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1
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纷纷成立了产学研研究中心。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展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从而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使用人单位和学校达到了互惠双赢。何谓“订单式”培养?它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目标是达到理想就业。财务信息化人才是当今社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每年都需要招聘,因此签订稳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不现实。为达到理想就业的目标,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另辟蹊径。如一般单位的财务与业务部门大多需要既懂得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与以经营财务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合同,并建立以人才需求单位的名字命名的“虚拟论文格式”班,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先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几经磨炼,条件成熟后即使日后不被用友软件公司录用,也可很快转入到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其他需求方。该校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证明,由于软件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培养,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了不同单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一、“订单式培养”有的放矢
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定评估标准。一方面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地。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很早就建立了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给予了大量的建议和指导。经过专项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用友公司还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学习和免费培训的机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软件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开发和社会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学科式”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计划、统一评价标准、学模式而言,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符合人才“订购”方按需所求。
二、“订单式培养”注重岗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用友软件公司的“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因人员流动快,故每年都需要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补充,通过大二在校学生到用友公司的暑假实习反馈和带队教师对ERP人才能力的实地了解,该校重点加强了财务信息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不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特别在“用友班”的校内实践教育课上,注意在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市场策划和开拓能力、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后让学生们通过“企业管理学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出色的ERP管理人才,根据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辅修课内容上增加了物流管理基础课和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订单式培养”信息化人才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克服社会力量办学,“学科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的弊病。订单教育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学校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珠海用友软件公司考察。然后,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用友班”教材的联合编论文格式写与背课的有关事宜的讨论。“用友班”用联编教材对照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教学及实训的操作,每周用友软件公司会派专职培训教师为“用友班”的学生讲课一次,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讲员工素质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2
现代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根据“十一五”规划远景目标,我国将在2010年把经济增长模式由现行外延型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内涵增长模式轨道上来。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发展,将对我国财经院校教育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金融创新的潮流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市场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变革,产生新事物、新手段。
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其中工具创新是主体。创新工具的发展是各国金融机构为适应新潮流,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定成本,确保利润以抵御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所做努力的结果。它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和企业理财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金融市场工具及其运作体系的不断创新、不断演化构成了金融发展史。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知识经济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工具在相对数量上剧增,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所需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最终爆发变革。
金融创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货币产生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的兴起和发展。这一阶段对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货币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存款、贷款业务的产生;银行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出现,如1553年的股票、1555年的债券、可转换债券和1911年的认股权证等。这些都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阶段产生的金融工具影响深远,目前被称作传统工具。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市场平稳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那些传统金融工具。在第二阶段后期,开始出现少量的金融创新,譬如: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证券抵押等业务。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金融创新进入大发展时期,如20世纪70年代的浮动利率债券、货币与利率掉期、期货、期权等一系列创新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工具,如货币期货合约期权、股票指数合约期权、欧洲美元期权、调换期权、美元及市政债券指数期货、平均期权、长期债务期权、复合期权等。尽管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回头来看,它是传统工具,但是从特定时期看,它是一种创新,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潮。回顾历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都是由创新作为原动力的,历史上每一次升级性的金融发展,都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力作用下实现的。其原因是:一旦旧的金融架构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原有工具的数量扩张无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时,它便会阻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的质的飞跃,才能冲破束缚,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螺旋上升发展中,孕育着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将金融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高度。例如,金融业的金融工具突破后,公允价值会计强烈地表现出向许多行业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浸润的趋势,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
从上述对金融创新演化历史的回顾,可以感悟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999年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运用一切已知的知识、信息创造前人未曾有过的设想,最终产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禀赋,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
(一)人才能力培养的创新
1.注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高科技革命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生自身生存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开和公正,面对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各种价格行情和供求关系,惟有创新才能成功。创新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创新,才会进步,才有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无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只有在创新中推陈出新,才能与时俱进,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2.注重当代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高科技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和基本特征。整个世界正处于开放、发展、融合和竞争的历史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为每位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施展才华的时代大舞台。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建设中展现出的无数新领域、新空间正是财务、会计大学生日后的用武之地及其发展领域。而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人,则会被历史无情淘汰;那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必将在新领域大展宏图。大学生肩负着很重的压力,要将之转化为动力。要有敢于冒险、敢于胜利的胆识。因此创新人才竞争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3.注重当代大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经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正确处理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具备较高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能力。现代社会对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是:有远见、讲信誉、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有魄力和能力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独挡一面,而且要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带领众多精英共同努力、共铸辉煌。
4.注重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做一番事业能否成功的因素,30%取决于智商,70%取决于情商。这种情商就是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中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最难做到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情感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等,交际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一个团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人际交往应该掌握六个度,它们是:广度、向度、态度、信度、适度和大度。
5.注重当代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律能力不是“生而有之的”,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非常不均衡,有些甚至非常糟糕,因此急需引起注意和培养。自律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上的约束;二是心理上的约束。大学生只有培养起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有创新能力的、健康、合格的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
(二)素质教育的创新
在高校财务、会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把创新素质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让受教育者在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开拓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新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教育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延伸和继续,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来继承和发扬。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继承现有的知识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自学、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没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落伍于时代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本义与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财务与会计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
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就谈不上创新教育。要改变那种农业经济时代先干后学、工业经济时代边干边学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是先学后干,树立终身教育的教育观,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以及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教育内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受教育者的基础越宽厚,视野越开阔,融会贯通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进入学科前沿,创新能力就越强。要树立让受教育者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观,因为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只能是畸形发展。
2.教育模式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是在创新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师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直接取舍与优化组合。其中,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师是开展创新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与应试教育指导思想截然相反,它是开发人的身心潜力、培养人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活动。要构建与创新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教学过程的直接要素进行认真取舍。其形式是师生合作互动、生动活泼、开放、主动、和谐、愉快、共鸣、受鼓励、被信任、有启发、组织引导、转化式的,实现以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创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总结和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艺术,以“实”和“创新”为主旨,让教室变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舞台。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3
(一)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模块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教育大多采取的“2+1”的教学模式,即二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去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学习方式就导致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的任务比较重,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的安排也比较紧凑,所以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要求课程开设时间有序、内容衔接得当。我们围绕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模块化根据基础知识教学、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专业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素质提升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能使学生专项学习好各模块要求具备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理论结合实践。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培养的高级人才如果没有被企业所接纳,那院校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不完善的。通过对贵州省几十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专多能这样的人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打造学生强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养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三)优化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要满足学生专业的实践要求,应该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平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教学和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包括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这三个方面。理实一体教学的实践又称为课堂模拟实践,它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过程中穿行的。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实践才能初步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例如基础会计的课程,教师在讲授了会计做账的知识内容后,学生在通过实践模拟进行账务处理,两者配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校内仿真实训是按照教学体系中的模块化教学环节来实施的,用一段集中的时间(比如一周或一个月)用来进行课程整体的实践活动,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操作,主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主要放在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选择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或者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一线金融机构去实习,实际参与企业或者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实际掌握真正的职业技能。
(四)突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核心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也加大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所以提出院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网络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研修班和研讨会,并能聘请校外企业家或者工商、税务、投资等各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办法来共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
二、新旧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一)解决了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定位基本相同,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比较浅显,很多学生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就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所以前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以偏向会计为主。在新的模式中采用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既贴合了企业需要,也明确了专业定位。既使可能也会偏向会计类,但这样是在有了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形成的。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前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是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教学安排上也是按部就班的先上基础课后上核心课,并且在主干课程上也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设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按照相应的模块来开设课程,完善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
(三)专业实践教学实现系统化
前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教学并不形成一个系统化,对于实践教学还主要停留在案例教学这个层次,由于财务工作的保密性,案例的数据也体现不出来工作的实际情况。虽然多数院校也有实训场所,但是实践内容多零散,校外顶岗实习也不能满足社会实践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形成递进式的连贯教学,是实践学习系统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人才必备技能之一。会计的信息化发展也要求会计类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在基础教学的培养中,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考证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考证,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等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准入会计行业工作的必须证书,所以尤其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该证的考试。并且通过各种职业考试,在取得资格认证的同时可以辅助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虽然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但是需求的数量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还是少得很多,学生大部分都不能在顶岗实习环节能找到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顶岗实习岗位,在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合作企业中的财会专家帮助组成兼职师资队伍的问题。
四、结论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活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创新,从最原始的简单生活计数到现在满足不同需求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这是质的飞跃。而如今日益错综复杂的经济事件,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管理不仅仅是统计账目,而是有更加重要的要求和用途。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人才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满足当前社会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
一、新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的环境
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信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同时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也变得越来越知识密集化。特别是因特网的建立,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的销售等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支持:企业可以不断创新网络技术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把网络技术与财务相结合,开发出适用企业财务管理的网络财务软件,实施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二、新经济时代下我国财务管理变革方向
(一)财务目标。财务管理活动服务于财务管理目标,并且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新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定位为“相关利益主体”,因为现在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也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顾客等。企业在制定各种策略时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减少非企业股东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抵触行为,实现企业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财务活动。(1)融资渠道更加广阔,方式多样化。企业融资决策的重心是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来获得其所需要的资金。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较快发展,出现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融资的方式更加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企业在融资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2)投资项目多。投资决策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企业主要是以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投入为主。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及发展、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企业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产外,更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投资除面对国内市场,也会面向国际市场,可供投资的项目日益增多,投资的领域也变得更加广泛。(3)营运管理的现代化。新经济时代的降临,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跨国企业不断增加,企业间国际贸易频繁发生,过去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用财务信息化及时高效的处理要求,要求企业在进行营运管理时必须要不断改善其财务管理方法,运用更加先进的电子货币及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实现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及处理,使得企业的管理形态由原来的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零存货的现代管理方法。
三、当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探析
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渴望需求,使得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已成为各大学校招生中的热门专业。总体来讲,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状况还是比较认可,但社会用人单位同时认为毕业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培养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要理顺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管理全局会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核算程序,也要有相当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全面谋划运筹能力,能够从企业战略层面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其次要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学校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如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不同的行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财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各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要求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因此正确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英语及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让自己在新经济时代下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5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就如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各大高校要在深入理解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优化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综合性。财务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多门学科(会计、金融、数学等)有着众多的交叉点,同时也是多项技术技能在管理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求广泛学习知识,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借鉴性。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要大胆而又有所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三是前沿性。财务管理理论是动态发展的,要不断更新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与相关单位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新型的模式使学生不再对企业实务操作无从不手,能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大大缩短了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后较轻松地实现与企业对接。
(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寻求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决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变性。那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学生真正体验到这种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据专业部门数据统计,到目前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正在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输送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设定在专业知识的灌输方面,并不是真正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各大高校在通才与专才的权衡过程中,大部分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这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更多注重的是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以及面临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水平。
(二)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模糊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这三个专业所列出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和其他两个专业均有10门以上一致。如果算上公共基础课程,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度就更高了。排除这些共享课程以外,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只有: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课程。从中可见,各大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抽象化。
(三)课程内容设置交叉重复
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金融专业的共享度颇高,难免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这种情况虽然保证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但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课堂资源,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些同时,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不能够突出体现。
(四)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本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纵观当前各大高校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极其欠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高校联系到对口企业实习单位数量非常有限(源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这样就使得学生实习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已有的凭证和账簿上;二是校内实践环节缺乏。首先,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太大,实践课时太少。其次,尽管高校大多设置了实践课程,但主要还是依赖于模拟实验室操作。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具体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基准,体现出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广博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由单纯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成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结合。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人才的素质,还会影响到专业的素质。基于教育系统化的思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结构最优化原则,即强调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即通过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管理学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从而训练出高水平的理财技术。其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优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不断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强化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保证上述环节的效果,不能随意降低标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进行的工作是设计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实现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校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求,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尽量要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在确定单位以后,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于指导实习整个过程。此外,要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校企合作单位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单位的选取最好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企业运行组织;规范齐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饱满的员工工作量;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队伍。
(四)培养“双师型”的师资
财务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明涛(1978-),女,满族,辽宁大连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张彦明(1972-),男,黑龙江通河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HGJXH B211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43-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可见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作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大中专院校,更应适应这一最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支持平台,多渠道支持具有创业理想和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对高校来说,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就应该依托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性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学生。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到位,[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新与创业知识的传授,即使有高校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完全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性设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偏重理论化、程序化。
2.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技能不强
财务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有跨学科的知识或技能作支撑,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但缺乏企业工作实践和财务管理工作经历,存在着理论强、实践相对较弱的现象,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
3.创新创业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
实践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但仅仅依靠现有的理论灌输、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既无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现在很多大中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的考核方式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即使有些实践课考核方式中包含了一些技能方面的考核,但是总体来说,目前这些考核与评价方式还是不合理的,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急需改革现有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建立一套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上就要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实践上就应该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支持保障入手。
1.构建财务管理教学新体系,培育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能
(1)创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辅助,专题讲座、论坛为补充的课程结构体系。即应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金融机构管理、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货币银行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等专业课程。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还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辅助,可设诸如大学生创造学、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风险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技巧与方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为促进师生获取信息,学校还应该每年举办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经营管理、风险投资、电子商务、创业思维、创业历程、创业经验等方面的讲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较强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较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必需的。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骨干教师网络及国家精品课培训、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交流研讨会、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项目等各种培训和研讨。另一方面,高校应该聘请校外创业和经营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工商、税务、银行、投资等各界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学生的创业导师,让他们把创业与企业经营的前沿知识、先进理念、最新技术成果等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3)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为突出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推行思维启发式、实景参与式、课堂小组讨论式、课下师生交流式及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由关注“知道什么”转到关注“如何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职业与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2)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根据本地特色,考虑本校优势,开展涵盖国家、所在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把企业引入校园、财务管理实践引入实训、财务管理及创业经验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财务角色、教学进入企业,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融合新格局。
(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并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促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相互促进与提高。
(4)开展各种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坚持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实习的前提下,通过建立“ERP实验室”、“ERP物理与电子沙盘推演室”、“创业实践室”、“创业能力沙盘实训”,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活动,组织诸如“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创业大赛”、“创意设计大赛”等,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
3.形成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后备保障
为了使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能够在上学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应从多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
(1)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是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时注重个体的差异性,[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注重考核学生是否是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进行实践教学等。另一方面可以允许学生因创业暂时休学。
(2)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源支撑。学校可以联手地方政府,由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营造氛围、搭建平台。为节约学生的创业成本,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免费场所、设施、办公家具和用品,还可以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工商注册、财税咨询、专利、证照办理等服务。
(3)拓宽资金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以成立创业基金,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也可以联合银行开展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息无抵押贷款。
三、结论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教育,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四年,同时还要贴近岗位需求,与时俱进,适时改变适合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有较好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丽.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120-121.
[2]王苏.基于创业设计的会计实验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