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1

【论文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姜缩,其产生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强调时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设置的内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第三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2

关键词:分级教学;实践;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21世纪被称为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交流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对信息的交流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因此,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很多高校,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不断成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的确取得了很多成果,学生对计算机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而这当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课程建设力度不够,对专业的区分度不够都严重影响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学生在入校时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一

   计算机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然而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别,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从小就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进入了中小学以后,由于学校经济水平的有限,学校也没有购置计算机学习的设备,所以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也是一知半解。然而,在城镇地区,很多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计算机,等进入中小学以后甚至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学习了浅显的计算机知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也给老师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该从哪个阶段开始讲解,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混乱。

1.2学校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区分程度不够,忽视分层教学

   在前面一条已经提到过,学生在进入高校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区别对待,然而很多学校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这一点,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标准,评价标准也完全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能照顾到了部分学生的心理,然而这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了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因而对计算机比较熟悉,导致他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够重视,然而对于来自农村的部分学生来说,如果老师讲解的课程较为艰涩,他们也就很难听懂,随之也就失去了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水平也就自然上不去了。

1.3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材和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计算机行业的繁荣,很多计算机方面的教材可谓层出不穷。有内容丰富的浅显教材,也有较高层次的教材,并且随着很多边缘计算机学科的建立,很多比较偏的知识也被编进了教材,导致教材市场非常的混乱,而很多高校对教材的选择不够科学,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很差。还有的就是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落后,甚至缺乏必要的设备,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的使用计算机。例如学生在学习“word”等相关软件操作的时候,有些计算机甚至开不了机,就算能开机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还有的就是在操作的时候,由于计算机配置过低或者学校软件较为陈旧导致软件一直存在卡机的情况。除此之外,很多学校的教学目的也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学生能过级,不够重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考核方式也是过于简单,过于随意,甚至部分学校随便找一套网上的考试题目作为考试题目。

1.4教学脱离实践,学生应用能力不强

   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总结,实践也是检验理论和应用理论知识的途径。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是非常具有应用性的学科,只有经常的实践锻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2.1实行分层分级的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就需要对学生区别对待,让他们都能获取知识。首先,就像部分高校实施的英语分班考试那样,在学生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次计算机能力的测试,然后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较为拔高的课程,还可以设置一些兴趣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例如可以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一个学习“PS”的兴趣班,让学生对图像进行编辑处理。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应该夯实基础,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诸如“PP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级,还可以对考核评价进行分级。传统的考核评价只是单纯的依靠考试成绩,然而这只是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等其他能力的考察还不够。还有对学生的评价上面采取统一的标准,没有区别学生的基础,导致有些学生取得了进步却得不到应有的表扬,这对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是不利的。因此,在评价考核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表扬,而在考核方式上也要加入上机测试等测试学生操作能力的考试。

2.2加强课程建设,加大投入的力度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学校在选择教材的过程当中,应该联系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的实际,而不应该过于关注教材是否新颖,是否条理清晰。另外还要注意与时代接轨,加强教材更换的力度,让学生学到当前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除了教材,还应该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学校应该在自己的经济能力以内,尽量多购置计算机,设置更多的机房供学生学习;计算机管理员也要积极更新计算机里面的软件。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把重点的内容用多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还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与教学相关的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真正关注的还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当中,老师不应该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过度的进行演示,要让学 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自己动手去实践。例如,在“PPT幻灯片的制作”这门课程当中,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幻灯片是如何制作的,并在关键的步骤上加以强调,在指导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创作一个简单的幻灯片,虽然要求简单,但是还是要求学生的幻灯片包含幻灯片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元素,还有要达到美观,直观的效果这样的话,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上机的兴趣,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就需要学生敢于对权威进行怀疑,要敢于对自己认定的结论去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当中,老师应该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们的正确的观点加以支持。例如在讲解“word排版”的时候,在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排版。

   3.总结

   计算机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事物,不同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都能各有所得。另外,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当中,应该多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相关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维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3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教育 课程改革 专业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和发展各种新专业,以吸引更多生源。如我院现在最热门的专业是数控加工、汽车维修、建筑施工、焊接技术。反观曾是十年前的热门专业计算机,如今却处在备受冷落状态。难道中职计算机专业真的要走下坡路了吗?怎样重新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定位与改革,使之继续向前发展呢?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学10年的专业教师,我就中职计算机专业定位与课程改革谈谈看法。

一、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早在2004年,作为我院的主力专业――计算机专业共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硬件维修与网络技术三个方向。可到了2008年,我院计算机专业只剩下了一个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招学生由顶峰时期的300多人减少到不足30人。因为这个专业设置的课程虽多,但学生毕业时却很难达到社会希望的预期目的,所以毕业后没有几个学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我院培养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被当成简单劳动力使用(如超市收银员、流水线操作工等),工资少,学生觉得郁闷,而作为这个专业的教师更郁闷。根据与我院毕业的往届毕业生聊天发现,其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东西根本用不上,跟企业需求完全脱节。

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1.学生。

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院校生源逐年减少。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劣势。

2.教师。

由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构成比较复杂,很多老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年轻教师又经验不足,因此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领域的高速发展,大部分教师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时间或者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不能及时更新和学习最新技术,导致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

3.学制。

现在中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都是3年学制,而社会上计算机培训班多如牛毛,开设的课程也很有针对性,并且承诺30天内速成就业,急于就业的学生怎么会来中职院校等三年?

4.课程体系。

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是使用10年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陈旧,很多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即将过时。这些课程对学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或者盲目追求大而全,开设一些跟中职学生能力不相符合的课程,如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C语言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物理基础,造成上这些课时基本是老师在自言自语,学生不爱听也听不明白,任职企业工作岗位时根本用不上。

5.教学方法。

一些中职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粉笔、黑板、实物演示的教学模式上,对多媒体辅助课件、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认识不够,教学效率低下。如我校网络专业的路由器设置课程,全班同学排队等着一个思科的路由器做实验,不会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学习。

三、对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化、市场化。

明确企业的用工方向,学校开设的课程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在校学的知识到企业要能直接用于工作,这是学校、学生和企业最希望看到的。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高等院校毕业的研发型人才,更多的是能在一线进行管理、编辑、维护和使用系统的应用型人才。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及网上招聘情况,归纳现在企业对中职学生的主要需求如下:

(1)具有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硬件芯片级维修等某一方面较深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例如抚顺市联通公司经常向社会招聘能够配置和维护大型网络路由器和交换机的人才。

(2)具有影视制作、二维和三维设计、前台网页制作等方面知识的多媒体设计及应用人才。

(3)具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了解市场的计算机销售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就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建设一支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国家定期举办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行企业顶岗实训、出国培训等策略,各中职院校应把握这些机会,让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了解企业需求变动,积累实践经验[1]。

计算机各领域课程差别较大,完全掌握所有课程并不现实,所以专业教师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可根据自身特长决定研究方向。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由于传统中职教材存在所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内容过于大而空等问题,因此可以根据企业要求编写和开发校本教材,以“实用、够用”为目的,把要掌握的知识点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练习内容则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息息相关。

(2)改变传统枯燥的黑板教学方式,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2],通过flash、网页、专业模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课程吸引性,引导学生在每一个操作、每一个案例中探索学习。

4.教学考核的改革。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如果采用以常规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就势必造成不及格率上升的后果,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力求全面系统化,增大实际操作部分的考核分数比例。多利用日常教学中的自主练习部分做阶段性测评,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制。

根据计算机专业市场需求的特殊性,可将中职计算机专业3年学制改为1年学制,且以短训为主,发挥公办院校的资源优势,开设一些小的计算机学校因资金问题无法开设的课程,如显示器维修、主板硬盘维修、大型网络路由器的调试等。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必须灵活跟着市场需求设置,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特色,发挥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定位,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林浩.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现状与发展[J].电子制作,2013.

[2]徐爱勇.对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3.NO.12.

[3]刘曼.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探析[J].电子制作,2013.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能力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应用的不断深入,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条件的高校正在不断的更新实践条件,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模式、建设实际操作环境、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等方面改进,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知识新,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应用广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广度和深度不容易掌握,导致教学难度大。“大学计算机基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习思维的一门重要课程,各高校在如何设置好这门课程都一直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有不断思考,掌握新知识,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才能让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多受益。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教学经验,与同事探讨,与其他高校同仁的广泛交流,相同类型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以下几种:

(1)入校新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层次不齐,应用能力差

西部教育在全国教育中较为落后,计算机知识发展快,应用广,欠发达地区由于应用滞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较差,西部教育与全国相比较,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中小学在这方面就尤为薄弱,西部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偏远的山区,入学的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弱,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齐。

(2)各专业教学内容不一致

我校主要有理、工、文、管、体、艺等专业,使用的材,考试要求一样,每次考试结果,艺术、体育类的学生不达标占大多数,相对这些专业学生基础差,教学要求应降低,在教学中实行差异教学,不搞“一刀切”,进行良好引导。

(3)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陈旧

在实际的教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设计是以传统的介绍计算机基础理论、办公软件应用为主,与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没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采用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

授课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没兼顾到学生的接受知识情况,教师只是关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技能这些具体内容,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应该注重实践,因材施教,授之与“渔”。

(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上课中部分听其不知所云,部分早已掌握,部分根本就没听讲,这样的状况导致上课效率低下,上课纪律次序差,学生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3.关于问题的分析

学生入校前掌握知识的存在的差异需要老师进行化解,各专业应该根据相应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课程内容应该根据时展要求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教学课程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刚脱离高中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很少主动开动脑筋,在转变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化解学生基础差异

从每届学生期末考试来看,偏远山区和艺体类考生成绩相对要差得多,建议学校采用以下办法来化解基础差异:对新生进行包括概论、OS、文字处理、网络应用的基础内容的摸底考试,根据掌握情况进行分类,达标的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不达标的重新学习基础知识,并且定为必修课程。

(2)精选课程内容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划课时数是48,理论和实践各24个学时,显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所要求的知识,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学深学透,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建议学校采用以下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大学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对贴近生活的知识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核心部分、选学部分、自学部分,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实行差异化考试,让学生各展其能。

(3)以实践教学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只是指导者,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启发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需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课程内容的讲解,还要进行学生启发,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知识与学生交流,这样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4.以计算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的教学改革

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遇到问题总要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力。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其中概括、判断和推理都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其他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他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是计算科学的核心部分,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素养的培养融入在思维中,使知识、思维、可实现的思维成为课程的主线,并把该思想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之中。

如何明确的将计算思维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进行问题求解和形式化描述的能力,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组织具有层次性和自主性

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可接受学习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2)教学课堂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课程目标是教学课堂设计的主要依据,决定了学什么和怎么学。学习目标是教学课堂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课堂教学的顺序运行具有主导与控制作用,教学大纲是教学课堂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安排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

(3)实验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代表性

传统的实验环节更多的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缺少趣味性和代表性,忽视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设计实验内容上尽量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创造想象的空间,强调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和形式描述,在学习中拓展计算思维,体验问题求解的思维训练。

(4)问题求解多样性和教学资源开放性

计算机思维是一种人与计算机共存的思维,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算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具有多种求解方法的案例,这样为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所解决的一个本质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习服务体系,从而建立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计算思维能力与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相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及其他能力提高相结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对课程内容按领域进行模块化设计,进行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层次性、模块化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习,在学、练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做的能力培养,在设计创新上进行实践,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应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启发学生,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学习体会到计算思维在生活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朝盛.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5(04).

[2]班万荣.频谱分析仪的原理和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5(7):101-102.

[3]朱木清.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探讨[J].今日科苑,2010(16).

[4]段桂英.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5]Li Xingxia.The research of“task-driven”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teaching.

[6]Xu Xuekang.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analysis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to element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eaching[J].Equipment of China Teaching technology,2012(13).

[7]Xu Bing,Zhang Nanbin.Elementary college computer Task-driven Experimental course[J].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computer,2012.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NO:JG120656)。

作者简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第二课堂;非计算机专业;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52-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on computer majors in the daily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non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puter knowledge, which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computer vision courses of the second class, explain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ffering computer courses for non computer majors in the second class,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as the final method, cultiva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ism and adap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high student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and pave the way.

Key words: the second class; non computer majors; laboratory

1 第二n堂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加强,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尝试点拨的引导者、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索,自主学习,发现新知识。计算机课程第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为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第二课堂,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技能得到了加强,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实习及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其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能力。计算机第二课堂教学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后备人才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推动学校信息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而且为学生提供获取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局限性

2.1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对计算机中的基本硬件和软件平台有所了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硬件,新设备,新程序,新平台的涌现,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新平台和新硬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应用、主要办公软件的操作,了解网络的构成和原理、信息的安全与防护等等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完整和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站在信息技术的宏观层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教学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而且课程的课时量较少,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演示。

2.2 通过网络平台学习

网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定,只需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但现今网络视频内容繁杂,且教学进程缓慢,大多数学生缺少一定的自觉性,无法持之以恒的学习。加上大多数网络的教学视频,无法实时的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只学网络课程中的一部分或者课程开头的内容,能真正坚持系统学习的学生不多。

2.3 作为自身兴趣爱好学习

当学生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存在时,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大,对知识的学习更为专业也更为系统,而且计算机基础涉及的知识包含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可能对于任课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计算机知识,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较大。

3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的意义

1)加强专业间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促进教育思想的更新。

通过给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背景下,给予非专业学生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另外能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思考并实践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服务本专业,更好的提升专业工作的效率。使专业间能够相互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2)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重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

实验室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主战场,在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验室,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是衡量其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二课堂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跨专业的信息技术训练,配合参加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比赛。

当前,信息技术类的职业技能比赛的题目内容涉及的内容较广,单单一个专业的学生无法完成竞赛的所有题目,因此参赛选手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而且比赛内容是真正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在比赛中还需要选手之间相互协调和默契配合。因此在不同专业学生的挑选上既要考虑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职业技能比赛相关情况,熟悉比赛设备、流程、分工和具体题目,选拔出优秀的非计算机专业选手参加比赛。

4)提升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增加d趣点,促进学生创新创强。

第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偏重理论,动手实践较少,学生学习较为枯燥;课时不多,无法将学生需掌握知识技能一一传授给学生。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主要是补齐第一课堂的教学短板,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提升其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来为以后的创新创强铺平道路,打好基础。

5)增强任课教师的跨专业运用能力

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结合运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任课的教师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不仅要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教授做到游刃有余,更需要对非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解,如何在这些专业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技能,使两者更好的结合,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需要做的工作。

4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的方法

1)拓展和延伸第一课堂知识内容,加强动手操作训练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和第一课堂的衔接,适当地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深化和提高,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范围,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能有效率的提高,并能利用信息技术独立的完成自身专业的工作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改进教学内容设计,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要点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结合学生专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强化专业间的交叉,促进专业间的融合。

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可以引入社团、专家参与第二课程开展,利用讲座等形式讲解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运用的实践能力。

3)增加专业知识,融合专业课程实际应用

在开设第二课堂前,首先了解上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通过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为更好地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专业中去打好基础。其次以专业为切入点,找出能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效率或者创新专业工作的部分。最后结合这些内容选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保证不同专业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机结合。

4)增强实验室管理,保证良好教学秩序

实验室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对于实验室的高效利用与开发,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在保证日常的教学秩序情况下,利用实验室开设硬件展示和大规模的软件演示等第二课堂内容,一方面可以让隐藏在幕后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去,真正体会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艰辛,从而在以后的实验室学习中能更好地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

5)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教授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可能有这种体会,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提升自我的一个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对新技术或者新硬件的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可能比老师还好。所以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设备支撑,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师资的保障。在任课教师的培养上,不仅需要教师自身通过自学和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同时还需要学校能在跨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加大投入。

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既适合了学生知识程度,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又联系了实际应用,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还结合了实验室建设和技能竞赛的需求,全方位的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莲.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J].才智,2013(34):11-12.

[2]卜令瑞,李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1(56):164-165.

[3]苏航.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17(4):52-53.

[4]徐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54-55.

[5]孙咏梅;李敏;周明红.基于第二课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4(18)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