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来袭,暴露出全球经济存在的严重问题,金融泡沫膨胀,虚拟经济快速增长,实体经济快速退位,大量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人类价值观的金钱欲望无限膨胀,现行的经济模式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找到一把可以打开改变世界经济模式的钥匙。
一、传统能源在现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石油作为传统能源,在取代煤炭的主体低位后,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导火索就是石油。石油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因为石油得以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之间一般保持着1.5∶1的比例。一般来说,石油的价格平稳,则经济的增长与石油消费的增长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才能获得经济上一定程度的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消费增大,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储量大幅度减少,长期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于多数国家来讲,经济增长是政治的最大命脉,所以可以说石油对于一个国家在稳定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影响深远的,是一种战略要素。目前,世界各国在制定长期持续性发展战略中,都把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作为解决危机和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①。低碳经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类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及其他因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果。在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的指导下,世界各国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之路。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金,来优化自己的能源结构,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积极的探索清洁能源。而发展中国家则备受煎熬,因为他们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处于发展阶段,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也必定承担着相当多的舆论压力。但可喜的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心,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感。
三、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新能源
1.美国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在金融危机下,美国政府实施了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即“再工业化”战略和“新能源”发展战略。
“再工业化”属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用于近期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该战略主张重新重视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快制造业的增长速度,目地是让经济从虚拟回归实体,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为此,美国政府了50条举措用于有效的降低制造业成本和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第一、在降低制造业成本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改革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鼓励创新投资及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用以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实施节能计划等具体措施。第二、在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方面,美国政府于2009年8月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主张重构国家创新基础,用以强化美国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鼓励发展有效创业,为创业和风险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并提升美国公司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扶持重点行业的科技研发,推动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突破。
“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Climatefriendly Energy)是该战略的核心。具体来说,美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2010年~2013年,通过对“新能源”电力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资助,使美国国内新能源供应量增加一倍;第二,鼓励个人、单位和地方政府使用“新能源”,并实施补助,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美国政府将长期重点扶持在清洁能源领域内的创新活动,并决定投巨资在10年内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建设燃料基础设施;第四,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项目”(CapandtradeProgram)用以限制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五,启动“重塑美国能源科学与工程学优势”教育计划,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提供奖学金、以及促进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司合作等措施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并且鼓励学生走向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岗位。
2.日本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日本于2008年9月,根据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新经济增长战略”进行了调整,主要方向在对既定的2015年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微调的同时,重新设计了经济发展战略,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增长战略”(New Growth Strategy),旨在确立危机后日本长期经济发展方向的,是日本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增长战略”认为,日本要靠“后危机时代”是摆脱“失去的十年”,日本政府将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其中,在利用国内要素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方面,日本政府将在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领域投资50万亿日元,创造140万个就业机会;在医疗和健康产业领域投资45万亿日元,创造280万个就业机会。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日本政府将致力于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FTAAP),并通过发展对外旅游业,进一步提升日本在亚洲地区和亚太区的经济地位。
四、结论
随着全球能源的消耗,未来石油价格将会大幅度增长,目前发达国家逐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新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改善人类气候环境。虽然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带来的核电站泄漏事故直接影响到了新能源产业,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放缓核能脚步,但并不能阻止人类对新能源的探求。未来世界经济的霸权必定掌控在拥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国家手中。
参考文献:
[1]肖鹏军:《石油经济的风险与危机及其防范》,《石油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健全的财税政策体系涵盖了财税政策的政策目标、财税政策的践行手段以及财税政策的手段传导机制三个关键部分。财税政策的目标是其制定的核心,是财税政策实施的指导思想与不断前进的方向。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是财税政策践行下对经济发展状态产生作用,并最终实现财税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①。一般来说,财政体系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一般是通过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等财政分配活动来完成的。因此,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也涵盖了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其中,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指通过提升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来降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成本,从而达到激励生产企业或消费者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涵盖了财政预算投入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②。财政收入政策一般是指通过征税方式对不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高排放的经济行为进行逆向调节所使用的财政政策,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加大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以及消费者成本来阻碍其经济行为的进行,同时提升财政收入。第一,预算投入政策。预算投入政策主要用于推动依靠市场经济规律作用发挥难以调节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发展。预算投入资金通常按照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实际经济实力、社会发展阶段有关,因此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一是加大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财政预算投入,可以清晰表明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立场,引导社会各渠道资金进入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③。二是一定的财政预算投入是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的有力后盾,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调动企业开发技术的积极性,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发展绿色经济中,通过预算投入政策可以优化配置政府的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各种分配组合,将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到最合适的领域,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的资源调配功能,进一步加大用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预算投入,使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能够得到稳定。国家预算投入资金大多可以用于建设绿色经济投融资体系、加快绿色技术发展、开发绿色产品市场化等方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财政补贴与财政贴息政策。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所采用的一种无偿政策支出。在对市场价格结构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影响市场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变动,并最终使得资源配置结构出现变化。政府为了实现预期设定的财政政策目标,通常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对相关部门进行补贴,降低生产与消费主体的成本。制定高效合理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优化社会生产资源,财政贴息能够有力提升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率。通过适量的贴息资金投入政策能够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政府鼓励的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中,从一开始的财政政策引导手段来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政府财政补贴与贴息政策是十分常用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的优势在于其十分灵活,不仅仅可以直接面向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企业,低碳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也可以直接面向新能源产品、绿色经济的消费者④。直接补贴给研发生产主体可以降低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以及低碳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使得生产主体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绿色经济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可以直接降低消费者使用绿色低碳技术或消费绿色低碳产品的成本,对绿色低碳产品起到良好的推广作用,引导消费者朝向低碳绿色方向消费。同时,还能够通过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生产企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品,以形成良性循环。财政贴息补息作为财税政策的方式,已经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第三,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指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政府收入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政策手段,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品的积极性,有效减少产品成本低投入。税收优惠能够全程作用于绿色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所有环节。一般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分为直接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间接税收优惠。直接税收优惠政策一般有定期减免、降低税率;间接税收优惠政策一般有加速折扣、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形式,能够引导纳税人优化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对低碳节能产品或绿色产业链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不仅仅能够鼓励生产者生产及应用来绿色低碳技术,还能够直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⑤。对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与企业一同承担技术研发风险,大大鼓励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工作,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第四,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以消费者的身份来选购产品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倾向性地选择可以实现政策引导目的的产品。对于推动绿色经济成熟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来说,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对象为绿色低碳产品、生态环境保护认证产品等。政府采购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推动绿色产品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政府采购是由于自身工作需求进行的产品采购,采购资金源自于国家财政,所以政府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可以被看作是政府成为了绿色低碳产品的使用者。确定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产品对象与规模,能够有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完善优化政府采购政策十分关键,只有健全政府采购政策才能够起到政府的服务推动作用,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政府采购政策的数量与金额都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通过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产品来起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采购也可以改善绿色低碳产品销售困境,刺激生产者继续生产。第五,税收政策。税收征缴是限制引导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与消费行为模式的有效的财政手段。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高收入,使得国家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正常履行政府职能,保障政府管理能力。同时,税收征缴还能够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起到限制产生环境污染的生产行为。税收政策对限制抑制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生产行为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性方面。政府通过征收排污费、丰富碳排放税种类,将高排放与其他环境污染等经济主体消耗的外部成本通过税收的形式转变为内部成本,使得生产主体能够通过选择生产技术、减少生产数量等形式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等,使得生态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⑥。针对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税收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同时实现限制市场行为以及筹集绿色经济发展资金的作用。针对高碳排放行为模式进行税费征缴,开设环境保护税等税种,不单单能够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还能够把所收缴的税款作为投入资本进入市场,为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提供充足的资金。
二、完善广西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路径
(一)加大绿色经济财政预算投入
加大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财政预算投入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广西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支出预算时需要根据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国际或先进地区的相关经验来加大绿色经济财政预算投入,预测评估广西绿色经济发展应保持的环境生态、保护年增长率,再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定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增长率,从源头上保障节能减排资金投入能够稳定提升⑦。同时,优化节能减排资金的支出,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将财政预算投入的重点放置于研发可再生能源、研发低碳技术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领域中,支持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全力支持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对维都林场、高峰林场、七坡林场等进行有效保护。着重做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保障财政预算投入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广西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推动广西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替代变革的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的绿色产业对于广西绿色经济发展,优化广西能源结构消费,培育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广西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财税政策来推动核电产业、风电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财政政策扶持来引导新能源产业成熟进步。一是要加大对核电开发的财政支持。广西核电重点开发项目,如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平南白沙核电项目的开展都可以由当地政府直接进行融资投资,并且通过财税政策来吸引各个渠道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核电开发中。二是全力推动生物质能开发,特别是沼气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政策投入,在地理环境适合农村区域打造推广集合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力求实现农村家居环境的绿色清洁,降低农村生活污染程度。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加快农业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实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经济。三是充分发挥沿海风电开发优势,拓展风电开发规模。对广西北海细长、金紫山等拥有丰富风力能源的区域予以税收减免与贷款贴息等财税政策。四是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要根据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规划整合、逐渐扩大新能源汽车专项补贴资金,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对广西新能源优势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对桂林客车、柳州五菱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2018年广西政府印发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具体指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国家或自治区认定,并且进行了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的机构,各级财政资金补贴标准在原有标准上提升50%;2018—2020年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自治区本级财政按照国家标准的20%进行补贴,具体补贴形式为对新能源车企进行补贴。
(三)提升对低碳技术研发利用的税收优惠
提升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广西要根据自身绿色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研发、利用、转让、使用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其中包括,低碳技术研发投资成本抵扣所得税、转让低碳技术的税收减免、引进使用低碳技术的税费减免等。对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的企业,不仅要享受广西科技产业企业所享受的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还要允许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按照实际技术研发费用抵扣当期纳税金额。如企业购置低碳技术设备或装置,则可以根据一定比例进行税费减免,并且实行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以鼓励企业持续引进先进的低碳设备与装置。落实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退税政策,对于低碳绿色节能服务产业要严格按照相关税收扶持规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⑧。
(四)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广西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广西在执行政府采购政策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中的条例进行。《政府采购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都是在执行政府采购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相关法律。我国的出台并实施政府采购政策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当前实行的《政府采购法》不够完善,对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支撑力度不足,仅仅只是对绿色低碳采购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因此,在当前现有实行的《政府采购法》框架中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法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办法,明确政府绿色低碳产品采购的主体、法律责任、采购标准等,制定合理的绿色低碳采购目标,以法律来标识政府采购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使得政府部门、部分事业单位能够优先采购《政府采购法》中罗列的清单产品,让低碳采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低碳产品。广西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落实政府采购工作,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公开政府采购信息与绿色采购清单,优先购买高科技与低碳环保产品。
三、结束语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4
放眼望去,北京东二环聚集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化等大型能源央企总部和产业金融部门。
“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它们是目前新能源经济重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央企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引入新能源投融资主体,打造中关村雍和园低碳示范园,实现绿色金融的聚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2009年中关村论坛表示。
利用总部企业聚集、低碳能源央企及投资机构汇聚、产业金融发展迅猛等优势,东城区将打造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低碳经济总部基地。2009年年底东城区政府在“区能源和低碳产业研讨会”也表达了同样的结论。
据悉,东城“绿色行动计划”2010年将完成编订,东城区将推出“区域碳排放标准”,建设“低碳城区”。地处东城的雍和园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东城区两会期间,杨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低碳城区”概念,东城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作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跨国合作模式实施低碳示范区项目。
区情决定 布局低碳经济
东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区内没有工业、农业。区情特点决定了不能发展相关的制造业,这就决定了雍和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优势,但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第三产业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4.7%,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
杨艺文说,雍和园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以国华投资等为代表的100家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已汇聚东城,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东城区有170多栋商业楼宇。主要污染排放源就是区内越来越密集的办公写字楼宇。东城区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东城区将要打造成低碳城区,首先要对楼宇碳排放进行监管,未来将对区内所有写字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一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碳排放较高的楼宇可向低排放企业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方面鼓励写字楼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也将是北京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区,对废气资源进行再利用。
杨艺文说,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包括最近我们去了发改委推荐的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国电力、Intel,来研究寻找实施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合作伙伴。
搭建平台 聚集低碳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尝试要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方式,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企业和楼宇业主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楼宇节能减排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雍和园低碳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杨艺文强调:一是,要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聚集低碳相关的产业。能源央企总部是东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抓住这个能源央企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基金的建立、新能源企业总部的引进,来深入了解能源央企对节能减排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搭建平台,吸引围绕着央企能源总部的新能源投资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来形成相关的低碳产业的聚集。
二是,搭建绿色市场平台,促进要素资源交易。目前我们考虑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来逐步建设专业的交易平台,这里边主要是要聚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市场交易、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的聚集,为我们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产权和技术项目的交易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引入各类人才及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在整个研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人才是我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的帮助企业引入低碳城区建设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别是从事碳金融交易的核心人才,从事碳中介的高端市场人才,以及从事碳排放评估和认证的高端人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东城区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重点研究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研究作这个区域历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一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来明确整个区域低碳发展战略。同时要引进高水平的发展机构,推进雍和园的建设,包括监测的标准、分布组织实施。
雍和园将建“碳金融”基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在创造节能减排环境、建设能源和低碳产业金融功能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除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态,产业金融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挖掘这些产业资源优势,对于扩大新能源投资力量,提高产业融资功能,建立新能源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379家,1997年到2008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八倍,2008年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同比增长30.6%,已经成为东城区第一大产业。
“东城的金融业发展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位,就是错位发展。西城是总部金融聚集地,海淀是科技金融、朝阳是外资金融。东城区第一是产业金融比较聚集,所以我们要着重发展产业金融,把央企的金融板块聚集到这个地方。”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能源央企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人和交易者。雍和园也在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基础上向着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服务业的绿色金融。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东二环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的优势地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园中来加速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设,杨艺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 发展思路
一、新能源发电的概况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发展一定是一个对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要求十分严格的。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各大企业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地球的可再生资源远远跟不上人类的巨大消耗,甚至是浪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能源高消耗的工具使用也越来越多,汽车飞机都在消耗着地球的资源;再就是天然气煤炭的资源也在日近枯竭,所以为了能够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我们也正在努力积极的寻找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的清洁能源。
二、新能源发电所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矛盾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资源十分充足,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化石能源的资源拥有量较少,煤炭石油的价格就可体现出我国的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所以说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之大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自相矛盾,不能协调发展,伴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只会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得整个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化,面对我国对煤炭石油资源的高消耗,对整个能源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工业的发展对煤炭使用的情况不太看好,产生的二氧化硫是直接破坏自然环境的一大杀手。煤炭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使全球变暖,所以说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压力下,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努力去开发利用新能源,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新能源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电网整体稳定运行
新能源的开发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方面新能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瞬时平衡的电力系统的供电模式,加快了电网的运行速度,满足了更多人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发电调节的工作模式有了新的要求,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对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新能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的整体运行和使用,但是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增加了电力系统的供电成本。新能源的开发是为了更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利用率,为了确保供电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投入很多设备进行深度调峰,影响了其单位能耗指标,进而影响了电力系统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原则与发展思路
(一)系能源开发的原则
在我国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发电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发电的新思路一定要保证电量的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其次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经济实用。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任何新能源_发使用研究的前提,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新能源发电的前期装机设备的安全上,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足够的调剂设备作为负荷支出的保证。新能源的开发是要体现其可再生,清洁,安全的优势的,所以一定要充分能保障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2)环保性原则。新能源的开发一方是为了整体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所谓的新能源新就新在其环保性,新能源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等优势,在科技指导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同时要注重在新能源开发时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发展新能源发电,减少电力行业的化石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促进电力工业的绿色发展,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
(3)经济性原则。在新能源发电的整体规划上来看,最不能忽视的是其经济性原则,由于新能源的电力发展不同于其他能源,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成本和技术支持的,把握好新能源电力发展的经济性原则,对后期的新能源电力开发有一个资金上的保证。
(二)新能源发展思路
(1)积极有序发展风电。新能源的开发要有重点性,我们国家不同的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所以新能源发电要做要因地制宜,例如:内陆丘陵、河谷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其风力或者势能发电,发挥距离电力负荷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在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离网风电。靠近海岸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水利或者风力发电等。我国的地热发电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但由于地热还有其他开发利用价值,只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积极推进海洋能试点开发研究。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能源政策
一、 引言
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少,资源人均量低,并且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发展方式是资源密集型,造成污染非常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方式仍旧以传统化石能源消费为主,新能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范围产业洗牌,我国应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提高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倒逼我国能源结构性改革。
二、 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
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取得飞速发展,GDP总量从1978年的3 650.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 46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2元增长到2014年的46 652元。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状况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1)能源消费总量增大,但近年来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是加快的,1980年~1990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38%,1991年~2001年为4.31%,2002年~2014年为15.8%,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节能减排力度增大双重影响,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速放缓,2011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1%、3.9%、3.7%、2.1%,均低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经济体量大并且仍旧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我国目前仍然是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消耗总量节节攀升,由1998年的136 18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91 448万吨标准煤,近年来,这一总量保持增大,2014年已达425 806万吨标准煤。
(2)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首先,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在降低。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一直在70%上下浮动,90年代以后,我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对煤炭的开采迅猛,煤炭消费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近年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2014年的66%,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但这一比例仍旧远远高于欧美等国家近40个百分点。在我国,仅次于煤炭消费的就是石油消费,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上下,90年代末20世纪初这一比重较高,均在20%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2%下降到2014年的17.1%,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
其次,火比重在下降,新能源发电比重增大。火电发电装机容量由2000年的74.4%下降至2014年的67.3%,下降了7.1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7.3%上升到2014年的11.2%,上涨了3.9个百分点。其中核电、水电发展迅猛,核电2014年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风电2014年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太阳能近年来异军突起,虽然2011年才开始起步,到2014年已经占有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9%。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2. 能源供给结构。虽然我国幅员广阔,蕴含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实是一个“富煤、少油、贫气”的国家,优质化石能源储量相对不足,我国煤炭储量为1.5万亿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且总体开采条件恶劣。石油储量为70亿吨,排名第六,储采比低。天然气储量为33.3万亿立方米,排名第十六。
从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来看,由2001年的143 875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4年的361 866万吨标准煤,翻了2.52倍。各种能源生产量随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其中,增量最大的原煤生产量,这也与我国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有关。而原油的生产量变动不大。近年来由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对新能源的重视,水电、核电、风电的生产量快速上升。从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速来看,近年来有所降低,2008年和2009年能源生产增速为5.4%,此后除2010年小幅上升之后其余年份一直下降,2014年增速为2.2%。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煤仍旧是能源供给主体,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72.9%,2014年为72.82%,变化不大。原油生产量占比由2001年的16.3%下降到2014年的8.4%,原油生产总量增加,但占比降低。对其进行替代的是天然气与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天然气占比由2000年的2.6%上升到2014年的4.8%,上升2.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和风电占比由2000年的7.7上升到2014年的13.6%,上升了5.9个百分点,新能源发展迅猛。
3. 我国存在很大能源缺口。从我国能源供需状况看,我国仍旧存在能源供需缺口。1992年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能源生产总量,供需缺口为1 914万吨标准煤,此后供需缺口一直拉大,到2014年供需缺口达到63 940万吨标准煤。中国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均需依靠进口。其中煤炭和原油除个别年份外进口量逐年攀升。2011年起,中国首超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2014年我国煤进口2.912亿吨。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破60%,这严重威胁到我国石油供给安全。另外近年来天然气和电力也需要进口,2014年进口天然气591亿立方米,进口电力68亿千瓦小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供给量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量,如果不改变能源结构,我国能源缺口会越拉越大。
三、 我国高能耗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增长迅猛,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8 986万吨标准煤增长至2014年的295 686.44万吨标准煤,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一路高歌猛进,2014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9.4%,这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比例。显然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所占能源比例如此之高与我国目前工业所处阶段即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有关,并且以重化工业为侧重。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重工业化发展迅速,主要带来的是高能耗产业的增加。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出口替展出口工业,随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越来越偏向重化工业化,这虽然带动了经济发展,逐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实现,但同时也使能源消费的增加加快。随着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全球统一市场逐渐建立,产业分工突破国界,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的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产业转入我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世界工厂”的身份带来了能源消费快速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依靠转移来的高能耗产业参与世界分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改变高能耗的能源现状首先必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传统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借鉴欧美等国发展新能源的经验大力发展新能源。
四、 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的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发展高度重视,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更是将其作为振兴经济的手段之一,在实践中积极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政策,布局完整的能源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对我国新能源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盟:2000年,《欧洲能源供应安全战略》绿皮书出台。2000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里斯本战略》,目标将环境与能源挑战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使环境保护、能源政策和经济竞争力实现最优结合。2006年3月,《欧盟能源政策》,将能源政策与经济政策、气候保护政策相结合,并把新能源战略作为三个大问题的基础,确立了以能源供应安全、减排和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能源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借新能源支撑欧洲经济复苏。2008年,欧盟各成员国发起“欧洲经济复苏计划”,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各种新能源项目建设。2009年3月欧盟宣布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欧盟通过一系列能源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全面开发新能源,占据了新能源开发的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新能源发发展最快的国家,通过发展新能源作为战略政策之一拉动美国经济,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对新能源的发展不仅采取了政策支持,更投入巨大资金支持。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支持和巨额的资金投入。奥巴马政府制订了完善的新能源战略措施,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扶持和补贴。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法案来促进新能源发展,包括《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2009年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等。从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扶持力度来看,美国对新能源的支持最完善。
五、 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新能源政策驱动,盲目跟风造成产能过剩。新能源是在国家依据宏观战略指下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等,通过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三个环节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在研发环节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研发的回报时间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对研发热情不高,热衷于在成本低、见效快的产业链环节上培育龙头企业,避开上游戏配套环节。在利用环节不足,主要是政府在未充分考虑电网成本的情况下对新能源的补贴在发电环节,这就造成新能源并网困难。研发和利用环节的不足造成设备制造环节的投资过度,而我国新能源的销售主要依赖于国外市场,一旦产能无法在国际市场消化,国内并网又遇到问题,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牺牲成本和收益极力保护低端产能项目,更加剧了产能过剩。自2010年我国大规模发展新兴产业以来,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详细调研的情况下,短时间出台大量新能源产业的规划,造成这些规划缺乏可行性和前瞻性,基本停留在战略层面,再加上政府的过度扶持,政策利好时,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一哄而上,但是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市场需求减少,产能短期出现过剩。
2. “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造成我新能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网络低端。中国新能源技术水平不高,并且“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网络低端锁定状态。中国企业只负责原材料加工,而原材料提供、设备制造均由欧美企业提供,并且最后在欧美市场销售。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低环境成本沦为“加工厂”。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态不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盈利和良好运转。“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使得国际市场的政策一旦出现变化就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重要原材料、工艺与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所以我国新能源成本较高,我国企业获利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并且浪费资源。
六、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路径
1. 鼓励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发展具有较强外部性,离不开政府支持,更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应继续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借鉴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需加大财政补贴投入,同时平衡好在消费、生产、投资三方面财政补贴政策,避免政策主导的盲目投资,而忽视生产和消费领域。政府鼓励新能源的发展要制定目标明确、着眼长远的的新能源政策。能源的发展特点之一是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趋势往往不一致,新能源发展同样如此,这就要求能源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短期形势而忽略长期发展趋势,只顾眼下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以新能源政策为导向形成向心力,引导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共同努力,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社会能耗,使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应注意我国新能源发展应将长远规划与我国能源发展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开发适合本国资源优势的新能源,不能继续追求这种片面地追求规模和集中开发的模式,在新能源开发上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同时应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有序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能源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技术门槛进行规范化,完善新能源研发制度避免恶性竞争。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两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得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突出,难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联系密切,过去我国出口的产业集中于粗加工,所以高耗能产业居多,现在要着力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投资,进而降低其出口,逐渐将出口产业转型为精加工、低能耗产业。另外,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注重配套的第三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转变高加工度产业为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制造服务业"更好的服务于第二产业。虽然高新产业是高附加值、低耗能的产业,但是他们的发展不能脱离第二产业而孤立发展,在推进工业结构高端化的同时,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将服务业提升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的新增长点。优化能源结构同时是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能源结构才能得到调整。
3.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新能源发展属于“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危险性。当国际形势良好的时候,国内新能源产业形成羊群效应,一窝蜂似的投资,当在欧美等国出现贸易摩擦,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损失严重。所以要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保证新能源市场的稳定和盈利空间。国内市场需求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首先应把国内市场需求打开才可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推动国际出口需求。培养全民节能的良好意识,提生新能源的认知度。政府起到带头作用,进行基础设置建设的时候首选新能源设备,带动国内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开启。另外政府可以对新能源消费进行补贴,鼓励新能源消费,培育国内对于新能源的需求。
4. 淘汰产能,资源优化配置。我国新能源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尤其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存在大量低端产品生产厂商。应保留行业中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规模经济同时质量与信誉良好的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质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在制定降低能耗等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避免“缺位”和“越位”。在经济发展中,避免由于政府掌握过多资源配置权力,在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制定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不恰当参与、干预造成原材料、人力、资本等要素价格的扭曲,这是政府“越位”的行为。要改变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GDP的而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的短期行为。在制定结构调整政策和选择重点发展的行业时,要依据不同行业经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和对原料和产品市场未来供求趋势的预测,并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不能盲目追求GDP。同时,在提高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开发等技术创新机制制定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这方面政府不应出现“缺位”。尊重市场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借助优胜略汰机制淘汰掉发展潜力低的小厂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完善退出保障机制和强制退出机制,帮助存在过剩产能的企业快速过渡冬天。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欧盟2020年能源新战略[J].国际资料信息,2012,(4):1-4+47.
[2] 苏西,耿国彪.新能源机遇和挑战并存[J].绿色中国,2009,(21):56-59.
[3] 韩秀云.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为例[J].管理世界,2012,(8):171-172,175.
基金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号:13JJD79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