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方法范文1
关键词:房产测绘;面积差异;纠纷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各面积产生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
购房人在购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面积,对这些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各面积之间差异的原因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纠纷,下面将各种面积差异的原因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1.1 房屋的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
购房人看房时体验到的最直观的是户内可供使用的净空面积也就是房屋使用面积,往往购房人会把房屋的使用面积与成套房屋的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混淆,总觉得自己的房屋面积小了,面积中有猫腻,被“注水”了,实际是一个概念上的理解误区。因为使用面积只是套内建筑面积的一部分,使用面积是能直观感觉到的,但套内墙体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并非能一眼看出,如图1 所示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其相互关系。
图1 成套房屋建筑面积
1.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
购房人在购买期房时,购房合同所填写的是预测面积,在交房给业主时会提供一个实测面积,一般房款是根据实测面积结算,对于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时,购房人常误解为是开发公司欺诈或者认为测绘面积不实,引起一些纠纷。造成两者面积有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1) 房屋预测是房屋测量机构,依据规划部门审批的施工图纸对尚未竣工的房屋进行预先测量计算面积,数据采集、共用部位面积确认、分摊方法等都是根据图纸确认的。
2) 实测面积是对房屋实际进行丈量,或依据图纸对房屋进行现场勘测测算出来的面积。
3) 房屋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根据市场需求或因施工条件变化或为优化设计等原因对在建房屋进行建筑结构调整,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4) 设计图标注不明确,图形表示不规范统一,造成预测与实测有差异: 如阳台标注为露台,落地窗表示为凸窗等,有时不同设计院对图形的标识不一样,分多期开发的楼盘,选用不同设计院设计的图等都易造成预测时标识图与现场实测时有差异。
5) 由于开发公司内部沟通不足,图纸变更与施工现场的变更不一致,也将引起预测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6) 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引起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7) 由于测绘部门对规范、政策、法规等理解不同,工作程序不完善,计算过程差错等原因造成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有差异。
1.3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
从两者的概念能够知道,实测面积是通过实地勘测、计算出的面积,产权面积是产权主拥有的合法面积,那么实测面积并不就是产权面积,比较常见的有私房实测的面积有大于产权面积的,如实测面积为100 m2,规划审批的面积为80 m2,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那么产权面积就是80 m2,多余的20 m2不能作为合法面积登记到产权面积里。
2 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的措施
根据以上面积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差异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小,降低房产、规划、建设单位与购房人之间的纠纷。
2.1 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
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要消除的是购房人概念上认识的误区,不能将这两个面积混为一个,不能去感觉面积的大小,而应根据尺寸计算出面积来。
2.2 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差异的减小或消除
1) 有些开发企业在项目的设计方案未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急于销售而仓促推出,甚至出现边施工、边修改、边销售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要减少或杜绝这种不良做法,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监管,减小面积差异,降低纠纷。
2) 预测后施工中的变动开发公司应及时公示、告知购房人,可以通过签定补充合同的方式将变动内容约定到合同中,减少交房时的面积纠纷。
3) 规范设计院对图形图示的表示、文字标注,减少由标识图引起的错误。规划部门在审核图纸时,就要对图形的标识标注提出要求进行把关,将所有设计图进行规范统一。如在预测、实测阶段才提出要求,则开发公司要重新出设计图再至规划报审,这将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对开发公司将延长办手续的时间,对购房人将可能延长交房时间,易激化开发公司、购房人、测绘部门之间的矛盾,而把对图纸的规范要求放在规划部门审核时则能有效地减少矛盾的发生。
4) 加强开发企业内部沟通,有些开发企业设有前期部负责国土规划房产的报建手续,工程部负责项目施工,如果工程部施工过程中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与前期部沟通,将导致现场变更了但没有变更规划图,或者前期部将规划图做了变更没有及时交工程部改变施工,或者各自采用的变更版本不一,都将导致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产生差异,部门之间的配合、及时的沟通也是减少预、实测面积差异的重要因素。
5) 建筑单位应严格按规划审批图进行施工,减少施工队伍的施工误差,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以保证按图施工,减少预实测面积的差异。
6) 测绘单位应加强对规范、法规的理解,提高质量和测绘技能,尽可能减少计算差错引起的预测与实测的不一致。
①加强识图能力,减少识图错误引起的预、实测面积差异。全面查看平、立、剖面图和各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阳台隔层设顶盖,标注的轴线并非墙中尺寸,可能是净空尺寸、外墙尺寸,墙体厚度各层不一样,图上标识的管井和空洞易混淆等。图面上的各个部位都要仔细识别,减少粗差。
②制定相关的计算细则。很多城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房产测量规定》跟不上建筑形态的千变万化,跟不上楼市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有些问题无据可查,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或细则来补充,从而降低测绘风险。
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房产测绘操作规程、测绘产品质量考核办法,用严密的内部管理来规范房产测绘行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做好成果自查、互查以及质量监督审核,落实层层把关。
2.3 房产与规划部门计算的建筑面积差异的消除
由于这两个面积所依据的规则不一样,要消除这两者的差异则需要统一计算标准,房产部门和规划部门采用一个统一的计算面积规则,房产测绘的面积要精确到每一户的套内、分摊和建筑面积,而且是作为销售和办理产权的重要依据,采用房产测量规范来统一可以更好降低纠纷,如果直接采用房产测绘单位测算的建筑面积,更可避免规划、设计重复的面积测算,提高效率。
2.4 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的消除
产权面积要依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要求进行登记,就应消除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差异首先要严格按规划审批进行施工,加强工程竣工综合验收的管理,未严格按照规划审批的设计图纸施工的房屋,产生面积差异的,应由规划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按图施工后实测面积与规划审批面积不一致,也会导致实测面积与产权面积不一,这种情况则要通过统一房产与规划计算面积所依据的规则来消除,实测面积大于规划审批面积时,建议可通过开发企业补交相关的配套费后,将实测面积办理产权登记。
茶艺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乳腺癌; 筛查; 方法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99
乳腺癌是常见妇科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着妇女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已将防治乳腺癌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2009-2011年开展了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试点工作,完成了35~59岁农村妇女共6230人的乳腺癌免费检查,查出乳腺癌患者4例,患病率为0.64‰。为探索出适合基层的乳腺癌筛查模式,形成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笔者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基层如何做好乳腺癌筛查,从方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现概述如下。
1 筛查的实施
1.1 筛查对象及编号 确定35~59岁当地农村妇女为筛查对象,对所有的筛查对象按照《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中的编号方法进行统一编号,编号共十位数字,前两位数字为筛查区号(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第三、四位数字为筛查点号(即市、县或区编号),第五、六位为街居委会或村号,第七到第十位是个人序列号。通过该编号可以跟踪查找筛查对象,从而实现对筛查对象的准确定位,对阳性病例的追踪随访。本项目地区检查对象需达到6000人样本量,依次抽取了共182个自然村,村号由原来设定的两位数增加到三位数,个人序列号由四位数减少至三位数。检查对象达到999人时,重新从001开始编号,直至总数达到6000人。
1.2 筛查项目 (1)临床检查:对接受检查的妇女均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2)彩超检查:对接受临床检查可疑者和高危人群进行乳腺彩超检查。(3)钼钯X线检查:对乳腺彩超检查可疑或阳性者进行钼钯X线检查。
1.3 筛查流程 (1)由村妇女干部召集或入户访问参加筛查的对象,宣讲筛查的目的、意义,组织筛查对象到就近村卫生室或村委会集中进行筛查,筛查时间选择在各乡镇计生办每年进行农村妇女“三查”之时或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2)筛查前由调查员对每一个筛查对象再次宣教乳腺癌检查的重要性和相关保健知识,在适龄妇女自愿的前提下,向受检妇女发放“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妇幼卫生项目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服务卡”,与每一位受检妇女签好“农村妇女乳腺癌项目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准确了解受检妇女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知识情况;(3)检诊医师进行乳腺的视诊和触诊,填写《乳腺临床检查表》及“反馈卡”,并告知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阳性与可疑者携带“反馈卡”到指定地点进行彩超检查;(4)B超工作人员对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阳性与可疑者进行彩超检查,填写《超声检查诊断报告单》、个案登记表,并将其反馈给受检对象;(5)超声检查结果可疑或阳性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钼钯检查,督促可疑或阳性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1.4 筛查管理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项目实施的保证。受检地区县(市、区)要建立卫生、妇联及有关部门、单位组成的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总体筛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任务、职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建立由妇幼保健机构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领导小组审定项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工作会议,督促协调各部门参与、支持项目工作,督促财政部门按时拔付配套资金,为项目经费及时到位提供保障;将项目工作纳入公共卫生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布署工作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项目工作的难点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做好项目技术培训、指导、质控工作。组织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高,群众信得过的专业技术骨干对检查人群实施就近检查服务。并将初检出来的可疑病例按检查程序进行进一步的复查确诊。其项目办要指定专人负责项目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定期编写项目简报,通报工作信息。
1.5 开展技术培训,保证筛查质量 保证乳腺癌筛查工作质量,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要根据《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积极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一是对项目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生及B超医生进行项目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乳腺癌检查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二是按上级计划派项目管理人员、彩超技术人员、钼钯技术人员参加省级“两癌”检查项目技术培训或(和)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外地培训。通过层层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全面掌握项目实施步骤、“乳腺癌”诊断治疗和相关辅助检查技术,保证项目工作质量。
1.6 信息收集和管理 承担筛查的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妥善保存受检对象各项检查资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表、临床检查、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做好数据的电子录入工作,填写《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季报表》,按时上报相关数据至省妇幼保健院。
1.7 质量控制 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培训,所有从事“乳腺癌”检查的医务人员各项操作应符合体检操作规程,专家技术指导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控,复核检查结果,每年召开质控工作会议,对检查质量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筛查的部门配合与政策保障
茶艺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直译;意译;套译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所以有人说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是语言的结晶。由于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其民族个性特色,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广义的习语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一、直译法;二、意译法;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一、直译法
英语习语的直译应在那些不违背译文语言规则,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有关形象和地方色彩。尽管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生活中总有相近的物质环境,对自然、社会及情感的理解也有许多共性的因素,尤其是习语,绝大部分来自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许多时候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心目中能够引起相同的感受和联想。因此,有时我们应在忠实于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整保留英语的指称意义,采取直译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符。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纪录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The cold war冷战
The hot line 热线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此外,直译法还适合于一类习语:它们看上去有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蕴含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然而由于使用范围广、历史悠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早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对于这类习语,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的根源)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An olive branch 橄榄树枝(象征和平)
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比喻假慈)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的千差万别,英汉两种语言的联想意义也往往会不相同。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这些习语时无法保留源语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译入语同义的习语借用,如果直译出来,译文要么难以确切表达原意,要么就是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时可将源语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传达出源语原文的语用目的,可以采取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方法。
例如汉语中有“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但在英语国家中很少有人知道鲁班,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恐怕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甚至还可以找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法“to off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者“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这两个熟语。
对于文化冲突的处理尤其要谨慎,一定不能使用直译法,否则会引起读者的严重误解,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时要说“哪里哪里”或者“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谦虚话,而在英语表达中则直接说个“Thank you”就可以了,或者在“Thank you”之后不上一些谦虚之辞。如果采用直译,就会闹出“Where, where”之类的笑话,或是让外国友人误以为自己没有眼光,要么是让中国读者误以为外国人很高傲。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
三、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虽然中西方民族文化背景、地方风情有很大差异,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社会经历以及感情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创造了许多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近似且隐含意义基本相同的习语。当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含意和形象比喻相似或相同时,可采用套译法,即直接套用译入语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源文语的俗语或谚语。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能使译文易为读者所接受。
(一)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习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既可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压韵和形式,又可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Shut one’s eyes against视若无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Laugh and grow fat心宽体胖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二)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我们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习语,以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to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stony heart铁石心肠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报怨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通过利用汉语中非常相似或相近的习语对英语民族色彩不很浓厚的习语进行套译,能借助语言反映人类思维中的共性。套译不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较为吻合,而且保持了习语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结语
语言的意义一直是翻译学家和语言学家探讨的主题,而在翻译中尽量能够做到生动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则一直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语的真实内涵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多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冯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3]侯业勋.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2).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5]邢春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 (3).
[6]宋小娥.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微[J]. 科技英语学习, 2007, (3).
茶艺方法范文4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引言
每一个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种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同样的对于译者来说,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卡撒格兰德就提出:“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由于文化间的差异,翻译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王佐良曾经指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2]译者的任务就是弥补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
在汉语的文化中,东风就是“春天的风”,“夏天”使人联想到酷暑难熬。而英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所以春天是“西风”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李煜的《虞美人》中曾写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Hans H,Franke将这句话译为:On the balcony last night,againan east wind,The moon was so bdght I couldn’t bear to look towmxlthe oldland,在这“东风”被直接译为east wind。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风在我国被认为是温暖的,在西方国家却被认为是寒风。如若直接翻译,则会造成误解。莎士比亚曾将情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a summer’s day?如若将此句译为: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中国人和英国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历史与风俗习惯差异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历史与风俗习惯,看法会大相径庭。根据中国风俗,新郎新娘定亲时,新郎务必要给新娘家献上聘礼,而茶叶则是必备之礼。因此,就有了下茶和吃茶之礼。红楼梦中凤姐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如若直译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非常难以理解。龙在汉语中是神圣的图腾形象,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则并非如此。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Dragon总是代表着邪恶,如若说一个人像龙,则是指此人凶恶歹毒,令人感到恐怖。
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差异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若将Individualism直接译为“个人主义”,东西方人的感受则会大为不同。因为中西的Individ-ualism是不能等同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Individualism是集体主义的大敌;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Individualism是支撑一个积极进取,发挥个人独立性、创造性的基础。
三、补偿方法
补偿是解决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使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译文中的缺省信息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翻译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关于补偿策略,Hervey&Higgins提出以下四种形式:类比补偿、换位补偿、融合补偿、分解补偿。马认为,如果从译者在特定文本中所采用的总体补偿策略看,补偿手段还可划分为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
显性补偿主要指注释法,即将带有文化内涵的术语加注。如:radar雷达(英语无线电定位与测距的首字母缩写词);sauna桑那浴(源于芬兰的一种蒸汽浴);气功qigong(a system 0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太极拳taijiquan(a kind 0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隐性补偿即将补偿隐身,不露出补偿的痕迹。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译为:Beauty is in the eye 0f the beholder,情人、西施在译文中通通不见踪影,而是归化处理为地地道道的英语谚语,有现存的英语谚语可用,以最小的原语文化的牺牲为代价,便可取得最佳的理解沟通的效果。
茶艺方法范文5
论文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3. 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转贴于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茶艺方法范文6
同一织物依据不同评价方法进行静电性能评价时,其结果可能会不同。通过对不同织物试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探索了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为正确选择评价方法提供⒖肌
关键词:纺织品;静电性能;差异
1 引言
日常服用纺织品的静电问题严重影响了织物外观以及舒适性;静电电荷的积聚容易引起灰尘附着、服装纠缠肢体产生粘附不适感;较高的静电压可对人体产生电击,并引起电子元件损坏;在特殊工作场所,纤维摩擦引起的静电放电可引起意外爆炸事故;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各种电子设备、信息系统造成电磁干扰。因此纺织品防静电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纺织品防静电性能的常用评价方法主要有点对点电阻、电荷面密度、半衰期等。在防静电性能检测过程中发现,由于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指标不同,导致同一产品按照不同评价标准检验,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本文对常用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每种评价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
2 相关标准
目前常用的纺织品静电性能评定标准主要有GB/T 12703.1―2008《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1部分:静电压半衰期》、GB/T 12703.2―2009《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2部分:电荷面密度》、GB/T 12703.3―2009《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3部分:电荷量》、GB/T 12703.4―2010《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4部分:电阻率》和GB 12014―2009《防静电服》。这些标准主要通过检测织物的电荷衰减程度,织物经摩擦后所带的静电荷以及电阻等来评价防静电性能。评价方法原理和指标有所不同,几个常用标准比较见表1。
除GB/T 12703.3―2009需要用整件服装或制品测试,其他的评价方法均适用于各类纺织品(铺地织物除外)。这些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评价试样消除静电电荷的能力,不同测试指标反映不同特性,半衰期反映静电衰减的快慢,电荷量和电荷面密度反映摩擦产生静电的程度,表面电阻率和点对点电阻反映导电性能强弱。
3 试验与分析
3.1 设备
织物感应式静电测试仪,转盘转速为1500r/min,静电电压值的测量范围为0~10kV;织物电荷量测定仪,测定仪由摩擦装置和电荷量测定仪表组成;摩擦装置:由滚筒摩擦机或摩擦棒、垫板、垫座及绝缘棒组成;电荷测定仪表:由法拉第筒、电容器、电荷量计组成;织物电阻率测试仪:由测试电极 、高阻计、绝缘台面等组成;点对点电极:两个直径(65±5)mm的金属圆柱体,电极材料不锈钢,电极单重(2.5±0.5)kg;表面电阻率电极:被保护电极直径d1=50mm,保护电极内径的d2=69mm,外径d3=89mm。
3.2 试验结果
由于针织面料无法进行正常的摩擦试验,为便于试验,本文选取5种不同纤维成分及含量的机织面料,分别按照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见表2~表6。
3.3 结果分析
从表2~表6可以看出,同一面料用不同评价方法评价其静电性能时评价结果不同。分析这5个样品的测试结果:
(1)采用半衰期法时,虽然面料1和面料3都加入了导电纤维,但半衰期都达不到要求,而且面料3测试位置不同,测试结果差异很大。面料2和面料5都含有吸湿性比较强的棉纤维,棉纤维含量越高,半衰期越小。面料4和面料1纤维组成类似,即使不加导电纤维,面料4也比面料1半衰期要小。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半衰期的测试受测试位置的影响较大,面料1和面料3含导电纤维,但导电纤维分布不匀,未达到相应的评价结果;面料2和面料5均为混纺面料,成分比较均匀,试验结果比较稳定,所以半衰期法更适合匀质试样。
(2) 采用电荷面密度法时,面料1和面料3都加入了导电纤维,摩擦后电荷面密度都明显低于指标要求。面料4和面料1相比,因不加导电纤维,检测结果差异很大。面料2和面料5虽然半衰期差异不大,但摩擦后电荷面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面料5的化学纤维含量高,表面粗糙,摩擦力大,更易产生静电。和半衰期相比,电荷面密度法更能够反映摩擦起电的情况,对匀质试样和非匀质试样均适合,尤其适合毛纺织品。
(3) 表面电阻率和点对点电阻,都直接测量试样的电阻,且电阻大小直接反映导电性强弱,导电性和防静电性通常是一致的。通过试验发现,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是标准GB 12014―2009的评价指标更严格一些。表面电阻率和点对点电阻能够有效反映防静电性能的优劣,表面电阻率法比点对点电阻法的适用范围更广一些,对匀质试样和非匀质试样均适合,点对点电阻则更适合于含导电丝的试样。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