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音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音乐教学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 具体应用 要求

一、何谓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计算机音乐系统(MIDI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的计算机音乐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为语言,以电子合成器及各种音源等电子乐器为终端的数字音频系统。如今的计算机具有极强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对数码信息的处理,它能够通过MIDI乐器的数码接口技术,把音乐所需的音符,通过专用的软件、程序、编写、修改以数码形式输出,而作为终端的电子乐器,则具有D/A(数字/音频)转换功能,把计算机发出的经过处理的数码信息还原成声音的形式放出。

二、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应用

在校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精力充沛,他们大多数都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这个阶段的学生,只有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对音乐的欣赏大都是那些紧跟时代的潮流音乐,这些音乐贴近生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充满人文气息。而大学内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主要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MIDI教学软件和大量的MlDI音乐素材,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MIDI乐曲,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对作品进行评析时,也能迅速快捷的进行乐曲的回放。在“交响乐”等多声部作品的分析教学中,则更能显示音乐教学软甲你的优越性,如利用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拆分”声部及乐器声轨的教学,这些都是利用普通的录音带、CD等音乐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提起世界各民族的乐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在看到乐器的样子、演奏方法的同时,也能听到乐器演奏的乐曲,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双重的刺激,使他们对乐器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可以通过计算机音乐轻松完成,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音乐课程的课件制作都涉及到了计算机的音乐制作技术。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时,可以利用Cakewalk3.O软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逐个分析乐器,关闭不需要发声的音轨,只留下想要分析的乐器音轨。

(二)多媒体音乐系统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音乐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减轻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应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音乐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双主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在引入了计算机音乐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音乐软件 (如Cakewalk音序器软件等),在上课之前就提前将有难度的谱例制作完成,以此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失误,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旦需要,主要轻点鼠标,学生就可以在看到谱例的同时听到谱例的音乐效果,并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反复的聆听任一谱例或者谱例中的任何一部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音乐软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小游戏来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一些帮助五线谱学系的小游戏,可以把乐谱、键盘同时显示在电脑界面上,并且还可以播放指定的按键的声音,这些软件都可以通过设置来调节训练的进度或者难易的程度。这些对于基本音乐知识的教学都非常有用,他们不但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抄写谱例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将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等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自主练习。通过音乐软件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做好角色的转变工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管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还是教学方式等都是教师来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在一个被动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现象,使课堂气氛沉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潜能的发挥。如今,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的声、图等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在展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进行具体的指导,让教师真正从教学的主导位置退下来,并转变成助学者。

(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具体运用,它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之外,还要加强自身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做到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珊珊.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在高职院校和声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13).

[2]洪波.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3]邢丽萍.数字化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师素质刍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2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韵味十足的京调音乐奏起,大屏幕上呈现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等待着一出好戏开演。这是《京剧基础赏析》教学时的导课部分。短短的几分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

在教学《绿叶》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景: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的牌坊、依稀的茅舍、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再念一念,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情境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播放的作品或对某一作品讲解分析时,要选择与作品内容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之后又再一次欣赏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

2情境凸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理解。而将二胡、小提琴等放大投映出来,则可以使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音乐教学不同于绘画教学,可以借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运用多媒体把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音乐变得直观化。如在向学生讲述调式音级与键盘各音的关系时,可制作一张标有音名的键盘图。点击鼠标,出现C大调的唱名;又点击,C大调消失,出现G大调在键盘上的位置;之后又出现F大调、D大调、A大调等调的音级在键盘中相应的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这较为难懂的调式一目了然,从而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教学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地方民歌,要使学生当堂就能有感情地唱出难度很大。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民歌的风格。

接受美学和音乐新课标均认为,音美学科综合其它相关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及意境。

3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的体会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意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基础之上的。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下述几个方面是要特别注意的。

3.1 要注意外表,更要注重内涵。

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他们竭力挖掘教材中可用多媒体的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形式,录音、录像、投影,制作的课件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这样的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实际效果一般,甚至学生的注意力被无用信息牵制,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音乐的内涵,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违背了媒体的运用应为音乐教学服务的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

3.2 不盲目追求形象性,视情况制作情节MTV。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材中,不少音乐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这类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学生由于欣赏水平、能力的局限,往往听了几分钟后就思想开小差,以致不能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耐心地听完全曲,就选取与该音乐作品相关的电影片断或制作相关内容的动画,再配上背景音乐制成情节MTV播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件弊大于利。孰不知,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其形象性及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把音乐作品形象限制在某一固定的内容中,这有违艺术欣赏教学的规律,会限制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再则,若教学每首乐曲都制作这样的课件,费时费力,不切实际。因此,要从课堂实效出发,真正做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内涵,想像音乐意境,参与音乐创作。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音乐编配;五音轨;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118-03

在计算机音乐编配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初期让学生尽快熟悉软件的操作、音色的选择以及MIDI信息的编辑;二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部组织、音色应用知识;三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后期通过大量密集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效并拓展创作风格。

音色灵活性强、声部自由度高是计算机音乐的一大优势,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在海量的音色、可任意增减的轨道面前拥有高度的“自由”。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良好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建立之前,这种高度的自由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编配思维的培养。比如,若干种音色同时演奏低音或织体音型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导致音响浑浊;不注重节奏、力度、音区、排列法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导致声部堆砌;不注重乐器表现力的发掘导致音色堆砌等。

另一方面,音乐编配是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技能,而大量的作业练习是掌握技能的重要保证。计算机音乐编配的实践周期较长,完成一首作品的完整编配与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同学一周只能完成一首作业甚至更少,低年级学生更是难以做到一周多练。因此,有必要在常规编配作业的基础上,辅之以简洁、高效的轻量作业。这类作业类似于“练习曲”,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完成周期短,便于大量、密集的练习。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五音轨微结构”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五音轨”是指用尽可能少的MIDI轨道实现声部功能的齐备,通常情况下不超过5个MIDI轨道、5种音色。“微结构”是指通过结构简化或专题段落的方式,完成指定目标的编配。

一、音轨设计

在音轨设计方面,根据音色的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创意组合等方面的考]进行MIDI轨道的指定。

(一)基于音色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

音色(乐器)在多声部音乐织体中有旋律、和声、低音三大织体功能上的担当,在实践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主旋律、副旋律、和声音型、和声填充、低音,再加上打击乐以及计算机编配特有音效点缀等。此类练习便是从“指定音色担任某项织体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配。例如,指定旋律声部为吉他中高音区、副旋律为弦乐合奏、和声音型为电钢琴、低音为原声贝斯、打击乐为GM打击乐组,要求每种音色都尽可能的挖掘它们在指定功能上的表现力,包括吉他演奏旋律时的揉弦、滑音、旋律强化(如双音或和弦式的旋律),弦乐合奏音色演奏副旋律时的音区、排列、弱起、呼吸、表情等。基于同样的音轨音色配置还可以将音色的功能对调,衍生出另外一个练习,如将上例中吉他与电钢琴的功能对调。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吉他、手风琴等多声部乐器可以同时担任多个织体功能,如吉他在承担和声音型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承担旋律、低音功能,这类练习由于需要在音区、演奏法方面进行兼顾,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对乐器了解掌握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进度,也可以进行专项的制作练习。另外,在计算机音乐制作环境下,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音色名称会有若干个不同的音色的情况,如弦乐合奏就有音色薄厚、明暗、音头软硬等各不相同的多个音色,它们在织体功能上也有不同的作用和定位,实践中对这些音色进行甄别并熟练掌握各自的应用规律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强化这种认识。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音色的表现特点及其在多声部音乐中担任的织体功能,以此建立基本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

(二)基于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

独特的音乐风格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外,往往还有较为固定的乐器(音色)搭配。例如,乡村音乐风格中Banjo的应用、电子舞曲风格中Synth Bass、Synth Lead的应用、摇滚乐风格中失真吉他的使用等。此类的练习便是从“指定风格的音色组合”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排。

除了音色搭配外,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常常体现在打击乐的使用上,如拉丁风格中的Conga、Cow-Bell、Timbales、电子舞曲中的合成鼓等,甚至有些音乐风格的核心特征就体现在其特有的打击乐音色和节奏音型上。因此,在基于风格特征的练习中,对打击乐声部以及与打击乐密切相关的低音声部的制作要求应做相应提高。

在情绪特征方面,从音乐的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可以将音乐分为抒情类、激情类、神秘类、伤感类、诙谐类、动感类等若干类,并指定音轨配置,如指定使用小号、弦乐合奏、吉他、电子鼓、合成贝斯创作一段青春动感类的音乐练习。这种分类方式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各种情绪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共性可供把握的,此类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命题写作的能力,也是跟影视、动漫、游戏等应用类音乐需求巨大的行业接轨的有效方式。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风格拓展,强调对指定风格、情绪的节奏、旋律、和声特点、律动特点方面的把握以及指定音色的应用能力。

(三)基于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

在传统乐队配器知识体系中,有很多常见的乐器组合模式,如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爵士三重奏等,这种组合因其在音区、功能、音响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而成为经典。同时,这类练习有大量的、各个时期的经典乐谱可供学习参考,低年级同学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高。

在编配环节上,对这类乐器的经典语言、句法做适当的强调,如铜管组小号的叠置、吐音,长号的滑音、下行音阶,网号的四、五度上行跳进、滑音,木管组的叠置、夹置,木管组与弦乐组的快速经过句等。

在制作环节上,提高仿真制作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尽可能像真人演奏”为标准,包括音区、演奏法的Key Switch(键位切换)、力度、表情、呼吸等控制器的应用等,这样要求的意义不仅仅是掌握上述制作技术,还在于熟悉这些乐器演奏法和语言表现特点并将之内化,以便遇到乐器实录的时候能有正确的概念,不至于面对乐手的疑问无所适从。

(四)基于创意组合

“创意组合”是指打破常规、以某种刻意安排的乐器组合进行编配制作练习,以期达到创意大胆、音响新颖的效果,这类练习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例如,可要求学生用马林巴、口琴、电贝斯、中国堂鼓、太鼓5种音色进行大胆的编配创作尝试。有言道:“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常常有精彩的作品出现。

然而“创意”不是“随意”,不是没有根据的天马行空。此类练习应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织体功能、音色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例如,在频域方面应注意高中低频的科学配置,在音色应用方面应避免与乐器常用的语言语汇背道而驰等。通过这类练习,不但可以开扩视野,增进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乐器的了结,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观念。

音轨方面的设计还有很多丰富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有针对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两点是:1,MIDI轨道及音色由教师根据情况指定,练习时要求学生不能随意增、删、替换MIDI轨道,以充分发挥音源、音色的表现力;2,选定的音色不应只满足于预制,鼓励学生对音色进行编辑、修,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与能力。

二、结构设计

“微结构”在操作层面分为专题段落与结构简化两个部分。“专题段落”是指以乐段为主要规模的专项创作练习,通常为8~16小节,如“二级关系转调练习”“和声模进练习”“神秘类情绪特征的乐段创作练习”等。此种练习的实质是针对完整作品的局部进行专项训练,不具有方法上的特殊性,在此不做赘述。

“结构简化”强调织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转换,省略编配意义上的静态环节。编配作业的结构之所以能够被简化,是因为在实际的音乐编配中有很多小节(甚至段落)在编配思维的层面是静态的。如某首歌曲主歌部分的8小节乐段,其中可能只是和声、旋律在运动,音色组合、声部配置等层面并未发生变化,这样的段落就可以对其做简化处理,只用2个小节体现该段落的编配思路。

在静态段落被简化省略的同时,乐句乐段的转换、结构原则、和声的动力必须被强调。在结构转换方面,和声句读的分与合、节奏平衡的破与立、声部配置的递进或对比、频域的扩展或收缩等既是乐句以及段落转换的标志,也是音乐延展的动力支撑。掌握这些转换技法是此类练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结构中的这些部分在微结构练习曲中应该重点强调,不能省略。在结构原则方面,以指定的经典曲式原则为结构框架,省略静态环节,要求练习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变化与转换。例如创作以三部性原则为结构框架的微型乐曲,要求在编配思维上有5次以上段落转换、变化;又如,以歌曲最常见的“前奏全奏-A1段陈述-A2段递进-B1段对比-B2段情绪升华……”为结构框架进行微结构的歌曲编配练习。在和声方面,由于大量的结构被简化,难免会导致和声语汇的支离破碎。因此,在和声方面需保留功能上、动力上的倾向性,其他和声方面的教学要求则主要以专题段落的形式解决。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4

当今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教学以学生的先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作为切入点而展开。以接受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传统音乐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时,不能只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去传输计算机音乐的知识,而需兼顾学生的艺术特点和计算机的技术特点,以数字化的理念指导教学,以媒体的视角检验教学。

本文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底蕴,合理运用计算机的智能化,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操作方法的同时,能遵循艺术规律,灵活创作艺术作品。

一、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音乐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出与普及,软件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音乐亦是如此,合成器、采样器、音源等诸多重要硬件因素的软件化使得计算机音乐逐步走向通用和自由。

软件教学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计算机绘谱软件能够将乐谱由纸媒介输入到计算机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到磁媒介上,继而可以对乐谱进行编辑修改、MIDI回放、输出打印、联机等处理,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重复利用,因此,计算机绘谱软件常被作为计算机音乐的入门级软件,以及作曲、配器等课程的先导课程。许多艺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研究,也有许多软件工程师对软件技巧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然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的是音乐织体、曲式特征等专业因素的考量,忽略了软件本身的智能化;而软件工程师则注重软件技巧的运用,忽略了音乐的视听规律。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止步于打谱、改编、输出、回放等与音乐相关的片面功能;二是学生对于软件技巧的关注过度,而不能从音乐的角度激发灵感、创作作品。这些都不是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因为绘谱软件是音乐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结合使用的工具,故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单方面传输知识都是不科学的。

如果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艺术数字化,便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绘谱软件,并合理利用软件进行艺术创作。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指导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是以数字科技作为必要的创作手段、以数字媒体作为传播途径、以数字媒体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艺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多样性以及大众化等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是艺术创作和设计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交叉,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如数字图形、图像、音频等采样、创作工具和软件等),根据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创作和设计规律,来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是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其结果是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出现,引导了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新思维模式的改变。李四达先生曾撰文论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即借助现代逻辑符号学,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定义为由元数据经过模块化、数字化、语法表现到交互艺术的过程,进而阐释了在符号学分解的情况之下对元素经过剪切、拼贴、扭曲、重组、合成而得到新型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可能性与具体构想,这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计算机音乐是影音艺术与数字化科技相互交叉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具有数字媒体艺术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因此,将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设计理念应用于计算机音乐软件教学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基础软件,如果其教学理念渗透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思想,便能够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体现于后续其他软件的教学当中,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创作。

三、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法

本文讨论的是音乐院校(或专业)计算机公共课中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的先导课程,计算机基础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并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即必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而又不拘泥于软件的操作技巧,其教学重心应定义为在艺术的层面讲授技术层面的内容,这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教育理念的宗旨,具体表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的一种非线性表达,具有即时性、时空性、交互性、多样性、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由此分析,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目标势必要顺应其自身的特点及内涵,第一,使学生在学习软件之初理解软件在处理乐谱中的数字化与非线性表现;第二,使学生在简单使用软件时理解软件在设计编排乐谱中的即时性与多样性表现;第三,使学生在深入掌握软件时理解软件在作曲、配器中的时空性与交互性表现。

如此定位教学目标,既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软件的功能与数字化技术,又抓住了学生对计算机音乐的研究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技术能力和音乐情感。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李四达先生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他论述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是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精髓式的分析,也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全新解释。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借助计算机处理乐谱的工具,具有很强的符号学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之初的内容可以类比“语法、表现形式”的认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使学生在掌握乐谱导入导出、MIDI回放等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讨论加深对绘谱软件操作手段的认识,同时发现绘谱软件的强大功能,并培养起对计算机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意向。

其次,乐谱深度处理的内容可以类比“元数据、模块化”的理解,采用演示法与实验法,使学生在观看演示的同时掌握软件的相关功能和操作方法,随后在主题实验中练习软件的操作,并运用专业知识合理改造编排乐谱,加深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及计算机辅助处理功能的理解。

最后,乐谱创作及配器作曲的内容可以类比“数字媒体与交互艺术”的定义,采用互动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激发音乐创作灵感,借助绘谱软件,在设定的主题和曲式范围内进行音乐创作。

3.教学评估的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相互结合的体现与产物,新技术、新媒体带来新思维,这就意味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评估不能只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去片面地进行,而应集中考察教学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交互层面的效果,因此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在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在教学初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和对计算机音乐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乐谱处理的感知水平;在教学末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作曲配器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水平。

结语

计算机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为音乐领域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方向,计算机公共课也肩负着普及音乐软件的重要使命,如何向非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学生恰当地介绍音乐软件成为一项急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绘谱软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当前绘谱软件的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了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对计算机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法,对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的教学法兼顾了绘谱软件教学的艺术与技术两个属性,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完备的绘谱软件操作方法,培养基本的计算机音乐素养,适用于音乐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

(注:本文为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yb083)

参考文献:

[1]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音乐与作曲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2]唐霁虹.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3]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上)[J].音乐研究,2008(2).

[4]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J].音乐研究,2008(3).

[5]孟繁,张晓峰.浅谈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的结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6]侯蕾.浅谈我国计算机音乐课程的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

[7]徐德雷,高金香.从琴房到机房――谈计算机音乐对音乐教育的意义[J].艺术教育,2009(1).

[8]赵欣.电脑音乐与电脑音乐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

[9]翟沁.计算机音乐教学法研究[J].发展,2008(2).

[10]冯杰.高师计算机音乐教学模式之探究[J].歌海,2009(2).

[11]徐恩平.计算机软件辅助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2009(2).

[12]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绘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13]谢键铨.Finale 2004绘谱软件快速攻略(一)―(八)[J].乐器,2005,(4―11).

[14]电声研究所.Sibelius 5来了[J].乐器,2008(10).

[1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16]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体系的探索[J].装饰,2011(4).

[1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化音乐环境 数字音乐制作技术 多媒体系统 应用 高校 视唱练耳教学

    

     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历史赋予了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全世界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研究的人数不断增长。人们更方便、快捷地利用电脑从国际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收集资料、进行知识交流。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此时,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利用科技迅速调整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将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引入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它们的应用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甚至对我国音乐教育思维也将产生根本的改变。

    

     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需要教学新模式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也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硬件支持。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指利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对音乐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包括计算机本身机体和外接设备如:声卡、合成器(或MIDI键盘)、音频制作软件、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和MIDI连接线 、投影仪等。计算机可以将来源于音源的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硬盘, 然后用制作软件对每个轨道的音乐进行节奏、旋律、音色、像位、混响、延时等方面的编辑处理,再通过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录制为磁带或CD 等声音载体。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在中国已经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拥戴。因为其有多方面的应用,在现代音乐制作上,它的地位已不可取代,不论是影视舞台音乐还是广告音乐,计算机音乐事实上占据了主要地位。 其优势在于:易修改性,具有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效,具有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音乐环境及计算机音乐随着计算机和英特网的发展而产生,我们认识到,它们还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中。通过相关软件的支持(如:CAKEWAIK8.0\9.0 、SONAR1.0.0 、 MW3.0、 JAMMER4.0、BAND-IN-A-BOX9.0 等)利用相关设备器材学习作曲、和声、视唱练耳、制作打印乐谱。可以制作各类型音乐,具有即时修改各项内容的功能。当现代科技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呢?在教学中我们即时可以听到所需音响效果,是否比空洞的纸上谈兵先进呢?“技术就是生产力” ,充分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革新高校基础课教学新模式,势必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二、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的发展

     1,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及音乐工作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教师是:怎样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什么手段?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吸收能力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在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使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因为以钢琴为音色主体、伴奏主体的视唱训练和以其为打击乐器使用的练耳训练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通过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现象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千变万化,数字化程度太高!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非洲风格、新纪元风格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听觉究尽应该如何来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

     学生面前的困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传统模式教学与当代音乐环境脱节的现实。如今随着高级音色采样技术和电子合成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乐器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不断完善、音序软件的不断更新使改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实,将它们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即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量、编辑能力及现场改编能力足以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极至扩展。人机交互、反馈及时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多感官进行,而用多媒体表达的信息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运用的数字化环境中,视唱练耳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音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

1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计算机实现了广泛应用,并且以其独特优势,即快速便捷,高效广联等,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中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势必会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音乐技能训练系统,是以音乐知识技能、生理知识、录音分析技术、视频分析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等为基础的。通过音乐技能训练要素的数字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构成了数字化音乐课程辅助教学系统[1]。

2数字化音乐课程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

2.1有利于音乐教学直观形象

音乐教学比较抽象,一般就是外在演唱。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音乐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在现代化教学方式中,基于多媒体电脑安装数字音频卡和数字音频软件,能够促使音乐教学实现直观化和生动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声音波形进行详细分析,以助于指导学生学习。

2.2有利于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提前备好歌曲伴奏,学生能够从而对音乐节奏与风格产生一定认知。另外,数字化教学手段还能够引进多声音乐教学,学生便可以学习多声音乐。

2.3有利于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

音乐教学对环境要求并不高,如果学校条件比较好,能够配置很多高级教学设施设备,而学校教学条件太过有限,只能配置基础性设施设备。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所需配置基础设备是数字音频卡、数字音频软件、麦克风,以及高级软件。就教师来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如何操作音频设备[2]。

3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总结构

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存储能力非常强大,其可以把音乐专业学生的练习、比赛、演唱等进行全程详细记录。通过相同平台的存储数据信息,可以对其进行详细,从而发现学生的不同特性,辅助制定可行的、完善的学生训练计划,并总结技能训练规律,再加上经验验证,以此使得训练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训练系统,将计算机与相应设施设备切实应用到音乐专业学生技能学习和训练中去,这样一来,传统学习流程发生了相应改变[3]。据此,基于传统教学训练设计音乐课程教学辅助训练流程。系统训练流程主要包含两个闭环,其中,内环保留传统训练模式回路,外环属于自我纠正回路,二者相结合。内环单纯在反馈回路中增添了数据库与计算机辅助分析两大功能模块,数据库详细记录学生历史训练内容与效率等参数,计算机辅助分析则基于数据库利用数据指标分析等方式,替代教师职能对学生身体状态等进行分析。外环是新增添的回路,常规训练方式是模糊概念,包含训练计划、方式、技术动作等音乐表演技能的相关联要素。系统在获取数据信息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则通过与系统互动,实现训练要素改变,自我纠正的目的[4]。

4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4.1系统结构

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储存、分析、显示、建议决策等部分[5]。

4.2系统功能

系统设计应详细分析音乐技能与要素,基于声乐教学训练,通过歌唱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声乐属于歌唱技能,声乐训练则应围绕此技能进行训练。正确发声是呼吸、发音、共鸣、语言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配合成的,但是彼此之间也相互牵制,必须配合发声。在辅助教学训练时,从任何角度着手,都会促使整个歌唱机体成为最佳歌唱状态积累。所以,系统应用到声乐教学训练中的时候,会兼顾生理与声音两大要素,需要相应的外部设施设备和计算机相互连接加以收集。其中,声音模块主要利用录音设备与录音软件、音频分析软件等,生理模块则是由喉镜、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图像处理分析软件等构成。系统针对学生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基于传统教学经验,对各级段教学内容做量化分析,大量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果可以为教师、学生的教学训练提供更有力的参考数据[6]。

4.2.1声音功能模块实现

根据系统所具备的声音功能,教师能够详细分析学生训练声音,并根据所显示图像数据,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指导。声音子系统具备三大功能,其一,对声音信号和音乐器信号进行科学实时处理;其二,对比声音信号与音乐器信号;其三,根据差异实时反馈。一般情况下,系统接收到学生声波形信号,会将此数据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判断学生的演唱技能。系统判断学生演唱出现错误,会明确指出错误出现的具置以及类型。系统还可以播放正确数据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就其中出现的错误,系统可以分析出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学生通过不断测试,熟练掌握演唱方式。

4.2.2生理功能模块实现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系统提前设置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基于计算机为学生详细阐述歌唱生理知识内容,并具体介绍人的口腔与声带等。另外,系统以设施设备为载体可以实时观测学生的口腔部位,将学生的发声器官与课件中备置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器官的生理结构。在进行歌唱呼吸数据信息分析时,系统主要利用的是生理监测设施设备,以此全程监控呼吸与呼吸肌肉群的运动状态。学生根据系统分析数据信息,充分了解自身呼吸运动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从而促使自身能够处于最佳呼吸状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