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1
绘画艺术有着感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绘画艺术之于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形式规定以及束缚,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响。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识的灌输一样,或者道德说教一样,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样。绘画艺术欣赏与实践犹如空气一般,包围着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让学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体会,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这说明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强制的理性说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绘画艺术欣赏或者实践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不但不是强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设置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可以“乐之”的美学教育。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以“乐在其中”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发生改变。学生在快乐状态下,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2
论文摘要:从目前应试教育为主流的现象,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趋势,议美育(其中的艺术教育)的育人意义。呼吁掌握学生教育教学的操权者,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民族的发展前途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
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一个明知是真理而又不敢大胆落实的问题,一个应试学科与非应试学科的比对下,必须忍痛割爱于后者,一个明知对学生们会终身受益而又不敢实在贯彻实施的科目—“美育”,被忽视了又拣起,拣起了又被忽视……这是当今一部分学校主事者的矛盾心态。殊不知,在辛辛苦苦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送入大学的同时,也在愧对着这些即将为国效力的学子—没有受到完整教育的大学生。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是学生成长的最低基础性纲领。其中美育对于人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人的整体素质会起到终身作用。
谈到素质,通常指人的才能。如人的学问、能力、见识等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1995,7一8(人民教育))中谈道:“素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先天具备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或叫察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我们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后者。即人在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等这段后天的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劳动技能、体能体魄、身体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文化结构,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能力的素质。可以这样说:人后天教育接收的文化层次越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突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教育家(1868-1940 )说:“一个健全人格,德、体、智、美四育并重,将教育普及全民化,以提高国民素质。”
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美育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常常由其外在的仪表、神态、眼种、精神面貌等方面,反映出他的内心个性、审美需求与审美层次,同时也会反映出他认识问题的角度与态度、处理间题的方式方法等。
一个人一生中的基本意识结构应该具备这样几点:法律、宗教(我国的国情在这一点上例外)和艺术。法律是社会赋予它的社会安定职责,属于“他律”的范畴;宗教是学生自身的信仰与崇拜,使自己自身得到“自律”;而艺术则是自我内心的精神世界,它对“自律”与“他律”起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在这样一个综合的人的素质条件下,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并成为综合素质的社会一分子。一个人建立起完整的精神意识体系和文化技能体系,他才具备人的生存基础,首先需要的是综合文化底蕴(注:有知识不一定就是有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生成智慧,转而形成服务于社会的劳动技能,投身于社会,使社会得到公益、再回报自我(升迁、涨工资等)。这就是人依赖于社会而生存,社会又依靠人的建设而发展。“生存一发展”的“轮回”规律,促使社会的进步,又在生产中发展。这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社会,才会使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
但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对教育的认识,包括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个别行政人员还存在某些偏颇,这里不排除对转型阶段的社会体制与结构的片面理解,法律制约的无力。某些学校的主事者应该在执事教育教学同时,调整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片面认识:并非是学习一点儿音乐、体育、美术,就是素质教育了。这是一个荒谬的认识误区。仅举几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它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时是桥梁设计师;米开朗基罗是世人皆知的大雕塑家,他伟大的作品《大卫》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视为珍奇,他的天顶画至今被游人所仰慕,同样他对人体的骨骼、肌肉了如指掌,他的人体解剖理论甚至还在影响着当今的外科医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与小提琴终生为侣,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从梦幻的音乐中获得了灵感而产生了伟大的理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所设计的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到内外结构、透视比例都不亚于技法娴熟的画家……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学习社会,社会也需要综合素质的人。“香港汇丰银行在招聘新职员时,不但招收金融经济、信息等方面的人才,还招聘学音乐、学艺术的……因为学这些专业的人,艺术想象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很强,有创意能力,如果再加上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可能成为很好的金融家。”
教育要全方位的教育,通过艺体教育过程,达到全脑开发、全脑思维的全脑教育,提高人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不可忽视精神世界构建异常重要。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其中情商是引导人们健康的情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意识,养成思维习惯,养成动脑动手能力,了解世界经典文化与艺术精品,寻求自我发展道路,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方向性的倡导精神。
下面我就几个侧面,谈美育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所起到的连带关系:
美育的德育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内容包括音乐、美术(和艺术)课程(事实上,其他学科课程也都含有美育的内涵),同时,学校艺术节活动、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活动,如合唱、舞蹈、器乐、书法、绘画、冰(雪)雕等等。校外活动也丰富多彩,除了政府部门设置的艺术教育行政组织外,各级各类带有文化教育性质的学会、影视、广播媒体等所组织的比赛等等,大多含有美育内容。这些活动,组织者都是筛选和有目的性地选择思想性较强、内容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比赛内容。在活动中,突出目的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现时代学生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地、正确地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处理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在美好的境界中得到升华。 美育对智育有着直接关联。校内外和社会上的艺术教师通过设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了解各类艺术知识;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诸多人类文化。如与艺术作品关联的历史、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的鉴赏力、感受力,增加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与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在美育中得到健康成长。
“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这是心理学家霍华·嘉纳在《情商决定成败》中说的一句话。非智力因素在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上,有着独特的功能。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人的才能只能停滞在先天的生理功能圈中。只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人才能借助于后天的教育,有机地与社会群体和谐共振。美育对人的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他的智力因素会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亦是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产生了爱好,他才能产生追求理想中目标的动机,并执著地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举一学校音乐教学的例子: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同学生学唱一首(或多首)歌曲或一同演奏一首(或多首)器乐曲,在其过程中,无形并必然地涉及到作曲家及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思想性。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爱国事例等等,这就又会牵出连锁的相关文化,如作曲家的国籍、地域、民族、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在持续地完成所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的过程中,磨炼了学生的毅力;在学习中遇到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坚定其解决困难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这一过程又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承担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某种心理承受力的体验与训练的过程。利用可能的机会与条件,鼓励他们表演自己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如歌曲的处理与演唱、舞蹈的编排与表演等,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使他们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驱动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推敲自己。这样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不但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观,同时也培养、锻炼着学生们的意志、毅力等品格。音乐学习同时训练学生记忆力,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良好途径。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的书法教育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六艺”中就有书艺;唐代把书法作为科举取仕的条件之一;唐代以降,封建社会皆沿袭此制度,把书法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近代学者、教育家们也把书法作为提升国民审美素质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笔者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以书法审美教育为出发点,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体会精神美的能力方面,详细论述了书法美育的两个方面与方法。
我国的书法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和优秀的五千年东方文明与文化同生同长。书法作为教育手段,无论私学、公学皆认识到其对于改变、塑造个性的功用是无以取代的,是提升个人品格修为的不二法宝。
近现代学者、美学家、书法家提倡民族艺术复兴,把书法作为美育工具。他们直面西方艺术的入侵,为维护民族尊严,推崇本土文化的精华——书法。梁启超、林语堂、宗白华等都以较大精力来介绍中国书法,提倡书法教育。林语堂认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关于对中国书法的论述最充分和赞誉最高者莫过于林氏。他把书法看作是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谈其他艺术都绕不开书法的美感。著名学者、教育家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艺术教化,也将书法列入其中,提倡美育以拯救愚弱的国民,功莫大焉。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其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书法是一门艺术,因此说书法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升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美的品格修养,具体说来,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美的能力
书法可以说是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
1、用笔形态美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可见,书法讲求的艺术美全在用笔的变化上。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欣赏、示范、比较、图示等方法来讲解用笔的丰富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细微观察,提高学生辨析用笔的能力。例如大家都遇到的逆锋起笔,是一种蓄势取势的用笔。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它与农民坌地、工人挥锤、战士刺杀是同样的道理。理解逆锋取势是为了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它能使行笔“万毫齐力”,使点画四面势全、笔意丰满,是一种内含的、蕴籍深厚的美。学生在理解了逆锋的道理和懂得了逆锋之美后才会进一步去表现美,创造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
2、结体形态美
字的结构又称布白,由点划连贯穿插而成,其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和对比照应”是书法艺术结体美的表现形式。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例如写“三”字,宋米芾《自叙帖》说:“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当代马叙伦在《论书绝句》说:“‘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书写“三”时,简单的三横就有粗细、长短、仰覆、曲直等不同的个性;然而这样多样、殊异的三横又有其统一性,其走向、间距基本一致。可见字的结体应在变化中求统一、于对比中求平衡,于参差中见齐整,才能达到“违而不范,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结构,感受结体的虚实、长短、开合、阔窄、参差、错落、严密、疏朗、奇正等字型的变化美,知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道理。使学生理性地去欣赏美、创造美。
3、章法形态美
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一幅作品的整体美。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王羲之在,《书论》中说:“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可见成功的章法要通体联络呼应,气息贯通,各部分长短、大小、疏密、宽窄、斜正、参差、开合形成对比,笔轻重、徐疾及墨色枯润、浓淡善于变化,体现出和谐统一,构成生动自然的整体。
董其昌在《评书法》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王羲之《兰亭序》不仅字结体优美,更注意章法布白,疏密大小错落有致遂势瞻顾,递相映带,给人以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完气足的艺术美享受。因此被称为神品,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章法美的典型意义,是因为它的整体美。如果整体不美,那么,点画、用笔、结体很美,也不可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可见章法美之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把章法美的教学作为一件大事,要让学生平时多欣赏优秀作品,多留心作品的章法,创作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互相映衬,彼此的关联,做到“随手所知,皆入法则”。
用笔、结构、章法是书法外在形态美的主要表现,也是书法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对书法外在形态美的学习感悟,来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体会内在精神美的能力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强烈的外在形态美,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它于人品、休养、气质、思想、个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内在美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挖掘其内在美教育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内在神韵美的熏陶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书法的神韵是欣赏、品评书法的最高境界。透过作品呈现的形态美,我们可以体味作品的不同神韵:或清雅、或粗旷、或飘逸、或拙朴、或雄壮、或奔放,从而传达出含蓄深沉、庄重敦厚、激昂高亢、凝练险劲、和平静穆、婉丽清秀、天真自然的不同气质。并产生高尚、深厚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
2、品德行为美的教育
中国汉字具有近六千年的发展史,虽经多次变革,至今仍在应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交流,而且还能象音乐绘画一样作为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书法的特殊教育功能。
良好的习惯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用纸、用墨、执笔、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认真书写习惯的培养。通过讲述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学书“退笔成冢”、柳公权拜师等历代名家执着学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书法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美和在精神美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行为实践上提高对内书法艺术美的感悟能力,使其审美素质得到应有的发展。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4
一、生态美育的简介
何为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就是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间的物质功利关系进行升华,将其上升到有关精神沟通、交流理解以及平等自由的关系上,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并在环境保护、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面上起到重要价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生态美育是将关怀生命作为基础,进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通过审美的方式,使用感情感动人、使用美好的事物启发人,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后收获的教育效果是任何教育无法达到的。艺术教育是达成生态美育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2]。
二、艺术教育使人与精神和谐统一
在生态美育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能够将其思想领悟与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思想进行加深。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在教育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周围事物进行欣赏与品鉴,并在审美事物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领悟、道德水平以及精神境界进行强化。在其基础上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以及感情的交流,将思想与感情上的冲突与矛盾降低,促进人与人之间友爱精神,使其营造相互谅解、包容彼此以及和谐共处的氛围,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如利益关系。
三、艺术教育可使学生间和谐相处
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参与审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审美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提高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与其他同学经历共同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情感基础,减少道德、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冲突、分歧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说过:只有美的交流,才能够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艺术教育能够从两方面提升人际关系的价值,一方面能够通过美的形式与观念感染人、抚慰人和教育人,使人们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人际关系,另外一方面是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手段,从而进一步推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艺术教育可促使人与自然相处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同时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与精神满足感,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欣赏自然美、创造自然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相处,生态美育能够净化人的情感,通过大自然的洗涤,对塑造和谐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使人生境界得到提升,个性得到进一步的生化,完整的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3]。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词诗意的栖居表达出一种别样的生存境界,只有进入审美境界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摆脱人生际遇的羁绊,哪怕遇到困境,也能够恬淡悠然,达到人生和谐的状态。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5
关键词:乡土美术现代教育意义
乡土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蕴含着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的思考,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结合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因而,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教育,充实了学校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
乡土美术教育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
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就个人而言,全面发展意味着一个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的人格的健全和完善”。①通俗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高度统一,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教育理想。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的现代或未来社会,人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和选择的机会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交等非物质活动,人们必需具备健全的大脑、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而美术教育则能实现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价值。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美术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构成的;或曰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乡土美术带有典型的原发性特征,它传承了原始艺术,同时作为团体艺术而成为其他阶层艺术的基础和渊源。因此,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民间美术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同时,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教育共同构筑了美育思想体系,也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
乡土美术教育补偿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失衡
经济信息时代,现代美术教育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如电子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因特网等等,增加了电脑绘画、计算机制图以及各种各样的电脑设计软件等教学内容,传统美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引发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冰冷的、唯美的审美哲学思想却不同程度地滋生。学生整日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美国作家约翰·莱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的确如此,精神需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
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陶艺、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崇高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乡土美术教育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是在国际国内教育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20世纪10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结合西方的美术教育特别是法国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辉煌也带来局限,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滥觞以来,当代艺术从‘视觉革命’到‘观念革命’‘惊世骇俗’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和体制。”②世界教育趋势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重教育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各民族国家文化资源的源本化开发和利用。人类是各民族在不同地域衍生成的各种社会组合体,进而人类的文化也表现出特殊知识系统的多重性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文化的优化与知识的创新创造了极大可能,从而体现了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的特征。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也包括了文化方面的竞争,我们应当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既要弘扬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也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
总之,乡土美术教育,是完成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的,也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注释: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6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艺术课程;美育;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64-02
当今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对政治、经济等有巨大影响,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作用。信息影响着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其中自然包括对教育业的影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春风,教育这项担负着培养国之栋梁重任的重要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此,笔者先对教育信息化做出简单解释。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具体实践中是依靠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要求,培养全面人才,艺术课程方面的培养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就中学而言,艺术课程主要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以往在艺术课教学中常常会面临教学材料单一的问题,比如音乐课所必须的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非常有限,美术课所能展示的美术作品也少之又少,这就造成艺术课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艺术也缺乏兴趣。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投入更多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艺术课更加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可否认,教育信息化给艺术课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段,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如何做到“标本兼治”才是教育者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教育者依然按照过去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那么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难以改变某些现状。
首先,艺术课程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学生学会唱歌、画画等艺术形式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美育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其出发点就是审美,尤其是当人们在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时更容易忽略艺术的基础是审美。因此,笔者认为,美育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教人们如何对艺术进行审美。诚然,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美育的内容,但在中学教育里,美育更侧重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和学习,这才是艺术课程的真正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鲜有体现。这种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应试教育限制美育的发展。中国历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虽然近几年呼吁素质教育,但应试入学的教育政策不改变也只能徒劳无功。素质教育意在全面地培养学生,其中自然包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美育的目的之一,但美育不能以应试的方式教学,因此难以立足。可见,应试考试的科目才是中学教育的中心,这些科目中绝大多数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知识性学科教育,而与美育有关的音乐课、美术课等则与应试考试及升学关系不大。艺术类课程本身就得不到重视,更以何来谈美育呢?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偏向实用知识的学习,所学所用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些知识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但过度地强调便容易走向极端,渐而变得功利,这正是应试教育的缺陷。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学生的主动性被更好地带动起来,可以自觉、主动地吸取所需知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美育只有在独立的审美经验基础上才能得到体现,因此,教育信息化能从根本上改变美育不受重视的现状。
2)教学过程中的美育误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美育方面的误区。美育的教学是一个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共同作用的过程。当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或者一幅画的时候,通过感官传达给人的是感性的理解,即好不好听或者好不好看,这是审美和美育的基础,并非艺术作品的内涵或者意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艺术的理解、对美的理解,这是美育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应该探讨艺术作品的功能性或者现实意义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学过程常常本末倒置,先告诉学生艺术作品多么伟大,似乎每一种颜色、每一个音符都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介绍之后再来欣赏,学生也就迷失了欣赏的出发点。
可见,在中学里,美育的教学过程存在误区,美育不应该与传授知识的方式相同,由于美育的特性,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运用更多有针对性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队伍对美育的正确理解,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也有了保障,但目前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会不会欣赏美,能不能发现美、创造美,是不是缺乏审美能力,似乎并不重要,中学教育者对此应有所启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艺术方面的信息和资源,通过更多的审美实践达到美育的要求。便捷的资源有利于提高上课的质量,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视频观看到表演者的整体表演,更便于学生理解音乐里的情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的变革具有实际、具体的功用,尤其是对艺术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就存在问题,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融入定能使艺术课的作用更大,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3)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环境才是影响美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美育不被重视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利益变成了生活追求的最重要目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变异形式,有钱便拥有快乐。这种价值观“风靡”全国,渐渐地被一些人奉为真理,于是,美育、审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价值观的根本扭曲是美育举步维艰的根本所在。这些畸形的论断充斥一些国人的信仰,青少年的人格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几十年后,这些青少年就是国家的主体,也决定了国家人格,其后果不言而喻。社会和教育界的疏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不得不引发全体国人的思考。
美育是意识层面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丰富和提高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青少年在成长期缺少美育,必然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信息化带给业内的绝不是单纯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式背后是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入手才能改变目前教育界存在的“阴暗面”,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实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素质全面的人才必将成为中流砥柱。教育界改革势在必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力深化教育信息化,定能走向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的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