拟试验室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等。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方面的投入就不能少。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很难达到实习资金投入放入充足,因此,加强校企结合、注重产学互补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迫切的任务。此阶段,学校可以加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安排学生定期加入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
2.3 改革实训、实践教材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实训、实践的教材是否和实际情况联系紧密,是否达到了质量上高水准的要求,所以,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实践教材的改革就成为了当前实践性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在进行教材的改进时,要注意业务案例的类型选择要尽量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能够反应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思考,从而建立起印象较深刻的专业理解架构。
2.4 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时间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学习所有在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技能,理论知识知识进行技能操作的基础,不要求过多,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最佳程度。但是,在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将理论知识的地位摆得过高,没有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虽然近些年来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性教学有所突破,力求改进,不过收效甚微。实践课课时过短势必难以满足会计专业的培养需求,背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本质。
学校相关人员应该从会计专业的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搭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促进实践的目的[3]。(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有斌.高职会计教育应强调其实用性[J].商业经济.2013,5(11):22-25.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6
关键词:会计教学 现状 实用型人才 探索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中职会计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社会输送不少人才,为企事业的会计工作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目前会计教学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明显“滞销”,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这一现象警示我们,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就要正视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整合教材。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形式多元化不断出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变化较快,会计新业务、新制度、新准则不断涌现。但现用的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教材却不能与之配套,多停留在原基础上,教学内容显得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岗位实务严重脱节,经常出现上学期专业课是新教材,但这学期的专业课又回到了旧的准则,这样使学生无所适从,本来底子差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首先要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这样既可节约课时,又能加深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渗透,有利于学生对整个会计体系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在理论课程之外,应该多设与中职生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比如出纳员操作流程、点钞等。各个地方学校可按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加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培训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各时期的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增强教育适用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会计人才的步伐。
二、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资格的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会计教学方式改革,要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来认识会计课堂教学,形成流动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好是能引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会计主管,特别是本校历届毕业生走进来,给同学们讲课,将企业中的竞争机制引进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功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无目标、无追求,只要肯努力,都有成功的机会。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