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创新思维 培养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什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颜料、画布、木条、金属、石头等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塑性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画家客观及主观世界感受的艺术形式。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总的可以分为: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美术创意的特点。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可是儿童的年龄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创意的独特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性之一。而创意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作品来表现的。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它是我们解决和表现生活困难的主要直觉,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模仿,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三)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儿童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儿童的美术活动大多是建立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上的,故形成娱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我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形式,是有必要向国外借鉴及学习的。

二、传统美术教育中阻碍儿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儿童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照教材或是给儿童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儿童如何画,为了使儿童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儿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上面讲,儿童在下面听,教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儿童的思路需要跟着教师走,且教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儿童质疑的。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教师画什么,儿童跟着画什么,而且必须要画的和教师一样或接近,否则就被认为是教学 “失败”。另外儿童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教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儿童画一些静物、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儿童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欲、触动儿童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儿童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儿童都画出同样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儿童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合适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不但调动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探索求异精神。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儿童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意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儿童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儿童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儿童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o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儿童自己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正在寻找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冯显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24).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审美心理儿童美术教育

一、概念界定

儿童美术教育指成人和教师着眼于儿童的美术素质、能力进行的影响儿童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美术信息传递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美术教育内容的信息和美术教育组织的信息。美术教育内容的信息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之一——优秀的中外名家名画,另一方面是美术创作中的精神活动过程,以此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向儿童发出教育组织信息,如启发引导信息、讲解演示信息等,以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使之趋向或避开某些心理活动,并呈现出相应的外在行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或成人向儿童传递信息,可以通过话语表情、姿态行为,也可以通过画册、黑板、范画、美术材料和工具,还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直接或间接方式及媒介。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美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操作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具体而言,儿童美术教育指对儿童进行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育。美术欣赏既包括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名家名画欣赏,又包括对民风民俗作品的欣赏。美术创作包括一系列动脑动手的、借助美术工具和材料完成的活动,其中以绘画、设计和手工制作为主。美术欣赏教育和美术创作教育是美术教育的两大板块,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的在于提升儿童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能力。审美心理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时,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畅快的心理过程。许多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对审美心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审美心理理论,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美术创作者和鉴赏者在创作作品或欣赏作品时都渗透了他们的潜意识,揭示了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如,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就渗透了他早年丧母的深深忧思。弗洛伊德对西班牙画家达利说:“在你的画中并没有潜意识,而是有意识。”“你的神秘感是泄露直白的。相反,达芬奇、安格尔的画才符合潜意识的理想。”同时,弗洛伊德也研究了创作的动力,认为美术活动是人压抑的生理需求的精神升华。人的生理能量不能随时随地得到满足和释放,但是人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升华。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启示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的理论,在指导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都要调动儿童的内在心理,让他们根据印象最深刻、感情最真挚的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以提高美术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弗洛伊德关于美术创作是生理能量的精神升华的理论,儿童美术创作是内发的,而不是教师和成人外在强求的。身心健康的儿童往往都有进行美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儿童在生理能量充沛的情况下,必须找到能量发挥的渠道,而美术创作正是他们发挥的渠道之一。

2.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苛勒等人创建的格式塔学派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场和力与人的心理场和力是异质同构、和谐共振的。而把这一学术理论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当属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后移居美国,从此转向研究审美中的知觉。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著作,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具体而言,格式塔学派认为物理的外在世界的力与心理的内在世界的力具有同构关系,这两种质料相异而形式结构相同的力,在人的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运动,即所谓异质同构。艺术活动过程中是这样达到异质同构的: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主客同体,物我交融,形成对称、均衡、协调、统一,完成审美活动的过程。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手臂的力量、身躯的适度紧张和力度、头眼脑的高度集中都蕴含了某种内在的力量。如罗丹的雕塑《沉思者》中,雕塑低垂的头颅、弯曲的脊背、托着下颌的手臂无不显示出充满悲愤、忧虑的内在力量。正如罗丹自己所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可见,罗丹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必然把自己体验到的内在力量结合外在的雕塑材料,通过弯曲、拧动、削劈等塑造动作完成作品。欣赏者在欣赏时,通过眼动轨迹扫描雕塑作品的形态,同时在大脑中重复这种力量的塑造过程,引起相同的电脉冲运动,从而体验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两者的和谐共振。又如,在米隆的《掷铁饼者》中,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充满爆发力和弹力之感。雕刻家米隆通过内在的张力,很好地表现了掷铁饼者在最后发力时全身肌肉绷紧、力度毕现的瞬间姿势,为欣赏者展现出力量感。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启示教师,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要让儿童全身心投入美术活动,而不是坐在桌前静思默想。美术酝酿的过程不仅是大脑内在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儿童运用大脑、身躯、手臂、腿脚畅想、模拟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过程。如杨柳的婀娜、小花的摇曳等,都可以通过儿童的模拟动作、生动的言语讲述进行美术的前期酝酿。这时,教师再为儿童提供作画的材料和工具,儿童就会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创作冲动。

3.行为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华生等人创建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是环境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学派的审美理论对其原有的理论加以发展,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和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等相关实验上,认为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启示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归纳、总结出儿童感兴趣的、注意力持续比较长久的美术元素,从而更好地针对儿童进行名家名画的趣味欣赏活动。如:莫奈作品中泛着阳光般金色的草垛色彩;凡高作品中扭动的螺旋线、蓝色的星空;塞尚作品中具有较强质感的苹果;马蒂斯作品中具有图案装饰意味的大红大绿;毕加索作品中动感极强、韵律十足的快乐几何体;吴冠中作品中轻盈灵动、虚实结合的水墨淡彩;等等。这些既是世界名家名画的代表元素,又是儿童可以通过外在行为加以鉴别、欣赏的美术元素。教师可通过多次的分析和配对活动,将美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把美术元素与原画配对,把美术元素与画家本人配对,把打乱的美术元素归类,等等。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斯洛。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求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为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活或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层为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为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指人渴望在家庭、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第四层为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自重和被他人尊敬,事业有成,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为认知的需求,即人的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天性,人的认知天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为审美需求,包括对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启示教师,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应尊重儿童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儿童的审美需求。对于对称、均衡、秩序等形式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之一,是人们在生存和温饱满足以后的精神需求和向往。儿童不会因为年龄幼小而对形式美无动于衷,因为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形状、色彩等基本的美的元素。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教育,反思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证。现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例,对照《指南》,反思美术教育过程环节,从教学方法角度总结梳理。

在《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呢?并且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呢?这是教师需要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是否感受到美了?是否体验到美了?是否发现到美了?幼儿又是怎样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只注重了美术活动的结果,却忽视了重要的活动过程,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指南》的出台,为理解美术教育活动确定了重要的指导方向。现列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孩子们进行的几次美术教育活动案例,以此进行解析。

案例一: 美工活动“躺下来画的乐趣”。活动中教师将孩子分成了几组,每组派一个人当模特躺下来做动态姿势,另外一个孩子用粉笔沿身体轮廓画下来,接下来同组的孩子就利用搜集来的各种材料如“旧衣服、帽子、光盘、毛线、羽毛、纽扣”等废旧材料来装饰画像,此活动重在创意和趣味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及合作力,每位孩子都纷纷去看每组完成后的作品,然后每人一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讲出自己推选此作品的理由。在这节美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需在意所摆的姿态是否优美,让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不干涉孩子的想法。教师的放手给了孩子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孩子们愉快地创作出一幅幅鲜活、灵动、充满无限创意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边一组做了一个人骑在一把扫帚上,右手边还打了一把伞,创意十足;那边一组用的材料有小裤头,旧光盘、帽子,拼了一个穿着小裤头带着太阳帽,手里拿着手枪射击的男孩子,帅气极了!还有一组孩子利用奶粉勺、电灯泡和麦克风话筒拼成了一位“穿着裙子唱歌的小女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超前的想象力。每一个孩子在这次活动中都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去和同组的孩子合作。整节活动孩子们始终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在充满无限想象的空间中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案例二:美工活动“图腾创想”。就是教师带着班级的孩子参观了美术馆的图腾展后,孩子对图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带领孩子开展了以“图腾”为主题的一次美工创作活动,在欣赏、感知、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积极成功的体验。教师首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制作图腾都需要哪些材料来制作呢?有的孩子说:“可以用纸盒来做立体图腾”,还有的说:“可以用卫生纸里的芯粘在一起来做图腾” ,也有的说:“可以用方便面的碗来做图腾” 。就这样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图腾的主体。有了丰富的材料,使幼儿在制作图腾过程中有了更宽阔的选择空间,一个孩子兴奋地对教师说:“老师,你看我用油桶做的图腾头,用薯片做的身体,纸盒做的胳膊……”。孩子们不再满足用一种材料的组合,而各种综合材料的投放满足了孩子们创作的需求,更促进了孩子们发散思维的形成。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激烈碰撞,各抒己见!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活动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同伴互助,同伴解决不了的教师再介入。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动探索,相互交流,从而养成遇到问题尝试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5

一、我国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幼儿是最富于幻想的,他们总是时刻都在想象,地上的花草、树木、河流等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然而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行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传统的美术教育很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儿童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就把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枯燥的绘画专业术语挡在了美术天地的大门。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性地规定儿童应怎样构图、怎样理解透视,最后一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是好。这样的规定太多,无形中导致儿童被动的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这样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扼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杂志、电视、广告、网际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视觉影像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同时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研究表明:人在信息量过剩的环境中不如在资讯不足的情况下更能发挥想象力。在现今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更重视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误区

(一)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保证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效果的前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要有富有创造力的教育者。创造型幼儿教师往往能用有利于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观念和方法来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和培养。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把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育并培养幼儿创造性当作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当作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转变幼儿美术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已有所改变,已由侧重艺术表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重视激发幼儿美术学习的兴趣,开拓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这样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过分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倾向。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是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和改革重点。

(三)缺乏全面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更全面、更慎重地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才能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幼儿老师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都过分注重美术教育内容的临摹,教师在在幼儿绘画方式、怎么绘画等都有严格规定,幼儿只能跟着老师的方式走,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解放,这些做法严重束缚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是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幼儿美术教师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前提。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美术教师首先要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和质量观。要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科学选择美术教学内容,意识到对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要灵活地运用多种美术教育方法,增加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要正确评价幼儿的自由表现,尊重幼儿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行为,保护幼儿的原创力,让幼儿成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达的创造欲望和健康和谐人格的人。要认识到创造力是与生俱来、自然产生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与权利,教师要给予小心的呵护。否则,思想认识上差之毫厘,行为效果上就会谬以千里。

(二)幼儿美术教师要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影响着幼儿美术教育的创造力,鲜明的情绪是激发幼儿强烈美术创造需要的基础。因此,营造一种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民主师幼关系也是幼儿美术教师必须要努力的一点。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不受到限制,要确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鼓励幼儿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自信,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美术知识、运用美术知识的性格。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并且老师对幼儿的表达给予充分地肯定,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我们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文化,在创设中幼儿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大胆表现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努力消除孩子的“恐惧”,提供一种“持续的支持性环境”。在幼儿创造力发展方面,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儿童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幼儿美术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最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潜能,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使每个幼儿初步具有未来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 使幼儿更喜欢绘画,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

(三)幼儿美术教师要重视园本文化建设,为幼儿创造更美好的个性发展的环境

幼儿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幼儿园环境,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同平庸蕴涵于标准化之中一样,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幼儿创造的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并逐步形成的。如果环境不断地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的、积极、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创造性、想象力自然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国教育家在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之初,就提出推行艺术代替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人在幼儿园时期形成的经验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幼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美术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幼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而且要让其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注重培养美术教学能力[1]。对于我国当前幼儿师资培养的整体要求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在其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上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关系

(一)美术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爱好美术,是幼儿的天性,大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以美引善、以美启德、以美怡情”,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2]。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及幼儿肌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接受美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会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接受全面科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美术教育与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幼儿自出生直至接受小学教育的0至6岁,通常称为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4]因此,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属于通识美术教育,但又不同于小学、初中美术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综合教育,不分科目,美术教育是融合在其他教育教学当中的,也是教学比重非常大的一部分。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美术是单独一门课程,有独立和系统的美术教材,但在中小学所有学习科目中是一门副科,一周上一次或者两次美术课。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学前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美术教学区域是教室的必备区域,常设在教室里,幼儿每天都可以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某一期的主题创设相关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应变和运用能力。其次,幼儿园教学用具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中小学的美术教具除课本外基本与成年人的美术工具相同,而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园的教材和教具都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很少有文字部分,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读图和图示能力。教师为了实现向幼儿有效传递必要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恰当的示图和教具。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把美术基本技巧和内容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操作能力,更需要全面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美术经验,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最后,大部分的家长在儿童的学龄前阶段对美术学习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儿童也非常喜欢美术课程。美术的基本技能被称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美术教育环节,美术教育对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作用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三个类型的课程。从课程的先后顺序看,基本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既注重结合幼儿园美术实践环节,也注重整体美术理论功底的培养。同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侧重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儿童美术活动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转换思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孩子喜欢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理解幼儿美术教育与青年阶段尤其是成人美术教育的异同之处,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实践及动手环节,更是幼儿美术视野和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幼儿通过美术的手段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会教,更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肯定儿童的美术行为。

(二)美术史相关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美术史的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其历史渊源。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才有的科目,应该成为教育类专业所必须学习的科目。美术史中包含着众多画种及创作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了解和感受不同美术形式的优长和特点。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5]。不同的画种不仅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更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渊源。如何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画种的特点,不仅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素质,更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感悟力和鉴赏力。同时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幼儿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如漏印游戏是一种安全有趣、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幼儿美术活动,其基本原理属于版画艺术中的漏版。漏版印刷本身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现代工艺技术,漏版源自于民间美术的布艺印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仍然普遍使用。如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其渊源,便能将漏印游戏变换出更多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又能帮助其了解版画艺术和现代工艺技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版画创作方式。

(三)美术创作工作室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创作工作室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的要求,但其实美术工作室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实实在在实践其艺术创想的地方。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创作工作室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实践课程的教室及学生美术创作的场所,首先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与其他美术创作室不同,这里工具设备的设置主要满足幼儿美术活动需要;其次,材料和工具以安全性为第一,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了解幼儿在使用工具材料可能遇见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今后工作的问题;最后,美术创作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幼师学生提供了美术实践的场所,大家可以大胆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想象。在平时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幼师专业学生表现出了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众多美术作品。因此,对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不是单一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应当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入手,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环节不应强调美术的专业性,更应强调综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幼儿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品质越来越高,但与国际先进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水平相比较,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的形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源是高艺术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地区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应转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艺术培养方式,拓宽幼儿教师的艺术视野,从儿童整体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不同阶段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从艺术本体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角度思考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和方式,以培养出具备较全面和专业美术知识储备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次,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上应更多考虑到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美术活动变得简单可行,而且富有创意。最后,建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团队,注重多种专业互补的团队精神培养。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活动需要运用美术知识,需要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其他专业人才的协助,因此,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必须与其他课程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活动中体会的不是单一艺术教育,更应该是综合通感的教育过程,这需要具有不同教育特长的教师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户金.浅谈当代幼师对于加强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探究,2018(8).

[2]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秦秋萍.加强在职幼师美术素质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