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1

关键词: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是浙江省第一座由政府和学校双方合作建成的公共实训基地。基地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共同出资建设。在绍兴市政府的关注推动下,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从某种意义上来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一、绍兴市在职业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职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行业分布欠均衡

从绍兴市职业技能人才行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和机械制造系统,同时,从职业技能人才的结构分布情况来看也欠均衡,大部分的职业技能人才集中在传统产业、事业单位及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二)企业员工难有培养与培训的保障,职业技能人才偏“老龄化”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培训不够重视,对专业技能人才规定的继续教育的时间更是难以保证,知识的更新缓慢。目前绍兴地区所需的职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十分紧缺,且普遍偏“老龄化”,已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浙江工业职业就似乎学院与绍兴市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培养渠道,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目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较缺乏: 一是地方政府和部分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本身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投入力度十分有限;二是现已被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忙于一线教学,几乎没有在企业锻炼的机会。

二、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扶持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发展

(一)政府扶持,市场运营,措施到位

近几年来,基地紧密结合绍兴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按照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全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满足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从而更好地体现基地的公共性、公益性、先进性和示范性。

(二)多方互动,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多年来,基地本着公益性、公共性的原则,主动出击、积极协调,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1.采用“超市式”、“模块化”培训新模式,继续开展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学员学习和工作的矛盾,根据学员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实训,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超市式”、模块化的培训模式。通过“超市式”培训的引入,大幅度的提高了学员的到课率,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得到了较好体现。

2.派教师下车间、送技术进企业,灵活开展企业员工技能素质提升培训。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职工技能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重视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前期,我们主动与企业人事、培训等部门深入沟通与交流。培训期间,我们把培训教室放在企业、送培训教师进车间,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对企业员工进行不定时的技能提升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已经与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合作开展此类培训,培训效果明显。

3.开展暑期中职师资高技能培训班、研修班为广大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服务。开展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升实训教师的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基地开拓技能培训新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基地承担了绍兴市中职师资数控加工技术、机修钳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工等职业工种的技能和再教育培训;同时,基地还承担了省内十余所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等研修项目。

4.搭建优质技能竞技平台,提升社会、企业和学校技能人才队伍素质。基地拥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培训指导教师和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硬件设施。进行不同工种的竞赛培训和辅导,大大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为绍兴地区企业员工、职业院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从近几年的反馈信息来看,社会反响较大,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充分利用基地的硬件资源优势、专业师资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积极承接省、市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5.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双元制”成人学历教育,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优势,先后与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卧龙控股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技术应用、数控技术、染整技术等专业,开展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培训。“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岗位要求,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模块,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地定期召开咨询会议,与有关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咨询、论证、完善培训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实施,得到企业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关乎绍兴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大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争优创先、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开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为实现绍兴市乃至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事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孔宝根.绍兴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11.

[2]蔡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改革与研究[J].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分院,2008.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人才强企战略;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发展;培训

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完善技能型队伍建设的强化,需要企业基于职业能力建设为中心,做好技能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等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促进企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的意义

(一)是当前形势的需求

社会企业每年都会制定人才强企推进战略,并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方式,优化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而为人才强企战略点明的方向,同时也为战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

当前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密集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以及服务的普遍性,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精、尖人才,才能使企业生产力发挥更大效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所以,做好企业的人才强企战略推进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做好技能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使技能人才重要性在公司发展中得到发挥

(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度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紧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师父教徒弟、宣传部门的知识普及,提高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联合培训等方式,强化企业人才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招聘培训导师的方式,提高培养效果。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大对包括基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合格的技能人员。

(二)基于企业为中心,开拓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技术人才建设状况,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国家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合理的技能人才配置标准,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指导。

(三)让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及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把其放入企业发展大纲中。企业还要根据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上岗及技能培训工作,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支持企业实行师带徒制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要将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放入年终业绩考核当中,从而提高各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推进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企业同意后,员工可参加脱产培训,企业在此期间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培训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及激励制度。

(五)强化管理

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于申报中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一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高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二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技师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三次本专业培训经历。

(六)建设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基地

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使培训中心基地得以发挥使用价值,实现高效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对培训中心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基于能力、业绩为向导,优化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交流机制等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机制。从而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等约束,实现基于职业能力为向导、业绩能力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综合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另外,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严格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二)创新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能力考核等办法

通过开展企业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并增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强度,保证新员工得到学历证书的时候,也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三)开展技能经济大赛

企业可根据自身状况,安排不同部门、岗位的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比拼,从而锻炼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从获胜选手中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进行深造、培养。

四、确定高技能人才聘用及激励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基础管理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的建立

深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胆运用高技能人才领路制度,让高技能人才在重大技术改革、项目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研究探索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福利、带薪休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放宽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限,鼓励突出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方式。

(三)完善技能人才基础性管理工作

一是重视高技能人才理论分析、研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统计及用量预测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系统,完善企业远程课堂建设,做好技能人才远程培养、培训技术的研究与使用;三是加快技能人才及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四是加快编制和修订职业技能大典,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五是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六是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和技能型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更好社会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

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拥有高技能人才是国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大地有助于改善中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1 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1.1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由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 年-2010 年)》中有明确的界定:“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1.2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首先,国外教育实践表明,将理论、设计、技术要求等转化为产品、服务、等现实生产力的人才(技术型和技能型)由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指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给予了明确指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2.1 高技能人才总量有限,且增长缓慢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是高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却很少。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 1.12 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 2863 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 5%。

除了存量不足外,高技能人才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中国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 1.4 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 3900 万人。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

2.2 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

首先,目前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新生力量的补充不足。有调查表明,高技能人才大多年龄超过46岁。

其次,年龄的老化导致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

再次,高技能人才大多分布在传统大中型企业,而在民办企业,特别是在新兴的行业中,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如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不够。

3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行之有效的高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双元制”,即职业教育企业承担了相当于综合大学教育60%的经费,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自身发展重要的部分。

英国的基础学位制度、职业进修中心计划及国家学习网模式都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美国和加拿大采用能力本位(CBE)教育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日本大企业靠长期的雇佣和技能培养留住高技能人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将真实的工厂环境与教学环境融为一体。它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实际的经济情况,将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生产现场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形成了学校―实训―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国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来看,无疑都是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加大、加深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甚至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然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背后却有着无数的方法和实践的经验,同时伴随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的冲突和协调。因此,中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以说正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与市场互动、互利、共享的有效途径。

4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4.1 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原因是,过去很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培养基地,且主要通过师徒式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岗位上进行特定的培养。但是,由于企业只需要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一定数量和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它的局限在于无法进行人才的全面和大批量培养。

然而,针对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状况,继续完全依靠企业培养的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而,无论是从政策、市场,还是实际需要上来说,都应该加大加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以此来培养更高素质、更大数量的人才。

4.2 改革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改革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承担起培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需要的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1)加深加强校企合作,开创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将企业用人的需求和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在明确企业用人需求和理念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专业建设,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接”。

可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工学交替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兼职教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实行导师制。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的融合以及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的资源共享。

(2)创造新型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全力加强参加高水平、国际性的职业技能大赛的力度,以比赛促发展。

首先,通过参加高层次的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目的性、趣味性,从而保障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扎实性。其次,通过对比赛项目的设置和标准的了解,明确市场需求和要求,使技能的学习指向更为实用的领域。再次,在比赛过程中通过与竞争者和行业专家的交流,获取行业新知识,培养创新性。最后,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增强了行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的结合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就业。

4.3 以社会、行业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职业教育培养评估制度

由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重文凭、轻技能”、“入口难、出口易”的局面,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无论学业或实践操作的好坏,往往都能拿到毕业证书,导致学生学业压力的减弱和教师教学根本目标的扭曲。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式缺乏多样性,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与劳动力市场脱节,课程的改革远远赶不上知识的革新,实习期间的评价往往与企业对职工的评价脱轨,而导致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脱节。这也正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重要原因。

因此 ,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德国,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人们认为来自行业、企业的人员才能更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新动向,并能够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提供更为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制度方面,澳大利亚规定职业院校必须定期进行行业对教学质量满意情况的调查,并且要做出实质性的持续改进。因此,通过发挥市场的监督和反馈作用,以市场及行业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定期进行市场性的职业教育培养评估,以走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4-136.

[2]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J].职教论坛,2013,28: 61.

[3]姬瑞海,李存霞,潘荣江.“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40-144.

[4]周泽山,宋波.“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 294-295.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4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技能型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97-02

兵团“十二五”规划中已指明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兵团城市和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以提升竞争力、夯实屯垦戍边物质基础为目标,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三次产业整体联动、以园区聚集产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兵团技能型人才呈现数量和质量不高,结构上不合理的的现象,已成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据兵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兵团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70 287人,占20.9%;建筑业58 089人,占17.3%;教育44 351人,占13.2%;金融业37 470人,占1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6 873人,占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4 263人,占7.2%。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2%、20.3%、29.6%、25.3%和23.6%。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10%、40.8%和49.2%。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6.5%、9.1%、33.6%和50.8%。

二、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掌握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技能型人才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分别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产业工人中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

增强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本行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应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企业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可采取自办培训学校和机构,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企业应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四)职业院校立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1.准确进行培养定位。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方面以扎实、实用为度,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一专业必须掌握一技能,实现由新手到熟练工的转化;技能培养以企业需求、岗位需要为原则,重视教师对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

2.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加大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调整,学时、学分分配上重视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和实践。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共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考核、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习、实训教学工作。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促进“双师型”道路发展。其次,注重聘请企业和产业部门的能工巧匠手、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和指导实践教学,另外,在工资、职称评聘、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引导教师逐步向“双师型”或“一体化”教师方向转变。

5.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强化校企合作,组织企业的职工子女上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在校企合作上,要与行业、企业挂钩,与岗位对接;在招生上,采取“招工与招生”同步的办法,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鲁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K].中国教育年鉴,2012.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沙师范学院学报,2008,(7).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5

高技能人才缺乏。一些企业技术工人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受生产资源和劳动组织整合等因素的制约,各主要工种和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岗位准入制度尚未健全到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传统观念制约。“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的观念盛行,把当工人视为没有出息,宁愿让孩子过高考的“独木桥”,而不愿让孩子读职业高中、中专等技能学校,使得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短缺。

人才培养通道不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企业辛苦多年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一旦跳槽,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导致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更愿意直接招聘人才。

高技能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近年来,重庆非公企业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与大型国企、外资企业相比,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却明显不够。大量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西部高技能人才缺乏的情况愈加突出。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目前,很多企业的技能人才依然工资低、劳动强度大、长期超负荷。薪酬对高技能人才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导致高技能人才不安于现状,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造成技能人才的流动性大。

培养管理好高技能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

一要强化宣传,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重点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宣传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拔任用制度,完善技能人才队伍竞争择优、选拔任用机制。宣传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取得相应资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政策支持”的原则,组织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全市“6+1”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依托职业高中、高职院校等,建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强化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不断开发实用技能训练教材。增加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收稿日期:2006―12―01

项目来源:安徽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03501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7jyxm152)。

作者简介:孙佩石(1954―),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合肥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等。

一、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大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现实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领域和行业,现有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需求缺口巨大,已经成为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因素。①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承担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应该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②

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1.紧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的原则。在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安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要面向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等行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背靠重点企业,按照专业技术领域或职业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招生,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新的教育培训方案。

2.努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狠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特色建设,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一是要抓好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遵循学科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按照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之间的链条关系,对现有传统学科进行整合重组、改造提升,使其成为适应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要抓好新兴学科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原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兴学科。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已经显示出未来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应利用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是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为龙头,组建学科群,保持学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

三、构建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1.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以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大体上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微观世界,但它却又是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直接关系学生的发展。”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培养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主旨和特征建设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连,坚持以专业(职业)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教学和培训,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能操作水平高、职业素质良好等特点。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薄弱环节。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职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依托重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紧跟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

3.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试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设“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4.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紧密衔接的双证制教学模式。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适应,明确要求“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展“全国百所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试点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经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合格并取得学历证书,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紧密衔接,全面推进双证制,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要将职业资格的培训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要以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技能为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能力测试为中心,建立职业能力考核体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

四、建设“双师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既能够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根据技术意图和工程图组织生产,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要培养这样的高技能实用型的人才,就需要“双师型”教师。《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的概念:“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电子商务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双师型”教师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④既要了解企业运作情况,又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一支既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又具备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单位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培训,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也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更要根据现代社会专业岗位和职业技能要求快速变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联合

1.“定单式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定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教学和企业车间无缝对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零距离互动。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随时要求学校就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应企业要求。“定单教育”真正实现了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车间和课堂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读结合、定岗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不能局限于企业作为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学校承担培训企业员工的任务这种简单的分工。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双向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实质性融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紧密合作,共谋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把学校办成生产力促进中心,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目的,培养出社会、市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注释:

①郭振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工人日报,2005.11.9.

②刘春生,马振华.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教育研究,200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