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本文中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室内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提出新要求,这些无疑带动了室内家装业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少高校纷纷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但大量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深入企业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综合职业素质低,学生所具备的岗位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团队通过走访企业、教师企业实践,企业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对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定位,最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负责人面向职业岗位,确定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北地区,服务房地产及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满足室内装饰设计绘图、设计、预算、资料整理、施工等岗位需要,具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较强的创作设计思维,具备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管理与预算等知识,熟悉室内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校企合作企业为资源平台,紧密联系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企业,构建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团队提炼出室内装饰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学习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培养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技能积累阶段、能力发展阶段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专业职业能力;第三、四学期为能力发展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基地,教师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家装、公装装饰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是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装饰设计、预算、施工任务,逐步养成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递进提高。

三、深入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召开专业论证会及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各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如下表3.1。分析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合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等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形成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坚持贯彻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的培训措施,让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积累设计与施工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师设计创意水平,培养和建设一批创作能力强、设计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校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聘用一批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一线设计师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与行业企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标准,制定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2]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3]王玲.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工程科技,2012,(9):186.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许戈平(195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高级讲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6-03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论文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论文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物联网;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2

0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推进,各部委针对物联网领域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方物联网产业联盟纷纷成立。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介入,尝试推出物联网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涌现了不少优秀应用案例与示范项目,推动了物联网广泛应用。

在国内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技术有待攻克,商业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上规模的行业应用还未实现,行业技术和应用标准还未统一。

在此背景下,2013年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本文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出发,直面物联网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分析物联网的现状和机会,帮助引导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推进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1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截至2012年6月,国内已经开设近15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但是各自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培养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人才培养的根本。其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和项目研发,培养出可以在工业和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从事各类物联网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最后,由于物联网应用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个人认为物联网导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和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因为这几门课程贯穿了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物联网知识和应用的基础。

本专业的其它课程,例如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相关专业,比如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来制定。

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本认知、基本技术和综合实践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三个环节,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3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与其配套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联网的专业实验室种类繁多,是衡量专业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成本的耗费也是最高的一项。

根据国内外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先按照“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合并已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逐步细化实验室功能”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因此,可以先建立传感器原理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RFID原理与应用实验室和物联网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其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一般高校放在计算机专业中,可以合并使用。

4 结 语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参考文献

[1]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1):20-21.

[2]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35-36.

[3]彭亚雄.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几点思考[J].E-Business Journal,2012(1):10-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研究背景介绍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 平方公里,市场经营总面积400 余万平方米,商位6.2 万个。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2.67 万余家,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2453家,网商近50000家。作者从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获悉,当前实用型专业人才仍是义乌各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义乌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已相对稳定,在用人上主要看重人才的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不再硬性强求学历。

随着义乌经济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毕业生从事一线会计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需求的主要群体。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义乌市唯一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责任。

二、专业背景介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际商贸名城义乌,是一所以培养工商贸易学科人才为特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高举创业教育旗帜,努力朝着创业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学方面有关制度及相关规程逐步与国际接轨,人才市场对会计学方面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仅义乌市目前就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人才约10000 人,除其他高等院校培养的以外,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分充裕。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努力申报会计专业,并于2013年获批并正式招生。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课程设置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盲目的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势仍然是教师、课本和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综合运用知识,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三)会计教材没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对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只做初步介绍。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很多会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

(四)会计教学手段不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部分院校开始重视并锻炼学生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但不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按照严格教学规范流程教学。在实训环节,各种岗位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从而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会计工作内容不清楚,也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但没有到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脱钩,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四、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能熟练地处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处理非盈利组织账务;熟练进行成本计算、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熟练地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熟练地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熟练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学生,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和中端实用性会计人才。

(二)优化会计课程设置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学为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双证”的取得,双证指的是一个毕业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设置课程时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到高职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大学3年期间不仅要学习公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

(三)自编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否完整、系统、新颖将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弥补目前会计教材的不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会计教师着手编写质量高、内容完整、新颖、操作性强、贴近实际工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专用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编写教材时,不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的发生,而是直接给出经济业务发生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扔掉根据文字描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维习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填制的实际记账的能力。

2.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并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及时把财税改革的内容编写进去,从而解决“教材永远落后于实际变化”的尴尬处境。

(四)采用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手段

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再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讲解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的又是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

3.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分院、各个专业都积极联系实践基地。就会计专业来讲,有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基地不仅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讲座,还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吸收为正式员工,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

(五)打造“教”与“做”一流的师资队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支持和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大批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均为“双师”,鼓励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服务社会。在学校政策的导向下,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除了这些专职教师外,会计教研室还拥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是工作在一线,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是真正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师”,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举办各种“教做一体”的知识讲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弥补,相互进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时刻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置,进行人才培养,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互相融合的关系。随着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义乌和岗位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校科研项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0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育云.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弢.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一、总体思路

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在社会人才的选拔上下功夫,在加强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用3年时间(2020-2022)建设一支数量100人以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助力“三个示范县”创建。

二、目标计划

通过社会工作人员持证“双培”计划(即:培养一批持有从业合格证书的社工员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队伍。

(一)培养一批持有州级合格证的社工员。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和部门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各乡镇和部门要对照《县培训考核认可社工员任务分配表》(附件2)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及州级社工考试,力争在2021年底实现持有社工员从业人员合格证书人数在100人以上。

(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职业资格证的社工人才。通过宣传引导、主动培训、考试奖励等措施,广泛动员社工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全国社工考试。对社工员再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工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力争在2022年底完成100人持证社工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培养措施

(一)培养对象。一是社会工作普及及培训对象:各乡镇和部门工作人员。二是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对象:辖区内社会工作专业学历人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及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服务、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扶贫开发、法律援助、老龄服务、安全科普、灾害救助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三是社会工作专业延伸培训对象:高中以上学历待业人员、在校大学生。

(二)培养方式。采取“内引外联、左右互联、上下通联”的方式,发动组织乡镇、部门优秀青年干部、网格员参加培训,依托县内组织的规模集中培训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有序开展人才培训,协调邀请省内专家和社区工作者赴县开展现场实训。一是社工员考试考核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方式,由县民政局牵头,协调县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培养对象进行12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并组织参与人员在县参加考试考核,考试考核试卷由州级部门印发,考试合格后,颁发社工员合格证书,持证人员可在州内从事相关社会工作。二是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每年定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开展培训工作,重点组织动员社工员参加培训并报名考试(其中具体报名条件、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成绩、合格标准以中国人事考试网官方公布为准)。

四、激励机制

一是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实行一次性奖励。县级奖励:初级证5000元、中级证10000元、高级证20000元;州级奖励:1000元。

二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出差标准在原单位报销。

三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籍非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标准进行补贴(凭身份证、准考证)。

四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一般工作人员,纳入重点人才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职称评定。

五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晋升。

六是取得州级合格证书的籍非在职人员,在县内自主招考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社工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及考务工作,发挥社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主动性。〔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宣传部、教体局、财政局、人事局〕

(二)加强跟踪问效。各乡镇和部门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全力支持配合社工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要加强督查考核和跟踪问效,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按照目标任务,各单位每持证1人在单位目标分值加0.1分,未派人单位参加培训的按照每人0.1分扣除,派人参加未考取人员按照每人0.1分扣除。〔牵头单位:目督办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人事局、民政局、各乡镇〕

(三)加强经费保障。财政部门要全力支持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将社工人才培养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学科交叉;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时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事物更新迭代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学本科教育自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学本科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洞察新时代的转变所带来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新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引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设计专业而言,起步比较晚,但仍然无法否认产品设计专业这几年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势头,所以,本文将基于新时代背景之下来简单的论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设计类专业,它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明显感性和理性结合、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专业学科。正是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它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就业需求的新型的应用型和实用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甚至照搬其他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加强这一特点,进几年已经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其用这种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成为了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现提出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共分为四个阶段,涵盖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八个学期周期。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简单的说,产品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阶段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完成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涵盖的时间范围是大学一年级,采取共同平台教学,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设计必备的设计常识,接受设计思维能力、形态创造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基础设计能力的训练。其中,通过“设计概论”等课程的设置,了解设计类型、设计历史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培养形象、人本、整体、协作等思维方式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入门课程的设置,导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定技能。同时又让这些既有交叉、又有不同侧重的专业方向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设计观念。在基础教学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创意工坊的各种设备,将其作为实现设计创意的基本工具。

2第二阶段——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掌握

第二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培养和掌握,当然重中之重是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好的设计如果可以用好的技法表达出来自然是必须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加分项目,但如果在做设计的开始就采取的错误的设计思维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去谈设计技法。大二期间的课程包括创意思维与方法、材料工艺、人机工程学、图形图像软件设计基础、3DMAX高级效果图、产品设计初步、产品形态与结构设计、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

3第三阶段——个人设计观的形成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不论是从设计审美、设计技能以及设计思维各方面来说,学生至此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设计基础,基本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所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大量的设计项目和设计实践带入为主,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各个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需要不断地经历实际设计项目的“洗礼”,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各种之前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正视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设计程序的引入,使得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大三期间的课程以各专题设计(家电专题、家具专题、交通工具专题等)课程为主。

4第四阶段——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