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护理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护理诊断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 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护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诊断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四)治疗原则

    此病一般无需住院。如有合并症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需慎重使用镇咳药;对有支气管痉挛喘息症状者可适当应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对有发热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否则不宜作为常规使用药物。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询问病人健康史,发病原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帮助病人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

    (2)病情评估  主要是对病人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和发热等,以便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咳嗽性质,如干咳、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随的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视程度,评估是否掌握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病人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反应,如呼吸道症状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胸闷、气短所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改变。

    2.护理诊断  病人可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护理诊断基本相似,但与个体差异有关。护士可根据病人不同相关因素提出确切的护理诊断。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麻疹 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8-02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麻疹是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中麻疹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目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因为疫苗注射不及时,儿童麻疹发病率依然相对较高,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1]。要提高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精心的护理必不可少。本文选择42例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实施护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0±0.4)岁。所有患儿经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麻疹诊断标准,同时所有患儿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以发热、面色苍白、气急等临床表现为主,经CT诊断,全部患儿两肺布满哮鸣音。以盲分法和平均法将全部患儿分成两组,同时对两组患儿一般性资料分析和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如下综合性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由于麻疹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要做好隔离措施,患儿要安置在专门的隔离病室中,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严格控制隔离室温度和湿度,温度22-24℃,湿度在50-60%之间;隔离病房要保持空气畅通,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4次,每次为半个小时,消毒选择在患儿睡觉时进行,同时要加强对室内器具的清洁,用0.1%含氯溶液擦拭,控制病室细菌菌落;感冒的医护人员、无麻疹病史的医护人员不能与患儿接触,避免交叉感染[2]。

1.2.2 病情监护。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病情危急,因此入院后要加强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意识的变化情况,连接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准确记录监测数据;观察患儿口唇和四肢有无发绀、瞳孔有无异常[3]。

1.2.3 机械通气护理。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患儿要保持半卧位,根据患儿病情合理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早期应该选择小潮气量,避免肺损伤;机械通气期间要进行血气分析,血压、心电图监测,同时要定期检查x线胸片。

1.2.4 气道湿化。患儿建立人工气道后,其呼吸道湿化作用降低,呼吸道水分较少,分泌物易干结,从而阻塞呼吸道,因此要在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注射用水,在呼吸机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湿化气道的作用;也可选择药物湿化,应用沐舒坦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其中的盐酸氨溴索能调节患儿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加速患者纤毛的摆动,进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流动,排痰较为容易;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呼吸道内最多的分泌物是痰液,1度痰液基本不发生阻塞,其余痰液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阻塞,此时可增加静脉输液总量,增加气道的水分,稀释气道分泌物,便于排痰[4]。

1.2.5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手段,在护理中要通过观察患儿咳嗽、气道压力等,了解患儿气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吸痰,吸痰之前要调大氧流量,吸痰时间保持在10s,吸痰操作中先将患者鼻腔和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尽,之后再利用新的吸痰管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避免口咽部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后产生肺炎;部分吸痰中还需进行支气管灌洗,操作中将0.45%的氯化钠溶液或者灭菌注射用水注入后,快速连接呼吸机,启动按键[5]。

1.2.6 加强呼吸机械设备的消毒。为了防止治疗中发生交叉感染,呼吸机应该专机专用,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管理,呼吸机的管道应每周进行消毒一次;空气过滤器消毒要采取高压消毒,雾化罐内的温度要保持在32-37℃,湿化罐内的蒸馏水应该每日更换,避免病原菌滋生;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管道中的冷凝水,避免进入患儿气道,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消毒。

1.2.7 高热护理。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持续高热,护理人员要做好降温护理,物理降温中可用温水擦浴,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实现降温,也可用冷敷的方法进行降温,一般不主张选择药物降温,只有当患儿体温持续>40℃时,才可应用药物降温。

1.2.8 口腔和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要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口腔护理可选择氯已定溶液擦拭,也可选择硼酸液或碳酸氢钠清洁口腔;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等,日常给予及时的清洁,另外皮肤护理中要观察麻疹的出疹顺序和部位,及时向医生汇报。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的对比数据全部用SPSS16.0软件分析,用t和卡方检验,若P

2 结果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由上表看出,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0.9%,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2%,护理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传染性较强,在年龄6个月-5岁的儿童中好发,有效避免麻疹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本组研究的42例患者均未接种麻疹疫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呼吸衰竭,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窘迫等,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急,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临床中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需要通过呼气末正压和提高吸氧浓度的方法来改善患儿的呼吸情况。护理过程中要根据麻疹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本组治疗中,对于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性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气道湿化,给予吸痰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患儿的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5.2%,而对照组则仅为80.9%,差异显著,P

由于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与患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因此要避免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必须要提高家长关于麻疹的防治知识,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一旦接触麻疹要及时给予麻疹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赵敬肖,李兰凤,赵燕,任志平,李军霞.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64-65

[2] 彭英,孟玉倩.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9,6(17):50-52

[3] 刘学英,徐梅先,张银瑞,任志萍,李丽景.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麻疹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84-85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纽曼系统理论;急诊哮喘;护理效果

哮喘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各地的患病率在1%~13%左右,我国的患病率在1%~4%左右,根据我国五大城市不完全统计显示,13~14岁年龄段的患者发病率比例较高,在3%~5%左右[1]。其中儿童患病率略高于成年人,城市患病率略高于农村,发达国家患病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性别比例上无较大差异。据既往研究发现,40%以上的哮喘患者均存在家族史[2]。我院针对高患病率的哮喘哮喘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护理模式,对70例急诊哮喘患者进行了纽曼系统理论护士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5月,共接收70例急诊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2±12.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6±13.4)岁,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喘乐宁)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纽曼系统理论进行护理,首先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根据护理诊断结果制定护理目标,其次,制定护理计划,最后,观察和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结果[3]。

1.2.1护理诊断 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人际间、个体外存在和潜在的压力,以及患者各防线的特征、基本结构、心理因素等,并给予全面评估。经过评估,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正常防御线已经收到疾病的影响,被各种压力所突破,身体出现反应。因此,对本组患者主要护理已经存在的症状,以及通过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调动护理对象来加强三条护理防线(初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增进健康;二级防线:获得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三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其中主要以二级防线作为主要护理方式,其它两条防线作为辅助[4-5]。

1.2.2 制定护理计划

1.2.2.1护理诊断1:患者气体交换受损。护理目标:给予和保持患者氧气护理和通气。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研究组患者的发绀、出汗、神志等变化,评价呼吸困难的程度;②持续吸氧;③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耳朵、口唇颜色、出汗等情况;④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烦躁、呕吐、严重呼吸困难、胸骨后灼痛等氧中毒现象,一旦发生疑似现象,则应立即降低吸氧浓度[6],并及时通知医生;⑤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2护理诊断2:无效的呼吸道清理。护理目标:减少患者肺部的痰鸣音,确保患者咳痰顺利,保持患者的呼吸平稳和通畅。护理措施:①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次咳痰的颜色、量、粘稠度等;②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③给予雾化吸入喘乐宁,及时清除呼吸道、口、鼻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④关心患者情绪,嘱咐患者放松心情,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⑤定时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和记录缺氧的改善情况;⑥鼓励患者用力咳嗽以利于排痰,必要时给予拍背;⑦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3护理诊断3:患者焦虑情绪。护理目标: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患者能自行应对焦虑。护理措施:①及时了解患者焦虑情绪的来源,理解和承认患者的感受;②主动开导患者,告诉患者医生和护士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和进行各项治疗;③向患者讲解其病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解释哮喘虽然无法根治,但是能被有效控制,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与护理;④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护士给予患者心理护理;⑤指导患者如何放松和消除不安情绪,例如缓慢的进行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所减轻,神志保持清醒,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1.2.2.4护理诊断四:活动无耐力。护理目标: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护理措施:①嘱咐患者在急性期的时候应多卧床休息,取半卧位,被子不能过厚,以防增加胸部的压迫感,也不能穿过紧的衣服,保持呼吸通畅[7];②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③患者出现严重的气促时,应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解痉平喘治疗。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并积极配合治疗。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4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护理程序;脑出血;肺部感染;预防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常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上升,护理工作要发挥主动性和预见性及早进行干预和预防。在护理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护理程序是科学的护理方法,本文作者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积极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与诊断依据 选择我院2010年12 月~2013 年12月的脑出血患者86例,男53 例,女33 例,年龄45~84岁,均经CT 扫描检查证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昏迷13 例,双侧肢体瘫痪16例,单侧肢体瘫痪48 例,语言功能障碍28例,吞咽功能障碍19 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8 例。出血部位:壳核出血46例,丘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小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4例,脑室出血2例。

1.2肺部感染的诊断依据 除外既往有或发病前已有肺部感染者,出现下列项目中3项以上者即可确立诊断:①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者;②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呼吸音减弱和(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③体温升高≥37.5℃,伴有白细胞计数≥10×109 /L;④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⑤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2护理程序

2.1评估 ①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和家族脑卒中病史;是否遵医嘱进行了降压、抗凝等治疗及治疗效果及目前用药情况。了解起病的方式、速度及有无明显诱因。②起病后主要的症状及症状特点:是否存在头痛、呕吐,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有无嗜睡、昏迷,是否有颅内高压症状。进行身体评估。③评估患者呼吸状况:如呼吸方式、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胸廓扩张度,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如异常肺泡呼吸音、罗音,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④了解生活习惯及既往史,有无吸烟史及每日吸烟的支数及吸烟年龄,有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疾患史。⑤评估患者有无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史、慢性肺部疾患、营养不良,有无吞咽障碍、呕吐、昏迷及脑出血量大等。⑥评估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预防肺部感染的认识,评估患者家庭社会支持力量及心理状况。

2.2护理诊断 ①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障碍、咳嗽无力及无效咳嗽有关。②有肺部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肺功能不良、咳嗽无力有关。③有窒息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呕吐、吞咽障碍、排痰无力有关。④知识缺乏 缺乏预防肺部感染的知识。

2.3护理目标 ①意识障碍患者呼吸道能保持通畅,清醒患者能有效咳嗽或人工吸痰保持气道通畅。②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发生肺部感染后得到及时有效控制。③意识障碍患者得到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未发生窒息死亡者。④患者能说出如何预防肺部感染,能主动有效进行呼吸锻炼及床上活动。

2.4护理计划 ①患者在入院30min内进行吞咽评估,通过吞咽评估判断患者适宜进食与否。对以下患者不进行吞咽评估并禁止喂食:昏迷、肺部感染痰量较多者、明显呛咳、连续吸氧患者。加强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40min/d,限制探视。②口腔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有研究表明加强口腔护理可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性,从而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1]。3次/d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有呕吐者随时进行口腔护理。③定时的翻身拍背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举措,1次/2h,进行有效拍背:患者侧卧,叩击者两手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一定力度为宜、有节律(2~3次/s)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要求1~3min。④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呼吸肌锻炼,如腹式呼吸、深呼吸,每2h深呼吸锻炼一次并鼓励咳嗽。在床上进行扩胸运动,主动活动肢体以增加呼吸深度促进分泌物排出。⑤昏迷及呕吐的患者取侧卧位,如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抬高床头30~45°,可防止误吸和窒息。⑥及早进行进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充分调动患者的的积极性,早期进行吞咽功能锻炼,如空气吞咽、咽部冷刺激、屏气-发音训练等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2]。⑦防止诱发因素,保暖防止受凉。⑧吸氧时注意充分湿化,控制温度,不可吸入过冷气体,氧气吸入管道及湿化瓶要求每日消毒更换。⑨对于气道干燥的患者做好充分湿化及雾化。必要时每日两次气道雾化,辅以翻身拍背。⑩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次吸痰用一次性较柔软无菌吸痰管,控制负压,防止损伤气道粘膜并加强预防感染意识。11做好饮食护理,需密切观察患者的饮食状况并认真做好指导。意识清醒患者鼓励进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进食中严密观察有无呛咳现象,如有立即停止进食。意识障碍患者酌情给予鼻饲,防止食物返流引起误吸的方法如下:?传统的鼻饲胃管插管深度为45~55cm,经研究发现延长插管深度5~10cm可使鼻饲管头部侧孔完全处于胃内从而减少返流误吸。?鼻饲前抬高床头45°,鼻饲后保留此60min。?鼻饲速度宜缓慢,时间在20min/次为宜,不可推注过快,最好选用滴注泵持续滴注的方法行鼻饲。?每次鼻饲前除常规检查鼻饲管位置外还需要检查胃潴留量,把胃内潴留物抽出并记录。12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管理,保持吸入气体的温湿化及气道湿化。气管插管内外套管定时消毒更换,气管切开切口每日换药,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如有必要在纤支镜下行支气管吸痰及去除痂皮。 13对患者家属做好预防肺部感染重要性的教育及指导,促进家属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每班交接班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并连续记录,使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保持连续性。

2.5实施护理计划。

2.6评价 在疾病过程中连续对患者进行肺部感染情况的评价,根据病情对护理措施进行调整改进。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生9例,感染率为10.47%,据统计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40~60%[3]。应用护理程序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理在预防肺部感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论

脑出血患者病势凶险,而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多数肺部感染发生在疾病早期,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留置胃管、年龄、吸烟、球麻痹、机械通气、基础病等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4]。对脑出血的患者实行科学的护理程序管理呼吸道,护士积极主动对患者的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控制,做好基础护理、鼻饲护理、饮食护理、呼吸肌锻炼、做好气道管理等系列措施,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韩则政,谢翠华.口腔护理提高咳嗽反射敏感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40-41.

[2]杨桂玲,刘梅玲.42例脑卒中患者进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28.

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6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原因;护理对策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RRI )简称复感,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而言[1]。随着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病原体变异性增大,外感疾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报道[2],儿科门诊患儿80%为呼吸道感染,其中复感占到30%。由于复感涉及的病种和证候较为复杂,旧感初愈,新感复起,经常反复,缠绵难愈。加之长期用药治疗,不仅增加患儿成年后患慢性肺系疾病的可能性,而且生长发育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给家长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

1资料与方法

本组1368例,均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断标准依据。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参考标准执行[1],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男699例,女669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在1~2周。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症状较轻。轻症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出现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与不同程度的发热,重者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婴幼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部分患儿出现不同形态皮疹。肺部体征阴性。对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并将1368例患儿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儿感染以外的发病原因逐一分析认定,得到相关结果供临床参考。见表2

表1 复感诊断纳入标准

表2本组复感病例

2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2.1小儿呼吸道易感染的解剖特点上呼吸道包括 鼻、鼻窦、咽、耳咽管、喉;小儿的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易引起鼻塞,呼吸困难,小儿耳咽管相对较宽直且短,呈水平位,眼部相对狭小且较垂直,咽部集结的淋巴组织,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和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且富于血管,故感染时易发生充血水肿而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比成人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粘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而干燥,粘膜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的排出微生物,故易引起感染,也易引起呼吸道阻塞;小儿肺泡数量少而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故易感染。

2.2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如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于有效清除吸入的尘埃和异物颗粒。小儿辅T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使分泌型IgA、IgG,尤其是IgG2亚类含量低微。国内外研究证明,RRI患儿大多存在Ig及其亚型的部分缺乏,特别是IgG缺乏与RRI密切相关[3],缺乏IgG会使小儿呼吸道抗感染作用下降。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的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2.3喂养不当目前生活富裕,商店里的各种食品琳琅满目,电视上的广告铺天盖地,好些家长看见电视上卖什么广告,就买来给小孩吃。结果造成许多小孩把辅食当成主食,整天零食不断,到真正进食的时候,胃内饱胀,不能进食,造成营养失衡,致抵抗能力进一步下降;另膨化类食品松脆,小儿更喜欢吃,其中的小颗粒粘附在食道粘膜,咽喉壁,气管等处刺激呼吸道导致反复咳嗽。所以,一定要合理喂养,保正营养均衡,小孩尽可能不给予膨化食品、瓜子、糖块等。

2.4与环境因素有关幼儿园里群体生活,卫生条件有限,消毒隔离措施不健全,加上小孩机体发育不健全,抵抗力低下,造成小孩之间相互感染,经常听见家长抱怨:我的小孩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上幼儿园就总是感冒。原因就在于此。

2.5医源性原因所致目前小诊所沿街都是,家长为图方便不去医院,到诊所就诊,诊所的医生知识的偏差,为求速效,常规使用激素,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受挫;另一些医院由于利益的驱使,常规给小儿静脉用药,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高效杀菌剂的应用易使小儿菌群失调,更易重复感染。

3护理措施及结果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我科自2009年8月以来对1368名患儿发病的原因逐一作出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健康教育以后,复感病例比09年8月以前有大幅下降:见表3。复发率也由09年以前的43%下降到如今的20%。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表3复感病例

3.1常见护理措施 ①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②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高病室湿度,使其维持在60%左右,可改善血液循环,对减轻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效果;③鼻塞的护理: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 5%麻黄素液滴鼻,2 ~ 3 次/天,1 ~ 2滴/次,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宜在哺乳前15 min 滴鼻,使鼻腔通畅,保证吸吮;④咽部护理: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3.2病情观察发热是多种疾病均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才能准确找到病因。如有的患儿虽然高热,但精神状态良好,玩耍如常,这类患儿病情较轻,可不急于退热;但有的患儿前额、腋窝等处灼热,但手足冰凉;有的患儿高热时伴有寒战;有的体温只接近39℃,便出现四肢抽搐,应考虑高热惊厥之先兆,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则应考虑退热。6 个月~ 1 岁患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不全,易发生高热惊厥。此外应注意患儿的意识状态、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的时间与规律、小便的次数与量、皮肤有无细小的出血点与皮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

3.3健康教育,防止交叉感染 叮嘱家长平时注意保持小儿居室空气的流通,但要避免对流风直吹小孩,要随着季节的变换及时适当增减小儿的衣被,避免受凉,尽可能少带小孩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去玩;注意培养小孩的卫生知识,教会小孩经常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注意小孩的个人卫生,常洗澡,常换衣服,经常带小孩参加户外活动,如郊游、到乡间漫步等等,让小孩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吸收新鲜空气及自然气息,以增强小孩的身体素质、提高小孩的抵抗力。

3.4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合理喂养,保正充足的营养的摄入,是保证小孩身体正常发育以及防病抗病的关键。所以应尽量少吃或者不吃零食,一定要保证主食的量,好些家长由于缺乏耐性,吃饭的时侯,小孩说不想吃就任由小孩不吃,结果没过一会儿,小孩就喊着肚子饿,没办法只能给小孩吃一些零食,长此以往,小孩便养成不肯吃饭的习惯,经常听见家长抱怨小孩不吃饭的原因就在以此。如此下来,小孩的营养跟不上,身体抵抗力咋能不下降呢?所以,关键的还是要想尽办法保正小孩主食的正常摄入,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孩的身体正常发育。

3.5 日常预防 上感流行期间,居室要进行空气消毒,也可给小儿口服板兰根、金银花、双黄连等中药汤剂预防。在家庭中,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具体方法是:关闭门窗,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2~10 ml,加水l~2倍,加热熏蒸至完全气化为止,每日1次,连续数日。每半月或一个月一次。

3.6告诫家长 一旦小孩生病,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才不会延误病情。日常要仔细观察小孩全身情况的变化,尤其是口腔及大小便的观察,往往是疾病的早期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小孩健康成长。

4结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症是可以预防或者避免的,只要家长及幼儿园的老师耐心照料、细致地、随时地观察小孩的全身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来医院就诊,医生做到规范用药,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抗菌素,尤其是激素。因为呼吸道感染90%都是病毒感染,给小孩多喝水,少吃膨化食品,适时添减衣被,合理喂养,复感就不会再发生了。

参考文献

[1]高春燕,庞随军,刘振华.96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9):840-841.

[2]沈滢.20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