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日常维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日常维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日常维护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1

关键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策略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但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的破坏,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已为数寥寥。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古城中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预防性保护的含义

预防性保护为“PvnveConservation”的直译,最早提出是在1930年于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检查和保护科学方法研究的国际会议上。直至2O世纪80年代预防性保护才开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在北美部分国家的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领域,概念的提出始于“文物保护不应该只关注单体,而应该关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不同于以往过分依赖于建筑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强调通过科学记录、定期检测、系统监测和日常维护等方法厦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它包括“所有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应急措施”。同时,它也强调通过风险评估和科学监测等方法分析损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以避免盲目的保护工程。预防性保护基于的基本理念是建筑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其相关行动主要包括(1)灾害预防和特殊事件的应急措施――以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侵害。(2)系统监测和传统修葺经验总结――以分析结构和材科的损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技术。(3)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以及时消除结构隐患,以防止不必要的保护工程。(4)预防文化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实现预防性保护管理的新模式。预防性保护需要管理者、所有者、用户、周边居民及其他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介人。目前对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社会民众参与和经济法律制约等方面展开的。其中,监测是技术层面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

二、建筑遗产类型

建筑遗产主要有三种类型:

1、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典型性或特例性历史建筑;

2、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意义的历史遗物;

3、有地方标志性或较高艺术价值的古旧建筑。它们有各种不同的保存价值,其保存与保护也应有不同的方式选择,目前实行的就地全面保护方式固然能将列入保护对象的建筑遗产保存下来(单从保存来说,十分理想),但与城市建筑、商业房地产、业主使用都产生了比较尖锐的矛盾,将妨碍建筑遗产的发现与保护,也使保护成本加大,保护面因之缩小,反面不利于建筑遗产的保存与保护。

三、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1、强化保护意识

依法明确建筑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应切实提高对建筑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将遗产保护与建筑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建立健全相关督察制度,完善相应的建筑价值评估体系,对有价值的建筑,根据建筑的价值,环境、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建筑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积极协调和平衡建筑资源保护关系,实现建筑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 ,建筑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古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的研究范畴上的探索,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建筑遗产保护,促进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3、合理借鉴成功经验

有些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城市规划建筑,可以采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办法,但是不要造成许多问题与原有景观的协调,不能改变或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建筑文化借鉴更需要谨慎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方案。同时还要从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上把建筑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得以形成保护,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筑文化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4、建筑遗产的保护措施

(1)保存

保存是指保持建筑遗产的现状不变,通俗的说,就是放在那里不动,主要针对一些价值很高、现存状态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对本体施加直接干预的遗产,采取的措施应仅限于使它不改变现状,除原物归位外,不做任何画蛇添足的举动。比如英国的巨石阵、我国的兵马俑坑等。

(2)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方法。通过对遗产本体和环境进行经常、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及时记录、掌握现状情况,发现风险,通过管理和保养措施消除隐患,如及时处理蚁窦鼠穴、清理有破坏性的植物、限制游客人数、轮换开放等。日常维护是建筑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措施,也最受学界推崇,它不仅是所有手段中最经济实惠的,而且基本不触及遗产本体,把可能的干预降至最低,不影响其价值。

(3)防护

防护,又称预防性保护,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新概念。它强调在日常科学监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建筑遗产衰老、损毁的规律,进行风险评估(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风化腐蚀、温度湿度等等),以此来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实现灾害预防,从而尽量避免脱胎换骨的大手术。比如:对江南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宁波保国寺大殿的监测,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殿内微环境(温湿度等)以及木构材质的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并建立了数据采集、信息管理和数据展示三者融为一体的监测系统 J。

(4)加固

加固是一种直接的保护方法,指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原有结构构件间的联系(如在建筑的现有组织中注入粘结材料)或恢复材料的强度,以增强原有结构体系的作用;或者在局部施加新的支撑措施、建立新的结构体系以改善现有的受力状态,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由于是施加于遗产本体上的保护方法,加固只有在确实判明建筑的结构损坏或材料强度已经无法支持时才能使用,并应遵循必要性、可识别、可逆性等原则,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5)修复

修复也是一种直接干预的保护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维修”与“恢复”。根据现代保护理论,修复是指对于价值较高的建筑遗产,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程和技术手段,使遗产恢复到良好、健康的状态,延续其寿命。修复部分和使用材料要跟其余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但必须可以明显识别,以保持建筑遗产的历史可读性,不失真实。建筑遗产修复的典型实例如罗马大斗兽场。

综上所述,一方面量大面广岌岌可危的木结构老房子和破落的旧街区,遍布中国城乡,因年久失修而生存条件欠佳,大多数因保护级别较低甚至迄今尚未被列人保护清单;另方面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开发商在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其觊觎日久。在如此两厢夹击之下,建筑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险恶。那么,又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以达到和谐共生?在日益达成共识的保护原则与更新利用的实际操作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仍是进一步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英,谢钧.中国最美的哥特式教堂――广州圣心大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 2011(08)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2

绝大多数孔庙棂星门前东西都设有牌坊或牌楼,大成门左右东西庑房多设置乡贤祠和名宦祠,除了这些严格意义上的基本制度以外,地方还可根据各自地方特色增加建筑物比如儒学门、仪门、明伦堂或尊经阁等(图1)。地方官学只有完全具备这些建筑,才能算是制度完备,除此以外,许多地方学宫中设有敬一亭、斋舍、观德亭、儒学署或射圃亭等建筑,还有一些地方将节孝祠、文昌祠、孝悌祠等也建于学宫中。这种以祭祀空间———“大成殿”为核心,与“明伦堂”内庭院落为次中心相辉映创造出不同的院落空间模式,组成了文庙建筑“内庙外学、前庙后学、左学右庙、左庙右学”[3]的基本形制。

2文庙中典型建筑剖析

作为重要的古代礼制建筑的代表,文庙拥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建筑文化观念,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4]。孔庙建筑群正是这些传统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并隐含许多传统道德观来喻世警人。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大成殿大成殿作为主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供奉孔子及左右四配和十二哲像,是文庙建筑的精髓所在。“大成”得自于孔子封号“大成至圣先师”,但其中更为精妙之处在于“殿”这个字,因为通常唯有最高等级建筑中,才会对建筑以“某某殿”来命名[5]。孔庙主祭祀空间以大成殿来命名也表明了祭孔是一个相当严肃的活动。另外,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形制为重檐歇山九开间,覆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石龙柱十根,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为他处殿宇所少见,可见其等级地位之高(图2)。大成殿后有启圣殿是供奉孔父及其祖先的场所,得名于孔子之父被封为启圣公。其位置正如传统民宅中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一样,位在正中间,显示其地位的重要性。“慎终追远”作为普遍不识字的先民最深入民心的道德观,启圣殿的设置表达着“孝、德”的观念,代表了儒家思想文化除了提倡“仁、义、理、智”外,实践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2)棂星门棂星门作为孔庙的第一道门是孔庙制度中的核心建筑,有表彰孔子事迹和昭示地位的作用。棂星门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后来它成为坛庙等重要祭祀场所专用,明代中期以后,孔庙中设棂星门已成为规定型制。早期棂星门的式样为两柱两扇木门与乌头门相似。曲阜孔庙中的棂星门始建于金代,中轴线上南端大中之门以南,庙南围墙凸出一个小院落,前为棂星门,一间两柱,木柱木门,明嘉靖初年新建时改为四柱三间,清代乾隆十九年改为石柱石枋仍保存至今。3)泮池泮池在古代地方官学文庙型制中是不可缺少的构筑物,进入文庙的大门后,让人们感觉与其他传统家庙祠庙不同的首先就是泮池,池中置水有阻隔消防之功用,池上有石桥连通,它是文庙入口的过渡空间。文庙中兴建泮池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早期平面形式多以矩形为主。明朝时期才进一步规范化和普及,明《三才图会•宫室》中就有诸侯泮宫和天子辟雍的图示。明代中期以后孔庙在棂星门内外建泮池已成标准型制,泮池的形状多设为似半圆形或半圆形为主。4)其他建筑为通过祭孔过程规范民众去遵循礼义之道,文庙中常设有礼门、义路两门,两门就是体现是在精神层面上一种人格的转换。拥有相同作用的还有“入德之门”,其旁两小门上常题词“圣关”、“贤域”,经过此门后设置“明伦堂”,作为清代生员读书的空间场所。通过这种隐喻的空间表达,读书人不再只是单纯的识字和读书,而是兼具提升人格道德修养的功能。由此可见,古人读书的重点是担负着一定道德使命感,进入此门的过程即是一种精神的转换,已被加载了某种期望。而文庙其他建筑,也多包含此特点,例如卿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孝子祠等陪祭祀位,它们的规划设置同样强调儒家思想文化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祭祀活动而达到心灵上一种潜移默化。5)文庙建筑空间文庙建筑在空间表达上,以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观来奉劝世人是最为主要的特色。与一般民间庙宇一样,具有相当浓厚劝人为善的思想,但孔庙将其思想更为具体地呈现、落实在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之中,且强调的主要道德观是以孔子所主张的儒家传统思想为主线,而非一般多行善事的模糊化观念。比如所有官员都必须步行进入孔庙,因此坊门外设置“文武官员下马碑”,意味着在古代官吏或儒生到孔庙祭祀时,所抱的是一种至圣先师之“圣”的心态。除空间的利用表现出道德观和儒家思想文化之外,在建筑装饰上亦有呈现。儒家思想崇尚朴实,文庙建筑较为简单朴素不像一般庙宇那样装饰华丽,所有的门窗、柱子较少繁琐图腾,也多无复杂镌刻,体现建筑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3文庙建筑在当代社会的文化遗产价值利用初探

3.1当代文庙生存现状

自清末废除科举后,传统文庙原有的祭祀及传播儒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当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文庙建筑尚未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而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还有一些尚存完好的文庙中因被各种企事业部门占作他用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一些保护情况较好的文庙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收益尚无法维持文庙自身的运转而处于经济困境。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使得许多文庙陷入维持日常维修运转的困境,而单单依靠门票作为主要收入手段非常薄弱。一些文庙只好采取一些创收方式来增加收益,有些做法却造成了一定的争议。由一些案例[6-7]可以看出,各地文庙的确存在着资金困境,并且往往在试图突破困境的过程中造成一些有社会争议的做法,有时甚至与文庙的文化价值所应带来的良好的社会价值背道而驰。

3.2文庙建筑遗存再利用策略思考

全国各地文庙所面临的问题现实存在,并对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否得到很好的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原因大致如下。1)经济至上的利用方式。将文庙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是现阶段各地方主管部门对待文庙建筑遗产的主要方式,吸引游客并希望通过参观游历的过程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典型的儒家文化,同时通过售卖门票和纪念品等方式获得一定经济收益。但现实是除了一些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力的文庙如曲阜孔庙、北京孔庙等游客较多,其他许多地方文庙的规模和影响并不足以使它成为十分有价值的旅游景点。这使得许多地方上的文庙单仅仅是依靠门票销售其经济效益相当微弱。因此,如果没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使文庙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则很容易使得文庙虽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资源却不得不门庭冷落而陷入经济困境。2)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薄弱。文庙作为一种稀缺公共资源,本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但由于日常的维护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较大的成本和投入,而政府所能提供的财政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很多地方文庙单位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文献[6-7]所述的吉林文庙及富顺文庙,在文庙的日常维护和修缮方面的资金与政府的拨款都有着上百万的资金缺口,这也是我国历史文物建筑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到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投资方、经营方、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当地居民、游客等各个方面与历史建筑各项价值相关的个人和单位等都应该包括其中。文化遗产能否保护和利用好的关键一点就是需要调节好与历史建筑相关的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使用群体和个人又是最重要的,他们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态度直接决定这些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成效。我国每年在历史文物遗存上所拨款项已经很多,但我国拥有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全国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在不断发掘。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平均到每处保护单位上所能获得的保护资金是极其有限的,文庙的日常维护和修缮资金的筹措尚非常困难,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文化遗产价值,使其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则更加显得困难重重。综上所述,对于各地文庙来说,在当代社会往往需要面对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常常缺乏维护和修缮资金,造成日常运转上的困难;二是社会关注度不高,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无法使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提升整个社会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得到实现。这两方面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成为当代大量尚存文庙面临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使得文庙的优秀文化遗产价值在当代社会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建议相关部门有必要研究一种确定保护、检查、整治的普遍性的工作方式,定期检查、制止历史建筑的进一步破坏。而在历史建筑再利用方面,建筑遗产如何更好发挥功用,的确是一大难题,历史建筑当初的功能往往在社会变迁下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使历史建筑有其他利用的价值,而且这种再利用不会对建筑本身造成破坏,不妨试试“活化”利用,就是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将相关文化创意活动植入建筑遗产,让古迹变成与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活化”后的用途,要和古迹本身的气质相吻合,并且要保持常态化和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务性质。

4结论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3

一、文物单位强化消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消防档案能增强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消防档案是公安消防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重要的资料和文献,记载着消防安全管理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对消防档案的运用,可使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单位领导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熟悉和掌握,并通过经验的总结,和相关研究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不断提高消防管理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使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增强。

(二)消防档案能强化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包含了和消防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因此消防档案具体体现了文物单位对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能使消防管理力度得到提高。文物单位通过狠抓落实、周密部署,可使全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进而将隐患管理、检查和消防巡查工作进行落实,真正实现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消防管理,将静止的消防档案向动态的消防管理手段转化。

(三)消防档案能考核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真正落实消防管理工作,消防档案是每年必查的软件材料,也是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尽管在消防管理中,一些单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没有及时归档,而对单位的业绩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发生火灾时,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要素,就是原始的记录和文件,这是界定责任人和事故责任的最好的佐证。

二、强化文物单位消防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

随着文物单位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升级,作为公文流转主体的电子文件,会逐渐将纸质文件取代。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庞大数目、繁多种类的课题进行归档,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做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部门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协调信息管理工作与消防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日益普及的电脑网络,文物单位已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办公方式。而电子文件的适时归档,会和信息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和档案部门的合二为一,通过将二者有效衔接,达到一种良好的规模效益。未来文物单位将实现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合体,通过日常维护单位内部局域网,并设计功能模块,使电子文档直接归档于档案管理系统。其管理和操作工作,将直接由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以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三)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权限和密级进行设置

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这样档案部门可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电子档案进行记录和保存。基层单位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和上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与控制。并且通过加密的方式,档案管理部门为一般使用者及各级档案管理员设置权限,来归档电子文件,便于文物单位对档案目录的管理。

(四)实现消防档案信息在线服务

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更加重视,这样会逐步淘汰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文物单位的消防档案管理部门应利用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提供非保密性或者限制的电子文档的查询。通过强大的档案信息检索功能的建立,提供电子信箱服务和数据查询服务,实现档案室和利用者之间快速通讯。文物单位应建立自己的档案主页,对信息安全做出保障。并逐步实现档案内容的全文上网,为后续的消防管理工作提供快捷、高效和全方位的服务。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4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存数量大,但目前保护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扩张、城市化的发展及过度旅游开发,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其历史风貌正在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同时,大量的古建筑、文物正面临自然灾害破坏及环境污染威胁。这种变化和局面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的不仅是修缮和维护,更需要的是对其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监测来控制文化遗产日常维护、修缮、利用等全过程,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风险防范。采取行之有效的遗产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是我们能否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关键和基础。

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发展历程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列入之日起,便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履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遗产监测工作从2005年1月启动。在避暑山庄、外八庙、博物馆设立专职监测员,监测内容包括保护机构监测、古建筑监测、古树监测、石质文物及壁画监测、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监测五个方面。

2007年3月下发了《承德市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工作的通知》,成立由局主要领导、各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文化遗产监测领导小组,设立各单位监测员,明确监测责任,建立奖惩制度。并重新修改监测内容,除原有的古建筑、古树、石质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监测外,又增加了展线文物、水系、宫墙及游客承载量日常监测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项应急反应监测,对威胁到遗产保护的异常情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填写《反应监测表》并上报。这样一来,遗产的监测工作从组织、制度、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8年2月,完成《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监测实施方案》,整合承德市气象局、环保局、水务局、地震局等相关单位的资源,对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内水文、气象、酸雨等项作为监测的重点,而监测数据与遗产地共享。

2012年2月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文化遗产日常监测管理、保护修缮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岁修项目日常监测、安排、检查、管理、验收、审核等制度,规范管理流程的档案记录;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人员,建立监测台账;落实相关责任,把文物遗产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探索研究更加科学的监测管理手段,逐步提高文物遗产的监测水平。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陆续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确定文物本体保护、安防消防、科技保护、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山庄水环境综合整治等6大类89个项目。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数据库建设和遗产监测体系两个项目也被列入其中。

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故宫、苏州园林、颐和园这些遗产地的监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种种问题:没有独立的监测机构,人员技术水平低;监测手段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科学化;信息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系统、规范、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等。要按国家的要求,尽快推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一)成立遗产监测中心,加强专业人员配置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遗产监测没有专门的机构,而是由承德文物局成立,由局主要领导、各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文化遗产监测领导小组,设立各单位监测员,每月定期上报监测报告。但从遗产监测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的要求来看,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应像故宫、颐和园等遗产地那样,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专门负责制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制度、监测技术规范及预警标准,与其他专业性或政府机构,如森林、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单位及旅游企业等建立密切联系或建立信息系统,统筹安排、协调和指导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各项工作。

目前,遗产监测员大都是由各部门文保工作人员兼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专业水平不高。只有拥有足够且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时,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保存和恰当维护。监测人员必须来自于不同专业,如建筑、考古、档案、工程、植物、计算机等。监测人员必须固定,使其熟悉监测设备操作、监测数据处理等,定期对监测设备、监测过程、监测人员等进行检查考核,不断完善监测系统。

(二)监测手段要多样化,实施科学的监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日常监测,主要是人工监测,由监测员定期巡视,靠目测、人工测量、拍照等简单的手段实现,这些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全面性和可用性,不能及时准确反应遗产本体的病害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监测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将人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

文化遗产本体监测,除人工方法外,还得借助仪器来进行监测。如激光探测仪可以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红外线探测仪则被用于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声波探测仪可扫描成像,帮助判断山石风化、碎裂的状况和部位。结构位移传感仪则精确探测结构移动部位的移动情况和移动的方向。对处水质、环境的监测,要设立自动水文监测站、自动气象监测站、大气质量监测站来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遗产地范围内的环境动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文化遗产地缓冲地带建设情况、生态环境、地形风貌监测,借助人工巡视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完成。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监测,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加快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速度,早日实现文化遗产科学监测。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与预警系统

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目前遗产监测来看,各部门是各司其责,掌握本部门相关情况及信息,但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相互间及时地沟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的体系。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遗产管理动态信息与预警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信息、自然灾害信息、人为破坏信息和保护管理信息的动态监测,建立文化遗产的信息动态管理和危机预警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地监测信息系统,是文化遗产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信息采集应该包括历史文献收集、所在环境相关信息的采集、管理相关信息采集、遗产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采集、遗产现状信息资料、遗产监测的各类数据采集。其形式包括二维影像、三维影像、文档资源、图纸资源、视音频资源。实现遗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提供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预警系统的记录档案和系统支撑的数据基础。

2.世界文化遗产预警体系建设。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警指标体系》中规定,对遗产本体按照遗产类型分类设定监测指标,制定监测频度;对遗产地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统一设定监测指标和监测频度,监测频度包括1日、1月、1年、记录性监测和实时监测5种。建立包含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两方面在内的综合预警体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供面向国家宏观管理的决策信息服务、面向研究人员的科研信息服务、面向大众的旅游与教育信息服务。

三、结语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5

关键词:古建筑;GIS开发;时空分布;保护开发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城市群,同时以区域经济中心上形成了长沙、武汉、重庆、郑州、西安、沈阳等城市群。@些城市群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以来的发展历史,地上、地下有着成千上万的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物。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原属于城市周边的区域,现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由此沿文物保护边界上修筑交通网、建筑物等城市建筑群,对文物造成不规则振动损伤以及大量的粉尘伤害;另外,由于市区寸土寸金,保护区周边出现地下文物时,开发商隐瞒实际情况进行私下野蛮施工,对文物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为此,对于现有文物进行合理、有效、有力的保护必将引入新技术与新手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新技术与新手段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是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将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因此高清分辨率的GIS技术可方便将古建筑的地理坐标及范围、二、三维图像、区域分布进行存储与记录,形成古建筑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根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可进行实时的跟踪与监视,同时,极大地减轻文物保护工作量。

1 数据来源

古建筑物的数据来源分为两个部分:(1)位置信息;(2)建筑物信息。两部分信息共同组成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基本信息。

1.1 位置信息

数字化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基础的数据是地理底图,即准确标注地理坐标及其范围的实测地图,由于矢量化1:50000的军事地形图涉及到机密文件甚至绝密文件,此步工作的前提是将不涉及古建筑区域的地图要素全部删除,只保留保护区域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周边交通网,同时,需要将一定时间内的区域规划发展图与之重叠,形成最终的地理底图,以达到该图上明确标注有近期、中期、长期地理信息。

1.2 建筑物信息

古建筑及古建筑群不同维度的数据包括二维平面照片、三维照片的获取以及各角点坐标的精确测量。此项工作中,在使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以及全站仪或差分GPS进行精准测量的同时,对各类古建筑物进行文物鉴定时间、保存现状、保护等级进行合理分类与区分,在分类的基础上完成目前古建筑物自身维护信息,从而建立古建筑保护综合信息“户口”。

2 系统设计

为了精准地保护古建筑文物,首先是需要公众知道此类文物的重要性,同时将公众纳入整个保护管理,使其成为管理/保护的一员,对此系统中需要开放对公众使用权限,公众可以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建筑物的欣赏、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该处建筑物的各项参数,同时预留公众对不合理或违法侵占建筑物的事件进行举报或意见反馈的接口与模块。系统日常维护的主要工作是对系统自身进行维护,同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添、减、查、修操作。

动态数据的获取主要是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时空格局的分析,形成多年古建筑的变化或相对静止状态。系统警示则是系统通过动态数据或公众开放模块的意见反馈中获取非法侵占古建筑物或危害古建筑的行为时,由系统自动提示该项报警示内容,在系统管理员的确认下,可自动形成电子邮件向文物缉查部门或相应公安部门进行举报可报警。

3 动态实现

在动态数据计算与分析工作中,首先需要准确的根据实测原始地图各角点坐标数据计算出保护区的精确面积与边界,并以此形成保护动态基准,为了防止保护区周边在没有进行古建筑保护审批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施工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对周边一定范围内进行精度相对降低的测量与校准工作,形成次一级保护动态基准。目前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公众使用精度为0.8m(高分二号),动态数据则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按一定时间周期进行判断,在使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是需要把握天气明朗、无云等条件,取得优质的遥感数据,然后根据各角点的相对变化求取动态变化异常,从而达到动态实现。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_Q5w5zWmsC9xsOQ4AZl2_-TK5mn

xbXYCcahbiSzm387UQhxP7V7aADYv7QBCjN0--9XFEPDgonH0n4Yx

Pxw2Y8AGFtpNOR4NPqXzBNhx15csAixODsHw5u03MVnXEap0Qh8K

VX8hJCzK3U3qj3NTLtUSOXZb3RIzvmH_vmjGKLJB_aMrIwayHLSzQM

文物日常维护范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

2012年,财政部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把固定资产定义为“使用期限超过1年,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并指出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六类。

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本文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购轻管、制度不健全、账实不符、日常维护缺位、管理手段落后等现象。近年来,通过清理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当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依然缺乏,“重购置、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更多注重于前期购置工作,一旦购买落实并分配到科室使用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就很少有人重视。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事业单位普遍未能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从购置入库到最后处置的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细则。

(三)资产管理部门缺位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从外部来讲是国有资产管理局,从内部来讲一般是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购买及登记领用等具体事宜,财务部门负责账务核算。但实际情况是外部监管不到位,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

(四)固定资产日常维护缺位

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固定资产过早报废,加大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增加了单位的重置支出。

(五)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

首先,事业单位办公室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及具体要求不熟悉;其次,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部分账务处理不规范。

(六)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实现有效管理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虽然在财政内网上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和增量固定资产及处置进行动态管理,但作为事业单位自身固定资产管理而言,尚未全面实现电算化管理,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数量、金额、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变动。

二、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是综合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原因

我国事业单位多数是政府部门下设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其固定资产的购置也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对事业单位的考核通常并不涉及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单位管理层的重视,干部职工也普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固定资产一旦损坏,先想到的就是向财政主管部门申请新固定资产采购,使得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等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二)制度建设滞后原因

2012年以来,财政部门虽然适时修订和出台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一系列准则制度,但是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仍然欠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施行以来已近10年。没有系统、权威的准则制度作支撑,就事业单位内部自身而言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三)会计核算原因

会计账目应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受会计人员素质及其他原因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该入账的没有及时入账,该销账的没有及时销账,直接导致了会计核算不准确、账实不符。例如,在对固定资产入账时,没有将相关的运费、安装费等计入固定资产,而只按发票金额入账,导致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不准确;对一些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等没有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形成账外资产;对已损毁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而没有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报批处理,形成账实不符;还有一些固定资产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但已实际投入使用导致的账实不符等等。

另外,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显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一)牢固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事业单位每一名干部职工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增强单位管理层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狠抓落实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落实。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验收及登记制度。事业单位办公室作为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应做好固定资产购置到位后的验收及登记管理工作:首先应按照合同、发票等进行现场清点验收;其次是应健全《固定资产登记簿》,根据发票、合同、验收单据等办理好固定资产登记;第三是按照资产分类、资产名称、数量、金额、取得日期、投入使用日期、使用部门等编制固定资产卡片,做到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在领取使用时还应根据使用部门或使用人制作固定资产标签贴在资产醒目位置,便于以后清查核对;最后,办公室应将各类已验收登记固定资产的验收单、发票及相关原始单据按规定程序及时移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入账核算,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和管理责任制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年中或年末至少应组成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盘点清查,查明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现实状况、使用部门或使用人等,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并与上报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核对一致,不一致的应及时查明原因。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上报相关部门批准后,调整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并进行调增调减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同时追究有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以严肃财经纪律。

3.健全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对涉及固定资产出售、转让、对外捐赠、报废等事项,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并根据相关制度制定实施细则,严格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程序操作。

4.建立健全并落实固定资产维护及损坏、损失赔偿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维修养护应定期进行,并制度化加以规范,对造成损坏和损失的应追究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

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操作流程。确保制度执行到位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将制度分解落实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让各职能部门每一名员工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固定资产管理的操作流程,明确部门和个人责任,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三)加强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和财务人员加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掌握新的业务操作技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责任心,不断提升自身资产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会计管理部门也应不定期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开展职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共同提高事业单位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员保证。

(四)积极推行固定资产信息电算化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是种类繁多、数量大,要想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把固定资产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就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动态管理,这也是固定资产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

(五)外部监管常态化

国有资产管理局应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看其账账、账卡、账实是否相符,是否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报数据一致,积极发挥外部监管和业务指导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理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只有牢固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正确理念,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加强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推行固定资产信息电算化管理,积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管和业务指导作用,才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的科学规范化,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贵州省黔西南州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莫颖宁.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