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专员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1
[作者简介]刘旭光(1973- ),男,江海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及专业教学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4-02
在市场经济中,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具有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等特征。服务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包括咨询、营销、管理、旅游等行业,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中服务业专业是指我国高职院校中为服务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群。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服务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在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上长期套用制造业专业人的培养模式,忽视了服务业的特点,从而无法适应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虽然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就业导向和双证书制度等一致性,但是两者也有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人,而制造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物。职业对象的不同不仅决定着两者教育观念的不同,也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要求、办学模式的层次开发以及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教育观念上,制造业专业以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服务业专业以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服务业专业与制造业专业一样都需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服务业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具备高水平的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在办学模式上,虽然制造业专业启动了校企合作,但大多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员工等较低层面上,而服务业专业则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学习模式上,虽然制造业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的改革,但由于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悖,企业往往碍于关系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可提高学生技能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大多是在做重复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使工学结合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而由于服务业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对象是人,服务业行业可以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等形式提供大量服务对象、岗位和机会给学生进行工学结合,而不必担心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使服务业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优势要大于制造业专业,具有很鲜明的可操作特征。
二、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快速崛起并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无论是要实现产业优化、还是要加快发展进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业都将需要大量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服务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果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拘泥于传统,不能反映服务业深层次发展的需求,则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不能被市场所认可,也将影响服务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分析服务业人才职业特征、掌握服务业人才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同于制造业专业,符合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顺应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需要
制造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服务业专业则以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职业素质不仅包括了熟练的职业技能,更由于服务专业职业对象是人的缘故而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加强培养学生博闻广学、融会贯通、敬业乐群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达到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果高职院校对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简单模仿、套用制造业的模式,将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离,使专业人才培养失去自身特色优势,成为制造业专业教育的翻版。在传统制造业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往往欠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尤其是不具备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借鉴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只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式。
(三)顺应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等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以实现校、企、生三赢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引进企业、校企互动式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学结合是与课堂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使学生未毕业就能获得工作经验,有助于早日融入社会。长期以来,制造业专业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创新,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制造业人才,为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由于制造业的行业特点,使得校企合作在捐助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和培训员工等较低层面上即可运行,而很少涉及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等深层面。同时,由于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而工学结合的学生显然达不到熟练工人的操作水平,从而会大大增加制造行业企业的成本负担,导致企业兴致不高,致使工学结合形式化。这就迫使服务业专业必须面对当前工学结合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培养特点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新模式。
三、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服务业专业的状况,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咨询、营销、管理、旅游、物流、金额保险等服务业专业积极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了符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找准定位,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一)“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导向,两个特色,三个结合,具体内容有以就业为导向,突显实践和提升两个特色,以校企结合推行办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推行学习模式改革,以双证结合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之一;两个特色是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个结合是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就业导向的重要保障。
(二)“12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23”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双元制”等国际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创新点,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培养培训与引进相结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性地提出符合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与服务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重视突出实践特色和学历层次、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加强实践训练和注重学历层次、创新能力提升是本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特色,这将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构筑一个坚实而又广阔的平台。
3.突破传统制造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转变以往单一的学校只负责培训员工、送实习生到企业,企业只负责捐助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教师把企业当作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企业把学校当作员工继续教育的依托,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正式员工。可以将部分课程、论文答辩等移植到企业,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使本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改革制造业专业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存在的弊端。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利益,并没有义务承担培养学生的职责。如果学校只是把企业当作教学的第二课堂,而并没有考虑为企业带来利益,或降低成本的损耗,这种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果。服务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之前就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真的实践训练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相关企业等进行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增加效益,保证了这种学习模式的长效性。通过用人单位的真实工作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加工作经验,缩短岗位适应期,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5.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同步性。注重做实基础,强调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的重要地位,把职业资格教育提升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利用本校省市级职业资格培训基地的优势,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注重融合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在进行培训时,注重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职业资格证的超高通过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服务业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市场调查、专家咨询、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业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以此建立了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除了常规的职业道德、外语等能力外,凸显了就业导向和服务业市场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如通过社会交际与口才、职业礼仪、市场营销等课程强调社会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注重学生自信心的重建、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信息检索等特色课程强调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分析服务业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各服务业专业学生具备了在咨询、营销、管理等服务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基于理论知识教学的层次性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渐进性,将本专业的实践实训环节以阶梯性的形式呈现,主要由课内实训、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课程内实训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对其动手能力进行初期培养,具体的实训内容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对应,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备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随后进行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综合技能训练是根据服务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通过建立实训室,营造服务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式等停课实训,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实践活动,则是把课堂搬到服务场所,即利用校内社团、行业协会学会、校企合作平台,走进服务场所,为服务对象进行体现职业特点的常态化活动,是工学结合前的综合演练。
3.构建提升学历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视突出学历层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色,是大学生能力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发展、服务创新、超越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根本条件。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提升学历层次的需求,在培养计划中密切结合各服务业专业高考教育自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制订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时兼顾自考的特点,同时鼓励同学们参加自考。“123”人才培养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实力。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以大学生创新教育等课程为抓手,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着重让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与教师的项目相结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各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加省职业技能比赛,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学术文章等。通过此类活动,加强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设计和竞赛的主动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1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服务业职业特点,改变了服务业专业长期套用制造业专业人的培养模式的现状,对顺应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和完善服务业专业办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晓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2
2014年07月02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国家提出的旅游行业进行转型的需求,对各级城市来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提升“硬件”服务系统的同时,“软件”人为服务也成为转型的重点。作为“软件”服务的核心,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级政府的关注热点。目前旅游行业中英语导游大都是通过各大高职院校学习后进入就业岗位的,所以进行旅游行业的改革,就必须要从各大院校抓起。
一、旅游英语特点以及教授现状分析
旅游英语是一门集实用性,专业性,综合性为一体的专业英语。它要求使用者在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对日常基本通话、旅游条款、旅游法律细则等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在教授这一门课程时,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应该是在应用,当然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也是旅游英语学科必不可少。除了专业的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的学习外,在旅游英语学科上还应该涉及包括人文、历史、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打造旅游知识性人才。
根据旅游英语特点进行现代英语教学的一一对应,我们发现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学科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老师的教学还是处在最传统的阶段,背诵单词、背诵课文、课堂单词测验等,课堂氛围和中小学一样沉闷,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的心不在焉。课堂上的互动性太差,仅有的几个对话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意义可言。难道都是老师的问题么?其实不然,施教的材料就是旧内容,就算是老师有力改变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材料却是停滞不前,没有实用性的材料,老师教来教去还是老内容,学生仍然是提不起兴趣学习。
二、针对各大学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几条建议
(一)以市场为中心,设置旅游英语专业
市场的需求是国家的发展之本,各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日后也是为了服务市场,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也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指导思想。
2016年1-6月,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57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入境人次也高达6787万。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论是从真实的数据还是在国家的着力方向上来看,都可以证实旅游是朝阳行业,从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来分析,旅游行业也是前景大好。旅游行业火热,懂得外语的人才则更受欢迎。所以在设置专业上,应该在旅游服务人员的培养上入手,兼顾涉外的酒店、景区管理人才培养。
(二)强有力的课程设置为行业输送人才
学生在校的针对化学习是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社会是实践所需知识的最好方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从应用性入手。对于了旅游英语专业来讲,课程应该明确以英语、旅游为主导,并加入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该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行业的特点所以应多注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等方式自由组合,进行课程优化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旅游英语,同时完成对旅游知识的学习。
(三)完善的教学体制确保旅游行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旅游英语课程无法满足现有的人才输出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体制势在必行。对于旅游英语专业来讲就是要应用型+能力型的人才,所以在对课程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后,需要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监督。例如实践课程的形式多样,那就需要有统筹管理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课时以及形式,合理的分布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校而言,教学体制还包括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指导。旅游行业正在进行新时代转型,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时,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定向专业培训。只有这样在国家旅游行业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各个岗位的人才输出。
四、总结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3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2000]37号)精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制定了《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对国家公务员的补助医疗保障,是保持国家公务员队伍稳定、廉洁,保证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既要保障国家公务员合理的医疗消费需求,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注意做好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报告。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2000]37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通知》(闽政[1999]15号),结合我省公务员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医疗补助。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医疗补助的原则
(一)医疗补助水平要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
(二)保证国家公务员原有医疗待遇水平不降低,并随经济发展有所提高;
(三)医疗补助经费要合理使用,厉行节约。
二、医疗补助的享受范围
(一)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二)经省人民政府或省人事厅批准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三)经省委或省委组织部批准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各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其他单位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五)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可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具体单位和人员由各级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各地应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按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人员编制的实际情况从严掌握核定,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扩大享受人群。
上述人员均不包括停薪留职人员。
三、医疗补助的经费来源
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公务员按享受人数和规定的医疗补助筹资标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事业单位由同级财政按单位性质及收支情况在事业费预算中予以安排或适当补助。中央驻闽国家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由中央单位向当地经办机构缴纳。
医疗补助筹资标准应根据原公费医疗的实际支出、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筹资比例由各地(市)研究确定。
四、医疗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
(一)用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医疗费用补助;
(二)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超过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补助;
(三)省委和省政府规定享受医疗照顾的人员,在就诊、住院时按规定补助的医疗费用。
补助经费的具体使用办法和补助标准,由各地(市)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作出规定。
五、医疗补助管理层次
地、市以下(含地、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管理层次由各地区行署、市人民政府确定。地、市以下(含地、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医疗照顾人员的医疗补助等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市)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具体管理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离休人员、老的医疗费管理按省委组织部等六家单位下发的《福建省关于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的暂行规定》[闽委老综(1999)003号]规定执行。
省、部属驻榕国家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实施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省、部属驻榕以外的国家机关公务员执行所在地确定的医疗补助办法。
六、医疗补助经费管理和监督
医疗补助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核算。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补助的经办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各地(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考核与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制定医疗补助经费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并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监督检查医疗补助经费的使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医疗补助经费的审计。
对国家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是涉及到国家公务员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劳动保障、财政、卫生、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4
一、成立营商工作服务领导小组
2主要职责
(一)政策宣传
“营商专员”要熟悉惠企政策,积极宣传,将产业扶持、税收优惠、降本减负、补贴奖励、企业技改、科技研发、人才服务、物流服务等系列惠企政策对企业进行宣传、解读,精准指导企业用好用活政策并帮助企业申报、兑现,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项目服务
“营商专员”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项目无障碍推进。
(三)问题协调
“营商专员”要及时收集梳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用地、用能、用工、资金、技术、人才、上市、审批等问题,按照事权归属分级分类梳理问题清单,抓好协调解决,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四)监管保护
“营商专员”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监护人”式全程保护。监督部门“不诉不查”、“安静生产期”执行情况,对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企业不及时、涉企部门不作为、乱执法乱收费等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及时向镇营商工作服务办公室反馈,再由办公室统一上报县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同时配合做好协助查处。
(五)疫情防控
“营商专员”要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工作,及时通报疫情形势,大力宣讲防疫知识,全面贯彻防疫政策,坚决落实防疫举措。要精准对接企业联系人,随时掌控防疫动态,深入了解企业困难需求,如实收集企业意见建议,积极协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等难题,迅速熟悉企业防疫预案,针对紧急处置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严格督促企业落细落实以下措施。
1.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明确一名副职具体负责防疫工作,设立防疫安全检查点,具体职责为体温检测、信息登记、消毒杀菌等;
2.配备防疫工作必须的口罩、体温枪或体温计、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物资,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设立防疫物资储备室和发烧发热人员隔离观察室;
3.每天指定专人负责防疫工作,做好办公室、车间、食堂、宿舍的日常通风消毒和进出人员的体温监测;
4.食堂一律实行分餐制,做到不聚集扎堆;
5.加强对员工作的宣传箮理,通知员工务必做到下班后“两点一线”,不串门、不聚集、不聚餐;鼓励企业实施全封闭管理;
6、按规定要求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有关要求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校企合作;挑战;创新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于一身,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不断发展及教育体制深入变革的今天,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随着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专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学院逐步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为主要途径,以打造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式。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的普及推广
1、近年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极为推广,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在教学实践、企业参观及顶岗实习中切身感受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的重要作用,了解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对企业的认识不够,不能完成角色的转变,无法适应新岗位的工作。因此校园和企业之间文化的互动,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让本科生在毕业之前,就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切身体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
2、企业的良好文化和氛围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素质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职业实践、企业文化的陶冶和深入企业之后进行的角色转换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途径。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也都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学生,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相比,教育形式与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育者由教师与企业导师交替担任、教育环境由校园与企业交替承担、学生同时具有了员工身份…复杂的人际关系取代过去单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因此单独依靠过去学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活动无法适应新条件下学生的管理。
2、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难度加大
学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使学生难以适应,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增多,使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难度加大。
其一、角色认同的混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学校的关爱,享有充分的自由,同学关系简单透明,很少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而新型的培养模式,企业般的严格考核和管理之中,学生的自由受到很大约束,当超出学生心理负荷度时,从而引发人际冲突,给管理带来混乱。
其二、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发展潜力,造成他们相对较弱的适应性和就业的有限性。
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针对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的难题,结合新形式发展需要,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树立新的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最优化。
1、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不是通过简单的谈话聊天就能达到目的,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学生的时间、人数原因无法开展,任务无法执行。因而,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特殊专业,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到不同的实训单位走访、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也可与企业定期合作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校企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
2、创建与企业文化相通的优秀校园文化
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平台”的办学理念,科学系统的部署、统一有效的规划,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主动地邀请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让校园文化和企业的创新、科技、市场等先进意识有效的渗透与融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管理冲突,增强学校与企业间的相瓦信任,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从而缓解学生角色认同冲突。
人才专员服务范文6
立足课程体系研究的电子商务专业,于2014年获批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2014年招收40人,录取分数高于中专录取分数线55分,生源质量较好。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2年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群2013年列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群。在专业建设中,开展了《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围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研究,凝练出促进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成长同步发展的44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和就业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是立信学校重点打造的中职专业。近年来开展了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泛亚信息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是参与江苏省重点实训基地项目《商务流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的43家合作企业之一,是一家从事软件外包和互联网信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专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合作伙伴,公司约80%的工作岗位是电子商务相关岗位。
2、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贸易和经济知识,还要懂得技术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当前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及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关于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定位较宽泛。伴随电子商务及其应用领域的逐步成熟,互联网+所形成的市场价值凸显,传统的企业纷纷进军电商领域,形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电子商务的繁荣,给物流、营销、运营、仓储等衍生服务行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岗位要求不清晰。
二是培养层次定位的区分度不清晰。据调查,各院校中、高职和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首先,目标随意性大。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深入研究思考,不能清楚地界定各层次目标,培养目标的虚化和无效较普遍。其次,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有序的衔接。两者在培养目标定位层次上缺乏对接与沟通整合。
三是工作岗位的软硬结合度不强。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商从业人员既要具备技术人才硬特质,也要具备商务人才软特质。而目前的人才培养中,电子商务专业呈现了全软或全硬的特质,结合度较弱。
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研究,就是立足于岗位需求与能力解析,研究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区分度与集合点,形成软硬兼备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
3、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目标
3.1 通过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解析,完成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划分和对接
通过对电子商务岗位能力解析,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围绕岗位实践要求进行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中职阶段以技术类操作为重点,高职阶段以商务类管理重点,完成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模块的划分与对接。
3.2 按照岗位层次与分层递进原则,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划分与对接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和业务项目运行与管理要求,按照电子商务岗位实践阶段的不同,分别对接从低到高四层专业培养目标,即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这四个目标既体现衔接性,又体现了层次性。知商和会商是能商和精商的基础,知商主要指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范畴,能够从事电子商务基本操作;会商主要指懂得利用电子商务从事相关行业简单应用工作;因此知商和会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放在中职阶段培养。能商主要指能够独立从事电子商务相关项目,精商主要指能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能。能商和精商不仅对技能有较高要求,更对知识和技术有较高要求,因此主要放在高职阶段培养。
3.3 以岗位能力考核为标准,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教学计划
在电子商务划分岗位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来实现,每一个工作岗位响应地对应一个考核标准,而任务与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对应,这些标准又分别和企业的从业角色考核相呼应。
4、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主要内容
该研究以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为起点,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思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施岗位分析,并提出岗位及其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及其内容研究,分配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其内容,构建具有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特征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4.1 开展岗位分析,提出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对当今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即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敏感性,不仅能够预测未来企事业单位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而且能够对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电子商务主要岗位有运营专员、平台开发专员、美工专员、商城运营专员、网站文案专员和网络管理专员等,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能力需求,主要研究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不同能力要求。以运营专员岗位为例。
4.2 根据岗位及其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及其内容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以企业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运营专员岗位为例,按照其对应的能力要求,研究对应的课程内容,以期为后期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4.3 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其内容分配
(1)面向人文素养提升,构建中高职衔接文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要注重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衔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和逻辑性。通过对照高职《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中职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梳理归纳当前中职在文化基础课程上存在的脱节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别给予补强。
以文字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为例,中职阶段完成《语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解分析撰写能力;高职阶段完成《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程学习,进一步学习标书的制作和文案的撰写等能力。
(2)面向岗位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目标和岗位要求,创设以层次划分的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岗位。在不同的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可以选择在网络营销、客户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多个不同岗位实践。这些实践又分别体现在教学计划制定的内容中,把岗位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对接起来。
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系统分析,结合引企入校真实项目的岗位运作要求,以适应相应岗位实践教育的要求,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将核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解,每个项目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和工作对象、工具、方法、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浅深、易难、单一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3)面向职业技能提升,构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是分析电子商务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体系所要培养的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的4个层次岗位,并对每一个阶段各自的任务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做了按能力递增的一个分配。在中职阶段掌握电子商务综合操作能力,在高职阶段掌握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和网店建设能力。两个阶段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能力和素养的逐渐提升。
同时,在各阶段用相关职业技能认证来检验阶段目标。在中职阶段学习取得(计算机操作员初级、电子商务师四级或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证书)。在高职阶段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取得(电子商务师三级,计算机二级等)。
(4)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综合素质培育体系
确定了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后,按照各阶段的职业标准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开展充分的行业与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基础上,基于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企业调研为起点(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职业岗位群的所需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教师和企业专家会议确定培养模式,从而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分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最终形成:基于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所要培养的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的4个岗位层次目标。
4.具有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特征的课程体系构建
岗内分层就是按照电子商务同一类别岗位由浅至深分层教学,即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岗间分序就是按照电子商务岗位类别不同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教学。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