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的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哲学的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哲学的了解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1

【关键词】倍他乐克缓释片;慢性心力衰竭;脑钠肽;射血分数;静息心率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29-2

近年来十分重视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在心衰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其相关指标也成为心衰诊断治疗上的重要的参考标准,B型脑钠肽(BNP)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神经体液因子之一,其发现曾被认为是心衰诊断上的一次突破[1]。BNP用于心衰的诊断方面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亦屡见有相关报道。CHF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长期过度激活,以及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而导致心脏结构、功能、表型的变化,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一细胞因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笔者以其中的BNP为中心,研究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后对静息心率的影响及BNP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1月住院及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共97例,入选标准:既往未服用过倍他乐克制剂,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2]。其中男56例,女41例,平均年龄68.96±11.38岁。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严重心力衰竭达4级伴有明显液体潴留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凡能增加病死率的因素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感染者的肺源性心脏病等。停药或者减量标准:凡用药后心衰加重或静息时心率

1.2方法

1.2.1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用药前后的血压,静息心率,心功能分级。根据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将倍他乐克缓释片逐渐加量,加至最大耐受剂量。

1.2.2生化指标测定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空腹12~14h后清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水平。

1.2.3BNP水平测定入院次日晨空腹留取加EDTA抗凝的血浆2ml,使用美国biosite公司的Triage B-type natriureticuretic assay仪荧光免疫测定BNP浓度。

1.2.4心脏超声测定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0MHz,测定患者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以上操作均由有经验专业医师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剔除年龄、性别影响因素,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肝肾功能,甘油三酯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未达统计学意义(P=0.11)。

2.2治疗前后两组BNP水平和心超指标变化的比较(如表1)。

2.3治疗前后RHR、IVST、LVPWT、LVEDd、LVEDs、EF等与BN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如表1,图1,图2)。

将患者的BNP含量与各临床指标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排除性别,年龄等干扰因素后,BNP与RH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P0.05)。

图1BNP与EF值之间散点图 图2 RHR与BNP之间散点图

3讨论

BNP是一种含氨基酸的多肽。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全身及局部激素参与心肌,血管及肾脏的适应性改变,利钠肽系统被显著激活,突发性合成增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因此BNP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已被成熟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CHF的治疗已从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模式,转变为在改善CHF的症状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基础上,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一些研究表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CHF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24周后静息心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心功能分级和心超指标明显改善,LDL有降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倍他乐克有独立于他汀类药物之外的降血脂的作用类似。并且,心率降低的程度越大,症状改善的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倍他乐克缓释片作为β1受体阻滞剂的缓释制剂,具有持续的药物恒速释放系统,只需每天给药1次,即可获得24h的平衡血药浓度和均一的β1受体阻滞作用,可提供均衡的血压和心率下降,克服了药物浓度不均一而出现的心率变异性大,血压波动范围大等缺点,因此可均衡发挥提高β1受体密度,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提高迷走神经活性[3],从而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大大提高了疗效,更有效的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改善预后。本组患者治疗后HR,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BNP水平下降,EF值升高,其余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的血浆BNP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有一致之处。但室间隔厚度与BNP相关性不明显,与文献报道有差异之处,可能与该研究对象组为不同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而室间隔厚度增加所致BNP水平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以及此组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有关。笔者认为倍他乐克缓释片将心率下降程度越大,引起的心功能改善越明显的情况,具体机制可能为:交感神经阻滞程度越大,越能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抑制心室重构,增加心肌的顺应性。同时,将心率降低至最大程度,舒张期明显延长,减少心脏的机械做功,同β1受体阻滞之后的负性肌力作用一起共同减少心肌耗氧,另一方面,静息心率从侧面反映β1受体阻滞的严重程度,心率下降越多,其上调心肌βl受体密度,恢复βl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作用越大,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末期滞留血量减少,内径减小,室壁张力下降,引起心室对BNP的分泌减少,同时引起射血分数的增加。由于部分心衰患者的症状为合并的心律失常引起,而非心脏泵血功能恶化,因此经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只要BNP水平下降,即便CHF症状不改善,心超指标无明显变化,亦提示为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有效反应,虽然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很好的相关性,但BNP较心超指标更客观更敏感的提示心功能的变化。

笔者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CHF疗效显著,好于常规治疗,长期维持用药能缓解心衰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分级,因此应在CHF患者中普及使用,采用在心功能稳定的基础上给与逐渐增量的给药方式,加至最大耐受剂量,对CHF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由于目前的研究对经过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的患者血清BNP水平的变化情况报道不一,将BNP水平变化作为CHF的治疗过程中疗效观察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但是在CHF的治疗过程中,倍他乐克缓释片始终应作为治疗的中心环节,个体化用药,与BNP水平相结合,综合评估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对治疗的反应,以期提高其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McCullough PA,Omland T,Mail AS.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a diagnostic breakthrough for clinicians[J].Rev Cardiovac Med,2003,4(2):72-80.

[2] Davis RC,Hobbs FDR,Lip GYH.ABC of heart failure:history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2

【关键词】高考 生活与哲学 复习方法 探究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文以其为主线,通过对哲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学《生活与哲学》的高考复习提供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将哲学真正应用于学习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一、哲学范畴复习法是通过对哲学范畴的分类了解来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方法

哲学范畴是哲学里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如物质与精神、信息与能量、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建构、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在这里我们将其分门别类。主要分为四大块: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掌握哲学范畴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二、关键词复习法

是根据高中《生活与哲学》每单元的小章节关键词理解和扩展记忆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里,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异常简单,如下图就清晰的建立了关键词链接起来的整个学科知识点,学生根据关键词对课程有了详尽的了解,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知识点,在这里就起到了从学习到复习的整个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复习法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30多个哲学原理构建了《生活与哲学》的整个框架,通过对原理的掌握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哲学课目考试惯常的考试重点。学生具体的理解原理的内容,按照原理的分类了解哲学的整个脉络和思路,从而学好高中《生活哲学》这门课程。

四、利用热点材料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归纳法

这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主动分析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材料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想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哲学的思维习惯,将来源于生活的哲学应用于生活,从而轻易在考试中取胜。发现生活里的哲学,学习和应用应有效结合。

为什么有《教师法》没有《学生法》?为什么国学热?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应运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对外来文化激励表彰,跃跃欲试,英语四级六级八级,却看不懂古汉语。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深厚经典,有中国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韩非说法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还给我们纳岁币着,当时他们的名字还叫蛮夷、异族。庄周梦蝶 《逍遥游》 一辈子学一点点庄子的潇洒,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着,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过分的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不出来高精尖人才,领头羊迷失了方向——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辩证法。聪明的人最早闻到变质的气息。SARS好多人发了财,口罩,大蒜,体温计;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废墟里捡破烂,他们有两种人,第一种生活所迫;第二种想发国难财,我觉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险,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为什么要谴责,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要鄙视。

哲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错误观念是学生对其本质的模糊接触造成,对《生活与哲学》的教授,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哲学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发现哲学对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温和的指引,知识在这个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欲望,考试当然迎刃而解。无论是应试还是学习,《生活与哲学》都是很好的方法论启蒙。

【参考文献】

[1]卢邦柱. 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导刊,2010(01).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3

关键词: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方法;兴趣;能力

一、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准确了解是搞好教学的起点。笔者以课堂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譬如他们在中学时学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最关心的问题等;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哪些内容应当精讲、详讲或略;教师讲课的教态、表述的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等。结果显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各类生源的共性,他们认为教材上写的、老师讲的同现实反差太大。这种情况促使我们的哲学课教师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现实进行理论教学,远离抽象空洞的说教,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引导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任务。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节点

我们的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单薄,思维中感性认识占比理性思维多一些,而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又是哲学课的特点,教师如果仍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更谈不上心灵的体悟。要使学生听懂、理解、接受进而思想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以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自我摄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的强烈欲望。营造问题情景,用疑引思、重点剖析的问题式教学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哲学精神的,理解难度较大,而又是学生普遍关注并存在种种模糊认识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时,教师再对问题逐个分析,或是论证,或是反驳,最后引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授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疑问“既然哲学是彻底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什么还要发展它”、“哲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为什么许多现实问题解决不了”。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得出哲学是开放的科学,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的结论。以“资本主义灭亡有无客观根据,如果有,为什么如今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社会主义是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如果是,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为问题深入展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中国现在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是,为什么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不一致,而与资本主义又有相同之处”的疑问为起点,系统阐述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相统一的原理,得出只有把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思考中领会知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缺席”的弊端。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一是有助于把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同哲学发展的当代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规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基本理论教育同现实性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二是跳出了“想听的不讲,听腻的老讲”的框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问题容易形成共鸣。三是能结合“疑问”对哲学的基本理论讲深讲透,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理解和掌握哲学的精神实质。四是能针对学生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做出正确的解释、校正和澄清。这不仅使学生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对众多的思潮比较和评价中接受哲学。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哲学的几个结论,而是要使学生把理论内化为自我意识,变成自己内在的智慧进而能运用哲学的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哲学课堂,不是简单移植其它课程的做法,而应体现哲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应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与讲课的主题有很强的相关性。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或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二是趣味性。案例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使教学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三是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哲学教学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使学生平时形成的各种想法通过案例能碰撞出思想火花,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才适合哲学教学的特点。其次,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是成功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一环。引入案例后,接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案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为了保证讨论能达到应有的深度而不是流于表面,教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准备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那么有些包容量较大的案例可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或在本次上课结束时预先交代下堂课要讨论的案例,讨论要以小组或小班的形式进行。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想法,要积极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求他们能运用哲学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对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提出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则明确地指出和纠正,坚持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提炼出相关的哲学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原则,学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座连接社会生活和哲学课堂的桥梁,能使哲学教学更切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突出知识点的方法论意义,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讲到时空观问题时,强调时间的一维性特点,告诫学生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成长都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让学生深刻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在来”的道理,以使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学生时代;讲到意识的作用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讲到质量互变规律时强调远大理想的实现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注重点滴积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讲到内外因关系原理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个人的成材与否关键在自己。在讲到认识论时,接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应介绍认识主体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实践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简单照镜子似的,人的实践目的、价值追求和模式、知识储备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实践主体的创造结果。同学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就应积极削弱思维中不利于人的创造性发挥的因素,努力掌握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抱定为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人生目的和追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在谈到实践问题时,引导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关注实践、投身实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

1.在网上设置哲学课资料库。为了方便学生预习,尤其是准备课堂讨论时的参考材料,教师要按照哲学课的内容,将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预先放置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打开移动设备登陆哲学课学习网站,自主地查阅和下载所需资料,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哲学课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也变得轻松了。2.网站设置哲学课论坛。通过网站设置的哲学课论坛、帖窗等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答疑解惑,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了进一步开拓师生的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特邀一些知名学者、实际工作者在预约的时间针对某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即时的现场讨论。这样不仅开辟了哲学课教学的新渠道,而且有益于占领网络这个意识形态阵地。总之,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之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伟力.应把案例教学引入哲学原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

[2]刘世华.当前强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3,(1).

[3]韩咏梅.提高“两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4]谢晓健.哲学教学的困境、成因及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4

关键词: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

一.何为中国哲学

这一问题的实质内涵是怎样理解中国哲学.从更本原的层面看,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后更普遍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事实上,如何理解哲学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无法截然相分。对哲学作一界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地看,无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抑或西方哲学史上,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哲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从关注的问题,到言说的方式,哲学的形态也常常各异。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最宽泛的层面,对哲学的一般规定加以把握。这里,作为理解的出发点,首先涉及知识与智慧的区分。从否定的意义看,哲学不同于知识。当我们说“知识”的时候,主要是指与特定的学科、具体的经验对象、特定经验领域相联系的认识形态。哲学与一般的学科有所不同,它不以经验领域中的具体事物为对象。从肯定的意义上看,哲学可以视为智慧之思,当然,智慧沉思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哲学形态、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哲学家之中往往存在种种差异。以中国哲学而言,关于智慧的沉思每每与“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在《何为物?》(Whatisathing?)一书中,曾将哲学与具体领域区分开来,他认为“:哲学

之中没有领域(field),因为哲学本身不是领域。类似劳动分工一类的东西,在哲学之中是没有意义的。学术之知(scholasticlearning)在某种程度上与哲学无法分离,但它从不构成哲学的本质。”①“哲学不是领域”的具体所指海德格尔虽没有加以解释,但其涵义仍比较清楚,即主要侧重于把哲学与具

体的知识领域区分开来。无独有偶,2007年初笔者在斯坦福时,曾与罗蒂就有关哲学问题作过若干

次交谈。在谈到如何理解哲学时,罗蒂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看法:“哲学不是学科(disci2pline)。”学科的特点是涉及具体的知识领域(areaofknowledge),一旦以“学科”来讲哲学,便意味着将哲学等同于各种具体的知识领域。海德格尔有现象学的哲学背景,罗蒂后来虽对分析哲学有种种批评,但又是从分析哲学走出来的,二者的哲学立场、背景有所不同,但从不同的立场与背景出发,却

又不约而同地在“现代”的语境中将哲学与一般知识区分开来。这一现象无疑耐人寻味。就其本来形态而言,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经验领域的知识。知识主要以分门别类的方式

把握对象,其中蕴含着对存在的某种分离,哲学则要求超越“分”或“别”而求其“通”。从哲学的层面看,所谓“通”,并不仅仅在于哲学的体系或学说本身在逻辑上的融贯性或无矛盾性,它的更深刻的意

义体现在对存在的统一性、具体性的敞开和澄明。不过,在肯定哲学的如上内在规定的同时,我们或许也可以接受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即承认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种学科性。这主要是基于如下

事实:近代以来,随着哲学逐渐进入各种形式的教育系统以及与哲学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衍化体制的

形成,哲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被学科化了。学科化对哲学究竟具有何种意义,这当然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评说,但它作为某种既成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在哲学成为教育体制(如大学)知识传授系统的组成部分后,它确乎被赋予了某种学科性,当海德格尔说“学术之知在某种程度上与哲学无法分离”时,他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相应于上述情况,哲学本身似乎也具有了双重性,即既不

是学科,又具有学科性:从本原形态与实质的规定而言,哲学不同于知识系统,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具

体学科;但是就它在近代以来的演化形态而言,哲学又进入知识传授系统,成为可以教授的东西。具体的学科或知识系统往往具有相对确定的范式、范型,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区别来看,它并没

有类似具体学科的固定范式、范型;事实上,哲学往往没有“一定之法”。“法”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不同于具体知识的智慧形态,我们很难对它颁布“一定之法”。中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化中,都曾出现了不同的形态。以西方哲学而言,不仅不同时期(如古希腊、中世纪、近代

等哲学)的哲学往往形态各异,而且同一时期的哲学系统(如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

在关注的问题、言说的方式等方面也常常互不相同,然而,这种形态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同为哲学。所以如此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哲学不像特定的知识领域或学科,可以用“一定之法”来限定。从以上前提看,以所谓“合法性”来讨论哲学,基本上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对哲学而言,本无定法,何来“合”法?但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近代以来,哲学开始进入教育系统,逐渐获得某种知识性的特征,并取得

了某种可以归类的形态。与哲学的以上二重品格相联系,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活动事实上也有两种方

式:一是学科或知识层面的,如大学哲学系给学生讲授哲学的各种概念,对这些概念加以界定和解说,介绍历史上哲学家的生平、哲学观点、思想演变,叙述哲学史上不同体系、流派、思潮的形成、兴

衰,等等;其二则表现为智慧的沉思、理论性的探索和思考过程。当然,二者并非截然相分,在其现实

性上,以上二个方面往往更多地呈现互渗互融的形态。上述视域在逻辑上构成了理解中国哲学的前提。作为广义哲学的一种具体形态,现代学术语境

下的中国哲学似乎也呈现学科性与超学科性的二重品格。如果说,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内涵,那么,当这种追问被纳入作为现代知识谱系之一

的哲学史并成为其考察对象时,它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学科的形式。

二.与哲学及中国哲学的以上内涵相联系的,是哲学与历史的关系

海德格尔曾将哲学史理解为“史学认识与哲学认识的合一”,这一看法似乎也注意到了哲学史发展中哲学与历史的联系①。哲学

①参见[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何为中国哲学39

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学说、体系,这些学说和体系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往往主要被理解为历史的存在。

然而,按其本来意义,它们首先表现为历史中的哲学沉思,是出现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理论或学说。历史上一些重要哲学家所立之说,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理论,就是说,它们首先是哲学,而后才是哲学史,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那些流传下来的文本,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这些哲学理论的载体。不管是先秦、两汉时期还是魏晋、隋唐、宋明时期,哲学家的思想在形成的

时候,都是以那个时代的哲学理论、学说的形式出现;从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到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演化,这些理论、学说才逐渐凝结为历史的形态,成为哲学的历史。从中国哲学的演化来看,每一时代的哲学家总是以已往的哲学系统为前提、背景,并进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而形成新的哲学观念。相对于已有的、历史中的形态而言,这种新的观念系统首先具有哲学的意义;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家往往以注解已往经典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这种

注释过程同时构成了其哲学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相对于后起哲学家的思考而言,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系统又构成了哲学的历史。在哲学与哲学史的以上演变与互动中,历史上的哲学系统本身也具有了哲学与哲学史的双重身份。由以上前提出发考察中国哲学,便可注意到,它既表现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凝结的不同哲学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历史中加以把握、考察的对象,又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延续的智慧长河;前者使之具有既成性,后者则赋予它以生成性。中国哲学的既成性

意味着它具有相对确定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哲学,等等,都有着某种确定的内涵。与之相对,中国哲学的生成性则表明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延伸和延续的过程,从而,我们不能把中国哲学限定在某一个人物、某一个学派、某一个时期之上,而应将其理解为开放的、不断延伸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今天并没有终结,它依然在进一步延续:就中国哲学的生成性而言,我们现在所作的哲学的沉思、所从事的哲学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哲学史对象单纯的“史”的考察,而是同

时渗入于中国哲学新的形态的生成过程。

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作为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中国哲学的研究相应地也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这种不同的研究进路与笔者一开始提到的哲学既有学科的性质、又有不同于学科的性质,具有相应性。从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一角度来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可以按哲学家的方式来展开;就中国哲学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哲学而言,则又可以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它加以考察。当然,这里的区分是相对的。所谓“哲学家的方式”并不完全排除历史视域,相反,它同样需要基于历史的文献,面

对历史的实际衍化过程;同样地“,

历史学家的方式”也需要哲学理论的引导,否则这种研究就不是哲

学领域的工作。可以说,历史学家的考察方式中隐含着哲学家的视域,而哲学家的进路中也渗入了历史学家的工作。然而,从已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来说,确实存在着侧重于哲学与侧重于历史的不同研究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既源于更广意义上哲学本身具有学科性与超学科性二重性质,也与中国哲学本身是历史中的哲学相关:如果说,历史学家的进路较多地折射了中国哲学的学科性以及历史维度,那么,哲学家的进路则更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内在规定。

三.步入近代以后,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总难回避中西之学的关系问题

中国与西方哲学的相遇在近代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则仍要从中国哲学本身是一个逐渐生成的、不断延续的过程这一角度去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更具体地把握其意义。现在谈“中西之学”,往往着眼于空间性的观念:中学与西学首先被视为处于不同空间地域(东方和西方)中的文化学术系统。事实上,在这种空间形式的背后,是更具实质意义的时间性、历史性规定。后者与近代更广视域下中西之争和古今之辩的无法分离相一致:空间形式下中西关系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时间与历史层面的古今关系。时下,人们每每将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中国哲学研究称之为“汉话胡说”,这种表述

无疑蕴含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的不满:20世纪以来,谈的虽是中国哲学“(

汉”话),但所说却是西

40文史哲·2009年第1期

方哲学的话语“(

胡”说)。然而,在这种批评的背后,似乎同时渗入了一种从空间之维理解中西哲学

的趋向。就更实质的意义而言,我们与其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视为“汉话胡

说”,不如将其理解为“古话今说”。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对哲学作“今说”;可以说“,

今”本

身就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汉代有汉代之“今”,魏晋有魏晋之“今”,隋唐有隋唐之“今”,近代有近代之“今”。近代之“今”,同时可以视为中西哲学相遇之后的“今”:从中国哲学的演化看,近代意义上的“今”,便以中西哲学的相互碰撞、交融为其题中之义。就“今说”而言,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时期的哲学家们在注释、解说以往经典时,便同时展开了不同时代、不同意义上的“今说”,我们现在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一种“今说”。每一时代都在不断地用他们那个时代的说法去“说”以往的哲学,并在如此“说”的同时使中国哲学本身得到新的延续。同样,我们这个时代也没有离开新晨

这一历史的趋向。当然“,

说”的方式、“说”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个体那里又往往

各有不同,汉儒“说”先秦经典的“说法”和佛教传入后宋明时期理学家“说”这些经典的“说法”往往不一样;宋儒对已往经典、哲学的说法与西方哲学“东渐”(进入中国)之后近代哲学家的“说法”也存在差异,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一种独特的“今说”,如前所述,这样的“今说”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生成、延续的历史方式。事实上,从形式层面看,中国哲学的生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今说”的过程。

以上述事实为前提,便不难注意到,我们今天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统、运用西方哲学的一些概念系统、理论框架来诠释已往的哲学,这本身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今说”中国哲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今说”同时也表现为中国哲学在现代进一步生成、延续的具体形态:在中西哲学两大系统相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哲学的延续往往很难与运用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系统、理论框架对自身传统进行重新理解、阐发的过程相分离。从实质层面看,参照、运用西方哲学概念系统、理论框架作为“今说”的

一种历史方式,本身也参与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哲学生成、延续的过程。事实上,每一时代都需要对已往哲学进行逻辑重构,并由此进而展开创造性的思考,而在中西哲学两大系统相遇的背景之

下,这一过程同时取得了新的历史形式和特点。要而言之,就中西哲学的关系来看,中西之辩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性的问题,其背后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规定;将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中国哲学研究称之为“汉话胡说”,未免将时间关系(历史关系)简单地空间化了。对中西哲学的关系,

如果过多地着眼于空间关系,往往会执著于文化和思想的地域性(东方或西方),从而遮掩其背后的实质含义。一般而言,时间性、历史性与绵延、统一相联系,空间关系则往往更多地突出了界限;时间关系空间化所导致的逻辑结果之一,便是抽象地在中西哲学之间划一判然之界。而就中国哲学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在时间意识中把握近代西学与中国哲学历史延续或历史绵延的关系。

从具体的方面看,中西哲学的关系涉及现在时常论及的“格义”问题。讲到“格义”,应当注意的

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和翻译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所使用的不少所谓西方哲学概念,如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经验、理性、唯物、唯心等等,都以日文的翻译为中介,而日本学人在用这些概念翻译他们所理解的兰学、西学时,实际上又是以汉语为表达形式。翻译的过程绝不是单纯的语义互释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观念层面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即有“格义”的问题。这样,就历史过程而言,首先是日本学人用汉语去“格”西方的“义”,然后再反过来,这种翻译到中国的东西又构成了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中国哲学的形式,不难看到,这里包含着一种双向的“格义”,而不仅仅是所谓“反向”格义。同时,从语言的层面来看,所谓“古话今说”在某种意义上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换、衍化过程呈现同步性。哲学总是涉及言说的方式,而言说的方式离不开语言,事实上,在中国近代,较哲学形态的变迁更具有本原性的变迁,是语言的变迁,后者包括外来语的大量引入。以语言的衍化而言,如果我们把这些外来语从现代汉语当中剔除出去,那么现代汉语也就不复存在。同样,在哲学的层面上,如果将所有西方哲学的观念、表述方式从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中完全加以净化,也就不会再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从历史的角度看,正如我们不必像当初白话运动的反对者那样,对古代汉语向现

何为中国哲学41

代汉语的转换痛心疾首,我们也不必因西方哲学的概念形式渗入中国哲学的“今说”过程而过分地忧

心忡忡。在警惕简单地以西方哲学去附会中国哲学、避免过度诠释等等的同时,对中西哲学相遇背景下中国哲学的“今说”,应当持理性而开放的立场。

四.如前所述,中西哲学的互动、互融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哲学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成、延续的过程

中国哲学这一延续的过程与以往(近代以前)的生成、延续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就表现在: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延续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哲学在近代以前主要是在相对单一的传统之下发展的,这种发展在近代以后开始以新的形态出现;中国哲学融入世界哲学、参与世界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便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延续、发展的重要特点。历史地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哲学的发生,只是在近代以后才成为可能。近代以前,中西两大文明系统基本上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发展的,明清之际虽有过短暂的接触,但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交流,真正实质性的碰撞是从近代开始的。只有到了近代,各个文明系统才开始彼此相遇,有了实质性的交流,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世界哲学才获得了可能性。近代以来的哲学衍化,在某种意义上便表现为一个不断走向世界哲学的过程。

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延续、生成过程,并没有隔绝于以上历史趋向。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宏观背景看,历史已经从前近代的地域性过程进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这一特点在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的全球化使不同经济体之间愈来愈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信息化以及通讯手段、交通工具、传播方式的发展,使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再因空间距离而相互隔绝,而是彼此走近,真正成为同一地球村的居民;文化交流的扩展和深化,则使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这些现象,都是以往所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从哲学本身的演化来看,以西方而言,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的分析哲学、现象学,主要是在西方哲学与文化自身相对单一的传统下发生、发展的。中国哲学也是如此,除了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某种影响之外,基本上也是在一种比较单一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两大系统在近代以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然而,如果今天还拘守某种单一的资源、单向的传统,那就既离开了历

史的趋向,也缺乏理论上的合理性。在这方面,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家似乎呈现了自身的某些优势,后者具体表现在: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家了解西方哲学的热诚,以及实质层面上对西方哲学的把握程度,往往超过了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意愿和实际把握。这里可以将专家层面的认识与哲学家层面的认识作一区分。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熊十力、梁漱溟等而言,若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西方哲学的了解似乎十分有限,康德哲学的前后演化《、纯粹理性批判》不同版本之间的具体差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5

一、 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 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 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 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 反哲学入门

2. 思想的力量

3. 西方哲学简史

4. 大问题

5.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 哲学的慰藉

7. 哲学浅说

8. 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对哲学的了解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诗词渗透

1.引言

高中政治哲学是一门深刻的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政治哲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并且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深奥的哲学问题,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对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长期实践与研究,发现了诗词渗透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有益之处,并且认识到诗词渗透的价值,下文对于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高中学科,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决定了学生能否健康、积极的获得心灵的成长,决定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否与社会精神文明同步,是学生日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决定内容。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相关政治哲学的知识,并且存在很大的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不能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相关教学活动不能顺利的开展。

3.哲学教学中活用诗词的意义和策略

针对于哲学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要重视哲学教学的开展,并且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诗词渗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活用诗词,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诗词渗透渗透的过程,需要教师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对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突出学生的主题学习地位,让学生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3.1创设教学情境,创造乐学氛围

由于政治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理性,并且学习内容的难点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枯燥的情绪。针对于学生这种学习现状,教师要摆正态度,认识到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正常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把握与疏导,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讲解“世界的客观性”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古代诗词中的苏轼的《中秋月》,同时播放诗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则,涉及离别的情绪。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在播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中秋节与月圆的关系,进而引入世界客观性的道理。通过学生进行自主的回答与讨论,结合哲学知识点,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自主的思考,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3.2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的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要想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必须要以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避免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物现象与本质”时,可以通过引用《满江红》,通过播放诗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让学生在体验岳飞浓烈爱国情怀的同时,主动的进行思考诗词所处朝代的历史知识,了解为什么宋朝会灭亡,了解岳飞诗词所代表的内部含义,研究宋朝灭亡的深度原因。通过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所学哲学知识,对于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提高自身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3.3优化教学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在进行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深刻的内涵。由于高中学生自身阅历以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其很难全面的了解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知识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与原理。例如,在“意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讲解,播放“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教师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主观意识情绪进行分析,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在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其作者意识与其所处环境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使得学生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内心体验,找寻人生的真谛,正确的认识自己。

4.结束语

高中政治哲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获取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树立。在开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诗词渗透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采用诗词渗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并且通过对诗词的欣赏,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不断的积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当中。在进行诗词渗透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急你先学习。另外,教师也要认识到诗词渗透教学方法的特点,对于诗词进行严格的选择,根据政治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诗词的选择,进而保证诗词渗透的合理利用,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爱娟.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101-102.

[2]颜霞.试论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2(03):56-57.

[3]钟美炎.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