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1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我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只有两年左右,其作为审计的新领域,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全面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的政绩的同时,要充分的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的健康。可以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土地、森林、矿产、生物及水等都都属于自然资源,其在原始状态下即具有价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和和保护情况的评价。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产作为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其管理者,需要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行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发生,而且有利于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在领导平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之前,可以通^开展试点,以便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步骤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进行确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在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试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资源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

2.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各级政府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这也会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在短期内进行离任审计也很难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适当的开展年度审计,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年度审计还要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持同步,以此来对历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审计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可以以2―3年作为一个滚动期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借鉴经济责任中的滚动式任中审计的做法,使自然资源年度审计成为常态化工作。

3.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得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计结论。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

目前我国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的模式。而离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以作为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据。如果在领导干部已经发生人事调动甚至办理升迁手续之后,再实施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而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达到离任审计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虑将审计关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通过任前、任中、任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与各政府部门协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机构必须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自然资源资产的具体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得到它们的配合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特别是与国土、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它们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的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管理情况,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随着该项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审计人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

[1]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6).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2

本文将从介绍国内外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现状入手,进而针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国内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相应策略,以期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发展、进步以及国内资源环境保护理念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资源环境;审计;发展

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重视,据中新网2014年3月8日报道,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将要超过5万亿,据凤凰财经2015年10月27日报道,据环保部规划院的测算数据称,“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可谓是投入巨大。资源环境审计的适时推出,对于提高我国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资源环境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对日渐匮乏的资源及遭受破坏的环境的节约与保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虽然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相关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2002)率先研究了政府环境审计产生的原因及实施的技术方法,将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笔者认为资源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针对被审计单位(企业及事业单位)关于资源、环境资金和项目实施管理进行客观性、合法性的审核。资源环境审计从资源、环境资金会计披露的财务信息入手,又不局限于此,更侧重于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效益和效果。特别是审计新常态要求下,以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向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拓展。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是以政府资源审计为主导的政府有关部门并延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有关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

(二)资源环境审计必要性总理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对于国内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新常态主要应该关注政府资源环境的财政资金分配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的实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是从专项资金的申请、划拨、使用入手,以资源环境项目审计为着眼点,通过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资源环境效益的评价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从而研究有关机制体制的问题。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国外对于资源及环境问题认识较早,对资源环境审计十分重视,有关审计模式也更加完善和系统。以美国资源环境审计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审计总署设立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司,该机构内部又设立了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该机构对于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及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审计部门主要由审计专家、科技专家及国家公共政策专家组成。其资源环境审计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进行的,且相关审计机构的权力也较大,便于对该国国内各类违反资源环境问题予以客观、公正的披露。

(二)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从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来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受传统合规性审计和财务审计理念、方法的影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及完善的体系,因而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1、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从我国现实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内容来看,我国目前对于资源环境审计主要是督促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源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和国家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偏重于财务审计及合规性审计,对于绩效审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其关注度不足,这也是在今后新常态审计下应该注意及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的不全面,使得该类政府审计工作难以起到其应有的效果。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知识较为欠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专业的资源环境专业知识。但目前我国从事资源审计的政府审计人员多半是财务或是审计专业出身,缺乏资源及环境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涉及到资源环境方面专业问题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以GIS技术在资源环境审计为例,实践证明GIS技术与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有效整合,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重大突破,但由于GIS技术人才短缺,GIS技术在国内审计中发展一直比较缓慢。3、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由于国内目前仍缺少系统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同时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也较少。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实质是为保护国内各类资源及环境而服务的,但因宣传不足,审计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于环保问题的危机感。

三、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策略

1、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经验,结合国内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现以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为例。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整体要求及战略部署下提出的,是中央对于审计工作在其“新常态、新契机”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应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大背景下,针对目前土地、矿产及生态环境资源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流失及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审计流程及审计标准的确定,以土地、矿产、海洋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审计,以问题责任追究为导向,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审计机关应根据资源环境审计的特点,将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引进至审计队伍中来,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环境类专业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建立资源环境类专家储备及审计外聘机制,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审计工作服务,同时也可以借用外脑适当引用审计外聘机制。3、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于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审计机关要用好媒体的这个宣传“喉舌”的工具,做好环保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及环境危机感,利用舆论的力量,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4、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技术手段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应用面广,便于操作得到了各行各业从业者的青睐。审计机关应该积极引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资源环境审计所用,以其达到提高资源环境审计质量的目的。现以GIS技术为例,对其在环境资源审计业务中的应用予以介绍。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GIS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农业、林业、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环境资源管理及灾害预警等方面。资源环境审计往往需要对其审计对象实施一定的实时监控,从而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的证据。然而,鉴于资源环境时间及空间上的原因,很难达到对被审计对象的实时监控,从而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通过引进了GIS技术后即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个缺陷,使得审计机关能拿到最为原始的证据,从而提高环境资源审计的质量。可见,GIS技术与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有效整合,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重大突破。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内的经济有了长足地进步。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使得国内资源及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保护现有的资源环境及治理国内的环境污染,是对人民、对国家及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贡献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

[2]李雨微,唐洋.关于我国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2011(8):126-127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3

【关键词】 空气质量; 自然资源; 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120-04

党的十提出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开展审计试点。试点的重要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为开展空气质量审计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深受大气污染困扰,尽管环保部门、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治理,但公众对治理的效果心存疑虑。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了解空气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主观感受、媒体报道、环保部门的相关数据。与这些了解信息的途径相比,审计监督具有客观、中立、公正的特点,引入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对于消除公众疑虑,促进空气治理措施的落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履行对公众的受托责任,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审计机关基本未进行过该领域的专门审计,导致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体系。因此借鉴美、英等一些审计机关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审计,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思路。

一、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情况

(一)美国的空气质量审计

美国的《空气清洁法案(The Clean Air Act)》为空气质量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审计团队由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构成,保证了审计项目小组的专业胜任能力。除此以外,美国能源部建立的数据库包括了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各项统计数据以及审计情况,为空气质量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空气质量一直是美国审计署关注的主题之一,其官方网站上了8份关于该主题的审计报告,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审计署早在1979年就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并了相应的审计报告。关于空气质量审计的内容,美国审计署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关注环保部门一些规定、空气质量标准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环保署对砖、瓷砖等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了新的标准,新标准执行后,对大气污染物的控制、监测、检验、记录、报告都会带来新的成本,审计署检查环保部门该项新标准时是否对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影响进行了充分评估。二是对一些环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估。例如,在减少柴油机空气污染方面政府对一些项目进行了资助,审计署发现由于减少柴油污染排放涉及公路交通、航运、空运等多个管理部门,而这些项目之间缺乏合作,导致这些项目存在碎片化或者重复资助的现象,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由于这些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绩效计量方法,无法有效地衡量资助的资金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对环保部门没有注意到但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事项进行评估。例如,对于火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环保部门主要是对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气体排放规定了标准,但是审计署发现一些火电厂为了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将火电厂的烟囱建得过高。由于空气质量审计涉及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因此审计署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例如审计报告完成后请环保部门复查,邀请空气质量研究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过程,并在报告中详细记录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结论的回应。对审计署的有些审计结论,被审计单位提出了异议,审计署对异议部分进行了二次回应。另外,在报告中使用图、表的形式使得一些问题的表述更加直观、形象。例如,空气质量标准对于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审计报告中使用点线图的形式,使得报告阅读者很直观地看到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求排放得越来越少。

(二)英国空气质量审计情况

由于受工业发展的影响,英国是较早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的国家。1956年颁布了有关空气质量控制的基本法《清洁空气法案》,并相继出台了多部与空气质量治理有关的法案。英国的空气质量审计主要受欧盟生态管理计划及审计(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的影响。该计划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1 ]。该计划实施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欧盟的年能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

2009年英国审计署了《改进空气质量――政策发展》的审计报告。该报告主要对英国空气治理发展政策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报告在对近年来英国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现有政策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未来政策制定的发展路向。报告内容首先就空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以及治理空气污染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了评估。然后对英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对比,具体指出英国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如果英国的空气质量未达到欧盟的标准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对英国政府制定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指出现有政策、措施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交通发展计划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制定,导致这两个计划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现有的空气污染治理责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一些跨地区的空气污染协作不够。同时对现有空气治理的一些方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对欧盟其他成员国例如德国、法国、荷兰等好的做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香港地区开展的空气质量审计情况

香港地区在1987年了《空气污染管制条例》,对空气质量予以关注。香港审计署在2012年就环境保护署在空气质量监测及汇报方面的事项进行了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环保部门的管理下,香港的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未全部达标;二是对环保部门的空气污染指数汇报系统进行审计,发现公众无法便捷地查阅重要的信息,例如在环保署的网站没有公布空气质量达标程度的信息;三是对环保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指出环保部门在有关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审计建议部分列示得十分详细,对于审计发现的每一项问题,都提出了五至六条建议。例如:针对空气质量的管理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制定计划时应列出空气质量指标达标的时间目标和进度指标,并将进度定期进行公开;将香港地区的空气质量标准和美国、英国、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环保部门应定期修订空气质量相关标准;当空气污染超过标准时,应向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和具体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实时汇报、公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四)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启示

从上述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情况来看,该领域审计主要以绩效审计为主。美国在开展空气质量审计方面历史悠久,形成了常态化、持续性的状况。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的能源消耗数据库、复合型人才的审计团队、多年的经验积累为空气质量审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英国、中国香港地区开展的空气质量审计相对比较单一。英国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主要受欧盟对大气污染排放要求的影响,因此审计内容主要从政策建议层面展开;香港地区则主要是对环保署在空气质量改进方面进行的评价,关注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

综合来看,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空气质量政策、标准制定得是否合理,评价环保政策时是否经过了充分论证,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否定得过低等等,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以文献查阅和比较法为主;二是对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专项空气污染减排项目进行,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访谈、专家咨询法;三是对环保部门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差异分析法,分析环保部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空气改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完成进度是多少等。

二、我国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内容框架

我国在1987年了有关空气质量的基础性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进行了修订,对各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新标准。2013年,国务院了《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也纷纷了相应的空气治理行动方案。政府出台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表2列示了中央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央十分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2014年与2013年相比,空气治理专项资金大幅增长。然而,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雾霾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去产能行动迟缓,还有一些地方在公布空气治理效果时,避重就轻,选择性地信息。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空气质量,效果怎样?对此,公众有强烈的问责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审计监督十分必要。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环境审计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规性以及资源审计的目标、内容、审计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展开[ 2 ]。在实践方面,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的审计开展了三次,分别是2009年第6号、2011年第11号和2013年第16号审计公告,这三个审计项目主要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内容一是关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二是关注节能工程项目是否按期完工并发挥作用,污水、污泥、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有所减少;三是关注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是否得到了落实。

借鉴美、英等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将空气质量纳入审计范畴,进行单独反映。审计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关注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项目是否落实,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二是对空气质量政策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关注空气质量数据公开的客观性、及时性。审计方式可以以专项审计的形式开展,也可以在开展其他审计项目时对影响空气质量的方面单独反映,予以关注。例如:在对国有企业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财务收支审计以外,还可以评价检查国有企业是否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政策的规定,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在对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过程中,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批准新建高污染能耗项目,任期内空气质量有无大幅度下滑情况。具体可从表3所示的方面展开审计。

三、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Z市为例,结合Z市近年来为改进空气质量采取的各项措施,提出对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的设想以及具体思路。Z市是我国北方中部某省会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不断下滑,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应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北方有较多城市与Z市的情况相似,因此选择Z市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Z市政府比较重视,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462亿元专项资金进行治理。市政府了《“蓝天”工程白皮书(2013―2015)》,制定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采取了超排放的黄标车在市区内限行,全市燃煤锅炉改天然气,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等多项措施。

Z市开展空气质量审计工作重点应从462亿元治理资金的使用入手,评价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专项资金是否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改造项目是否按期完成、工程项目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政策评价部分可以考察政府部门对于治理空气污染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否清楚地列明了绩效指标,每一个时间结点的完成率、完成目标是多少,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与责任是否挂钩,责任是否层层分解细化。以该市的《蓝天工程白皮书(2013―2015)》为例,该白皮书列出了为改进空气质量3年内要采取的各项措施,相当于空气质量改进计划书。然而计划中的内容常常冠以定性的指标,例如“大力发展,有效控制”,其中定量的绩效指标比较少,一些关键绩效指标例如全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全年大气中度、重度污染天气预期达到多少等信息缺乏,导致这些措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难以进行评价。

其次可以评价空气治理各项措施执行情况。例如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中指出如果达到重度污染天气,工地应停工。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法,调查达到重度污染时工地是否停工,如果没有停工原因是什么,谁将承担责任,现有的处罚措施是否适当,有没有效果。

最后可以对空气质量信息、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评价。例如达到重度污染天气是否对公众及时预警,是否及时向公众传递可以采取的措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度如何,尤其是一些关键时间结点;预期目标是否完成,信息是否向公众及时进行公开等。

四、结论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较早地意识到工业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此在空气质量审计方面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借鉴他们的空气审计实践经验,总结其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我国开展该领域的审计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可进一步形成体系,对空气质量审计开展的法律依据、制度体系、审计方法、报告等内容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4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绿色会计 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wwW.133229.CoM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1997 ,(7) .

4陈志强.初探环境会计的特性[j].财会月刊,1997,(10).

5李祥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1998 ,(10).

6高如云.绿色会计发展方向初探[j].财会月刊,1998,(7).

7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10).

8李玲.关于绿色会计在我国未来发展的两点思考[j].财会研究,1999,(1).

9钟云波.浅谈建立绿色会计体系[j].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5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其他控制要素是否有效,取决于控制环境的强弱程度,其有效性、健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健全性的发挥。资源型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特有一些经济学特征,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也有些不同,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一、资源型企业及其经济学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指集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级品,以赢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特征如下:第一,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企业较短的生命周期。资源型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资源的特征所决定。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为耗竭性资源,这就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企业的寿命。第二,经济效益波动性大。资源型企业的产品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最终消费的层次和数量。无论价格还是产品的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及景气状况、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并且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当储量较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反之,当储量较少时,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第三,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一般制造业也存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资源型企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地面沉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诱因。第四,资源配置中自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收益递减。与其他加工型、服务型、知识型产业相比,资源型企业是追求规模经济的,它需要追加大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人力等,特别是前期勘察费用多,采掘成本高,设备投资比例大,其相对收益呈逐步下降趋势。特别是采掘业,大量的投入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地发挥投资效益。

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恰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高频率发生期,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资源瓶颈。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概述

1、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研究情况

(1)国外。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发展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从原始社会出现管理需求的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对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的研究;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控制环境构成内容问题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问题;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三要素之一。1988年5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范畴包括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的基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内部环境”概念提出,提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八要素之一。2004年9月,C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提出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不再是以内部控制为中心。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内部环境”的概念,取代了“控制环境”。将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增加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2)国内。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也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董事会,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及外部影响八个方面。其代表观点主要有:王世定(2001)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董事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及管理控制方法等内容。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应包括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素质);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新增因素(包括会计信息、流程再造)。

2、政府等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规范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定义。其中上交所更关注公司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他影响员工风险意识的综合因素,深交所则更侧重于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制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基本规范》被看作是“中国萨班斯法案”,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为蓝本制定的。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将《基本规范》里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并入组织架构中,新增了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两个内容。即将内部控制环境界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五要素。《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由此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COSO还是国内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都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既包括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内部控制以外的对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比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本文暂不讨论外部环境。

美国COSO更强调“人”的重要性和“软控制”的作用,认为内部控制受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同时它主要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内控意识、公司文化等。我国政府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引用了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热点词汇,对控制环境内容的划分主要借鉴美国COSO框架的观点。

可以说,《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是框架性、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可操作性标准及做法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性。对其内部控制环境内容的界定既有一般企业共性的一面,也有一般企业不同的一面。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应当设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1、组织架构方面

《配套指引》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架构的概念,范围比原来宽了很多,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中把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合并在一起,这种处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因为两者都以企业为责任主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两者密不可分。组织结构是权责分配的基础,同时组织结构要靠权责分配来落实;而权责分配要以组织结构为框架。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要实现发展战略,必须将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组织架构存在缺失或缺陷,其他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受到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展战略方面

《配套指引》将发展战略纳入内部控制环境内容比较科学的。由于资源型企业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其生命周期,所以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是统率其他企业战略的最高战略,其整体性在企业各种战略中更加突出。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果没有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不科学,就是盲目发展。可以说,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是该类企业实现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它也决定着要实施控制活动的范围及如何实施这些控制活动。反过来说,控制活动的建立和实施必须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发展战略应作为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重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人力资源政策是招聘和保留有能力的人员,以使公司计划得以执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政策。COSO报告认为,人是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任何企业都应该始终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营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型企业也不例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存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4、企业文化方面

资源型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文化对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并且会越来越多。对于资源型企业这种非持续性企业来说,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制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资源型企业只有企业文化实施到位,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康发展,从而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本文并不赞同将社会责任纳入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其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企业内部的,比如要处理好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职工方面的关系;又有企业外部的,如要主动承担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义务。可以说社会责任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任何企业都该履行的职责,更何况资源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禀赋,理应担当起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我们认为用社会责任来概括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宽泛,而且不好把握,过于宽泛的概念很难具体明确、很难制定规范,也不便于执行规范。并且COSO、法国的内部控制环境都没有包括社会责任。因此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不包括社会责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项目编号:JA10276S;龙岩学院校立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JBS10200。)

参考文献

[1] 谭秋贤:资源型企业周边地区稳定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田翠香、蔡炯、郭兰英:试论纳入环境因素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08(5).

[3] 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7] 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出版社,2008.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范文6

【关键词】 政府环境绩效; 因子分析; 环境绩效审计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3年我国实施政府审计以来,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逐步得到重视,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审计范围狭窄:政府环境绩效是指政府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与无形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审计范围应该尽量包括所有的政府环境绩效。但我国开展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仅针对政府重大环境项目中环保资金是否被截用、挤占等展开,而体现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内容却未纳入审计范围。二是审计方法缺乏: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的环境管理活动、环保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对象是所有能体现政府环境绩效的内容。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不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按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即使收集到全面的环境绩效审计依据,也很难通过海量的审计数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资源受到诸多限制:我国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项目任务繁重、审计量大,而有限的审计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财力、经费、时间等因素带来极大限制,审计范围局限在重大环境项目上,审计力度远远没有满足现实需求。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因子分析模型是简化、分解原始变量,从众多变量反映的信息中归纳出少数几个潜在信息因子的统计分析模型。其得出的公共因子基本可代替原始变量所要反映的全部信息,并且因子之间相关性极低,几乎不存在信息重复,通过简化的信息更容易全面分析和把握事物,找出规律。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首先,政府环境绩效范围广、绩效指标之间存在信息重复,审计上有一定的复杂性。通过因子模型对众多复杂的指标进行简化和归类,找出公共因子,便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有效避免因审计技术落后而导致的审计范围狭窄的问题。其次,面对海量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力不从心。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可以对事先录入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抽取公共因子、输出数据结果等,通过公共因子整个计算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审计评价分析,速度快、可操作性强,很好地解决了审计方法缺乏的问题。最后,因子分析模型可帮助审计人员迅速找到审计信息中的重点,节约人力资源、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可解决我国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一)样本来源及指标选取

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选取原则上,应选择能反映地区环境状态的指标,所选指标要具有完备性,能够全面反映地区的环境状况,指标数据应是已有统计数据或经过实际监测可获得的,同时应当选取政府和民众所共同关注的环境数据,本文原始数据来自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截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环境绩效有关数据,选取18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指标见表2。

(二)因子分析的步骤及结果

1.将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并求得相关系数矩阵,巴特利球度检验值为711.528,显著性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检验值为0.604,大于0.5,所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求特征根与因子载荷矩阵。对数据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提取的3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3.2%,因此选择3个主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表2。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主要由X6、X7、X8、X9、X10、X11、X14这7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城市生活环境改善上所做的努力,可归纳为环境舒适度因子;F2主要由X12、X13、X15、X16、X17、X18这6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工业环境污染治理上的绩效信息,可归纳为工业污染治理因子;F3主要由X1、X2、X3、X4这4个指标决定,代表着政府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上的效果,可归纳为生态环境保护因子。

3.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按照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即Pj=∑Wi・Fij。这里Wi为因子Fi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的百分比,Fij就是第j个省第i项主因子Fi的得分。如F1权重为30.650%/(30.650%+21.621%+20.949%)=41.86%,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F2、F3的权重分别为29.53%、28.61%。则综合得分F=0.4186×F1+0.2953×F2+0.2861×F3,最后得到因子得分的综合排名如表3。

由得分排名情况可以看出,该年度北京、天津、山西和内蒙古的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多,而安徽、江西和陕西的得分最低,说明该年度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不足;从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江苏的城市生活环境水平最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清洁和便利,而四川、甘肃、贵州和云南省的居民城市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环境卫生不够清洁;从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来看,山西、内蒙古和天津对工业污染治理投入的资金最充足,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大大降低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而、青海和新疆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太少,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政府环保部门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从各省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来看,、海南、和内蒙古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投入较多,而江苏、山东和湖北在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较少,应适当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来看,北京、天津政府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多,但自然环境保护绩效水平中等;山西、内蒙古、天津、山东政府的工业污染治理绩效最高,生活环境绩效和自然环境发展保护绩效良好,总体绩效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政府的生态保护绩效最高,但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业污染治理绩效较差,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三)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分层聚类法来对各省的3个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便更加直观地观察各省政府的环境绩效高低。根据聚类结果,各省的政府绩效分类情况如表4。

计算各类在各因子上的平均值,代表其绩效平均水平,结果见表5。

(四)审计结论与建议

根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类地区(北京、天津、内蒙古)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最多的,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环境舒适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地区,但由于北京和天津属于人口稠密、人口流动量大、产业集中的城市,其生态环境破坏也比较严重,恢复治理起来较困难,它们的工业污染治理绩效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绩效水平均处于良好水准。第二类地区(山西、辽宁等)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工业污染治理上的投资比例和改善效果是全国较高的,并且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生活环境绩效良好,总体处于第二位。这类地区自然环境的发展保护绩效虽然远低于地区,但在快速发展的地区中相对是较高的,可见该类地区在改善自然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第三类地区(河北、上海等)的居民环境舒适程度、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均不理想,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该类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表明该地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除了发展当地经济水平之外,还应关注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第四类地区()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在生态保护上的绩效是最高的,这不仅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的结果,也有赖于先天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及较低的居民人口数量。但在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业污染的治理上投入的资金太少,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特别是在工业污染的治理上,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四、结束语

因子分析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多元数据的强有力工具,能将复杂的数据简化为互不相关的几个因子,挖掘出直观有用的数据,审计人员在对政府环境的绩效进行审计时,可全面地选取环境审查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各指标的有效信息进行简化,从而避免指标选取不全面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大大节省审计成本和审计资源,解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目前的困境。因子分析模型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杜敏,孙婧.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1(4):126-127.

[2]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