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投能源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投能源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财务报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建投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问题与优化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4日
一、写作背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股权资本占主导地位。按照资本结构理论,由于负债的节税效果,适度的负债对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具有财务杠杆效应,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适度的负债对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具有财务杠杆效应,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但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在对部分上市公司分析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达100%,比国外约高出12个百分点。
(三)财务行为太过保守。保守的财务政策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以及追求财务灵活性,但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能充分利用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缺乏债务融资所具有的约束等。因此,维持健康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仅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更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二、文献回顾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MM理论首次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和资本成本的内在关系,奠定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20世纪六十年代末,西方金融学家沿用MM理论的分析方法,放松MM的假设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和资本成本的关系。其中一个学派研究各类税收差异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另一学派研究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但最后两个学派归结到斯科特等人倡导的权衡理论。权衡学派认为,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权衡税收优惠与破产成本后形成的。由于企业风险随债务的增加而上升,因而制约了公司无限追求税盾效应。因此,公司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税盾效应和因陷入财务困境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罗比切克、梅耶斯等人根据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的修正模型,把MM定理看成只是在完全和完美市场条件下才能成立的理论。而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其中税收制度和破产惩罚制度就是市场不完美的两种表现。所以,权衡理论是建立在纯粹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相互权衡的基础上,这种理论得到了实证研究上的支持。
三、河北建投能源资本结构现状及其相关分析
对建投能源的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本文将从2008年到2011年的数据着手,从而发现建投能源的资本结构现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是股权融资偏好。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结构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内部融资与外源融资,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外部融资是外部投资者的投入资本;第二层面是直接外部筹资与间接外部筹资;第三层面是金融合约,金融合约包括银行借贷合约、股权、债权等众多的具体融资形式。本文融资结构数据主要是从第一层面考虑。
建投能源在融资方面主要靠外部融资,尤其是债务融资的比例最大,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融资方式,特别是在2011年。债务融资的绝对数值是逐年增加的,并且从2010年到2011年之间上升的幅度最大,这说明公司的管理层意识到了公司的债务比率偏低,没有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而另外两项融资方式即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四年之间相对于债券融资规模基本保持不变。分析得知,债务融资的增长主要是长期借款的增加导致的。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河北省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总体上偏低,并且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的平均值是48.88%,国家的平均水平是86.98%;2006年的平均值是53.41%,国家的平均水平是86.02%;2007年的平均值是61.12%,国家的平均水平是84.94%。这说明上市公司利用债务工具来提升公司市场价值这一概念在河北省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建投能源资产负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比2007年增长16%,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财务杠杆效应。
其二是在经营方面。建投能源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每年递增的态势,2011年比2007年增长了39.91%,负债总额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比2007年增长了47.28%,资产总额增长了54.91%,但相比之下建投能源的净资产收益率却下降了96.4%,这说明公司虽然利用了财务杠杆的效用,但仅仅是增加了公司的规模,效率却反而降低了,并没有实现股东效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同时也失去了财务杠杆最大化的意义。公司董事会给出的理由是2011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电力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公司参控股发电公司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但2011年电煤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同时国家信贷收紧,公司融资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在建子公司生产准备费同比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造成公司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公司201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同期增加38.74%,主要为公司转让参股公司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取得转让收益所致。但是,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把融得的资金简单地放在了扩大生产规模上,并没有真正的提高资本运行的效率,例如科研创新不够,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发电行业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重的行业,同时又受到资源行业的制约,所以就企业本身来讲,要想获得长足的业绩增长,进行发电技术创新,设备优化,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企业管理组织等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在全国范围里电力行业的竞争很激烈,但是局限到某个区域,发电企业的业务竞争相对来说又是缺乏竞争的。这极易导致企业的管理层由于局部垄断而有恃无恐,产生懈怠情绪,不思进取。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建投能源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还是比较偏低的,但是基本呈现出了逐步增长的态势,即其资本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既有企业经营者自身对负债的态度的原因,也有国家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
另外,国家的资本市场整体不是很成熟也是企业发展优化资本结构的制约因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广义或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还应当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上具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均远未达到有效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债券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在我国的逆转,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因而偏好于股权融资正是针对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理性选择。
(二)对建投能源资本结构的建议。为了优化建投能源资本结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上市公司最优资本:
1、完善资本市场。修正资本市场功能定位,提高运行效率。要弱化资本市场的政策,开发和发挥其资源配置等其他功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建设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
2、完善治理结构。大部分经营者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大举债经营。针对这种情况,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
3、提高盈利水平。要不断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开拓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渠道。同时,在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情况下,公司可考虑发行债券。
4、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负债筹资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主要有财务杠杆作用、节税作用,但同时债务的增加也会导致财务风险和成本的产生。当总资产收益率大于其借款成本时,超过成本的部分就使净资产收益率提高,此时可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例,以取得杠杆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宾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统计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1.
[2]张春玲,夏秀芳,杜文.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
建投能源分析范文2
继年初深圳市能源集团整体上市方案公布后,广东另两家地方电力集团也正在引资重组,并最终谋求整体上市。
这两家企业分别是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隶属广东省、广州市国资委。其中,粤电集团装机容量占广东全省三分之一,旗下控股上市公司粤电力(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39)。广州发展集团则实际控制上市公司广州控股(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98)近80%股权,后者主营广州地区的发电、煤炭及油气等综合性能源开发,是广州地区的主要电力供应商。
深圳能源集团开创了地方电力集团整体上市的先例,即以旗下上市公司深能源(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27)向集团定向增发方式,达到集团资产整体上市的目标。消息人士透露,广州发展集团也可能采取这一方式,但广州控股在对母公司定向增发之前,也许会首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人。
《财经》记者获悉,与深能源、广州控股模式不同,粤电集团整体上市的可能方案之一,是首先将集团在香立上市,继而收购A股上市公司粤电力的流通股,令其退市,从而形成单一的香港上市公司粤电集团。
广东电力市场向来群雄割据,地方电力企业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令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五大电力集团长期难以插足。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央军”竞相在各地拓展势力范围,而地方电力不甘拱手相让既有份额,引资重组、整体上市将成为地方电力企业增强自身力量的方式,借此与五大电力集团争夺市场空间。
“电力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更具有独立性。”广东国资委一位官员说,“中央是中央的,地方是地方的。”
另辟蹊径
粤电集团的组建受2002年“厂网分开”的政策影响,继承了原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的全部发电业务,旗下拥有12家火电厂、8家水电厂和两家LNG(液化天然气)发电厂,同时控股粤电力53.35%。
广东省政府长期是粤电集团的惟一股东,注册资本达200亿元。截至2005年末,集团总资产达974亿元,净资产高达415亿元。“这是广东省国资中最好的一块,但省里对粤电集团的资本运作一直不太满意。”知情人告诉《财经》记者:“粤电集团的整体上市,一直由广东省政府牵头来做。”
2006年8月,广东省国资委启动粤电集团产权改革。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意向、核资到签约收购的全过程,当年底以100.32亿元的价格购入粤电集团24%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在引入华能后,广东省国资委官员曾对外表示,随后将继续引进国内的上游企业和境外电力企业入股,最终实现粤电集团的整体上市。
《财经》记者获悉,粤电集团正在与国内煤炭巨头神华集团洽谈,同时与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接触。近年来,粤电集团约一半的煤炭采购来自神华集团,而广东省也是神华集团在全国销量最大的省份。煤炭成本通常占火电厂发电成本60%-70%,引入神华,将有利于打通上下游环节。
相形之下,与港方的引资谈判则颇为耗时,且有关方面拒绝透露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名称。据悉,这家公司在广东省内也拥有发电资产,早年即与粤电集团建有合资电厂,此次计划以广东省内的发电资产入股,换取在粤电集团的股东地位。
粤电集团董事长潘力曾表示,2007年集团的发展目标是装机规模翻一番,若上述香港公司在粤的电力资产能够顺利纳入,则更易接近此目标。
有消息显示,粤电集团将谋求在港IPO,一旦发行成功,则前述港资股东在粤电集团的持股将转为H股,从而获得流通权。同时,在有关设计方案中,粤电集团上市后,将考虑对A股上市公司粤电力作要约收购,从而将使后者资产全部吸收至集团旗下。
无论最终选择何种方式,广东省目前已确定了粤电集团整体上市的方向,这也是广东省政府寻求做大电力、矿业和交通三大地方国资集团的梦想之一。广东省国资委主任刘富才对外表示,到2010年,省属国资将从现在的3800亿元增值到6000亿元。其中,粤电集团自身的规划则是在2010年,其资产总额达到2070亿元,约占全省国资三分之一的权重。
整体吸收
粤电集团之前,深圳能源集团业已披露整体上市方案,目前正待有关部门审批。
深圳能源集团控有深能源、深南电(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37)两家上市公司。截至2005年底,集团总资产228.08亿元,拥有深圳妈湾发电总厂、沙角B电厂、深圳月亮湾电厂等,是深圳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仅次于粤电集团的广东省第二大电力集团。
早在2003年1月,华能集团即以近23.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深能源25%的股份。2006年底,深能源公布整体上市方案,向深圳能源集团定向增发10亿股,将集团资产置换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集团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由50.19%升至63.73%。下一步,深能源还计划将深南电等资产也予以吸并。
知情人向《财经》记者透露,深圳能源集团原计划也是直接赴港上市,但由于旗下深南电在香港有诉讼,而最终转为以A股上市公司深能源为平台,推动整体上市。
相比深圳能源集团和粤电集团,名列广东省第三大发电集团的广州发展集团也一直希望整体上市,但进展缓慢。广州发展集团成立于1989年,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为212亿元,净资产72亿元。集团主要电力资产集中于上市公司广州控股,截至2006年中,广州控股总资产达119.63亿元,涉足电力、煤炭、油品和天然气等诸多能源领域。
2006年10月,国内水电巨头长江电力(上海交易所代码:600900)收购广州控股11.19%股权,收购总价为10.6亿元,成为广州控股第二大股东。双方协议中提到,在今后整体上市时,将对长江电力作定向增发,使其股份增持至20%。
2007年1月初,广东省国资委官员在提及粤电集团整体上市规划时,也公开提出要推动广州发展集团的整体上市。“广州市的初衷是想做大几个集团,其中包括将发展集团重组为单一的能源集团。”广州控股管理层一位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目前,广州控股正与几家国际知名的能源企业洽谈,广州市政府有意向外资出让广州控股的部分股份,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广州发展集团和广州控股的重点工作,是将与能源产业无关的资产予以清理。2006年底,广州控股已将旗下广州市北二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20%股权出让。同时,发展集团旗下的房地产、若干股权投资及“三产”等项目也将陆续剥离。
“在将辅业资产剥离后,广州市政府可能安排由广州控股对广州发展集团作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知情人告诉《财经》记者。
合作与竞争
广东三大电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自去年11月以来持续走高,且有不少涨停记录。这固然与2006年国内股市普遍走牛有关,但市场上有关三大集团整体上市的传闻,也是拉高股价的重要因素。
历年来,粤电力与深能源均存在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影响过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接近粤电集团的一位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由于沿袭了电力局的政府作风,粤电集团目前的运营效率仍然不高。
市场普遍认为,三大电力集团均为广东地方电力的主要资产,通过整体上市可解决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整体上市的好处,在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完全一致。避免母公司、上市公司互相掏空等不规范的行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另外,也能使集团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接近广州控股管理层的人士表示。
在筹划整体上市的同时,粤电集团也在考虑股权激励措施,相关方案早在2006年中即已开始策划,集团高层将陆续进入上市公司粤电力的管理层。“当时的考虑,还主要是由粤电力向集团定向增发的整体上市方案,但现在形势又不同了。”知情人说。
在广东省三大电力集团以外,全国多个省份的省级能源集团也不断传出整体重组上市的消息。2005年11月,证监会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优质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使社会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
今年2月6日,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旗下的建投能源(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00)公告,其向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的定向增发计划获得证监会通过,整体上市计划得以实施。建投能源拟收购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所辖五家电厂的股权,囊括了后者在冀南电网区域内的几乎全部电力资产。 与此同时,A股电力板块普遍大涨,多个电力股出现涨停。
“在电力行业,因为集团和上市公司的业务统一,本身就适合整体上市。”一位电力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
国泰君安的分析报告则认为,在目前的电力行业中,上市公司资产占整个行业的资产份额仅为22%。与大面积实现整体上市的钢铁、石化、航空等行业不同,电力行业整体上市的潜力巨大。报告预测,2007年,全国电力行业70%以上的资产有望注入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地方电力企业的引资重组,也给作为“中央军”的五大电力集团创造了机会,这些中央级电力巨头可借此入股地方电力企业,从而间接获得地方电力市场份额。但无论如何,这些地方电力企业的控股权,仍将牢牢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
自2002年国家启动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当年底,原国家电力总公司的发电类资产,被新设立的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电力投资等五大集团所划分。发展至今,五大电力集团虽然规模日趋庞大,但地方电力企业也在积极扩大势力范围。
2007年2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了《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06-2007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6.22亿千瓦。其中,五大电力集团占据40%以上,地方电力则占据另外60%的份额。
建投能源分析范文3
在沪指上2600点、深指重回万点的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又一次站到了对立面上。两个对市场走势举足轻重的资本分歧再现,将给后市带来如何的影响呢?
产业资本减持提速
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减持,被认为是A股市场的“下山猛虎”。在市场不断走高之时,这只“猛虎”又蠢蠢欲动了。
截至5月13日,共有49家上市公司减持公告,股东减持股份合计达到了3.84亿股。根据交易平均价或变动期间股票均价计算,市值约为32.29亿元。而这期间的交易日只有8个,5月份平均日减持股份数量为4798万股,减持市值为4.04亿元。5月以来,被减持规模最大的是紫金矿业,自然人股东柯希平减持该股票7476.69万股,市值约6.64亿元。实际上,紫金矿业原始股东股份刚刚于4月27日起上市流通,柯希平就在4月27日~5月5日分别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竞价交易系统减持公司股份2110万股、5366.69万股。此外,保利地产、韶能股份、瑞贝卡、南玻A、中国中期、建投能源和国恒铁路的被减持股份市值也均超过了1亿元。
与近期不断增多的减持行为相比,股东的增持变得越来越少。5月以来,没有上市公司披露股东增持股份的公告。而在今年4月份,攀钢钢钒、*ST雅砻、ST兴业、江苏舜天、超声电子、中钢天源和锦州港曾披露了股东增持的情况。其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增持攀钢钢钒股份合计4.23亿股。
今年3月份,德豪润达、西昌电力、张江高科、中科英华、深鸿基、景谷林业和恒顺醋业等公司股东也出现了增持行为。从数据来看,随着市场反弹的延续,上市公司股东变得越发理性和谨慎,增持行为逐渐减少,而减持行为不断增多。
“随着股指不断地攀升,产业资本逢高减持的冲动正被逐渐调动起来。”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汤小生表示。深圳一位资深私募经理也指出,产业资本减持提速的信号表明,经过一轮较大反弹后,部分个股的估值水平已超出产业资本可“容忍”范围,“和去年底大举入市抢筹不同,现在产业资本开始觉得A股变贵了。”
机构资金大举买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减持风的袭击并没有阻挡A股强势上攻的步伐,5月份第一周上证指数累计上涨5.98%创出近7周的最大周涨幅。
4月份以来,以机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与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操作相反,成为目前A股市场最热闹也是争夺筹码最激烈的一道风景。4月份大小非合计减持市值2062.13亿元,5月份第一周减持3283.2亿元。不过,以机构为代表的市场金融资本近期大量涌入A股市场,4月份机构资金净流入172.27亿元,5月份第一周机构资金净流入规模高达199.34亿元,比4月份全月还高出27.07亿元。
在这场你走我往的大戏中,A股强劲上涨显示出金融资本已占据上风。据统计,4月份大小非减持的58家股票中,除梅花伞、一致药业出现股价下跌,其余股票均觌上涨,且13家涨幅超过10%。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的啤酒花、开元控股等个股4月份以来股价涨幅超过50%,显示同期机构资金正净买入这些股票。由此可见,不断涌人的金融资本让这次反弹行情不再惧怕大小非减持。
“机构资金主要是流入了大盘蓝筹股。”莫尼塔策略研究主管张志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宏观经济面的逐步向好,以及不确定性的因素越来越少,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重点也将从题材股和中小盘个股转向估值较低、业绩增长较明确的大盘蓝筹。随着机构等金融资本逐步深度介入,基金、保险、社保等主力资金看好的石化、能源、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蓝筹股将有一定表现,在这场接力行情中担当重要角色。
张志洲认为,无论是大小非等产业资本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对实体经济拐点的把握上,肯定远不如机构等金融资本。“在股指较高的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和产业资本可能会产生逃跑的念头,从而错过了大盘蓝筹的长期机会。”
对于持续流入的机构资金性质,汤小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近期新发的基金建仓所为,包括部分前期踏空的保险资金。”
分歧或导致个股分化
截至5月8日,沪指报收2625.65点,较去年底部时的1664.93点上涨57.7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出现巨大分歧,将给后市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呢?
“这主要是两种力量市场对估值判断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将造成后市个股的行情出现分化。”前述私募经理如是判断。张志洲也认为,随着机构等金融资本逐步流入,后市大盘蓝筹股仍将继续近期强势的表现。其中,石化、银行、地产以及焦炭等板块值得投资者关注;而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前期上涨较快、估值偏高的中小盘股和题材股,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将继续存在,对其股价也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建投能源分析范文4
中报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收入已经超过或接近主营业务,主、辅业界限模糊。这其中,不乏有公司左手融资、向投资者要钱,右手放贷、为自己牟利。
对于上市公司扎堆放贷、理财、炒股现象,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并不多见。
“货币紧缩、 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与企业毛利率持续下降这两种要素同时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终促成了这一现象。”李迅雷表示,如果我们认为这其中有问题,那么问题不在于上市公司拿手中的钱去炒股、融资和放贷,而是错在货币紧缩政策下市场还能让上市公司轻易拿到巨额资金,错在这种盛行的“圈钱文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指出,货币政策管不了产业资本,政策越收紧,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应当善待民营资本,让它回到自己擅长的舞台。
激过的投资
2011年以来,众多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购买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参与定向增发等股权投资、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等的公告频频亮相,一股上市公司“理财热”正渐入。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投资理财产品公告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60家,合计金额达200亿元;委托贷款公告的上市公司也多达64家,合计放贷约170亿元;做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更是数以百计。
涉足资本游戏的上市公司总数令投资者侧目,而其中一些上市公司拿钱生钱时的激进更让市场惊愕。
理财市场上,有海螺水泥斥资40亿元购买银信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中,时代出版的一笔委托贷款年利率高达24.5%,为银行利率的3.88倍,直逼26%的4倍基准利率合法底线;而钟情股权投资的雅戈尔(600177.SH),到今年年中已经拿到28家上市公司股权。
近年来斥数亿元投资海通证券、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兰生股份,在其24亿多的总资产中,证券投资占比已高达71%,而证券投资收益占比为92%。
而京山轻机则是一边放贷,一边理财,将不少心思花在了“副业”上。
在关注这些上市公司五花八门大手笔投资的同时,委托贷款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据统计,在委托贷款利率排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浙江的上市公司就占了6家,合计发放贷款近9亿元。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与浙江民间借贷风行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据相关人士透露,当前浙江一些民间借贷的平均年利率已经高达86%。
上市公司长期浸染在这一环境中,难免见惯不怪。
资产保值
有市场人士指出,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原本应用于补充现金流、项目扩建等实业的募集资金加速向虚拟经济的流动,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对此,李迅雷表示,现在谈“产业空心化”这个概念可能还为时过早。目前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拿出闲置的资金换取一些收益,主要是出于暂时资产保值增值考虑,也多是财务安排上的权宜之计。
李迅雷表示,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以及货币紧缩的环境下,上市公司做这种选择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来自商务部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2011年1月至2月,企业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
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平均利润率不到1%的企业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68.5%。即便是情况好于普通企业的上市公司,其近年来的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也仅为4.07%,远低于眼下银行6.65%的一年期贷款利息。
相比之下,企业为什么会削减实业投入并扎堆将资金投入年利率普遍在12%~20%甚至更高的委托贷款项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其所在的公司负债一直很低,目前因为公司正处于转型期,新的产业正在培育当中,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建设,所以目前公司的流动资金比较充裕。而眼下银行存款利率很低,资金趴在账户里等于是在贬值,所以想到了利用委托贷款获得一些收益。
该董秘表示,公司的主业方向非常明确,等两年之后新产业培育起来,目前这种贷款就会慢慢停下来,资金将用于产业发展。
卧龙地产董秘则表示,虽然公司了拟做委托贷款的公告,但事实上最终并没有谈成,公司也没有发过贷款。
“我们最初要做委托贷款时,也并不是单纯想贷钱出去这么简单,我们是想做并购的。”该董秘表示,同样是委托贷款,其实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应一概而论。
至于风险控制,一家贷出上亿资金的浙江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在委托贷款中,风险控制是放在第一位的。公司已经建立了风控体系,并不追求太高收益,会挑“知根知底”的低风险项目,“像房地产类的项目我们是不会做的”。
风险隐现
9月9日,香溢融通公告称,公司决定将已于今年6月7日到期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金联和香溢担保的向浙江大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放贷的5000万元贷款展期三个月,至2011年9月7日。
香溢融通证券事务部人士表示,如果大宋集团届时仍不能还款,公司将提出诉讼。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以委托贷款为例,虽然它很好地实现了企业之间借贷的需求,使那些资金盈余的企业和资金短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融通的渠道。但在整个委托贷款的过程中,银行仅从中收取手续费,不必对此贷款承担风险。因此在该业务中,银行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在监督贷款的投放和收回上缺少动力,导致了在委托贷款的监管上出现漏洞。而最终的风险压力还是加在了委托人身上。
与此同时,“入市有风险”的道理不言而喻。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一旦失败,就会挤掉主营业务的利润。
以京山轻机为例,其中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23.04万元,增长38.14%。但其中,本期内其证券投资和购买理财产品就亏损掉了1336.11万元。
谈及放贷和证券投资理财的风险,前述一位董秘透露,相比做委托贷款项目,市场和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做银行理财、把资金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会更安全。
“但据我们的考察,事实上做理财产品的风险更吃不准。做贷款的话,贷给谁、项目怎样还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有质押物,有的是以上市公司流通股权做质押。所以其中风险比起理财产品而言还相对可控。”该董秘透露。
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其流动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而且钱生钱的游戏做多了,人就浮躁了,主业很可能也就荒废了。对于参与高利贷款的上市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倒腾”的环节多了,一旦“最后一棒”还不上钱,就会如同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导致多家企业葬身其中。“尤其当前,这种情况引来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全社会都这样做,国家的金融风险就很大。”苏培科分析。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与紧缩货币政策有关。当前政府的本意是控制通胀、遏制物价上涨。但货币紧缩下,大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其资金饥渴不断推高了拆借、高利贷利率,使得官方利率与民间拆借、高利贷与官方利率反差更大。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结果是,全社会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而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转嫁到企业生产的产品中。经过再循环,会直接造成产品价格上涨、物价继续上行。所以货币紧缩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推高了物价。
过度圈钱
无论是放贷还是理财,上市公司涉足资本游戏的普遍理由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目前国内不少行业资金紧缺,大量企业为求生存不惜转向高利贷。却为何独独上市公司“闲钱”有余?
豪掷40亿元做银信理财的海螺水泥,或许能够给这个问题做解。
6月15日,海螺水泥公告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将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
然而,就在其理财公告前一个月,海螺水泥才刚刚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根据其发债公告,海螺水泥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
既然有40亿元的闲置资金,为何还要发债融资?或者,这40亿元的“闲置资金”正是出自那95亿元的再融资?
事实上,像海螺水泥这样左手融资、右手理财(放贷)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特变电工、士兰微、天士力、建投能源等都有此类行为。
据业内人士分析,不少上市公司都会将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所得资金,放入公司资产池统一调配使用,因此理财产品投资资金无法辨明来源。而这些公司的做法也暴露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
除了这种一边哭穷再融资一边却掷重金理财的情况外,IPO时的大比例超募也是上市公司大量资金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164宗IPO中,计划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以次新股九牧王为例,今年5月九牧王IPO上市超额募集了9.06亿元资金。至8月底,公司即宣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循环利用不超过4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
对此,李迅雷表示,上市公司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闲钱,不少都是上市超募或上市后再融资得来的。现在看上市公司的问题不在于做了委托贷款或者投资了理财产品等。而是其中的一些公司在融资的时候,其出发点就不太好。
“很多公司本来并不缺钱,但资本占有欲很强。往往会趁着市况好、自家公司股价高的时候去做融资,目的就是先把钱‘圈进来’。”李迅雷表示,之所以会有这种圈钱的现象,主要还是中国市场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不够好。本来这种融资应该通过股东大会,但中国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融资方案。
但是,投资者选择股票看中的是企业主要业务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是其炒股或放贷的能力。投资者不需要上市公司代替自己理财。况且,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半年报显示,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的投资都稳赚不赔。资金实在富余的公司不防回报投资者,多现金分红,让投资者自己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