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儿童;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探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4-02儿童的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发生,但春季与冬季是此疾病的高发期,这种疾病会引发一连串呼吸道病症,包括:哮喘、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并且还会导致肺部以外的器官受损。在临床诊断中经常会发生误诊、漏诊现象,倘若治疗不彻底,病情很容易反复,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很大影响。现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效果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到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小儿病患50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为(7.6±1.8)岁。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些患儿均可以排除由于其他病菌或是其他临床综合病症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在春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占全年总发病的60%,夏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低,占全年总发病人数的40%。
1.2检查方法患儿在住院后均为其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血液、尿液、大便、X线进行常规检测,然后在进行诊断,最后确诊。这些患儿经诊断均符合儿童肺部受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使用的方法一般肺炎的治疗方法大致一样,需要使用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一般治疗,使用抗生素,肺部意外的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肾上皮质激素等五方面治疗。这50例患儿在被确诊后,均为其提供祛痰、止咳、解热等对症治疗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红霉素,按照病患的体重,每天使用10mg,持续用药5天,对于严重的病患要持续使用药物7天,然后停止用药4天。患儿在使用药物后咳嗽和发热等病患得到缓解后,可以改用口服红霉素药物,口服三天,停药4天,治疗之间为14-21天。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患要加入头孢等抗生药物,在治疗结束后要进行随访,同时进行MP-IgM抗体试验与血清冷凝试验。2结果
2.1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发热病症,通常为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9摄氏度左右,持续发热的患儿有6例,体温一直在38到41摄氏度之间,发热时间3-14天。患儿都有咳嗽症状,发病的初期咳嗽程度较轻,大多数患病儿童表现出阵发性咳嗽;发病中期患儿为持续剧烈咳嗽。
2.2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本次研究中为这些患儿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进行检测,将1:40的滴入速度作为临界值,当滴入速度≥1:80时,可以看作是阳性。为MP-IgM≥1:80的患儿提供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将抗体的滴入速度提高超过4倍作为有诊断意义,本次研究的患儿中有46例MP-IgM≥1:160,占总人数的92%。
2.3肺部意外产生的合并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肺部以外产生合并症状的患病儿童40例,占总数的80%。肺部以外产生的合并症状主要为心肌受损,在这40例肺部以外产生并发症的患儿中,有31例心肌受损,占并发症总数的77.5%,神经受损的患儿有2例,占并发症总数的5%,消化系统受损的患儿有7例,占并发症总数的17.5%,消化系统受损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呕吐、腹部疼痛等。
2.4治疗结果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静脉注射红霉素,治疗3天后,有46例患儿的病症得到明显缓解,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明显,有4例患儿在治疗7天后病症明显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病症减轻明显,一周后的显著治疗率为92%,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些患儿均被治愈,可以出院。当患儿的病症得到缓解后,可以改为口服红霉素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期间均没有发现器官受损或是其他不良病症。3讨论
支原体肺炎以下简称MP,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是一种基于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含有RNA与DNA,没有细胞壁。近几年来,我国儿童每年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几率都在逐渐上升。导致MP发病的主要方式为,在呼吸道黏膜的上表皮细胞与黏膜表面上的神经氨酸受体紧密附着在上面,避开黏膜纤毛的清除与吞噬细胞的吞噬,并且吸收自身需要的养分,将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出来,使黏膜上皮与纤毛受到破坏。
MP病症在临床中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发病初期,只会产生上呼吸道感染病症,有轻微的流体、咳嗽等现象。然而,两周以后对患儿的胸部使用X光进行照射,证实为肺炎;并且患儿的发热时间长短不一,通常为数周,早期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尤其以夜间最为明显,逐渐加重,后期有痰,部分患儿可伴有喘息;早期肺部体征少,易漏诊,病程后期出现湿性音,肺部体征通常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为其特征。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加强患儿各脏器功能的保护与检测,积极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参考文献
[1]杨会慈,王素娟,姜燕,刘一凡,等.儿童不同年龄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3(06):164-168.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2
1诱导学生提护理诊断
根据护理评估内容,诱导学生从北美护理学会制订的147条护理诊断中找出相关的护理诊断,由于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护理诊断亦不同,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中的某一个表现提出:组织完整性受损、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体液不足、有组织灌注量改变的危险、组织灌注改变、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宜:欠血性休克、急性意识障碍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拌一己的智慧与才能。
2要求学生规范化书写护理诊断
书写护理诊断应严格按照PES模式、PE模式、P模式进行,书写现存问题时一定要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出相关因素和临床表现;书写潜在性的问题时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或者不书写相关因素:危俭性的护理诊断要书写相关因素;可能性的护理诊断因相关因素不明确不需写出相关因素,但潜在并发症后面一定要书写相关因素。
3指导学生正确提出护理诊断
3.1注意护理诊断的合理性有许多护理诊断是属于某一系列的应区别应用,象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低效型呼吸型态这三个护理诊断在教学时应向学生讲清三者的适用范围:清理呼吸道无效适用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适用于换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
个别护理诊断应用范围很广,如排尿异常适用于尿量异常、尿色异常、排尿过程及感觉异常。潜在并发症的应用问题,潜在并发症后面接的是医学诊断,说明的是尚未出现的护理问题,并不是患者目前无临床表现,如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说明患者目前有消化道出血但未出现失血性休克,需对患者作认真细致地病情观察,并执行相应护理措施,以防出现上述并发症。
3.2注意护理诊断的精准性提出护理诊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拟定护理诊断应抓主要矛盾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书写出数十条护理诊断,这样既加大T~r作量又没有必要,象相对缓脉如果提护理诊断应为心输出量减少,拟订许多护理措施根本没有必要。一个住院患者只需提6,7个主要护理诊断就足够了。
3.2.2拟定护理诊断应注意简明扼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系列表现,如: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感染中毒症状。根据上述表现可以提出体温过高、疼痛、疲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护理诊断。只要护理措施得力有效,引起系列表现的原因去除后所有问题均解决了。所以拟定护理诊断时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4书写护理诊断时要找准相关因素
为了让学生在书写护理诊断时能准确地找出相关因素,教学时应讲述清楚发病机理,特别是患者病情是不断变化的,找出现时表现的原因非常重要。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 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趋势;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9-02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如今,在所有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中,肺炎支原体已成为最主要的类型之一[1],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分析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趋势及临床特点,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320名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320名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2]确诊。其中:2009年71例,2010年78例,2011年81例,2012年90例。有169例为男孩,151例为女孩;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11个月26例,1岁-3岁84例,4-6岁100例,7-13岁110例。患儿入院前最长病程为15d,最短病程为1d,平均病程为7.3d。另选同期的5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其中有31名为男孩,19名为女孩。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冷凝集试验及MP_IgM检测[3],具体操作为:患儿入院后第二天及出院前均抽取外周血进行检测。试验的方法按照《临床医学检验》中冷凝集试验操作规范进行,试剂盒选择由日本Fujirebio Ln生产的SERODIAS_MYCO,对患者血清IgM抗体的检测采用特异性免疫凝集试验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同时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检测和咽拭子培养以及胸片、心电图、血沉等相关检测。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本组试验结果显示,320名患儿中有80例MP_IgM阳性,冷凝集试验结果显示有11名患儿为阳性,两种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阳性的7例,共计84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25%,对照组中有2名儿童为阳性,阳性率为4.0%,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在84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55名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并以不规则热和弛张热为主,发热时间一般会持续三天以上,甚至可能达到二十天,平均时间一周左右;所有患儿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并主要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少部分患者为白色粘痰;有17名患儿伴发有喘息症状,多为3岁以下患儿,约占据总数的一半;对患儿的肺呼吸情况进行听诊发现音低或者音粗,有24名患儿能闻及中细湿音;检测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结果显示,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值在3.2-17.9×109/L之间,并且绝大部分患儿的白细胞值小于10×109/L,占据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胸部X线表现为点网状阴影或两肺纹理增粗;有34名患者肺外脏器受累,占总数的40.48%;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大便异常、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损伤,蛋白尿、无尿路刺激、镜下血尿、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等泌尿系统受累、心肌受损等症状。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可以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在呈逐年上升的势态发展,分析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正呈不断扩大的势态发展,患儿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喘息、咳嗽、发热,胸部X线表现为点网状阴影或两肺纹理增粗、消化系统损伤、泌尿系统受累、心肌受损等等,年龄越大,感染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临床医师应掌握患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邢子君,周宁,梁燕清.小儿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2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4:246-247.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4
we feel if we can discover the cause of apnea and for appropriate care and treatment can reduce respiratory suspended due to poor prognosis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3例中,女57例,男46例,体重小于1.5kg 36例;1.5-2.5 kg 46例;大于2.5 kg 21例;胎龄小于32周 39例;32-37周 47例;大于37周以上 19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肺炎46例,颅内出血20例,硬肿症4例,败血症6例,早产儿14例,肺透明膜病4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新生儿溶血症3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4例。转归:治愈91例,死亡4例,自动离院8例。
2 护理体会
2.1 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分为原发性、症状性。原发性系由早产儿单纯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全所致,症状性系由下列疾病所致:如①缺氧:窒息、肺炎、肺透明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贫血等。②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出血。④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⑤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和高氨血症等。⑥胃食管返流。⑦因颈部前曲过度而致气流阻塞。新生儿呼吸暂停多见于早产儿, 其发病率可高达50%-59%,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2.2 原发性呼吸暂停 与症状性呼吸暂停不同的是不伴有其它疾病时的呼吸暂停,一般预后良好。有条件时可使用心电监护仪,发作时注意患儿的心率、呼吸、面色及一般情况,仅轻微刺激如刺激皮肤或足底即可改善症状。如果患儿反复发作,可使用少量的呼吸兴奋剂,同时并发其它疾病时亦可转变为继发性呼吸暂停。
2.3 症状性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原发性疾病的表现之一,根据病因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观察、护理和预防。
(1)呼吸系统疾病为新生儿呼吸暂停最常见的病因。本组新生儿肺炎46例,肺透明膜病4例,共占49%。因肺部疾病可致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受损,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抑制呼吸中枢,同时肺顺应性差,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堆积和支气管粘膜肿胀增加了气道阻力,使呼吸肌疲劳而致呼吸暂停。新生儿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功能均差,痰液在咽喉部或气管内堆积,通过喉上神经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对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暂停患儿可给予头罩吸氧、CPAP吸氧,因CPAP鼻塞可刺激鼻腔中的呼吸感受器,可减少暂停发作,如反复发作则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除了必要的氧疗外,主要措施是加强呼吸道管理,改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积,减轻气道阻力。有条件时给予加温湿化吸氧,必要时采用超声雾化,以稀释分泌物。同时配合胸部物理疗法,如定时翻身、拍背、电按摩等,使分泌物易于排出。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氧流量、CPAP的压力和呼吸机参数。本组有5例患儿在撤离呼吸机后,由于痰液粘稠堆积发生呼吸暂停,经加强呼吸道管理后,未再出现。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因呼吸中枢受损而致呼吸暂停。有的抽搐表现为呼吸暂停。仔细观察发现还有口角抽动、双目凝视等,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镇静止惊剂,控制惊厥和呼吸暂停,及时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这类患儿呼吸暂停可反复发作,应注意观察呼吸暂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镇静剂效果,以便及时、准确的使用镇静剂。
(3) 感染、黄疸、硬肿症 全身感染如败血症,硬肿症及核黄疸的病儿出现呼吸暂停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呼吸暂停的发作与严重感染、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酸中毒、呼吸中枢抑制有关。硬肿症患儿在病发肺出血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花纹、血压降低,出于感染性休克状态。此时应立即进行机械通气,同时扩容、纠酸,积极控制感染,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疗法,败血症患儿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
(4)代谢紊乱及其它原因 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晚发性酸中毒、隐匿性胃食道返流时均可诱发呼吸暂停。本组有4例孕龄30周,体重小于1.5kg的早产儿,在恢复期发生呼吸暂停,仔细观察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呼吸暂停均于每次喂奶后10min,且口角有奶液溢出。汇报医生后考虑为隐匿性胃食道返流所致,即给予头高脚低位,未再发生呼吸暂停。对这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暂停要加以重视,否则易引起误吸而窒息死亡。
2.4 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高危新生儿应入ICU,单靠临床的严密观察往往不够,应用监护仪进行监护及时诊断呼吸暂停,使用四频道监护即心电呼吸监护加上脉搏氧饱和度的热频传感器和外鼻孔下的热能传感器能记录呼吸道的气流变化,有助于观察、诊断新生儿呼吸暂停,早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包翠荣.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08(05):126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口腔颌面损伤;分析
【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78-01
口腔颌面是人体的暴嚣部分,同时其也是外伤性组织挫伤、骨折及错位的好发部位,如其出现严重创伤,会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受损,从而危及患者生命[1]。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4月~2010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97例,女31例;年龄18~64岁,平均(34.33±6.87)岁;损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于口腔颌面软、硬组织受损,其中单纯颌面软组织伤87例,多部位软组织损伤41例;15例合并四肢骨骨折,6例合并神经损伤;5例合并眼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12例,呼吸道梗阻5例;损伤原因:车祸78例,高空跌落22例,烟花爆炸6例,工伤15例,暴力伤害7例。
1.2 治疗方法:①及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颌面损伤患者往往容易发生易窒息,导致患者出现意外,因此,临床医师要迅速进行口、鼻腔清理,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处理。此外,由于颌面外伤患者多伴有颅脑损伤情况发生,易出现昏迷、呕吐现象,同样要防止窒息情况发生。②抗休克:由于颌面部及其它部位损伤容易导致动脉损伤,在短时间内会失血较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一旦发生此类情况,要及时止血,并补充血容量。③手术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2 结果
128例患者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后均获满意效果。5例合并严重脑震荡患者,在行上颌骨骨折复位时出现头晕、呕吐,停止手术后,经患者症状平稳后,继续手术。2例面神经主干损伤者因合并出血性休克,经输血治疗后行面神经吻合术。术后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对于合并软组织感染和牙外伤情况经抗炎和牙科对症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急救处理 对于出现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急救处理应当有整体观念,详细了解病情。除检查颌面部伤情外,还应当检查人体重要脏器,以避免出现漏诊现象。对于合并外科手术指征,可请相关科室会诊进行处理。对于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应当认真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办法。
3.2 抗休克 对于损伤严重的患者,如有失血性休克或出现休克代偿期的表现,要及时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同时找出出血原因,并及时止血。
3.2 口腔颌面软组织损伤处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部位特殊。其损伤不但影响面容和器官功能,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2]。由于其病因不同,部位也不尽相同,因而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此外,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要迅速决定治疗方案,妥善处理[3]。颌面部损伤的伤口多伴有异物,伤口不齐等,给治疗带来 了一定困难,且有可能照成患者面容受损。因此,要清洗患者的伤口,去除异物,清除坏死组织,以避免术后出现感染。对于出现缺损的组织,要尽可能进行修复。
3.3 颌骨骨折的处理由于颌骨骨折治疗上要求较高,除了要恢复原有的解剖和美观,关键是重建咬合功能,恢复张口的力度,且要能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承受相应的合力。目前临床学者多采用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效果明显[4]。
3.4 牙外伤的处理 口腔颌面损伤中容易出现前牙受损出现脱位或折断。因此对于脱位松动的牙齿,要及时修复和固定;若牙已完全脱落,而时间不长,患处也没有明显的牙槽骨吸收,可将脱位的牙进行再植。
3.5 预防感染 对于伤口出现感染,要及时清创处理,使用双氧水、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术后及时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疗程治疗,通常使用2联以上抗生素[5]。
参考文献
[1] 吴鸿彩.42例口腔颌面损伤危重患者急救体会[J].广西医学,2006,28(3):412-413
[2] 李剑农,王元银.口腔临床与解剖[J].解剖与临床,2005,10(1):73
[3] 王建忠,吕秀萍,王欣.等.口腔颔面部损伤临床分析及救治原则[J].河南外科学杂志。2OO5,11(6):20
[4] 何军.75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4,(21):1226-1227
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6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情一般较轻,但也有重症表现者。我院近3年收治的2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MPP)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重症MPP为本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确诊的患儿,均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个月~3岁(65%),3~10岁5例(25%),10~14岁2例(10%),病程7~60 d。
1.2 临床表现 20例中18例(90%)为急性起病,发病至就诊平均5 d,以咳嗽、喘息起病,很快出现发热,体温38.0℃~40.0℃,热型不规则,持续3~14 d,7例出现呼吸困难(其中6例为婴幼儿),另2例(10%)发病较缓慢,发病至就诊平均11 d,4例(20%)肺部听到干湿音(均为2岁以下患儿),6例(30%)肺部有实变体征(均为3岁以上患儿),1例气胸。
1.3 并发症及肺外表现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6例,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尿检有蛋白、红细胞者4例,其中2例肾功能不全,BuN.Cr增高,出现心力衰竭者5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心肌受损6例,出现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房性及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学显示CK、CKMBL、DHI增高,肝功异常3例,皮肤损害3例,出现斑疹或寻麻疹,神经系统损害2例,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惊厥,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慢波,脑脊液常规白细胞13×109/L~15×109/L,其余指标正常。
1.4 实验室检查 20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阳性,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冷凝集实验11例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3例。
1.5 胸部X线检查 20例均进行胸部摄片,显示单侧或双侧间质性肺炎者5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其余15例,均单侧或双侧大叶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
1.6 治疗方法 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吸氧、降温、镇静、强心、平喘、镇咳、降颅压等综合治疗,起初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多无效,后改用阿奇霉素治疗,疗程2~6周,同时用地塞米松(3~5 m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d)3 d。
2 结果
一般用药3~7 d热退,咳嗽缓解,心脏症状3~10 d消失,心肌酶学2周后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5~6 d改善,肝功能2周后正常,皮肤损害3~4 d消失,尿检1周后正常,BuN、Cr5~10 d正常,1例气胸转外科,1例由于院外未能及时诊治,入院时即有多脏器功能衰竭,于入院3 h后死亡。经尸检证实心、肝、脑、肾等全部受损,双肺大块实变。X线检查:间质性肺炎大多于2周内吸收,大叶性肺炎3~6周痊愈。2例肺不张者均超过6周。本组20例,治愈19例,死亡1例。
3 讨论
3.1 小儿重症MPP的临床特点 MPP一般起病较缓慢,中毒症状、缺氧及呼吸困难不明显,而且肺部体征较少,而本组20例重症患儿则表现为起病急、症状重。疗程长。肺外症状多,尤其婴幼儿(占65%),而且年龄越小,呼吸系统症状、体征越明显,肺外系统受损越多越重。年长儿多表现顽固性咳嗽而肺部体征不明显,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系统受损,且病程长。
3.2 诊疗体会 目前重症MPP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出现下列表现:起病急、发热、剧咳、喘息、呼吸困难;肺外多系统受损;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X线显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婴幼儿多),或大叶肺实变(年长儿多)及肺不张或胸腔积液,疗程长,单纯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不佳。基层医生应考虑到重症MPP的可能性,从而尽早做出诊断。抗生素首选阿奇霉素,应足量、足疗程(2~6周),部分肺部炎症吸收缓慢者可采取序贯疗法(用药3 d,停药4 d),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认为MPP是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2],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具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本组资料显示诸药合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