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字:政治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复习规律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说教”,其实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而其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是占有人类认识成果、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学生强加记忆才能完成的。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记忆开始的,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记忆力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虽然包含某种先天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使之得到提高。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识记是通过感觉器官吸取知识经验,保持是将吸取的经验加以保存,再现是在需要时候,把贮存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识记是记忆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我们只有先获得知识,才谈的上保存和提取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要想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在识记阶段多下功夫。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结果,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种,机械识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死记硬背”;意义识记,则是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识记材料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材料加以吸取。
识记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都能在脑子中长久的保存下来,因为大脑除了保存之外,还会发生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进展最快,以后渐次减缓。例如在学习的二十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八。可见,为了尽可能多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当进行复习,复习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复温习,其中也有一些规律。
间时复习优于集中复习,间时复习就是在两次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分期进行复习,集中复习就是连续不断的复习同一材料。交替复习优于连续复习。如果我们在识记和复习了某一知识点后,紧接着学习相近的学科,那么这两次学习就会互相干扰,使识记的效果下降,而且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似性越大,记忆效果越差,还容易弄的混淆不清。
临睡前进行重点复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入睡前学的东西保持的最久,因为在睡眠期间,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普遍的转入抑制状态,所以学习或复习的材料不会受到其他刺激作用的干扰。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仅靠睡前那段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把特别重要的和特别难记的材料放在临睡前复习,至于一般的学习内容,则可以用交替复习、间时复习等方式来减少记忆的相互干扰。
理解促进记忆,记忆加深理解,理解是记忆的条件,记忆是理解的归宿。有人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住”,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的弄懂,也没有掌握记忆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加强记忆。
1.归纳记忆。就是把某一知识要点相关的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例如,在讲人民民主这个问题时,这里的基本概念很多,但如果把人民民主归纳为人民民主的领导力量、阶级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实质、特点和优点,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基本职能、历史任务等几个方面,不但容易记,还不容易混淆。
2.压缩记忆。就是把一个较长的概念或原理压缩为几个字或一句话。如党的基本路线压缩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压缩为“一个转化三个才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压缩为“三改一加强等”。
3.比喻记忆。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深奥的原理表达出来。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比喻成脚和鞋的关系,用“羊吃人”来比喻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要学会复习
要针对性的复习,你要看你哪个方面比较弱。高中历史是由历史文化、历史政治、历史军事以及历史经济组成的。你看你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加强复习,不懂得就要问老师。对历史知识点要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样才有可能使历史得到高分。
高中历史该如何复习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高一历史学习有什么好方法一、观念转变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3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强烈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经济基础差,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我国医学教育呈现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内的多层次发展模式。这种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广大中专、大专医学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还要会运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知识。其次,在人类社会全球在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求广大医疗工作者具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加以利用、创新的能力。但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我国加人WTO后,医疗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国外医疗机构介人,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素质较低的医疗卫生人员已不能迎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难以肩负迎接挑战的任务。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过,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医学院校扩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难保障生源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针对以上几点,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医学教育相对精英化
21世纪,我国医学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人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药卫生质量需求迅速提高,社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层次、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进人“更加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比,高等医学教育要相对精英化。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保高质量的医学生源。扎实的文理科基础知识是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其次,对医学生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保障医学生队伍的高素质,保证优秀的医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逐步提高医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正在走向富裕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增强我国医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二、建设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以发挥综合性优势,建立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医学生有更广阔、自由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减少教学经费的重复投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博士点和硕士点,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学科间互动,能够提高医学科研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开展高尖端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科研上,两者都能相互促进,可以使我国医学教育踏上一个新台阶,符合国际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增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历史概括;概括能力;历史概念;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只要落实到应用层面,都离不开概括能力,所以近几年历史主观题的考查始终把概括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是这两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但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高,不能系统、准确地概括出所要求的内容,甚至很多同学只知道大量罗列、复述历史史实,历史的基本概念、系统性和全局观念非常淡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应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呢?
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提高学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凡是历史事物、历史概念,都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全面思考所涉及的各个要素。
二、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
对每个历史事件都要把它放到纵、横两条线上去思考,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科学完整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节,甚至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性、结构化处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能力的有效方式。此外,还应加强历史阶段性和阶段特征的教与学。比如: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历史阶段――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剧变,因而决定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革命任务、对外政策、社会环境、历史走向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在的问题上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概括,不管是分析评价还是论证说明,应该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以历史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逐步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的正确途径
一般来说,概括能力考查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明确地通过“概括”“归纳”“概述”等专业词汇引导的设问;另一种是虽然没有明显的提示词,但实际上考查的也是概括能力。因此,首先应把握好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另外,通过历史理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来。否则,便不会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的基本理论。可见,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的正确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种。
1.论点概括法
是指根据题意的要求,将符合题意的某些历史知识点集中到一起,为达到某种目的服务。这种概括的特点是强调“点”,是一个总括的过程,这些“点”可能集中在较小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内。如:“对于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持何种不同观点。”这一题跨度有点大,但我们可以按题目的要求集中在“原因”和“途径”两个点上,再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答题。
2.归纳概括法
是指根据题意的要求,把握某类历史事物的整体含义或发展脉络,并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抽取它们的共同属性或阶段特征。这是历史题经常考查的一种概括能力,这种概括的特点是解决历史事物的“线”和“面”,经过这种方法的概括,使某类历史事物的运动轨迹或某一或某几个层面整体内容清晰可见。
3.史论结合法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不需要学生用华丽的词语来描述历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练的史实和观点,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要点化非常重要。
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法
2007年以来,安徽三联学院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培训技能型人才之路,构建课堂教学和校企合作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对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为特色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学科支撑。经济法政系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国贸专业《国际商法》也应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将英语运用在教学中,英语、汉语在课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可以进一步体现国家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和号召,全面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综合素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商法是国贸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经济、贸易、报关、结算等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商事活动中运用法律和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打下基础。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教学以其视野的全球化、语言的国际化对以及中西方教学模式融通化的优势能够充分实现这一目标。
国贸专业本科生所修课程,无论是作为法律基础课的《经济法》还是作为国际经济基础课的《国际贸易实务》,都与《国际商法》课程内容存在衔接与交叉,国贸专业学生较重视英语学习,较熟悉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相关法律规则,更容易全面把握《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该课程在国贸专业高年级开设,此时一部分同学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学生们具备了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课程是可行的。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1、英语水平
《国际商法》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大量的案例作支撑。而国贸专业学生仅在大一下学期学习过《经济法》,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做基础,也不能熟练地用英语思考、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案例。在课堂教学语言上如果提高英语讲授的比例,课堂容易变成外贸英语或者法律英语的教授,如果考虑学生实际英语水平,教学效果又将大打降低。
2、教材
《国际商法》教材缺乏,原版英文教材即便有,也是针对法律专业的。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运输、结算、等,通常会与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内容重复。加上原版英语教材语言深奥,体系复杂,《国际商法》教材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
3、教学方式
国贸专业是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都不在少数。国贸专业的课堂通常是五、六十人的大课堂。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统一授课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这样会限制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的进步,而英语水平低的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大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少,而学生也容易陷入为考试过关而学的误区。
三、安徽三联学院《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的制定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应定位在培养学生学好英语、掌握国际商事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塑造学生在国际商事法律事务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下语言和专业基础。具体地说,在《国际商法》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全英语的环境氛围,包括电子课件的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讲授均使用英文,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表达、讨论、提问。其次,受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限制,在课堂讲授中若涉及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教师应用汉语作适当的解释,其目的是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对国际商法重点、难点和原理的把握。[1]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本科《国际商法》的学时为72个课时,如果授课教师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地将所有知识点都向学生讲授,学生一定难以掌握,学习效果一定不理想。因此,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确定教学内容很重要。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商事组织法以及国际货物买卖法,因此这些内容应着重讲解。WTO等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法、知识产权法及国际商事仲裁与涉外民事诉讼则应以了解和介绍为主。授课教师应尽量在体系结构上依照教材,内容上不简单重复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到最重要的知识。[2]
3、教学模式的实施
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应该与本校母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融为一体,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总的说来,和重点院校相比,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英语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还有个别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英语。因此在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开展《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课程的时候,授课教师可大部分用中文讲课,将教材中难懂或难讲解的法律专业知识点挑选出来,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演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难懂的部分,用中文解释,浅显易懂部分用英语讲授。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后,则应增加英语讲授时间,最后力争授课教师全英语讲授。同时,对于一些基本法律原理和重点、难点的讲授, 可用英汉双语重复讲解, 确保学生知识获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无论学生人数多少,教师要尽量使用互动或者模拟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这一章节讲解信函、合同和单证讲授时,可将课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买卖双方、银行、贸易公司、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每个小组的同学各派任务,各司其责,全部用英文表述,来选取对于己方最有利的条款和操作;在单证的课堂教授时,可具体比较讲解各种单证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商务情形,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结算方式;在有争论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英文辩论;英文信函则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来布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英语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今后进入实践领域打好基础。
4、教学手段的进步
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可极大地丰富和提高《国际商法》教学手段。备课时,授课教师可通过电子课件提前将上课所要涉及的法律制度、原理向学生做简单介绍, 有条件时提供相关英文视频, 音频材料给学生下载,并指出重点观看内容和相关讨论案例,要求学生课前将本课所涉及的词汇及法律原理领会掌握,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并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学习和案例讨论的准备。授课教师可积极利用互联网双语教学素材,通过搜索引擎把互联网上将相关的信息筛选出来,通过与双语教学电子课件相链接,实现有用信息的自动选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些国内外网站也是学习的资源,例如可建议学生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IS(国际清算银行) 等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学习。另外,通过建立《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网络平台也可以实现教师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加强跨系部、跨专业、跨课程的合作交流,以解决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缺乏和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有效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3]
5、考试方式的改革
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在《国际商法》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应增加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结合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案例分析,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英语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学生如果获得与英语相关高级别的证书,可以给平时成绩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4]
6、双语教材的选择
环顾国内本科院校《国际商法》教材的选择,大多数院系采用了英文原版教材。外国学者原版教材是根据外国法律及国情编写的。如果不分情况,在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一味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畏学教师畏教,将违背开设这门课的初衷。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可根据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编教材。如前所述,教材内容应侧重国际商事行为这一部分内容,将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的重复内容部分删去,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学起来不至于对教学内容感到繁杂,而教师对自己编写的讲义更加得心应手。[5]
7、师资力量的建设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精通法律专业和国贸专业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对此,系部和学院应提供培养途径,每年选派一到两名符合教学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或者到一些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高校去观摩,学习经验。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前课后活动组织等方面要花费几倍的时间,因此,学院应考虑对双语教学的教师一定课时量的奖励,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从而推动双语教学在安徽三联学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明科.《国际商法》英汉双语教学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4-35.
[2]付五平.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6)46-47.
[3]陈慧婷.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阴山学刊,2010,(6):19-20.
[4]周超.双语教学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76-77.
[5]丁敏.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0,(2):14-16.
作者简介:
陈黎(1980.11-),女,安徽合肥人,法学硕士,安徽三联学院经济法政系助教,研究方向:经济法。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6
1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删繁就简,结合学校与学生自身特点,整合课程
目前,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对文秘人才的知识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较以前而言,现在的企业普遍喜欢那些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通才型”秘书。因此,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对文秘专业的传统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由于部分学校只是迎合了当前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开设了一些五花八门的课程,应有尽有,以为多学一点就是好的,除了开设常规的文秘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基础知识、统计知识、世界文化遗产、财经应用文、企业管理基础、网页设计与网络应用、心理学、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等课程,这就显得有点过头了,如果学校只是一味的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不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改革的话,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因此,为了切实达到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这种课程设置上的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做为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首先,我们可以将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是职业基础能力。这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礼仪运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和使用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等;第二是职业核心能力。这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发的文书写作与处理能力、会议事务管理能力以及商务活动的安排等等;第三是职业相关能力。这其中包括要培养学生掌握商务法律运用、速记速录、英语以及财务管理的能力。
2 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有效的技能训练,强化模块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文秘专业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偏重介绍概念、特点、原理、原则等理论性知识,缺少具体实际操作训练和指导。据广东某职校调查了解,目前中职学校文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3:1,有些地方实践课占据的比例甚至更低,教材的缺憾与课程比例的失重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过低,知识点学不牢固。学生在这种“满堂灌”的理论课堂中,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提高职业能力的信心。加强文秘专业的实训实操,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补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不但应该适当增加实训实操课时量,更应创新教材编写模式,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在这方面,中山技师学院文秘专业有较好的经验,他们的教材编写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岗位任务为依据来确定知识模块,以项目实践教学为载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在每个不同的模块之下,将知识点分成几个层次与级别,然后创设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来考核学生,让学生在任务模块冲关与项目组织实践完成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会务组织》这门课程,它是商务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秘书工作办公、办会、办文三大业务技能之一,对于这种应用型的课程,该校采用以项目来组织教学的思路,打破传统以会前、会中、会后划分的会务组织流程为主线,而是选取了安排部门员工工作例会、组织公司培训研讨会、举办公司年会、策划公司周年庆典5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实用性较强的会务活动作为典型工作项目,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解为准备例会、筹办会议、组织与引导会议、组织与服务会议、沟通与协调会议、总结会议等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项目都会重复会前、会中、会后这个工作流程。5个典型工作项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内到外、由小到大,循环推进,让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了解有关会务组织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秘书办会的技能,使学生胜任几种常见的企业不同类型会务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
3 深挖校内资源,勤练“内功”,创设职业岗位,实行校内轮岗实训
目前,各类中职学校文秘专业里实训教学除了在毕业前夕,安排指导学生外出实习一个月外,基本难以推行更加系统有效的实习教学,虽然“2+1”办学模式喊了许多年,但是由于受市场和企业经营需求的影响,能真全面系统性去实施的学校很少,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校园里面,文秘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难以开展,究其缘由,是实训资源开发不起来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更应该侧重校内实训,注重挖掘校内实训资源的开发,勤练“内功”,开展实训教学。我们可以将秘书专业的实训分成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块,其中又以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模式去开展,学生在校的在第一第二学期,主要以实训室模拟为主,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设计实训项目,通过任务分配、小组合作、情境录像、案例教学等形式,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模拟秘书实务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类突况的技巧,完成各样任务,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第三第四个学期,除了实训室模拟训练外,我们还可以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教材,拟定实训教学大纲,利用校内的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文艺晚会,开放日、家长会等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策划和筹备,例如起草策划书、开幕词、报告、计划等有关文稿,承担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等等。在整个过程中,相关岗位的教职工负责项目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独立进行实地训练,参与组织管理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干边学,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了操作技能,克服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分离的痼疾,使教学从传统的“应学什么”转变为“会做什么”。
在积累了足够的实训经验后,从第四个学期起,我们还可以开发利用校内现有的场所资源,将学校一些部门与秘书工作相近或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轮岗实习。这样一来,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已有设备条件,节约了成本,又能满足了学生实践实训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实践实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成为一名真正的文秘人员的经历。
4 重视社会实训,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