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并发症;康复训练;预后
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卧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长期绝对卧床休息可以减少心脏合并症的发生,对预防再梗死、猝死或复发等疾病都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循证医学认为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对其预后有积极影响。目前来说,国际上许多研究已经认定经过适当选择的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是安全的,并无增加心脏合并症的风险。反之对缓解长期卧床导致的失调现象有所缓解,并在缩短住院时间、早日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作用[1]。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AMI的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数量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严重类型。其临床症状与梗死的部位、大小、侧支循环等情况密切相关。
1.1先兆 5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因不明显。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
1.2疼痛 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尤其是晨运和排便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达数小时或数天,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1.3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内出现,变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1.4心律失常 75%以上的患者有此症状,多发生在骑兵1~2d内,24h内多见。
1.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Hg,且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少尿、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1.6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预后生活。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干预方法
2.1急救治疗 AMI患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入院前的就地处理对患者影响很大。及时治疗的原则是尽早使心计血液再灌注(到达医院后30min内开始溶栓或90min内行PCI),以挽救濒死的心脏,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和缩小心肌缺血的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并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治猝死,注重二级预防。
2.2一般治疗 原则是绝对卧床休息至少1w,并且密切观察病情,需要时常规给氧。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内容
3.1评估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适应症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进展、MI的面积及有无并发症等。如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疼痛,安静时心率低于100次/min,无言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时,可进行康复性训练。经过再灌注、溶栓再通血管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提早活动,尤其是早发冠心病患者(年龄55岁以下)者,这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循证依据。
3.2解释合理运动的重要性 大量的研究性试验证明早起运动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应向患者解释活动耐力恢复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过度或过早活动,也不能因为担心病情而不敢活动。
3.3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活动耐力;适宜的运动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和血小板凝集率,减缓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避免再发AMI;也能辅助调整MI后患者的情绪,改善睡眠和饮食,增强其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3.4患者康复指导 患者康复分为住院起间康复、门诊康复和家庭持续康复几个阶段,运动原则应遵循有序、有度、有恒;运动项目应选择有氧步行、慢跑、家庭磁控固定自行车锻炼、简化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体心肺功能,循序渐进选择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应逐步加强和改善,从最初的5~10min,到后期的30~60min;运动频率应保持在5~7d/w,1~2次/d。
加强运动康复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出院后的运动康复训练。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患者有益。无并发症的患者,MI后6~8w后可恢复正常性生活。性生活应适度,若性生活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等情况持续20min以上,并感到胸痛、心悸等,应节制性生活。经康复训练2~4个月之后,患者可酌情恢复部分或请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等其它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以更换。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运动效果分析
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发表在内科护理杂志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护理康复效果观察》中一文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康复护理无不良影响,对恢复患者劳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费用、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是安全可行的。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的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减少因卧床引起的不适,促进患者尽快恢复体力和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恢复工作或进行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2]。过去认为在心肌梗死发病早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并发症的发生,而绝对卧床不仅改变了患者正常的生活方式,亦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3]。早期的运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避免长期卧床给机体带来的很多不利影响,如循环血量的减少、排痰功能障碍形成的坠积性肺炎、血栓栓塞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肠蠕动功能减退、便秘及心理失衡、情绪消极、精神抑郁等。运动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有利的作用,包括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而且在心肌梗死后与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一样,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5结论
医学护理模式总是在不断的进步,循证医学的发展颠覆了许多遵循已久的准则。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的病症,在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基础上,早期运动早期恢复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现代研究证明早期康复训练确实有促进的效果,在以后的临床康复和护理过程中,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2
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康复科自2003~2008年收住院冠心病患者530例,其中男性385例,女性145例,经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后,显效率达90%以上。
1.1 隐匿型冠心病 亦称无症状型冠心病。有些老年人患有较严重的冠心病,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心电图往往有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心肌无名显组织形态改变。
1.2 心绞痛型冠心病 老年人心绞痛,往往没有那么剧烈,常有阵发性胸骨后疼痛、胸闷、压迫感、钝痛。有些患者并出现异位痛,如牙痛、上腹痛。
1.3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核和心律失常。出现各种早搏及传导阻滞。
1.4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有些老年患者疼痛没有那么明显,有些患者症状较严重。
1.5 猝死型冠心病 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危及生命。
2 冠心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 老年人由于一生中经历丰富有许多不同,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在身体不适和心情忧郁时,要求别人理解、同情、照顾、帮助甚至陪伴的心情比中青年患者更为强烈。总结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自尊、怕孤独、疑虑、返童、怀旧、执拗、猜疑、依赖等,这些心理变化对防止老年病有很大障碍。因此,正确、积极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心理处于平衡状态才能早日康复。
2.2 必须了解老年冠心病的特点 无痛型和症状不典型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高于典型性心绞痛性心肌缺血。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对痛的感受阈值增高。心肌注入纤维变性,心绞痛警报系统受损害所致。
2.3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保持心理平衡 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有护士陪伴在其身边,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应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易激怒等。向患者介绍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与情绪变化有关。大部分是因工作环境突然改变导致心情不畅或生活中的过分激动或暴怒等诱发;有的 则是疾病发生后不能正确对待,对疾病猜疑或惊恐,使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的情绪刺激,进一步导致各脏器功能紊乱,加重病情。护士应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衡,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同情、关心患者的疾苦。视患者如亲人以语言、行为、动作等取得患者的信赖,认真倾听患者的自述,尊重患者人格,保守隐私。
2.4 热情接待患者 根据病情轻重,尽量安排宽敞明亮、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尽量让老年冠心病患者同住一病房。好让他们相互谈心,减少孤独感。与单位及家人联系好,避免疏密不均的探视,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在空余时间经常与患者谈心,消除孤寂。
3 饮食护理
一定要低盐低脂饮食,氯化钠的含量应每日小于5 g,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及含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较少的低脂奶制品,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少食土豆、蛋黄、花生、猪油、牛油等高脂肪食物,食物要切成小块、碎片,有利于消化吸收,少吃油炸、过粘、过冷、过热的食物,宜少食多餐。核桃粥、黑芝麻粥等是老年冠心病的调治饮食。尽量保持就餐环境的安静、清洁、舒适。卧床患者需要喂食时掌握适当的速度,给与足够的咀嚼时间。如果患者烦躁不安、拒绝进食时,绝对不要勉强进食,要避免呛咳或误吸。同时注意营养平衡,防止发生营养不良,防止便秘发生。
4 用药护理
在过60岁的老年人群中,患冠心病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有些人无自觉症状,心电图检查正常,这属于隐性冠心病,直到有间断发生心脏病各种症状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确诊为患冠心病的患者。应学会正常掌握几种药物,例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安定、中药保心丸等的正确使用。冠心病发作时,患者都有自我感觉的先兆症状,例如:心前区闷痛、绞窄感、恐惧感等等。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自行服药就地休息,有条件时吸氧,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不必等医生,防止严重发作,要特别注意不要勉强坚持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危险常常发生在“坚持一下”之中。心绞痛频繁发作时禁止吸烟,并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舌下含服,若服药后3~5 min仍不缓解,可再服一片。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或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的患者,遵医嘱静滴硝酸甘油,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注意滴数的调节,并嘱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免造成低血压。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昏、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诉患者时由于药物导致血管扩张造成的,以解除其顾虑。第一次用药时,患者宜平卧片刻。青光眼、低血压时忌用。
5 康复护理
老年人要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运动。
5.1 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心绞痛发作3 d之内,心肌梗死后半年之内的患者,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5.2 运动之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体供应需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可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5.3 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5.4 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心率增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5.5 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5.6 运动后避免吸烟。有些人常把吸烟作为运动后的一种休息,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动后心脏有一个运动后易损期吸烟易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心脏意外。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8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7.042
脑卒中也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突然,常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狭窄、闭塞、破裂,进而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中可以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脑卒中患者的致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2]。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次我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呕吐、偏瘫、惊厥、意识障碍等,同时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机体其他系统患有严重疾病的、有精神障碍的、不愿意配合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1.4±2.7)岁;病程1~3 d,平均(2.0±1.3)d;试验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9岁,平均(62.1±2.5)岁;病程1~4 d,平均(2.4±1.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患者院外护理由受过专职培训的家属规范护理,参与护理的家属要定期返院接受相关护理的培训,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或入户随访指导。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会因为身体行动障碍而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压抑、沮丧、苦闷、消沉及失望等,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甚至部分患者出现自暴自弃,拒绝临床治疗和抵触开展护理工作[3-4]。因此,护理人员应尊重理解患者,多为患者着想,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多接触病友,让患者能理智面对自身病情,积极康复训练,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而更好接受治疗和护理。(2)认知护理:患者由于缺乏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容易出现各种紧张情绪,如焦虑、不安等,所以护理人员应利用面谈、座谈会等方式来详细告知患者相关的脑卒中知识:脑卒中的发病先兆常包括:头晕,尤其是突然不明原因出现眩晕或跌倒;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无力或一侧、双侧肢体不自主抽动;暂时性讲话不灵活吐字不清或智力、个性发生突然变化;意识暂时性丧失或存在嗜睡症状[5-6]。常见病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吸烟、不健康饮食、年龄。预防:控制血压和体重,控制糖尿病,调整膳食,戒烟,降低异常血脂,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注意事项:一旦发生脑卒中征兆,及时就医;切忌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切忌自行服药治疗。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告知患者护理干预的作用,让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3)康复训练: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能让患者更好的恢复,让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分阶段和分步骤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其掌握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首先护理人员应培训其掌握变换和关节活动训练的正确方法。其次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坐位维持性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其尝试坐起训练、移动训练、离床训练、独自站立训练、重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等。当患者具有坐位状态平衡能力时,说明其可以独自完成部分日常生活自理。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处处为患者着想,耐心细致,经常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4)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按病情不同阶段进行科学指导。若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伴有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胃管喂养;若患者意识清醒伴进食时有呛咳发生的,应给予糊状饮食;若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的,应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严格控制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和总热量,严格控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控制体重。(5)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作用、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服药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心脾相关论;脑卒中;中医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18-01
脑卒中,中医又名脑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学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从而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其中与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在结合心脾相关论的基础上探讨心脾与脑卒中的关系,从而为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护理开辟新的思路。
1 心脾相关论
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把人的身体、精神、思维视为一个整体,而人的躯体又是其中的一个亚整体,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脾在生理上生克制化,病理上相互乘侮,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其一,经脉关系:脾胃居中焦,心脏居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其二,五行关系: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密切联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失调而波及心脏。“脾之所以能运化水谷者,气也……得心火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其三,气血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心脏。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心脾疾病相互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处,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2 脾胃与脑的关系
2.1 脾胃为脑的相关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脾胃居中焦为神志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气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而与大脑的关系密切[4]。现代研究认为,中医学的脾实质上是一个多元单位,包括现代医学的脾脏、胰脏、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近年来,发现生物活性肽类在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双重分布的现象,这些肽类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并由此提出了脑肠肽的概念。同时还发现至少又20种胃肠多肽存在于大脑组织中,说明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在起源和功能上有密切的关系,间接的说明它与人的情志活动也有关[2]。中医学中脾胃互为表里,大脑的情感、认知中枢和外周的脾胃功能状态相连接。
2.2 脾与脑的主要功能活动相关
脾虚病人的大脑皮层呈广泛减退,因而导致以交感神经功能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病人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低下的临床症状[3]。王宁等[4]总结了脾对脑的生理作用: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可养脑荣脑;脾运化水谷精微,为体内生化之源而渗入骨腔,可化以为髓,上冲与脑海;脾主升清,能升清阳上达于脑以荣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又为脑中真气生化之源。脾与胃为互为表里,互有筋脉络属,故脑与脾在经络上也存在必然的联系。脾胃对津液气血的转输作用保证了神志的正常发挥[5],一方面,津液等营养物质濡养脑髓;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平衡不会产生痰饮等致病产物阻遏脑络。脾胃素虚或久病不愈,一则使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所养;二则使脾运失健,水湿不化,滋生痰浊,上蒙清窍。脾失健运,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则隋海不充其气不足,脑失所养而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脑功能失调的症状。都充分证明了脾的功能症状对脑的影响。
3 心与脑的关系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中说到:“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心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神神志活动方面,心与脑正是以“神明”为纽带紧密联系起来的,心脑生理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精、气、血作为物质基础,而精血的运行需要经络的参与。
4 基于心脾相关论的护理思路
4.1 饮食调护
《灵枢・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9]”由于脾胃能化生机体所必需的气血津液,故在人体中的中心五脏中的地位尤为的突出,若脾虚则中焦化源不足,水谷之精微不能化生为血,血少而心失所养,造成心血不足,进而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上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推荐给患者不同的食疗护理。急性期以清淡为主,如莲子粥、山药粥,银耳大枣粥以及水果汁、疏菜汁,忌食葱蒜等辛辣食物;恢复期食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食物,如蛋类、奶类、瘦肉、动物肝脏等,忌食酒类、油腻厚味食物。如肝火炽盛、风阳上扰型,则以茶5~10g,开水冲泡代茶饮;痰热内结型,以大白萝卜1个,大米50 g煮粥,油盐调味;气虚血郁型以黄芪桃仁粥补益气血:黄芪50g,桃仁10g,地龙2g,大米100g,白糖少许[10]。对未病之人进行饮食调护可以补益身体、预防疾病,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则能调治疾病、缩短疗程。而脑卒中由于其和脾胃的关系密切,故饮食调护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尤为重要。
4.2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在治疗心神所伤的疾病时可起到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医认为: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既有躯体的生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始终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关联[11]。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能在很大程度影响到脏腑功能及疾病的进展和结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把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诚笃实的工作态度,用娴熟的操作技术,与病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良好护患关系,给病人带来安全、舒适及信任感,消除病人紧张、烦恼、恐惧等不良情志。帮助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有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中医强调“人之神明,原在心脑两处,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的观点,突出了心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心脑共主神明”学说认为神志活动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露于处,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心气入脑,心脑神明贯通,所以在护理上,作者认为加强脑卒中的情志护理对脑卒中的康复十分有利。
4.3 中医择时护理
卒中患者多有高血压,由于血压生物节律的低谷期是在夜间,如晚餐过饱,进餐时间过晚会增加胃肠耗氧,导致胃肠功能受损,使心肺负荷过重,甚至胀大的胃牵拉迷走神经诱发心绞痛、心衰等,故患者晚餐宜在17:30左右,餐量相对减少,为平日餐量的70%-80%,要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这也是为了发挥脾胃的功能,为脑部运化更多的血气,以促进脑部疾病的康复。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可养脑荣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心、脑等脏器。
4.4 养生疗法
规律的生活,顺应自然界变化的法则,顺应季节气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脑卒中的病人应:顺应四季变化,制定睡眠时间,春夏季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脾主升清,能升清阳上达于脑以荣脑,作者认为这对于调节胃肠道和心脑的功能协调,提升患者康复的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开展气功、八段锦等中医传统的运动疗法对恢复患者的脾胃和气血运化功能将更有利。
5 小结
心脾在脑卒中的辨症施护中非常重要。 脑卒中从心脾角度调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治疗求本及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中医临床从肝肾论治脑卒中较多,而如何结合心脾相关论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为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护理开辟出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泽银,邹旭,罗英等.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82-83.
[2] 郭海英.从心脾论治老年性痴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93-295.
[3] 盛浩,张沁园.脑与脾肾相关的理论与实验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11):1857-1859.
[4] 王宁,于海波.针刺从脾论治小儿脑瘫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0-41.
[5] 邓月娥,纪立金.脾虚大鼠脑神经生化指标变化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49-51.
[6] 蒋俊,刘韩平,吴润秋.论心脑共主神明[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96-197.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5
【摘要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要领。方法 对22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 急性脑梗塞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脑梗塞;急性期;护理
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现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2.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7例,冠心病史13例,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1.2临床表现:偏瘫12例,偏瘫并失语6例,意识障碍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3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暴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无情。护理人员要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3.2 生命体征护理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1]。急性脑梗塞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塞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3.3 用药护理 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只有坚持可靠用药,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使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得到改善,要防止血栓形成、动脉硬化形成。
3.4 预防并发症护理 ①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塞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有呼吸道功能减弱,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 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③预防便秘发生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对于极少数便秘严重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④预防褥疮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1]。
3.5 饮食护理 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高血压者进低盐饮食,合并肥胖者要减肥控制体重等。
3.6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通常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4 小结
急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加强饮食和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参考文献
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98-02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极大。因此,积极地治疗和康复护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畸形、肌肉挛缩等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4月对入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使疗效和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54~82岁,平均69岁;发病5 h~9 d内入院,入院时患者有肢体活动障碍56例,语言障碍21例,同时有肢体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23例;住院天数20~64 d,平均26 d。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或MRI检查和(或)腰椎穿刺确诊,其中脑梗塞78例,脑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2 护理方法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一般护理急性期患者应避免搬运,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抬高床头15°~30°,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由浅入深、血压持续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而且出现感染不能解释的高热,可能是颅内出血表现;如果患者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呼吸由浅入深且快、脉搏加快、体温和血压升高,可能为脑疝前症状;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则提示脑疝已经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以上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应预防压疮发生,每2~3 h翻身1次,翻身时应保持头部屈中立位,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为避免分泌物堵塞患者呼吸道,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重症脑出血急性期应禁食,可留置胃管持续给予肠内营养,神志恢复、吞咽功能恢复者可给予高蛋白流质低脂饮食。
2.1.2 肢体康复护理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患者仰卧位时可加重异常痉挛,因此要平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头偏向患侧倾斜约30°~40°,肩胛、腰臀部垫一小枕,肩关节保持最大功能位,即外旋外展和肘腕伸直位,为防上肢内收可于腋下置一扁枕,肘后上方置一棉垫,保持持续压力刺激肱三头肌腱,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保持功能位,使手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畸形。在腰髋部后外侧放一高度适当的枕头,避免骨盆向后倾斜,使髋关节微屈、内旋,防止大腿外展、外旋;可于窝处放一软棉垫,使膝关节保持功能位,15°~30°屈曲,避免小腿受压和足屈曲加重,防止压迫下肢静脉形成静脉血栓;软瘫期仰卧时膝关节屈曲15°,平卧时可用护架支持被褥,防止压迫足背,预防足下垂[1]。为防止足下垂也可穿“T”形鞋。
2.2 恢复期护理
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50%[2]。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告之患者及家属锻炼的目的和方法,便于出院后自行锻炼康复,增强战胜疾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
2.2.1 被动康复护理患者发病2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即可开始被动的康复锻炼。此时患肢腱反射功能已经开始恢复,肢体由软瘫而逐渐出现痉挛,肌张力增高,出现联合反应。患者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同时加强对肢体肌肉收缩功能的康复训练,遵循由近及远、先大后小的原则,即由近端开始逐步向远端按摩,先大关节后小关节。患者应取仰卧位,从患侧的上臂、前臂、手用揉法进行按摩治疗,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同时配合患肢的肩、肘、腕关节的活动,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作用于患侧下肢前外侧三阳经,以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进行操作。以上康复训练1次/d, 20 min/次,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治疗的同时,教会患者家属,以便出院后进行功能锻炼。
2.2.2 护理①侧卧位护理:是最重要的护理,应首先指导患者患侧卧位,可使瘫痪的肢体和关节承受到足够的压力,使肢体增加输入本体感觉,刺激肢体缓解和抑制痉挛。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肘关节保持伸直位。手指张开伸直位,掌心持物功能位,手指握拳位临时交替固定,以锻炼手指各关节。健侧下肢的应保持屈髋屈膝位,下面放一大枕头,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侧卧位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可在患者胸前和腿下各放一平枕,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成外旋位,肘关节伸直位或微屈,手指伸直。髋部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伸,头下可置一扁枕为宜。②半俯卧位:目的是预防髋、膝屈曲挛缩。半俯卧位又分为健侧半俯卧位、患侧半俯卧位。方法是患者身体俯卧于与身体等长的枕上,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③坐位康复护理:适宜于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开始时,半卧位角度可为20°~30°,5 min/次,以后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 min为宜[3]。坐位又分为床上和轮椅坐位两种。床上坐位要求基本脊柱垂直于床面;站立位时,患者应使双足分离与肩同宽,膝部垂直,双足平放站立。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4]。
2.2.3 站立、行走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而后床边站立训练。患者双足略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于地面上,患者双手置于床头或家属扶持双侧腋窝,以利于辅助站稳。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肢体萎缩,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站立时应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双下肢尽量伸直。站立使血液流向下肢,是血管静压的结果[4],偏瘫肢体失去肌肉泵的作用,静脉血回心速度更加缓慢,更易促使静脉血栓形成。行走时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两侧,扶持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要观察分析患者的步态,改善其行走的姿势,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在恢复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日常生活及室外活动等训练。
3 结果
10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压疮,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例,呼吸系统感染1例,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死亡病例发生。治疗出院时步行恢复率为83%。
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是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幸存者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率达20%以上[5]。由于致残率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如果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地进行治疗,尤其是在发病初期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偏瘫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生活和家庭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且患者大多有肢体或言语障碍,因此,患者的康复无论是维持治疗还是家庭的继续康复治疗,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和谐的家庭,融洽的亲情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患者发病后,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急躁、悲观等各种不良情绪,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加之患者和家属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也一知半解或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康复期,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要启发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用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激励起他们对疾病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让患者从一般的“替代护理”模式,逐步向“自我护理”模式转换,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力争最大的康复效果。笔者还特别注重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的支持力度,教会其康复方法,患者和家属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保证脑卒中患者维持长期的治疗和家庭的有效康复治疗提供可靠保障,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再回归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康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在发病早期的护理就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6]。在早期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采取功能性,使患肢既能保持功能性,又不会导致压疮等并发症的产生,更不会因为不恰当地功能训练而加重病情。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近端后远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脑卒中康复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康复的。经过笔者热情而细致的健康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综合满意度。本组资料也显示,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取得了83%的步行康复率,而无死亡和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60-1061.
[2]杨鸿群,陈华证,黄跃进.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37.
[3]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9-211.
[4]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4.
[5]丁亚芬,黄丹丹,梁汉周,等.脑病变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4,12(3):14.