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经济发展 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因此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工作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有待改进和完善。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一定要牢牢的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为发展现代城市和经济的提供有力依据。
一、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想发展城市经济,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做好城市规划,这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步。对城市进行规划也是对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个美丽的城市,各个工业区、商业区等都有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城市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等。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城市的第三产业经济。总之,城市规划对整体经济结构布局及发展趋势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进而影响了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二)没有充分的调动大众对城市规划的监督
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都是地方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自己制定“决策”。这样就直接导致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缺少,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在很多城市的规划中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这点,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1]。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
1、注重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城市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不适用。
2、整体与局部协调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将城市的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进行统一规划。
3、城市规划要经济适用: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不同的城市要考虑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对不必要的项目不予以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4、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的满足社会和市民的需求,为市民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最便利的购物环境,最好的生活环境。
5、要有城市美感:城市规划除了要经济适用外,还必须考虑整体布局的规范美化,富有美感的城市布局会给市民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基于经济发展视角对城市规划的实现途径
(一)从思想上建立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发展城市经济的观点
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观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发展经济是主线的观点。社会是在向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状况、政策形势、人们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要跟上时展的脚步,适时地调整、完善、优化规划设计,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注重强势产业的引领作用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必须对城市内的产业有充分的认识,规划的同时必须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什么,寻找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产业,对其进行重点投入,同时从政策上倡导强势产业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强势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优势的空间为载体依托
特色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经济最有利的载体,它能够以此为依托建成重点经济产业发展区。这个特色的经济发展区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注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效应:一是回波效应,另一个是扩散效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希望的是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
(五)注意城市规划的相关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引领经济的发展方向,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整体布局,调整整体投资布局,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
2、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城市规划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3、合理配置土地和价格:城市土地的使用决定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发展方向[3]。
(六)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实现一个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对于有环境自然优势的地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及生态居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保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实现途径,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单春明.城市规划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 物流园区 经济发展 区域规划 选址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区域规划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当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宏观可行性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
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4.风险预防原则。由于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应长、建设风险大,因而必须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如在物流园区的物流与运输组织中,优先考虑采用环保型的方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物流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二、物流园区选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园区选址必须与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根据物流园区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应做到:
1.是否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用地日益紧张,大部分传统的配送中心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因此需将其迁出。而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充足,成本较低,成为首选之地,它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避免了今后的规划协调困难。
2.是否有利于物流多式联运的开展?物流园区是货物集散中转作业场所,需要交通便利,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一般应选择在铁路、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结点及重要场站附近或几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并有联运站加以利用。园区至少要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3.是否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有一定规模、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其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强大的物流量产生。对新建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
4.是否能有效减少建设投资费用,缩短建设工期?这是决定选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物流园区应尽可能选择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如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等。
5.是否能够使企业获得必要的利润?地价的高低、面积的大小、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建设费用、经营费用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利润所得。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选址的经济性考虑。
总之,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在全面考虑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粗选出若干个地点,再进一步综合运用比较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量化比较,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物流园区规划中必须重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只有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方案的切实可行,为城市的总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2003年4月,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增强和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问题是当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决策就是“国家推进城镇化条件已经日益成熟,要合理的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全新实施策略的引导下,已经逐渐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小康城镇。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下,发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建设相结合,加强城市整体发展的合理化和完整化。
一、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迁入,城市的各项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因人口增多带来的需求。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也采取了措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Y金流向。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有限的空间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在这种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将是人民面临的又一考验。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化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出无尽的公共资源是首要任务,优化现有的城市产业机构,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全满建设城市产业机构,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规划下缓解城区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压力也随之增大。城市规划在保证新开发城区具有一切城市必要的城市需求下,来提高整体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快速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能力,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得到快速的突破。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面貌取决于所有城市的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前提下,城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城市间竞争对比的条件就是城市环境的面貌、整体城市形象和生态基础的建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前提下,想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使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利益多元化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平衡作用,适应市场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给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巨大的效益。在效益前提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管理制度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重心转向公共资源配置和发放
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合理的安排资源和分配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的土地资源分尤为关键。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城市规划起到关键作用,调查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给贫困的人提供帮助,在整体发展水平平衡的前提下共同达成城市规划的目标。其次,还可以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在投资建设中,弄清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统一的情况下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整统一的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策略的实施对城市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表现的极为重要。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统筹兼顾,加强城市发展,和增强民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城市发展不单单是指城市内的发展,整体村镇的全面建设也包括在内,村镇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才能凸显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构建动态城市,实施评估调整体系。在城市规划不同的阶段进行完整的评估,找出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在评估指标系统的监督下,解决漏洞引发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点实施的过程中,城市属于不稳定改善建筑的状态,这时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评估起到了动态调节的作用。在调节作用下,城市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其次,城市规划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统筹兼顾,实现整体计划
在城市规划中,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规划指导理念,在城市各个建设环节得以突破。在对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慢慢稳定经济的增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构建有特色的经济产业链条,在实施建设经济产业链条过程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合理的结合。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制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规定,争取建设一个和谐的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中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模式,大力开发以旅游为特色的的国际旅游业,使其逐渐走上更专业的道路,为人们带来自己的特色与特点。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坚持以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想民众所想,办民众所需,在群众满意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和建设。其次还要构建完整的建设体系,针对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评估检测,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改正。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在国际中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从城市规划抓起,只有城市规划体现城市发展观,才能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方面广泛,甚至和城市每个节发展细节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城市规划,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8,(03).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是50年代初从原苏联引进的适合于集中式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套理论、内容和方法,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促进了城市规划的改革,但市场经济新的体制仍给城市规划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和冲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民经济成份多元化从去年底开始,我国试用新的经济类型标准,将经济成份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其他经济等9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经济有着各自经营方式和特点,不同类型的经济可以用不同方式组合经营。多种经济成份和经营形式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城市经济异常活跃,不仅使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在规划项目上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及计划安排,而现在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以及用地布局、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规划管理等环节都要充分重视这个因素。
2.城市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实行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就是把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利用级差地租和使用价值规律作用,促成城市土地功能的组合与调配及结构的不断完善,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如何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来适应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这是摆在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特别在当前城市土地出让转让中,有些城市不按已有的规划来审批土地,或者还没有作出规划就出让土地,出让签约后才指定规划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如何加强城市土地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这也是城市规划界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3.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实践上突破了旧城改造难、用地结构调整难的关口。城市规划如何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开展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工作,并与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地价和土地开发投入产出的测算,来适应房地产业和房屋商品化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新课题。
4.各类开发区的设立设立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和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布局合理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实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编制办法等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一些开发区根本没有经过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圈地”;有的虽有规划,但未履行报批手续;有的远离市区,既无依托,又无便捷的交通;有的沿公路两侧发展,影响交通;有的选址不当,违背城市规划原则,把不该占用的地段划分为开发区等等。如何加强各类开发区规划审查与管理,这也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间题。
5.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来看,第三产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都已分别超过60%与70%。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也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在90年代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调整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在过去的规划中,对发展第三产业考虑不足,城市服务人口比例偏低,用地偏小,公建的设置靠千人指标定额不仅内容不全,而且这些指标大大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对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分类以及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等间题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这是城市规划需要认真研究的又一新课题。
6.城市体系的建设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这不仅要发展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要培育债券、金融、劳务、技术、信息、保险、房地产等各种要素市场。同时要打破条条块块分割、封锁和垄断,进一步形成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要建设若干农副产品全国性市场,正在探索建立工业品全国市场,许多省(市)也都提出要建立省(市)级区域大市场。各类市场的建立,对规划布局、用地分类和定额指标影响很大,需要认真探讨,原规划中只考虑农贸市场,显然是不全面的。
7.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将突破地域、宗族和行政区划的界限,相互交往更加密切,城市流动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构成正发生新变化。现在一般城市一的流动人口都在2。%一30%,县城一般在50%以上。众多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数量、标准及其布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引起规划界认真研究。原规划考虑人口规模时,忽视流动人口,这也是不全面的。
8.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自的逐步落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主要按市场要求,作出生产经营的各项决策,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特征之一。1992年国务院施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就明确企业有14项权力。随着这些权力落实,城市中大批原有企业可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种,自行决定招工人数,有的还大力兴办中外合资合作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贸易公司,商场、旅馆、饭店纷纷建立,城市用地和建设量都大大增加。原来规划按计划经济模式分析研究城市产业结构、产品产量、职工人数及企业用地指标等一套办法显然不适应了。城市规划既要保证企业自的发挥,又要使企业的各项建设活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轨道,防止各自为政、违法建设的产生。这又是规划界面临的任务之一。
9.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不断扩大,在继续提高沿释地区开放强度的同时,已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省区扩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由工业、农业逐步扩大到金融、保险、商业、旅游和房地产等行业。全国开始向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发展。国家在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带的同时,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在发展乡镇企业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加决了全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步伐。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如何从宏观上指导生产力和城镇的合理布局,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是一项需要统筹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一)切实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规划者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更新的需要。观念的转变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的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扩展城市规划视野,拓宽城市规划领域,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各项经济活动,如经济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和地价的制定以及房屋开发和土地开发投入产出的测算等;第三,城市规划和管理本身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规划的核心内容要研究资金平衡问题,各种规划要有投入产出的估算。
2.要强化区域意识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是一个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产生的辐射力影响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树立从一定区域范围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城市规划要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规划,搞好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3.要强化开放意识目前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互补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城市是改革开放的主要窗口,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增强开放意识,在研究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时,不仅要立足本地、立足国内,而且还要面向世界。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而且还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要强化综合意识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高度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要转变过去那种偏重研究工程技术的单纯物质环境的观念,要重视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间题的研究,规划的内容不仅是用地和建设的规划,还要逐步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5.要强化动态意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在变幻不定的市场中有应变能力、伸缩能力的经济,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可塑性的经济,城市的发展是以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依据的。因此要改变过去规划一味追求终极目标最优化,搞得过死、不留余地的静态规划观念,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既有长远的战略设想,又有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的滚动式的动态规划。对长远的城市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等战略布署,宜粗不宜细,要留有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6.要强化竞争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城市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都是实行招标、投标、择优选定规划设计方案。采用公开竞争的办法可以不断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此城市规划也要引人竞争机制,增强竞争意识。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把住资质管理的前提下,应逐少打破各城市一家规划设计单位垄断的局面,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允许国有、集体、中外合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规划设计单位并存和平等竞争,逐步建立富有活力的规划设计市场体系。
7.要强化时效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就是金钱”二“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在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没有时效观念,到手的财富也会付之东流。因此城市规划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各类规划编制和审批都要高效率、快节奏,缩短周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节奏发展的步伐。
8.要强化超前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建设方式等日趋多样化,要使城市各项建设纳人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轨道,保证城市合理、有序、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做好超前性的规划工作。凡是城市准备出让的地块、开发区、城市中心区等都要超前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或修订。
9.要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失去法律规范作保证,市场经济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况,因此,国家需要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手段进行合理的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或单位(特别是外商)为了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他们的要求往往与城市规划有矛盾。城市规划代表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局部利益。那么城市规划如果仍然采取过去那种以行政的人治管理办法来处理上述问题就不适应了,必须依靠各种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强化法制意识,熟悉和掌握城市规划的各种行政的、技术的和经济的法律法规,并运用这些法规来处理好城市建设的各种矛盾。必须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决不能在金钱面前和在某些行政的压力下,一味迁就一些单位(特别是外商)不合理的要求。
10.要强化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政府职能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的,而规划方案的实施必须通过规划管理这个环节。因此要树立规划管理与规划服务一致的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切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一切为建设单位服务,并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强化管理。最后必须强调,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城市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综合效益,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体现城市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并应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是毋庸置疑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
(二)改进和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
1.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化城市规划的内容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首先要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应从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立足长远,立足区域,面向国际。其次确定城市人口规模要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要留有弹性。城市人口分类要破除以往按照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种类型的分类方法,建议采用一、二、三类产业人口划分方法,以便和国际通用标准相接轨。第三,城市用地评价不仅要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同时还要做好用地区位优势分析和评价以及分等定级工作,建议补充用价格等高线表示的地价级差图。城市用地分类要划出各类市场用地和商业用地,并要提高其用地比例和标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要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优化,把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物质财富)的土地的产出率高低与地价高低大致对应起来,使用地的区位和使用性质与土地价值高低直接挂钩。各类用地性质也不能太单一,要有一定的互换可能,即要有兼容性。第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富有可塑性。
详细规划可参照温州市的做法,重点是要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摆房子的规划方法,依据建设地段的使用功能和接近交通与居民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房地差价或基础设施费用,进而来确定各类建筑面积的比例和各项经济技术控制指标;二是打破传统规划按千人指标来拟定公建设施、商业用地数量和建筑面积指标的做法,而是依据地段不同功能和土地开发资金平衡的原则来拟定;三是根据建设地段的使用功能、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着重研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配置要点与设计要求,研究提出各地块的空间景观与环境设计要求。
要把城市新开发区和旧城改建地区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超前做好。当前要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进一步改进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
在规划程序上,既要按总体、分区、详细、修建规划的正规程序进行,又允许几种规划交叉进行。在编制方法上,既要采取领导决策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由规划设计单位单独编制,又可采取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编制,还可采取集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职能于一体的一些小城市规划部门自己直接编制规划。在技术要求上,既要遵循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编制规范化的规划,又可按建设急需,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采取不同标准,编制粗线条规划。在工作手段上,要积极采用微机和遥感等先进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强化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急需重视的问题是:
1.尽快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是要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以《城市规划法》为主体的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基本法规与专项法规、行政立法与技术立法相配套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针对当前的热点间题,要尽快研究制定各类开发区规划管理、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引导各类开发区和城市各项建设健康发展。同时,城市的各项用地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制度,要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按城市规划有序进行。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原则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 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 房屋建造, 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3.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原则
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古人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说明了整体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生产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响乐,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比作一位乐队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4.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命系统,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5.综合设计原则
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构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
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模式
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质 (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同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支持,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高级研究中心(包括设计学博士计划)中已专门设有景观规划与生态这一方向,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融为了一体。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
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1.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勾勒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该规划方案包括生态等级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植被规划、交通生态规划调整、人口容量、湿地恢复规划、能源环保规划等多项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内容。该规划的产生标志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生态化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建起。
生态规划与以交通因素为主的传统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依据,指导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海淀园后地区的资源特点,此次规划选择了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植被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观价值等8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终确定了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缓冲区、生态建设缓释区、中低度开发区和中度开发区等5个生态等级区,同时,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跃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地下水开采、地面渗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等具体内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该生态规划还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广州科学城规划
在广州科学城的建设中,设计师将生态规划方法引入其中,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生态因素分析评价入手,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全面分析科学城发展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特点,制定生态敏感性模型,进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科研用地、绿化用地等)的适宜度分析,从而揭示了科学城适宜发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科学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据。
3.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注意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把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尤其应注重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就需要分析景观生态过程,通过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区在向东南山地扩展中尤其应注意山地与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观生态建设
成都市不久将在外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区域逐步建成8大景观生态片区,并由这些片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圈,将中心城区紧紧包围起来,让蓉城真正成为森林城市。这些生态“氧吧”以外环路为边界,向中心城区发展到三环路,部分生态元还跨越三环路进入到中心城之内。
5.三亚市景观生态建设
海南省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与城市景观、城市绿化美化相结合,连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亚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三亚将种植“三边林”130公里( 90多万株) ,营造一座“森林城市”,争取在五年内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今年年初,三亚市已正式启动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以狗岭、 临春岭、鹿回头岭、金鸡岭森林绿化带为主体的山头森林带;以三亚东西河为主线的河流、港湾生态景观带;以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等滨海岸线绿化保护区为核心的滨海绿化环境带。三亚市的“三边林”,主要以酸豆树、红豆、重阳木、雨树、凤凰、木棉、相思树等树种为主,突出热带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